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0 22:04:0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8年12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_% ?, U  H8 m0 M

( I! [0 R* [1 G+ X$ w5 g8 Z       本周我们主要学习便秘、厌食、积滞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0 Y: b' u7 a. T3 X0 S1 D

4 D/ {. s8 R0 b6 s" U        敬请期待马京雪医师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f+ t+ I' S5 U: B8 J. `
3 q3 R' W; @* z+ n+ ]5 F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
3 [6 S. d4 m" Q7 j9 B0 m- V( K2 R( D- I  ~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便秘、厌食、积滞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m3 Y2 F- t8 B$ v2 E
! p  d  r' o1 o" f+ g        小儿脾胃功能底下,不知道控制饮食,经常出现过食积滞,或者进食不足,营养不良的事情,便秘,厌食,积滞,腹胀,腹痛,泄泻,呕吐等,表现虽然千差万别,诱因也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是“脾升胃降功能不正常”造成的。$ R2 A6 [0 y$ q( v

3 X, W" V9 L5 G- V+ {. f. r中医的治疗,“必求于本”,“本立而道生”,方药与病机紧密契合,因此才能“效如桴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1 22:10:3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2月1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8 R6 g6 Y6 K2 O9 w4 e
& M6 S. g' i" ]# M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5 x9 C+ Y( Q& M
- H$ j5 Q: x: h6 H  N: S5 a' i  l
       本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体质学说的含义,体质学说的形成过程,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是如何指导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请大家关注朱胜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Y& g# g! [/ m, e: L; }5 {5 n. o
+ f3 C  ^" V1 Y7 d
       祝贺朱胜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的体质学说。
; q# _& A2 t7 K) g+ G( j/ j
# b$ {" e3 s& Q6 r, d) S# y中医主张,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很早就就注意体质问题。  G' S! g8 \% r3 m. w3 e2 ~; u
2 e" j6 @) Y" \: _, C
《黄帝内经》之中有“阴阳二十五行人”一篇,首先按照五行把人分成木行之人、火行之人、土行之人、金行之人、水行之人,每一行之中,再根据偏于太过、不及,偏左,偏右等不同情况加以划分,分别探讨他们的特征,以及与健康的关系。并且还要把形体与五行的颜色相互联系,“形色兼备”,或者不兼备,都有相应的论述。
* M3 o7 H1 P8 \: V$ `  X! D
& A) L& H2 N" H其中说:“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当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 Y& G# b% U$ d9 |9 ]$ m, P/ s' \+ a1 ^1 Z; x
$ X1 H+ A8 N) Y# K3 ]

2 N7 M! [8 s+ k, g5 h7 ^体质学说的意义,对于探索人体的寿夭情况,以及患病与否,有一定参考意义,同时还告诉人们,要注意“流年不利”的因素,时刻不忘维护健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2 21:36:22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8年12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的内容。         , |  I. l0 ?& h- o) y

. ?, f+ ?4 F3 o+ z& q5 p$ l        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 F- U2 z3 }0 U' P5 z. B4 v
1 t/ y: h! D* p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治疗虚劳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提供了借鉴。
$ j# }% \6 x/ A! Q5 v9 |$ h
3 V9 W" U) F9 d- k! s, i% b9 b. H  C        让我们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8 t" z+ a: Z6 ]2 G
) C# ?, T; d- v! F2 x; Y' F! Z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内伤发热的有关内容。
" P. h. o- w2 v- |7 \( {3 b  |$ p9 X9 K6 j% s8 |5 @
中医与西医在发热方面的认识不一样,有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4 M; E( D* W/ s
: C( |9 P. J6 _; g. J9 V- k
外感发热有外邪引发,也和内在脏腑功能下降有关系;外感病的后期,也可以转化为内伤。甚至高热之后,突然由一派阳热实证,转变为里虚寒。6 ]) ]! ^: r2 g

" X- O2 |. i6 b" Y虚人可以得外感,所以“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截然不同、毫无关系。           G' a* y: e7 Q! ?- G" d; j; M, H
' r0 G4 F' Y$ w1 V8 h+ y
       《伤寒论》之中的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都可以治疗内伤杂病。. W' K0 V* [- W4 m
8 i; B' Z- Q, f* m! ]* i
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有“四时加减法”,可以治疗四季外感发热,主要是“虚人外感”。" b" W# @! X# @* P2 u/ V2 _3 i
9 j) \# L. x& x; o# x0 d) ]
由此可以看出,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总是按照人体正气虚实来区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3 21:39:14 | 阅读全部
          本周四(12.13)晚上8: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自本周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今晚由李源中医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第一讲“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概况和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命名和基本术语”的相关内容。5 I- {1 c" x: ?1 r: T4 D7 b

0 s+ R) Q) i& e6 r) w: B
- T$ y# s' [3 Q( Z* W+ Y5 g8 L9 x* g) D
         今天晚上我们主要学习中医外科学在《内经》之前的早期起源;《内经》问世后,晋代至金元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明代以后中医外科学的成熟与分化的三大流派概述;建国后至今,中医外科学的发展状况。中医外科学的研究范围、疾病命名以及基本术语等内容。9 G5 g/ F" W5 U7 z; \0 U
- W. D' D# y. w7 ]& q( Y
* A5 g, C& Z+ H. n7 l1 E7 u

8 F( y4 G, N& y1 T4 ?* _& X3 ~       让我们一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http://www.ynjkcy.com/8 _1 K6 @7 t. i( F
" P' k; r9 i  M2 i& ^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概况和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命名和基本术语”的相关内容。
1 i1 I" r; d2 ?1 i+ U
# |( E1 H7 `" v+ I6 M+ e中医外科与西医外科有很大不同,诊治思路的指导思想和治疗范围不一样。/ J5 t+ i( d) H* s
3 M  \4 R1 ?) _# J. v
中医外科治疗的疾病,基本都是位于体表的疾病,也就是脏腑之外的病症,属于“外病外治”;
9 T8 w3 K( x( L2 K7 I; b7 N1 n
& |+ j  ]- n) g& ]( `西医的外科治疗的疾病,基本都是位于体内的疾病,体表的疾病,占得比重很小,属于“内病内治”思想指导下的实用技术。也就是,在体表治不了,必须进入体内,直接切除病灶,或者在体内做其他治疗,都是直接面对体内的病灶。
$ [! J* R! |, a- E
3 R6 a; c+ g; f" q1 O7 ^  q中医的外科,可以在体表用膏药、涂药、外敷、艾灸等在体表治疗,也可以通过内服药“外病内治”进行治疗。
; D0 x, J+ \+ }; Y9 `( y1 q4 C) b2 c9 k( x  G6 N) ~% _3 ?; h! z" S8 w
中医对于西医依靠手术治疗“外科病(体内脏腑的疾病)”,主要依靠辨证论治服用汤药,或者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内病外治“进行治疗,“施治于外神应于中,外治内效”。' ~4 m3 E; M" k5 @
2 i/ g5 x( f4 z2 f+ `6 v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外科与西医外科有明显的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4 21:57:58 | 阅读全部
      中医同道们大家好!
      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 周五讲课小组今晚(2018年12月14日)跟大家一起学习著作《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本书由朱良春朱老口述,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 80年前朱老恩师章次公送的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成了他一生的写照,并传成医德医风佳话。
      他被弘一法师称为“善疗众病”的“大医王”,90多岁还在看病,救助贫苦患者。朱老曾被称为“五毒医生”,善用蜈蚣、壁虎、蝎子等虫类药,治疗风湿病和癌症,屡有奇效。他安居江苏古城南通,不以位高职显,而以仁术服人,名扬天下,不顾年迈为广东带徒,远程指导抗击非典,深得杏林敬重,被誉为“心似佛而术近仙”。
$ K+ F- \; `% W. C3 x5 N
今晚分享的内容是:
6.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7.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 C: o3 w) n0 Q5 g; o. `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jzlc
        祝贺雷宝淳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由朱良春朱老口述的这段历史。
今天主要讲述了两节:
6.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7.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7 v$ A- H6 z7 R! H: J! `
在鲁迅被结核病困扰的同时,在百里之遥的南通,朱良春先生也患着同样的疾病。然而,在鲁迅误解中医的时候,朱良春却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太医世家是一个令世人充满想象的神秘所在,18岁的朱良春有幸走进了马太医家的大门。跟班抄方一年,获得了许多太医家族不传之密。太医后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袖里春秋,看着迷惑,学起来更难。
      青年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太医家传代表着传统,而学校教育表示着现代。经过几昼夜的辗转难寐,朱良春先生终于由传统师承,奔向了现代科班教育。从奔牛车站,乘火车到苏州,来到苏州国医专科学校,走近章太炎身边。能听到章太炎讲课的中医人很少,也很幸运。
; d6 z5 e2 i0 i  Q, n
也许,章朱学派的传承,就是在苏州这里开始的。
3 I' u3 W/ I( o5 Z+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5 22:23:15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2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附篇参考资料第一节针灸文献节录的内容
6 ^- f$ x+ i, F" q$ K7 o6 W" [# R& X5 e/ k; A& y2 f0 a0 f9 I4 L
        届时一起期待王群才和大家分享精彩内容http://www.ynjkcy.com/zjx
% g( T" @1 N/ h7 z" }3 I& z) i2 i, _
        祝贺王群才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附篇参考资料的第一节针灸文献节录的有关内容。: s3 X' t+ Y  p6 S0 S+ {. W
' s( |) ]* h& b7 X* V: L$ ]4 k
  f( y/ Q7 X) c8 W1 o! e( s* `! {
! t% H. ~4 |6 Q, w$ _3 b' n
        中医几千年,留下来很多古籍文献。这是文明的载体。) K+ _% [/ ?3 s; [6 c3 F
4 e/ r: f' v. Q  Y" Z' i- U2 r( B
         所谓文明,因为有文字的记载,才能明白传承。
2 P+ ]' w% \* y1 R  h, x# J: \, I5 c* ?
没有文字和文献的记载,就是“史前时代”。) h( y% P; X0 e/ B4 u

1 |: o( U2 q; r# O0 U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的原文,可以看出古人之心,决不含糊其事。
- F4 Q8 N9 Z! ~; B8 J5 |1 C4 f( \5 }9 R* c- y  ]7 k
        宋代用铜人代替真人,其中灌满水液,针刺取穴准确,就应手而水出,否则就不出水,不正确,不能通过。这也说明,古代针灸很讲究,没有文献就说不清楚了。就有可能失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6 22:06:5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12月16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刘纯。
7 y. x( L# c4 E# q' [" o% _  h, O. {* a" b
       刘纯,字宗厚(1340年一1412年),江苏吴陵(今姜堰市、如皋市一带)人,为明代著名医家。传世医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他以《素问》《灵枢》《难经》理论为本,融汇贯通张仲景及金元诸家学说,承前启后;并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对后世颇有影响。时代造就人才。刘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医家,名垂青史,这也是时代造就出来的。刘纯所处的明代,是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保守与开放并存,表现出明显“转型”趋向的时代,不仅政治、经济均有发展,而且科技文化更是空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医学产生了巨大地促进作用;加之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医学高度重视,使得大批学士能在宽松交融的氛围中为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刘纯就是在这样一个尊医重教、师承与家传的良好环境中一步一步地成为了岐黄佼佼者的。回顾历史看今朝,今天的中医之所以走向式微,导致基层中医人才几乎荒无,根由就是中医没有被社会高度重视而缺少一个让中医人士学习进取的宽松环境。正如刘纯在《杂病治例》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但愿刘纯的治学思想能给今天有志于中医人士以很好地启迪!http://www.ynjkcy.com/ddgy0 X1 g0 m- O/ Q' J/ f
1 U9 q+ K7 f1 q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明代医学家刘纯的学术成就。
* y; f. L, t( z) l
- l/ t( |6 U* p! X0 `7 _& n9 i" |$ }2 `3 f2 @! l
# u5 ^% i, h) ^# e1 a, Y
元末明初,中医学术也有很重要的发展,以伤寒病的诊治来说,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反对用辛温解表治疗温热病,并说张仲景的方药不是治疗温热病的。
, O& C6 @! T' l) _- l1 m0 O! z; J. {" X6 x( \$ ?
' a+ z, S3 V1 W8 _+ s: ]
. @1 F6 q! r  v( j0 R
陶华《伤寒六书》继承这一思想,大力提倡辛凉解表,基本成为定论,影响深远。
. Z- i) y( Y) u# [2 o2 c5 M/ D: [' e2 q7 n' o6 b$ Y% l8 C3 \
, U( _, R) t* C
" F2 Z. W1 O- h
刘纯的医学思想,也有时代的继承性,不是空穴来风。
) A! Q4 b2 B5 p3 H! w! n" ?2 j+ a: R7 D2 s& c- Y
& a, r: ~7 Q# E$ ]4 w: v7 y
3 O" H3 q8 O6 h5 Q  b1 @
继承与发展,一直是中医学术进步的主要方式,任何人的创新,都离不开时代的基础。6 o% G! W8 R; L, m7 D( c7 e

; J5 y9 f) q" `3 m0 a/ u今天仍然如此。% k+ F# p) `0 Z1 f. V

* P1 V  |& I- S. }% Z很多人的所谓“独创”,不过是不了解历史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7 21:48:3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8年12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有疳证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两部分构成。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疳证起病缓慢,病程迁延,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发展至阴竭阳脱,卒然变成险症,所以被古人看成是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医师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疳证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有关内容。
        疳证在旧社会很常见,那是营养缺乏的时代,而现在经常是营养过剩,爱子心切的时代,这样的病症多属于“独生子女”不懂如何喂养,而出现喂养不当,伤食损胃,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当然,大家还记得安徽曾经出现的“大头娃娃”,是有人故意缺斤短两,坑害孩子们。
三聚氰胺事件,毒牛奶也是造成营养性缺乏、贫血的一个原因。
疳积和贫血形成的原因很多,需要仔细辨别,才能有效治疗。
9 f/ |* a( o7 Z, q5 P0 U1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8 22:30:1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12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0 U! z( K9 n) M8 I4 m5 X' |! l  C0 r5 r" q& B: R( ~$ c4 i# v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那么,病因即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
  A0 Y6 `! b& o2 q9 K1 X! `9 Y" _: f0 Z! J+ ~  h  P
         今天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病因学的概念和特点,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丶火)的自然属性及其致病特征。  h/ }7 G0 T) N2 o2 c

7 ]3 X2 a, ~9 s% \' c. c        请大家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0 v+ M& J5 I/ K  Z
6 J) m' r+ \. x0 u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病因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一个总结性的论述。4 Y5 M' d& a/ F* M' X
8 k2 t9 I' t& V: Q; B
主要论述了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丶火)的自然属性及其致病特征的有关内容。
$ s4 l. q: U3 Q; I( r9 o5 ?$ a
+ w- t) I. n( e' V% m: v  e% n% G       中医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哈尔滨的严寒,海南岛的火热,都是应该有的六气,只有发病之后,才可以成为“六淫”。
" Y: l0 t/ n: r. A# \: r$ ]9 u1 Z7 p9 I( ~7 a* q# K3 O* {
淫就是过分。
5 G( t! K( z0 G4 X6 b7 c* g
- |* a3 j+ W) H什么是过分?
0 j( x. E  ?0 h7 Q6 |6 _6 G5 M3 e% _/ {. O3 y4 `8 l6 J
每一个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样;每一个人不同时期状态不同,耐受程度也不一样。. R8 ?" e2 F  E5 w) p% ^3 H( }

& ^8 a$ i) s* G" k* n2 [* d0 E
) T: |  k& M0 x4 G2 R( ?1 x; C1 r) B) F5 W1 a, U1 |
对于这样的复杂问题,中医可以智慧地简单划分,就是引起发病的气候因素,就是“六淫”,* c9 }0 x3 M7 O
( a& t% r% A4 i$ P. [
不引起发病的气候条件,无论多么惨烈,都是六气。4 ^* U: g  g+ Y: e& H

7 p7 w. l# C: C3 |这是“相对论”,也是“以人为本”,不是气温的物理数值决定是否为“六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2-19 22:45:1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8年12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内容。         
1 z3 N: Z' [$ r: W% @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均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 《内经》又有五痹之分。《素问·痹论》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为大法。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均可参考痹症。            让我们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 b  Y& N  ^8 {2 t& e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痹症的有关内容。         
# Q# R. j2 U- w/ g) P      《史记·扁鹊传》说,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是最早开创这个学科的中医“专家”。
9 K" W3 a! C4 `! o2 [6 L" a, E' z$ M《素问·痹论》是现存较早论述痹症的医学著作,其中有痹症的诊断、病因病机分类,以及如何治疗的有关论述,很系统。5 ~& q( d8 G* O; Z! t1 V
治疗方法,有药包热敷、燔针、艾灸等很多方法。
! U) @4 A) l( t; p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也有很多方药,至今仍然可以运用到临床上,两千多年行之有效。
9 [4 S2 H0 A: m1 e- x  R* k: `# u0 E' J- }+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