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4 22:35:03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6月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1讲。 * ?! n6 {! M3 t  F* H4 I" t
1 L7 {  {$ ~8 {: b: n. z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E* O9 M( o! H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7 |0 J1 o2 B8 r% W- n2 q# [+ v五十七、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W1 ^. G* G+ B# \- h" A, A
       此浊湿久留肠胃,至肾阳亦困,而肛门坠痛也。肛门之脉曰尻,肾虚则痛,气结亦痛。但气结之痛有二:寒湿、热湿也。热湿气实之坠痛,如滞下门中用黄连、槟榔之证是也。此则气虚而为寒湿所闭,故以参、附峻补肾中元阳之气,姜、术补脾中健运之气,朴、橘行浊湿之滞气,俾虚者充,闭者通,浊者行,而坠痛自止,胃开进食矣。按肛痛有得之大恐或房劳者,治以参、鹿之属,证属虚劳,与此对勘,故并及之。再此条应入寒湿门,以与上三条有互相发明之妙,故列于此,以便学人之触悟也。0 m; y, d0 h7 Q6 e  E. w
       术附汤方(苦辛温法)6 U6 S5 u  k) S& b2 H: G, {; D: s
       生茅术(五钱) 人参(二钱) 厚朴(三钱) 生附子(三钱) 炮姜(三钱) 广皮(三钱)- L3 _. q8 x& v0 F0 H. D
       水五杯,煮成两杯,先服一杯;约三时,再服一杯,以肛痛愈为度。. g* y1 ]6 X% V7 T$ E4 [4 o
       五十八、疟邪久羁,因疟成劳,谓之劳疟;络虚而痛,阳虚而胀,胁有疟母,邪留正伤,加味异功汤主之。$ W7 f2 r1 Z# l$ }7 x( Q9 a* t
       证气血两伤,《经》云:劳者温之。故以异功温补中焦之气,归、桂合异功温养下焦之血,以姜、枣调和营卫,使气血相生而劳疟自愈。此方补气,人所易见,补血人所不知。《经》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凡阴阳两伤者,必于气中补血,定例也。/ x4 c& X; l2 r/ p9 n
       加味异功汤方(辛甘温阳法)
1 W% Q0 X$ {+ a       人参(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五分) 炙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於术(炒焦,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去核,二枚) 广皮(二钱)$ S! J, U5 A0 {% X, d
       水五杯,煮成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
5 K$ A$ y* V0 b- a" @5 |8 A; [& s       五十九、疟久不解,胁下成块,谓之疟母,鳖甲煎丸主之。. k! o4 l$ j& }9 m! U8 x) p0 v" i
       疟邪久扰,正气必虚,清阳失转运之机,浊阴生窃踞之渐,气闭则痰凝血滞,而块势成矣。胁下乃少阳厥阴所过之地,按少阳、厥阴为枢,疟不离乎肝胆,久扰则脏腑皆困,转枢失职,故结成积块,居于所部之分。谓之疟母者,以其由疟而成,且无已时也。按《金匮》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盖人身之气血与天地相应,故疟邪之著于人身也,其盈缩进退,亦必与天地相应。如月一日发者,发于黑昼月廓空时,气之虚也,当俟十五日愈。五者,生数之终;十者,成数之极;生成之盈数相会,五日一元,十五日三元一周;一气来复,白昼月廓满之时,天气实而人气复,邪气退而病当愈。设不瘥,必俟天气再转,当于月尽解。如其不瘥,又当云何?然月自亏而满,阴已盈而阳已缩;自满而亏,阳已长而阴已消;天地阴阳之盈缩消长已周,病尚不愈,是本身之气血,不能与天地之化机相为流转,日久根深,牢不可破,故宜急治也。/ B7 ]( U  N: B2 L5 A. j
       鳖甲煎丸方
- C) W" \8 E- a$ u; ~. @2 O       鳖甲(炙,十二分) 乌扇(烧,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熬,三分)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熬,一分) 石苇(去毛,三分) 厚朴(三分) 牡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A2J5虫(熬,五分) 阿胶(炒,三分) 蜂窝(炙,四分)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 w& T, b" ?" f+ z/ T       上二十三味,为细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斤五斗,浸灰,俟酒尽一半,煮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4 e) C' X3 i3 P       方论:此辛苦通降,咸走络法。鳖甲煎丸者,君鳖甲而以煎成丸也,与他丸法迥异,故曰煎丸。方以鳖甲为君者,以鳖甲守神入里,专入肝经血分,能消癥瘕,领带四虫,深入脏络,飞者升,走者降,飞者兼走络中气分,走者纯走络中血分。助以桃仁、丹皮、紫葳之破满行血,副以葶苈、石苇、瞿麦之行气渗湿,臣以小柴胡、桂枝二汤,总去三阳经未结之邪;大承气急驱入腑已结之渣滓;佐以人参、干姜、阿胶,护养鼓荡气血之正,俾邪无容留之地,而深入脏络之病根拔矣。按小柴胡汤中有甘草,大承气汤中有枳实。仲景之所以去甘草,畏其太缓,凡走络药不须守法;去枳实,畏其太急而直走肠胃,亦非络药所宜也。  u2 H* V: R6 B+ F* W' W2 L$ `
       六十、太阴三疟,腹胀不渴,呕水,温脾汤主之。4 n6 H7 G5 V4 g2 x& ?9 I5 Z
       三疟本系深入脏真之痼疾,往往经年不愈,现脾胃症,犹属稍轻。腹胀不渴,脾寒也,故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辅以厚朴消胀。呕水者,胃寒也,故以生姜降逆,辅以茯苓渗湿而养正。蜀漆乃常山苗,其性急走疟邪,导以桂枝,外达太阳也。
2 z1 S2 G# P; Y# d) B       温脾汤方(苦辛温里法)
$ h3 Q' ^/ A5 p8 q+ [0 }2 M       草果(二钱) 桂枝(三钱) 生姜(五钱) 茯苓(五钱) 蜀漆(炒,三钱) 厚朴(三钱)' V+ T# s" T5 D* P" `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二次温服。% z' L8 s+ ]2 O8 ~5 v
       六十一、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气血两虚,扶阳汤主之。+ W. s5 p+ ?) b& D: t
       《疟论》篇:黄帝问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
; T8 M; T1 F4 T1 c1 a4 e' @
  ^! e+ A8 |# o; l1 e! B7 _(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4 22:39:4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4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八讲。" v: j; U  k! _5 m  |' C
       他与大家共同学习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今天主要讲述内容是:《瘟疫论》的 “辨明伤寒时疫”这一部分章节。    3 Q! f* J. |. h5 i" n! x+ r1 ^3 z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wyl
3 ]+ H6 G+ h0 F; ]辨明伤寒时疫# }) x% V2 D6 I, w" Y& j. y( w
【原文】  z9 b8 V, Y" y
: S: S8 i2 _6 n) \$ Z2 N& q$ P8 f
或曰: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证,子何言之异也? 曰: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出浴,当觉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时疫初起,原无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 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者。3 Q6 q& P! T  [2 }5 p' K1 j
且伤寒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而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在内,邪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 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 始异而终同也。
* }' A7 `# c2 ~2 s& t, A+ B9 z夫伤寒之邪,自肌表传里,如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故下后皆能脱然而愈。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由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盖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传,则邪留于肌肉,一半向内传,则邪留于胃家,邪留于胃,故里气结滞,里气结,表气因而不通,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较之,而终又有不同者矣。
' g  X) Y/ e( u% s7 R7 n  k或曰: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时疫感天地之戾气。气既不同,俱用承气,又何药之相同也?曰:风寒之邪与吾身之真气,势不两立,一有所着,气壅火积,气也、火也、邪也三者混一,与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为之邪矣。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假如初得伤寒为阴邪,主闭藏而无汗,原其感而未化也。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家并用承气,至是亦无复有风寒之分矣。推而广之,是知邪传胃治法。! {. Y7 v' ~; b% h$ c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 “辨明伤寒时疫”这一部分的有关内容。   
% [% @* e$ h4 f1 n! C) a. ]- b        “辨明伤寒时疫”,是一篇重要的论文。吴又可在这篇论文中,力图阐明伤寒与时行疫气的种种不同,可以说从病因到病机,从证候到治疗,都进行了阐发。吴又可的这些论述,大部分被后世的温病学家所继承,至今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根据笔者长期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研究,吴又可所说的这些伤寒与温疫的区别,大多都是人为划线,刀削斧凿,不能成立。
* }' t; i4 o0 z. B: @9 `关于外感邪气可以从口鼻进入人体的论述,奠基于《灵枢·口问》“口鼻者,气之门户也”,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篇》的“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也。经言‘肺主声,入肝为呼,入脾为歌,入心为言,入肾为呻,入肺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说明伤寒邪气可以从口鼻侵入人体, 王好古《此事难知》据临证所见,提出外感热病之邪气可从鼻息而入,开“温邪上受”学说之先河,他说:“太阳者,腑也,自背腧入,人之所共知。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知。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而入。”9 q8 E0 @3 A8 F  J, t
张凤逵的《伤暑全书》1623年著成,对其后20年成书的吴又可《温疫论》,或许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张凤逵云:“暑气之毒甚于寒,乃古人专以寒为杀厉之气,而不及暑何也?”他认为,暑期发生的热病,其病情要比寒冬季节的热病病情深重得多,但古人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专门的著作,他因此敢于突破旧说,创立新论。他说:“谓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并重,而暑为尤剧则可。愚故特列论曰:伤寒者感于冬之严寒,温病者感于春之轻寒,若暑病则专感于夏之炎热,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操其令。治法一热剂,一凉剂,各中其窍,而概以为寒因,不几于执一遗二哉!予俯仰踌躇,万不得已,敢于翻千古之案,以开百世之觉,破迷而拔苦,遂自甘于僭窃云耳。” 张凤逵的确有不少“开百世之觉”的新见解,为清代的温病学说奠立了基础,也直接影响了其后不久的吴又可。0 g  ]6 c; O* J! {
张凤逵认为伤寒与暑病,在病因证治几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他说:“伤寒伤暑二证,流毒天地,沿袭古今,人率习而不察,据其外证头痛身痛、发热恶寒等证相同,皆混于象,而不审内景,不观乎时,因一名之曰寒,而不知其歧多端,甚不可一率论者。伤寒之伤人也,一二日在肤宜汗,三四日在胸宜吐,五六日在脏宜下,确有定期可据者。若暑则变幻无常,入发难测,不可寻想,彼暴中之激烈,扁鹊不及俪指而投咀,久伏之深毒,长桑不能隔肤而见脏,最为难察而难救。”
1 U. [  E$ K9 [! e张凤逵认为,暑期热病发病之后,可以“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侵害人体,造成种种危重病症。他说:“冒暑蒸毒,从口鼻入者,直中心包络经,先烦闷,后身热,行坐近日,熏烁皮肤肢体者,即时潮热烦渴;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躄;入肾则消渴;非专主心而别脏无传入也。”可见张凤逵所说的“暑病”,与后世说的“中暑”不同,它既包括后世的中暑,也包括了暑期发生的各种热病。所以,张凤逵说:“中暑归心,神昏卒倒,暑伤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不伤形,旬日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
, c$ X1 ^3 ^1 s3 D! E暑病包罗着这么多的外感热病,所以张凤逵说:“暑气之毒甚于寒”,“试观寒病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则有危在二三日间者,甚至朝发暮殆,暮发朝殆,尤有顷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风、干霍乱之类。然则暑之杀厉之气,视寒尤甚,彰明较著矣”。“暑证多歧,中热中暍,中内中外,甚者为厥、为风、为癫痫。即发则泄泻、霍乱、干霍乱;积久后发则虐、痢、疮疡,种种病名,约有十余科,皆暑为厉,则暑杀厉之气,视寒不几倍哉!”他所说的暑病多于伤寒、“暑气之毒甚于寒”、“冒暑蒸毒,从口鼻入”、“一概以和解”进行治疗等思想,都与吴又可的有关学说,体现出先后继承的关系。' I' H2 t- T# R% d
龚绍林曰:“伤寒时疫,诸方书内,无不备载。细阅所论病情治法,有将时疫认为伤寒者,有将伤寒认为时疫者,病情既未审清,治法亦未尽善。惟此论辨伤寒时疫,病情治法,如犀分水,丝毫不谬,伊古以来,未有如此辨别详明也。学者留心,不惟善治疫,抑且善治伤寒,即令仲景复生,当拜下风矣。”
* R5 v+ {% Q. ]% T" B0 b* p$ Q( S5 M# T! C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5 22:05:42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6月5日)由王秀民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的肾系病证。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称先天之本。由于肾所藏之精是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肾的藏精功能减退,不仅可因精关不固而致遗精、早泄,还可由于精气不足而影响机体的生殖能力,导致阳痿、不育。肾主水液,在调解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癃闭等病症;肾与膀胱相通,若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可导致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的淋证!根据肾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水肿、癃闭、淋证、阳痿、遗精,早泄等归属于肾系病证。      ( J0 y# V/ j* {8 H* q  U0 |+ J7 y5 F
                     让我们共同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nkx
7 S+ R: J8 Q2 l* I' i4 j, k' `1 k! A9 r" \1 G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肾系病证的有关内容。# D- O0 Q* X' l' Z* ]6 G" g
       西医按照系统说肾,原来说肾只是一个泌尿器官,后来逐渐发现了肾的“非泌尿功能”,肾在造血、内分泌、酸碱平衡、血压调节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逐渐向中医的整体观念回归。
0 r0 p/ \, l6 a/ I5 v中医把肾看做先天之本,是“做强之官”,很多病都可能“久必及肾”。# V' m+ ]/ R8 ^& |( w
古人常说“肾无实证”,以虚损病症为多见。7 S/ D; t% [" j# c4 o$ y
但是《汤液经》之中,有大补肾汤,也有大泻肾汤。
' B) W  W2 p; ]0 ]- T* \$ U由此可见,肾有实证,或者会出现“本虚标实”的复杂病情。临床上,慢性水肿、癃闭、淋证、阳痿、遗精,早泄等,都需要“从肾论治”,对于其病机要点,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得出虚实状况,不能一概而论。      0 A* c- x. G; U$ E* a8 ^
! }. O/ d  s  [: f6 Z! r$ k. W,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6 21:38:0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6月6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1 \, e; d# b- H* A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主要内容包括这三个病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8 C: V# M* R3 V. k

5 L$ c8 V( e1 F0 r% e5 f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1 p+ E& N  Z7 y( ^3 {+ b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接触性皮炎、药毒、瘾疹”的有关内容。
' S/ ^1 |: A( y; m, @9 _) }接触性皮炎是西医命名的疾病名称,是指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6 v% e) A% k8 r4 }  I; Q: R' T7 I* F+ Q
中医主张辨证论治,也提倡“审证求因”,能引起人体红肿起泡、流水的皮疹,一定属于外来的邪气,当然,外邪所以引发皮损,也和内在的脏腑有关系。
8 S6 o# f. G" B2 S/ X在中西医并存、政府号召中西医并重的时刻,我们见了西医说的病名,立刻就应该“翻译成中医的病因病机”,并能辨证论治,运用古今中医学家积累的经验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才是本事。不是一听西医的名词就找不着中医的依据了,也不是一听西医的名称,就说“你说的是西医的内容,是西化”,然后“非礼不言,非礼不听”,自视高明、纯粹了事。  _# n+ e0 [# q
       “药毒”这个名称,大约是中西医合璧的成果,是说药物损害性皮疹,不好意思给西医、西药扣帽子,不像有些西医动辄就说“中草药肾病”,而是很含蓄地、小声说“药毒”。6 v$ @8 T  v1 R1 P
实在是“多虑了”,大可不必如此忌讳,牢记自己的优势,辨证论治就可以应对复杂的临床情况。即使是很好的治疗效果,也属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r- g$ ?# L8 M0 x
普天之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的时候,扁鹊老人家还很谦虚地拒绝了这样的表彰,他很诚恳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5 Q! G! ^; _1 m% i2 w+ a
4 x6 }2 m- g. ~-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7 21:41:47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19年6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学习曹东义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12节内容:  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9 J! D8 c  z$ R4 i; G- ?  x5 o0 j
                     邓铁涛先生很早就系统地研究脾胃学说,的确很有成就。他无论是搞教学,还是做临床,都不容易避开这个问题不谈。他思考的是,中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究竟有没有“核心”?五行学说讲究生克制化,以此来论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邓铁涛先生日后主张“五脏相关”理论的一个动机。; x3 T1 Q6 l/ ~4 S0 m' R
所谓“五脏相关”,就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
/ w% J* Q( T6 Z4 B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http://www.velinks.com/dttz
4 D1 v6 x, K1 y7 ^       祝贺刘云双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老学术的有关内容:  探索中医理论的核心问题。6 v$ d- l- \# c; q' v4 S; q0 W& o
中医学作为一个医学理论体系,其“核心”问题,是五行学说讲究生克制化,以此来指导逐渐得出“五脏相关”的结论。! y3 j/ N2 U; p$ ]3 C0 V) u* ?% Q. `$ m
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学之发展,必须与时代各种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此同时,中医学本身首先要把原有的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学说”在古代哲学上,唯心主义者运用得较多,只有中医学之五行学说一直与医学之唯物辩证法相结合。而我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日本的汉方就不信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向科技界展示中医五行学说之精华,展示这个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是邓铁涛先生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5 r" D+ `1 Z* u1 m! |+ C' t严格说来,论述五行学说的合理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邓铁涛先生迫切地感到,应该对五行学说加以发展,赋于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1988年,邓铁涛先生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 Z/ k' k" ]+ n% [) b
他的这个文章题目,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他是在否定五行的理论。其实,邓铁涛先生绝对没有取消五行学说的意思。邓铁涛先生在文章里指出,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论,它很好地揭示了脏腑组织之间,人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并提出用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脏相关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之精华,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方向。从而肯定了五行学说随着医学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辩证法因素。进一步指出这一学说值得研究和发扬。
4 Y/ c8 F/ `3 I: n( x这也就是邓铁涛先生日后主张“五脏相关”理论的一个动机。
  ?' t# X8 \# `6 H所谓“五脏相关”,就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曰:五脏相关。4 }( x' n. I8 m( Q1 U* m$ M
, u! S# F. m) p' P2 F: P+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8 21:30:16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6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 o2 W! P' p7 z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 i" }" Q: G/ h' V0 V7 _5 c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 o2 v$ P: f) S( x& p' }4 S- {3 s/ u" ^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3 Z/ Z  Z1 r4 _0 \# O; U     第二十三节:非典肆虐,众老进言祖国医药谱新篇
5 r  |7 V/ D9 q: t2 [         非典突袭神州大地,中医药本来大有可为,由于长期错误导向,致使中医药在开始的时候难以进入主战场。坐在总指挥吴仪副总理身边,路志正先生慷慨陈词,没有中医参与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总指挥听后当时拍板,中医进入主战场。6 d9 D/ o7 g. t7 i  }3 ]5 _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velinks.com/zjlzz- V6 L! W( B7 F3 y7 c- z- p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非典肆虐的时候,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与众位老中医建言献策,促进中医药进入主战场,改变了北京抗击非典的形式,为中医药谱新篇。
* |7 ]3 T/ d1 o; H        路老:2003年春天,继广东之后,北京地区很快也遭非典肆虐,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医药却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就像擦亮了钢枪打好了背包的战士却上不了战场一样,中医药界人士心急如焚。吕炳奎老不顾年高体弱病重之躯,依然组织学生成立非典战斗队,要求奔赴第一线,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并以他、焦老和我等几位老中医名义向温家宝总理写信,要求发挥中医善治瘟疫的优势,运用中医药防治非典。
6 B3 Z. J. B  b  V5 _* V曹东义:路老,吴仪副总理与您们座谈的场景,您现在印象还深吗?
. Y- I$ @/ q. T5 u: ]路老: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吴仪副总理、高强部长和佘靖副部长三人就坐在中排,我在右边的第一位,距离吴副总理和佘部长很近。吴副总理亲自主持此会,我当时很激动,抢着发言,说:卫生部颁发的防治非典方案中,只提到可以用中药治疗非典,连个中医的“医”字都没有,可见对中医不重视。要知道中药是饮片,需靠中医诊断、立法、处方,然后煎汤服用才能发挥效果,否则它就是死物,没有作用。我认为只有中医人员充分参与临床救治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这不是冒险,因为广东省中医界的防治经验,已经说明了问题,广东非典疫情爆发之后,我的学生们经常来电话、来信咨询防治办法,我对情况比较了解。其它与会专家也相继发了言,意见基本上同我的一致。吴仪副总理听了大家的发言,立即表态,支持中医人员到第一线去。上午开完会,下午一批煎好的中药就被送到了非典病人的手中,中医人员也陆续进入了非典病房。这是政府下决心,让中医参与非典救治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医药的参与,在控制非典这一重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q9 q" a0 v, i" p0 A0 Y
曹东义:此后才有了小汤山人人服中药的局面,也才有了病死率下降,治愈率上升的大好局面。因为有了中医的参与,中国内地的非典防治工作才成了亮点,香港医管局提出要广东省中医院派中医专家,前往香港救治患者,足见他们对于中医药诊治作用的认可和佩服。1 `& p! K- n( N9 S+ r% P0 i. k
路老:2003年前后,全球有32个国家发现非典病例8400多例,全球死亡率为11%。中国(包括港台)7700例,其中内地5326例,香港死亡率17%,台湾27%,内地只有7%,而广东3.8%,广州3.6%。其差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无中医药的参与,以及参与治疗的早与晚。2 m! Y/ \' n1 _. [4 n1 h6 M4 G
曹东义:中医参与非典的治疗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高度评价,评价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对疗效的肯定。听说您还亲自参与非典方案的制定,是吗?! t. V% @& J3 y5 i
路老:是的。2003年1月初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第一例非典肺炎病人,我的学生王小云、魏华就不断来电话,介绍该患者的体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情况等等,使我对此病有了初步了解,并给他们提出了中医药治疗意见。该院根据专家的意见,很快制定出了防治方案,通过对85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非常显著的疗效。在制定本方案时,我认为首先应了解广东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民生活习惯,使能符合三因制宜。如广东地处岭南,气候湿热,雨水较多,地理环境相对潮湿,据1951年至1990年39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每年3至8月,平均湿度长期持续偏高,达85%左右,最高相对湿度可达98%,几近饱和状态,加上该地人民普遍有喝早茶,凉茶,饮煲汤,喜滋补,嗜海味蛇虫肥甘等生活习惯,是酿成内湿的重要原因。
0 ~. g$ F7 t& j' ^5 O. s8 Y曹东义:中医的三因论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非典型性肺炎中医诊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更应重视这一点?
9 O( v8 ]# I5 e0 x& f9 c路老:我认为本病与中医温病中之“瘟疫”、“湿毒疫”和“春温(内有伏邪)”相类似,但又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与人体的强弱密切相关,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外邪乘虚而入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是致病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体内先有湿热内伏,加之冬春之交,气候异常,感受疫疬之毒而引起。正如王孟英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我们根据温病学的理论,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初步规律,结合当年不同流行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体质情况、生活习惯等内容,我们制定《非典型性肺炎中医诊治方案》,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参考,使中医早日参加非典第一线救治工作。
2 R6 C% q- h- A' F- e; R2 O
2 h9 O3 T5 _& \% ^1 a/ Z: k3 w! t6 q; Z. H% v; L* m( V

8 x$ w$ i+ e; i; D%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9 22:04:46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6月9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包识生
, c7 _3 h5 P3 s8 F0 [& P5 X8 O7 t+ L      包识生,字德逮,又字一虚,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福建上杭县人,为近代中医名家、中医教育家、中医捍卫者,传世医著有《伤寒论章节》《伤寒方法》《伤寒表》《伤寒论讲义》《伤寒方讲义》《杂病论章节》《杂病方法》《杂病表》《杂病论讲义》《杂病方讲义》《国医学萃》。包识生禀承家学,潜心于《伤寒论》研究,崇尚经方,善于临床,治病辄效;执教中医讲坛,亲自编写讲义教材,注重教学与临床紧密相结合;反对伪劣药材,竭力维护中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面对今天式微的中医药情景,包识生那种传承家学的勤学精神;倡导中医教育与实际临床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创办中药药厂,反对伪劣药材,提高中药市场竞争力的做法,对于复兴今天的中医学、改良今天单一脱离临床实践的中医教育,以及提高中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愿包识生奋力挽救中医,推动中医走出逆境的精神,能激励今天有志于复兴中医事业的仁人贤达们!使圣道复昌,薪传勿替,有裨于医林岂浅鲜哉!http://www.velinks.com/ddgy
# C/ g4 i6 F/ |* k" d# K- V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近代名医包识生的学术成就。
8 ~/ ?' \, B( c% C* Y3 \4 {      包识生,民国元年(1912年)赴上海,目睹西方帝国主义借传教、行医,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以及北洋政府极力催残祖国医学的事实,立志振兴祖国的医学。民国3年,北洋政府提出废止中医中药,不准成立中医、中药学校之议案,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他与神州医学会会长余伯陶等联络全国各省中医团体,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赴京递交呈文,坚决反对歧视中医中药政策,迫使北洋政府撤销该案。民国4年,他与中医界余伯陶等同行在沪成立神州医学总会,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自任教务长,主讲《伤寒论》等课程,编有《伤寒病讲义》、《诊断学》等教材。还创办神州医院,作为学生实习场所。民国12年,又主编《神州医药学报》,大力弘扬祖国医学。* m" B, @; V3 }  h- Z* z

$ T" |# J9 I0 |, k, i$ {1 v包识生在沪20余年,一面行医济世,一面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著名医家,如上海浦东人秦伯未,解放后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江苏镇江人章次公,解放后曾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江西婺源人程门雪等皆受其教。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等职,其学术宗仲景,尚经方,严遵成法,善治伤寒、杂病,为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2 Z2 V. O3 _- f4 K3 Y% ]

4 ^2 y3 ^; |2 S! B&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11 20:30:48 | 阅读全部
                各位同道大家好:, S. I/ S4 ?, W3 D9 s- B% r& Q7 a
               今晚(2019年6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j! c: r9 p! i6 I
' S4 T/ k9 z  V  s
                今晚是《中医妇科学》的最后一课了,我们继续学习“妇科杂病”之“脏躁、不孕症、阴痒、阴疮、及阴吹”。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理法方药及总结。
+ R9 x& ~4 P6 T' ?3 a. Q* M1 h4 d/ L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3 d/ S; m" P" Z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课”,主要讨论了“脏躁、不孕症、阴痒、阴疮、及阴吹”的有关问题。! i, \, O" i6 ]' X# e
脏躁症较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当时诊治“更年期综合征”最早的历史记录,甘麦大枣汤是一个很有名的代表方剂,当然,百合病的描述也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让人觉得病因很多,不好抓住重点,而致治疗上“诸药不能效”,只有百合地黄汤随证加减,一治就灵,颇有一些难以理解。但是,临床上的确好用。2 b8 O' v  m! ?8 k$ p/ b
不孕症在旧社会是一个天大的病,那时把“无后为大”的罪名都归结到妇女头上,治疗这样的病也需要辨证论治。现在二胎政策,很多人年龄一大,不能如期怀孕,也应该按照“不孕症”进行调治。
5 b2 U+ n' U: |$ W; {阴痒、阴疮、阴吹,大多与湿热有关,也需要辨证论治。
. V; f3 g( a7 ?% N" b. w, y. v' W9 P7 n9 e' B8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11 21:32:1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6月11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九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9 K4 W9 b8 L4 t% M6 ?" y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战汗”、“自汗”、“盗汗”的辨证与治疗,以及芍药汤、柴胡汤、黄芪汤的运用。$ [4 j3 g4 F+ D$ i5 c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 W! W' f3 n8 G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关于 “战汗”、“自汗”、“盗汗”的有关内容。& i& U8 \6 }# Q1 ]( |8 q
在“发斑战汗合论”中,吴又可将发斑与战汗的不同证候,列在一起,从它们发生的生理基础、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战汗属气,发斑属血的根本区别,既发展了华佗胃热胃烂斑出的学说,也为后世的温病学家辨证斑疹,奠立了基础,因此得到叶天士等医家的赞同与遵循。3 S& T. u  d. V; m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引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胃烂也。然热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
1 Y8 M" O5 W: K$ R# q1 \叶天士《温热论》云:“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出而神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为胃津内涸之故。”5 p8 _8 X5 l' d$ e- {
“战汗”是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激烈生死斗争的表现。吴又可对战汗的定义和论述有许多创见,内容十分丰富,被清代温病学家所推崇和继承。
& c' I0 c6 n7 D- r$ a3 Z叶天士《温热论》云:“如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 W- g! Q: H7 R9 l( r! z年希尧云:“厥者,手足冷也。凡战必凛之恶寒,而手足厥冷,及战已而手足温者,谓之厥回。”0 E* o  i8 q- X
外感盗汗,前人少有论述,“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说的都是内伤杂病。现今很多发热的病人,往往自述夜间盗汗,原以为此也属于热伤津液,属于阴虚。自今方知“邪尽汗止”、“内伏之邪一尽则盗汗自止”,确属经验之谈。
% k' j# j7 Z" N( s& J( a: A年希尧云:“有人参、半夏,无陈皮,即小柴胡汤”。“麻黄能发汗,麻黄根能止汗。”
9 g1 {0 g" \8 Y# @/ y- h/ i8 h龚绍林曰:“邪尽汗止,不特盗汗为然。自汗、狂汗、战汗,莫不皆然,仆验之屡矣。且因此语,又得一止汗奇方,诸书皆云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如系阳虚,投以芪术五味,或麻黄根浮小麦宜效。阴虚投以滋阴固表之方宜效。而皆不效何哉?一中年人,盗汗经年,遍采止汗药,投之不效,积方盈寸。仆诊其脉,右关独数而实,细问其症。云:自得病后,胸腹常闷,饮食少进。令伸舌视之,舌中苔黄。因思吴师有邪尽汗止之说,此人阳明有邪热未尽,故盗汗不止,以承气养营汤投之。一服稍止,再服全愈。后凡遇自汗盗汗,经年不愈者,现此脉症,皆依法治之,无不立效。岂非止汗奇方乎?人只知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谁知阳明邪热,亦自汗、盗汗不止耶?今幸得吴师确示,而屡试屡验,录此以补前人所未备。”) J- _$ g1 r9 M; N- p
假说得到临床的验证,弥足珍贵。
: O/ ?+ K6 R7 o1 ^1 D' g* }" ]+ r: ^) T; ~; k: z9 \, Z( Q

1 S' }, y$ z, V; f! N2 Z6 G, Y0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6-12 21:26:04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6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和大家共同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郁证有关内容。+ ~4 k% k% Y2 X) C' O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 R1 A& b7 p& l" h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 D. P1 n  `  E        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 g9 L% K# E$ M2 F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nkx
0 Z  W7 n, k* A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郁证”的有关问题。
' M, C& `; C4 l, L, V/ H0 j$ K/ u" |        中医学极为重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气血流通,阴阳平衡,一旦失去常态,经常表现为“郁证”的状态。因此,“郁”属于中医的基本概念,也是“元概念”。2 ]* K/ d6 z- ^- U0 y
       在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之中,对于“郁”有很多论述。7 T* r. R; T. w& V$ [- p  X' D& a( E0 J; `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5 y! [' |5 B. Y* }6 N8 o  }' p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4 g0 J/ r) d) T$ q/ W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能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制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 g$ \2 P2 ]. t" x==========
8 a' Y# f2 i1 ?+ w& F4 h& }% D: v除了运气关于“郁”的论述,对于一般“郁证”的治理法则,《内经》也有总结性的概括:$ y' ~/ ~) q! d3 y; T, x1 `
$ \0 ~8 ]: p5 `& O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 x! V' ~# w) ?
2 f; j4 s0 K  S0 S- U5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