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赵建军老中医《传承启悟集》连载——谈三位一体五脏辨治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19:30:21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19:29+ j  w6 a/ A  v+ j" c& \+ D3 G
大枣" v9 C, w. Y+ M- g8 x) _9 H
味甘气浓,质纯而厚,专入脾经,兼入心经,为扶土养心第一品,又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解毒安正。 ...
2 a" w4 x0 L& f$ Y# I7 y9 b
细辛
细辛亦为温通行散之品,又有辛温宣发开散之功。
一、用于辛温解表。风寒外束、颈背强直、头痛如裂者,以本品佐桂枝、麻黄之属。故细辛为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之第一品。
二、为散寒祛痰消饮之佳品。若风寒入肺、脾湿生痰所致的寒痰留饮终不化者,可以本品佐附子、麻黄、葶苈子、桑白皮等属,以散寒、温经、化饮、除湿。
三、本品与麻黄、芍药、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配伍,名小青龙汤,为治痰饮流滞、肾阳不振、中阳不运第一方。
四、本品有强烈的止痛作用,善通九窍,散寒邪,涤湿浊,温经脉,为治痛证之要药。凡痛由于寒湿、阳衰、气结、血凝者,均可运用。
孙真人曰:治痛之法有五,血瘀作痛者元胡主之,气结作痛者木香主之,寒邪凝滞作痛者细辛主之,血液热结作痛者丹皮主之,燥热伤营作痛者黄精主之。说明了寒凝作痛细辛为首选之品。
吴茱萸
味辛性热,能温通厥阴经脉、祛少腹之寒痛,故为温通肝经之本药,多伍荔枝核、小茴香、乌药等品直入厥阴肝经,温化寒湿,行气导滞,通阳宣痹,以荡涤厥阴肝经久凝寒邪与阳衰不化之湿结。
若肝经有热,热源自阳明(胃),而寒始自厥阴,寒热交结,久羁中焦而不解者,以胀满攻痛、二便不调、痞塞腻膈为主证,可用黄连配吴茱萸,名左金丸,吴萸引黄连入厥阴,而清阳明传至厥阴之热。黄连苦寒,佐吴萸之辛热,使吴萸不热,黄连不寒,使寒热互结得开,阴阳平调,自能痞散积化,气顺中和,为治中宫食积气结、寒热不调的主要方剂。
吴萸佐干姜专治阴寒腹痛,以肝木乘脾者,四肢厥冷、便清、脉迟而弦,尤为合拍。
柴胡
味苦性平而寒,入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能疏利气机、贯通百脉。肝郁伐之,柴胡能升发少阳之气而至厥阴,使肝木条达,胆气疏利。其味苦性寒,能泄郁热,调畅气机。伍枳实、枳壳使气机升中有降,以起升清降浊之功,以顺脏腑之情。若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肋苦满、脉弦、目眩者,此为邪在半表半里,唯有柴胡和之。
柴胡之功,一宣、二升、三清、四和、五通,是古人对其高度概括。若少阳胆经、厥阴肝经、气郁抑制者,佐郁金、元胡。湿热久羁发黄者,佐茵陈、板兰根,大青叶。热邪狂越者,佐黄芩、龙胆草、栀子。若厥阴气陷、小腹重坠、子宫脱垂,又当以本品伍黄芪、升麻升阳举陷。
总之,临床常用其功有三:一、解郁疏肝。用于肝郁气滞,肋满而痛,太息,女子经后不调。二、和解退热。用于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三、(1)升阳举陷。可佐用于阳明经气陷,如脱肛、便溏、久泻不止。(2)用于厥阴经气陷,如子宫脱垂。
按语:柴胡其味辛苦,其性寒凉。辛以升之、散之,苦以通之、降之,寒以泄火,凉以清热。故柴胡为肝胆经药,善泄肝火,清肝热,调理肝气,又能引至阴(三阴)之气上行,由足而至巅,故为升发阳气之要药。柴胡能上入厥阴,下行少阴,中入太阴(脾),上摄太阴(肺),诸经之气无所不至,故六经气逆唯有柴胡而疏调之。仲景小柴胡汤补中有泻,和中有调,面面俱到,实为皇冠之方。
柴胡五功能
一、宣。气机周身调畅则百病无恙,若气机逆乱,诸病丛生。柴胡为六经之枢纽、调畅气机之要药,能宣透宣散郁结之气,使气结而不结,升降有度,升降有度,宣发有常,结者散之,陷者举之,郁者伐之之意。
二、升。为升举少阳之气与厥阴之气,使清阳得举,清阳举则浊气有降,故举少阳之气兼以升发阳明之气,陷者举之之意。沉者升之,使气机复常,百病皆消。
三、清。是指能清泄肝胆经之郁热,热与湿结,湿热交阻,挟肝郁气滞,此热毒苦寒不能清,辛凉不能泻,咸寒不能除,唯有柴胡升发宣散,使热郁宣达,其热自清,其毒自解。
四、和。和是和协、和解、和畅之意。凡半表半里之证,外不宜透发,即发散,内不宜肃降,亦不宜苦寒泻下,唯有和之一法,其药意在上而不甚,下而不达,中而不塞,外而不宣,故曰和,和者和畅,能和调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气,归于生理态、正常态、无病态,此为治气之根也。
五、通。这里指五窍而言,少阳气举,浊阴之气陷,陷则降,降则通,通则二便利,此为举以开塞之意,如提壶揭盖相仿,此为通下窍之机理(二阴)。上窍眼耳口鼻舌,亦是通过清阳之举,营津四布,窍得所滋,而发挥各自功效。清阳之举用药莫贵于柴胡,故柴胡亦为通上窍之佳品。
半夏
味辛性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为燥湿祛痰、消痞散结、降逆和中之品。半夏辛以开之,苦以降之,温以燥之,故为治湿痰、寒痰阻塞中焦之品。其功用如下。
一、燥湿化痰,多佐陈皮、川朴、白芥子之属。
二、温经化痰。多佐干姜、细辛、苏子。
三、镇逆祛痰。多佐旋复花、代赭石。
本品又能和中燥湿,降逆止呕,多伍陈皮、藿香、砂仁、丁香、柿蒂。
本品又能祛风定眩、豁痰开窍,常伍远志、石菖蒲、天麻、竹茹。
按语:半夏皆取其沉降、燥湿、化痰、行气之功,治痰尤以湿痰、寒痰为最。健脾助运尤以中焦虚寒、气逆不降、脘膈痞塞为最。此外,又有涤痰开窍、降痰息风、祛痰化瘀、豁痰醒脾之功,又有降逆平冲、和中止呕之功。但用时因其有毒,用量切勿过多。若久用配方可佐生姜以解其毒。

1 z& s/ J: w0 G, D% d.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1:58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19:304 W7 F0 c0 O0 {" F
细辛细辛亦为温通行散之品,又有辛温宣发开散之功。一、用于辛温解表。风寒外束、颈背强直、头痛如裂者, ...
' ?4 T7 L5 j  u2 z: m% r% O
黄芪
! X) M( C5 q( O2 e( m! R; z味甘性温,生用能收汗固表,炙用则扶正补气培中,为补中焦气机之第一品。黄芪补气,其功用如下:
6 {5 b7 ^: O* h一补中焦脾胃之气。多伍白术、云苓、山药之属。若气陷不举者可伍升麻。若中阳不振者可加干姜。若气虚不摄、小便不固加复盆子、金樱子。大便不调、溏泻不固伍炒山药、诃子、车前子。此为中焦脾胃气虚之用也。
# x; g( R2 s( Z# Q1 ^二、若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自汗不收,伍炒枣仁、益智仁、浮小麦。若心悸不宁、语言低微者,佐红参。若心阳欲脱、汗冷如珠者加附子。若心血大亏、面色萎黄者加当归。此手少阴不足,补气之法也。1 S/ E* G; Z2 x+ e' u% `- ?+ G
三、若肺气虚,动则喘满,不得平卧,加太子参、五味子、补骨脂、胡桃肉,以纳气平喘。若肺气虚源于中焦失健者,可以黄芪伍焦白术、炒薏米、炒山药,以培土生金。此为肺气虚用黄芪之法。- u6 O) c: S+ n# k
四、肾气虚多以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小便失禁、大便洞泻,当以黄芪佐山药、益智仁、复盆子、金樱子之属,以固摄肾气,而治遗泄之证。
: }% p2 x9 L$ b% M' v五、肝阳虚。即寒凝肝脉所致的少腹疼痛,疝气偏坠,小腹寒冷,女子寒湿带下,男子精冷自遗,均源于肝气虚衰、肝阳不振,当以黄芪配党参以补气,佐吴茱萸、荔枝核、橘核、小茴香、肉桂以温通肝脉,使气充则能举,阳气盛则寒消。' y% y. N5 k3 d+ I
按语:五脏之气均源于中焦,而始发于肺。黄芪为中焦补气之正品,又能培土生金,使肺气亦足,故脾肺之气壮,五脏之气皆壮。心肾之阳足,五脏之阳均足。故附子为补阳之根,黄芪为补气之源。黄芪补气,其临床功效如下:
) K4 ?# }- P- k" i% }3 A9 ?一、补气以行血。用于气虚血凝证,如补阳还五汤。二、补气以摄血。用于气虚失血证,如黄芪伍仙鹤草、白茅根、藕节、小蓟之属,可补气摄血。三、补气以生血。黄芪配当归,名当归补血汤,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也。四、补气壮阳。气虚则阳虚,必补气则阳始旺,气脱则阳脱。黄芪与肉桂、附子相伍,以增强补阳之功。0 i9 ?" v! @; R! n* c2 H( v$ r: s$ R
白术1 [1 x1 q8 Q  X/ e0 ^
味苦以燥湿,甘以补脾,性温以和中,同血药则补血,同气药则补气。无汗者则能培中焦资其化源以发汗。汗出而不止者又能补中焦之气令肺气实,则毛窍收敛闭固而止汗。故曰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也。温分肉、实腠理,泄阴火,解肌热。炙用则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术有苍、白之分,白术重在补气,苍术重在燥湿。白术补而收,苍术燥而开泄,故能发汗有祛风湿之功。% I. B$ z: l' ?/ o
白术以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消痰水中满、黄疸湿痹。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解肌热、化癥痞、和中则能止呕吐、定痛安胎。
' I8 ]) ]1 J( k以上皆为白术之功用,但必伍他药而其功增倍。如中虚气陷、泄泻可伍黄芪、升麻。脾虚不运,可伍茯苓、砂仁。湿盛腹满呕逆可伍藿香、佩兰、川朴。! I) Y7 E' Y- E4 ~5 b+ D, R
脾居中焦,温则健,甘则和,燥则通。白术苦温燥三者俱备,故为理中宫脾土之圣药。' f2 ^/ n7 z) f- i4 e$ D5 N
按语:白术温中燥湿、健脾助运是中焦药。培脾敛肺止汗是表药。消食化滞是胃药。益气和血、通脉疏络是经络药。故本品能通达五脏,贯通六腑,畅通百脉,为扶正之品。乃为中焦健,五脏受益,中焦和,百脉贯通,故为益气生血、健脾养心、补肺壮肾之圣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2:51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1- M( m2 M5 M- q' o; T
黄芪
) W6 ]: m) b. S味甘性温,生用能收汗固表,炙用则扶正补气培中,为补中焦气机之第一品。黄芪补气,其功用如下:$ A6 K0 q9 W% y* R" _( i
...
* h9 l2 W$ ]: @8 h: U3 ^: b
茯苓$ }; S: \* ]1 ^+ D' A6 }7 t
味淡而稍甘,质润而性柔,入脾胃心肾经,首入中焦,淡利渗湿,有健脾助运之功。凡脾虚湿滞、胃纳不开,脘腹痞满、纳呆、脉缓者,以此药为君,佐法半夏、陈皮以祛湿消痞、宽中降逆。少佐以甘草引药入经,使半夏、陈皮直达病处,以助茯苓祛湿利水之功。5 H* R$ W) c( V8 e& m3 _* E
脾健则运,胃纳则和,脾非燥不健,胃不纳则逆,逆则病,故气逆上冲亦可佐苏梗、藿香、川朴之属,使腑气下行,胃气得降,甚者亦可佐代赭石、丁香、柿蒂之属,以温通下达,使中宫健泰。
6 k) h' E' b- g! r$ ]/ \2 F) J茯苓利水渗湿、强脾和胃是中州药。益智宁心安神是少阴药。通调水道是膀胱药。故心神不宁,源于中州脾衰者,以此药其效尤捷,可佐人参、黄芪、当归、远志之属。若患者水湿潴留、小便不畅、肢体浮肿、冷而不温,当则脾阳之虚,茯苓可佐苍术、车前子、生姜皮、五加皮,以培脾暖中,行气疏导小便,使湿去肿消、脾阳健通,百脉自和。
3 ]% G$ @0 N/ o茯苓以块大色白、质洁而绵者、生于老松上梢、近云端者佳。若块小污暗、质燥而硬者不堪用。4 f& b- ]9 @1 {2 j+ H, I2 A1 Q" }/ Y* f
按语:茯苓为心脾之本药,膀胱气化之佳品,补中有开,泄中有滋,故钱乙六味宗仲景金匮之方为三阴并补之剂,而恐其留邪,故补脾于山药,佐利脾湿于茯苓,茯苓同山药即补中焦之阴,又化中焦之湿,在化湿之中又唯有中和之意,故茯苓实为心脾肾三经之药。本品补元填阴必佐山药、黄精之属。若益智宁心必佐远志、五味子、炒枣仁之品。培土守中又当佐白术、陈皮、扁豆、薏米。此均为心脾肾构方之神机,不可不察。至于淡渗利湿,利窍消肿,均乃调理脾肾之功,非其本药之所独有。肾为水之主,脾为水之源,上通下利,源头相合,而积水壅涩、肢浮困败,均不治而消,此为茯苓固肾健脾利水之神机所在,当临证举一反三,深悟其妙,与车前子、泽泻利水之功其机大远也。; T7 @  P3 h/ e2 h) A0 I( q
猪苓
& K" K7 a9 W' w/ ~; d# h! o
! P) Q* z# @- e: ~7 Z3 K) C4 {其味甘淡而稍咸,其性渗利,为利水渗湿之佳品,凡脾虚胃滞、中阳不振、湿邪潴留、气化不彰,唯有用猪苓导湿下行,利水而通下窍,使湿邪去,中阳振,脾健胃和,气血生化之源旺盛,诸病方消。
& e" `3 i+ ~; T猪苓与云苓、车前子、泽泻、萹蓄、瞿麦等属均为利湿之剂,但临证用药其微妙之处大有所异。茯苓重在健脾而利湿,车前子重在强肾而利水,泽泻重在养阴而化湿。萹蓄、瞿麦重在利湿清热、使湿热分离而得水利。故其功临床各有千秋,而猪苓为峻下利水而不伤正之品,比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峻泻逐水之品相比则性缓,比上利水之品则性峻,故本品为泄水之最而不伤正,攻逐之缓而不恋邪,为阳虚水肿、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潴留首选之品。
# b$ I. N, E* D$ _  U$ L按语:猪苓亦为茯苓之属,但茯苓其性平淡、甘和绵甜,为补脾利水最佳之品。而猪苓其味平淡,其皮黑色,其核白润,为肺肾两经之药,兼以入脾而利水湿。其品利水之功最捷而不烈,但无补益之功。凡临床由肾虚而水无所约、由脾虚而水无所制、由肺虚而水失通调水无所利者,均可选择猪苓,临证配伍而治之。
& w1 x+ i( h3 x' w* Z  t5 x泽泻2 O7 E# }% F; R8 `; p
其性渗利,其味甘咸,其质滋润,亦为利水渗湿之品。本品有养阴清热兼以利水之功,凡阴虚低热或燥热,肌肤干涩、津不滋润者,唯以泽泻而润泽。( R) W! Z7 L# q% U  D; K0 |& ], d
六味地黄丸以熟地填补肾阴,腻补精血,因熟地其质粘腻,必佐以利水渗湿之品,使补而不滞,亦无伤阴之弊,唯有泽泻为其首选。泽泻利水而不伤阴,清热而不碍(伤)阳,介乎茯苓、车前子之间,而又稍有通草甘淡轻利之意,故六味选之。% u# B" b5 r9 f/ D: Q" f; g
此外,凡阴虚燥热,虚火炎上,而挟湿邪久恋,肌腠不能透结者,唯有泽泻佐升阳透发之品以佐之,如佐葛根、苏叶、莲子、灯芯之属而治之。
' h& S8 R( }& \滑石
% ~5 q! r7 y2 T) K& R其质滑利,其性淡渗,其功平和,本品为通利之品,亦为滑利之品,又为清泄之品。古人云: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为中药性能之大提。滑能去着(粘滞、涩固)。# F$ b1 G4 K2 B& l' i
一、滑石能通利六腑之涩结,通利九窍,亦有通利血脉之功,如小便涩滞、大便粘滞不爽,均可以滑石通利之。
5 k" E3 t' J& v* E0 i- g- c1 T6 C4 o二、本品亦能利湿清热、祛暑醒神,为治疗夏季暑热、湿热蕴结肺胃之证,均可以滑石佐甘草(名六一散)以利湿清热解暑、开窍醒神。5 M. y; O+ b; q, ^
三、本品其功主要在利水渗湿,多佐川木通、通草、车前子之属,通利小便,以祛湿消肿。
( P$ x  a% p! [! v/ `4 F四、本品与灯芯、甘草相伍,亦有清热宁心安神之功,用于暑热挟湿、上犯心肺而扰神明者,甚则可加莲子心、朱砂,名益元散。
2 M7 t# W) @) M" B! c此外,本品若放火上焙黄,可用于外伤止血,有祛腐生肌之功。
* p) [! w5 ~- ^2 f' X6 _7 U按语:本品功效主要有三:一滑、二利、三清。
6 {. _  @& q/ i" P) \一、滑是滑利,能滑利通畅诸窍,使塞者通,壅者透,闭者开。1 D, a1 v2 G3 K/ J( S
二、利。利是淡渗利湿,排泄小便,有祛湿消肿之功。4 u( U% l# d2 W& s. u- b
三、清。清是清热。热邪与燥相合者宜滋,宜养阴,合以清热。热与风相并者,以宣透发散之品相伍,透风以清热。若热与湿合,缠绵不愈,唯有清利之品以治之。滑石即清又利,即滑又散,能祛粘滞湿热之邪而分离之,其病方愈。故古人曰:滑石之功即清而利,似川棟而不苦,清热似荷叶而质重,利水似车前子而滑利,故为清热、涤暑、渗湿、滑窍、醒神、祛邪之第一品。
: A3 O+ e% V( _0 Y防己0 m0 Y# m* ~9 A$ a3 ~" P+ x, U. ^
有木防己和汉防己之分,木防己重在祛风,汉防己重在利水。张仲景所用均为汉防己。防己味辛稍苦,质轻性平,味淡,为祛湿利水、消肿除满之品。本品利水之功不及芫花、甘遂、猪苓、泽泻之属,但消肿之功偏优,多以黄芪配伍,如防己黄芪汤,以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又能消肺中痰水而平喘满,如己椒力黄丸。8 T" L, Y) V8 Q: v% D. H& w
本品重在宣散下焦水湿,凡阴寒内盛、脾肾阳虚,水湿潴留下焦所致的腿、脚浮肿、或胸腹水胀满,均可佐通阳化水、益气化水、祛瘀化水、淡渗利水等利水之品以治之。因本品味苦性寒,久服多服滞脾碍胃,故可佐砂仁壳、苏叶、藿香梗之属,即有宣透利水之功,又有和中降逆之效,使水利而胃不伤,使胃和而不受阻。4 R/ v; a5 y; u# a: p, Z
葛根
+ Q* T$ {% A( C味辛而甘,其性平和,其质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舞胃气上行,有生津止渴之功。兼入脾经而达肺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为透发斑疹之要药。又能升举中焦脾胃之气,而达止泻之效用。葛根升举清阳是脾胃药,宣透斑疹是肺药,益气生津是胃药。故葛根为扶正祛邪、益气生津、升阳举陷、宣毒透疹之要药。
9 I9 B; f+ Y2 b' p久泻脱肛,源中陷阳不举者,葛根佐升麻主之。由太阴风热毒疮陷而不透者,葛根佐芦根、荆芥以透之。胃津不布,脾津不升,饮一溲二,渴而欲饮者,葛根佐花粉、麦冬、石斛主之。酒毒伤心,神志逆乱,葛根佐荷叶、大青叶、花粉主之。温病大热,皮焦干枯,身热不退、溲赤便结,神昏谵语,葛根佐生石膏、知母、粳米、玉竹、黄连、竹叶、石菖蒲、郁金主之。& r$ k& K9 x$ `1 J8 X& w$ ?5 [
按语:本品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为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又能疗伤寒中风、阳明头痛、血痢温疟、肠风痘疹,又能起阴气、泄郁火、解酒毒、利二便。生葛汁大寒,解温病火热,吐衄诸血。本品升发行散性强,故阴虚火热者慎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3:48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2
" x2 a4 _3 h( `1 T茯苓- |* o9 ?" ^+ L5 U( U: H
味淡而稍甘,质润而性柔,入脾胃心肾经,首入中焦,淡利渗湿,有健脾助运之功。凡脾虚湿滞、胃纳不 ...

, c& ]2 p! l# H  B2 c栝楼根(天花粉)
7 ^% Z, _& K# M8 I6 x1 o7 ?4 G/ ?味苦性平,质淡而润,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燥通肠,泻火保金。凡脾肺津枯、燥热内生、喘满气粗、便结不下,痰火不降、气促不能平卧者,均可治之。' }) Y. z0 G& Z6 j/ S, v, R
一、泻火保津。用于口舌干燥、肌肤干涩、温热伤津之证,多以石斛、玉竹、芦根相伍。
8 b; O" H/ u. W  [) {二、祛痰肃肺。用于痰热壅塞、痰黄而粘、气粗而喘者,多伍瓜蒌、枇杷叶、麦冬、桑白皮、地骨皮、杏仁之属。
  r3 G7 v. d( I6 \三、润燥滑肠。用于阳明腑热、高热神昏,便结不下,或热结旁流,多伍川军、枳实、元参、麦冬等,以济水行舟。
6 D! U) f) G, f1 X! g" W5 J按语:花粉质厚而纯,性滑而润,为生津液、泄火郁、化痰热、保肺金、润肠通便、治上以清下,釜底抽薪,济水成舟之要药。2 C0 ]) m  s) G) x
若阳虚气弱,寒克中焦、便溏溲清,即是口渴,亦不可用。
3 N7 ~' C* F' o6 L; Q黄连
- W' b$ q& y6 }$ J) z) D, U内赤外黄,味苦性寒,能入手少阴心经,有清心泻火、解毒利咽之功。又能走阳明胃经及大肠经,泄三焦实火而解毒消痈。凡口干口苦,身热毒疮、眼疾、疮疡、口舌生疮、脉洪实、舌红苔黄、溲赤便结,为实火者,均可以黄连大苦大寒之品以折之。
' R: x4 U# I9 h黄连上以清心,下以清肠,中以清胃,此为三解之药。凡手少阴心经之火热证,如心悸、失眠、多梦、少寐、舌体糜烂、咽喉肿痛,均可以黄连清之。若中宫气结痞塞,脘满纳呆,气逆作呃,大便不利,由寒热错杂者,亦可以黄连佐吴茱萸名左金丸以调之。, }' x$ f! |! ]3 Z) x2 F# Y; ~8 |2 J  h
若湿热在肠,大便粘滞不爽、赤白痢下、腹痛里急、溲赤心烦者,亦以黄连伍木香、白芍、甘草、秦皮、白头翁之属,以清肠泄热、解毒厚肠以治之。2 O/ }1 y, j% v% L6 V3 e
按语:黄连外黄入阳明与大肠经,中赤入少阴、厥阴之经,其性苦燥而寒,为清热燥湿、泄火解毒之要药。凡毒热由于湿热者,其效甚佳。若阴虚火动,切勿用之。
- M7 ~: x9 t( \1 r4 V黄连、黄柏、黄芩三者均为苦寒燥湿、清热解毒之品,但临床功用各异。黄连重在清心火,又能安神定志,多伍莲子、郁金、石菖蒲、竹叶之属。黄芩专入肺经,清肺热,泻肺火,化痰热,宣肺窍,止咳喘,多伍麻黄、杏仁、枇杷叶、桑叶、地骨皮、桔梗之属。黄柏专入肾经,能滋阴降火,兼以清热,而又重在治疗下焦毒热、腿脚生疮,由湿热侵淫下焦所致的疮痈疖肿、败毒而久不愈者均可应用,多伍野菊花、地丁、土茯苓、龙胆草、败酱草之属。
, r( }6 O) ?) P: ]! ]2 _+ B黄芩
8 C$ n+ ~& P- h% y2 G( b7 J8 U味苦性寒质燥,苦以降浊、燥湿、泄下。寒以清热,燥以化湿,宣畅气机。本品专入手太阴肺经,兼入大肠经。入肺化痰清热,宁嗽定喘,以枯芩为最。入肠清泄肠间湿热,止泻止痢以条芩为优。
3 S+ n0 `2 L8 U1 r1 m# n此外,黄芩因其质燥而轻浮,善治上焦之疾,如头痛齿痛、口舌生疮、鼻塞、鼻渊等,凡属上焦实火所致者,均当首选。- }* P' H# _3 T( }0 ?
痰热过盛者,可佐贝母、瓜蒌。火毒过盛者,可伍栀子、葶苈子、地骨皮、元参之属。痰浊不化,或老痰结聚者,佐海蛤壳、芒硝。
8 J2 I$ c2 I1 ^4 G# v若属虚喘,源于肾虚而气不纳,源于脾虚而浊不化,源于肝虚而气不宜调达者,均不可使用本品。- c, O( t: H0 a. k2 Z% Q
本品入肠止泻乃燥湿清热之功,多伍白头翁、秦皮以收功。若阳明燥热、大便干涩、腑气不通,下塞上壅,下塞则便结,上壅则喘逆,可以本品伍大黄、枳实、槟榔之属,以开泄壅滞之气,使腑气畅、肺气达,便通喘平。* p% W6 F* p, w2 }
然本品为苦寒之峻剂,其性寒凉,若体虚胃弱、中焦欠运者慎用,或用炒芩,以缓其峻。
6 P: H( i1 ?6 [: d4 @9 R6 `; W按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古称四黄汤,均为攻泄实火、荡涤火郁、斩关夺门之将。四者各有异同,其同点均为苦寒燥湿,解毒清热之品。异点,以三焦分,黄芩主上焦之剂,黄连主中焦之剂,黄柏、大黄主下焦之剂。以脏腑分之,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柏入肾,大黄入肠。以性能分,黄芩质枯体轻,善达上焦,其性浮越,清热泻火而寓宣达之意,故外感风热多用之。黄连重在清热宁神益智,能清离宫之热,化热痰于离宫、安神定志为三黄之所不及。黄柏善行下焦,以解毒为长,清热次之,善疗疮痈疖肿,热毒在营分、血分者,唯此而直达病所,化毒凉血、消痈散结为其所长。大黄以攻泄为最,泻下通便为其专职,凡诸窍壅塞、气机壅滞者,均可用此泻下,腑窍通则百窍通。其次,凉血祛瘀而治血热瘀滞之证,又能利胆退黄,为清湿热之要药。故四者功虽近而治异同,用药务需选择,不可混淆。
9 q2 {, \3 x, E8 s( {黄柏5 A& f7 b% @/ b
味苦质燥,其性大寒,入肾经,走下焦,为治疮痈之第一品。临床其功用有三:
  b" S8 E. p; h6 c一、清肾经之火邪以坚阴。若相火妄动,虚热炎上,可伍女贞子、旱莲草、杞果、菊花以收功。若肾阴亏乏,阳热无制,扰动精室,遗精滑泄者,本品可伍白芍、山萸肉、金樱子、芡实、莲子、竹叶以清心滋肾,交通坎离,使阴平火撤,精能内守,无荡溢之患。
7 u. L! m4 m7 Z! F4 [4 D/ N二、解毒消痈。若治疮疖毒痈,由心火所致者,脉必洪大,舌红少苔,当佐黄连、灯芯、竹叶。若因肝血热、阳邪上亢者,当佐龙胆草、栀子、苦参。疮疡源于中宫脾热者,必红肿高大,多发肌肉部位,肉腐成脓,脓疡蕴结,伍石膏、知母、败酱草、公英、地丁之属。若毒热起于皮肤,多为太阴风热,其源在肺,可伍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以散风清热解毒。: e( V9 ^8 T3 Y) Z7 r
三、外用疗毒。凡各种湿毒皮疹、火郁疥癞、乳疮、败疮、臁疮、湿疹久不得愈者,内治不愈,久则外溃,又当外治,以黄柏200g 伍苦参15g 土茯苓15 g 地丁15g 血竭10g 炉甘石20g 冰片10g儿茶等属,共研细末和匀,佐麝香少许,外敷伤口疮面,或毒疹表层。如湿毒盛者,先用苍术粉除去湿毒水液,再敷此药粉,撒散在皮层,外以绷带胶布固定,三日一换,数日可愈。# s% d6 c& N, {% ]
栀子
; `$ M2 {" d4 B8 L5 P2 g  m& T苦寒渗利,为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凡湿热交结,火热成毒,毒热内攻外陷,均可应用。热、火、毒为火热之邪,步步上升之趋势,热之极则为火,火之甚,结而不散成毒。故曰火欲伐之,火只有开泄发散清降,才能治在未成毒之前,若火极将欲成毒,而延误治疗时机,使火聚而凝,毒结而聚,则成毒,腐蚀肌肉血脉,损害脏腑组织器官,而成疮疡痈疽。故治疗未成毒之期,火毒往往挟有湿邪,湿毒交结,缠绵难愈。栀子寒以降阳,苦以泻火,而又有利湿之功,故为治疗湿毒之要药。佐以苦参以燥湿,佐以土茯苓以渗湿,佐以黄柏、黄连以燥湿解毒,使湿去、热清、火平,而不致成毒,此为治疮疡之上策。
0 ~- N0 Y5 _: V6 T% B# e) F" Z' L栀子与川楝子、滑石、通草相伍,以增强利湿之功。栀子与三黄相伍,以解除血热毒痈内聚肌肤、撕时不解之态。栀子配川军、榔片、二丑之属,能使湿毒下行,由二便排泄。栀子伍茵陈、板兰根,能疏泄肝胆之郁热,利湿解毒,消退湿热,退黄之功尤著。
, e9 w8 C/ I: [) q按语:凡湿热交结而成湿毒、缠绵不愈、久克体力者,唯有用清热泻火、解毒利湿一法,而栀子即清三焦之热,又泄六经之火,而兼具利湿之功,故阳明胃热、肝胆蕴热、湿邪久恋而不撤,或成湿毒疮疡,或成湿热黄疸,或滞下焦,小便滞涩,大便不爽,均以此药为首选。本药清上焦之热,又能利高源之水下行,使湿邪由溲而解,湿去则热亦清,热清则火降,火消则毒解。
& g: P8 O5 }1 R大黄
/ F, X3 B7 J2 j) ?0 w苦寒性燥,入胃、大肠、肝、脾经。为清热燥湿解毒之品,其功如下,一、泻下通便。为治燥热内结肠道、大便不通、腑热上攻神昏谵语者。二、攻积导滞。胃肠积滞、脘腹痞胀而形成的痞积,食滞中焦证,唯此能斩关夺门、去积逐瘀。三、泻火凉血。火在中焦脾胃或肠腑者,属积食生热者,唯有川军荡积行气以清热。四、利胆退黄。本品味苦性大寒,其性通泻,走而不住,又为苦寒燥湿之品,故湿热久羁胃肠致肝胆失利,湿热蕴结而发黄者,唯有大黄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多伍栀子、茵陈以收功。五、祛瘀凉血。本品又有化瘀凉血之功,凡血热而有瘀者,用此甚妙,多配丹皮、赤芍。
5 O# ?7 @1 d) |/ q按语:大黄为泻火解毒、凉血祛瘀、攻下退黄利湿之要药。肝硬化腹水在中早期以大黄10—20g为君,佐丹参20g 郁金15g 醋炙鳖甲15g 三棱12g 莪术12g 甘遂2-3g 猪苓15g 车前子12g 泽兰12g 益母草20g 木香12g 三七15g以治之,其效甚捷。& q/ N: a* @+ D6 ]5 {6 K+ U
肠梗阻、肠套叠等肠道疾病,均以大黄为君,使其破滞消积、行气宽肠、解毒化瘀,多伍厚朴、槟榔、木香、当归、白芍、青皮、芒硝以治之。此外,本品煎汤外洗有解毒退肿、改善微循环血流的作用。& i" V$ q3 O3 }4 o" q
凡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均导致瘀停气滞、湿积凝结,患者以腹胀、腹痛、便结不下、小溲黄赤、舌红苔干黄、脉牢实为主要体征,当以行气破滞、化瘀散结、润肠通便为主要治疗法则。基本方:川军10-30g 枳实10-20g 厚朴10-15g 榔片5-10g 芒硝5-15g  
* D7 X% Y* T2 T. w木香10-30g 二丑5-15g 水蛭5-15g 三七10-20g 甘草10-15g: V1 y* P$ r  n( s* `( `
腹痛甚者加元胡5-20g 青皮5-15g 生白芍10-20g 腹胀满甚者加佛手10-15g 水红花仔10-15g 甘遂3-5g 以利水除满消胀。若便结津枯者,加火麻仁5-30g 花粉10-30g 滑石10-40g 青木香5-10g .
# P- [# K) ?& c1 _5 }* l治疗阑尾炎处方如下:
: `+ \, o0 m* \, u( A川军5-10g 生地15-20g 丹皮15-20g 银花15-30g 红藤15-30g 地丁10-15g 败酱草15-30g 枳实10-15g 木香10-15g 黄连5-10g 黄柏5-15g 当归10-20g 赤芍10-15g  甘草10-15g$ f/ [% K6 x+ j0 j/ x: n
阑尾部结块如掌大、按之坚满、通而不移者,痈肿甚也,加山栀子12g 大青叶10g 小蓟15g 公英15g 紫花地丁12g 紫背天葵15g  若局部按之突起而如水囊者,毒已成脓,加生冬瓜仁20g 生薏米30g  大芦根15g  粉丹皮15g。若大便泻而不爽,或泻下清水者,此乃肠中燥屎,淤浊下流,乃为热结旁流,加芒硝10-30g  野菊花15-20g  昆布15g  海藻15g 去甘草,以软坚化结,行气宣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4:42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3& B9 W$ _& g2 z" |, T$ J+ ^
栝楼根(天花粉)
( m- d' ~# i0 a1 n& _" H味苦性平,质淡而润,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燥通肠,泻火保金。凡脾肺津枯、燥热内 ...
+ \3 Z0 x1 _- y$ C6 \/ A! M$ y
芒硝
1 k) o; h, J' a6 H5 J  r/ O& |味咸性寒,入肺、大肠、脾胃经,咸能软坚,寒以清热,苦能下达,故能润下通便,行气散结。治疗阳明腑热、或腑气成实、大便不通、肠热内炽而致粪便干结于肠道,必以此品咸以软化滋柔、寒以清热泻火,苦以通下破坚,以解阳明燥热成实之证。厚朴、川军、枳实、芒硝,此为大承气汤,四者虽均为攻下导滞之品,但其功各有所长。大黄攻实、泻下通便。枳实消痞、攻下行气。厚朴除满,行气宽肠。芒硝软坚,润下通便,四者相合共奏泻下攻积、通便除满、润下导滞之功,故用于痞满燥实四证俱。* G% }+ Y4 T5 i" k
按语:芒硝咸寒软坚为其本能,为治疗阳明燥热,大便干结不下的润肠通便主药。此外,本品外用,以开水溶化外洗伤口或浮肿之处,有解毒清热消肿之功。& O% ]! H5 Y, u- p4 }# m8 s
厚朴
, B6 [+ h; V; Z9 _0 Z味稍苦,性温。以燥湿除满、行气破结、理气通肠为其功效,入胃、大肠、脾经,其功有三:一、行气宽肠。用于大肠气滞,便结不通,多伍木香、枳实。二、散结除满。用于腹满腹胀,气逆上攻,伍陈皮、半夏、苏梗、竹茹。三、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内聚中焦,胸闷气粗,喘满不已者,多伍杏仁、前胡、桂枝。# T  ~. c- z2 h; N6 \" S! [5 X
按语:厚朴其功用虽多,但一句而括之,燥湿、行气、除满,脾湿痰壅、气机壅塞、腹部胀满、大便不通者用此,其功最捷。若属阴虚燥热、火热內羁、或津亏便结者不可用。此外,本品破泄性强,若脾虚停滞而非实证者不可用。
1 }6 ~+ l8 W0 }# Y. }# \枳实# _2 L" Y2 t# X" N
为枳介类不成熟的果实,其皮青,其核坚,其气峻,其力猛,味苦性烈,攻而不守,故为治疗气滞胀满、气壅便结、或气滞作痛者之要药。本品与陈皮、青皮、枳壳其功类似,但四者各有不同。陈皮重在理胃气、降痰而化浊。青皮重在破肝气、除坚而消癥。枳壳重在利三焦肠间之气,散结而除满。枳实重在利大肠之气,攻坚除满,破滞行痰。枳实、枳壳其功基本类同,但破散之力枳实猛而枳壳缓,此为异也。
8 t6 k( v/ |! F) {枳实破滞消坚是气分药,多伍木香、佛手。佐行瘀之品桃仁、红花、元胡、三棱,又能促进化瘀消癥之功,故称血中之气药。其理气之功以降气破下、攻逐为峻。下行而不上达,无宣透之力及升浮之功,故适宜开下窍,不宜开上窍。其气苦,其性峻,又为行气坠下、祛痰化浊之品。
9 O. D# H3 F2 \5 F! Z' l, p按语:凡人体之气机,以调畅为顺,在上者降之,如心肺之气,肺气降则气和,心气降则火宁。在下者宜升,肾气升则以济心火,肝气升则以解百郁。唯有脾胃居中,中者不宜升,亦不宜降,唯有和之,和者平也,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枳实为下行降逆之品,故有行气导滞、通腑利窍之功。又有肃降肺气于膀胱、通调水液之功。- G) x* E4 n& K/ }% x5 ^$ y
栝蒌实
7 z& I1 ]* s& P, x) f这里是指全瓜蒌而言,味甘性凉,入肺经,有祛痰行气、平喘止咳之功。因本品甘寒滋润,故用于肺热肺燥、阴虚燥热而火动者。此外,本品亦有行气宽肠、通腑润便之功。肺与肠互为表里,肠燥而肺不宣者可用之。: J! k& l" y2 W/ i" l
肺热而肠不利者亦可用之,均体现了本品甘寒养阴、凉润清热、润肺泻火、清肠利便之功效。
; S$ T$ B2 D: d* E' S* N此外,瓜蒌仁有行气宽胸之功,若心肺痰热,胸腹满闷,均可以瓜蒌仁宽胸快膈、降火理气。% b$ v% a' v- E* W. [& _) R
此外,若肠痈便秘,或肺成脓疡,瓜蒌仁与冬瓜仁相伍,名双仁汤,有消痈排脓之功。- c" B' o' K8 o" e( u
按语:本品甘寒滋润,即能清气,又能宣肺,即能泄热,又能涤痰。用于肺胃燥热、咳痰不爽、胸闷气粗,脉滑或洪实,火热灼金之证,以瓜蒌伍枇杷叶、麦冬、前胡、杏仁、沙参治之。若肺损痰中有血者,可伍白芨、百合以保肺清金,宁嗽化痰,敛肺止咳。8 O5 T* D2 }  S. T  E
薤白
- r$ A/ Z" k0 O# J8 i( q/ T- n味辛性温而热,为至阳之品,能温肺涤痰、散寒化阴、通阳宣痹、行气宽胸,治痰瘀寒凝、胸闷气短,或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心悸而惕,多梦少寐。( |: e; k% W+ h+ r( M( U
其功效有三:
6 V, l0 G  |! N0 e( T6 m一、通阳化浊。能祛寒凝气结所致的胸阳痹阻、喘门疼痛之证。( u! T* f( @9 m, W! H1 i
二、温经通脉。其味辛,其性热,上入心肺,宣通窍络,疏通血脉,属痰瘀凝滞心络者,多伍瓜蒌、桂枝、以祛痰化瘀,温通脉络。& k* P/ E) ]% Q2 p0 O  U" H$ _
三、宣痹行气。用于寒凝气滞、痰湿痹阻所致的背冷疼痛,久年不愈者。
( z* l" K/ E1 N/ q按语:本品味辛,辛以宣达。性热,热亦温通。为宣达气机,温通血脉、温化寒痰、涤饮除满、宽胸行气,振奋心阳、祛瘀化浊、豁痰行气之上品。
' K! S" a* n( y9 u本品伍桂枝以扶阳,伍瓜蒌以涤痰,伍白芥子以降浊。伍姜黄以温通化瘀止痛。伍枳实以破沉寒凝结之弊。+ p1 m/ A9 X) n9 N/ ~
石膏' j* o/ O/ C, u" O1 G( S
辛甘大寒,能清阳明之腑热,气分之阳邪。即能宣发卫气,以解在表之寒热。又能清里泄火、除烦滋燥。石膏泄中州之火为脾胃药,宣散卫分之热是肺药,清泄阳明气分大肠之瘀热是肠药,故临床根据热邪的性质及所在的部位不同,可适当配伍以治之。7 n6 v: N# R. F
本品善治阳明经证,阳明胃腑之热充斥内外,高热大汗,大渴、口舌燥,脉洪大。唯有石膏为君,佐知母、粳米、炙甘草、为白虎汤,为清气分大热之剂。6 Z3 B. `9 U  ?% i0 y' a- ?! ^
若热盛阴伤、气阴不足者,可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气热之极,小溲不利,膀胱失于气化之能,可伍竹叶,名竹叶石膏汤。若阳明气热之极,扰及心神不宁者,可伍莲子、灯芯、竹叶,撤阳明之热,清少阴之火,名清心莲子石膏汤。. r" [2 k! \& P
总之,本品为清气分热邪之圣药,若燥热毒壅、湿毒热聚者不堪用。
: w0 }8 x: o! j5 }" c此外,石膏亦有生津止渴之效,多伍生地、麦冬、花粉、葛根、芦根、玉竹之属,以达一清二滋三润的功效,为治消渴以上中消为甚者之佳品。
5 H- f5 U+ B* E% H. m, f- B按语:石膏即能清热,又能生津,即能宣表,又能护里。此乃甘寒之品,泄火而不苦,无伤中之弊。生津而不腻,无碍胃之偏。甘以守中,寒以清气,辛以透表,故为表里透解之圣品。此外,石膏火煅,名煅石膏,其色白而稍黄,可用于外科疮痈之疾。
0 k2 m6 b; G$ K4 x1 }5 q知母
5 ~# U& D: s/ i* G味辛而微苦,性寒而滑,上清肺金而泄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消痰定嗽,止咳安胎,养阴退阳,补膀胱水。酒制则上行,泻肺火利胸中气。总之,本药滋阴润燥、降阳泄火,疏痰利咳,泻肺平喘是其所长。凡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水下涵木,肝阳妄动,属无根之火者,可以知母佐黄柏六味而治之。& g% C9 W6 s% p9 D8 Z  j% `
黄柏与知母,其功类同,均为保阴降阳之品。但黄柏苦燥重在坚阴,而无滋润之功。知母寒滑,重在养阴,滋阴配阳,以降虚火。二者相伍,使知母制约黄柏之燥,黄柏制约知母之腻,二者性味合一,而成不燥不腻、育阴退阳之品。知母能宣肺润燥、疏利痰热而平喘咳,而黄柏无其功。论其清热解毒、消痈制疮黄柏为其专长,而知母不及。
8 P4 W$ A0 m! D6 ^" Q, M故凡虚火无根、阳无所制者,如眩晕、耳鸣、产后久病、老年体衰者,源于肾阴不足而发虚阳诸疾者,知母主之。虚火燔金,肺失清肃,燥咳痰粘带血者,知母主之。阴虚营津不足,肾气失固,胎动不安者,知母主之。
8 n( W. p8 S* d+ p此外,本品亦能滋阴清热,润肠滋燥,以治老年便秘。本药入肺胃肠,一、润燥,二、滋阴,三、清气,四、退阳,是其所长。因本品质润性滑,禀北方坎水之气,冷利胃肠,中虚胃寒、阳衰气弱者,不可与之。" \& d( m- _$ J9 ~
按语:知母清热泻火,养阴润燥,即能泄阳亢阴虚之火,又能救肺被火刑之金,此为治疗内科杂证之用。此外,治疗时令温热病邪亦是专长之药,如阳明气分燥热,多以此品伍生石膏,佐粳米、炙甘草,为白虎汤,石膏辛凉甘寒,清气分大热是其所专长,而无救阴增液之功,佐知母则清热泄火之中又寓含增津之法,使火邪撤、阳邪降,阴液升,则津气布,可谓恰到好处。治疗脏器阴虚火热之证与黄柏相伍者必基于六味,与石膏伍者必基于粳米、甘草。基六味者重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基粳米、甘草者,重在和中保胃、鼓舞胃气以生津液。
: V) G7 M  m) m8 i9 |1 W) B$ p龙骨
# z/ n/ s4 ~9 ?本品质重性涩,味稍苦,性平和,为恐龙之化石。能收敛滑脱之气使其归元。收敛肾气,能敛精固脱。又能敛气平冲,以镇浮阳,为平肝息风之要药。凡气衰不固、脏器失养,均可用此品以涩之。如肺气失固,源元气不足者,可以本品以固其根,多伍阿胶之属。若心气耗散、心神失养,悸惕不宁者,又可以本品伍桂枝、牡力以固其脱,如龙骨牡力汤。此外,本品研极细未,火煅为微黄色,用于外伤,有祛腐生新、吸脓消肿之功,亦有敛涩止血之功。( M5 a- y: I; m# B
按语:龙骨其质重,其性涩,其味稍咸,专入心肾经,有滋阴降阳、镇肝息风、镇心宁神、涩敛固脱之功。凡心气浮越不守,肾气上浮不归元,以及肝阳暴涨,风火上攻,均可赖此品以收之、敛之、降之,使气归本,使火归元,是其所长。若老年或儿童,因肾精虚乏、骨骼萎软无力者,亦可以本品固肾填精充骨以治之,今人所谓补钙之功也。1 s0 P( D( T  R! [3 x
牡蛎
5 [4 R: u6 N4 G: B: w' h味酸而涩,质重而降,降阳息风,摄敛浮阳,使虚火下降。又能入肝经气分,镇潜浮阳,有止血之功。入卫分,能敛汗固表,为治气虚汗脱之要药。又能入足少阴肾经,以敛精密气,多用于气虚精滑之证。此外,又能外用,为生肌敛疮之品。
; {9 Z, s" s% n总之,本品质重而沉,其性趋下,性涩而收,故入肾以涩精,入肝以息风,为降浮阳之要药。至于固腠敛汗,收湿疗疮,敛疮口,排脓飱疮,均酸涩收敛之功。又能入手少阴经,而有镇心安神、敛精益血之功。此外,本品亦有软坚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瘰疬结核及慢性痈疽。
$ E/ h+ d1 e, u/ z/ a按语:本品味咸性涩质重,咸以软坚,重以下行,涩以收敛。入肝经能镇潜浮阳以息内风,入心经以敛神宁志,入肾经以涩精止遗,入肺经以敛汗固脱。此外,又有软坚散结之功,为消瘿化瘤、破瘀消癥之品。又能入胃经,以土中泻木,平肝制酸,多与瓦楞子、海螵蛸配伍。
: F, j% b: {) k人参' C: K/ Z; [# Z+ `# J/ f/ c
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大补肺中元气,泄火益土,明目开心益智,为补气阴之要药。入心经能收汗宁心固脱,入肺胃为培土生金以峻补上中焦之气。因本品味甘而凉,亦有养阴清虚火之功,用于气津耗伤,口干引饮,为补气阴、固虚脱、养心生脉、宁心益智之品。! _( s' {3 ?, o# d3 |! ?2 a" o
按语:本品味甘性凉,炙则甘温,其质滋柔,补气而无助阳之偏,滋阴而无碍膈之弊,用于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属精气津液不足者,用之速效。本品与黄芪相比,黄芪升阳举陷为优,而人参补元宁心救脱为先。黄芪有益气托毒之功,人参有补气增液、气阴双补之能。人参与黄芪均为补气之品,黄芪重在补肺胃之气,人参重在补心肾之气。故本品为补元固脱、强心复脉之第一品。2 z+ X9 ]4 Q! ^) B
麦冬
; S8 v1 Z3 _) r4 D9 E) W$ [! ~味甘苦性凉,其质柔润,入心经有清心宁神之功,入肺经有止咳宁嗽之功,入胃经有滋养胃阴、清降虚火之功。总之,本品以清热泄火、滋阴润燥、化痰止咳为其主要功效。
) Y2 g: E4 n4 t, d: b; \按语:麦冬味甘苦性寒,甘以养阴,苦以清热,寒以凉营,入心、肺、胃三经,泄心火而能宁神定志,清肺热则能化痰镇咳平喘。入中焦胃经以养阴润燥,能清温病伤中之大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6:12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4
+ |" R2 D0 J0 ~4 W1 X芒硝$ m+ R  |5 |) _) s, v- s2 J6 o2 E# v
味咸性寒,入肺、大肠、脾胃经,咸能软坚,寒以清热,苦能下达,故能润下通便,行气散结。治疗阳明 ...

  A  W% T, H! Y8 i6 f( P* D$ u
阿胶
味甘而稍咸,性和而质润,其功有三:一、本品入中焦脾胃及肝肾经,有养血补血之功。二、能在补血之中而又有止血之力,用于妇女胎漏崩中之出血。三、本品质润性滑,滋燥润肺,化痰平喘,用于虚劳喘嗽为优。
按语:本品为血肉有情之品,故能补血养血。所谓止血,乃胶质粘浓、有涩而固脱之功。又为强壮之品,有增益气血之力,气血壮则升举有力,血自循经。入肺化痰止咳皆取本品滋柔润燥之功。
地黄
熟地味甘性平,其质粘滞,乃纯阴之品,故能入肝肾,填精血,治疗气血亏虚、诸虚百损。为生地九蒸九晒干燥之品,重在填补肝肾经。补血者当求之于肝肾,补气者求之于脾肺。本品入少阴经为填精益髓之要药,入厥阴经补血养肝以化精。凡精血不足、骨痿筋痹,源肝肾虚损而致者本品为优。
生地味甘性凉,质腻而滑,专入心经,以清心经之虚火,以养心经之真阴。兼入肝经、肾经,入肝则能凉肝清营,以解温病之大热。入肾则能养阴退阳,除五心烦热虚劳之骨蒸。此外,又兼入肺胃经,以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如胃热之呕血,肺热之衄血,多以本品伍白茅根、藕节、白芨等品以收功。
致于小溲出血,均系膀胱与小肠之热,亦可以本品伍小蓟、蒲黄以治之。
按语:熟地重在补血而疗虚损,以补肾养肝为其见长。但其质滋腻,滞脾妨胃,故胃弱者可伍砂仁、焦神曲以制其偏。
生地重在育阴凉营、清热醒神,故阴虚燥热、火毒炎上之症,多以生地伍泻火解毒之品以收其功。但生地其质粘滑冷利,有滑肠之弊,故阳虚气弱便溏者切禁。
当归
味甘性温质腻,入脾胃心肝经。为补血和血养血调血之要药。本品分归头、归尾、归身。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根据血证的性质而选择用之。本品血虚能补,血滞能通,血枯能润,血乱能扶,为血家之圣药,妇科之杰剂。补血者伍黄芪,和血者伍川芎,行血者伍赤芍,血热者伍生地、丹皮,血寒者伍桂枝、炮姜,当随其气血之顺逆而相应配伍,以调理之。
按语:当归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本品辛甘而温,若炙之则辛热而气浓,为峻补气血之佳品。本品补中有开,泄中有收,清中有温,故为妇科气血逆乱首选之品。
川芎
味辛而苦,性温质燥,其性升浮,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为活血、祛风、止痛之要药。味辛有宣透散发之功,清头目,活血散风,止头痛为其要药。又能调经和血,治经闭、难产、乳痈、气结之要药。因其性峻烈,行而不守,故不宜多用、独用。
总之,本品调经活血、祛风通脉、止痛为其见长,善走足厥阴肝经,兼行三焦、膀胱经。
按语:川芎以四川产者为优,故名川芎。本品辛散温通,质燥升发,能直入于巅,达人体最高部位,以清头目,散风寒,活血止痛,多伍白芷、细辛、羌活、葛根等属,以增强治头痛之功。本品又能调和质重性粘、纯阴养血之品,使其无碍胃、凝血滞气之偏,补中唯有消导之意,如四物汤熟地、白芍之腻,伍川芎,在滋腻之中寓有生发之意。佐当归,在补血和血之中,又见温经之长。
牡丹皮
味辛而苦,性寒质轻,辛以宣发,寒以清热,为凉血滋阴清热之要药。本品质空色稍红,入离宫能凉营清热、滋阴降阳、活血通脉、清虚热、泄火毒,能治骨蒸劳热,五心烦热,阴虚低热及无汗之骨蒸。总之,本品能清少阳与厥阴血分之火邪。寒而更苦,又能散营分瘀留之热结。香以兼辛,色丹入乎心肝能治有邪与经顿,性串通乎肾脏能除无汗之骨蒸。
按语:丹皮专入血分而清虚火,为治肾阴亏虚、肝血有热所致的虚劳骨蒸、低热无汗之证。又能破瘀消癥、凉营散结,以退癥瘕积聚之浮阳,凡属心肝血分之热、肝肾阴分之虚、血热气聚结聚之证,均可治之。
杏仁
味辛而苦,性温。辛以升发,有宣散营卫之功。苦以下行,有清金肃肺之能。故风寒咳喘、寒闭肺窍、腠理闭塞而无汗者,用之则能达辛开苦降之功,为治咳之要药。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宣则气机利,而大肠通,故又有润肠通便之功。
凡寒邪束表,肺气壅闭而咳喘者,可伍麻黄、桂枝、炙甘草。若风热袭肺,或温热蕴肺而致咳喘者,可伍栀子、黄芩、桑白皮、银花之属。若燥热而咳,可伍瓜蒌、沙参、知母。
总之,杏仁宣肺降气、平喘止咳为其见长。根据病邪的性质不同,相应配伍。
按语:杏仁味辛以宣发,开泄肺气,祛邪达表,肃降气机为其见长。又能通肠下气,宣导实邪,使腑气得通,而肺邪自降。
五味子
味酸而稍咸,性温,入肺、肾、胃经,为益肾填精、秘气敛津、涩肠之要药。本品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养阴,补虚明目,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又能除烦渴,敛精气,养心宁神。北产紫黑者良,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补肾涩精宜北者,苁蓉为使。亦可外用熬膏,补虚敛精,祛风除湿。
按语:五味子入心经能镇静、敛阴、养血。入肝经能敛肝体、滋肝阴、活血疏筋通脉。入肾经能补肾涩精、固脱止遗。入大肠经能涩津秘气,固肠止泻。
桔梗
味辛而苦,色白属金,入肺泄热,兼入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能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目赤、喉痹咽痛、齿痛口疮、肺痈干咳、胸膈刺痛、下痢腹痛、腹满肠鸣,并以苦梗以开之,为主要舟楫能载药上浮,致于至高之分成功。能养血排脓,补内漏。去浮皮,微炒用。畏龙胆草、白芨。
按语:桔梗为手太阴、手少阴、心肺经之药,专司上焦,宣透热邪,清火涤痰,为利咽之要药。因能清肺化痰、搜风定喘,故亦为治咳嗽之要药。凡虚火上炎,热邪上壅、口舌生疮、鼻窍不通等上焦火热为患,均可以桔梗为主,佐牛蒡子、薄荷、山豆根、射干、银花、元参之属,以达治病之所,速以成功。若肠腑有燥,致肺窍不利、心火上炎者,亦可伍枳实、榔片,少佐川军,以达下通上利、一窍通则百窍利之目的。
葶苈子
味淡稍苦,性寒。味淡而利,苦而降,寒以清热,能疏泄肺气而利水,使气机下降,痰浊尽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得利,肃降有常,水道通调,痰湿尽解,故本品为肃肺利尿、化痰平喘之药。因其性猛峻,痰湿盛、气机壅塞、水道不通、喘满浮肿者宜之。
若痰热喘咳,火气上攻,肢体浮肿,本品佐浙贝母、枳壳、大枣,收效甚速。若痰瘀夹杂,肺窍闭塞,可佐益母草、泽兰、榔片,行水利气化瘀。此外,葶苈子除走肺与大肠二经之外,亦走脾肾二经。若脾湿中满,一身悉肿者,可以大腹皮、桑白皮、猪苓、车前子之属相伍而治之。如脾机能亢进,肝脾肿大,大腹水症,以本品佐二丑、三棱、莪术,以消水除满。
按语:葶苈子分甘苦两种,味甘者利水性缓而不伤正。味苦者利水性峻,而有耗气之偏。故脾虚气弱、面目虚浮者,宜甘葶苈。若病属实证,邪实而正未虚者,脾虚水肿、肺气壅塞,喘满气短,湿邪过盛,水湿不化,肺窍不利,水道不通者,可以苦葶苈子。因其质轻浮,颗粒密集,入煎剂务以包入药,恐浮漂水面,不易滤出。
桃仁
味苦甘而稍辛,性平。本品专入心肝经,为活血祛瘀、消癥散结之要药。凡气滞血瘀、瘀停脏腑,或血结经络者,均可用之。妇人产前胎后,经带诸证,凡属血行阻滞所致痛经、闭经、经行逆乱等症,均可以本品佐红花、参于四物汤治之,名桃红四物汤。本品质润多油,有滑肠之弊,故燥热血结之证用之甚妙。若妇人血虚津枯,大肠失滋,而便塞不通者,可以桃仁伍枳实、木香,甚者少加川军,以润肠化瘀,行气通便。本品亦有止咳之功,用以肺燥津枯、肺络阻滞瘀塞不通者。若风寒、风热之嗽,本品则不宜用。
按语:桃仁味辛以行散,苦以下行,甘以守中,即活血而不伤正,即疏利而不损气。伍红花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但红花重在消散无形之瘀血,而桃仁重在破结有形之瘀血。故瘀血在经在络在内脏,红花宜之。而瘀结成块如癥瘕积聚,或外伤跌损,肢体局部瘀肿,以桃仁为最。二药相合,能通里达表,内走五脏,外行皮腠,无所不至,是其所长。
土元
本品味苦咸,性温。苦以下气破滞,咸以软坚散结,入心肝脾经,为活血化瘀、消癥除痞之要药。虫能动其瘀,本品多动善行,故能祛瘀消癥。凡肝瘀气结、瘀血凝滞、腹大坚满、青筋暴露之鼓症,可以本品12g佐醋炙鳖甲15g 丹参20g 赤芍10g 水蛭15g 二丑5-10g 榔片5-10g 川朴5-15g 三棱5-10g 黄芪10-20g 当归10-20g 甘遂1-5g 猪苓10-15g 车前子10-15g
若正虚邪实,在祛邪之中勿忘扶正,上方可佐红参5-10g。若阳气虚极,水湿不化,气化不彰者,佐肉桂10g 附子5g。若腹大坚满,鼓之如鼓,肢体肌肉按之不没指者,此为气鼓,上方加木香、枳壳、檀香,少佐麝香,其效甚佳。
凡鼓症者水者易消,气者难移。治水莫离乎脾,初在脾而晚在肾。治气莫离乎肝,初在肝,而晚及胆。治水莫忘化瘀,血能并水之因。治气莫忘通利,使大小便通畅,则气有出路,再结合疏肝利胆,其效甚速。但瘀、水、气三者往往互存,而有轻重之别,治疗当须分辨各自的轻重。
按语:本品开泄散结性强,主治脏腑之瘀血,以治肝经为最。本品亦可单用,研为细未冲服,或装入胶囊,每次5g,日3次。改善血瘀症状,长期服用,力能见功。若组方多佐水蛭、蝼蛄、三七。若血瘀而有出血倾向者,以本品佐茜草、三七、花蕊石,使止血而不留瘀。
荆芥
味辛性温,其质轻,能发散风寒,宣透肌表,使风寒从汗而解。其味辛,故能入肺,有温肺散寒、祛风宁嗽之功。肺主皮毛,疹出于太阴而发于皮毛,疹不出者其毒内陷,唯有荆芥以开毛窍、散风寒、宣畅肌表之邪气,以达透疹解毒之效。荆芥炒炭则有止血之功,尤对鼻窍衄血用之功效最捷。
防风
味辛性温,辛以透散,温以散寒,为治外风之要药。外风唯防风可治,内风唯天麻可行。
凡风邪袭表、头痛鼻塞,自汗身热,或挟寒邪,或挟热邪,或挟湿邪,首当以防风为首选之药。
其二,防风又有宣毛窍、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之功效,多伍祛风湿之品以治关节风湿、肌肉风湿、血脉风湿,均能收到佳效。
本品亦为解表之品,而又有补益之功,若表虚易感,多以黄芪、白术相伍,名玉屏风散,黄芪补中气而兼达表邪,入里而达表者必以防风为使,白术补中益气,使中土健运,金气四达,亦当佐防风而寓培土生金之功,此为治虚风之用。若风为实邪者,又当佐荆芥、细辛等品以祛风散寒、疏利毛窍筋骨,故曰防风乃诸风之必用。
桑叶
味淡质轻,专入肺肝两经,其性禀寒凉,凡风热犯肺、肝经风热、风热在上焦而所致清窍不利者,均可以桑叶辛凉宣散、透发热邪于肌表,使鼻塞得通、头痛得止、干咳得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桑叶其味淡质轻,禀性寒凉,能直达高巅之上,以清其风热之邪。
牛蒡子
味辛稍苦,其性凉而窜透,入肺经能宣散在表之风热,宣通鼻窍,透发热邪。二、兼入心经,能清少阴之君火,而兼达祛营中之风热,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属心经痰热而旁及肺经者,用之其功甚捷。
其次因其入太阴而宣发表邪,其性寒凉而又有清荡肌腠郁热之功,故又具透发斑疹之效。临证可根据病情在经在络之意,可适当配伍,如心火炎上、咽喉肿痛者,可伍生地、元参、山豆根、麦冬、甘草。若风热袭肺,鼻窍不通者,又当佐苍耳子、辛夷。若风热伏肺,久郁而成咳者,又当佐川贝、桔梗、款冬花、枇杷叶等以凉润清降,润肺化痰,而兼达表透热之功。故牛蒡子为治上焦风热之药,根据配伍不同,亦能兼治诸经风热,为清头目、利上窍、散风热之佳品。
升麻
味辛,气禀寒凉,辛以兼苦,能宣透而清热。气凉性寒,能散火以凉营。专入肺与胃肠经,升发火郁,透达表邪,散发斑疹,和营护卫是其所长。其性上升,故善治上焦风热,五官火郁之证。
其二,因本品有升阳举陷之功,故又能升举中阳之气,以解除清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崩漏、泄泻等气虚阳陷、清阳不举之证。
升麻散肌表之风热,多伍薄荷、桑叶、牛蒡子等品。若用于透疹解毒,又当以葛根、荆芥等以伍之。若用之升举清阳,多与黄芪、柴胡之类相伍,以达益气升陷之功。
天花粉
味甘寒凉,性禀平和,滋阴清热,止咳生津,用于阴虚燥热、津液亏涸、虚火燔灼、久羁不退者,唯有本品质厚滋腻,性禀凉润纯阴之品以济阳亢之热,故用于阴虚燥热,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渴而欲饮者。
本品为甘寒之品,用治消渴热在阳明胃腑为最善。一般配伍,津伤咽燥者,可伍石斛、芦根;咽干嘶哑着,可伍麦冬、天冬、射干、石菖蒲;渴而欲饮、液败津亡者,可伍石膏、知母、玉竹、天冬、元参。
总之,本品为甘润滋柔寒凉之品,若阳虚气弱或中寒腹痛者,切禁之。
夏枯草
味苦而寒,禀少阳、厥阴之气以升生,专入肝胆经,以泄厥阴、少阳火热之邪。本品又具软坚散结之功,肝郁气结、或胆气不利,气与火聚、痰与热扰所致的瘰疬结核、痈疽鼠漏、乳岩肿痛均可用之。
本品清热以泄火、化瘀以解毒、软坚以散结是其所长。本品冬至生,夏至枯,故名夏枯草,用茎叶。
近代又用于高血压,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机理皆取于平肝降阳、泄火平冲之功,多与钩藤、天麻、豨莶草伍用。
决明子
味淡性凉,入厥阴少阳经,清肝泄热、疏风明目、降阳息风为其所长,肝阳上亢、耳鸣头眩、视物昏花、血热风乘或痰热上壅等上实下虚之证,均可以本品治之。
治阳邪上亢、虚阳狂越、上至于巅而眩晕头痛者,必伍代赭石、怀牛膝以重镇潜敛,引血下行。
若厥阴风木火热过盛,又当伍龙胆草、栀子、柴胡、郁金等以平肝风、潜敛虚阳。
若两目羞明、视物昏花,属肝热气蒙者,又当以谷精草、木贼、密蒙花、白蒺藜配伍。
龙胆草
味苦性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专入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之气分,能泄肝胆有余之火,属肝胆实火者,本品当为首选。
本品味极苦而燥湿,性寒凉而清热,为治湿热下注久羁厥阴而不消退者,唯此药可达,如龙胆泻肝汤以此药为君,一泻肝胆实火,二清下焦湿热。
泄肝胆实火可伍柴胡、黄芩、栀子、川棟子等,清下焦湿热可伍栀子、败酱草、瞿麦、萹蓄、苦参、土茯苓之属。
因本品性味苦寒,其性苦泄太甚,故中土虚弱、纳运不健者当慎用或忌用。
苦参
味极苦而性寒,入心肝肺经,其功类同龙胆草,能清诸经之湿热,亦能祛湿解毒,祛痒疗疮,又为治皮肤病解毒搜风、凉营祛痒之佳品。
元参
味苦咸,性禀寒凉,其色黑,故名元参,玄者黑也,禀北方真武癸水之气,故入足少阴肾经,滋阴降火,壮水制阳、清热解毒、软坚化结是其所长。
能壮水以制火,散无根浮游之火,又能利咽喉、通二便,祛伤寒阳毒发斑。
其功有四:一、滋阴降阳;二、软坚散结;三、清头利咽;四、泻火败毒疗疮。

, K7 Z% W. c8 K1 Y+ @% H'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7:04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6
4 g, O8 a6 R7 H! g. W阿胶味甘而稍咸,性和而质润,其功有三:一、本品入中焦脾胃及肝肾经,有养血补血之功。二、能在补血之中 ...
/ H/ L. d: c' H9 ^0 o( J2 b& C% `
金银花
味辛而苦,性禀寒凉,入心肺肝经气分,通达三焦,清热泻火解毒是其所长,其功效有三:一、辛凉透发,为宣泄营分热邪、卫分风热之要药,多与辛凉解表药相伍。二、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红肿痈毒,属于实邪阳邪亢奋者均可治之。三、凉营清热,用于阴虚血分火热之证所导致的虚热火毒之证,凡属气分、血分热毒者均可用之。
连翘
味辛而苦,辛以疏散,苦以泄热。凡热毒壅结、痈肿疮疡均可用连翘败火解毒消散之。
本品能泄六经之火,又有软坚散结之功,常伍公英以治乳痈。
本品亦有淡渗通利之功,引热毒归膀胱,使毒热从溲而解,多伍栀子、川棟子、滑石、川木通。
公英
味辛微苦,性禀甘寒,辛以散结,辛以宣透,辛以开泄,故为治乳痈、乳岩之要药。
苦以败火解毒,苦以凉营泻热,苦以降阳坚阴,故在消散软坚之中,寓有强烈的攻积拔肿、消痈解毒泄火之功。
本品泄火而不伤正,解毒而不败胃,故为消痈之佳品,以治乳痈最善。
羌活
辛温而苦,为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温经通脉、疏利筋骨之品。本品散风除湿,用于关节风湿在上肢者其功最佳。若风寒袭表,颈项强直不疏,本品又有散寒祛风、活络舒筋之功。
本品专走太阳、阳明二经,以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
治风湿在颈项者伍葛根;在巅顶者伍天麻;在肩背者伍防风、细辛。在腰者伍独活、怀牛膝、狗脊;用于筋骨痹痛、曲而难伸者,多伍姜黄、鸡血藤、乳香、没药。
独活
味辛性温,其性宣透。益肝肾,补中有开;散风寒,泄中有收;为攻补兼施、扶正达邪之品。凡肝肾虚损、精血亏涸,而伴风寒湿克于经络血脉,缠绵久恋者,以本品治之最捷。
肝肾位于下焦,故治下肢顽痹为其见长,以寒湿为甚而兼伏风者其功最专。
痹症偏于精血虚者,可伍鹿角霜、海狗肾、寄生、狗脊。偏于伏风久潜、筋骨拘挛者,佐全蝎、蜈蚣、乌梢蛇、伸筋草。偏于寒湿甚者,佐川乌、肉桂、附子、汉防己、木瓜。本品性温雄壮,其气宣透,凡寒湿久潜、筋骨痿软沉重、气力不支者,可佐红参、炮姜、白芥子、姜黄,以温通真阳之气,使风寒外达。挟瘀甚者,可加土元、水蛭、三七。
威灵仙
味辛性温,入脾肾肝经,有祛风除湿、活络散瘀之功,善治骨质性病变。本品除祛风化湿、温经散寒、通脉宣痹之外,又有软坚散结、化钙质之功效。鱼鲠刺喉,以本品与老陈醋浸泡一昼夜,慢慢饮下,令其鱼鲠软化消磨,其功甚捷。
近代治疗骨质增生,多以本品为首选,参入补肝肾、抗风湿药中,多收满意疗效。
本品与三棱共为细未,可治强直性脊柱炎,以黄酒饮下,每次5-10g,凌晨空心服,其效如神。
秦艽
其味辛性烈,其性温燥,温以散寒,燥以除湿,治寒湿痹而兼有内风者其功见长。
肝肾不足,病在筋骨。脾胃中虚,病在肌肉。太阴虚损,病在皮毛。凡风寒湿邪侵入诸经,必以症情而恒之,或补肝肾,或健中土,或和营搜风。秦艽可旁达诸经,能祛周身内外之风,温通诸脉,散寒祛湿。其性平稳,屡用皆验,缓图收功,视为良品。
白芷
味辛性温,气芳香而透散,其性升发,为散寒祛湿、除风疗痹之要药。
辛以温散,温以祛寒,香以窜透而止痛。因其气轻扬升散,故善达上焦,以理头目颈项之风湿。
本品侧重风湿在表,在皮腠、在肌肉者始为见长,若在筋骨则不宜。
本品能散风寒于肌表,祛湿通脉,温气血以肌肤,为阳明与太阴经药。凡风湿在表,皮如蚁行,木不知仁,可以本品佐羌活、防风、桂枝以治之。若风湿内陷肌肉、重浊沉重、行动迟缓,又当伍焦白术、薏米、川朴、细辛之类以治之。
风湿在表在上者,如风湿疼痛,风湿面部抽搐、面瘫、面神经麻痹,均可以本品佐天麻、白附子、天南星、川芎、透骨草之属,其效功专而速。
若风气过盛,口眼歪邪,又可伍天虫、全虫、细辛、白芥子、姜黄之属以透发血中之风湿,津血中之痰浊非用此不可。
因本品止痛效殊,属风寒、风湿、风痰瘀著者,本品当为首选。若风热、燥热、阴虚阳亢、火动诸头痛,切莫用之。
蚕砂
本品味淡而稍咸,性禀寒凉。具清热宣窍、凉营散风之功效。凡风湿热瘀克于肌肉血脉,以及热痹、湿热痹、病情属阳邪亢盛、火热突出者,均可以本品伍它药治之。
顽固性风湿热痹,筋骨疼痛,关节肿大,以手触之,热而烤手者,局部必红肿而剧痛,可以本品为君,药量可达40-50g,伍青风藤、海风藤、地龙、桑枝、忍冬藤、全蝎、蜈蚣以治之,其功最捷。
若关节肿痛严重者,可以本品加透骨草、忍冬藤、黄柏,水煎以熏洗患处,可收辅助之疗效。
本品亦有宣通上窍、化浊涤痰之功,若两目昏蒙、耳聋耳塞、鼻窍干涩、塞而不利诸症,属痰热风盛、挟有湿浊者,均可以本品佐川芎、石菖蒲、郁金、天虫、蝉蜕之属,以开窍通灵。
苍术
味辛性温而烈,燥胃强脾、祛湿化浊为其见长。因本品甘温辛烈,故能发汗祛湿,升发胃中之阳气,止吐泻、祛痰气,消中满,避瘴气,又能启阴气,散郁火,起痿疗痹,凡病湿浊过盛者,如湿困脾阳、湿滞胃脘、湿阻肺窍等症,均可用本品宣通燥化。
脾湿下流,肠风带浊者,均系脾虚湿浊不化,可以本品为君,佐白术、川朴、藿香、佩兰、薏米、扁豆之属,以健脾助运,芳化湿浊,宣通上下三焦气机,使湿邪尽化,诸症得愈。
若湿邪兼热者,多为湿困久不解而化热,可以本品佐黄柏、薏米、滑石、通草,以清热祛湿,使湿热尽蠲。
车前子
味甘淡而性平,其功有二:一、能补肾养肝,兼有明目之功;二、能利水通便,为泻水消肿之要药。治肾虚元阴元阳不足,有五子衍宗丸,本品为五子之一。治大腹坚满水肿,或胸水皮水,有实脾五子饮,其功在利水。
本品治腹水可加茯苓皮、泽泻、猪苓。若腹水甚者,可加三棱、二丑、芫花、甘遂之属。湿在下焦,两足浮肿,按之如泥,凹陷不起,加汉防己、木瓜、水红花仔。
用于扶正,治肾虚可伍山萸肉、杜仲、寄生、杞果。明目可加菊花、木贼、谷精草。止大便泄泻,下注如水,可伍炒山药、益智仁、焦薏米、茯苓皮。
薏苡仁
味甘淡,性平和,化中焦湿浊,升太阴清气,有运脾醒神、开胃进食之功。本品为清补淡利之品,补而不动火,化湿而不伤正,为中宫健运之要药。本药亦入下焦肝肾,有祛湿活络之功而疗痹证,如湿热、寒湿、湿毒、湿滞而留滞胃肠、经络、筋骨、营卫者,均可以本品根据湿的性质不同,分别伍它药治之。
本品祛湿近乎苍术、白术而不燥;淡利恰如云苓、泽泻而不伤阴;平补如山药、黄精而不峻,无动火之偏,故有御米之称。攻补兼施,平和近人,无丝弊之偏,而成药中之良相。
凡脾虚不健,中虚不运,而虚则挟湿者,以本品可佐白术、砂仁、藿香梗、佩兰立见其功。
用于风湿、湿热、寒湿、可分别佐桑枝、忍冬藤、地龙、苍术、黄柏、肉桂等以治之。
其次,病由中虚湿恋,中宫不运,湿邪久羁为患者,又可以本品伍党参、白蔻、砂仁、苍术,以杜其本。
起痿固金汤、四妙散、参苓白术散,均以薏米为君,而治脾衰气弱、风寒湿滞之痹症,此属补中州以运四旁,故曰本品为补气祛湿、和中醒脾、祛风逐寒疗痹之圣药。
湿热瘀结、气虚阳衰,为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机理。湿与热结,而病程缠绵;瘀与热合,而易成毒;湿毒热瘀,久羁体内,当赖阳气振奋,攻逐而出,而又兼阳气虚衰,形成湿毒热瘀,久恋而不解的局面,而发生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此为癌症的发病机理。
分析薏米的内含药理机制,甘淡以利湿,淡利湿去则热邪不恋而自退。健脾益气有补益之功,脾气健湿邪亦自化。气旺则血和,血顺则瘀通。气盛则阳旺,阳气旺盛则正气健通,而构成消除湿毒热瘀、扶正达邪抗癌阵局,故本品有良好的抗癌作用。此品抗癌非等消除癌细胞之理,而是杜绝癌细胞生成,为治本之上策,堪称抗癌良药。若以本品久久服之,能令人机体矫健,五脏健和,延年百岁。
抗癌良方:
生薏米50g 黄芪20g 白花蛇舌草15g 半枝莲20g 丹参20g 木香15g 青皮12g 枳壳12g
加减:在肺者加鱼腥草、鲜芦根、甘桔梗。在胃者加嫩石斛、蒲公英、代赭石、旋复花。
在肝者加败酱草、郁金、元胡、柴胡。在脾者加生白术、川木通、砂仁、白蔻仁。在肾者加川萆薢、石苇、川棟子、滑石、通草。在胰者加川棟子、元胡、柴胡、枳实,在咽喉者加山豆根、牛蒡子、薄荷。
茵陈
味淡气香质轻性寒,入肝胆脾胃经,为芳香化湿、利湿清热、和中理脾之要药。
其质轻,味芳香而散,窜透力强、清热于厥阴,利湿于太阴,湿热消散,毒气化解,故又具有退黄之功。
本品生于初春三月,禀少阳风木之气以生升,故入少阳胆经。其味辛,其性香,其质轻,其气淡,为芳香窜透、化浊利湿、清热荡淤、解毒退黄之要药。故肝胆湿热、脾虚湿滞、浊郁不化所导致的湿热黄疸、肌肤黄染、溲赤如醋、面目极黄者,非以此药为君不能胜其用。
气芳归脾,脾健则湿化。味辛归肺,肺宣则气通。辛而兼苦,苦则入心,凡心火炎蒸而焚木者,肝气受败,必以此而求之。
脾气不健则木气不达,健脾即所以培土御风,脾健则肝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谓。茵陈为君,湿热盛者,佐土茯苓、败酱草、栀子、川棟子。热毒盛者,佐板兰根、黄芩、鸡骨草。湿盛而便溏者,佐苍术、焦白术、炒扁豆、车前子。湿热过盛者,加龙葵、鸡骨草、溪黄草、贯众等品。
本品入肝胆脾经,治疗三经之湿热为其主要功效。本品性禀平和,利湿而不峻,无伤阴之偏。清热而不寒,无伤阳之弊。芳香而不燥,无耗津之偏。此为本品药性的优点。
萆薢
味辛而淡,性平而和,本品主要为淡渗利湿、降浊通利之药。若清浊不分,小便混浊,膀胱气化不利,浊邪无制者,可以本品淡利分解、宣通上下,使浊者降,清者举,气机得顺,气化复常,而膏淋自去,故本品为治淋浊的主要药物。
因其有较好的淡利渗湿之功,故治下焦寒湿、湿痹、筋骨关节重着疼痛,可佐木防己、木瓜、薏米、黄柏之属以治之。
本品清热功效不甚,利湿功效尤长,又具有淡利分解之专效,故五淋皆以本品治之。
肉桂
味辛而甘,性温而热,为补阳助火、温肾祛寒之要药。五脏之寒,其根在肾,肾命火衰,寒邪四达它脏,而令它脏虚寒。肉桂为辛甘大热纯阳之品,专补肾壮阳,助命火,温五脏,行气机,和血脉,可佐桂枝、干姜、乌药、补骨脂之属,为温通三焦五脏、促使机能健运的主要药品。
肾阳虚寒,肠滑久泻,可佐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之属,以温阳益气、涩肠固脱。若下肢浮肿,四未不温,可佐附子、炮姜、车前子、芦巴子、猪苓以温阳化气、助阳利水。
若寒湿痹,腰腿酸重疼痛者,可以本品佐淫羊藿、骨碎补、巴戟天、鹿角胶,以温振元阳,祛寒除湿,以达化瘀通络之功,瘀化络通,则痹证自然消退。
若心阳衰微,气脉不通、胸阳不展所致的胸痹疼痛,可以本品佐桂枝、丹参、郁金、石菖蒲、薤白之属,以通阳复脉。
人之不足,体质虚衰,不外气血阴阳,气虚者人参、黄芪;血虚者当归、白芍;阴虚者女贞子、旱莲草;阳虚者附子、肉桂。附子、肉桂为扶阳益气、散寒通脉主要首选之药。
因其性热而燥,味辛性窜,若阴虚津亏、内热炽盛、脉频数、舌质红绛,切务慎用或禁用。
陈皮
味辛性凉,其气而降,专入肺、大肠脾、胃经,以理中焦之气为见长。降气和中、止呕平冲、燥湿化痰、利肺平喘为其主要功效。胃气升则呕,浊邪不降则吐,肺气升则咳,痰浊不化则喘。陈皮专攻脾肺,清痰化浊,行气除满,降逆平冲。
若干咳无痰、喘满低热、口燥咽干、干呕气逆者,而本品非其所宜也。
治湿痰佐白术、苍术、川朴。阳虚者加桂枝。治水饮痰浊壅盛,佐细辛、桂枝、干姜、麻黄。
本品为治湿痰之要药,若热痰、风痰、痰火、痰核者非其所宜。胃虚作呕,可以本品佐白术、砂仁、藿香、法半夏。痰热作呕,可佐枇杷叶、瓜蒌、竹茹、黄芩。

( c3 H7 R( B: n2 |% k-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7:54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7! t" v2 ], U0 ?- ]2 k4 R
金银花味辛而苦,性禀寒凉,入心肺肝经气分,通达三焦,清热泻火解毒是其所长,其功效有三:一、辛凉透发 ...

( e# W! E) J: u5 W
木香
味辛气香,其性窜透,专理胃肠脾肺三焦之气。本品味辛香窜,专理胃肠之气,以达行气除满、和中止痛、行气和血、行气散瘀、行气消积、行气散痞之功。
凡胃脘气滞疼痛、佐郁金、姜黄;两肋功胀疼痛,佐川棟子、元胡;心胸疼痛佐瓜蒌、薤白。少腹疼痛,佐吴茱萸、小茴香、青皮、枳壳。绕脐疼痛,佐干姜、檀香。此外,木香调理大肠以止泄泻,多以黄连配伍,名香连丸,黄连厚肠胃而止泻,木香宣达气机而散滞,木香制黄连寒凝之偏,黄连制木香之燥,又能调理胃肠气机之紊乱,以消除湿热。
总之,木香芳香宣透,气厚味浓,祛瘀破滞、调理气机是其所长,凡气滞、气塞、气满、气结所致的气机失和之症,均可赖此以调整。
香附
味辛气烈,其味芳香,入肝胆经。疏利肝胆之气,解郁散结、调经活血为其见长。肝郁气滞乃情志所伤,当以疏肝理气之品,疏肝者莫如柴胡、川棟子、郁金。理气者莫如香附、枳壳、佛手。香附为理气之品,又具疏肝之功,故肝郁气滞者,非此不能除。
妇人以厥阴为先天,月侯不调,乳房胀痛,少腹急满,均为厥阴肝经之为患,疏肝理气当以香附配元胡,川棟子配枳壳,久则兼瘀者,当归、川芎、赤芍亦不可少。川芎、当归、赤芍化瘀之品非佐香附温通宣达之力难以奏效,若气结严重者,又可加香元、玫瑰花、佛手之品以助其功。
气结于胸、乳房坚硬如石者,在行气化瘀群品之中,又当佐软坚散结之品昆布、海藻、山慈菇、夏枯草、橘核之属,若瘀甚、皮色紫暗者,又当助阳化瘀,水蛭、土元、桂枝、附子亦不可少。
总之,活血化瘀、软坚化瘀、温通化瘀、益气化瘀之药,都不能离行气之药,行气之药,厥阴者香附,阳明者木香,少阳者青皮,太阴者陈皮,手少阴者降香,足少阴者乌药。故知香附为行气之总司,妇科之 仙丹、调经之圣药也。
乌药
味辛性烈,气烈而燥,专入下焦厥阴少阴经、膀胱气分,以荡沉寒之痼疾。厥阴寒冷,少腹疼痛;肾寒阳衰,膀胱气化不利;寒疝气滞,阳虚寒凝,均赖此温通破气、辛散化滞以通之。
少腹寒痛,寒凝厥阴肝脉者,面必青,色必暗,肢不温,脉弦涩,当以乌药15-20g为君,伍助阳行气之品而收功,行气佐青皮,温阳佐吴茱萸、小茴香,破滞佐枳壳,止痛伍元胡。
乌药与香附均为厥阴经药,香附入厥阴兼入太阴,主治中焦。乌药入厥阴兼入太阳膀胱,主治下焦。香附芳香窜透力强,其性平和,无燥热之偏。乌药辛温雄壮,其性热,具扶阳散寒暖肾之功,为其区别。
山楂
味甘酸,性涩,甘入脾,酸养阴,涩以敛津,为消导助运、健脾消食、养阴生津之品。
凡脾胃有热,胃津耗伤,胃酸欠乏,而致食积停留、脘肋痞满、胃纳不佳、不思饮食者,以本品伍炒麦芽、焦神曲以治之。
其二功效,重在消磨肉食,善化肉积停滞,膏粱厚味、高脂食品均可消散。
其三功效,活血畅气,降脂降糖降压。凡高粘脂血症影响气血运行,形成血行障碍的病理产物,而导致的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均可以此伍化瘀行气软坚之品,久服而渐渐消之。
其四功效,该品亦有清热避暑、生津止渴之功,治疗暑热耗津、阴津不足、浮阳亢动所致的津乏干涩症,可以本品伍花粉、生地、乌梅,以增津生液,恢复机运。
其五功效,该品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如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瘀血凝滞过甚者,可以本品伍水蛭、三七、土元、丹参、枳实之属,以化瘀行气破结,而消除有形之瘀邪。
其六功效,该品之核名山楂核,善入厥阴经,为治疗睾丸肿痛、阴囊肿胀、疝气重坠之要药,多伍荔枝核、橘核、青皮、木香以治之。该品核入厥阴经兼入少阴经,有温肾补肾、填精益髓之功。
鸡内金
气平味咸而香,咸入肾,香入脾,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散结除痞之功。用于脾虚胃弱、纳运不健、脘满痞塞、形体消瘦、慢性胃肠功能低下者,多伍焦三仙、炒卜子、炒谷芽之属,以消导助运。用于小儿食积,其效尤著。
其二,本品兼入少阴肾经,有补肾益气、涩精止遗之功。用于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阳痿早泄,多以金樱子、石莲子、山药、山萸肉相伍,立见其功。
以本品治肾炎肾病蛋白尿,伍黄芪、生山药、金樱子、益智仁、升麻之属,以达升提涩敛、增强肾的封藏之功,制止蛋白漏下。
本品亦有化结石之功,凡肾、肝、胆等结石,可伍金钱草、海金沙、金铃子。本品化石之功主要功效是促进脾机运化,增强代偿功能,能软化钙质。
本品亦用于石淋症(尿路结石),多伍石苇、海金沙、萹蓄、瞿麦。
本品有延年益寿、防老防衰之功。人之生命起源于肾,滋养于脾,脾气健则后天旺盛,先天自充,五脏自健。老年人一衰脾,二衰肾,脾衰则纳少,水谷精微摄纳不足,根据年龄增长而递减,故为衰老之根。内金重在开发气血生化之源,培脾温肾,和中消食,先后天双调,食纳稳定,年迈而不减,则能长生百岁。
降脂方
生山楂60g 决明子20g 淮山药15g 法半夏15g 川军10g 枳实15g 老陈醋50g
以上诸药煎沌二遍,过其渣,加入陈醋再置火上熬开20分钟,等冷却后,放入瓶内备用。每日清晨服10g ,晚间临睡时服10g,饮后喝温水半杯,每日二次。
丹参
气平而降,味苦色赤,专入心与心包络。化瘀消癥、行血散结、补血和血为其主要功效。本品即能补血,又能活血;补而不滞,行而不峻;活血则无伤正之偏,补血则无壅滞之弊,此为本品之独有。
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坠堕死胎,调经脉,除烦热,功兼四物,为妇科之圣药。
因其专入心经,具有化瘀养血之功,用于冠心病冠脉供血不足、痰瘀互结之证,以本品大量与元胡、檀香、川芎、郁金、石菖蒲配用,其效功著。
其次,用于慢性肝病,气滞血瘀水停所致的瘀滞性肝硬变,本品伍水蛭、三七、三棱、莪术以化瘀消癥,活血养血,改善肝脏瘀血倾向。
在化瘀群药中可伍行气之品,心脏伍檀香、降香;肝脏伍木香、枳壳;脾脏伍佛手、香元使气血畅通,行气即所以活血,化瘀即所以破滞,此乃气血平调之理、阴阳互根之内涵也。
丹参亦有养血通脉、改善微循环作用。如久病气衰、血行不畅、气虚络瘀者,临床所表现的肢体麻木、手足冷麻,以及面瘫、面神经麻木,均可以此品长期服用,能收到预期之效。
治疗末梢神经炎,属阳虚肢冷者,本品伍桂枝;属气虚运血无力者,本品伍黄芪;属痰滞经络者,本品佐天麻。总之,不能离乎扶正化瘀之丹参,可见丹参治疗血行障碍症有独特的功效。
红花
味辛气香,质浓色赤,入十二经血分,有活血化瘀、散结调经之功效。
红花能窜透十二经血脉,周身上下、五脏六腑,属经血所过之处,红花其力尽能到达,故红花为诸活血药之冠。(以西藏产者为佳)。本品窜透力强,其功效主要能消散周身无形之血瘀,与桃仁往往互用,桃仁散有形之血瘀,以治疗跌打瘀肿,局部青紫为见长,二药为之不同。
一、 用于心肌梗塞,心血瘀阻,多伍丹参、赤芍、郁金、姜黄。二、用于肝血瘀滞,瘀血停着,肝硬变腹水,本品伍水蛭、三七、土元、蝼蛄之属。三、用于脾大,脾功能亢进,属气滞血瘀脉络凝滞者,本品伍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刘寄奴、内金。四、用于肾炎肾病、肾小球瘀肿坏死功能障碍者,本品伍水蛭、三七、天虫、全虫。五、用于肢体麻痹痿废不用、或肢麻面瘫、颈项肩背疼痛痹着,属血瘀凝络者,均可以本品伍它药治之。一般在头面者伍天虫、全虫、羌活;在颈部者伍姜黄、葛根、桂枝、在肩背者伍赤芍、桃仁、防风、荆芥。在腰脊者伍狗脊、菟丝子、伸筋草、络石藤、鸡血藤、透骨草;瘀在四末者,伍丹参、川芎、桂枝尖。
总之,本品活血行经,沟通上下,联络各脏腑经络气血为其见长。本品行散力强、活血力峻,善走络脉,改善微循环,化无形之瘀血,以破解血行障碍,此为本品之独有,可与桃仁、丹参、川芎等配伍,以增强扩大活血范围。
三棱
味辛而苦,气降而破,入肝脾胃大肠经。其功效为行气破滞、软坚散结、攻积导滞、峻下破瘀。使用于气血结滞、寒热凝结、血停瘀阻所致的脏腑内有形之瘀积及痞塞坚满、气滞血凝等。临床主要使用于一、肝血瘀积、络脉滞塞坏死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细胞坏死、肝硬变,多与化瘀药配伍,如水蛭、土元、广三七、榔片、莪术等。二、用于脾机能亢进、脾肿大、及门静脉高压,可伍槟榔、木香、生山楂、郁金、元胡等。
本品为血中之气药,既有行气散结之功,又有活血化瘀之力,体内脏腑凡有形之瘀积痞块均可消散。
莪术
味辛苦性温,其性开放,有上下窜透之力,专攻积破滞,化瘀散结,除痞消积,为气中之血药。凡气结久积而成瘀者,单用活血药而不应,非以此品行气散瘀而见其功。专入肝脾两经,入肝重在疏理气机结滞,气凝聚而不化,变生它病者,以此除之,入脾贵在行气导滞、消积化瘀,凡食积中脘、痰积食湿互结而不消者,以此除之。属脾积不化,肝瘀不消(肝硬化、脾大、肝失代偿期),凡属痰、瘀、水、湿、气所聚而为患者,均可赖此伍它药以收功。
莪术、三棱其功效相近,但异点在三棱为血中之气药,重在理血以行气。莪术为气中之血药,重在行气以散瘀。瘀重宜三棱,气机结者宜莪术,二品互用,可补其不足,而添其所长。
怀牛膝
味苦酸,性平和,入肝肾二经,有强筋健骨、填补精血之功。味苦则能燥湿,味酸入肝而强筋,其性重坠下行,为补肾填精之品。
其功效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通络,为治肝肾虚损而兼经络闭阻的各种风痹之症。
其二,因其性沉降,能引血下行,有降压息风之功。用于补肝肾、强筋骨,多伍寄生、川断、杜仲、独活、追地风、伸筋草等。用于降压、多伍代赭石、生牡蛎、天麻、钩藤。
其外,亦有通淋利溲、化瘀破滞之功。若小便余沥不尽,属于肾虚不固者,伍金樱子、芡实、山萸肉。
本品下行之功亦可用于虚火上扰、阴不制阳、火不归元的一些虚热证,多伍牡蛎、龙骨、钩藤、菊花、白蒺藜、天麻等。
川牛膝
苦辛而平,其质疏松,重在散风除湿、祛寒疗痹。本品亦有补肝肾之功,但远不及怀牛膝,临床多用于祛风湿,寒痹多伍桂枝、姜黄;风痹多伍秦艽、防风;湿痹多伍苍术、薏米;热痹多伍鸡血藤、桑枝、忍冬藤、臭梧桐。
郁金
味辛而苦,性寒而泄,有疏肝理气、凉血清心,除烦定惊之功。本品质硬而坚,性凉而散,味辛而具有窜透之功,故专入厥阴肝、少阳胆经气分,为疏肝解郁、利胆清热、治气滞胁痛的主要首选之品,多与香附、元胡、川棟子配伍。
此品亦能入手少阴心经、具化瘀散结、凉营醒神之功,若痰瘀、痰热、湿热互结心包所致的神志昏迷者,非此不能除,多伍石菖蒲。
本品兼入脾经,能悦脾醒神,用于湿困中焦、枢机不利、神识呆滞者,故本品为悦脾醒神、疏气开郁之要药。
近年来,发现本品有极强的化解心胸痰热瘀血之功,用于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血瘀阻之症,多与五灵脂、元胡、丹参相伍。
总之,本品入肝以解瘀,入心以化瘀,入脾以活血,为其见长,但临床用本品重在治疗心肝二经之病。
用于肝硬化、佐三七、水蛭,起凉血化瘀之功。郁金即为厥阴气分药,又为血分药;即为少阴血分药,又为脾经气分药,其功效较多,但以凉血破瘀、行气除满、开郁散结为峻。
元胡
味辛而苦,其功善有化瘀散结之效,活血祛瘀、行气散结、破滞止痛为其主要功效。本品即为血分药,又为气分药,但以化瘀见长,行气稍逊。本品伍川棟子名金铃子散,川棟子重在行气导滞,使浊气下行。元胡重在活血化瘀,使清气上达,二药相合,共奏升降开合之妙,以济气血而附阴阳。临证多取本品以治由气滞血瘀寒凝所致的各种疼痛症。
亦可用于妇科痛经、经闭、月经不调、行经逆乱等妇科杂症,凡病因属于血结气凝所致者,必赖此以收功。因本品入厥阴肝经,凡肝瘀气结、两胁做痛者,伍川棟子。少腹凝结、瘀血停着产后作痛者,伍青皮、吴茱萸。
入太阴脾经,若胃寒疼痛,阳虚气弱,宿食克制而诸般作痛者,又可以本品伍丹参、檀香、砂仁、木香之属而止痛。
近年来,外科用于临床手术止痛,有元胡素,即为本品提炼所制。

1 R4 p; }$ m) U/ I, z. ]) \"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9:03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7
1 j1 i, }) M; V  m1 B+ F1 Z木香味辛气香,其性窜透,专理胃肠脾肺三焦之气。本品味辛香窜,专理胃肠之气,以达行气除满、和中止痛、 ...

3 i* E4 W+ }. w& L; L: N8 D
益母草
味辛性淡,入肝脾肾经,有活血祛瘀之功,而又具有化湿消水之力,多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气血结滞,或血水互结形成瘀肿,如胸腹水,肢体浮肿等,可以本品活血利水消肿。
血能病水,水能病血,凡血瘀所导致的水肿,或水肿所导致的瘀血,用本品即能化瘀,又能利水,其功最善,多配伍泽兰、车前子,猪苓、水蛭等以化瘀利水。
近年临床多用于肾炎、肾病水肿,肝炎、肝腹水水肿,凡肿而挟瘀者,以本品其功最善。
所谓本品有调经之功,也不外活血祛瘀、降浊利水之用。妇人脾肾两虚、寒邪凝滞、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所导致的顽固性经带月后不调者,可以本品伍泽兰、当归、川芎、芦巴子、车前子、茯苓皮、桂枝以温阳化水,活血通脉,散寒导滞。
乳香
味苦气香性温,苦能燥湿,香能窜透,温能散寒,本品有较强的化瘀散结、温经通脉、和血止痛之功。因本品为松树之脂炮制而成,善走血脉,而能窜透营分,化血中之结滞,消散血中之栓子,窜透力强,行散力峻。
近年用于静脉血栓、动脉血栓、静脉炎及高脂血所致的诸血管闭塞之症。有形之血结瘀留于脉中者,非此不可化,常伍没药。
乳香散中有收,破瘀而不致失血(出血);没药化中有敛,二药相伍可助乳香以化瘀散结,而无出血之弊。
此外,乳香亦有散寒除湿、宣痹止痛之功,凡风寒湿痹克于肌肉血脉,重着疼痛,关节不利,曲伸不变、活动受限者,可以本品佐没药、宽筋藤、追地风、寻骨风,名乳没二风汤,为疗痹之圣方。风湿痛在下肢者,佐川牛膝;痛在上肢者,佐桂枝;痛在背脊者,佐姜黄;痛在肢端者,佐羌活;痛在腰脊者佐狗脊、杜仲;痛在面部者佐天麻、白附子。根据病机之不同,可适当配伍它药,若脾胃虚弱,纳化不健者,在群品之中亦可增焦曲、炒谷芽、砂仁,以扶脾安胃,助其药效。
三七
味甘微苦,性温。本品即能活血化瘀,又有止血之功;即能开泄散结,又能补血扶正。凡血虚者能补,血瘀者能化,血溢者能收,血乱者能和,故本品为止血之总要。
用于气滞血瘀、血寒凝滞者,可以本品佐丹参、桃仁、红花以化瘀散结。
凡气虚血亏,血虚而凝结者,可以本品佐红参、黄芪、巴戟天、鹿角胶,以补血扶正。
若血热妄行,或气不统血所致的各种血离其经而致出血者,以本品伍小蓟、藕节、仙鹤草、棕榈炭等属以止血。
三七调理血脉为其所常,故为血药之冠。三七有参三七,有广三七,有田三七之分,其功略同,但以广三七为最,重在止血,其质粘涩,其味浑厚,其性清凉,能达速效止血,立竿见影之功。
现代研究,本品有较强的聚集血小板及成倍增加血小板形成,增强缩短凝血时间,以达较强的止血作用。
临床加减,用于气虚出血,伍人参、黄芪、用于血热出血,伍生地、丹皮、赤芍;用于外伤出血,伍白芨、宁麻根;用于尿路出血,伍小蓟、白茅根。用于鼻窍出血,伍藕节、荆芥 炭;用于大便痔漏出血,伍槐花、槐角炭、地榆炭、灶心土。
仙鹤草
性平而淡,气薄而敛,其质轻而上达,有止血之功。若上窍出血,可伍白茅根,荆芥炭;大便出血,可伍地榆、莲房炭;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伍侧柏炭、棕榈炭;溲频而出血者,可伍生地、旱莲草、小蓟、生甘草。
本品能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弹力和韧力,消除血管的脆性,从而达到活血止血之目的,使气血各循其道,不致溢于脉外而导致出血。
白芨
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入手太阴肺经,有止血之功。肺出血,肺损者,能恢复生机,凡咳嗽、肺痨痰中带血,均可以此品伍三七、白茅根、侧柏叶、生地、以治之。
吐血者多系胃腑有热、胃络灼伤而致出血,以本品伍代赭石、白茅根、栀子、旱莲草、仙鹤草以达止血之功。肺经热甚者可增石膏、知母、丹皮、水牛角以凉血清热。
白芨又能止衄血,衄血不止者,可以本品研为细末,吹入鼻腔之内,以达止血效果。
蒲黄
味甘淡,性平而涩,入厥阴肝经、少阴心经,其功效为活血化瘀、涩敛止血,为活血中止血之药,其效功类三七,而无补益之力,治疗下焦出血为见长,如二便出血、女子崩漏,多与五灵脂相伍。
本品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伤正,止中寓活血之意,化瘀涵止血之功,用于血瘀患者而又有出血倾向的病证,其功最善。
用于妇女痛经,由于血瘀气滞者,伍五灵脂。五灵脂活血散瘀,化结止痛,伍蒲黄以助五灵脂散结祛瘀。一般痛经者常伴有月经先期,延期不净,本方即化瘀调经止痛,又具止血之功,以调整月经周期。
痛经、经闭、经期紊乱及崩漏等经后不规则者,以失笑散参入四物汤中,其效甚捷。病久而气虚者加黄芪;气陷而漏不止者加升麻;阳虚肢寒、而经水适来者佐炮姜炭、伏龙肝;阴虚潮热,经水月余而不尽者,佐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故本药多用于妇科病。
其次,外科红伤、筋断骨折、红紫瘀肿、肌肤皮腠出血者,可以生蒲黄、血竭、三七等份共为细末,香油拌合,涂于局部患处,数小时瘀消肿散,皮色由紫转红,其效甚速,本方为三圣散。
天南星
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肺肝经,祛风化痰、息风止痉,燥湿降浊、开窍醒神为本药主要功效。
味辛入肺经,能宣透肺气、降痰化浊、治胸中滞塞、痰浊壅滞、上干肺窍所致的痰厥,多伍半夏、石菖蒲。
若神志逆乱、干扰神明者,本品佐郁金、僵蚕、伏神以开窍通灵。
若肝风内动而挟痰涎、惊厥抽搐,可以本品伍天麻、白芥子、全虫、天虫以柔肝息风解痉。
若脾湿久羁、久滞而不解者,痰粘如胶,成丝成线者,则诱发内风浮动,多成惊厥暴卒,以本药佐苍术、法半夏、石菖蒲、郁金、白蔻仁、砂仁,以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使中焦健、湿邪化,则内风消散,而无惊厥暴卒之患,此为治本之法。
若肝胆有热而挟火郁,心神被扰,失眠少寐,彻夜不安,心急心惊,神不守舍,本品以苦胆汁浸泡24小时,取出阴干,蜜炙,则为胆南星,伍郁金、石菖蒲、远志、炒枣仁、夜合欢、百合,以水煎二次,滤渣,分二次晚临睡时服下,三日后可见速功。
川贝母
味苦而辛,性寒,质滑而降,以川产者为最,故曰川贝,入肺心肝脾经,清热化痰、降气平喘、祛痰开窍、启闭醒神、凉营化浊、行气散结为主要功效。
一、 用于痰热内结,上干于肺、喘咳喉痒、痰粘不出者,佐瓜蒌、枇杷叶、元参、桑白皮、桔梗。
二、若痰火内郁,扰动神明,口苦咽干,溲赤便结,神昏意乱者,本品佐远志、郁金、石菖蒲、冰片、儿茶,以祛痰清热、开窍醒神。
三、肝胆伏火,头眩耳鸣、窍塞不利,音哑不出,以及两目干涩、视物昏蒙者,可以本品佐龙胆草、栀子、柴胡、黄芩、郁金、榔片、清半夏,以清热祛痰、息风开窍。
四、中虚脾热,热炽阳明,胃津虚乏,津不化液,火炽为痰,痰壅气塞,腹满腹胀,水谷不下,治以清热涤痰,悦脾醒神,痰热化,脾机运转,胃纳有度,自能进食,以本品佐瓜蒌、杏仁、地骨皮、枇杷叶、藿香、内金、砂仁、焦谷芽。
川贝母甘寒凉润,甘以守中生津,使金气自旺。寒凉以清热,润以化痰,专能消散润化燥热胶粘之痰。本品化热痰而寒凉平和,无寒凝之弊及碍胃之偏,滋燥疏气、宁心降浊,能涤淤热之痰涎,下降肠腑,使火势顿消,但祛痰而不伤正,降浊而不耗阴,故为治热痰、燥痰、痰火之圣药。有热而无痰者不可用,有痰而无热者亦可不用。恐其伤中,惧其败胃。
百部
味苦而辛,性寒而降,有清肺润燥、止咳宁嗽之功,外用亦有燥湿杀虫、祛风止痒之效,用于肺痨咳嗽为其专长。
一、治燥热咳嗽,佐沙参、麦冬、地骨皮。
二、治虚劳劳伤咳嗽,佐功劳叶、百合、地骨皮、川贝。
三、外用杀虫。(1)治妇人阴下湿痒(禁用词语滴虫病),以本品伍蛇床子、白癣皮、苦参、土茯苓,煎水滤其渣,乘热坐浴,浸泡洗涤可愈。(2)治外痒皮肤病,伍苦参,黄柏、白癣皮、枯芩,共为细末,以香油拌涂患处。
本品重在清热解毒杀虫,清肺经之热、泄肺经之瘀毒、败肺经之痰热为其专长,治燥热咳嗽、火郁咳嗽、痰热咳嗽、肺结核咳嗽为优。
以百部草20斤,大锅添水浸透,闷2个小时后慢火熬4-5个小时,中间少少加水,待熬至全草溶为粥,将渣子滤过,将汁继续熬,渐渐浓缩成膏,名百部草膏,专治肺结核咳吐痰血者,每次10g,每日三次,以饭后服下。
紫苏子
味辛性温,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能宣通肺窍,开腠发汗,使腠理通,肺气肃,喘咳定,痰浊化。入脾重在醒脾和中、行气化浊,以杜生痰之源。
凡风寒袭表,毛窍闭郁,发热无汗气粗而喘者,必以本品疏风达邪,宣透肺窍,以达化痰行气宁嗽之功。
本品入肺重在肃气降逆,其功以下行为最。故喘逆气壅、肾虚不纳、痰气漂浮壅遏于上焦者,必以此品佐纳肾平喘之品,如蛤蚧、胡桃肉、五味子等,共收降气纳气之功。
紫苏全草分苏叶、苏梗、苏子之不同。
苏叶重在辛温发汗,宣透皮毛,逐风寒之邪外出,较麻黄其功缓,其性平和,无峻猛发汗之偏,故适合老弱患者而外遇风寒者。
苏梗重在宣通气机,和胃化浊,降逆平冲,以疏降中焦气机,止呕止吐为其见长。属胃寒者伍丁香;属中湿者伍藿香;属胃热者伍竹茹;属中气虚、呕而不纳者伍代赭石、旋复花;属痰而呕者,火痰枇杷叶,寒痰白芥子,湿痰法半夏,燥痰瓜蒌,均可随证化裁。
桑白皮
味辛甘性寒,专入手太阴肺经,宣肺利湿、祛痰止咳为主要功效。治痰咳喘满、胸腔积液、肺气壅实、喘逆息促气短而不得卧者。清肺火、疏肺络、化痰湿、宣泄气机为其见长,故用于痰湿喘嗽、水邪射肺喘嗽、痰热粘稠喘嗽。治热喘而咳,伍枇杷叶、地骨皮、知母、沙参、麦冬。治水气射肺而咳,伍葶苈子、大腹皮、车前子、苏子、白芥子。治咳痰清稀,多伍生姜、桂枝、麻黄、细辛、法半夏。
此外,本品又能治皮肤瘙痒、风疹、湿疹,肺气化燥与风热相搏所导致的种种皮疹,佐地肤子、紫背浮萍、白癣皮、蛇床子。
酸枣仁
味酸甘而性寒,入心、肝、胆经,治失眠健忘,心神不宁、神志漂浮等。
一、 用于心血不足、血不营心而致失眠者,本品伍当归、元肉、人参、桑椹子、远志、五味子、麦冬。
二、由痰热内扰而致心神不宁者,佐黄连、莲子心、竹叶、麦冬、朱砂,以清心镇摄宁神。
三、心气虚心阴不足,气阴不能营养心神所致的心经虚火扰动神明不安者,佐柏子仁、天冬、麦冬、生地、当归身、桔梗、远志、伏神、炙甘草。
四、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不能下摄于肾,所致的心肾失交者,本品佐黄连、肉桂、生龙齿、百合、夜交藤。
总之,本品为酸甘平淡之品,其性稍寒而不峻,酸以敛阴,寒以清热,甘以缓急,凡气虚血弱、精乏物质损耗、阴不济阳、阳邪亢奋者,均可以本品酸甘收敛,佐当归养阴补血,佐莲子、桑椹子固元填精,佐生地、麦冬凉营清热,以发挥其应有功效。
若心气虚极,汗液外漏而不止者,汗为心之液,以大量酸枣仁佐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太子参,共成酸甘化阴、益气生血之局,以达养阴复脉之功。
磁石
味甘咸性平,质重而降,性涩而收,能镇摄浮阳,敛涩耗散之正气,收汗固表,扶正固脱。
镇心宁神,潜阳息风清热。凡浮阳外越,虚火上扰,心神漂浮,神志不定,多梦少寐,失眠心怯等,均可以本品镇摄敛涩,以扶助正气,达固摄元阳,宁心安神之功。
磁石以灵磁石为佳,取磁石轻飘而在上巅者为佳。
天麻
味辛甘性平,入肝、胆、脾经,能搜风止痉、明目定眩,凡肝阳头痛、肝风内动、头晕目眩、肢体抖动、口眼歪斜等,属内风浮动、阳邪亢盛者,均赖此以治之。
一、平肝搜风定眩,佐法半夏、蔓荆子、双勾、石决明。
二、肝阳暴涨、火邪浮动延上至巅者,佐生地、元参、生白芍、丹皮、夏枯草、龙骨、牡蛎。
三、治风阳内动、肢体抖动、肢麻不仁者,佐地龙、水蛭、红花、桃仁、鸡血藤、伸筋草、生白芍。
四、治肝风上扰、血络闭塞、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佐蜈蚣、全虫、天虫、丹参、赤芍、白芷、细辛、防风、羌活。
本品为散风除湿、息风降阳、搜风活络、祛风化痰之品,为治风、治痰之要药,重在肝风,属外风风寒、风热不可用之。
神经性头痛,历年累月不愈者,脉见弦滑或弦数,头痛在巅而兼眩晕者,以此为君,天麻15g 12g 细辛3g 白芷10g 代赭石20g 淮牛膝15g 甘草10g
白僵蚕
味咸性寒而淡,入肝、肺、脾经,本品为搜风止痛、息风止痉、化瘀通脉之要药。
一、 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火气上攻、挟痰上扰者,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面部麻痹和面瘫者,均系肝风过盛、痰气瘀结、络脉瘀阻所致。治风先治血,以本品伍当归、赤芍、红花、水蛭以化瘀通脉,再佐全虫、天麻、蜈蚣,以息风止痉。
二、搜风止痛。用于风邪亢盛、风痰阻络、或风寒闭络、风湿阻络等所致的肢体麻木痹痛,以本品佐追地风、川乌、乳香、没药、乌梢蛇,以息风化瘀通络。
三、用于神经性头痛,头痛目眩,耳聋耳塞,久年不愈,致神志呆钝者,多为肝风久羁上焦、痰凝气结、血瘀阻络所致,可以本品佐天麻、防风、白芷、羌活、细辛,以搜风降阳、活血止痉。
若兼耳鸣者,属肝虚极甚,考虑精血同源,肝血不能上荣,当责肾精亏乏,故可佐杞果、沙苑子、白蒺藜、木贼、菊花之属,以滋肾养肝,使水以涵木,则阳邪必退,风息血和,瘀通络静,其病自瘳。
& `2 E9 E2 C$ ]3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11:44 | 阅读全部
fwbfutqk 发表于 2023-11-20 20:09, s4 m8 t& A( }3 b) l
益母草味辛性淡,入肝脾肾经,有活血祛瘀之功,而又具有化湿消水之力,多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气血结滞,或 ...
* v5 b8 x# q$ j8 s+ S
中医临床术语释译
  生理
肝为将军之官
肝主决断,好像排兵布阵、指挥作战的将军一样,谋虑策划,定出作战方案。
肝主谋虑
人的思维活动、精神意识,肝在其中起着思考分析策划的作用。谋者,谋略也。虑者,思虑、思考也。而后作出决定。故经曰: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藏血
血液的运行,心为血液的动力,故曰心主血,脾统血,脾螚束约诸经脉络,使血循经二星不致外溢。而分配血液、布散各脏腑、发挥功能活动,又赖于肝的支配,此为肝藏血。
肝主一身之里
人体以脏腑居里,经脉气血居外,肝为血藏,主管五脏的气血疏泄和血液的支配,肝藏血以营五脏,故曰肝主一身之里。
肝主筋,其华在爪。
人体连接各部分器官、骨骼皆赖于筋,而筋脉的正常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旺则筋脉健。而爪为筋之余,筋血充盈爪自荣,而筋爪皆禀于肝血而发挥各自功用,故曰: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厥阴肝经之脉络,上系巅顶而贯两目,目的视觉、观察形体的动态、观察五颜六色、视别各物质的大小形态,均为肝血滋养双目而发挥其作用。
总之,目疾所表现的各种类型均与肝有关,故曰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能使水谷精微化以为血而藏于肝,目受血于肝,而肝血又禀于其它四脏之精,故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肝和则能辨五色
肝和指肝木之脏体阴精血充实,无体用风阳扰动之患,能使双目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故曰肝和则能辨五色。
肝受血而能视
肝开窍于目,肝得血的滋养则目能发挥正常功能,故曰肝受血而能视。
肝之精为黑眼
黑眼系指瞳孔而言,肝之精血一源于后天水谷之食糜化生,二源于先天肾之精所化,先后天平补,精血互生而上贯于目,则为黑眼生成之机理。
肝得血则筋舒
筋为筋脉、筋络之总称,肝血充盈,筋脉、筋络得于血的滋养,机体能自如的发挥各种活动,故曰肝得血则筋舒。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水谷入胃则化为宗气,宗气者天阳之气与水谷之精气相合而成也,而后化赤以为血,能散精以养肝,能淫气于筋脉。
膝为筋之府
膝关节是人体内最大的筋脉、筋络、韧带汇集之处,而筋脉、筋络、韧带各软组织的结构,均系肝血的滋养,肝主筋,故曰膝为筋之府。
女子以肝为先天
女子生理以血为用,以肾为基,以脾为本,肝为血之藏,肾为精之府,脾为谷之海,人生女子繁延后代莫离乎三脏之本,而干最为重要,血足易胎,气旺难孕,典型指出了肝藏与女子生理的密切关系,故曰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脉络于舌本
舌虽为心之窍络,但舌本均系脉络所构成,亦赖于肝血滋养,故曰肝脉络于舌本。
肝脉络阴器
足厥阴肝经,总体筋脉的运行,上系于巅,开窍两目,布两胁,抵少腹,下绕阴器,均为肝脉所过之处,故曰肝脉络阴器。
肝与胆为表里
肝乃厥阴风木之脏,胆乃少阳初春之态,二者一表一里,一疏一利,一藏一腑,共同完成血液与气液(气津)的输布与代谢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相互依赖,故为表里。
肝为刚脏
肝体阴用阳,是指在血的滋养下而发挥果断的决断,谋虑于肝,决断于胆,处事果断快硬,无思考余地,使其刚健而有力,无柔缓忧郁之态,故曰肝为刚脏。
肝主升,人身左升属肝
升指升发,是肝参与机体代谢的气血运行、升清降浊的全过程。血液的流畅、气极的畅达、浊物的排泄、精津的敷布,均不能离开肝气的生发调达。脾的水谷精微敷布,将食糜化为血液,奉养全身,必赖于脾的升清,而脾的升清又赖于肝的升发,协同脾以完成升清降浊之功。
清阳之举,肝脾之升,皆由人体左侧上行,左为阳,右为阴,阳行左,阴行右,故肠的排泄降浊,均在右侧,故人身左升属肝。
肝喜条达
条达即疏泄、畅达之意。气机条达则顺,气机结聚则逆,逆者必调,调则畅,调必疏肝,故曰肝喜条达。
肝属木,木生火
肝时令为春,方位为东,以升清为其性,以条达为其功,以疏和为其旨。五行属木,是指肝具备木的性质,条达舒畅,木旺则火旺,木生火,木燃则火旺。木气和顺则脾胃自健;肝血充盈,心血自足。前者为木能制土,后者为木能生火。
肝为风脏   肝主风
此风非六淫外风,是指肝经阳气之变动,因其善行数变,行无定处,如肢颤、抽搐、口眼歪邪、舌卷、言涩等,均系内风症状,故曰肝为风脏,肝主风。
肝脉行身之两旁,胁为肝之分野
肝乃厥阴之经脉,布两胁,抵少府,绕阴器,故曰肝脉行身之两旁。胁为肝之所居,胁下疼痛不利,多表现为肝之病变,故曰胁为肝之分野。
肝司疏泄
血液的运行,气液的宣发与敷布,食物的传导与排泄,均离不开肝气的条达与疏泄,肝气调,则周身阴阳自调,肝气逆,则周身阴阳逆乱,百病由生,故曰肝司疏泄。
肝藏魂
心主血,肝藏血,主血而神明现,藏血而魂魄居。魂即人身生灵之本,机能活动之源,又是人的生灵活体的外在表现,由肝血为之基础以滋养,故曰肝藏魂。
卧则血归于肝
肝藏血指肝脏有贮藏血液和分配血液以达诸身的功能。当人体活动时,则血运诸经,以维持机体活动。当人睡眠时,则周身血液均流至肝脏以养之,故曰卧则血归于肝。
冲脉属于肝肾
冲脉为血之海,其脉源于肾,络于肝,运行于诸经。血由精所化,精血同源,肾主精,肝藏血,冲为血海,三者为精血互生与气血运行之总司,故曰冲脉属于肝肾。
肝在志为怒
五志应五脏,在肝为怒,因肝喜条达,恶抑郁,抑郁则怒,怒则伤肝,怒与肝同情志上有密切关系。
青色属肝
五色归五脏,肝为厥阴,胆属少阳,均禀春季少阳之气而生,少阳乃春三月之气也,草木回春,绿叶渐次蕃茂,绿乃青之色,故曰青色属肝。
酸味入肝
酸以收之,酸能化津为液,为肝之所喜,凡治肝之药多为酸味,如五味子、山萸肉、乌梅之属,均为敛肝化阴之功。
肝主春
春为少阳之气,又为厥阴风木之季。春多风而肝主风。春令多温暖气和,而肝主疏和。春主草木生青,而肝主青色,故曰肝主春。
肝脉弦
肝脉为弦,指肝脉在细柔之中稍带弦象,细柔者脾之本脉,简称缓脉。弦者肝之本脉,弦细而缓乃脾气旺而肝气从也,说明胃气存而谷气充盈,故曰正脉。若肝脉独弦而无柔和之态曰肝病,乃肝气盛而脾气衰也,邪气盛而谷气不存也,故肝脉弦极者死,说明了肝与弦脉的密切关系。弦脉与它脉相合应变万千,以查病机,如弦而浮主风邪外越;弦而滑乃风痰内闭;弦而细乃肝血不足;弦而紧乃肝邪乘脾而痛;弦而缓乃风湿阻络;弦而微乃肝血枯涸。以脉恒脏,以脏恒病,以病分四时,以四时别阴阳,乃脉之玄机也。
筋者肝之合,膝为筋之府,睾丸者筋之所聚。
肝为藏血之脏,人体五官九窍筋骨均由肝血滋养而能正常发挥各自功能,故曰筋者肝之合。周体筋脉交会之处乃为两膝,故曰膝为筋之府。男子睾丸乃筋之生成,禀血以滋之,精以养之,气以充之,故曰睾丸者筋之所聚。
肝为营之源
营者血也,乃由水谷精微所化,由白化赤而为清血,上奉于心,心之主,脾之统,肝之藏,运行周身以濡脏腑 ,故曰肝为营之源。
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肝和则目利,肝枯则目涩,肝火则目赤,肝寒则目萎,肝热则目盲,肝与目乃经络系属的窍络关系,而眼泪乃肝液所化,故曰泪为肝之液。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君主者乃国之总督、朝中之王,主管一国之大事,而心主管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分一秒不能离开心而自行进行肢体活动、意识动态活动变化,故曰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的各自生理活动,均赖于心的主持,“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即在于此,故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生血,诸血皆属于心
心生血,是指水谷精微由脾的转化变为白色粘稠的富有高度营养的食糜物质,此为营气,是血液的化生前身,又必由心的输入方能化白为赤而成血液,故曰心生血。血液运行诸经,其动力源于心气的推动,故曰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脉,其华在面
心主诸经脉络的血液运行,而面部是血管最丰富充盈之部位,心血足则面色红润,心血衰则面色枯黄,心血瘀则面色滞暗,可以从面色的色泽改变以洞察心脏的病情及情态,故曰心主脉,其华在面。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与舌,心和则舌能知味
心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与心气、心血的盛衰息息相关,如心火亢盛则舌红,心血不足则舌淡,心音不足则舌绛,心气不足则舌胖大,心血瘀阻则舌暗滞,故曰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与舌。心气和畅,则舌体柔和,舌津满布,饮食知味。若心气淤滞,则舌体干枯或硬,津液欠乏,食不知味,故曰心和则舌能知味。
心藏神
神即神志,五脏气血皆上贯于脑而禀两目,耳聪目明、心领神会皆为有神,神是机体、五脏六腑在水谷精微的奉养下而体现于外表的神灵显现,其赖于心血的滋养,故曰心者血气尔,血充则神会,血亡则神亡。
心为火脏,心属火,火生土
心为南方离火之位,时令为夏,八卦为离。其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为后天机体的生命所在,又赖于先天之元阳共同维持人体体温及机体活动的能量,故曰心为火脏,心属火。脾胃的腐熟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又均赖于心肾阳气的推动,故曰火生土。
赤色属心
心主血,心生血,血为赤色,如火是赤色一样,故赤色属心。
心在志为喜
心气宜和畅,宜喜悦,但过喜则伤心,喜于心是情志上的密切相连。
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之腑为小肠
心者手少阴之经也,小肠者手太阳之经也,少太相合乃表里自顾也,故心与小肠为表里。
心为脏,小肠为腑,脏为阴,腑为阳,构成脏腑阴阳相配,从生理病理各有影响。心火盛可传至小肠,如小便赤涩,疼痛不利,口舌糜烂,处导赤散上以清心,下以清肠,使脏腑火热一并消除,其证自瘳。
苦味入心
心为火之府,主病多实而少虚,治火必选寒药,而寒药多苦味,使苦以胜热,热清心宁,神魂自定,故曰苦味入心。
心主言
高热神昏,心神被蒙,必谵语妄言,因心主神明,言亦为神明支配,神乱则言亦乱,故曰心主言。
心之脉系于舌本
心之经脉系舌本,是指舌体的灵活运动赖于心血滋养。心衰血少,舌体不荣;心火亢,舌体红绛;痰浊扰心,舌体欠涩。此均系心与舌本的生理关系及病理反映,故曰心之脉系于舌本。
心恶热
心为营血之宅,主诸经之血脉,血平静温和为正态,若高热或有外界暑邪所犯,或由五志化火所袭,均能影响血液的运行而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神志紊乱等。
夏气通于心
心五行为火,时令在夏,心气盛则五脏强,如夏季炎热树木皆茂一样,故曰夏季通于心。
汉为心之液
汉为津液所化,源于水,宣发于肺,摄入于脾,在心为汗。若气虚不摄,汗液漏而不止则伤心,因心主血,汗为津,津血同源,失汗即为失血,失血则心无所养变生它症,故曰汗为心之液。
                        
脾为后天之本
人在未生之前,在母体为先天,禀父母气血精微以濡之,生后则为后天,赖水谷精微以滋之,而水谷精微化源于脾胃,胃以纳之,脾以运之,胃以降之,脾以升之,使其水谷精微化为血液以奉生身,故曰脾为后天之本。
脾统血
人体周身之血液,心以主之,肝以藏之,肾以温之,肺以行之,而脾以统之,统即统摄,是指束约血液行于脉中,不致溢于脉外,故曰脾统血。
脾主一身肌肉
人体矫健,肌肉丰盛,力过其度,均源于水谷精微的摄纳,所谓气旺则血实,血实则肉长,说明了脾健水谷摄纳有度,气旺则血实,肌肉丰盛,故曰脾主一身肌肉。
脾主四肢,其荣在唇
脾健,水谷精微自足,气血有其化源,肢体各器官能充分受血之滋养,而四肢强健有力,自过其度,故曰脾主四肢。
唇为脾之华,脾气充盈则谷气充、气血旺,而唇是脾的络脉所属,脾健则唇荣,脾衰则唇萎,脾津不足则唇焦,脾与唇有亲密的络属关系,故曰其荣在唇。
脾为胃行其津液
胃之纳与肠的传递糟粕共成转输降浊之功能。若津液不足则胃的传导不利,大肠枯涩,便塞不通,必由脾布散津液注入大肠,以发挥正常的传递功能,否则则为脾约。
脾开窍于口
脾之经脉络属于口,故脾的功能盛衰与各种生理变化均能通过口的反映表现出来,如纳呆、不思饮食,为脾运不健;呕逆为胃不和、脾不运;口干舌燥为脾不布津、上窍不荣;唇焦干裂出血,为脾热血燥,或脾火炽盛耗伤气阴等,均反映了脾与口的络属关系,故曰脾开窍于口。
脾和则口能知谷味
脾和则运,运则气通,通则降,浊邪传导,清气升发,胃能纳,口则知味,故曰脾和则口能知谷味。
脾主运化,脾阳宜动,动则能运
食入水谷,通过脾的转输,方能化为血液,化为津液,以奉生身。运化是指腐熟与吸收,受纳是指承受与摄纳。凡食入水谷,皆禀受于胃,腐熟吸收于脾,共同完成饮食物的代谢,其中脾阳主蒸化吸收、纳取食糜的全过程,阳是动力,阴是物质,水谷精微为阴,脾的机能为阳,阴的物质通过阳的机能转化为精微能量,以奉生身。故曰脾主运化,脾阳宜动,动则能运。
脾主眼胞
脾主肌肉,眼胞即眼睑,是肌肉的络属部分,故曰脾主眼胞。
脾主鼻准
鼻为脾肾精微所奉,鼻骨主肾,鼻准即系于鼻骨上端及外层的肌肉部分,故脾亦统之,故曰脾主鼻准。
脾藏意,脾在志为思
五脏应五志,意即意念,以思为近,思、意均来自于脾的思考。脾多思,思则伤脾,思不及则为意,意之甚则为思,故人的思意即思考能力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均表现为脾的盛衰,故曰脾藏意,脾在志为思。
脾为化生气血之脏
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所化,水谷精微化为气血,又赖于脾的腐熟消化与吸收,故曰脾为化生气血之脏。
脾属土,土生万物,土生金,土为水之堤防
脾性类土,就如土生万物一样来生化滋长各个脏器及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如土生金,肺气旺;金生水,肾气旺;水生木,肝气旺;木生火,心气旺,均来源于脾土之滋生,故曰脾属土,土生万物,土生金,土为水之堤防。
脾恶湿
脾为脏,主阴土而喜燥,脾燥则健,健则运。若湿邪困留中焦,会直接影响脾机的健通和畅,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使气机困遏,影响中焦运化,故治疗脾胃病属脾湿者,必以化湿醒脾为先,故曰脾恶湿。
脾为中气之本
人体五脏之气各有之,它代表每个脏气的功能活动,唯元气、中气为要,元气始于肾,是人命先天之根。中气始于脾,是后天人体五脏诸气生成之源。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水谷精微之气轻清上举,注华盖,游溢精气,布散全身,以濡各器官,维持机体活动,故曰脾为中气之本。
脾与胃为表里
脾为脏,胃为腑,脏为阴,腑为阳,一主纳,一主运,二者相合,表里相配,完成食物运化全过程,故曰脾与胃为表里。
脾胃为资生之本,饮食乃气血之源
人之生赖气血以滋养,气血旺则健,气血衰则弱,气血枯则亡,故气血为生命之本尔,而气血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故脾胃健,气血化生有源,脾胃衰,则气血亦衰,故曰脾胃为资生之本,饮食乃气血之源。
脾脉络舌傍
脾开窍于口,与舌络属位在两畔,故舌能知味与脾相通有关,脾气和则舌知五味,脾气塞,气机壅滞,脘满腹胀,苔腻质胖,不能辨别五味也,故曰脾脉络舌傍。
脾为营血之本,营为脾之源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指脾摄入的水谷精微与天阳之气相合化为宗气,而后化为食糜,又通过心的作用化白为赤形成营血,其中脾起着主要的转输、吸收、输入、宣发、传导诸作用,故曰脾为营血之本,营为脾之源。
黄色属脾
脾居中州,生化万物,脾健通和畅,五脏受荫,故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性与土类似,尤如土生万物一般,土为中宫黄色,故脾类从亦为黄色,故曰黄色属脾。
甘味入脾
脾喜甘,甘入胃,营于脾,甘味能振奋脾机,缓和脾急,解除饮食物中的毒性,对脾赋有极大的意义,故曰甘味人脾。
大腹主脾
人体之腹,根据脏器功能不同而分之,如脘腹胃主之;大腹脾主之,小腹膀胱主之,少腹肝主之。此为大腹脾之所在,故痞满不运,腹胀隆起,食滞不消,气机阻遏,水不运行,积留成鼓,鼓胀一症,始于肝,而病于脾,故腹大坚满、筋露,当以治肝兼以理脾,经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意在于此,故曰大腹主脾。
脾主长夏,脾旺四时
五脏应于四时,春肝、秋肺、冬肾、夏心,唯脾四时皆有,故置于长夏,而统应四时,说明了四脏之气皆禀于脾。人以胃气为本,胃和脾健,胃衰脾极,故曰脾主长夏,脾旺四时。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气散精指散水谷之精与气液之精,脾能升清指此而言。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脾升清,上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敷布气化作用,使脾精归于周身,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经脉皮腠,均受滋濡,而发挥正常效应。故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主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如心气、肝气、肾气、肺气等,均代表了每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气皆禀于脾,脾健则精微四布,五脏受荫,脾衰精微不及,五脏困败,故曰脾主五脏之气。
涎为脾之液
脾统五液,在肺为涕,在肝为泣,在心为汗,在肾为溲,在脾为涎,涎为脾液之化生,是参于消化,辨别五味不可缺少的物质,故曰涎为脾之液。
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主,膻中者气之海
五脏的机能活动,均赖于气的生成,而气之源不外两端,一,水谷精微之气,二,先天肾气,二气皆禀于先,后天生成,但二气之关键有赖于肺气的合成,肺气即吸入大自然之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合则为宗气,与肾气相合则为元气,此为气之总根,而后化生五脏之气,故肺统一身之气,肺为气之主。
膻中位于胸膈下寸半,为中气聚集之处,中气即脾气,运于周身,贯通百脉。在中气有余之时而贮于膻中,在中气不及之时又需从膻中而补充之,膻中为中气之所,为全身百脉气之源,故曰膻中者气之海。
肺为清虚之脏,肺为娇脏
肺为清窍,司呼吸,不容万物,宜滋润、清肃、恶浊气。若浊气干肺,则令人咳,故曰肺为清虚之脏。肺位最高,上禀于天气,与天阳之气相合,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故四时不正之气,六淫之邪均能干肺而致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诸症丛起,故曰肺为娇脏。
肺朝百脉
五脏六腑,气血贯通,百脉汇集,周运全身,均赖气的推动,如心气之鼓动,肝气之疏通、脾气之运转、肾气之蒸腾,这些自身之气,均赖于肺气之功,肺气旺,诸气皆旺;肺气衰,诸气皆衰;诸气衰,诸脉壅塞不利,故曰肺朝百脉。
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
五脏之气皆上禀于肺,肺与天阳相通,肺主纳入天阳之气,与胃纳入的水谷之气相合变为宗气,宗气化营,以奉生身,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一身之表
人体之表以皮腠卫护于外,而皮腠以肺统之。肺开窍于鼻而主皮毛,皮毛为机体的最表层部位,故曰肺主一身之表。
肺合皮毛
人体表层为巨阳,赖于卫气以充之,赖于营气以养之,而诸气运行莫离乎肺,故曰肺合皮毛。
肺开窍于鼻
鼻为肺之上窍,肺将吸入之清气,通过肺的吸入与吐纳,使清浊交替,呼浊吸清,以维持机体气机的代谢。肺为气的交换场所,靠鼻来完成,故曰肺开窍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香臭
鼻能辨别五味,是由肺的功能来决定的,肺气和畅,呼吸正常,则能辨别五味。
若肺气不和,鼻窍壅塞,气机失利,则不辨香臭,故曰肺和则鼻能知香臭。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为金脏,位于五脏之上,肺功能正常时则治节有度,则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肾统之,又在肾的封藏束约下,使尿液有节律排出,故水液生于肺而统于肾,肾主水,金生水,其位一上一下,故曰肺为水之上源。
肺为五脏之华盖
华盖为帝王出行龙輦上的棚顶,其形若伞,以遮风避雨,其位最高。肺在一身之中其位最高,居五脏之上,故比喻为华盖。
肺属金,金生水
肺为金脏,主宣发气机及肃降水液,使脾经运输的水液通过肺的宣发敷布以布散全身,水而肾统之,故金生水。
肺藏魄
魄为五志之一,魄指魄力,胸怀宏大,气势磅礴,肺主之。
肺主降气
人的机体生命活动均赖于水谷的滋养,及气机的升降出入。凡脏在上者其气主降,如肺气、心气。凡脏在下者其气主升,如肾气、肝气。其脏位在中者,其气亦恒亦和,如脾气,故曰肺主降气。气降则能纳于肾,使金水相生,气平和而不喘嗽。若气不降则为病态喘咳气粗则为患。
肺主清肃
肺为清肃之脏,不容万物,若浊邪犯肺则为咳喘,故曰肺主清肃。
肺主治节
治节指治理调节之功效,一主治理气机,二主治理水液,调节气机的升降吸纳及呼出,调节水液的气化、敷布、通调,节制水液的正常开合,此赖于肺肾共同完成,但肾又赖于肺的滋生,故曰肺主治节。
人身右降属肺
古人认为,浊气降自右而下,以肺主之。清气升自左而上,以肝主之,说明了浊邪包括食物糟粕的排泄,以大肠为主转输排泄,但大肠又赖于肺气的推动,此乃表里关系。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咽为胃之门户,喉为肺之门户,胃主有形,肺主无形。胃上系于咽,为食入、消化、吸收、排泄的门户。肺为无形之气吸入与排泄的主要脏器,而外系于喉,故曰咽为胃之门户,喉为肺之门户。
肺寄养于脾
肺气的强弱决定于肺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肺生理功能的正常调节、肺气的充盈、气机的疏利和畅、吸入与呼出的有机调和,又赖于脾的水谷精微滋生,即土生金,故曰肺寄养于脾。
肺为声音之门户,肺主声
肺为清肃虚灵之脏,其脏器孔窍甚多,悬挂于上焦,其形若钟,故人的发声均出于肺,通过肺窍的震动而能使声音有节律的发出,故古人云:肺其形若钟,撞则鸣。
白色属肺
五色归五脏,白为金色,其时令在秋,方位在西,其功主收,如万禾入秋,果实成熟,枝叶由绿转白,故白色属肺。
辛味入肺
味辛,辛以宣散,调畅气机,而肺主气,亦主宣,故辛入肺。
肺喜宣泄
宣即宣发,即清阳之气的代谢与机体利用。泄是泄浊,指水谷之糟粕浊液在肺气宣的同时,将此代谢由脏转腑排出体外。
肺在志为忧
忧即忧虑、忧愁、悲忧的意思,多以肺统之,使悲忧在肺的作用下化为五液,入肝为泣,使忧消散,故肺在志为忧。
肺恶寒
肺为娇脏,外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自然相通,故外界六淫侵犯肺首当其冲,恶寒为肺受邪的早期表现,故曰肺恶寒。
涕为肺之液
人体之津液以肾统之,故曰肾为津液、水液之大源,五液则入五脏,在肝为泣,在肾为溲,在心为汗,在脾为涎,在肺为涕,均为肾液所化,而五脏各自统之,故曰涕为肺之液。
肾为作强之官
作强即轻灵强健之意,如蹦跳、绕转、身形的千变万化,均为作强,而肾主之,作强至而技巧出,如杂技表演的作强技巧均出于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元气之根本
人之初生在母体首成两肾,次而生肝,次而生心,次而生脾,次而生肺,而构成人形,故肾为先天之本。
肾禀于先天父母之气而藏于肾间,为肾间动气,是促使婴儿生成发育的源泉动力,故肾为元气之根。
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海
肾为足少阴之经,禀北方癸水以滋生。肾藏精,即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充养骨骼、发育骨骼的源发物质,肾精充盈则骨健,肾衰精涸则骨痿,故肾主骨。
水谷精微化为津液,清者为津,津则走六腑,滋皮肉孔窍。浊者为液,液入五脏,走骨骼、筋膜、器官。液以充骨,骨得其养则髓生,髓始于骨而源于液,故曰骨生髓。
髓发源于肾,沿脊髓上行,上充于脑,脑为骨髓精华聚集之处,故曰脑为髓海。
齿为骨之余,颧为骨之本
齿生于骨,均由骨髓滋养,故曰齿为骨之余。
人头颅之颧腭,均为骨属之上端,是骨骼的典型象征,它代表了骨的本性,故曰颧为骨之本。
肾藏精,精生气,气生神
肾藏先天之精及水谷之精,精能化气,精是物质,气是机能,有物之物质的精,化为无形机能之气,此为能量转化而成活体,产生各种运动。(如脏器功能和体表活动)
精生气,气是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表现是以神气的强弱做为强健与衰退的标志,这种标志则为神。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所,肾为气之根,肺主吸入,肾主纳摄,只有吸入与纳摄相合,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此为肾主纳气。
肾为胃关,肾司二便
胃为水谷之海,而水的代谢与食物糟粕的排泄又赖于肾气的推动,故大小便有节制的排泄,均系于肾的开合,故曰肾为胃关。
肾与膀胱为表里
足少阴肾为脏,足太阳膀胱为腑,二者表里相配,共同完成水液的排泄。
腰为肾之府
两肾左右各一,均系于腰间,肾气壮则腰强健有力。肾气弱则乏力腰痛。因肾生于腰间,故曰腰为肾之府。
胎脉系于肾
婴儿在母体内初长,首先使婴儿系于母体左肾,靠母体的精液滋养而成型,故曰胎脉系于肾。
肾属水,水生木
肾主水液,肾壮则肾阴足,肾水充盈则肝血自足,肝木自健。再者肾以精为本,肝以血为本,精血同源,互为化生,故肾气壮肝木亦壮,水生木是也。
肝肾同源
肝与肾为子母关系,肾生肝,精生血,精血互补,故曰肝肾同源。
肾在志为恐
恐即恐吓,五志归五脏,恐则属肾,恐伤肾故也。
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耳系脑髓所滋生,而脑髓源于肾精所化,故耳聋、耳鸣、耳塞,均属肾精不足或肾阴不足,或阳邪亢盛所致。肾系于脑,脑通于耳,故曰肾开窍于耳。
肾和是指肾的阴阳调和,肾精充盈肾阳不亢,在肾的正常生理功能下,则耳能辨别五音,甚则耳闻能自过其度。
左为肾,右为命门
其肾左右各一,均生于腰间其功能有所不同,左为肾,主一身之阴,右为命门,主一身之阳。肾阴不足则五脏之阴皆虚,肾阳不足则五阳皆衰,故曰左为肾,右为命门。
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
左肾为水,右肾为火,故曰肾为水火之。真阴者阴精也,真阳者元阳也。真阴能滋润五脏,是人体生命的物质源泉。真阳者乃命门元阳,能温煦五脏六腑及保持体温,是机能活动的动力源泉。
肾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
五液者汗、尿、泣、涎、涕也,均以肾统之,因肾是水液的源泉,五液皆出于肾,故曰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
脊乃肾之道路
肾精,藏于肾则为精,充于骨则为髓,溢于脑则为髓海。由肾至脑,脊为通路,脊上贯于脑,下摄于肾,精髓相贯,上下流通,共同构成人体高级神经的网络,此为肾脑相通,心肾相交。
肾脉络舌本
舌为心之开窍,手少阴以主之,足少阴以养之,肾脉乃足少阴之属,络于舌本,而能滋养舌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此为两少阴相通。
肾脉发源于足跟
足跟乃足少阴所过之处,而跟为骨属之尽端,赖肾精以滋之,故曰肾脉发源于足跟。
肾主闭藏,肾阳宜静,静则能藏
凡脏着藏精气而不泄也,肾为脏,为闭蛰封藏之体,精之处也,精宜藏而不宜泄,故曰肾主闭藏。
肾能藏精,是在阴平阳秘正常生理态下所主的功能。若肾阳妄动,则干扰精室而不藏,故曰肾阳宜静,精则能藏。
肾主蜇
蛰是蛰藏、蛰埋、隐陷之意,尤如世间生灵冬季入蛰一样,深伏地下,以存其生。又如冬寒之气,君子闭室,阳气不外泄之貌,这些都比喻了肾的封藏之功,封藏即是蛰藏。
肾为气之根
气出于喉咙,系于肺,而根于肾,肾纳则气长,呼入自如,无喘息之貌。若肾不纳则气浮越,喘促则不能动行,此为气无根,皆源肾虚之因,故曰肾为气之根。
肺肾为子母之脏
肺为金脏,肾为水脏,金生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故曰肺肾为子母之脏。
龙火起于肾
龙火者水中之火也,起于肾,肾为水火之脏,相火妄动,相火为水中之火,故曰龙火起于肾。
黑色属肾
肾为北方水,八卦为癸,癸为黑色,故曰黑色属肾。
咸味入肾
五味各入一脏,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若属火入心,酸属木入肝,咸属水入肾,肾喜咸味,咸对肾的机能活动起着激发推动作用。
肾水涵肝木
肾水多指肾精而言,肝木多指肝体而言,肝体即肝血,全文是说肾精足能滋养肝血,此为精血互补,乙癸同治。
肾充则髓实
肾藏精,精生髓,肾充则髓实。
肾之精为瞳子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肾精上注瞳子,肾精足则目得其荣,瞳子明亮,视物分明。
肾藏志
志是志愿、志向、目标,肾气充实则信心十足,志向远大,目标明确,有恒心,有毅力完成事业,故曰肾藏志。
肾主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心为血,肝为血,脾为精津,肺为液;肾为精,此均为肾精所化,精气旺,五脏之精皆旺。精气衰,五脏之精皆衰。
肾恶燥
肾为真阴、真阳之所,喜滋润而恶燥,燥则耗津伤精,燥则动火。
肾主一身之水,肾为水脏,主津液
五脏之水液均为肾统之,肾气健则水液疏化正常。若肾气衰则水液壅滞,而导致浮肿。
周身水液均通过肾的腾化以宣发输送全身,亦能将水液利用,亦能将多余水液通调水道输膀胱而致体外,又能将水液运及大肠,司大便正常排泄,故曰肾为水脏。
水之腾化则为津液,稀薄者为津,走皮腠孔窍以濡之。稠厚者为液,入骨髓以滑利关节,营滋筋骨,故曰肾主津液。
八脉属肾
八脉即奇经中的八条脉络,皆以肾统之。八条脉即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唾为肾之液
唾出于口,而生于舌根,舌根为肾之所统,肾精足,阴液充,则唾液旺。
肾为声音之根
声发于肺而基于肾,子能令母实,肺气壮则肾气亦壮,故肾为声音之根。
肾其华在发
发为血之余,乃肾精所化,肾精能化清血以濡肝体,能化清血以滋心阴,心肝血旺,其发自荣,故曰肾其华在发。
命门为性命之根,精血之海,化生之源,脾胃之母
其肾左右各一,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为元阳之根,动力之源泉,机能之根源,故为人身活体的动力源泉,生命一息不止,其机能一息在活跃,心脏一时在跳动,这种生命力均源于命火。命火盛旺则机能亢奋,太过则为痛,不及亦为病(太过为阳病,不及为阴病),故命门之火决定了人生体内的物质与机能的代谢,使阴阳保持相对的恒定,如水谷的腐熟、水液的敷布,由物质转为机能,由机能转为物质,交替变换,是人生的生命所在,这种转换的能量源于命门,肾的阴精在命火的温煦下,方能转化为机能,而后化精,化血奉养生命,故命门为性命之根,精血之海,化生之源。
人体内的物质,源于水谷,禀于口给,生化于脾胃,脾胃的生化,由水谷化为食糜,转为精微,亦赖于命火的蒸腾,如釜下之薪,假其釜焰而腾阳气,此为釜下增薪,即温补命火以壮脾阳,如桂附炮姜之属,附子理中汤即为此列,故曰命门为脾胃之母。
命门总乎两肾
命门主元阳,其位在。肾主元阴,其位在左。左右各一,共成二枚,命门亦称肾,从形体上总称两肾,从功能上分肾与命门,故一般总乎两肾,一主肾阳,一主肾阴。
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精气之海,死生之窦
因命门包括了肾,一阴一阳,故曰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精气之海。
肾命是人生成之根,先天之基,直接维系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源先天在肾,后天在脾,均赖肾阳的温煦与腾化,“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   ”,故为死生之窦。
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元气为机能之根,机能能使人成为一个活体,这个活体的内外运动,(内指五脏六腑运动,即脏气的机能活动。外指肢体的各种运动。)这些能量的来源,均为元气供给,元气禀于肾命,肾命之火又源于脾胃供给,即命门元阳之根火时刻不断的以后天水谷精微不断补充此为后天以补先天,故曰命门为元气之根。
五脏之阴气非命火不能滋,此谓阳生阴。五脏之阳气非命火不能发,此谓增薪,阴阳互济,肾命双调,是补阴和阳之关键。
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五味不出;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谋虑不出;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二便闭,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
十二经脉贯通周体百脉,内而脏腑,外而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运行全身气血,使诸体关节灵活娇健,此为作强而技巧出。若命火一甩,气血凝滞,诸关节肢体失其滋养,失于作强之能则技巧不出,故肾阴必赖肾阳之互济,方能行其正常机能活动。
膀胱与肾相表里,整体的水液代谢由肺、三焦与膀胱完成,而这几个器官的能量又赖于肾阳的供给,只有阳气生发,水液才能化为气津,故曰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水道不行。
水谷禀于胃的腐熟方能化生营养以奉生身,而脾胃腐熟水谷之机能,又赖于肾命之火的蒸腾,故曰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五味不出。
若命火不足,则脾胃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则五味不出,故命火在脾胃腐熟,水谷、吸收、排泄中起着关键作用,体现了物质离不开机能,机能又靠物质供给的转化过程,在体内体外始终是恒定的,反此则为病。
肝与胆互为表里,脏腑相合,肝之谋虑、胆之决断也均赖于阳气的温煦,方能发挥作用
大肠的传导,小肠的分清别浊,亦赖于阳气的熏蒸,阳气至则肠蠕之,肠蠕则传导正常,大便而依时排出体外。小肠秘其清浊,分利小便,渗入膀胱则为尿液,而尿液的排出,又赖于气的推动,气的动力,又源于命火,故二便的正常排泄,均不能离乎阳气的熏召(能量的供给)。
心主神明,神明来于物质心血的滋养,血主阴为凝静物质,必赖于阳气的推动与温化,方能发挥主神明之功。故心主神明,支配全身的机能活动亦离不开命火机能的供给。所以心血运于诸经,全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来源于元气,元气始于命火,心肾相交,阴阳互济,是人生命之本,活动之源,有其所而生,无其所而亡。故曰: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

6 W" T. s0 f) h4 f: b8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