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1 R$ \* V" P/ s \营卫 营气不足面色青,卫气不足面色黄 营气即营血,心以主之,脾以统之,肝以藏之。今营血不足,肝失所藏,故面色青,青乃肝经之本色也。 卫气指脾肺之气,中宫之气不足则金失滋荣,呈现于面部而成黄色。 营虚生热,卫虚生寒 营虚即血虚,血虚则内生热。卫虚即气虚,气虚则生外寒,说明了血虚与气虚的见证不同。血虚即物质的损耗,致阴虚而生内热。气虚是指机能的衰减,致阳虚则生外寒。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营主血,血不荣筋,筋不盈络,故肢体麻木不仁。卫者阳气,阳气虚则机能衰退,故肢体关节痿废无力则不用。若营卫气血俱虚则不仁而且又不用,一身肌肉不消,而动作活力全无。 营卫两虚者嘈杂动悸 这里指心脾两脏而言,心主血,心血充盈则神情稳定,心血虚则心冬悸。脾气衰则胃不和,不和则嘈杂吞酸、嗳气频作也。 卫气涩而不行则不仁 中气虚,土不生金则肺气弱。肺脾气虚,运血无力,血不能滋濡肢体关节,故不仁。 经脉 冲任亏损则经事不通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皆隶属阳明,阳明气衰,则经血不足,地道壅塞,经事不通。 冲任有病则乳汁不足 妇人两乳属厥阴,厥阴乃藏血之地,故统摄冲任两脉。肝虚则冲任病,病则乳汁化源不足。 任脉湿热发为黄带 任脉起于中宫,脾统之。湿热交阻,韵结脾胃,故带下黄色。 冲任虚损带下纯白 中虚脾寒,冲任必衰,气虚阳微,寒湿不化,故带下清冷而白。黄带多为湿热,白带多为虚寒。 冲任气虚发为漏胞(流产) 冲任隶属阳明,而根系于肾,肾主胞胎。肾虚则不固,中虚则不摄,故曰冲任气虚发为漏胞。 任脉为病,其内苦急,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脉其经脉络属肝肾而脾统之,肝肾虚损,精血必枯,筋脉失荣,抽搐挛急,故曰苦急。 少腹属厥阴,厥阴经寒,男发七疝,女子带下甚者瘕聚病发,故治疗当温通任脉,温肾养肝。 冲脉上冲犯胃为郁 冲脉起于太阴,终于阳明,络属少阴,故阳明气逆,气上冲心,犯胃为呃,多属冲脉失和,郁而上犯所致。 月事不以时,责之冲任 女子不月,或室女经闭,月事不以时下,当责冲任失调,冲任者乃少阴、厥阴之主也,故益元养肝,赔补精血,疏通气机,肝体柔和则气疏情和,经行有度。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冲为血海,络属于肝,肝气顺和疏条则冲脉泰和。若肝郁气滞,气随血逆,血随气生,则病气逆里急。 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带脉绕腰一周,状若玉带,能束约百脉。若带脉为病,失其束约之能,故腹部胀满,腰无所系。溶溶形容坐水中之态,漂浮不定,腰酸无力之感。 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是督脉主病。从腹而上者是冲任为病 督脉沿脊而行,任脉循腹中线而降。凡病人气攻作痛,沿脊背而行者,属督脉为病。沿腹中线下行者,为冲任为病。 督虚背脊痛 精血不足,不能上贯督脉,则成督虚证,督虚则背脊筋骨失荣而作痛。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哭心痛 阳维为太阳膀胱经络属之经脉,故病属外感而苦寒热。(苦寒热:苦,忍受痛苦之意,因寒热发作难以忍受。) 阴维亦为奇经八脉之一,上系于心,下络于肝,为络脉的旁支。心痛,病发于心,而起于肝,肝肾欠虚,阴维欠润,故曰苦心痛。 奇经八脉发源肝肾,肝肾伤八脉失养 奇经者非正经为病,奇做异字解,有异于正常的经脉,故曰奇经。奇经有八条脉,督、任、冲、带、阴蹻、阳蹻、阴维、阳维。此八条脉均发源于肝肾,赖精血以滋之,赖元气以培之,赖厥阴风木之气以疏之,是沟通机体上下内外,连结诸微络、浮络、孙络为一体的络属系统。故肝肾虚则八脉失荣,肝肾壮则八脉盈盛。 冲脉生病,由少腹上冲,不得前后 冲脉起于少腹,为厥阴所主,故本经自病循少腹上逆,气上冲心。有时循督脉而行,沿背脊而上。 疝属督任病 疝气,本病其病机多属肝经寒凝所致,肝寒气结,血脉凝泣,不能上贯督任二脉,督任之气失于通泰,滞留沉降坠下而为疝,治疝有三要:一、暖肝,二、养心,三、通督任。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沿脊而行,督脉为病,气血不能贯注脊背,关节筋骨失滋,故脊强反折。治督重在化瘀散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内风消散,脊柱强直,角弓反张,抽搐挛急等内风作患,皆可消除。 脊强为经气阻塞 脊强而厥,此为刚痉,多为经气不利,气滞络阻所致。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阴蹻为阴经脉之总司,阴脉胜,阴以胜阳则阳气缓,阳缓故阴急,此为阴阳极端失衡之病证。 阳蹻为全身阳经之总司,阳邪亢盛则为病,阳病则阴缓,阴缓无力不能济阳,故阳急。 久病饮食如常,非脏腑之病,乃由经络继及络脉 病有内脏而起者,经络而发者,气血逆乱而生者,亦有津液失调者,均能发病。此例病潜日久而不愈,但饮食如常人,此说明了非脏腑之病,乃由经络所病也,经络始于气血,气血和于阴阳,故经络受病以调气血、和阴阳为法。 脏腑(五脏)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房劳伤肾 五志伤五脏,因人的情志异常,当超越人的生理范围时,则成为致病因素,又根据五志七情的不同,所伤脏腑有别。 肝喜条达疏泄,过怒则郁,郁则伤肝。 喜为心志,过喜则耗气,气耗则血亦耗,心失血养,故伤心。 思虑过甚则气结,气结则中州健运失常,而致胃不纳,脾不运,饮食不消,气血化生无源,故曰思虑伤脾。 悲忧,悲则哭,忧则愁,忧愁苦闷则影响上中二焦气机的宣畅,中焦气滞,滞而衰,土虚则不能生金,肺气受损则宣发无度,诸病由生,故曰悲忧伤肺。 惊则气乱,乱则伤心,致心肾不交。恐则气下,下则阳气不举,浊气伤肾,肾失潜纳封藏之职而发病。 房劳是指男女过度恣情纵欲,耗伤元阴元阳,致肾机能衰退,故曰房劳伤肾。 五脏之邪,惟虚则受之,实则不受;实者能传,虚则不传 病邪侵犯机体,若体虚者则受之而为病,若实者则不亦受之。 凡实证为邪气实,虚证为正气虚。邪气盛则亦传经,如太阳传阳明。虚则不亦传,因气血不足,无力抗邪,邪陷于里,不宜外达故不传。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内五脏而外应七窍,五脏有病则七窍不利,如肝不和则目不明,肾不和则而不聪,肺不和则鼻不通,心不和则舌不荣。 六腑为阳,阳主动,为传导之腑。若六腑不和则传导失职,致宿食停聚,气机壅塞,化火化毒而发诸痈。 腑病为背胀,脏病为腹满 腑为阳经,其脉络循行于肢体躯干外侧,外沿背脊而上。 脏为阴,其经脉多循行于肢体躯干内侧,多沿任脉致腹。 肺虚则咳嗽,脾虚则便溏,心虚则脉细,肾虚则晨泄,肝虚则头眩 五脏之虚见证各有不同,肺为娇脏,肺主五声,肺为钟,撞则鸣,肺气虚则邪气亦壮,壮则咳。 脾虚则湿邪不运,下注大肠则便溏。 心主血脉,心气弱则气血运行无力,经络不充,故脉细。 肾有元阴、元阳之分,此条指肾阳命火不足,不能温煦中州脾胃,致脾阳亦虚,阳虚则寒,寒则肠滑而晨泄。 肝血不足,肝体欠滋,体虚则阳无制,上亢而为眩。 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积者痞积也,痞积轻者为积,重则为癥。多由脏气虚衰、阳气不煦、寒凝气结、宿食瘀滞所致。积为有形之质,按之不移,牢守其位。 聚乃结聚也,轻者为聚,重者为瘕。行无定处,聚散无常,多为六腑阳经气滞壅结,聚而不散所成。 故积者为阴,聚者为阳;积者为血,聚者为气;积者为寒,聚者为热;积者属脏,聚者属腑。 大饱伤脾,大怒逆气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食纳有常则无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大饱指食之太过,超越了胃的容纳及脾的转运。脾费力而不运,停滞则为积,故曰大饱伤脾。肝以疏条用是,性宜条达,因大怒,怒则气横,横则逆,逆则乱,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使肝不疏则成抑郁诸证。 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用力超越其度则肾失作强之能,故伤肾。若久坐湿地,湿邪直中肾腑,肾阳被困,肾失温煦之能,亦曰伤肾。 形寒饮冷,是指机体外形受寒,而内脏又有饮冷所伤,内冷与外寒相并,损及脾阳而败中气,中气伤肺气亦损,土无培金之力则金气虚,故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忧愁思均为导致气滞、气逆、气乱之由,气虚、气逆、气滞、气乱,均能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心主血,伤血故曰伤心。 外界六淫,风雨寒热(暑)侵犯人体,伤及肢体外形,多为外感,经络为病。 恐惧,恐则气下,惧则气乱而伤肾,肾主志,故伤肾亦曰伤志。 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目清,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肾病者颧与颜黑 肺主气,为天阳之气与体内之气交换之场地,若肺气和则出纳有度,宣肃有常,息平心静,气出均匀。若肺病,气失肃而上逆,失宣而壅滞,津随气结,聚以为痰,痰气壅滞,吸入不能,呼出不畅,而为喘息,甚则鼻翼煽动,伴热势痰壅。 肝为东方甲乙木,木宜疏条,若肝病则木不调达,气不顺而成气结,气结则络瘀,络瘀多循行于厥阴所属之部位,故目青。 脾为中州之黄庭,为谷之化源,气血由生之地也。脾病则失运,脾不运则湿留,脾不运则血虚,血虚津乏,湿邪壅结,病在中焦,而外显唇部,其色为黄。 心主血脉,而亦主神明,五脏六腑之主也。心病则血无主,无主则瘀,瘀则不荣,舌为心苗,舌失血滋,内风抽动,神识昏乱,故舌卷。 肾为足少阴北方癸水之司天,主司五液,主命火,纳真阴,其色为黑。人之面部五脏而应无行,故肾病者应于北方癸水,面成黑色。 暴喜伤阳,暴怒伤肝,穷思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善惊伤胆,多食伤胃,醉饱入房伤精,竭力劳作伤中。 喜则伤心,心阳动则耗阴动血,阴血伤阳亦伤,故曰暴喜伤阳。 暴怒则动火,火极则伤血,血亏则伤肝,故曰暴怒伤肝。 久思不解,则耗真气,气伤中气败,中气败则脾受损,故曰穷思伤脾。过奋忧愁,暗耗精血,心主血,伤血故曰伤心。 悲即悲痛,哭悲之极也,悲则气消,悲则气泄,肺主气,伤气故曰伤肺。 恐是恐吓、恐惧之意。恐则多暗耗阴精,肾为精之府,精伤则肾损。 善于惊恐不安的人,多神乱,胆怯不宁,故曰伤胆。 胃为水谷受纳之腑,若多食自过其倍,胃容无度,故曰伤胃。 酒后则神乱,神不摄精则精失守,若此时男女媾和,精能过倍耗伤。 过于努力作劳则伤脾,脾伤则中气弱,故曰伤中。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人之汗出五脏有别,若食饱汗出乃胃津蒸发所致,故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若大受惊恐而夺精汗出者,此汗多为心血所动,故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若持重远行,劳力疾苦,汗从肾出,此汗多系肾阴所化,故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若疾走恐惧,心肝不宁,或胆虚恐惧,汗多由肝血所化,故曰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若做苦重劳体之活,汗多系脾津所化,故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皮槁毛落损肺,血液衰少损心,饮食不为肌肤损脾,筋缓不自收持损肝,骨痿不起于床损肾。 凡病患肌肤枯槁、毛皮脱落多系肺经受损所致。凡血液衰少,如面色不华、舌淡脉细等,多系心脏受损所致。若能食善饥,食而消瘦者,多为脾受损所致。若筋萎不收,或筋松驰,或拘急者,均系肝脏受损。若骨痿行动不利,卧床不起者,多为肾脏受损。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痛痒疮就皆属于心,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热冲上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做凡字讲,多的意思。凡多方面的风证引起的肢体抽动、振掉、眩晕,均属于肝的内风所为。 凡多方面由于受寒而引起的肢体收引。收是肢体向内拳缩。引是筋骨引动肢体关节内收。这些均属肾气肾阳不足所致。 各种多方面的水肿,如肢体浮肿,大腹肿满、眼睑浮肿等,均属于湿邪为患,其导致病机多源于脾。 多方面的各种厥逆证,或精气不固所致的精微泄下证,均属于下焦,这里指肝肾而言。 各种多方面的喘逆呕吐、肢体痿软等,皆源于上焦,这里指心肺。 各种多方面的疼痛、瘙痒、疮疖,其病机当责于心。 多方面的气郁壅塞,多属于肺的宣肃无力。愤是愤怒、奋发之意。 各种火热之证。瞀是热之极,瘛是抽瘛。这里指肝火化风所致的肢体发热、震颤、抽瘛,皆属于火,此火乃内火,非外火也。 各种恶寒, 肢体无汗而表现为情志呆滞,象失神的样子,均系火所为,此火系外火,六淫之火。 上焦各种火热证,如口鼻生疮、火眼暴发、口疮齿痛等,均属于五脏之火所化。 各种痉挛、项背强直诸证,均系湿邪所化(内湿)。 各种原因引起腹部胀大坚满,多属于热邪为患(湿热)。 各种原因引起的躁扰不宁、狂妄浮越、神志异常等均属于火(痰火)。 各种暴发的肢体强直证,均属于肝风所为。 各种腹部胀大坚满,鼓之如鼓,而有声做响者,多属于肝脾有热。 各种病引起的腿脚浮肿、疼酸难忍、惊恐不安者,皆属于火,此为五志化火。 凡各种戾气满身,湿毒疮痒遍布,小便浑浊者,均属于湿热成毒。戾是指浑浊之气,这里指流行病毒。 凡各种水液之病,如溲频、便溏、鼻涕清冷而频、口涎甚多,而又四肢冷痛不温,均属于肾阳衰微所致(肾寒)。 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吞酸、暴泄、里急后重,均系大肠湿热所致。 脏腑(肝) 肝病传脾 肝为厥阴风木之脏,脾乃太阴湿土之脏。肝有病则木气盛,盛则克土,土被木刑,而发为脾病,故曰肝病传脾。 肝木犯胃 脾与胃脏腑相合,表里相配,肝木传脾,必犯其胃,影响胃的和降,使其受纳失常,水谷不能腐熟,形成种种消化系病证。 肝火旺则疏泄太过 肝以疏泄为度,以条达为常。若肝木疏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此为疏泄太过,即肝用超于肝体,体为阴,用为阳,体阴不能制阳,故发为肝火,说明肝火旺与疏泄太过有关。 肝阴不足,则肝阳旺盛 肝为血脏,体阴用阳,若肝体不足,阴血亏涸无以平泄肝用,阴不制阳,阳邪必亢。 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是调节分配血液的脏器,这里指血有余并非血多,是指血盛血热而言,血中寓火,火焰暴涨,此为有余,余则狂,狂则怒。 不足,是指肝血虚衰,血不盈肝,肝不主志,故恐。 肝郁不达,郁极化火 肝郁气结之患,必以疏肝解郁,使木气条达。若郁而不达,郁极化热,热极则为火也。 土湿木郁,肝不条达 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燥则健,健则运通,故脾气健则木郁达。若土湿则困,气机蕴滞,失于健通和畅,故木郁,郁则不疏,条达无能。 肝失疏泄,气滞不通,不通则痛 肝以条达为本,以疏泄为常,如是者则百病无。若肝不疏泄,气机逆乱,滞留不通,不通则络瘀,瘀则痛。 肝受寒则阴气凝而结瘕 肝以血为本,肝寒则血凝,血凝不利,气必聚结,此为寒凝肝脉,男子发为七疝,女子多发癥瘕。故肝当气顺血和,恶寒恶热,恶狂恶惊,寒则伤肝体,热则助肝用。 肝热则目赤,热微则痒,热甚则痛 肝开窍于目,肝经有热,气火循经上行,灼伤目中血络,故目赤。 肝热沿皮而灼,此为微热,使皮腠不和而发痒。 若肝热之极,必暗耗肝血,血枯不荣,筋脉必拘,拘而作痛。 病后络脉空虚,相火内风,走窜入络 病后失养,气血不足,血不盈脉,故脉络空虚。血虚体弱,阴精不足,阴不制阳,相火内动,化火生风,走窜络窍,发为诸病。 抑郁伤肝,惊恐伤胆,胆虚蕴痰 肝欲条达而恶抑郁,抑郁则木不疏,不疏则滞,滞则络脉不和,气血不能通达,故伤肝。 胆主决断,其性刚健,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真气耗散,胆志消散,无决断之能,或胆汁不循常道而逆行,故曰惊恐伤胆。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胆为疏痰之本。脾湿而生痰,靠肝胆之疏利使胆汁分泌而痰气化。若胆虚无疏泄分泌之能,则痰蕴而不解。 下焦诸病需推肝肾 肝肾位居下焦,主管精血的生成与贮藏、精血的互化与应用。肾统五液,凡体内水液均由肾而统之水为阴而趋下,故下焦诸水肿证皆属于肾。肾司二便二便均位下焦。肝藏血,血运行肢体,主管了肢体的活动与血液供应,而以下焦为主,如女子经带产,男子生殖与繁延,均本于肝肾。 肝郁胁痛乃肝络中有瘀血 肝为厥阴风木,布两胁,胁痛其因有二:一曰肝郁气滞,二曰血瘀阻络。本条指血瘀阻络而言,因肝藏血,肝郁则血瘀,瘀则不通而作痛。 木郁克土,克阳土则不寐,克阴土则 胀,自郁则胁痛 脾土位居中焦喜燥恶湿,喜疏恶郁,喜温恶寒,若肝木不调,则克伐中土。其土有二,胃者阳土也,脾者阴土也。若阳土受制,则中宫失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曰克阳土则不寐。阴土者脾土也,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若木克脾经阴土,土虚则不运湿,湿阻气机则生 胀, 胀即腹部胀满,中焦气机无发泄之机,无运统之力。若肝经自郁,厥阴经络位在两胁,气郁不达,故胁痛。 肝风内扰,阳明首当其冲 肝经风木妄动,首先犯足阳明胃经,即肝木乘土之位。 久咳胁痛不能左侧,病在肝逆在肺 此条系指肝木侮金之证,久咳胁痛是指肺咳久不得愈,同时而伴有胁痛者,此为肝火犯肺,肝火亢盛,反而侮金,所以说病在肝而逆在肺。逆者这里指反克之意,即乘侮。 血虚肝旺,肝旺则脾衰 肝血不足,则肝经阳气妄动,本不足则标有余,肝旺则克脾土,故脾衰。 肝旺则气火易升,脾弱则痰湿不化 肝旺指肝经阳邪亢盛,多为肝体不足、阳邪无制所致,阳邪亢气火随之而升,而发为眩晕、惊厥等症。 脾弱则转输无力,使湿邪水液储留,聚而为痰。 肝气上逆则诸气皆逆 肝气以疏条为顺,若肝气逆,克土则胃气上冲,呕、呃、嗳气而频作。若肝气侮肺,则咳喘气促,但均源肝气上逆所致。 肝气郁而血滞成瘀 肝藏血而主疏泄,肝经血的运行,赖于自身的疏泄与条达。若肝气郁,气机失于条达之能则血行不畅,滞留而成瘀。 肝虚生寒 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肝脏,而成肝经虚寒证。肝失条达,郁于本经则见胁痛乳胀。 肝气横逆,疏调失职,横窜两胁,而抵乳部,故两胁作痛,乳房发胀。胁与乳均属厥阴肝木之所统,肝木调则胁乳通达,肝木逆则胁乳痛胀。 肝气流窜,上至巅顶,下及足跟或周身痛无定处,乍作乍止 厥阴肝经,上绕巅顶,布两胁抵少府,下行及足跟。若肝气横逆不疏,上窜巅顶则头目昏花,下及足跟或两胁,或少府,均会发生疼痛。 肝郁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 肝风内动,均源肝体阴不足、阳邪无制所致,肝为内风,开窍于目,甚至在巅,风阳循经上扰,故为眩为晕。肝主筋,舌为筋之体,肝风入络,络瘀不和,故为舌麻。肝肾同源,为精血化生之脏,精虚血少,耳失所荣则鸣。木极阳亢,化火生风,扰及本经窍络而为痉、为痹、为类中。 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厥、为痞、为呃逆、为失血,皆肝火冲击。 肝木郁则阳亢,阳亢则化火生风,或风痰相并,循经走窜,为吞酸,木乘土位之由。胁痛,本经气滞之因。为狂,风痰袭脑所致。为厥,风痰入巅之因。为痞,木克脾土,土郁壅滞所成。为呃逆,犯中焦(胃),胃失和降所致。为失血,肝郁火盛、脉络受灼而成。总之,上述诸症皆肝火冲击之因也。 肝虚则胆怯 肝血不足则胆虚,胆虚无决断之能故胆怯。 肝阴不足则火动生风 肝阴系于肾阴,肾阴虚则肝阴亦虚,阴不制阳,阳邪亢盛,故火动而生风。 肝阳因劳而化风,肝不柔而风动 肝阳亢盛多为劳倦耗伤阴血所致,阴血耗则阳易亢,亢则化风。 肝体虚则不柔,此乃肝主宗筋,肝血弱则宗筋不柔,则发为瘛瘲、抽搐、震颤等内风伏动之态。 肝火挟痰上逆,为厥巅疾 此条言肝火横逆、化风挟痰上扰之势,扰及清窍则为厥为癫疾。 木郁化火,火旺生痰 木气旺则郁而不达,失其疏利,而化火动风,火旺则湿邪煎熬而为痰。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肝为藏,为血之本。胃为腑,为宗气之根,故病多发于肝者,当责肝血之虚。肝体虚而阳动,故木以克(阳)土而致胃病,胃土受病又多源中气无力,传导无能所致。 肝木乘脾则腹胀 肝木旺则克脾土,脾衰则不运,不运则滞, 故为腹胀。 肝木失调,侵脾则腹痛,侮肺则干咳 肝木火旺,犯脾即木乘土位,中土失健,气滞闭塞,故腹痛。木侮肺经,肺失宣肃故干咳。 肝肾虚,湿热壅于下焦,故脚膝无力 肝肾不足则精血虚弱,精虚不能充骨,血虚不能荣筋,而又兼湿热之邪困扰,湿趋下焦多损及脚膝,故脚膝无力。 疝原属肝经之湿,随气下陷 疝有寒湿、湿热之分,但多起源于肝经,肝经湿热下注,循经下络厥阴经脉,寒湿、湿热困解,络脉壅滞,气血瘀阻,故成疝气。 肝木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故指节麻。 肝木赖于阴血之滋养,肝木横必暗耗阴血,阴血枯涸不能滋养四末,故指节麻。 恼怒动肝,肝郁伤脾,脾失健运,气阻成胀。 怒为肝志,怒责耗气动血,故肝体虚而肝用亢,肝亢盛则伤脾,木以克土,脾失健运,脾不健则衰,脾不运则塞,中气虚衰,而水谷滞塞,故气阻成胀。 肝郁化火,肝火亢盛,耗伤肝阴,久则伤及肾阴。 肝五志为怒,肝郁气滞则心态失常,怒而化火,火热亢盛,灼伤肝阴。肝与肾乙葵同源,精血互为化生,肝经阴血不足,赖肾阴、肾精而充之,故曰久则伤及肾阴。 肝病善变 肝为风木之脏,肝能化风,如血虚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等,风多动而善变,说明风变化无常。 肝阳变风 肝阳变风即肝阳化风,阳邪为热为火,为机能亢奋、能量代谢增高,多源阴虚津乏、精枯血少所致,当肝阴肝血不足之时,肝体无所滋,阳动而生风。 烽火外窜经脉则为痉,内侵膻中则为厥 肝风诱动肝火,风火交煽,流窜经络,耗伤阴血,致血不养络,血不营筋,故经络失于舒缓而瘛疭挛急,甚则角弓反张。 风火入心,神志昏乱,风火挟痰,扰动神明,中枢受阻而为厥。 肝病吐涎沫 涎为脾之液,脾健则涎摄,摄而内涵以营孔窍。若肝病必伤脾,脾虚涎不摄,不摄而外溢,随口而出。 风火窜入筋中则挛急,流入脉络则反张。 肝血不足,血不荣筋,肝经风火耗伤阴血,故筋脉挛急。若风火严重耗伤脉络,脉络失营则瘛疭反张。 疟不离乎肝胆,疝不外乎肝病 疟,寒热往来,冷热无时,或定时而寒热交作,其病在足少阳经,其位在表里之间,其腑在胆,胆与肝相表里,故肝胆并存。 疝多为寒湿下注、凝敛厥阴肝脉所致,病在少腹、牵及阴器,睾丸肿坠,疼痛不解。 风火乘入阳明则呕,贼及太阴则泻 阳明者胃也,太阴者脾也,胃多实而脾多虚,胃主受纳,不纳则反逆为呕,其因多源风火相乘,影响胃的和降所致。 脾主吸收运化,若风火犯脾,此为直中之邪,故曰贼。此邪直犯太阴,使脾不升清,运化失职,气机下陷,脾病及肠而成泻。 平昔眩晕肝脏虚风 病人平时久有眩晕而延久不愈者,多由血虚生风所致。血虚则肝体失荣,肝为木脏,血虚则木亢,木亢则化风,此为虚风,非肝阳化风之弊。肝阳化风多为实风,实风发而聚骤,其势猛烈。虚风则缓慢延时,久而不去,以此而别。 肝阴不足,肝用太过,则心火上升 肝阴多指肝血而言。肝血不足,肝体失滋,故肝用太过。肝气盛而诱动心火,此为木乘火位,故心火上升。 木旺克土,多痛而不暴注 肝木过盛,脾土必虚,脾不健则胃不和,脾胃气机壅滞,故多痛而不暴注。 恼怒伤肝,木郁伤土 怒为肝之志,若恼怒,气机横逆而不得疏泄,故伤肝。木郁即肝郁,肝郁气滞则克土,故曰木郁克土。 五志过竭,相火内起肝胆 五志是指心肝脾肺肾各有一志,若五志过于用是,则耗伤气血而诱发相火,相火起于肝胆。 动怒抽掣为肝病 若大怒所致的筋脉痉挛,多是由于肝体失养、筋脉不荣所致。 肝郁升火,午后潮热 肝以疏泄失常,若肝郁失其疏泄之职,则郁而化火,火伤心经阴血,血虚则午后潮热。 肝风入筋则四肢抽搐 肝阳化风,内风浮起,旁达四肢则成抽搐。 风中于经举重不胜,风中于府即不识人 内风浮动,入于肝经,则会影响肢体的活动。而成风痹,则举重不能。 若风重于脑,脑失于主神明之能则不识人。这里的府是指脑府而言。 肝风上扰,巅顶为病 肝风内动,必上扰于巅,所谓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肝虚则魂不安宁 血者神气尔,肝虚是指肝血不足,肝血虚则脑失所滋,心失所养,故魂不安宁。 肝虚气不约束 肝虚这里是指肝血肝体不足,血虚则气败,气衰败则无束约之能,如小便失禁、盗汗等,均为此列。 肝虚生风,风以肝出 肝血不足则风阳妄动,此风乃内风,非六淫之风也,故曰风以肝出。 热极生风 热极则耗阴,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生风。 肝热则胆泄口苦 肝经有热而传至胆,迫使胆汁疏泄,故口苦。 口眼歪斜乃虚风内动 口眼歪斜多指面神经麻痹,多因虚风内动所致。 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旋动 热邪急迫,耗伤气阴,故曰真气泄越。 虚是指精血不足,精血弱则内风浮起,上及于巅,故旋动而眩晕。 肝病者两肋下痛引少腹 肝乃足厥阴经脉,布两肋而下抵少腹,为经气所过之处。若肝经受寒,或气郁不疏,寒凝气滞,经脉拘急,络脉不和,故突出表现在两肋及少腹部位。 上升之气以肝胆相火 肝乃厥阴,胆乃少阳,禀初春东方时令之气而主升发,为女子先天,故亦称相火,此相火非指肾火(命门之火),乃为少阳升发之生理之火。若肝胆疏利,气机升发,则血液运行有度,各脏器机能正常。若肝失升发,直接影响了气机的升降、津液的布散、营血的贯注与运行,则百病丛生。 情志不适,郁则少火变壮火 人之情志抑郁不舒,直接影响肝胆的疏利,使肝胆升发之少火(生理态之火)而变为壮火(病理态之火),如肝阳化风、肝火亢奋、风阳上扰等是。 淋是肝经郁火 淋指气淋、血淋、膏淋、湿热淋而言。淋证多为湿热蕴结、肝肾不足、气化不彰所致。肾司二便,而又赖于肝气的贯注,故淋证多为肝郁化热与肾浊相并而成。 脚跟疼痛乃肝肾两亏 肾主骨,肝主筋,而肝肾均位于下焦,肾虚则精乏,肝虚则血涸,精血不能滋濡筋骨,故足跟疼痛当源肝肾之亏。 肝血虚则肝火旺,肝火旺则肝气逆,肝气逆则气实 肝血虚则肝体不柔,不柔则阴亏,阴亏则动火,火气横逆,气机失调,气机逆,肝横不柔,多发阳亢火热之实证。 肝血不足则为痉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 肝为藏血之地,肝主筋,肝血充则筋得滋润,活动如常。若肝血虚,筋脉失柔,则风动,故筋脉抽搐为痉挛,甚则角弓反张,筋脉瘛疭均在此列。肝主爪,以血养之,肝开窍于目,目以血培之。头顶为巅,为肝经风木所到之处,若肝血虚,故爪枯、目眩、头痛。 肝虚则目无所见 肝开窍于目,肝血上注于目,肝肾同源,肾主精,精主瞳仁,肝主神轮,肾气禀于肝,精血同源,但目以肝主之。肝虚包括了肝系的精血不足,目失所滋,故视物昏花不清,目无所见。 肝阴素亏者易热甚生风 肝阴多指肝体阴血不足,阴虚阳无所制,体不制用,而壅发热邪,热极而生风。 木郁则升火 本条之火是指肝火,即五志化火。因肝失疏条则郁,郁则化热,热之盛则为火。 木气盛则土气衰 木气是指肝气,肝气盛是肝经邪气过盛,盛则克土,土被木刑则脾衰。土气衰则中焦脾胃之气衰。 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 肾主耳,以精养之,而又赖肝经升发清阳之气而通之。肝受病则气机逆,气机逆乱则无通泰孔窍之能,故耳聋不聪。 肝肾素亏,风阳上升 精血不足,乃为阴之本不足,阴之本,本于肝肾,肝肾阴亏,阳无所制,故风阳上扰。 肝气凌心则心悸,侮胃则脘嘈 肝气是指肝经风阳之气,阳邪最易耗血动血,首犯其心,心血被耗,故心悸。若风阳邪犯中土,则为肝刑脾,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脘满嘈杂,食谷不化。 七疝都属于肝,肝气逆于下则为疝痛 凡疝气究其原因均在厥阴肝经,肝受邪则耗血伤筋动风。若寒凝肝脉、气逆下行则为疝。寒主收引,收引则拘急,筋脉瘛疭,故疼痛。 肝胃之气不和,气郁生火,气之所在即火之所在 肝胃不和即木乘土位,肝郁,郁必生热,热甚则火动,气有余便是火。 肝为至阴,胆无别窍,怒之则气无所泄,郁之则火无所越,故病则气血俱病 肝乃厥阴之经脉也,厥阴为至阴。胆系于肝,胆的疏泄赖于肝气的疏条。若肝怒则气不泄,气不泄则郁而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故病则气血俱病。(气是指胆,胆气不疏。血是指肝血虚。气血俱病,即肝胆俱病。) 营血失于涵养,肝风入于筋络 肝藏血,若肝血失藏,不能滋润筋脉,则肝风必动,横窜入于筋络,震颤抽搐,诸证由生。 诸气之升皆属于肝 诸气,这里指五脏之气,如肺气之宣发,脾气之运通,胃气之和降,心气之上达,肾气之蒸腾,均赖于肝气的升发,协同而完成。 肝阴虚者目??无所见 肝阴不足,是指肝经的清血不足,血虚则不能上奉于目,目失血之所滋,故目??无所见。(视力减退的意思)。 肝阳亢者易怒而掉眩 肝阳亢则化风,内风伏动,故作眩。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肝气虚则胆气亏,胆气不足则怯,怯甚则恐。肝气实,实则动火,肝火暴涨,故发怒。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 肝失疏条则气郁,郁则滞,气滞则血行不利,故血瘀。 木郁化火,火旺生痰 肝木郁,久则化火,火熬津液,炼烁而为痰。 木郁化火,湿郁化痰 肝木郁而化火,若肝火挟于脾湿,使湿邪煎熬而化痰。 见症丛杂多是肝病 肝脏为病较它脏为病涉及面较广,可以说肝病能影响其它四脏为病。如肝血虚能导致心血虚;肝血不足又能导致肾精不足(此为精血同源);肝木克土,又能导致脾胃之病;肝火横姿,又能逆犯于肺,此为反侮为病。 身半以下作痛乃肝肾阴亏 肝肾居于下焦而主精血,肝肾亏则精血乏,精血不能滋柔下部肢体筋脉,故作痛。 口有蠕动,手有抽掣,定是肝病 口与手,均由筋脉所系,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而筋脉又赖肝血之滋养。若肝血不足,或肝风内动,均能影响筋脉的正常活动。 诸痛者皆属于肝,肝病善痛 肝主筋膜,而筋膜为微小脉聚集之处,而肝统之,故诸般疼痛为络脉阻滞、气血闭阻所致。 能屈而不能伸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病在骨 筋,肝统之,东方肝木而主屈。肾主骨,骨主伸而自不能屈,故屈伸的整个全动作是赖肝肾协调来完成。若某一脏有病,就会失去它的自有功能,或能伸不屈,或能屈不伸,医生在辩伸屈的过程中以了解病之所在。 怒极伤肝,则有眩晕 怒为肝之志,若怒极则肝失条达,气机横姿必致肝的风、阳、血所导致的各种病症。头为诸阳之会,风阳上扰,肝主于巅,故肝病则眩晕。 忿怒伤肝,则有泄泻 忿怒则情志亢奋,肝气失其疏条,而风阳妄动,必耗肝血,故曰伤肝。木郁则克土,土不健运,则阳明气衰,大肠传导失职,则泄泻。 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耳鸣与头痛并见 肝火动则胆火升,循经上行,头部窍络壅塞,故耳鸣头痛并做。肝火上扰多源于肾阴不足,故耳鸣。 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 肝火旺则上越扰及元神之府,脑系于心,心脑相通,脑不得静则心不安,心不安则不得睡。 肝火乘肺则咳 肝火乘肺为木侮金,金不能制其所胜,肝火侮金,故咳。 肝阳冲尅者必烦渴而呕逆 肝阳冲尅者乃脾胃受病也。肝火犯胃则胃津耗,耗则心烦,烦则渴,胃失纳降之职,故呕逆。 肝血虚,则骨蒸潮热 肾主骨、主精。肝主血、主筋。精血互生以滋养骨骼与筋脉。若肝血不足,肾精必亏,骨失所养,虚火内炽则骨蒸潮热。 肝主筋,血不足则筋痿。肾主骨,精不足则骨痿。筋骨俱痿,步履为艰 肝血不足,则筋脉失滋,多发筋痿。肾精不足,则精髓亏虚,骨失滋荣,则发骨痿。筋骨俱痿则导致步履艰难。 肝阳化气为风,乘胃则呕,攻肋则痛 肝经阳邪化为壮火之气,此火挟风扰动为风阳之邪,乘胃则破坏胃的升降功能发为呕逆。攻扰两肋使络脉不和则肋痛。 肝木所犯胃则胃气不降而呕逆 肝木侵犯于胃,胃气不降则作呕。 胃之不降,责之肝气冲逆 胃气失于和降,其因当责于肝气横逆所 致。 下虚上实为痉厥疾 下虚,指肾气、肾精、肾阴之虚。上实,指肝血、肝风、肝阳之实。肾虚则不能涵木,木失滋潜必化火生风,助阳耗血,使经脉瘛疭,筋络失荣而发痉厥之疾。 肝肾络虚,腰痛不止 肝血虚,肾精亦亏,精血不能滋筋养络,络脉必虚,虚则滞塞,塞则不通。不通则痛,故痛而不止。 脏腑(心) 劳伤心阳必暗吸肾阴 心阳乃心气之所动也,肾阴乃肾精之所静也。心肾相交,精血互生,此为即济。若劳心谋,心气损耗,必致肾阴不足,此为坎府之精,离宫之使,精神生于坎府,运用出乎离宫,曲运神机,势伤乎心,心神过用,暗吸肾阴,劳心倍于劳肾。 心血不足则心火盛 心血不足则心阴必亏,阴不制阳,则心火必亢。 遗精有梦属心,无梦属肾 遗精一症有虚有实,实则当责少阴君火之盛,火盛则多梦,扰动精室,火迫精溢而成泄、成遗。 虚则当责于肾,肾气不足,则封藏失职,或肾阳不足,摄纳无权,多能导致遗精滑泄,均系精关不固所致,故无梦而遗。 心血亏则神不安舍 神者血气尔,血以心统之,血充则神旺,血静则神安,血和则神丽,故神之有无及神之安静与躁动,均与血有关,而血系于心,心为血之主,故治疗亦当从心入手。 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心气衰者必胆小而怯,或自汗肢冷乏力,心恐诸症出焉。气弱则阳微,阳微则神疲,故合目欲眠。 若强行远途步履则会精神疲倦,甚致魂魄颠倒,失其所常。 心肺为病则呼吸为之不利 心主血,肺主气,心血赖肺气以运之,而肺气又赖心血以生之。若心肺不足,气血大衰,呼吸无力,心悸自汗,脉微欲绝,出现欲脱之势。 舌为心苗,心火上升,故口舌生疮 口舌生疮或舌体糜烂,其火多系心径所发,因舌为心之苗,心之别络上络于舌,连舌本,散舌下,故心火旺则循径上行而发舌的种种病症。 读书易忘者,心血不足,而痰火乱其神明也 心为神之主,心气旺,血气足,则神自旺,神旺则聪,记忆力倍增。反之,心血不足则神气衰,记忆力减退,而痰火扰及神明。 舌强不语乃痰热阻于廉泉 若语言蹇涩,舌体强硬,言语不能,均系痰热上扰孔窍。舌下廉泉气血塞滞所致。 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 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若心血亏虚,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悸、少寐、自汗、易惊等,诸症会随之而起。 忧愁思虑之内伤不足,必先损心肺 忧愁思虑指七情内伤,非六淫所致,亦非饮食所伤也。此为损证,损者由上及下,心肺位居上焦,故首损于心肺。 心肾不交以致不寐 心火炎于上,不能下温肾水。肾水趋于下,不能上济心火,此为心肾不交,不交,心火失济,水不制火,阳邪亢奋,故少寐或不寐。 心火盛则神不安,心气虚则神无所依 手少阴心火过盛,使神不守舍,故曰神不安。若心气不足则思想飘游不定,神情不稳,当责心气之虚。 营血内耗无以养心 营血源于宗气化生,宗气即水谷之精气与天阳之气相合而成,此气内营五脏六腑,外滋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无所不至。若此营血之亏涸,首先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使心失所养,心悸烦躁、自汗、少寐等症会丛之而起。 诵读劳心,房劳伤肾 读书筹划谋略,均由心血所主而神气出焉,故太过则劳心,劳心则伤血,此为劳心伤血,视为暗耗。 房劳伤肾指恣情纵欲,淫漫太过,肾精外泄,亦为暗耗精血之例。 痰阻心脾之络,则舌强不能言 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若痰阻心脾之络,使口舌不用,则舌强不能言,张口亦不能语。 心肾亏损,虚风内动 心阴虚则阳亢,肾阴虚则阳越,心肾之阴不足,心肾之阳妄动,阳邪化风,此为虚风,风邪内扰,则诸症出现。 包络之火,入心为笑 包络指心外围之心包络,心包火盛,喜言喜笑,喜狂越。 热灼则舌本不展 舌为宗筋之所系,赖血以养之,赖精以滋之。若热灼津血,舌体失荣,则干涩拘急,故曰舌体不展。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痛伤心 神指精神,赖心血以养之。若心血热而过亢,则神情狂越,笑而不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凡神被痰火所扰、风阳所乘者均为有余。 神不足是指心血亏虚,心血弱则神失依附,精神恍惚,神志不定,或情志不定,或情志烦乱,悲痛欲哭,故曰伤心。 心病者两臂内痛,舌卷短 手少阴心经之脉络于舌本,循阴经脉络行于肢体内测。手少阴经走上肢,布散于两臂内侧。心主血脉,心病即血,血病有血瘀、血虚、血寒等病症,瘀则不通,虚者亦瘀,寒则凝泣,致血行障碍,不通则通,而表现在上肢两臂内侧及舌质舌本的改变。 不寐之因甚多,大要不外心肾 不寐多指睡眠不实,多梦少寐,会彻夜不眠而言。人能入寐,多为阴阳平济。多寐则阴胜于阳,少寐则阳胜于阴。今不寐乃为阴精阴血之大亏所致,而血归于心,精归于肾,故均以心肾精血不足为发病之根。 火能生土,亦能伤金 脾胃为中州水谷腐熟化生气血之源,但水谷转化为气血,有赖于阳气的蒸发,此阳有二,一为君火,一为相火,故心肾健,少火生,釜下火盛则脾健,气血旺盛,故曰火能生土。 若少火过盛,或阴不制阳、孤阳失守,以及六淫之火过盛,均能形成壮火,超越了人体适应范围,侵犯人体,首先娇脏受损,肺失宣肃清降之职,而发生呼吸障碍,痰壅气塞等病症,此谓火克金。 神昏谵语为热入心包 心主神明,神明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心主之,若热邪外犯心包,能耗伤心血、动痰动火,直接影响神志,故显神昏谵语。 邪乱神明,怒气冲动,故妄言骂詈 邪,这里指痰热、肝风而言,肝郁风动则怒,痰热扰神则妄言。 心阳虚者多悸而善忘 心阳虚指心经少火不足,阳微则气弱,心神不障(弱),故多悸而善忘。 火郁则厥,火窜则挛 火邪瘀滞经络,气脉不通则厥。若火走窜肢体血络,使血泣而不荣筋,故挛。(指挛急之意) 心痹者脉不通 痹,壅塞阻隔之意。心痹是指心经脉络不通、流通不畅,而发生的病变。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心血热则面目潮红,脉多洪滑,而出现出血倾向,热迫血行,脉络出血等证。 火盛则津枯,津枯则气哽 温热之邪,壮火必炽,耗伤气阴,故津液枯涸。津枯则气道、食管失其滋润而出现气哽,气哽即吞咽困难、呼气短促、口鼻干燥,均系津枯不濡窍络干涩之症。 火郁者络自燥 体内久积郁火,络脉被炽而津血枯燥。 汗为心液,心阳虚者汗多亡阳,心阴虚者汗多亡阴 营津由水谷精微所化,一化为营血以奉心,而化为阴津以作汗。若心阳虚,则阴津失守,汗多而亡阳。心阴虚,内热炽盛,阴津被迫外漏而多汗,多汗则亡阴。 火动则风生,风煽则火炽 火,指肝火而言,肝火盛则化阳邪,阳动则生风。内风伏起,煽动火邪,风火交煽,风越盛则火越炽,变生诸证。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心五志为喜,心气虚指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无喜悦之志,无喜则悲。 心气实指心经邪气实,多系痰火热郁为殃,痰火热郁均能扰及心神,心神失守则志露,故喜狂而笑不休。 寐虽由心,必赖肾水上交 寐者宁心入睡也,心宁静则寐,心狂躁则不寐。寐虽在心,但必赖肾水以滋之,肾水上济,心火消而痰热平,静而入寐。 风从肝出,热从心生 肝乃东方乙木,木气盛则化火生风,风阳浮越,故曰风从肝出。心主火,南方少阴离宫之火,火能化热,故曰热从心生。 自汗为阴不内守,心液外越 汗为心之液,汗液必赖阴气以固之。若阴气虚则不固,腠理疏松,汗液自出。汗与血即津与血的关系类同,故失汗者夺血,曰心液外越。 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则神明伤而怔忡健忘不寐 思则伤脾,脾伤则血化源不足,而心血暗耗,心血耗伤,神明失主,故怔忡、健忘、不寐等症随之而生。 心虚神扰故多惊悸,忧思气滞则成郁结 心主血脉,若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神,神乱则惊,惊恐则悸。 忧思气滞则伤脾土,脾土伤则运化失职,气血郁结。 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 血虚则心失所养,心失血的滋养则心悸少寐,神志不能内守。 高血脂症,外由高粱厚味,内因脾肾运化失职,肝胆疏泄不畅 高血脂症,其病证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形成栓子,闭塞关窍,如心脑血管梗塞症,究其病因,多系食高脂饮食过量(即高粱厚味),腻滞脾机不运,肾阳不腾,气化不彰,以及肝胆疏利受阻所致。 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多汗善凉 心阴,是指维护心包的阴液不足,又称营气。阴虚不能制阳,少阴君火妄动,火扰痰邪,扰动神明,故多汗善凉。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壮火是指六淫之火、五脏过极之火,泛指导致火热病症的阳亢毒热之邪,这种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能耗津动血伤气,故曰壮火食气。 少火,指生理之火,指水谷精微所化生的人体机能之火,它能温煦脏腑,腐熟水谷,维持人体恒定的体温,调整机体代谢,使气旺而血生,故曰少火生气。 总之,壮有太过之意,多指病理之火邪,少有不及之意,这里做正常解,与太过相对而言则为不及,实为正常生理之火,人之生,赖于此火,故曰少火生气。人之死,损于壮火,故曰壮火食气,食气则无气,无气则死。 龙雷之火 即水中之火也,这里指相火而言。 心血不足则怔忡 神者血气尔,血充则神旺。心主血,故心血不足者则神衰,衰则神情呆滞而曰怔忡。 水停心下则心下悸 肾主水,当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心之火,当下济肾阳,使肾水不寒。今肾水虚乏,无力上济于心,而水停心下,此为寒水凌心,故心受水气所逼而悸惕不宁,又称悬饮。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虚无所定,气为之乱 惊则气乱,心神失守,神气无所依附,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气为之乱。 忧思过度,损其心包,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 忧伤肺,思伤脾,脾伤则血无化源,肺伤则气败,气血俱损,心包失营,故又曰损心包。心包受损,心主不安,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 动于心者,神摇于上,则精遗于下 动于心这里指操劳谋虑。以心用事过极,则阴血暗耗,血不养神则神气荡摇不定,故曰神摇于上。心气衰则肾气亦衰,心肾不交,不能制约精气的固摄,肾失封藏之职,则精遗于下。 健忘多由心脾肾亏而起 心者血也,脾者气也;肾者精也,气血精充盈则神气内含,记忆倍增。若气血精亏虚则神气衰,记忆力大减。 烦属于心,躁属于肾 烦是烦恼,躁是躁扰。躁动不安,心血虚则烦。肾精亏则躁。 脏腑(脾胃) 神伤思虑则肉脱,意伤忧愁则肢废 思虑耗神过度则脾伤,脾伤则肉脱,脾主肌肉是也。意是意念,忧是忧虑,忧则伤肺,意则伤肾,肺主气,肾主骨,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血瘀则骨痿,经络闭塞而致肢废。 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绝于外 中气者脾气也,中气虚陷,六腑之气皆虚。脾居中央,以营五脏六腑,六腑之气皆上禀于脾,脾气健,六腑之气俱健。中气衰,六腑之气俱衰,腑气衰则不能外卫皮毛。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 脾胃素禀虚寒者为阳虚之体,如若再受寒凉,则为泄泻。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中气虚衰,清阳不举,小便为之不利,大便为之溏泻,甚致脱肛、便血等,均与中气不足有关。变者反常也,生理态变为病理态,简称为之变。 胃有寒饮则呕吐清水 脾胃受寒,寒邪内客,痰气不化则为饮,饮邪客于中焦,胃失和降之职,故呕吐清水。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故脾胃健则五脏自健,脾胃衰则五脏皆衰,衰则百病由生。 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为饮,甚则积而为水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而胃喜润。脾阴化液而以滋胃,使胃发挥和降功能。若脾虚则运化无力,胃中津液不能得以输运,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为饮,甚则积而为水,形成多种致病因素,当则脾虚不运所致。 思虑伤脾之营,劳碌耗脾之气 思则伤脾,指思虑过甚耗伤脾中之营血。若劳碌过甚,机体过于活动,则耗伤脾的机能,即脾气。说明了思暗耗伤其脾阴,动之过极则耗伤脾气,说明伤及脾的一阴一阳。 脾运化反常则病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或饮食不为肌肉,虽食而身体消瘦,四肢无力 食气入胃,先胃纳而后脾运。若食后胃纳则脾不运,故食后作胀。 食后思睡是由于脾气不健,使营血以为消食运化而用,形成体内一过性缺血,故食后思睡。 若多谷善肌、形体消瘦者,乃因水谷精微不能使脾吸收而排泄,说明了脾虚营养不能吸收之故。 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 饮食无定时定量,饥饱不食,饮食不节,使胃肠功能紊乱,胃失于纳化之功能而为病。 若形体过于劳碌,能使脾气伤,使脾失于运化、健通、和畅之职而为病。 胃气上逆则吐,脾气不升则泻 胃主降,脾主升。胃气降则和,不降则逆,逆则吐。脾气上升则健,若清扬不举,脾气不升则泻。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人体脏腑经络则禀气于胃,胃受谷以天和。今脾气虚,胃气衰,脏腑经络皆不能受水谷精微而滋养,则发生多种病变。 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可致肝病 脾胃衰,水谷精微失于受纳运化之权,肝失于精微的滋养,而土虚则木失疏条,一、血不养肝,二、木失疏达,导致肝病形成。 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无所养,可致肺病 脾主土,肺主金,脾健则肺健,此为土以生金,肺为脾子,虚则补其母,土旺则金实。若土衰,脾胃气败,则肺气先绝。 脾胃虚弱,土不制水,水泛而致肾病 中土虚衰,脾胃失健,肾水泛溢为病,此为土不制水,土克水,水为土之不胜,故肾水泛溢诸证如肢体浮肿、面目虚浮、小便短少,当责于脾胃之虚,法当健脾和胃,建立中焦之气,使土以胜水,水不泛溢则肾病愈。 脾阳虚者易从寒化,胃热者易从热化 脾胃均居中焦,而脾为脏主阴、主湿土。胃为脏主阳,主燥土。故太阴湿土病者多虚多寒,病极易寒化。阳明燥土多实多热,病极易热化。 前者当药投温补助阳,后者亦药投寒凉清泻。 脾胃一虚,五脏皆无生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源。脾健胃和则五脏百脉贯通,气血畅和。若脾胃一虚,五脏精微绝其化源,故五脏皆无生气。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由生 胃虚则水谷不纳,后天之本不能养先天之基,则肾衰,衰则元气不足,元气衰竭,则邪气易侵而为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脾主中气,中气虚则一身之气皆虚 脾胃中焦之气,即摄入水谷精微之气,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中气虚,水谷精微之气不能贯注全身,故一身之气皆虚。 中气虚,脾湿不能运化,致痰浊中阻而血腥不畅,可导致或加重血流瘀滞 中气不足,则脾湿不运,不运则滞留体内形成痰浊,痰浊阻滞经络则血行不畅,形成痰瘀,闭塞经络而为病症。 脾常不足肾常虚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基。人出生后,先天之肾赖于后天脾土之滋养,此谓后天滋养先天。若后天脾土虚弱,不能滋养先天之肾,会导致肾常虚。 脾病则下流乘肾,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 脾病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化气血成痰瘀浊液留至经髓,使骨筋不得滋,痰瘀闭结使筋骨痿废不用,骨不生髓则肢痿无力,履步不能,此病为土克水证,由脾及肾,治疗十分棘手。 口甜属脾热,龈烂属胃火 脾虚不运,湿邪潴留,上延于口则口甜,凡口甜正多由脾湿证或湿邪化热所致。 火邪起于胃腑,多源湿滞不化、蕴而生热、或膏粱厚味、积热生痰所致。胃热循经上犯齿龈所致龈烂或齿痛。 脾虚者,能食而精微不化,水湿内停 脾主运,胃主纳,胃健则纳,脾健则运。若脾虚而胃健者,能食而不运,水谷精微不得疏化,水湿内停,而形成浮肿或肥胖高脂血等病症。 胃寒则食不运,阳伤则气不振 中焦虚寒,多源釜底无柴,无力腐热水谷,故食纳而不运,或完谷不化、便溏形瘦。因脾肾之阳衰、机能衰退,故表现在少气无力,气不振作。 脾虚则湿不能运,湿下注则足肿 脾居中焦,主管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湿邪不得运化,循经下行,流滞下肢则腿肿、足肿。 脾虚生湿,湿郁生水 脾虚则水湿不得疏化,不得疏化则积留,湿留中焦,故曰生湿。 湿郁不化,阳气不得宣,命火不得煦,湿邪积多而成水,故曰生水。 中焦和则上下气顺,脾气弱则湿自内生 中焦包括脾胃,中焦和即脾胃和,脾和则升清,胃和则降浊,脾升胃降,使水谷精微布,而浊气排泄,故曰上下气顺。 脾气弱,脾不运化水湿,湿邪储留中焦,故曰湿自内生。 脾胃为表里,脾病胃亦病 脾属脏,胃属腑,脏主阴,腑主阳,故脾胃构成表里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为用,从病理上相互影响。 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寒温适度,则脾胃健。若寒温不适,势必脾胃受伤,如寒邪伤胃,阳虚伤脾。 中虚则湿胜 中虚这里指脾虚,脾虚不运,湿邪不化,故湿胜。 脾虚则谷食无味 脾主运化水谷、脾健水谷运化有度,则知五味。若脾虚则运化无能,无味亦不能辨别。 先泻后痢为脾传肾 泻当责之于脾,痢当责之于肾。脾虚湿留,运化无常,下注大肠则为泻,故曰先泻在脾。 泻甚则津液伤,肾火衰,土不制水,水湿化热则为痢。 胃虚少食。脾虚便溏 胃主纳,胃虚则不纳,不纳则少食。脾主运,脾虚则不运,不运则湿不化,湿注大肠则便溏。 脾虚不运,故倦怠嗜卧,生化乏源 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水谷精微不为机体所用,肢体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故倦怠嗜卧,生化乏源。 脾败则发为黑疸 脾统四肢、脾主肌肉。脾败指脾的机能衰败,不能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为肌肤所用,使肌肤发生病理性改变。 饮食伤胃。劳倦伤脾 饮食不节则伤胃,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统四肢,若四肢过于劳倦,使脾乏无力,影响中焦的运化功能,故曰伤脾。 脾胀者善哕 脾胀多为脾虚不运所致,脾不运则胃失纳降之职,胃不纳则逆,逆则呕哕。 饥饱劳逸,脾胃两伤 饱则伤胃,饥则伤脾,故饥饱不适,脾胃两伤。 脾不健运,清气下陷 脾不健,则水谷精微不能吸收,又不能将其清气布散全身,清阳不举则下陷。 过服寒凉,脾阳受伤 凡食饮寒热适度则宜,若寒凉过甚,胃气则伤,胃气伤则机能消退,脾阳亦伤。 呕吐伤胃。泄泻伤脾 呕即胃气上攻,吐即残食上越。呕为有声,吐为有拘。呕吐即胃气上逆,即有拘而有声,能引起胃急剧痉挛,痉挛则胃伤。 泄泻多由肾命火衰,不能蒸化水湿,肠失分清别浊之职,使湿邪困脾,故曰伤脾。 脾虚生湿。胃弱生痰 脾虚则湿不运,湿聚中焦故生湿。胃弱则食不纳,水谷精微不能及时传送于脾,聚湿而为痰。 胃虚纳减。脾弱痰多 胃虚则气逆,逆则纳减。脾弱则水谷精微吸收布散无力,聚而生痰。 脾胃薄弱,则水谷之湿不化 脾胃衰,饮食即不纳,又不运,或纳少运迟,使水谷不化精微反成湿浊,留结胃肠,形成病理产物。 脾虚气不化津 脾虚,这里指脾阳不振,脾机衰,则失升降之职,清不举则气不化,气不化则津无由生。 手足如堕如无,乃阳微不行乎四未 脾阳健通,气脉冲和,则四肢湿通强而有力。若脾阳衰,气机不能充于四未,水谷精微亦不能营养四未,故手足沉重不适,如堕如无。 汗多伤阳。泻多伤脾 汗为心液,汗多则心阴受伤,阴伤则阳衰,即阴血不足,心气机能减退,故曰伤阳。 泻,指泄泻,水谷完谷不化而下注,水谷不能得脾胃吸收,脾失滋养,故曰伤脾。 脾病者腹满 脾病即脾胃受病,脾病则失于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吸收,水谷糟粕不能传输,积于腹腔胃肠之内,不腹满。 脾弱则食入困倦,精神昏冒欲睡 脾弱则脾阳不振,消化机能减退,食入脾机消化无力,故神情困倦,精神昏冒欲睡。 中阳不升,不能鼓击脉道故脉伏,不能通达四肢故指冷 中阳即脾阳,脾阳不升则谷气不达,血脉不振,脉行无力,故沉潜于脉底,上鼓无力而成伏脉。脾通四未,四未赖于中阳之滋养和温煦,中阳不振,不能充盈四未,故四肢冷而不温。 土不制水则肠鸣 脾虚则不制水,水湿不化,流滞肠间,荡而有声,故曰肠鸣。 过逸则脾滞,脾气困滞则少健运,使饮停湿聚 过于休闲,肢体活动较少,不能激发脾阳,而脾阳困滞则不健运。脾不健则不运,不运则湿聚。 能食不为肌肤,是脾阳不用也 能食指胃能纳而仍肌肉消瘦,善食而瘦者病当责脾,此乃胃纳脾不运,水谷精微不为肌肤所用。 中阳受伤,上逆为呃,下壅为肿 中阳指脾胃之阳,胃阳伤则气逆,逆而为呃。脾阳伤则湿不化,湿趋下焦为肿。 水肿多门,其源不外肺脾肾 凡水肿均为水液运行障碍之病,水液运行,不外肺脾肾三脏,即肾之蒸化、脾之传输,肺之宣发,以布散周身,通达诸经,贯百脉而滋润。若肺不宣、脾不输、肾不腾,三者任何一脏失常,均能导致水肿之病。 脾阳不振则统摄无权,血遂得妄行 脾阳虚则津液失其敷布,血液失其统摄。血主于心而统于脾,脾机不振,阳气失摄,称统摄无权,血不受脾阳之约束而溢于脉外,此谓妄行。 太饱则脾困,过逸则脾滞 胃纳太多曰饱,摄入水谷太过不及均会伤脾。太过,因胃摄入过量,超越了脾运化的限量,故脾困,困即困倦,疲劳之意。 自在安逸过度,休闲不劳之极,使脾阳无振奋之机,水谷疏导吸收排泄无力则滞。脾滞,这里指壅塞解。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血则病在太阴 足阳明胃为腑,病多实多热。足太阴脾为脏,病多虚多寒。故中焦实证,热证病在阳明,中焦虚证,寒证病在太阴。 津液之病,成于中焦虚微,脾阳不运 津液稠厚者为液,液的化生失常则为痰。清稀者为津,津的化生失常则为饮。故痰饮之病多言中阳不振、津液生成障碍、脾阳不运所致。 体丰则中虚,中虚则气弱,气弱则脾土少鼓旋之力,肺金乏清虚之权 身体丰盛的病患,多由痰湿内结,或水湿储留所致,究其原因,多为中虚脾弱、运化水湿无力所致。中虚则气弱,凡中气不足多源脾衰,脾衰气机不畅,鼓动无力,土不生金,故肺失清肃之权而气机壅塞而作喘咳。 中虚湿阻,不纳不饥 脾胃虚弱,湿邪内结,则胃不纳。脾不运,故不知饥饿。 善食而瘦者,胃火脾虚也 多食而消瘦者,多源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水谷精微不能摄纳吸收,又与脾衰有关。 少食则呕乃中气衰微也 少食则呕多源中气不足,脾胃失其纳运所致。 形体劳役则脾病 人体超越劳动量,或过于休闲,均能导致脾的运化失常而发病。 中气本虚,寒凉太过,易使邪陷三阴 中气本虚是指脾胃虚弱(脾胃为中气之本)。本虚则不易受寒,若寒凉太过,能使寒邪直陷三阴,三阴者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也。 痢乃脾病传于大肠 脾受寒热,寒则凝,热则腾,寒则降,热则升,寒热失调,湿与热结,下迫大肠而成痢。 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 中气乃脾气也,脾气衰则清阳不举,不举则下陷。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九窍失养,故头为之倾。阳气不达,故九窍为之不利。 脾弱土不生金 脾胃虚弱,清气不能上滋于肺,故曰土不生金。 脾病善胀 脾病则不运,饮食不得疏化,故善胀。 脾虚则湿聚,肾虚则水泛 脾虚则湿滞,故曰湿聚。肾主水,肾虚则不能制水,故水邪泛溢。 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 脾胃虚弱,则胃不纳谷,脾不运湿。胃不纳谷则瘦。胃不纳则少食,脾不运则湿留,湿邪留滞,漫身浮肿,故曰肥。这种浮肿引起的肥胖,困遏阳气,不能宣达四肢,故四肢无力。 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饮入于胃,精气上布,在脾的转输功能下而形成津液。若脾病则不能接受胃的水谷化生津液,布散全身。 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五脏之气不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阳气生成不足,故五脏气衰,甚则阳气不生,五脏之气亦不生而死。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为之骨痿,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 脾病则不化湿,湿邪下流则肾气伤,此谓土克水,土克水则肾病,肾病则骨乏力或骨痿。甚则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脚下痛 脾统四肢,脾主肌肉,脾病四肢痿软无力、故身重。脾病则不能升清,营养不能供于肌肤所用,故善饥、肉痿、足不收、脚下痛。 脾虚则腹满、肠鸣、?泄、食不化、纳少、便溏 脾虚,湿邪不得疏化,留结胃肠,故腹满、肠鸣、?泄、食不化、纳少、便溏、诸病而起。 脾弱,则食入易滞,湿易聚 脾弱则运迟,故食入易滞,滞则聚。 脾阳失运,停液生痰 脾阳是指脾机的运动活力。若脾阳不振,脾机运动活力降低,故停液生痰,水不化则液停,水湿聚而生痰。 脾阴不足者,脾约而便秘 脾阴不足是指脾所运行的津液不足,脾津不足导致肠液枯燥,燥则便秘,此为脾约。脾不能为其肠疏其津液则为脾约。 湿盛则濡泻 湿邪盛则脾衰,脾衰则湿不化,湿邪下注大肠而为濡泻。 湿盛者痰必盛,痰盛生热,热盛生风 痰生于湿,故湿盛者痰亦盛,痰盛则阳遏气机,气机亢奋则为热,热盛而风动。 胃阴伤口唇干燥,脾阳困便干后溏 胃中津液不足,此为阴伤,阴液不能滋濡口唇及孔窍,故干燥。脾机能困滞,阳气不得疏条,故便干而后溏。 脾不化津,积为饮邪 脾健则津化,津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若津不化则积而为湿,湿盛为饮,饮为病邪,为病理产物,故曰饮邪。 平素嗜酒必有湿热,丰盛之体必有留痰 素禀嗜酒之人,酒酿热而湿内聚,湿热交阻,故成湿热。肥胖体丰之人多阳虚而气滞,阳虚则湿不化,气滞则痰凝留,故曰风盛之体必有留痰。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小溲不利 脾统四肢,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充盈四未,故四肢不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之海,脾虚则水谷不能化为气血,以营五脏,故五脏不安。脾气阻滞,实邪内结,气道不通,故腹胀。气利则溲通,气闭则溲滞,因气机滞涩,故小溲不利。 脾阳郁则四肢乍冷 脾统四未,脾阳郁滞则四未失其温煦,故四肢乍冷。 湿渍于脾则脾气下陷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若脾衰则湿邪停留脾胃,使脾阳清气不举而下陷。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脾为胃而行其津液,此为表里相济。若脾热则脾阴耗伤,脾阴伤则津枯,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胃干而渴。 脾主肌肉,肌肉赖水谷精微以养之。若脾气热则水谷精微失于脾的敷布,使肌肉失于滋养,故肌肉不仁,甚则发为肉痿。 脾胃土虚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虚弱,失于升降之职,故清者难升,浊者难降。 脾虚湿困,痰阻中焦 脾虚不运则湿邪困留,湿留则为痰。 久病脾虚气弱。久卧气滞运钝 脾为后天之本,若久病则首先影响脾机的运转,使气血化源不足,故曰久病脾虚气弱。 久卧则伤气,气滞则运行滞涩不畅而成钝。 中焦升降不利,下焦传导受阻 中焦这里指脾胃,下焦这里指大肠。若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浊邪不降。浊气不行,则下焦大肠传导功能失职,糟粕不易排泄,如便结、便秘,腑气不通等症。 五脏之病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五脏功能失常,均能产生湿浊痰液,如肺气虚,宣肃无力则能生痰,阻塞气道而为咳喘。心功能失常,心气心阳不足,亦能生痰,痰浊蒙神,或痰湿化热,或痰热扰神。肝失疏条,气机不畅,亦能生痰,形成痰阻肝瘀之证。所以说五脏之病俱能生痰。 产生生痰之本,没在心肺肝,而在脾肾。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本脏病,水谷精微不化气血而成痰湿。痰湿之本在于脾,而肾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脾之输化赖于肾阳之蒸腾,火生土则精微化气血,火不生土则精微化痰浊,故痰浊的生成旁及五脏六腑,贯注十二经脉,酿成百病,究其根源,均由乎脾不输运、肾不腾化所致,故五脏之痰无不由乎脾肾。 人身九窍不和,必是中脘闭塞 九窍者人体内九个穴窍,即眼耳口鼻舌,乃七窍再加前后二阴,共成九窍,九窍不和是指九窍的各自生理功能失常,如鼻塞不嗅香臭,耳聋不闻声音等,其根源均在于脾胃,因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和则五脏和,脾胃塞则五脏诸窍俱塞而不聪。这里中脘就是指脾胃而言。 脾湿不化,上蒸于胃为痰,下注于肠为泻 脾经湿浊,聚而不化,必上干于胃而成痰浊。若湿浊不上干于胃,下注于肠则为泻。说明了脾湿流注,犯上为痰下注为泻的病理机制。 脾虚生痰。胃燥生火 脾为脏,乃为阴土,发病多虚多寒,故生痰留饮而为患。胃为腑,为阳土,发病多实多热,实火炎蒸,耗伤气阴则为燥,燥极生热,热极生火。 脾不鼓舞,气不健旺,遂使水谷积聚为湿,从阴化饮,以阳化痰,蓄于脾而嗽,倾于肺则咳 脾为中州枢纽,下承肾之蒸发,上接肺之宣发,脾胃居中,中气健则能鼓舞胃气上行,使水谷化,精微布,湿邪降,化浊化溲化便排出体外。若脾不健,不能鼓舞胃气上行。若阳气虚,则湿浊化阴。若火气旺,则化痰热。这些痰与饮,滞留于脾则为嗽,嗽是有物而无声,动于脾湿。滞留于肺则为咳,咳是有声而无物,伤于肺气。 本条说明了中焦枢机不运,阳化、热化、犯脾、犯肺的病理机制。 心火陷于脾土则五心烦热 心火有虚实之分,实者多上犯于肺而为燥咳,此为火刑金。虚者则下陷于脾,此为虚火,虚火即五志化火、六郁聚热而言,故有五心烦热。 脾胃受伤则中气不运,不运则中气不能升降而胸脘痞闷 脾胃发病则直接影响中焦气机的升降,脾受病则清阳不举,而发生脱肛、子宫下垂、崩漏等症。若胃虚则浊邪不降,使糟粕不能按时传递大肠,使气机反逆,而出现胸脘痞闷等症。 本条说明脾不升、胃不降,总称中气不运所发生的病理机制。 脾胃有热则口臭 脾胃有热,这里是指脾胃纳运功能失常,食留中焦,滞而化热。因水谷滞留中焦,腐热不能,气机窝留,热气蒸腾,故口臭。 内伤劳倦,饥饱失时,中气受伤,脾不化血,土色见于外发为虚黄 劳倦太过,思虑尤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失于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之权。故面色失于气血之滋润,而呈现土之本色,故为虚黄。 本条言发黄乃为中气不足、气血虚败、血不荣色所致,故为虚黄,与实黄不同,实黄多由热蕴阻中焦,迫胆汁外溢所致,说明发黄虚实之异也。 思虑伤脾,脾血亏损,故经年不寐 思虑太过则脾机受损,脾败则运化水谷不能,血无化源,心失所奉,故经年而不能寐。 胎气系于脾 女人受孕,胎气生于肾,而根于脾,肾为先天,主管生殖,故始生于肾,而又赖后天水谷之滋荣渐养成型,故又曰系于脾。 本条言明先天之胎元、赖后天脾土之滋养,以后天补养先天的胎气生化过程。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厚味,足生达疔 自倍是指饮食过量,自超其倍。因饮食过量而超倍,使胃肠不能正常纳运和传导,故曰肠胃乃伤。 膏粱之变,是指体内摄入高脂肪饮食。因膏粱厚味多酿内热,热盛化火,火极成毒,毒热腐蚀肌肉血脉,故曰足生大疔。足是指满可以,十分的意思。大疔,指大痈疮疡。 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则反胃 真火是指命门元阳之火。式微即微弱。因命火不足,釜下无柴,火不生土,故胃寒脾弱。不能正常的消化水谷而成反胃,反胃者即食入即吐也。 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 磨是消磨,这里指消化腐热解。脾伤,因脾土受病则不能正常吸收消磨水谷,使水谷积留中脘。因脾虚食不运则上逆,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 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痞塞,遂致呕吐 脾不运则停,停则滞。因脾机失去运化功能,不能导气于小肠以分清别浊,导致了中焦痞塞,气机阻遏,壅塞犯上则为呕。 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中气,这里指脾胃之气。因脾胃之气虚弱,机能衰退,不能传递肠腑,肠腑失去了传导、吸收、排泄之能,故肠鸣作响,腹胀腹鸣。 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攻及上焦为喘 水道不通是指膀胱气化不利和肺失宣肃之职。肺不宣则气不降,气不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少府气机上逆,上犯胃肠而胀。 若脾不运湿,上不能输于肺,肺气塞,塞而不宣,气液不化,水湿下流,膀胱亦壅滞不荣,迫水外溢,沿走肌肉则为肿。 若泛及中焦,胃失纳降,失纳则不荣,失降则反逆,故为呕。 若攻及上焦,是指水邪射肺,或水气凌心,使心肺之阳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故气逆而为喘。 久疟必脾虚 疟疾发生于肝胆而动于脾湿。肝郁化热,胆失疏利,肝胆失于和降,上犯其脾,木乘土位,脾虚湿滞而化热,湿热相召,寒冷交替,发作有时,故曰疟。 本病发生病虽发生于肝胆,而当责其脾虚。此为土不培木,木反克土之本虚、标实之证也。 脾虚不运而怠惰嗜卧,体重节痛 怠是乏力。惰是懒惰。嗜是嗜好。乏力、懒惰、好睡多系脾虚不运所致。因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运转四肢,四肢失于营养,故怠惰嗜卧。中气气弱,寒邪易犯肢体,湿邪重则体重,寒邪重则节痛。寒湿犯体,故体重节痛。 中气旺则八脉之气自充 脾胃健壮,水谷精微纳化有度,转输有节,能充分营运五脏百脉。 脾阳不病故知饥,胃阴有伤故少纳 脾阳是指脾机,即脾的机能。脾的机能健旺,输运正常,水谷能按时更替、输运、传导,故知饥。 胃阴是指胃中的阴液,胃液参于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的受纳。若胃阴伤,影响了受纳吸收,故曰少纳。 太阴不运,阳明愈钝 太阴,这里指足太阴脾经而言。若脾不运,则阳明胃不纳,不能正常纳谷,故曰钝。 口角流涎为脾虚 涎为脾之液,脾开窍于口,脾健则涎摄,涎摄则能运于口腔舌窍。若脾虚则不能摄涎,使涎随即而出。 劳伤胃痛必是伤阳 由于操劳过度等五劳七伤,均能影响中焦气机的输布,胃气不和则停滞,滞则不通,故作痛,多由阳气耗伤所致。 操持太过,三样燔炽,胃汁受伤 操劳持续不休,超于正常工作常度则为太过,太过则动阳。三阳炽盛,这里指太阳、少阳、阳明。而耗伤胃阴,阴伤则津乏。 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 中阳不振,根于命火不足,火不生土,釜下无柴,故不能容受食物。容受这里指容化腐热受纳讲。本条言之,胃阳不足,当釜下增薪,以助中阳之气。不然,使水谷入胃不得腐热,完谷不化。 胃阳虚,浊阴上逆,故清涎涌出 中阳不足,浊阴不化,不化则上逆,使痰涎涌至口外。 不食不饥,责之有痰 脾虚则胃衰,脾虚不运,胃衰不纳,不纳不运则水谷停留,不化气血而生痰浊,痰浊资于脾胃则阳气不宣,机能困滞,故不食不饥。 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 浊阴指水谷糟粕,清阳指水谷精微之气。糟粕能正常传递,排出体外,水谷之精气才能升腾,营运周身。若糟粕失于传递,水谷精微则不能布散。客垢不除是指糟粕不能排出,糟粕不除,则阳气不能宣通。 胃寒则呕,湿盛则泻 胃寒则不纳,不纳则逆,逆则呕。湿邪盛多源脾虚,脾阳不健,湿不运而反下注,迫大肠而为泻。 不嗜食,不知味,胃气虚弱也 胃气和则降,胃气降则纳。若胃气虚则不降,不降则不纳,不纳故曰不嗜食,不能食故不知味。 脾有停湿,则生痰作嗽 凡嗽者多为脾虚酿湿所致。 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 脾胃虚弱则水谷失于化源,水谷不化则气血不生,体弱而易感,感邪久留而不去者则成诸积。 卒然呕吐,定是邪客胃府 若呕吐急性发作,必当责于胃,胃气虚弱,复又感邪,必致胃失纳而失降,气逆而作呕。 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 胃为腑主阳多热证,脾为脏主阴多湿证。胃热与脾湿相合,湿热乃成,故发黄。 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 阳黄者多为湿热之邪,热重于湿,湿从热化,瘀热内结,迫胆汁外溢。 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胆液多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如熏黄 阴黄之作多由湿热之邪,湿重于热,湿从寒化,胆液为湿邪所阻,而泛于肌肤所发黄。 阴黄多为湿热之邪浸淫肌肉,溢于肌肤,色黄而暗如烟熏。 阳黄其病当责在胃、胆。阴黄当责在脾、胆。 胃热则消谷,消谷则善饥 胃热则中焦机能亢奋,故纳多而消快,多食善饥。 胃中邪实,不欲饮食 胃中有邪火实热痰瘀之症,多由饮食停滞中脘所致,故有不思饮食、脘痞嗳气的临床表现。 脾主湿,湿聚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 痰有湿痰、有火痰、风痰、虚痰之分。究痰之源,其脏有三,一脾二肾三肝。脾虚不运,湿邪停留,多为湿痰。肾阳虚衰,气不布津,多为燥痰。肝风内伏,气失疏条,津液不化,挟风上扰,多为风痰。此外,又有饮邪,饮与痰其质类同,但一为寒,一为热,寒热之差异。 嗜饮伤胃 嗜饮,有习惯性喝水的习惯。但饮水当分饮食前后,饮水宜食前,不宜食后,因食后冲淡胃液,不能正常消化食物。饮水不宜太多,因多饮伤阳,形成气机停留于肾,增加水液代谢负担,多形成水肿病,以下肢腿足多见。 肝胃之气不和,气郁生火,气之所在即火之所在 肝属木,胃属土,肝气疏条则胃气和降。若肝郁气结,木克土,则土郁食壅,消化障碍,变生百病。气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故曰气之所在便是火之所在。 湿蕴生热,热灼津液为痰 湿邪蕴结,久而化热,热灼津液,化为痰浊,说明了湿邪化为痰液的过程。 面部畏寒乃阳明经气不足 足阳明胃经,上布于面,面部常感寒冷多为胃经阳气不足,温煦无力。 胃虚则昏沉熟寐 胃气弱,腐热水谷无力,水谷不化精气,反化湿浊,湿浊困解中焦,阻滞中阳不举,清气不能上达头目,脑失滋养,故昏沉熟寐。 发斑虽出于胃热,诸经之火有以助之 斑出阳明,疹出太阴。阳明主肌肉,阳明热极,与它之热毒相合而发斑。 湿热下流即成痔疾 湿热不解,必下趋大肠,与肠间糟粕相结,湿与热合,久羁不解,灼伤溃败肠膜,脱落而为脓血,此谓痔疾也。 湿聚为满。气壅为胀 胀满其表现虽相似,其成因各异。满为湿邪,胀为气结。满多源脾虚,胀多源肝郁。故消除胀满,健脾化湿以除满,疏肝理气以消胀。胀满同居,肝脾并调。 胃津受伤,虚不受谷 胃主受纳,故曰胃健则谷纳。若胃虚津乏,胃气必逆,逆则胃不荣谷。 湿闭清阳则胸痞 脾健,清阳上举,土能生金,则胸腹气机调畅。若中焦湿邪郁滞,阻遏脾的升清功能,故胸痞。 中虚求食 凡中气不足,劳碌过度之人,出现一过性突然饥饿,此为思食自救,填充精血之原因。 面热如醉乃胃热上冲 阳明胃经上布于面,若胃腑有火热,或酒后动热,循经上行,而面必热赤如灼如醉。 痰食阻于中焦则胀痛。胃气不得下降则呕吐 胃腑为传导之腑,实而不能满。因痰湿阻滞中焦,腑失传递之能,故胀痛。 中焦阻隔,胃气不得下行而反逆,故呕吐。 得食则缓者胃虚求助也 中气虚弱之人,若食后精神微振,四末渐温,肢体气力渐增,此为纳入食谷以助中虚气败。 脐突脾伤 凡肝病、脾病,见腹大如釜,脐突外出者,多由脾败。 肝胃不和最易致呕 胃气之和降,与肝气的疏条密切有关。肝郁则胃气不和,不和则逆,胃气上冲而致呕。 肠通则胃和,胃和则痰湿下降 肠与胃,二腑相合,在饮食调节上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互相交替,故肠虚则胃中糟粕下降致肠则胃和,胃和则痰湿糟粕随之下降,至肠而排出体外。 虚里穴动胃虚故也 虚里在胸左侧胸肋骨第四肋之间,与心跳相随,浮动有秩,静而不紊。虚里虽为心跳之处,但其根源在脾,若脾不运谷,心营渐差,虚里搏动增快,胃气随之衰败,故胃衰者虚里穴动。 胃不和则卧不安 夜不能入寐宁静热眠者其因甚多。本条指胃虚食滞,水谷不化所致的不能入寐。 冲气自下犯胃则呕 冲气自下而上,起于肾而犯于胃,故作呕逆。多源肾虚纳气无力、气上浮越、上犯中焦所致。(奔豚气) 胃中热则消谷,寒则腹胀 中焦阳气太过不及均为病。过盛乃壮火也,能使人消谷善饥。不及者少火衰也,能使人完谷不化。本条指胃中壮火过甚,故曰胃中热则消谷。 寒则腹胀,就是指少火不及、食停中脘,完谷不化所致。 胃受寒则阳气郁而生湿 饮食热勿灼灼,寒勿苍苍。若寒凉过度,必伤其阳,阳虚则气不布,气不布则湿不化,故曰生湿。 肠中寒则肠鸣?泄 肠中虚寒,多源肾阳禀赋不足,而见肠鸣、便溏、泄泻。 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九窍指上七窍下二窍,共成九窍。胃为阳明燥土,乃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壮则脾健,水谷化生以营五脏气,胃健则五脏健,胃衰则五脏衰、故九窍不和都属胃虚。 肠中津液枯槁,腑垢不得下达 津液为胃腑、肠腑消导传递饮食精微及糟粕的滑利滋濡物质。若胃津虚则食纳不得和利。若肠津虚则传递涩滞。 胃气逆则呕吐恶心。脾气滞则大便溏泄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下行则和。若病气不下行则逆,逆则呕吐恶心。 脾气以升发为用,脾阳升举,津液四布,大便排泄有度。若脾气滞涩,清气不举而反下陷,故大便溏泻。 泄泻原属脾胃为病,久则必损肾气,肾火不足,固摄无权,久泻不愈。 大便溏泻无度,多系脾胃为病,波及大肠。如泄泻日久而不得愈者,调脾理肠和胃无效者,又当责其肾,因肾司二便,久泻必伤肾,肾火不足,固摄无权,久泻不愈。说明顽固性泄泻发病早在胃肠、中及脾,晚及肾。 脏腑(肺肾) 喘出于肾,淫气于肺 喘有虚实,虚喘当则肾,肾为气之根,肾壮则气纳,纳则喘平。实邪多为六淫所犯,肺为娇脏,寒热不慎均能犯肺而致喘咳。 肾水不足,肺失肃降 肾为气之根,人体内之气,吸入于肺,下纳于肾,故肾健则肺宣肃有度。若肾水不足,肾阴不能上济于肺,则肺燥,燥则咳,咳则肃降失常。 肾虚不能纳气。肺虚不能降气 肾气虚,虚则失摄之职,故肺气下肃,归元于肾。若肾气不纳气,肺的肃降失职,故肺不降,不降则逆。 肺失清肃则为咳嗽 肺为娇脏,主气而司呼吸。若肺失清肃之职,则气机不肃,不肃则不降,不降则上逆,逆则为咳。 肺热叶举则为喘促 肺为金脏,喜凉而恶热,喜润而恶燥。若肺热则肺不宣,或宣而不肃,均能导致气机逆乱而为咳喘。 金实不鸣则为失音 肺为金脏而主声,若火邪炽肺,风邪犯肺,寒邪袭肺,均为实邪犯肺,导致金气不利,宣肃失常,或声音嘶哑,言语无音,此为金破不鸣。 上消属肺。下消属肾 上消多为肺不布津,气化无度所致,故与肺有关。下消饮一溲二,善饮善渴,多源肾命真阳不足,腾化无力,水不化气,有形之水不能化为无形之水,故直趋膀胱,不能滋濡机体,肾起着决定性作用。 肾虚冲气上逆。肺虚痰热留恋 肾主纳气,气吸入于肺,下摄于肾,因肾虚气机失纳,气不纳则上越,故曰肾虚冲气上逆。 肺气壮则痰气疏利自化,若肺气衰则痰湿与肺热相并,湿热交阻,缠绵不解,留恋不易速去,故曰肺虚痰热留恋。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水谷入脾则化为营血。若脾衰吸收输布无力,水谷不化营血而化痰浊,故曰脾为生痰之源。 痰生于脾而贮于肺,痰浊在脾不化,必上射于肺,扰及肺络,宣肃失度而为咳喘,故曰肺为贮痰之器。 入肺为喘。乘脾为胀 痰浊为体内糟粕之一,为致病因素,上射于肺则为喘,中乘于脾则为胀。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肺为气机交换之场所,天阳之气与体内浊气不断代谢更替,若肺气旺则呼吸正常,浊气与清气代谢有度。鼻为肺之外窍,故能变味而知香臭。若肺气虚,清浊之气混淆,气机不利,鼻窍壅塞。 惨惨不乐乃膻中阳气不舒 人之七情均与五脏有关,但最主要的是心肝两脏。惨惨,凄凉衰败之意。不乐,苦闷不悦。此条系指心阳不足所致。心,五志为喜,而五志的产生,多为心包代君示令,而心包位于膻中,故曰膻中阳气不舒。 肺失治节,水道不利 肺为金脏,其位最高,居它脏之上,在上者其气趋下,故肺以宣为用,以肃为常。肺失治节,就是失去了气机的调节,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金不生水则肾气虚,膀胱约束无能,故曰水道不利。 肺气素禀虚弱之人,肾阴多为亏虚,此为金不生水,肾阴虚则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失于肾阴的制约而独亢,故曰肺金素虚,心火易炽。 肺热移于大肠,则大便泄泻 肺与大肠脏腑相配,构成表里关系,故肺经有火热邪气能直接波及大肠的功能失常,大便溏泻或大便干结。若湿热者则便溏,若燥热者则便结。本条指肺经湿热移于大肠,故见大便泄泻。 肺病肩背痛 肺位于胸腔上部,前近乎胸,后近乎背,故肺病导致脉络不通,疼痛多系在肩背部。 肺病必以中气健旺,能食便坚为佳 肺病历年不愈,久治无效者,必需培中保肺,扶土生金,乃为上策。中气健旺,营养自足,精微充实,肺易修复,此谓虚则补母,或为补母实子之法。 肺之不降,责之胃纳,肾不纳气,责之火衰 久嗽劳喘,久不得愈,当责肾虚而不纳,肾之不纳,又当追究阳气之虚,命火之衰,火不生土,土不生金,金气自败。凡肺气以宣肃为度,以通调为常,养于中宫,运于少阴、和于少阳。 肺胃两经为风热渊薮 肺为上焦,胃为中焦,上焦为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风热之邪主之,外感风热首先犯肺,此之理也。中焦胃土,为水谷之源,气血生化之根,故曰渊薮。薮当源源不绝讲。 鼻凖清冷乃气机闭郁 鼻凖是指鼻的上壳,鼻梁和鼻孔。若冬令之寒气过极,清冷之寒邪袭于肺之外窍,使呼吸困难,喘满不己。 喘之一症,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喘有虚有实,虚多在肾,肾气虚,肾命火衰,则气不归元,气失摄纳,浮越随痰气上升而为喘。若热邪、寒邪、风邪、直犯肺脏,使肺气壅塞而成喘满者,多为实证。 精生气,气生神,肾元一虚则阳光独治,阳光独治则壮火食气,壮火食气则无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 精,这里指水谷之精。水谷之精通过脏器的功能活动而产生机能(气)。气生血,血养神,故曰气生神。肾元指肾的元阴而言,元阴一虚,阳邪无制,阳邪亢奋,则为壮火,耗伤人体气机,气机衰,精血暗耗,则神气败,神气衰败,表现在目暗无光,说明了精气神三者的互相关系。 肾水亏损,不能涵木,晕眩烦劳即发 肾之元阴不足,孤阳无制,木恣而动风,风火交煽,上扰清窍而眩晕,扰及心神则烦劳。 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化 脾阳不足,当究于肾阳衰微。肾元真阳之火上以温煦中土脾胃,两阳相煦,则湿邪尽化。若脾肾阳气不足,肾失腾化之职,脾失敷布之权,故曰水湿不化。 肺气虚则腠理不固 肺之肌表,司腠理毛窍开合。肺气实则腠理闭,汗液排泄有度。肺气虚则腠理不固,毛窍开合无度。 肾虚则骨髓不充,痿弱不能履地 肾主骨生髓。肾气足则髓充骨健。若肾气虚、虚则髓枯,髓枯则不能养骨,故骨痿弱不能履地。 肺虚不能降气,脾虚不能运气,肾虚不能纳气 人机体赖于五脏之气而生成,气的升降纳运,是气运行的基本形式。肺居五脏高位,在上者气宜下,故肺气以下降为顺。脾,脾居中焦,中焦主运,故脾健则运,脾虚则滞。肾居下焦,在下者宜上,故肾在纳气的同时,使水谷精微之气上举,以营养五脏。 水亏于下,风动于上 水,这里指肾而言。风,指肝而言。肾虚则水乏泛,水不涵木,风阳妄动,故致肝火上炽。 肾精不足则肝火乘之 肾精指肾的精气,精气旺则化精以为血,上以营心,下以滋肝。若肾精不足,肝失阴血之滋养,肝体不足则肝用上亢,化火动风,以乘少阴相火之位,二火相并,发为诸疾。 上焦肺失宣化,下焦肠液就枯 肺为水之上源,肺宣肃有度,则二焦气化有节,津液四布,以濡五脏,胃肠亦在其中。若上焦肺失其治节,宣肃无度,气化不能,津液不布,下焦胃肠失濡而枯竭。 饮以肾出,痰以肺生 饮邪为阴中阴,以量多稀薄清冷之质,故以北方葵水主之,葵水者肾也,多源肾命火衰,阳衰则寒凝,水湿聚而为饮。 痰者为阴中阳,量少粘稠质厚,多源火热耗津所致,火热耗伤肺金,火烁金则肺津化为痰。 肺气虚者少气不足以息 人之气有二,一曰先天之气,禀父母之精而藏于肾。二,后天之气,为吸入天阳清气与水谷精气并而充身,此为宗气。若后天之气不足,多指肺气虚,肺气虚则主脉不能合精,故少气不足以息。 肺阴不足者多干咳而咽干 肺为太阴,主气司呼吸,布散津液。若肺阴不足,津液不布,故干咳而咽干。 肺气虚则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肺气不足,呼吸气短,故息利少气。肺气实,实则邪气方张,故喘喝、胸满而仰息。 肺有伏热时常吐血,胃有湿痰时常咳嗽 伏,是潜伏,在里之意。这里指肺时常有沉在潜伏的内热而灼伤肺络,故吐血。 若胃中有痰湿,必通过呼吸道上射于肺而为咳。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痿症者其因有三,一为筋痿,其病在肝。一为骨痿,其病在肾。一为肉痿,其病在脾。但三者发为痿病均不离乎肺,肺热叶焦,不能布散精气,使肾精亏泛,肝血枯涸,脾肉萎缩。 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 热邪久留上焦,灼伤肺金,耗伤阴液,使肺失所滋,则枯萎而咳。 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络伤则嗽血 水指肾,肾阴亏虚,水不制火,故火盛。火盛则克金,金病则肺叶耗伤,故燥。肺燥则络脉伤,络伤则嗽血。 喘之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声为肾病 人之呼吸,呼在肺,而吸在肾。若出气不爽,有痰鸣音者病在肺。若吸入气时而有痰鸣音者病在肾。 肺为清虚之脏,有火则咳,有痰则嗽、 肺经有病,均系咳嗽。咳为有声而无痰,多为火、热、风、燥所致。嗽是有物而无声,多为湿浊、寒凝所致。前者为伤于肺气、后者为动于脾湿。 肺虚则气无所生,肾虚则气不摄纳 肺主气,肺虚则气亦虚,故曰肺虚气无所生。肾为气之根,主气之吸入摄纳,故曰肾虚则气不摄纳。 上虚不能利下则遗尿 上虚,这里指肺气虚,肺气虚则不能制约肾之关门。 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制在脾 肾为水脏,主北方水,故曰肾之本在肾。而金为水之母,金能生水,水之标在肺。脾主土,土能克水,水湿之泛溢,必培脾土以制水。 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住而妄行 肺气虚,则脾胃上承的水谷精微不能化为精津,敷布全身,反而积留成水液痰浊,形成病理产物。此时因脾虚又不能运化水湿,形成土不制水的状态,反而水滋于脾、形成反克,使水气病不得解除。若肾气虚(主要指肾阳虚),使水湿之邪不能腾化,注膀胱而为溲,反而妄行,沿走肌肤而为肿。本条说明了水气病与肺脾肾的功能失常有着密切的联带关系。 水不归经,传于肺而成气息喘急,传于脾而肌肉浮肿 水本于肾,趋于下,属阴中之阴,故正常的水液气化之后能沿走诸经,运通五脏、灌注六腑。未气化的水,本于肾而归于肾,藏于肾而使于膀胱。水不归经是指水液未经气化而不受肾的统约妄行它脏,传至肺而成饮邪,成痰液,令人喘咳。传至脾而沿走肌肤,形成浮肿。 肺气无权则肾不能制水 水以肾统之,以肾藏之,但以肺制约分布使之归于全身,起到滋濡营养作用。肺能使水液变为气液,无形之水乃为体内生理之水,是脏腑各器官以及肌肉血脉不可缺少的部分。心肺若天与日,肾若江与海,共同完成水液的升降、腾化、返本归元的过程。 肺受火伤则气逆为咳 肺主金为娇脏,最怕火热之邪,若虚火刑金,实火克金,均能致肺的功能失常,而形成气逆咳喘。 肺虚则气少、痰多、喘咳。肾虚则腰脚酸痛 肺禀气于天,肺机能衰退,引起呼吸障碍,不能很好的正常吸入天然之清气,故曰气少。肺气虚,虚则滞、滞则痰留,故曰痰多。痰多则气道不利,而致喘咳。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骨骼无以肾精滋养,故腰脚酸痛。 肺虚脾弱即不能通调水道 水液的代谢,是在脾的转输和肺的敷布下而完成的。若肺虚脾弱,失去了水液代谢功能,故曰不能通调水道。 肾虚气不摄纳 气吸入于肺,下摄于肾。若肾虚则肺气吸入不能下摄于肾而反出,形成呼吸急迫,喘咳尤作。 暴乐暴苦,始乐终苦,皆伤精气 人的情志以疏条和畅为顺,情志和顺,则精气由生。若苦笑无常,喜怒无度,均能影响体内的脏器及精气的耗散。 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人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存则神慧,精衰则神疲,精枯则无神,故精气虚则神为之动摇,或存或灭,危在旦夕,故厥。 精气实,这里非指精气充足而言,是指气血运行障碍,精津液的运行阻滞所致,因体内的精津液不能正常使化,故而存留体内,使气机壅塞而为胀。 本条说明了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实的虚实变换关系。 肾阴不足,心火亢盛 心肾一火一水,一上一下,一离一坎,在正常功能下互为即济,若肾的阴精不足,不能上奉于心,火无所制,无制则亢,使生理之少火化为病理之壮火,而为病态,八卦为坎离失济。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若肾阴肾精虚弱,不能上济于心,而心气衰弱,心阴不足,形成两少阴不足证,则虚火独亢。 两条前者为肾虚心实证,后者为肾虚心虚证。前者为实火,泻心汤证。后者为虚火,清心莲子饮证。 肾阳不足,火不生土 肾命火衰,阳气不振,而导致脾阳不足,如便溏泄泻,水谷不化,或黎明泻、腰痛等,均为火败土衰之证。 肾虚则精关不固 肾虚分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之别,本条系指肾气、肾阴虚而言。肾气虚,肾机能衰退,肾精失于肾气的摄纳而关门不固,滑精早泄。若肾阴虚,阴虚则阳亢,火热逼迫,神志不稳,多梦而致遗精、滑泄。 精脱则耳聋 肾开窍于耳,肾精充盈则耳聪目明。若肾精不足,耳窍失滋,失去了听力功能。 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肾主精,精充骨,肾伤则精伤,肾虚则精乏,精气伤则不能充盈于骨,骨失精的滋养,故发骨酸痿厥。 肾气损则精败,气虚则不固,故精时自下。 久泄久痢无不伤肾 肾司二便,因久泻久痢,直接损伤水谷精微的供应,精血化源渐虚,使后天之精不能充养先天之精,而致精亏申肾损。 黑色见于面,则知伤及肾 五色主五脏,心肝脾肺肾,赤青黄白黑,此为五脏之本色,正常生理状态下,五脏之色一般含蓄不露,多伴随脾宫黄色,并以黄色为本,如黄而兼赤为心色,黄而兼黑为肾色,以此类推。若某一脏失去中宫黄色,独显本脏之色,为胃气绝,本脏暴露则主死。故今黑色见于面,则知伤及肾脏。 先天不足则骨髓空虚 先天指肾元,肾中之元阴、元阳。若先天不足,元阴(肾精)元阳(命火、肾气)二者不足,筋骨失与阴精的滋濡和阳气的温煦,故骨髓萎枯,骨骼不荣,而曰骨髓空虚。 食荤油则便溏,肾火衰不能蒸运脾土 若吃荤过多,油腻积于胃肠则令肠内食物滑泻,故便溏。便溏亦有肾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土吸收运化功能降低,亦令腹泻,完谷不化。 髓海不足,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髓不养脑,则脑旋、眩晕。肾精不足,肾窍失滋则耳聋。精虚则血少,血不养肝,故目无所视。 本条说明肾精养脑,肾脑相通,肾精足则脑髓充,头耳目均受精血滋养、而发挥正常功能。 久遗不愈为精关不固 遗精滑泄久不能得愈者,乃为精关不固。凡遗精,梦者多则相火,不梦者多源气虚。滑脱不固者,多源气虚极,失于摄纳。 秋冬咳嗽,春暖自安,是肾气收纳失司,阳不潜藏 咳喘一证,每逢秋冬而发、春暖而自愈者,其因多源肾阳失潜、肾气失纳所致,故治疗当治肾,以求气之根。 多升少降乃肾气不司收纳 气呼则升,吸则降。呼出者肺也,吸入者肾也。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宅。气多升而少降,源于肾虚不能收纳所致。 肾虚则封藏失职,骨髓不充 肾主垫,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若肾气虚,封藏无能而外溢,如遗精、滑精、早泄,精髓流失则骨不充。 肾精走失,骨髓空虚 精关不固,肾精走失则外溢。肾精遗失,不能内充骨骼,故骨髓空虚。 肾虚精不化气,肺虚气不归精 肾司精,肺司气,肾虚则精气不能化为机能动力。肺气虚则无形之精气不能化为有形之精。 病后遗精皆阴弱不主固摄 遗精一证,数日而一泄者谓之精满自流,乃健康态。若病后体虚而遗精者,多主肾虚气弱,固摄无权。 命火衰微,暴注而不痛 肾命不足,脾阳失其温煦,脾寒不运,水谷随肠下注,而为暴注下迫之泄泻,多主寒而不痛。 肾病者大腹小腹痛 肾位下焦,司二便而主小腹。若肾病,本身自病者小腹痛。肾及脾者大腹痛。肾及肝者少腹痛,故察其腹痛部位,以别脏腑成侮。 髓海不足,目为之眩 肾精虚则不能上注于脑,故髓海不足,髓海空虚,上窍失滋,目失滋荣,风阳上亢而为眩晕。 上气不足,头为之若倾 水谷之气,下注于肝肾,上贯于心肺,中守于脾胃。若上气虚,清窍失于滋濡,故若倾。(若是苦闷,倾是跌仆)由于头胀苦闷,浊气壅塞,清气不升而顷刻跌仆在地。 肾泄是命火衰微 泄即大便无规则溏泻,非肾虚、脾虚、肠寒等。此条是指肾虚命火不足所导致的阳虚洞泻。 火炎水竭,灼烁真阴而骨蒸劳热 壮火食气,气津耗伤则水竭,肾水不足多源壮火灼烁真阴所致,阴虚生内热,故骨蒸劳热。 肾阴虚则精不藏,肝阳强则气不固 肾阴不足,阳邪必亢,阳邪亢盛,扰动精室,而精自遗不藏。若肝阳妄动,灼伤阴液,导致阴精不足,精不足则气败,气败则不固。 脾虚则不运。肾虚则不藏 脾主运化水谷,脾虚则尽能衰退,故曰不运。肾虚指肾气虚,气虚则不摄纳,故曰不藏。 肾为胃关,肾少宣行则纳食运迟 胃为水谷之海,肾为胃之关门,胃液下注,必须通过肾的约束注膀胱而成溲,故曰肾为胃关。肾气少则气化无力,导致脾即不运,故胃纳运迟。 肾司二便,肾少蒸化则二便不调 肾居下焦,开窍于二阴,故司二便。若肾命不足,蒸化无力,则二便不调。 肾阳不振,聚水成肿 肾阳虚则脾阳亦虚,阳虚则气虚,虚则不运,故水聚而为肿。 肾阴虚者耳不聪、目不明,腰膝酸软,失精、亡血 肾阴这里指肾精而言,肾精不能上贯于耳,耳失滋则不聪。肾精不能上贯于目,目失滋则不明。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则腰膝酸软。若肾阴虚,亦能导致肾气不足,血不得摄纳,而失精、亡血。 肾阳虚者阳痿、畏寒、水泛为痰而气喘 肾阳虚指肾的阳气机能衰败,机能衰则阳痿,阳气虚则畏寒,阳虚则水不化,泛而为痰,病气喘促。 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肾主精,精以养神。故曰神,心统之、肾滋之,肾气虚,精血亏乏,神失所养,故厥。(厥是厥逆,一过性意识丧失,多责于神失所守) 肾火妄动,阳邪亢奋,多为肾实证。阳邪亢则脾胃受制,失其健运之功,故腹胀,此为水侮土。 肾虚则小溲频数 肾虚,这里指肾气,肾阳不足。肾气虚则膀胱失约,故溲频数。肾阳虚则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敷布而下注膀胱,亦为溲频。 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以其类也 肾为胃之关门,水液的形成来源于胃,而调节于胃,受纳于膀胱。若肾气虚,关门不利,气化无权,故聚水而变生多种病症。 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 水液的代谢过程,始于肾之蒸化,借于脾之敷布、肺之宣发,以供机体利用,又将剩余的水液下还于肾而注膀胱。若肾气虚,则剩余的水液无力蒸化,通调水道,下注膀胱,而满溢肢体肌肤,发为水肿。 肾不固摄则小溲失禁 尿液贮于膀胱,统摄于肾,而使有节制的排泄。若肾气虚,尿液失于固摄则失禁、遗尿。 肾阴亏损,阳不潜藏,致尺脉见浮 肾阴不足,肾阳失于潜藏,尺脉主肾,浮脉有两种解释,一是外感,二主阳虚。因肾阴不足,阳气失潜,故尺脉见浮。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肾气热,多源肾精不足,阴精亏涸,虚阳浮动,而致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甚则皮焦肉枯,而成阴极热盛、皮焦、腰脊不举,即腰酸背痛,俯仰而行。因阳盛精枯,热灼精伤,而导致了精髓的减少,或枯萎,发为骨痿。 水亏则木旺,木旺则风生 水,这里指肾。木,这里指肝。肾水不足,水不能涵木,故肝火旺盛。肝阳亢则风动,此为肝阳化风之证。 真水不足以制火,少火均变为壮火 真水,这里指肾水。若肾水亏虚,相火必旺,相火妄动,扰及心肾,使少火变为壮火。 本文说明,由于肾的真阴亏涸,阳邪无制,使心经与肾脏两少阴正常的生理之火化为病理之火,以耗伤人体阴精。 久病及肾 凡久病不愈,服百药无效者,最后唯有补脾肾二途,说明了久病及肾的道理。病邪由上及下,或由表及内,是正常的发展趋势。由上而下者,先犯肺,次及心、脾、肝,最终肾,故曰久病及肾。 肾水素亏,水不济火,火扰心神,则为心悸 肾水平素不足,水不济火,说明了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火热之邪,扰动神明,波及心脏,则为心悸。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 肾藏志,肾主精,精充则志坚,精虚则志气衰。肾精虚不能上交于心,精不生血,血不养心,故心迷惑善忘。 肾水不足,心火独亢,夜不得眠 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若肾水亏,不能上济于心,故心火独亢,心火亢则神志不宁,夜少寐而不得眠。 色欲过度,下元虚损,则泄滑无禁 若男女媾和,恣情纵欲过度,必伤其精,精亏则下元虚,下元虚损,肾失封藏之职,故泄滑无禁。 烦属于心,躁属于肾 心情闷滞则为烦。意念不随,左思右盼则为躁。烦易动火,多心病。躁易动水,则肾病。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有热 淋有石淋、气淋、血淋、膏淋、湿热淋,究其病源,多由肾虚膀胱有热所致。 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 肾阳虚则不能蒸化气液,水湿不化泛而为痰。痰有寒热之分,清而稀者为寒痰,浊而稠者为热痰。此条由于肾阳虚所致,痰清而稀,是无火之痰,故曰寒痰。 精极无以生气,气弱不能生神 气与精是物质与机能的相互化生,精生气,气生精。精极,指精枯涸,精枯涸则无以化气。气衰败自然也就没有神气的所在。 腰为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 腰藏于两肾,左右各一,肾气壮则腰健而有力。若肾气衰则腰转摇不能,说明肾脏已经衰败。 火衰则膀胱之气不化 膀胱之气化赖于命火的蒸腾。若命火衰,膀胱则不气化,发为多种水病。 肾虚不纳,气不归元 元指肾,气的出入,出于肺而归于肾,形成吐故纳新。若肾气虚,肺呼而肾不纳,形成呼多吸少,呼深吸浅,心悸气短,喘满不能动行的气不归元证。 筋骨劳则伤肝肾 肝主筋,是指筋得肝血的滋养。肾主骨,是指骨得肾精的充养。若劳力过甚,则筋骨劳伤,筋伤则肝血耗,骨伤则肾精虚。 肝肾络虚,腰痛不止 腰为肾之府,肾虚肝虚,精血互虚,虚不养络,络脉空虚,腰为络脉的聚集之处、络虚故腰痛。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站立时间久则肾受损伤,肾主骨,故曰伤骨。行走时间久,多耗肝血,肝血耗则筋疲乏力,故曰伤筋。久坐则伤脾,因久坐时日久,脾胃运化不良则伤脾,伤脾故曰伤肉。久视是指时间很长的看书籍或看其它东西,都能引起心气的衰败,耗伤心血,故曰伤血。久卧是指长久的卧床不起,耗伤肺气,使肺不能正常的吐故纳新,故曰伤气。此为五脏过极之伤也。 胞移热于膀胱则尿血 胞,这里指胞宫(子宫),胞宫有热而下注膀胱,灼伤脉络,故尿血。
% f% f1 \) ]8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