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26 22:31:42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2-12-7 09:52 编辑 8 T1 N) r. ]# d" r5 M

- D! h! C2 S# J) d+ R3 N' k' d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5月2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4 B% W. m6 N" L, h4 r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五运六气是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9 G( W  ^+ `4 T: f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newsDetail?id=761" M: z1 l6 V0 l( P# 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五运六气是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等问题。
. k& k* v3 {2 v3 P, y* \3 h% B       中医主张辨证论治,对于环境之中五运六气太过、不及,引起人体发病的现象,要认识其意义,但是不必拘泥于具体的干支推算,各种疾病其基本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素问·至真要大沦》)。; f% ?) N4 x8 M, t- {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脉见皆死”(《素问·平入气象论》)。庚辛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故“肝见庚辛死”。所以说:“庚辛者,金日也:肝之真脏脉见而全无胃气,则至庚辛日而死,以金克木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对于运气学说预测死亡的日期,判断死亡时刻的说法,不可拘泥,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以判断。& O) Y$ O8 O# m& G" q9 a+ A9 o2 ]

: ?6 r# c& k" {2 M9 B7 V$ ^运气学说判断预后是根据受病脏腑的属性和病情,结合季节日时的干支属性,按五行生克规律推算,如属相生,则病情在相应的日期减轻或向愈;若属相克,则病情恶化或死亡。
) j0 n  D7 @! A& N" ~; ?0 x) @这些内容,供大家临证参考。
$ I" j- W7 H; G& h' Z+ l+ u- f% W( W
) ^; N3 O4 u8 r. a- L! A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27 19:40:55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因明晚曹东义教授有事,故讲座改在今晚,2019年5月27日(周一)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0讲。
9 r% G) x: t- A1 A6 N
/ Y  p$ e& H) f4 k' M; F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1 X! p9 q" ^9 P8 S
                   各位新老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
/ v! r( l4 A/ S五十三、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1 K. ^+ y9 @6 |. y0 ^       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t; u5 f5 t9 L( H) N% y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8 j' V* _$ b" B+ H7 ~8 R       大黄(五钱) 熟附子(五钱) 细辛(三钱)
% l  _8 l6 n/ D% f6 x0 `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时对证斟酌)。
% r  ~' y2 R* l! s/ O2 Z       五十四、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 t) u! s+ |+ _- X       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祛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炒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 r' \3 |9 f; X; e6 T3 t2 ]0 Q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夥,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入,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癥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此外良法甚多,学者当于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Y2 c( y9 o1 `3 o4 |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 F7 x( X/ u; p* s       乌药(五钱)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黑,五钱) 良姜(炒,五钱) 青皮(五钱) 川楝子(十枚) 巴豆(七十二粒) 槟榔(五钱)7 i( b0 N0 U( v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日三服。, ^: ]% w& ^% \: }; D
五十五、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T) a4 X1 |6 l+ D
       此湿久郁结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滞、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也;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蚕砂、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N  Q/ F3 [( b& O2 q, ~
       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0 [1 K1 i4 `& ^- j- f
       猪苓(五钱) 茯苓(五钱) 寒水石(六钱)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a) Y7 D% A/ f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L4 r1 ^& U1 [' N5 n. p: H
       五十六、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 S9 \' m; A6 A2 G1 A. X4 b       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盖肾司二便,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然之职,故助之以硫黄;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胜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若湿尽热结,实有燥粪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人详审其证可也。2 p4 D2 D4 Z9 C4 B
       半硫丸(酸辛温法)
! X6 x8 y' R6 q; A- q( x       石硫黄(硫黄有三种:土黄、水黄、石黄也。入药必须用产于石者。土黄土纹,水黄直丝,色皆滞暗而臭;惟石硫黄方棱石纹而有宝光不臭,仙家谓之黄矾,其形大势如矾。按硫黄感日之精,聚土之液,相结而成。生于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晶莹,其气清而毒小。生于坤土者恶,坤土者,老土也,秽浊之所归也,其色板滞,其气浊而毒重,不堪入药,只可作火药用。石黄产于外洋,来自舶上,所谓倭黄是也。入莱菔内煮六时则毒去) 半夏(制)4 v) _, t4 o; i4 f
       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按半  ; M6 ?& i3 G7 E9 f

# L) o2 [$ N  e  _: A+ C, C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27 21:46:39 | 阅读全部
           各位同道大家好:' R! e2 D0 H# p2 z; x+ U3 o
           今晚(2019年5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6 T, |" c1 W4 Z" W
$ q1 d9 t) @, C! B/ I! h
           今晚我们学习“产后病”之“产后痉病、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大便难、产后发热、产后排尿异常、及产后自汗、盗汗”。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6 q, g' s- Y% B, i( Y4 Q
) z% G$ V1 T) T4 @- Q% ]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 Q7 X3 ^1 \6 R, d% {       祝贺陈静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产后病”之“产后痉病、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大便难、产后发热、产后排尿异常、及产后自汗、盗汗”的有关内容。0 u) x8 b$ v2 T7 S3 ]4 o
经带胎产是妇科病的特点,产后血虚、血瘀,或者其他兼夹疾病,历代医家对此不断探索,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之中有专篇,孙思邈《千金要方》在前边首先讲述。逐渐总结出诊治规律,对产后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都有系统的知识,形成了特色专科,并在实践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5 N% k& `. g3 h- r  s) c9 i
8 y/ U# i, }  _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28 21:12:5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5月28日),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七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8 a7 }  P0 {+ K1 a' _$ }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蓄血”、“发黄”、“邪在胸膈”这三部分临床现象背后的病因、病机,以及桃核承气汤、抵挡汤、茵陈蒿汤、瓜蒂散是如何治疗瘟疫病的?  z4 D, i8 a- @  r& s3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6 Y  U3 v7 e2 ~
( M) U: g8 v& J" G蓄血
【原文】
大小便蓄血〔1〕、便血,不论伤寒时疫,盖因失下〔2〕。邪热久羁,无由以泄〔3〕,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血如漆〔4〕。大便反易者,因结粪得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其有喜妄如狂者〔5〕,此胃热波及于血分,血乃心之属,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其有是证矣〔6〕。仍从胃治。
发黄一证,胃实失下,表里壅闭,郁而为黄〔7〕,热更不泄,搏血为瘀〔8〕。凡热,经气不郁,不致发黄,热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9〕。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因随减〔10〕。尝见发黄者,原无瘀血,有瘀血者,原不发黄。所以发黄,当咎在经瘀热,若专治瘀血误也〔11〕。胃移热于下焦气分,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12〕;移热于下焦血气,膀胱蓄血也。小腹硬满,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便为蓄血也〔13〕。胃实失下,至夜发热者,热留血分〔14〕,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既投承气,昼日热减,至夜独热者,瘀血未行也〔15〕,宜桃仁承气汤。服汤后热除为愈,或热时前后缩短,再服再短,蓄血尽而热亦尽〔16〕。大势已去,亡血过多,余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黄汤调之〔17〕。至夜发热,亦有瘅疟〔18〕,有热入血室〔19〕,皆非蓄血,并未可下,宜审。
桃仁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桃仁 当归  芍药  丹皮
照常煎服。
犀角地黄汤
地黄一两  白芍三钱  丹皮二钱 犀角二钱 ,研碎
先将地黄温水润透〔20〕,铜刀切作片,石臼内捣烂,再加水调糊,绞汁听用,滓入药同煎,药成去滓,入前汁合服。按: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21〕。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今温疫起无表证,而惟胃实,故肠胃蓄积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当汤行瘀逐蓄之最者,无分前后二便,并可取用〔22〕。然蓄血结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当汤。盖非大毒猛厉之剂,不足以抵当,故名之。然抵当汤证,所遇亦少,此以备万一之用。
抵当汤
大黄五钱  虻虫二十枚,炙干,研末,桃仁五钱 ,研加酒  水蛭炙干为末,五分。
照常煎服
【注释】
〔1〕大小便蓄血:指热邪结于肠道或者膀胱。蓄血结于肠道的病人好忘,而且大便黑;蓄血结于膀胱的病人,小腹拘急不适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出自《伤寒论》。
〔2〕盖因失下:都是因为应当泻下而没有使用泻下造成的。
〔3〕邪热久羁,无由以泄:邪热之气在体内长期停留,没有疏泄的通路。由:经过,从。如“必由之路”。
〔4〕腐为黑血,便血如漆:溢出的血液变成腐败的黑血,所以大便的颜色如同黑漆一样。
〔5〕有喜妄如狂者:有的病人好发无根据的大话,象一个精神失常发狂的人。喜:好。妄:胡乱、荒诞。
〔6〕延蔓心家,宜其有是证矣:心主血藏神,热邪进犯心脏,神不安位,应当出现这种狂乱证候。
〔7〕郁而为黄:邪热郁阻气机,薰蒸肝胆,胆液溢于肌肤而发黄。
〔8〕热更不泄,搏血为瘀:热邪仍然得不到疏泄,与血液搏结在一起,淤阻脉道。
〔9〕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不是蓄血引发的黄疸。
〔10〕热随血泄,黄因随减:邪热随着瘀血的清除而减轻,黄疸也由于热瘀的消退而减轻。
〔11〕若专治瘀血误也:发热引起瘀血、黄疸同时存在,只治疗瘀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是错误的方法。
〔12〕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病人小便不利,是由于邪热郁结在膀胱,气化不利造成的。
〔13〕今小便自利者,便为蓄血也:病人小腹硬满,应当小便不利,现在小便自利,是蓄血在血脉,而不是膀胱的气分。《伤寒论》128条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9条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4〕热留血分:血属阴,入夜热盛,是血中有热邪所致。
〔15〕至夜独热者,瘀血未行也:承气汤泻下热结之后,病邪大势已去,血中还残留有部分郁热,所以只在属阴的夜间发热。
〔16〕蓄血尽而热亦尽:蓄血祛除之后,邪无所藏,所以说“蓄血尽而热亦尽”。
〔17〕宜犀角地黄汤调之:犀角地黄汤是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方剂,善解血中热邪。
〔18〕瘅疟:只发热,而不往来寒热的疟疾,叫瘅疟。
〔19〕热入血室:张仲景认为,妇女在月经刚来,或者月经刚结束的时候,感受伤寒,容易形成热入血室,其主要证候是,其人如狂,或者白天精神正常,入暮谵语,独语如见鬼状。
〔20〕先将地黄温水润透:地黄干了之后,切片之前要先用温水慢慢地浸润药材,而不是用水泡药物,免得损失药性。
〔21〕血自下者愈:有淤滞的血自己流出来,就不会郁结在里,所以容易病愈。
〔22〕无分前后二便,并可取用:抵当汤治疗瘀血,不论是在膀胱还是在肠道,都可以用它进行治疗,获得痊愈。
【译文】
热邪结于肠道或者膀胱,形成下焦蓄血,或见到便血,不论是伤寒还是温疫,大约都是因为应当使用泻下的方法,而没有使用。疫热邪气,长久地停留在体内,没有可以疏泄的途径,使血液与邪热互相搏结,存留在经脉或络脉之中,腐败之后变成紫色的瘀血。这种瘀血充斥在胃肠道,进一步腐败成为黑色的瘀血,大便也因此而形成如黑色的漆一样的东西。大便不秘结反而容易解下,这是因为燥结的粪块得到血液的滋润的结果。虽然秘结的粪便排出了体外,身体的元气已经严重受损,往往造成十分危险的后果。其中有些患者好说些没有根据的乱语,象患发狂证的病人,这是疫邪热毒充斥于血分,血液是心脏所主,血中有热邪,热邪沿着血脉进犯心脏,所以应当有象发狂的证候。此证仍然需要泻胃热进行治疗。身体发黄的证候,因为胃部的实热证没有泻下,体表体内的气机被疫邪壅塞闭阻,郁热最终形成黄疸。如果热邪还得不到疏泄,就能进入血液,与血液凝结在一起,形成瘀滞。所有的发热,经脉之中的气血不被瘀滞,就不会造成发黄;热邪不进入血液之中,就不会造成血液与热邪凝聚的“蓄血”证。共同受到疫邪的侵袭,既可造成发黄,也可以进而出现血热互结的蓄血,而不是蓄血造成的发黄。然而,蓄血一旦被清除,邪热也会随着外泄,黄疸也能因此而减轻。
曾经见过发黄的患者,原先并没有瘀血,而形成蓄血证的患者,原来也没有发黄。形成黄疸的原因,应当深责经脉之中的瘀热,如只是单纯治疗瘀血而不同时治疗邪热,不是正确的方法。胃中的热邪向下移动到下焦的部位,气机因此而不畅,小便不能顺利排出,这是邪热结聚在膀胱造成的。邪热从胃向下移动,影响到下焦的血液运行,可以形成膀胱部位的蓄血。如果病人的小腹部发硬而且胀满,应当想到会出现小便不利,可是现在小便却很畅快,这是没有影响气分的原因,因此就可以诊为膀胱蓄血证。
胃部的实热证,应当使用泻下的治疗法,却没有施行泻下的治疗方法,到了夜间就发热,这是热邪留在了血液之中,又加上失于泻下,一定会形成瘀血证。蓄血证初起的时候,白天夜晚都发热,到下午3-7点的“日晡”热势更高,使用了承气汤之后,白天的发热减轻,到了晚上热势仍然很高,这是瘀血还没有清除的原因,应当使用桃仁承气汤治疗。服用桃仁承气汤之后,发热消退则为治愈;或者有的病人再发热的时候,出现与消失的时辰都缩短;再一次服用,发热的过程进一步缩短;等到蓄血完全消失时,发热也就完全消失了。疫热病气的绝大部分被清除时,病人的血液损失也很多,残余的热势还存在,应当使用犀角地黄汤进行治疗。但是,每到夜间发热的疾病,也有的属于只发热而不往来寒热的“瘅疟”,有的是属于入夜独语如见鬼状的“热入血室”证,都不是蓄血证,不可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应当辨认清楚。
桃仁承气汤的组成:
大黄四钱(12克) 芒硝二钱(6克) 桃仁十八粒  当归二钱(6克)  芍药二钱(6克)  丹皮二钱(6克)
按照常规中药的煎服方法,煎药和服用。
犀角地黄汤的组成:
地黄一两(30克) 白芍三钱(9克) 丹皮二钱(6克) 犀角二钱(6克)研碎
首先用温水,将地黄润透,用铜质的刀片切成片状,在石头材料的臼窝里捣烂,再加上水调成汁状,用纱布拧出汁来备用,渣滓放入其他的药中,共同煎煮,煎好的药去掉药渣滓,把地黄的药汁掺进去,共同服用。
吴又可按:伤寒病,太阳证未愈,病邪从太阳经,传变到膀胱的部位,热邪就结聚在膀胱,这时的病人就象发狂一样,血液自己从体内流出来,这样病邪有出路疾病就会自行痊愈。如果血液凝聚在体内,不能排出体外,应当使用抵挡汤治疗。现在温疫初起,没有发热恶寒的表证,而只有发热不恶寒的胃腑实证,所以胃肠中蓄积的瘀血多,膀胱蓄积的瘀血少。然而,抵当汤属于驱逐瘀血最有力量的方剂,并不分蓄血在膀胱还是在肠道,都可以用它祛除蓄血。因此蓄血瘀结很重的病证,用桃仁承气汤就难以胜任,不如使用抵当汤力大合适。大概说来,不是很猛烈的药剂,就不能胜任这种驱瘀的重任,所以称其为抵当汤。当然,临床上的抵当汤证,也很少遇上,记载下来用以备不时之需要。
抵当汤的组成:
大黄五钱(15克) 虻虫二十枚,炙干,研末  桃仁五钱(15克) 研加酒  水蛭炙干为末,五分(1.5克)。
按照常规中药的煎服方法,煎药和服用。
【评介】
外感热病的“蓄血”证,首先是张仲景《伤寒论》所论述的,热邪与血液结于膀胱或者肠道,都可以形成蓄血证。它们都有入夜热甚,少腹拘急,精神烦躁或甚至如狂,但是血蓄在膀胱时小便自利,而血蓄于肠道则便黑血,并善忘。治疗都需用桃仁承气汤,重者则必须用抵当汤,逐瘀泻热。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伤寒与温疫,所共有的证候,和可以互相借鉴的治疗方法。正如吴又可《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云:“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症,子何言之异也?”吴又可回答温疫为何借用伤寒方时说:“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推而广之,是知疫邪传胃,(与伤寒)治法无异也”。吴又可这些论述与王安道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云:“伤寒与温病、热病,其攻里之法,若果是以寒除热,固不必求异;其发表之法,断不可不异也。”
笔者认为,外感热病的寒温病因学说,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是由不同医家的不同认识形成的,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而进入到现代,中西医学互相结合,外感温热病的病因已完全有可能得以阐明。其实“审证求因”,是为“审因论治”服务的,也就是说“审因”是为了更好的“论治”,解释病因并不是目的,有利于治疗才是中医推求病因的意义所在。
现代医学的微生物致病的病因学说,使我们认识到,局限于伤寒或者感温,并不能真正地阐明外感热病的起病原因,只有利于解析证的不同类型,以便进行治疗。所以中医的寒温病因学说,只是中医外感热病治疗的一种指导思想,不是“真正的病因”。真正的病因,应当强调“毒”的侵袭性,“疫”的流行性。毒疫之气才是中医外感热病的真正致病因素。中医的外感热病学说应当统一起来,也完全能够统一起来。
年希尧云:“仍从胃治者,谓须下也。瘅疟者,但热而不寒之疟疾也。血室者,妇人藏经之所。未行经之前,血室满,邪热不能入,已行经之后,其室空虚,热邪乘虚而入。其证俨如疟状,当用小柴胡汤调之,不可当疟治”。
孔毓礼曰:“热入血分,瘀血瘅疟之夜热,慎勿概作阴虚发热看”。
龚绍林曰:“蓄血、发黄,皆因失下,所以必从胃治,而后得愈”。
发黄
【原文】
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1〕。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2〕,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3〕,宜茵陈汤。
茵陈汤
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水姜煎服
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4〕。是以大黄为专攻,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兼以难利〔5〕。
【注释】
〔1〕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发黄疸是属于腑的病证,而不是经脉的病证。胆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胆液受热邪熏蒸,溢于肌肤发为黄疸。
〔2〕小便不利,邪无输泄:小便不畅顺,湿热邪气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
〔3〕身目如金者:身体的肌肤和眼睛的巩膜都发黄,颜色象金子的黄色。如果只有身体的肌肤发黄,而眼睛不黄,中医称之为萎黄,多属虚寒;只有身目皆黄,才可以称为黄疸,黄疸多属湿热。
〔4〕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应当把小便不顺畅看作标,而把胃腑的湿热看作本。中医学中的标本,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比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病为本医为标;病和药物的关系,病为本药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5〕小便兼以难利:不仅黄疸不能消退,小便也难以通利。
【译文】
发黄疸是属于腑的病证,而不是经络的病证。疫热邪气传入体内,在下焦留存着热邪,小便不能顺畅地排出体外,热邪没有疏泄的途径,经脉中的气机淤滞不畅,进一步传变就形成了黄疸,身上的皮肤和白眼珠都发黄,象金子的颜色一样黄,应当使用茵陈蒿汤治疗。
茵陈汤的药物组成:
茵陈一钱(3克) 山栀二钱(6克) 大黄五钱(15克)
用水姜煎好服用。
吴又可按:茵陈是治疗黄疸、退黄的专用药物。现在用病人的证候来检验这个方剂,黄疸是因为小便不顺畅,热邪不能由此排出体外形成的病证,所以使用山栀子来清除小肠之中积聚的火热邪气,郁热一消退,小便自然通利。应当把发黄看作是次要的“标”,小便不通畅才是致病的根本,属于“本”。至于说到小便不能顺畅地排出,病根并不在膀胱,这是胃中的热邪传变到膀胱所致。所以应当是小便不顺畅属于“标”,而胃中的实火邪气才是病根的“本”。因此,大黄是专门攻邪泻热的主要药物,山栀子的作用仅次于大黄,茵陈利湿退黄居于次要地位。假如去掉大黄,只使用栀子、茵陈,这就是不治疗病根而只治疗次要方面的“治标”的做法,很少能够奏效。或者使用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往往不只是不能退黄,而且利小便的作用也难于发挥。
【评介】
“发黄”见于某些外感热病,比如传染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旧社会经常引起流行,但不是大多数外感热病都会有发生黄疸的问题。古人虽然不知道黄疸只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出现,但是应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常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然,有人说甲肝属于自限病程的疾病,可以不治自愈,甚至有人说这就是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是贪天之功。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即使是自限病程的疾病,也不是不用治的疾病,中医药在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消除并发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疗效,应当予以继承和发扬。更何况黄疸虽然是甲肝的主要症状,但黄疸并不限于甲肝,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都可以参照中医的历史经验,进行治疗。
孔毓礼云:“杂证有阴黄,疫病无阴黄。古有三承气汤证,使于三承气加茵陈、山栀,随证施治,方为尽善。”
龚绍林云:“所论标本,极是确论。故此方以大黄为君,用之治热病,投之即效。”
“愚按:旧论发黄,有从湿热,有从阴寒者,阴病发黄确有其证,何得云妄?湿热发黄尤为最多,大约如合曲相似。饮入于胃,胃气熏蒸则为湿热。湿热外蒸,透入肌腠遂成黄病。燥火焉有发黄之理?此言为吴君白圭之玷。”本按语,原混于吴又可的原文之中,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移放到此处。
            
邪在胸膈
【原文】
温疫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1〕。此疫邪留于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  生山栀二钱
用水二盅,煎一盅,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2〕,再服尽。吐之未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之〔3〕。
【注释】
〔1〕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因为疫邪停聚于胸膈之间,阻碍气机的升降。所以出现“想吐不能痛快地吐、想喝不能顺利地喝、想吃不能痛快地吃。”
〔2〕一时后不吐:服药后一个时辰不吐。时:此指时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3〕以淡豆豉二钱代之:淡豆豉,有的本草谓其能致吐,如《本草汇言》《本草经疏》;也有的谓其不致吐的,如《本草纲目》云:“豆豉,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伤寒论》云:“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也许豆豉的药性受炮制的影响,如《本草纲目》云:豆豉“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热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译文】
    温疫病患者,胸膈痞满憋闷,心里烦躁,常好呕吐,想吐又不能吐,虽然吐又不能痛快地吐,腹部不胀满,想喝又不能痛快地喝,想吃也不能痛快地吃。这是温疫邪气留在胸膈部造成的,应当用瓜蒂散治疗,使病人呕吐则病愈。
瓜蒂散的药物组成:
甜瓜蒂一钱(3克) 赤小豆二钱(6克) 生山栀二钱(6克)
用水二盅,煎煮后取一盅,然后放入赤小豆,继续煎煮至八分,先服一半。服药后两个小时之后,病人不发生呕吐,再服尽余下的一半。呕吐不干净,心烦、胸膈痞满还存在的,再一次煎服本药。如果没有瓜蒂,可以用淡豆豉6克代替瓜蒂。
【评介】
《素问》云:“其在上者,引而越之”。用涌吐的方法治疗胸膈以上的病邪,是中医传统的有效方法。华佗曾经用吐法,治疗伤寒四日的邪在胸部的病证,发展了《素问·热论》汗泄两法治疗热病的学说,把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丰富为汗、吐、下三法。张仲景《伤寒论》更是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法治疗伤寒。栀子豉汤就是仲景吐法的代表方剂。
年希尧云:“此种用西洋法吐之也可。”
龚绍林云:“甜瓜蒂,南方药室少有。仆遇此症,用达原饮加柴胡治之,无不获效。盖邪在少阳,亦令人欲吐也。”
蓄血
【原文】
大小便蓄血、便血,不论伤寒时疫,盖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血如漆。大便反易者,因结粪得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其有喜妄如狂者,此胃热波及于血分,血乃心之属,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其有是证矣。仍从胃治。
发黄一证,胃实失下,表里壅闭,郁而为黄,热更不泄,搏血为瘀。凡热,经气不郁,不致发黄,热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因随减。尝见发黄者,原无瘀血,有瘀血者,原不发黄。所以发黄,当咎在经瘀热,若专治瘀血误也。胃移热于下焦气分,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移热于下焦血气,膀胱蓄血也。小腹硬满,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便为蓄血也。胃实失下,至夜发热者,热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既投承气,昼日热减,至夜独热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气汤。服汤后热除为愈,或热时前后缩短,再服再短,蓄血尽而热亦尽。大势已去,亡血过多,余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黄汤调之。至夜发热,亦有瘅疟,有热入血室,皆非蓄血,并未可下,宜审。
桃仁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桃仁 当归  芍药  丹皮
照常煎服。
犀角地黄汤
地黄一两  白芍三钱  丹皮二钱 犀角二钱 ,研碎
先将地黄温水润透,铜刀切作片,石臼内捣烂,再加水调糊,绞汁听用,滓入药同煎,药成去滓,入前汁合服。按: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今温疫起无表证,而惟胃实,故肠胃蓄积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当汤行瘀逐蓄之最者,无分前后二便,并可取用。然蓄血结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当汤。盖非大毒猛厉之剂,不足以抵当,故名之。然抵当汤证,所遇亦少,此以备万一之用。
抵当汤
大黄五钱  虻虫二十枚,炙干,研末,桃仁五钱 ,研加酒  水蛭炙干为末,五分。
照常煎服
发黄
【原文】
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陈汤。
茵陈汤
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水姜煎服
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攻,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兼以难利。
邪在胸膈
【原文】
温疫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于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瓜蒂散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  生山栀二钱
用水二盅,煎一盅,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再服尽。吐之未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之。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 “蓄血”、“发黄”、“邪在胸膈”这三部分临床现象背后的病因、病机的问题,以及如何治疗。

* H) T, F% s. Q; w( ^2 K' @. ^
吴又可认为,大部分传染病都属于瘟疫,而不是伤寒,但是“邪伏膜原”之后,有九种传变情况,都不离开表里,因此,其治疗也就必然离不开张仲景的《伤寒论》。
         蓄血,黄疸,邪气瘀热结聚在胸膈部位,也需要借鉴张仲景的桃核承气汤、抵挡汤、茵陈蒿汤、瓜蒂散。
# }/ E: L' k! x$ `
因此,讨论吴又可是如何治疗瘟疫病的?离不开张仲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不论他如何说“非风,非寒,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疫)气所感”,用的还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 d! r% i6 }. ^- z(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29 21:17:3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5月29日)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九讲:专论伤寒有关学术问题。1955年,邓铁涛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影响深远,他系统地回顾了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发展过程:医学到了汉代,张仲景做了一次重大而全面的总结,写成《伤寒论》,把疾病变化法则总结成六经,从六经证候中去辨别治法,而且经过王叔和的整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辑录了伤寒方论,再加上成无己等注释伤寒之后,使《伤寒论》大行于世,成为治疗准则,其理论为后世历代医家所师法,张仲景被推崇为医圣。由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疾病也比较复杂,医学不能一成不变,所以金元学者在推崇仲景学说时,修正补充他之不足。温病学说乃孕育于伤寒,在伤寒治疗法则之上,经过无数医家根据其所面对的现实,在治疗实践和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由明到清代,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直到叶天士,由于他从师甚多,承受的经验也较多,他本人的治疗经验也很丰富,所以温病学派到叶氏才渐趋成熟,师承之者在治疗中收得一定效果,故其说乃能风行一时,甚至压倒伤寒学派。因为寒与温是对立的东西,所以有了伤寒派,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温病派,也因此两派发生了争论,而且持续了几百年。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派是在伤寒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对临床治疗进行研究与实验,进而加以扬弃,对其中宝贵的经验加以肯定和发扬,是我们责无旁贷的。http://www.velinks.com/dttrbyj1 {+ a* f& p2 _+ T5 E% `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学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邓铁涛先生关于伤寒与温病学派关系的有关论述。+ x) L; G: l2 T0 I; y' I+ |
4 D  K+ o- d) t& |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遭受的最大威胁是传染病,它不像其他灾害那样容易识别和便于对付。
' G6 `9 }3 N4 l2 T) _传染病来的时候,0 P6 Y" {9 y0 O& J5 x
悄悄地就到了,有人形容它像魔鬼那样悄无声息,像天神那样不可抗拒,无论男女老少先后中招,纷纷倒下,痛苦不安,活下来的也是九死一生。! ]$ R6 ]/ g( a3 `
. g# V/ u0 A  s( U1 p
因此,古代就有聪明的医生和不怕死的神农,研究对付传染病的方法,甲骨文里就有“御疫”的记载,并且探索“杞侯热”的原因。
: d" J& S. j% Q7 N  \* w2 U" K/ r+ I7 \
《内经》说这是热病,2 r3 o# {+ K6 G3 |5 `, B
《难经》说这是伤寒,
8 Z7 R! O0 }* ]曹植说它是疫气,仲景说是伤寒。2 k7 y' y* M2 F+ |1 t) E: q
汉唐之前的伤寒八大家,其经验学术记载于《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医学争论如何治疗,明清医学家建立温病学,学术发展到如今。非典,禽流感,都需要中医挺身而出,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 T* E+ U4 z. |
1 n1 o/ G8 |! |7 N; {5 P8 f* m* E/ J: H2 a
我们沿着邓老寒温同一的思想不断发展,提出“河舟码头学说”,建立病证结合分级诊疗的开放体系,包容古今外感热病的学术成就。( V% ~5 K( g1 G

: V) [% U* }7 M' f5 S0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30 21:53:25 | 阅读全部
      本周四(5月30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建辉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 Q6 m) k8 a+ P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湿疮。包括湿疮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z: I* J# g- ^( x/ I: Q8 e

4 ?7 f0 H6 G0 w. L       敬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7 \- j7 Y$ b; h- j0 s; y
       祝贺马建辉主任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与大家一起讨论了湿疮中医诊治的有关内容。2 O1 @2 r: m- h
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中医文献记载有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多种名称。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本病具有多行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
% R4 X) v/ U) y8 `+ Y' X7 _湿疮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中称之浸淫疮。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详细记述。以后诸家皆有发挥,因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命名,如生在手足部的叫?疮,生在耳部的叫旋耳疮,生在脐部的叫脐疮,生在阴囊部的叫肾囊风,生在下肢的叫血风疮,生在乳部的叫乳头风等。) @2 y0 u* r5 a6 g6 w1 c( A
湿疮总由禀性不耐,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由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牛肉、羊肉、奶糖,及花粉、灰尘、羊毛、湿疮动物羽毛、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等引起;有的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情志变化、神经因素等有关。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病久伤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发于小腿伴有青筋暴露者,常由于气血运行失常,湿热蕴阻所致。7 J7 K: m$ p! t. [
湿疮以皮肤瘙痒、糜烂、流滋、结痂等为症状特点的一类皮肤病。虽然皮损多种多样,形态各有不同,但均具有多形性损害、对称性分布、瘙痒、反复发作等特征。发病率较高,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常复发。急性者多泛发全身,慢性者往往固定在某些部位,容易复发、较难根治。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治疗以清热利湿和养血祛风为原则。' v4 ^! a, I2 N9 z6 _7 N5 V1 F# L
总之,湿疮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 U4 O( u. F2 @1 C: g  [7 r5 s" I6 J( z8 r6 Y
. r& ^! Y- T0 n
# h1 ]! H/ R" U  z! H- ]! M2 w1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31 21:20:08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19年5月3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第11讲“研究脾胃学说,拓展学术”的内容。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关系到方方面面,很多疾病的发生、转归、治疗都与脾胃功能有关,因此邓铁涛先生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有临床验证,也有实验数据。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也经历了一些学说的变迁:一开始重视抑制胃酸,主要是用碱性药物来中和;后来靠抑制胃酸分泌;再后来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就与杀菌相结合起来。中医对于消化疾病的认识,也是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深化的结果。邓铁涛先生认为,脾胃病的成因虽有多种,但必因脾胃之气受损,导致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常慢性反复发作,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当时属于何种证型,最后均需健脾益气或者再加养胃阴,巩固治疗2到4个月,才可言收功。邓铁涛先生的这个观点,既是长期临证实践的经验体会,也是对古人脾胃学说理论的继承和深化。另外,先生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作指导,当时治疗了162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提出了着重治脾,兼治肝肾的治疗原则,这就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特色,这也是他后来提出“五脏相关”的初步证明。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以前只有贵族才可以享受的膏粱厚味已经变成了普通家庭的家常便饭,饮食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疾病也直接过渡到了饮食过度引起的代谢综合症,造成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病等现代文明病频发高发,严重影响了国民健康和国民素质。饮食无度,脾胃乃伤,脾胃不足,百病由生,愿我们大家从爱护自己的脾胃开始,健康饮食,健康生活!http://www.velinks.com/dttz
+ o6 C0 a+ k$ N* D3 g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的邓铁涛先生“研究脾胃学说,拓展学术”的内容。9 Z5 u; g( n3 h7 M: I' e3 m
邓铁涛先生在临床和研究中,发现古人所说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各种疾病的产生多由“内因脾胃为主”,这样的病因学说很有道理。也就是说,人体内在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而元气是否充足,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
  X1 F1 Y8 f9 k$ L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之中,从脾胃论治的方药与法则,覆盖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除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其它系统如血液、神经、循环、运动、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脾胃论治而受到良好疗效的例子。邓铁涛先生初步认识到,临床上只要抓住脾胃这个关键,不少疑难病症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出路。因此,邓铁涛先生写的“中医脾胃学说提要”,及其他多篇集体论文,于1962年发表在《广东中医》上,得到国内医学界的肯定。最后写成总结性的《脾旺不易受病》的科研论文,也收载于《邓铁涛学术思想研究Ⅱ》的附篇之中。
# F8 S5 B% D$ f7 L$ M9 u我曾经问过邓老:您一开始是如何找到研究灵感的?
* y5 u- `6 R2 L: H8 ^上世纪70年代,邓铁涛先生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提倡与研究。因此,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将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这篇文章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这是对脾胃学说一次较全面的概括。这篇文章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疾病,其范围相当广泛。5 k# m% L; F5 o
这就证明前人所说的“脾为后天之本”,是有着广泛指导意义的。
2 v( J  ]1 E0 `5 P0 i& N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邓铁涛先生注意到,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很有作用,而且对西医论述的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临床实践的结果,扩展了人们对于脾胃学说的认识视野。' \# @4 \: E. [1 [
上世纪80年代,邓铁涛先生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作为科研课题,联合6位成员组成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患者,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S! W1 @1 y1 ?6 \
因此,可以说邓铁涛先生对于脾胃学说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的探索过程。
, i* ]7 |" m* g5 @* f.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1 22:18:3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6-1 22:19 编辑
. g2 X# H' o' @- x5 [7 |: U
4 q8 W( i$ Q' b/ M$ G          本周六晚上(2019年6月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2 h* {, i+ S  x# @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 f* T: n/ C, \" C1 d5 b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 L% ?6 t/ e. m* D% A5 r$ L. }* h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 p4 l" ~- z0 E2 U! H5 d) h' P       第二十二节: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 ~. k. ~' D- C, C; f1 n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路志正先生和其他同道一起,利用为中央首长治疗疾病的机会,和各种参政议政的平台,积极为中医药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提了大量的议案,上书中央领导。
5 c: ]- m, m1 W. G6 d# S         这节内容较多,大约分两节讲解。
* Y. u) J9 \- Y2 {3 v6 p( i9 j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velinks.com/zjlzz
* i* j4 ?. A+ M9 X& ^% [# z! l9 f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 第二十二节:上书中央,针砭时弊出谋献策求发展。      
$ e5 ^* D$ }) D- D$ B    路老:为了促成了国家中医局的成立,我作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提出过一些议案,与在北京以及外地的老中医们一道,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建言献策,为落实中医政策、推动中医发展而努力。' D3 D, O, L- u% a
曹东义:路老,您当年建言献策的具体情况,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5 G4 w- A; \( {# F
路老:关注中医命运,是老中医的优良传统。1981年11月21下午,由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任应秋教授主持,召开了在京的部分中医教授座谈会。座谈会议纪要形成了《科技工作者建议》第85期,1982年1月15日由中国科技协会研究室编印,上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并报送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科委、科协,以及中国科协所属各团体。为最高领导层制定中医政策提供参考,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起到推动中医工作的作用。
- ?* q4 o5 X; ]' ]9 y1 |曹东义:都有哪些专家参加会议呢?
7 J; d/ K& h! ?' g+ _路老:有任应秋、耿鉴庭、刘渡舟、王绵之、程莘农、颜正华、方药中、程士德、焦树德和我,共十位。' |' p9 e, I2 L% i9 P
曹东义:都是泰斗级的中医名师,可惜27年之后,好几位专家现在已经不在了。: d3 b# l+ `& T" q
路老:尽管如此,他们对于中医事业的贡献不可忘记。在座谈中我们始终围绕着,中医事业如何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这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出发,讨论分析了当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并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以及今后工作重点的落实,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6 D+ m: z- Z% o0 \% c: ]0 ~
曹东义:可见中医界的老专家们也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这也是与时俱进精神的一种体现。: h" t& q, u8 |# ?, G
路老:与会的专家回忆了中医事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一致认为五十年代建中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开始受到国家重视,摆脱了中医受歧视的命运,是一个“黄金时代”。此后,中医政策经历了一些曲折,比较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中医的科学性没有得到承认”,比如虽然各种文件上也写着“中医是科学”的字样,但是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却与此相反,有的诊断宁肯相信“发烧待查”,也不承认中医的“气虚发热”;中医的疫情报告无效;中医院的病人如果临终前没有做西医处理,可能就算医疗事故。2 b# N  q! A5 e* x" J, c* C
曹东义: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个老问题了,难以解决的原因就在认识上。  H7 j: L; i/ r! l) d( k
路老:不承认中医科学性的主要根据,是说中医经验不能重复。其实,不是不能重复,而是不能用一个药方治疗一种疾病的“重复”。中医辨证论治之所以几千年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生命科学,只是目前的技术手段还不能解释它。当时就发现了中医院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大多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群众就诊的很多,而到了八十年代,各个中医院的中医力量在削弱,在人员结构上西医、中西医结合人员的比例大幅增加,“中医院不姓中”的问题,当时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3 ]) g* V9 W; z4 N2 K6 t2 V1 h( O
曹东义:现在也有中医院不要中医毕业生,或者让中医毕业生必须进修西医知识的问题。4 p) x, x( h7 H! O# I8 c& `+ L, ~/ E* Q
路老:是啊,说中医毕业生不能承担病房工作,病房里中医药的使用率下降,这不能责怪学生们。在学生实习期间,完全以西医院的模式来要求,与中医临床严重脱节,使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得不到中医指导,是导致中医毕业学生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人说“中医治不了急症、危证”,这个观点已经相当普遍了,国家制定的“传染病法”,也限制了中医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导致人们在遇到危急重症或传染病时只知道采用西医的方法。大家对此很有意见,有人举例说上海某医院用中医药治疗800人次的急诊病人,无一例死亡。因此大家建议,应该发掘和研究中医治疗急症的理论与优势。我在前面说过中医治疗温热病、急性病最为擅长,但有萎缩之势,我所建议举办的“全国中医内科急症培训班”,以及1987年7月由我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急症》,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 f1 x2 K2 G( `- W# K
曹东义:由于中医院校对中西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合理,西多中少,使年青一代中医学者理论与临床根基不厚,这是很值得忧虑的。
" V; ]  A) W1 v路老:大家还谈到中医的眼科、耳鼻喉科也存在西化和从业中医人员急剧减少的问题,需要抢救,不然就会失传。大家看到从事中医专业工作的人员在急剧减少,由建国初期的50万人,1980年减少到26万人;这26万人之中,有经验、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员在逐渐下降,很多所谓中医人员,是从老化验员、老护士、或者其它工作岗位转化而来,中医基础理论很差。2 r- t! A) W3 l5 v; n
曹东义:您说的很对。大家深感“中医不科学”毒害之深,甚至影响到中医人员的晋升,不懂某些西医知识晋不了级,迫使许多青年人转而专攻西医知识。“中医不科学”的危害,涉及方方面面,此观念不除,中医事业发展就难以有所改观。
8 q3 e2 b* C' S+ b) T2 Y路老:某些管理者,口头上重视中医,实际上是另外一套。有的人甚至把中医当成“遗老、遗少”;中药材尽管年年为国家出口创汇,但是有关部门从来也没有为中药材的生产投过资。“只欲取之,不欲补之”,待生态资源破坏殆尽,中医亦将缘木求鱼,成为无本之木。中药品种混乱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
% x- s- Q. i0 [0 @  E
% u& T! b3 i, M9 m% y
2 G$ B; q. s! u& V-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2 21:39:5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6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一节“中医心理疾病概述”的内容:包括历代医家对中医心理疾病的认识,及中医心理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特点。) I8 U$ @" r; r% w
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T7 f5 {6 ~) `  n) a+ I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历代医家对中医心理疾病的认识,及中医心理疾病的定义与临床特点。
/ D0 P4 J5 L2 O4 K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与人的精神有关系。因此,严格说来,治五脏就是治精神,所有的中医都是精神科医生。但是,有的医生侧重于依靠药物,有的医生则侧重心理或者非药物疗法。& _% Y& d, f0 ^5 D! {% z
历史上,第一个成功治疗忧郁症的医生,应该是战国时期宋国的名医文挚,他用激怒的方法治好了齐闵王的病(怒胜思),但是被齐闵王残酷杀害了(生烹而死,死不瞑目);文挚是一个先行者,他的经验没有消失,华佗治疗郡守的病,仍然是“怒胜思”的方法,治好了病人也巧妙地保全了自己。
* B5 R1 X' E" S华佗没有想到,自己最后竟然因为“只想做一个民间医生”而被杀害。$ P9 ^. s9 a. ^# e$ H; n; Z
周瑜没有遇到好医生,气死了;
4 d: W" n* `  \9 Q: C& h* m# p林黛玉虽然有好医生,但是过于悲伤,药物不能治“心病”,大悲伤肺,死于肺痨(结核病)。" k! \) ]% }8 e8 k; U
相比之下,范进遇到的“土郎中”最高明,虽然历史书籍没有留下他的名字,“肾在志为惊恐”,一巴掌就把肾水激发出来,“肾水克心火”,灭了范进“大喜伤心”,过于亢烈的心火,让他清醒过来。
2 H1 [5 D( U- [& I/ H' V& d让人们在谈笑声中,领略了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大智慧。
' I, R4 t3 [5 ^" d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只是大家“身在此山中”、“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3 21:45:33 | 阅读全部
           各位同道大家好:7 o# m  r, Z# O4 r) S! t' L* y
           今晚(2019年6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N. n# T( _7 v2 D; V
% K# k( W2 e% s' l8 y& A" C* F" P
           今晚我们学习“产后病”之“产后身痛、缺乳、乳汁自出”,以及“妇科杂病”之“癥瘕、阴挺”。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V1 c! k9 h7 d, w
4 E3 F  n4 b+ q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9 o4 Y  W( Z& \) |4 c5 P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产后病”之“产后身痛、缺乳、乳汁自出”,以及“妇科杂病”之“癥瘕、阴挺”的有关内容。5 ^" Y* U7 K9 ]& s5 @% m1 h
    妇女产后,气血受损,血虚不荣经脉,肌肤筋脉失养,所以疼痛;缺乳,乳汁少的根本原因,也多为血虚,或者因虚致瘀。治疗这一类病症。离不开养血活血。
# X# F/ P& W8 l9 G3 U徵瘕积聚,是气滞血瘀,或者血瘀为主,攻逐治疗适可而止,不可过分,避免正气受伤是原则。
+ h! R1 f1 ?0 K( H) F, f3 }阴挺,不是实证,而是子宫脱垂,需要升提正气。/ A- C4 ~7 w1 U, j2 J& Q) e

. @! f" w  k/ x6 D: N/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