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X& H2 P7 N( j; U
《医学传心录》 前言 《医学传心录》一书,语言简扼,概括性强,内容渊博,上及《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诸经,下及历代各家,由博返约,化繁为简,吸历代诸医家之精粹,精辟选择而撰为此书,此书务要珍惜,细细推敲,反复诵读,深领其意,为临床业医之捷径也。 诊脉传心诀一篇,简扼的阐述了诊脉之大体,脉理虽繁,但以浮沉迟数四般脉而括之,浮沉之脉以医者诊脉下指轻重而求之。指稍触其肤,若三椒之重力(三个黄豆之重力)而求之者,谓之浮脉。浮脉亦称皮脉,又谓之毛,毛者肺也,肺主皮毛是也。外感之邪初犯肌表则肺先受之,故浮脉主表证。其病在肌表、经络、营腠之间,故表证多为肺部的种种病态外在表现,故浮脉亦主风,因风为百病之长也,六淫之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而肺居五脏上位,亦为娇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肺当其冲。 沉脉,重指按至筋骨之间而求之者,若石坠于水底而始感其坚也,为之沉脉,沉脉主阳气不足,阴邪伏潜,其病位在里、在脏、在腑,凡七情六欲、痰湿为患者脉则应沉。故传心录曰:“浮沉轻重指端详”也。 其次言迟数二脉。迟者脉去来极慢,息中三至也,迟脉主脏、主寒、主阳虚、主气结。 数脉,脉流疾薄,息间六至也,其病在腑,主火热,主阳盛。故传心诀曰:“迟数息中分缓急”也。 四脉此为脉之大纲也,而后又将四脉之有力、无力辨出十种脉象。 一、浮而无力为虚脉。虚主诸虚,气血衰败之态。浮而有力为洪脉。洪脉主火热亢盛、阳邪不潜等阳热之症。故传心录曰:“浮而无力即为虚,浮而有力便为洪。” 二、沉脉的有力与无力亦分出两种脉象。沉而无力的是弱脉,即沉细而软,其状如棉,称之弱脉。弱脉多主血虚,亦主劳伤精亏。沉而有力为实脉,实脉者应指愊愊而强,其位多在沉分,主邪气亢盛,故传心录曰:“脉沉而无力是弱,微沉有力是为实”也。 三、迟而无力分出两种脉象,缓与涩。缓脉迟大而软,隐指豁豁然空也。涩脉细、迟、短三象俱备也,但二脉均从迟脉中求之。迟而有力为滑脉也,脉诀言,迟而有力,滑而流利,但后人将滑脉多以形态而论,如滑脉如珠,滑脉如荷露之意,但传心录以脉诀为准,故传心录曰:“迟而无力缓与涩,迟而有力滑脉居。” 四、又以数脉的有力无力分出三种脉象,数而有力分出两种脉象。有力如转索切绳者为紧脉;数而端直,如张弓弦者为弦脉,二者均从数而有力中求之。数而无力为芤脉,后人将芤脉多以形态论,有浮大中空,状若慈葱,传心录仍以原本脉经为依据,存而不改,故传心录曰:“数而有力为紧弦,数而无力为芤脉。” 浮沉迟数四脉相合而见诸症,浮迟表虚,沉迟里寒,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故传心录曰:“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诸脉主病 中医脉诊临症千姿百态,古人以二十八种脉象统之,天机玄灵曰:“若论其脉,必悟其纲,纲者脉之源源也,即位、率、势、态。”本文以位、率、势、态简约地化出二十四种脉象,最适于临床,如若熟此乃得脉之精髓也,此简译如下。 一、(1)浮为风虚芤失血。浮者肺之本脉,肺属华盖,其位最高,上禀于天气也,故曰浮为风。风为六淫之总称,非独风也。虚字做衰字解,风邪淫毒乘人,其气必虚也,《内经》曰:“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即言于此。总之,风虚是指体虚易感受外邪,脉象见浮之机制。 芤失血。芤脉中空旁实也,如按葱管。营血运于脉中以充盈为度,今脉见芤,指有空之感,乃血之虚也,血少之因其源有二:一生化不足,则脉见细;二失血所致,脉必见芤。故传心录曰:“芤失血”也。 (2)滑为吐逆实为热。滑脉者,为痰湿及宿食积于体内化湿化热影响气机升降所显现的一种脉态。胃气以降为和,今宿积,食滞久困胃腑,致胃气当降反升,致呕致吐,均为胃气不和之貌,故曰:“滑为吐逆。” 实为热。《内经》曰:“实者邪气实也,虚则正气虚也。”今实脉为邪气亢盛,或感于外邪六淫的太阳表实证,或积食痰浊犯于六腑的病症,均为实证,实证乃阳症也,故发热。 (3)弦为拘急紧为痛。弦脉者肝脉也,肝主筋,以血为体,以风为用,肝血不足,筋脉失荣,故拘急。紧为痛,紧脉主寒,寒凝气血,气血循行不畅,不通则痛。 (4)若是洪来多发热。洪脉形如洪水,拍拍有力,为阳盛热实之脉。火热内蕴于营,使血行增速,故洪为发热之脉象。 二、(1)沉寒积痛微冷结。沉脉为阴,主脏主积,其禀在肾,肾为北方癸水,为少阴寒水司天,水性趋下,故沉脉主痰饮水蓄,痰饮水蓄乃阳衰不化所致,故沉脉主寒。积痛,寒邪凝敛气血,气血凝则成积,寒凝积滞,阳气不通故作痛,故传心录曰:“沉寒积痛”是也。微冷结,微指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为气血极虚,阳气不振,寒邪内结故作痛。 (2)缓主风虚涩少血。缓脉者一息四至,来势和缓,无紧疾之貌。缓主风是指风虚表证,自汗而出,濇濇恶寒,翕翕恶风,淅淅发热,此为风伤于卫,营卫不和,故缓主风也。缓主虚者,缓为脾脉,脾脉以和缓为正态,今脉缓而不和,故知病在脾,脾气虚,谷运不充,精微不布,故曰:“缓主虚”也。总之,缓主风指风寒表虚症,而见浮缓之脉。缓主虚指脾虚气弱,亦见缓脉。涩少血,涩脉主病有二、一日少血;二日血凝。少血者血虚也;血凝者血淤也。今涩少血是指血虚而言,因血虚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故见涩脉。 (3)迟病冷顽伏积攻。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及四,主阳衰寒凝,肢冷不温,久不能治愈者,故曰“迟病冷顽”。 伏积攻。伏脉,沉沉在下,沉极则为伏,多主阳虚寒凝,痰积死血久不克化,淤积体内攻窜两胁,或脘腹作痛,故曰“伏积攻”。 (4)濡弱气血少分别。濡脉与弱脉,均为气血不足之象。濡脉浮而无力,浮为阳,故主气虚。弱脉沉而无力,沉主阴,故主血弱,传心录曰:“濡弱气血少分别”,说明了濡主气虚,弱主血少的两脉区别。 三(1)长为壮热短为食。长脉主阳盛之脉,阳盛故发热。短脉主气滞、食积,故曰:“短为食”。总之,脉形较长,下过于尺,上盈于寸者,长脉也,主阳实气盛,热迫血行,血有上下充盈狂滥之势,故其人多壮热。所谓壮热,乃壮火致热也,非正常少阴君火之为,因少火生气,为正常之火,非病理之热也, 凡食积久则成痰成饮,痰饮久聚必碍气血运行,故脉见短涩,上不应寸,下不及尺,与长脉相对而言,阐述了长、短脉之区别。 (2)虚脉心中多恍惚。虚脉者,浮大而软,隐指豁然,其脉率多迟,故脉诀言:“浮而迟大以虚推”。虚主诸虚,为气血衰败之貌。心为血之主,血者神气也,心血不充,君主失荣,故见心悸忐忑不安,此曰恍惚,本文:“虚脉心中多恍惚”也就是说心血不足,惊惕不宁则脉见虚。 (3)促缘积聚热相攻。促脉为数脉时有中止之脉。数者热也,属热邪壅滞气血所致的积聚症。热邪壅结于气则为聚,热邪交结于血液则成积。聚则形无其态,聚散无常。积则形态明显,按之不移,牢守其位。故积聚之症阻挠气血运行而见脉象数而时止。故本文曰:“促缘积聚热相攻。” 四(1)结为阴寒有所积。结脉为缓而时止之脉。缓者与迟脉相近,为阳虚阴盛之疾,缓而时止,止者脉流涩滞,中止而复作也,故结脉为阴寒阳衰、气血凝滞、食积痞满之症。故传心录曰:“结为阴寒有所积。” (2)动为惊悸血崩淋。动脉乃数脉也,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数者阳也,上不及寸,下不及尺,唯显现在关部,多主心阳暴脱或阴虚阳越,心神失守所致的惊悸。动脉为阳邪亢进、营血被迫之征,故下侵阴络而见血崩血淋。总之,动脉主病有二,一为惊悸;二为出血。故简称:“动为惊悸血崩淋。“ (3)牢为寒痛木成脾。牢脉其象综合有四,一在沉分;二包括弦脉;三包括长脉;四包括实脉,即牢脉为沉弦实长综合之脉。沉者病在脏,弦者在肝,实者邪气盛,长者邪有余,正不足也。故为肝木亢盛、脾土受刑所致的木盛脾衰、气结寒凝疼痛之症,故该书曰:“牢为寒痛木成脾。“ (4)代为正气已飘离。代者脉动时止,止有定数,代脉为气血虚衰、元阳亏极,正气欲绝之兆。故脉率不齐。若代脉见于部则为元气欲绝。见于关部则为后天胃气将绝。见于寸部则为气血虚极,故本书以“正气飘离“做为代脉主病的高度概括。 (5)细是精枯形瘦极。细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说明了人体气血阴阳等体液物质的高度损耗,因营血极衰,脉道不充,故脉见细。多主久病精气大脱,形瘦骨立,一派虚极之征。故曰:“细是精枯形瘦极。” 诊脉总要 诊脉总要一篇在临证诊脉中最为适用,给后人初学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即能使初学者受益,又能使有一定造诣的人由浅入深,深悟脉学之精微。本节共分三段,一、以五脏之平脉所显现的脉态、脉势、脉位做尺度以衡五脏之病脉;二、以春夏秋冬四季之平脉、脉势、脉态、脉位各种变化以衡四季之病脉;三、简单扼要的叙述了左右手寸关尺的种种脉象变化,而反映出诸般的病证。此篇仅用寥寥数语阐述了脉的生理态和病理态,从而了解五脏六腑之疾,实为脉学上乘之法纪也。 脉学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 脉中义理浩繁,深妙不可测极,故古人以微玄二字对脉学做了极为玄妙的概括,但若对脉学能够登门入室,领奥其妙谐,则能化繁为简,深深领会,故曰:“一诊传心即了然。” 左寸心脉浮大散。 左手寸脉主心与小肠。心脉居五脏之上位,主血,故心血充盈则脉浮大。散者非散漫无根之散脉,而指气血充盈、脉道宽阔之意。后人描述为洪脉,与散意相近,故左寸浮大散为心脏正常之脉,反之则病。 左关肝胆脉长弦。 左关为肝胆之部位。肝木主风,风为阳邪,故脉见弦者为肝木之本脉。长弦者,长主肝体,表示肝血充盈,故长弦之脉为肝胆生理之态,反之则为病。 右手肺脉浮涩短。 右手寸部之脉,为肺脉居。肺为五脏之盖,其位最高,肺主皮毛,其病主表,故脉浮。涩短者浮而不盛也,涩主血,短主气,浮涩短是指肺脉应指而浮,但无病邪亢盛之态。肺脏多气少血故浮而涩。肺脉无阳邪亢盛之征,气无横溢喘满邪实之态。故浮短。总之,浮涩短为肺健康之态,反之则病。 右关脾胃缓大兼。 右手关脉主脾胃,脾胃为谷气之海。若谷气疏化正常则气血和利,脉则缓大,无实强之感。脾为水谷之海,为阴土之居,缓主湿,指脾精、脾液内含之貌。大者缓而从容以也,脉形宽阔,有从容之态,故本文以缓大说明为脾胃的正常脉,反之则病。 两尺属肾宜沉濡。 左尺主肾,为元精之所居。右尺主命门,为元阳之宅。故脉沉者病在里在肾。肾居五脏之下,亦脉沉,濡者软也。若元阴之精亏凅,则脉必弦硬,此阴不敛阳。若脉濡亦主元阴充盈、阳邪不亢之象。故肾脉(包括命门)均以沉濡而描绘正常的脉象,反之为病。 以上所述,如是者则为不病,身体安康泰然也。 春脉弦兮夏脉钩。 春应东方肝胆经,万物始生,肝胆疏泄、生发,故其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之貌。但弦脉之中必有缓和之意,此为春季之常脉。 夏脉钩,夏应南方丙丁火,火气炎炽,树木繁茂,在人为心所主,心血充盈则脉洪,亦曰钩,此为夏季正常之脉。 秋脉毛兮冬脉实。 秋季木叶尽脱,秋风萧涩,应西方酉金之卦,性主收藏。故其脉毛,毛者亦称浮脉,又主肺金之脉,时令在秋,故毛脉为秋季正常之脉,反之则病。 冬脉石,冬为北方亥子水,其色黑,其性寒,其人在肾,应于沉脉也,古人曰石。故冬季万物归藏,君子闭室,正气潜敛,故冬脉沉(石)。 上者阐述了四季平脉之脉象,顺则为吉,逆则为病,五行的生克制化,四季的寒暑更替,均会以脉象中体现出来。 左手人迎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 左手人迎乃左手寸部脉也。寸脉主上焦之疾,而左手亦主外感。风邪上受,首犯上焦,故左手人迎(寸部)脉见浮数或浮紧等脉,即浮而有力,为邪气袭表,正气向外抗邪所表现的脉象,故曰脉盛。若恶寒发热,脉浮而有力的为伤寒。脉浮而无力的伤风。脉浮而虚者为伤暑证。脉浮而缓者为外感挟湿证。总括为四脉四证。故本文曰:“便是风寒暑湿证”。治疗的总纲以发散渗利为法,如风寒者辛温发散,风热者辛凉透邪,风湿者发散渗利。风寒其中又包括伤风与伤寒,伤寒者发汗开腠,驱邪外出;伤风者解表和营,达邪外出。此外,风热与伤暑又有区别,风热者辛凉透散,伤暑者淸热化湿。总之,只要用发散渗利之法,用药平稳,病得痊愈。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 右手气口即右手寸部脉。右手多主内伤,凡内伤饮食,内伤劳倦均可见到右手气口脉搏有力。 若饮食伤脾症则脉见洪盛。若内伤劳倦则脉见浮洪。内伤劳倦指痰、火、气、血、食、湿作劳。痰、气、血盛脉多浮,火气盛阳邪亢则脉多洪,故曰:“内伤劳倦脉浮洪。” 脾胃伤则食不化,宿食留滞中焦,脾胃奋起用力疏化传导,故脉见洪盛。洪者阳邪亢也,盛者痰湿积也,本文故曰:“饮食伤脾脉洪盛。” 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喜为心之所主,心脉浮而大散。怒为肝之所主,肝脉见弦;忧为肺脉所主,肺脉见涩,故曰:“喜散怒弦忧涩认。” 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 悲为肺志,风寒属肺脉紧。思为脾志,脾虚不运故脉结。恐为肾志,恐则伤肾,故脉沉。惊为心志,心惊不宁则脉来漂浮不定。 以上均为内伤疾病,脾胃为水谷之海,又为万物之母,气血生化之源,故有脾生五脏之说。故内伤疾患久不得愈者最后唯有调脾胃,理中州以安五脏,使病得愈。但切记遣方用药必明虚实,虚则补,实则泄为常法。若实者补,虚则泄则成实实虚虚,能损命也。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 左关指肝脉而言。脉实指脉搏跳动有力,浮、中、沉三部皆然。多属肝经风木过旺,如肝风、肝火、肝阳之脉,多为弦实有力的脉象,本文“有余”二字指邪气亢盛之意。 右关脉涩脾土虚。右关为脾胃所居,涩非指涩脉也,以其代表了一些无力的脉象,如细、弱、微等,凡是右关见到这些无力的脉象,均属脾土虚衰,运化迟缓,饮食难以疏化,致脘痞纳呆,中气下陷等症。 左关涩兮血不足。————— 承上句左关脉实肝有余为对立之句。左关脉涩,涩非指涩脉,它概括了细、弱、微、濡等一些不足之脉象,涩脉亦包括其内,肝为血脏,主藏血与调节人体血液,若见涩而无力的脉象,说明肝血不足。 右关滑兮食积居。 承上句右关脉涩脾土虚成虚实两症的对比句。右关脉滑,滑指滑脉,右关为脾之所居,滑主宿食不消,故曰:“右关滑兮食积居”。 以上四句,左关之有余与不足,右关之有余与不足,共辨出了肝脾虚实四种脉证,仅用寥寥数语直透脉象本质,临证最为切用。 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 左尺者肾之所居,元阴之处也,与膀胱互为表里。浮芤,浮为阳邪实,芤为阴血损,今左尺浮芤指阳邪侵肾,阴不制阳,热传于腑则膀胱阴络受伤,故小便见血,故李时珍曰:“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此指热侵阴络,故小便必红赤带血。 右尺命火所居,在生理态下,肾阴充盈,命火得制,以保持少火温煦人体的生理之态。若今右尺浮洪指命火亢盛,阴不制阳,耗津烁液,故见大便秘结,此乃肠失津濡,火气亢盛之貌。故本文曰:“右尺浮洪大便结”。 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左尺为肾,元阴之所居也,主管人之生殖发育。若见迟脉,则为元阴不足,致元阳亦亏(阴阳互根),此阴损及阳也,阳者机能也,阳衰则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故本文曰:“左尺迟兮阳事衰”。 右尺命门相火之居,见到数脉则为相火亢盛、灼津耗液致便结溲赤,或阳事频举、心烦意乱,心肾失交,诸症之由来也。以上左尺与右尺的有力与无力辨出肾、命门虚实四种脉证,言简意骇,临证若能了然于心,可达逢证知源之境界,功力为之上乘也。 诊脉一辩脉态;二别脉位,三审脉势,四查脉律,此为诊脉四科。其中脉律在诊脉中至为关键,一般说,一息四至为平和之脉,“一息四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故以平人之脉查病人”。若一息五至,亦为正常不为病论,故本文云:“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 一息脉来三至曰迟,迟者寒也,阳不胜阴之脉也,故曰病脉。若一息二至或一至此为败脉,多为阴极阳衰,阴阳离决之兆,不祥之兆也。两息一至为元气暴脱,阴阳隔离,病在旦夕,九无一生,故曰殂。 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死十难活。 一息脉来六至曰数,七至曰疾,八至曰脱,九至曰死,十至亦曰死。说明了根据脉数的次数增加,示为阳邪日渐亢盛,阴气日渐衰微,最后导致阳邪孤存,阴精丧亡,最后阴阳消亡至死,不可挽救。 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无枯。 上下者指寸关,亦指浮沉,若脉上不及寸,下不应尺,为阴阳隔离之态。上不至寸者为阳气亡,下不应尺者为阴气绝。只见浮脉而无沉者,为阳气浮越,阴失所守。若脉有沉而无浮者,为阴气内结,阳气亡失,此皆为预后不良之恶兆。 脉无来去或有去无来,标明脉律极为不齐,如代,结,促,示为元精亏涸,元阳失守,两少阴亏极,阴阳不相顺接之貌,见此脉者日后均不良。 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断莫含糊。 脉来数如雀啄,动止频频,达指散乱,如结绳索之态,为目下衰亡立毙,虚光反照之象,勿在耽搁,以备后事。故本文曰:“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断莫含糊。” 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医者诊于病人,尤其脉诊切莫草率,古人云:“诊脉须侯五十动,方知五脏之疾也。”今时之人不然,下指便言病情,此欺人之举也。 一般说侯脉五十动,脉态和缓,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中无歇止者为之常脉,身无疾也。若脉虽小,浮取不应,重按始得,若丝竹之然,此乃有生机之佳兆也,病尤可治。故本文曰:“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诊脉六法本篇特别适用于临证,若能反复习诵,熟记心中,逢症可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故诊脉六法为诊脉之绝要,非一般脉书所能比,故对该篇 当反复印证,临证举一反三,方能深悟其妙。本节以左右手寸关尺,故二三得六,名为诊脉六法,即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门。若熟此则能对脉诊提纲擎领、有博返约、可达真懂。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 初诊病人下指首辩患者左寸,以察心与小肠。心脉的正常脉,浮而大散,反常者则病。 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痛。 心经之脉浮而散大者为正常。若浮而有力是指洪脉而言,洪脉为少阴君火亢盛,灼伤阳络则口舌破裂(舌为心之窍)。若心火移热于小肠,下及膀胱,阴络受伤,故小便黄赤而痛,甚则溲血。 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痛寒热数难平。 寸脉主上焦之疾,上焦包括心肺。外邪侵犯人体心肺应之,此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寒邪束表则脉紧,热邪犯表则脉数,故症见头痛寒热。无汗者为表实证,有汗者为表虚症,均以左手寸脉浮紧或浮缓表示出来。 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若左寸心脉见沉细而弱为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见惊悸怔忡。若见洪大脉为上焦心火亢盛,故成上焦蓄热。 次看肝脉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 左关主厥阴肝经之脉,若弦而稍长,为肝经正常之脉。因肝主木,东方春令之气,万物始荣,生发向上,故脉见弦,乃万物生机之貌,今弦而稍长,无滑疾飘极之感,故不曰病,乃常脉也,即是一时受病也无大妨事。 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 肝为风木之脏,若脉形浮大是风邪为患,如外风、内风均可见浮弦之脉。外风浮弦而紧,内风浮弦而滑。 若脉紧洪相并,紧者寒也、痛也,洪者热也,寒热相并,交结肠间,使气机不利,血瘀壅塞而化为疟痢,使少腹疼痛,里急后重,寒热并做。 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尩 肝为阴脏,藏血之地,脉见微涩主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又名阴血不足,可见目涩昏花、筋脉瘛疭、关节活动无力等症。 若肝脉弦数则为肝火暴涨或肝瘀怒火上冲。若脉见缓者指弦缓之脉也,弦为木盛,缓为脾虚,木乘土位,风气过旺,故关节不利,肌肉酸楚,形体消瘦,转摇不能而成尩痹也。 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有余是指弦数、弦洪之脉而言,故主肝火亢盛,临床可见头痛、眩晕、鼻衄等症。若脉沉细不以病论,为肝血深潜内藏、无火扰阳亢反常之态,故曰“沉细为虚亦是常“。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 肾脉为阴,位于左尺部,脉多沉细为生理之态,故曰无病。若洪大则为肾阴不足,阳邪亢盛,如梦遗、滑精、腰酸耳鸣,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一派阴火亢盛之症。 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 肾左右各一,左者肾、右者命门也,女子以系胞,男子以藏精,为肾元之本能。若见微脉主男子元阳、阴精不足。若女人见滑利则为受孕之征兆。 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 肾见弦脉为肾见肝脉也,此为子病及母,子盗母气,故为极虚之证。若见芤脉为阳虚败极,阴血失守,气不摄血,故成失血之证。 腰胁疼痛,腰者肾也,胁者肝也,肾主精而肝主血,精血不足,筋骨不能滋荣,故腰胁疼痛。精血主阴,精血不足,故脉见微沉。 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 肾阴不足则虚火亢盛,水不制阳,则虚阳外扰,故脉洪而无力。洪者热也,无力者虚也,虚热为患,故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烦躁不宁。 男子纵欲太过,阴精耗伤,孤阳无守,故脉见数而无力,同时伴心悸心烦,乏力自汗,一派虚劳之态。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 肺脉在卦为乾,法于天,而时令在秋,故脉浮短涩。短者阴气平,涩者阳气藏,浮者应乎天。故肺脉浮涩而短,为乾坤交姌,乃王道之脉也,故曰“肺家清净病无干“。 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 若脉来洪大,洪者心脉也,为阳邪火热之脉。见于右寸为火邪烁金之脉态。金被火刑,失于清肃之令,故喘咳频做,气短、胸闷。故本文曰:“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 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 弦者肝木也,紧者表邪也,外感风邪亢盛则木气旺,木气过旺则侮肺金,故见咽燥破。若肺脉数极,则为肺火,故胸府发热,难以平定。 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 浮而有力为风邪犯肺,风邪束表,毛窍闭塞,肺失肃降,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喘咳等症。 肺脉当浮而反沉,此为子盗母气之脉,子能令母虚,故致肺气虚损,宣肃失职,痰浊壅聚,或化热化毒,成为肺痈。 脾家性燥亦迟缓,尚逢滑数知伤食。 脾居中焦,喜燥恶湿,故脉以迟缓为度。若见滑数脉,滑主痰湿,数主热,主痰热宿食为患。 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痎疟疾。 若脉洪大,为中焦火盛。若脉弦紧乃肝木乘脾之脉,故遭疟疾,寒热往来,脘痞欲呕。 虚浮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 若脉见虚浮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见腹部胀满,大便溏泄。若见数脉则为脾胃有热,胃热与脾湿相壅结,使胃失和降,失于降则嗳气,失于和则吞酸。 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土旺盛则水湿能化,故脾不受邪。今脾见沉细而微之脉为水侮土,侮者反克也,土不克水,而水反克土,水者肾也,故见肾脉,此又为肾侮其所不胜之脏脾胃也,故土败水胜,土不制水而肢体见于浮肿也。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 右手尺部命火之居也,火以静为常,以动致患。故命火在生理之态下,脉静而不疾,见于沉细之脉亦是常也,常者无病,当以无病之脉而衡查有病之脉。 如脉见洪盛有力,此为阴火亢盛,而见阴虚盗汗肌消甚。 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 若命火亢盛,阴不制阳,阳邪灼伤血络则呕血;阳邪扰动神明则遗精,此时之脉均见浮洪。 滑者痰热也,数者火气盛也。痰热与火并走上窍,扰及肾窍则耳聋,扰及肝窍则昏花,此为肾阴不足,命火复炽,同肝阳相并而见上述诸症 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 若右尺迟缓则为命火衰微,多见四肢不温,手足逆冷,及妇人少腹虚寒之证,如宫寒不孕,虚寒带下。若逢滑利之脉,女子为受孕。 三部总看歌 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三三而得九数,诊脉多以此数而定脉位,确立脉名,以察病情,定病性,为治疗提供条件。 三部俱浮肺脏风,恶寒发热鼻难通。三部指寸关尺,三部皆见浮脉者为阳邪过盛。六淫侵犯人体,肺首当其冲。风寒束表,肺卫闭塞,肌腠失于阳气之温煦,故恶寒。表寒而内热,热无发泄之机,故“身若燔炭”,成恶寒发热之风寒表实证。风寒束肺,肺失宣降,必开窍于肺,故肺不宣而鼻不通。本文以“恶寒发热鼻难通”简扼的言明了风寒的外在征象。 沉迟冷积真元惫。 若脉三部均见沉迟,沉者里也、脏也、血也、阴也。迟者寒也、阳虚也、冷结积滞也。故见沉迟脉为真元阳气不足,寒邪冷积久羁不解之主要症状。故本文以“沉迟冷积真元惫”而述临床之见证,即简而明,一目了然。 弦数猖狂怒气冲。 弦为肝脉,数为热极,肝五志为怒,肝经郁火,情志抑奋(由抑制转为兴奋),故脉见弦数,临床表现为狂躁欲怒。 两手紧兮寒与食。 两手指两寸部而言,左寸脉紧主寒,右寸脉紧主食,此为左人迎、右气口之别也。人迎主外感,脉紧主风寒。气口主内伤,脉紧主食积,均说明了内伤与外感之分。 两关缓作痹和癃。 左关属肝,若左关见缓脉为土侮木,使木失调达,气机阻塞,而见癃闭证。若右关脾脉见缓,缓主湿,脾亦主湿,两湿相召,碍其脾机运化,致湿不化,壅滞脏腑,而旁及气血经络,形成痹证。 虚濡微涩阴阳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凡虚脉濡脉,主人体气阳大衰,机能衰退。凡微涩脉,主人体精血津液耗竭,故本文以虚濡微涩四脉说明了阴阳亏虚的两大类别,临床易于掌握,可执繁就简,较为实用。 洪滑脉本为阳脉,为火气炎盛,痰热内阻所表现的脉证,多见于早期实证。但在一些虚弱病证中见到此脉不当以实证、热证论,多为元气亏耗,阴精不足,致使阴不制阳,阳热外浮,或元气不足,痰热难化,久年不愈之顽症。 引经药 凡药治病,必分佐使与君臣,构成阵容方能克敌,故药物在方剂中的组合安排至为关键,但在君臣佐使之中病属何脏何腑何经又当伍引经药以作向导,使药达病处,使病邪无容留之地,而一举歼灭之,举例如下。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二阳经均循行于人体头部及上肢,而见头痛、肢痛,风邪上受扰及本经必于羌活、藁本直入太阳经,以搜风清热、解表化湿而治之。 少阳厥阴地,总用紫胡去。 肝胆二经,互为表里,乃将军之官、中正之府也。以条达疏泄为本质,故以紫胡能升清上达,疏泄肝经郁热,又具利胆之功。凡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眩晕、脉弦者,本品为首选之药,可直入厥少二经,以攻决为务,速去其邪。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麻)葛根。 胃与大肠,两腑相配,表里相应;凡阳明经头痛,痛在两额,非白芷、升麻不能除,此谓高巅之上唯风可到,白芷、升麻为治阳明风热之要药,而祛风定痛。葛根入阳明之腑,清解大肠,化湿清热,使清阳上举以止泄泻,故三药为阳明之引经。 肺(白)芷升(麻)葱(白)用。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司呼吸而通调水道,外主皮毛。若肺经风寒循经上行而致的头痛,可以白芷辛温散寒,通阳解肌,使经输得利,头痛自止。若表寒初袭太阴而恶寒,毛窍闭而无汗者,可以升麻提气而散风,葱白宣肺以解表,故治之。又因白芷、升麻、葱白均为辛温之品,味辛入肺,性温温肺,使风寒得解,肺窍能利,故为肺经之引经药。 脾升(麻)白芍应。 升麻为脾经之正品,脾气下陷、清阳不举而成泄泻、脱肛诸证,以升麻举而托陷,使中焦得和。白芍酸寒之品,为土中泄木之佳品,若脾机失运,中焦失衡而致脘腹疼痛者,属于肝木乘脾之因,必赖白芍柔肝扶脾以和之,故曰:“脾升麻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均有太过不及为病。太过者火热阳邪也,热者寒之,必赖苦寒之品以平之,但苦寒峻泄之品又当分经而用,如肝火龙胆草,肺火黄芩,脾火石膏,肾火黄柏,心火必以黄连以清之,故黄连为心经之引经药。 肾独加(肉)桂灵。 肾为人体之根,先天之基,分元阴与元阳。元阴不足多为元阳亏虚所致,所谓“阳不足者阴不所以化也 ”,故补阴必从阳中求阴,而肾阳不足,又多缘于肾精亏耗,此为阴阳互根也。肉桂专能入肾经,温补肾命元阳,釜下增薪,使肾机(能)振奋,精血化生,故曰:“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此药,愈病如通神。 五脏六腑用药必从其规矩,分经用药疗效如神。 用药传心赋 中药品类虽多,药味如海,但总而统之不外寒热温凉四类使然。临床用药如同用兵,用兵在勇而不在多,用药在精而不在繁,故曰:“药不贵繁,唯取其效”。 一、 寒凉类。 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 黄连苦以入心 ,寒以清热,善清少阴之君火,有清热解毒之功,凡诸痛疮痒痈毒,口舌糜烂,小便黄赤,舌尖红甚,少苔,脉洪者,乃手少阴君火之妄动也,火之次为热,火之极则化毒,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黄连为上症首选之佳品,故曰:“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此之谓也。 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相火者乃龙雷之火也,水中之火也,故曰相火。相火是与君火相对而言,君者离也,相者坎也,坎乃北方之水,人体以肾主之。而黄柏苦寒降泄,专行足少阴之经,以清泄水府之火也。故腰膝酸软,失眠少寐,多梦遗精,小便赤涩,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者,此为相火之征,必以黄柏为其首选。庸医不视火根之源,方乱投苦寒,多败胃而难以中病,延误治疗之机,故本节首以清坎离之火,冠以其首,以示其症。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 黄芩苦寒质轻,入太阴经以泻华盖之火。芩有枯芩、条芩之分,条芩质实体轻而趋下,清大肠之火而妙。枯芩中空体轻质润,善清肺火。肺与大肠乃脏腑表里为用,故泻肺火首用枯芩以清之,如气短、咳逆、喘满痰壅气塞,脉右寸见洪滑,舌黄燥、少津,此乃肺经痰火为患也,必首选枯芩以清肃之。若火邪仍无败势,症有增无减,当察大便是否干结,若干结者以枯芩易条芩苦寒荡热,使腑气通而肺火自降,喘息自平矣。陶宏景曰:“凡肺经顽热,清上而不解者,唯有荡肠抽薪一途”。故曰:“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提示了黄芩为泻肺火之首药。 栀子清胃热而如神。 胃者腑也,以通下为顺。若胃火炽盛,而见头痛、牙痛、口疮、便干、溲赤、脉右关洪,舌质红苔黄而干者,乃胃火之妄动也。必以栀子苦寒之品以清热利湿而降之。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水谷之海,若胃火燔炽,必挟湿邪,栀子即清热又利湿,使湿热分消以二便而解。故治胃火当推栀子为上品,若胃火久羁不解,灼伤阳络而见胃出血者,又当以栀子炒炭,服下立瘳。 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 阳明腑实,高热神昏,发狂谵语,目不了了,脉沉实,便干结数日而不行,溲赤心烦,坐卧不宁,成狂躁之势。首当以通泻腑热,急下存阴乃上策。但泻下之品当分润下、攻下、除满、除痞之不同,若燥甚者当润而通之,芒硝为其首药。 实者当以大黄攻下,以逐有形之实邪,令便通火降,热退阴复,症情自会转佳。故本文曰:“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 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经。 犀角有清心泻火,启闭醒神、开通心窍之功,与黄连泻心火之不同。故温病后期,热陷心包,发狂谵语,神识昏蒙,必以犀角清热凉营、通窍启闭而醒神。故本文曰:“犀角解乎心热”。 牛黄乃牛胆中钙化之物而结成,其性大苦大寒,有定志、镇惊、凉血、熄风、止痉之功,故心惊胆怯源于肝胆有热所致者,必以牛黄为方中之君以奏佳效。 连翘泻六经之火。 连翘苦寒,有清热散结解毒之功,善走五脏六腑十二经,轻飘上达,故为泻火常用之品也。火在何经,则伍何药,此药多不做君药,为泻火剂中之伍药。 菊花明两目之昏。 菊花味甘兼苦,性禀平和,为清肝明目、搜风清热之佳品。因其质轻气香,其性浮越,入厥阴,为清上焦头目之要药。目者肝之窍也,清肝即所以明目,菊花当为首选。 滑石利小便之结滞。 滑石质重性滑,善走膀胱经,通利小便而疗尿闭。小便涩滞不畅多源气滞热郁所致。滑石滑利以去滞,性寒以清热,质重以趋下,故能导下焦膀胱瘀塞之水气由小便而解。 石膏泻胃火之炎蒸。 中焦胃火炽盛则为阳明经证,热邪充斥内外,此为无形弥漫之热邪,多以石膏辛寒清热为其首选。若阳明腑证则以攻下为上,以大黄为首选。此乃二者之不同也。 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 山豆根味苦而寒,入心肺经,清热解毒为其专长。喉痹,喉主心经,痹乃毒热,心经之热毒上炎于喉而成此证。山豆根若伍黄连、薄荷为清上焦口舌咽喉毒热之圣药,此成三杰汤。三味药相合,以黄连入心经只折有余之火,协同山豆根发挥清热解毒之效用。佐薄荷者质轻上达,透散热邪,凉营疏风,三者共奏清里疏表、解热透邪之功,功专上焦,故称三杰。 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 其邪气犯肺乃痰火、水湿也,若痰火者宜瓜蒌、枇杷叶。若水湿者则宜桑白皮、亭苈子。桑白皮色白入肺,以皮宣皮,宜以皮利水,故治疗水邪射肺、痰饮犯肺而致喘满者必以桑白皮为首选。 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 龙胆草大苦大寒,燥湿清热,为泻肝经实火之要药,以清肝胆实热为其专长。 瞿麦苦寒走下焦入膀胱,利水通便以疗热结,故八正散用之。若热结甚者可伍滑石、灯心草可见奇功。 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 鳖甲其功软坚散结,入厥阴少阳经,有利胆清热、调和气血、除疟之功。既能除疟又能软坚,使肝气疏、脾胃和、积气化。古人曰:若论癖积乃气食互结、血凝为癖也,故治癖须以肝脾入手,肝气疏则百气利,脾机转则食积化,鳖甲入脾以消食,入肝以利气,故为治癖症之要药。 龟板补阴和阳,与鳖甲相类,但龟板重在补阴养血,填补精髓。阴精充,阴血足,精血互为化生,上奉于心,能定神安志。本品但无软坚消癖之功,而以养血安神见长。故曰:“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 茵陈治黄疸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 茵陈清香宣透,淡利渗泄,性寒清热,故入肝脾二经,有化湿清热、宣散瘀滞之功。湿热之邪互结,气血壅遏则发黄疸。本品为清热利湿、和肝运脾之要药,使肝气疏、脾湿化、瘀热散、小便利而黄疸退。 香薷气芳质轻,性淡气寒,为治暑湿之要药。本品重在芳化湿浊,宣透气机,清热达邪,故又曰:“夏季之麻黄。”若暑湿犯体,热邪内闭而见吐泻、汗出、神昏、筋脉挛急之症,此为霍乱。用香薷内外清解,调畅脾胃,使脾和则运,胃和则降,阴阳互调而霍乱自止。 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柴胡苦平,解郁疏肝为其见长。肝疏则胆利,故有利胆退热之功。患者寒热往来,其病在胆,胆病乃少阳之邪也,胆气不利则寒热做,疏肝利胆即所以退寒热也。前胡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悦脾理胸腹,苦泄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太阳主表,肺主皮毛,表邪解则肺气得宣。厥阴之火清,则肺火亦清,故能治咳嗽而化痰浊。因本品味辛性寒,气力下达,辛入肺,寒清热,使表邪解,营卫和,腠理疏,气郁开,而痰化气顺,热清咳止。故本文曰:“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柴胡与前胡共点均有退热达邪兼以宣表之功,但柴胡宣半表半里之邪,病在厥阴少阳者宜之。而前胡宣在表之邪,病在太阳(膀胱)、太阴(肺)者宜之。此外柴胡其性上升,能开发郁结,升阳举陷。前胡下达,能肃肺坠痰、平喘宁嗽。 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 元参苦咸微寒,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育阴降阳之佳品,故能治疗痈毒疮疽均赖于清热解毒之功。因该品入肾以滋阴,能散上焦无根浮游之火。故上焦虚火、阳无所制所致的咽喉肿痛、胸膈疼痛均赖此以治之。 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沙参味淡体轻,其性寒降,其质滋润,故上达入肺,有保津养阴、退热肃肺、定喘宁嗽之功。用于肺阴虚损,火热燔金,以及久病伤津,阴不上承所致的虚劳喘嗽,及肺劳、肺瘘等症。 元参与沙参均为滋阴之品。但元参滋肾阴以平上焦之浮阳,此乃“壮水之主”之治也。阳邪在上,热毒壅结,源于阴不制阳者最为合拍。而沙参重在补肺阴,清肺热,以治劳嗽专长,为二者之不同。故本文曰:“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竹叶、竹茹治虚烦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多灵。 竹叶与竹茹均为淡渗之品。竹叶入心经,能清心经之虚热,凡心火上炎而见失眠少梦,心悸不宁,躁扰心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者,可以竹叶伍清心降火宁神之药以奏其功,常伍生地、麦冬、灯心草、甘草以治之。 竹茹味淡性降入胃经,和中止呕,凡胃阴不足,虚火内燔,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嗳气做呕者,可以本品伍芦根、苏梗、赭石、柿蒂等以治之。 竹叶、竹茹二者相合共奏清热宁心、和胃理脾畅中之功,使心脾和而虚烦宁也,故本文曰:“竹叶、竹茹治虚烦有效”。 茅根味甘性寒,有清营凉血之功,凡火热扰及血分,灼伤血络而致诸出血者,本品当为首选。 藕节味淡稍甘,性凉而降,亦入营血分,有止血之功。 茅根与藕节其功同中有异,茅根以治溲血见长,热伤阴络,茅根当为首选。而藕节为治上窍出血见长,以治吐衄当为首选之药。二者其功类同,从治疗上无严格的分别,往往互佐为用,故本文曰:“茅根、藕节止吐衄多灵”。 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 苦参味极苦性大寒,为清解热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凡痈毒初发,红肿高大,伴高热不退,狂躁不安,脉洪实而滑左寸尤甚,病为心火热极者,苦参当为首选。常伍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以奏功。若妇人乳痈当伍公英、川贝解毒散结。 地榆苦寒性降,善走下焦入血分,有凉营止血之功。凡大、小便出血,女子崩漏均可以本品伍它药以奏功。地榆止血之功有二,一、生用凉血止呃,收敛以止血;二、炒碳黑以胜赤,吸附敛涩以止血。故本文曰:“地榆止血痢血崩”。 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 车前子味甘淡,性下行,入肾与膀胱经,为利小便首选之品。若小便不利而见肢体浮肿者,多以本品伍猪苓、桑白皮等以治之。此外本品亦有止泻之功。若肠腑不和,小肠不能分清别浊,糟粕与水液混杂而下即成洞泻。本品淡利渗湿,分利小便,使小便长而大便实也,通过利小便而达止泻之功。 瓜蒌仁味甘兼辛,性降而疏,为除满宽胸,化痰理气之佳品。若痰浊壅盛,气高息壅,胸膈痞塞,多用瓜蒌仁。即为宽胸散结之品,又有化痰除满之功,使肺肃气降、痰化痞除、胸膈舒利。故曰:“瓜蒌仁降痰以清襟”。 注解:襟即胸襟、胸怀,指胸腔上部,古人称襟,世人称胸,胸与襟质同而名异。 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秦艽能退虚热,凡阴虚劳热,五心烦热,源于人体阴液不足,虚火内炽者,赖此以除之。 注: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者壮火也,多缘阳邪亢盛所致,脉多洪实滑数,多取苦寒之药以折之。虚火者阴不济阳也,人体之阴有四,一、心肝之阴血也;二、脾胃之阴液也;三、肾之阴精也;四、肺之阴津也。人体津液精血不足,虚阳无制,不能下潜于阴,浮越于体表而成虚热,故以甘寒、甘凉之品以除之,此秦艽、知母、花粉、白芍之类也。故本文曰:“秦艽去骨蒸之劳热”。 血者营也,营宜和而不宜滞,营和则血畅,营血之畅通有赖于肝气之疏条。丹皮入厥阴少阳经,清血分之火热,柔肝体以平肝用。肝气疏,肝血畅,体用相顾而瘀血化也,故孙思邈曰:“丹皮善除厥阴经血分瘀留之热结”。血瘀所在的部位不同而选药各异,如桃仁破心经之瘀血,多伍丹参。而丹皮破肝经之瘀血,多伍郁金。妇人经血不畅多源肝气瘀滞而成,肝郁解,气血通,故曰:“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 熟地质重性腻,味厚气浓,入肝、肾经,为填补精血之佳品。故肝血亏损,肾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痹,腰膝酸软,发落齿摇,诸虚损之症,本品当为首选。而生地重在滋阴清热,凉血育阴。论填补熟地为最,论清滋生地当先。若血分有热,阴液亏耗及温病伤阴动血,耗阴灼液者,当以生地为君,酌配二冬、元参以助其功。故本文曰:“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 白芍药治腹痛――补而收——而烦热上除。 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白芍药苦酸微寒,柔肝敛阴,育阴和阳而治诸痛。配甘草则为芍药汤,肝得酸共奏酸甘化阴、柔肝止痛之功。若肝木乘脾,脾胃失和而致腹痛者投白芍其功最捷。 赤芍药亦入肝经,其性破泄,能逐肝经瘀血,疏条气机,为少腹疼痛之主药。腹痛有上中下之分,上脘痛者病在胃,中脘痛者病在脾,下脘痛者病在肝。厥阴之脉上巅顶,布两胁,邸少腹,下绕阴器。肝经瘀滞,络脉阻滞,气机不通,故少腹痛。赤芍入肝经活血破瘀,行气散结,故止痛。李时珍曰:“芍药有赤白之分,白补而收,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赤白各虽花色(白入气分,黄入阴分,赤入血分)单瓣而入药,以杭州产者其质为优”。 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 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麦冬其性寒凉,其质滋柔,入肺经以止嗽化痰,肺燥热者宜之。入心经养阴宁心定智。而天冬重在消痰润肺,入肺经兼以走肾,滋肾阴清虚火,常伍元参而用之。二冬均能润肺滋燥,宁嗽定喘。而麦冬兼入心,天冬兼入肾,此二者之异也。李时珍曰:“二冬皆甘寒之品,为滋阴润肺、化痰清热之上品,入手太阴者二药同,入少阴者乃手足之分也。” 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 病热者有夜昼之分,夜间身热者病在阴分,多缘肝肾阴虚所致。地骨皮以骨入骨,以皮走表,骨者肾也,皮者肺也,肾阴与肺阴金水相济,虚则同虚,故见骨蒸劳热,热其于骨而达于皮也,此热非地骨皮莫能祛。 知母其味辛苦,其性寒滑,能上清肺金而泄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其性沉降,用于肾火蒸腾,小便黄赤,五心烦热,夜热早凉,脉尺大而寸虚者,以此品当为首选。 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 葛根其性升举,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入阳明胃经,兼入肺经。土以生金,而金气充则宣发有度,故又有发汗解肌之功。葛根解肌发汗,肌者肉也,脾以统之,腠者皮也,肺以统之。葛根入土生金,故宣展气机,发汗解肌以达邪。因其性升举,若中虚脾陷久泻不止者,又当葛根伍升麻而治之。 泽泻味咸,其性渗利,入肾经以退虚热,又有利小便之功。若肾虚阴火盛者当以泽泻伍山萸肉奏补泻开合之妙,使阴精得补而无留邪之偏,故六味地黄中用之。泽泻利尿乃滋肾通润之功中寓淡渗之功,此与车前之不同也。 此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内经曰:“热者寒之,治热以寒”。均说明了热性病必用寒凉药而治之,寒凉药又分甘寒、咸寒、苦寒、酸寒、辛寒(凉),其功各异,处方务要一一详审,妥善用药方能重病。一般说,实热治以苦寒;虚热治以甘寒;火热在肾者选以咸寒;在肝者选以酸寒;在心者选以苦寒;在脾者选以甘寒;在肺者选以辛寒。只要辨证论治,分清热邪性质及归经之不同方能见功。若寒热不辨,真寒假热之症投以上品则为药弊,杀人不远。故本文曰:“滋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上等肉桂)治冷气之侵。 内经曰:“治寒以热”,“寒者热之”。给后世医者治疗寒性病指明了治疗大法。 麻黄中空质轻,其性浮越,味辛性温,入肺经能开腠发汗,逐寒邪外出。肺主皮毛,寒邪束表,肺气闭郁,失宣肃之职而咳喘者,以本品发汗宣肺,调肃降以平喘咳。 官桂(上等肉桂)味辛而甘,其性热,能温通经络,除沉寒痼冷之疾,又能温壮元阳,消除阴邪。 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痛。 木香与沉香均为调气之要药。而木香善调肠胃之气,故腹痛因气结者,或寒凝气结,或寒热气结,或气机失利,气凝血结,在胃、在肠者木香当为首选。 而沉香其性重坠,直达下焦,有降气平喘之功。因本品入肾,故闪腰叉气而致腰痛者,本品直入肾脏而治之。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呕,壮胃脘以温。 丁香辛热,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和中止痛之功。凡中虚寒凝、气机失利而作呕、作呃者,以本品平之。 藿香降逆止呕与丁香类同。但藿香性温气降,温中化湿,芳香醒脾,故寒湿困脾者本品功效优捷。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痛。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 吴茱萸味辛性温,入厥阴肝经,走下焦入少腹,温经散寒而止痛。 山茱萸入肾经,为壮腰补肾涩精之佳品。若寒凝肝脉者吴茱萸宜之,若肾虚滑精早泄,精关不固者,山萸肉宜之。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 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 豆蔻、砂仁其味清香,性禀温和,入太阴阳明经,开胃醒脾,散结调中,助运进食,为调中州之要药。 腹皮、厚朴其性走散,能行气散结,宽中除满,温通气机,消痞除积,为治腹部胀满之要药。腹皮与厚朴相伍,一重在走血分,一重在气分,共奏阴阳平调之功。 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 白豆蔻其味芳香,其性温通,芳能化湿,温能行气,通能散结,入阳明经有开胃醒脾、和中化滞之功。用于湿困脾阳,胃呆不纳,气食滞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等症,为其首选之药。 元胡索其性温,行散力较峻,为血中之气药。能运通上下,调理周身气血,以疗气滞血瘀,经脉失调。《类经》曰:“若论行气活血,当辨其冷热,病性属寒,则选于温通。病性属热,则选于清散。气血壅滞,病机源于气者,当选气中之血药。源于血者,当选血中之气药。牢守病机,分型遣药,方能中底。” 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 附子乃辛甘大热之品,入少阴肾经,补命火壮元阳,以除沉寒痼冷之疾。类经曰:“若论补阳,当辨何脏,脾阳衰者,肉蔻是也;心阳衰者,桂枝是也;肺阳(气)衰者,款冬花是也;肾阳衰者,附子是也;肝阳衰者,吴茱萸是也,五脏之阳衰,其源均系肾阳之衰,故治诸脏阳衰,不能离乎补肾阳之根,故附子亦为补五脏之阳的峻品。” 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 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经,温经散寒,治中焦虚寒,四肢逆冷。脾统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中焦阳衰,不能温煦四末,唯有干姜性温气热,守中焦以旁运四肢,故为治寒厥之要药,多伍附子与人参,能扶心肾散失之元阳,以振阳复苏,挽其危候。 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 草果亦为草蔻,其性温香,入阳明经有消导助运之功。凡寒凝气滞,宿食不化者,唯用本品辛散温通。香燥以顺脾胃之情,化中州之冰结,振食滞之寒凝,宽中畅气,消导进食。其要点为宿食寒结,久不克消,寒结中焦者,赖此以除之。 槟榔质坚性温,攻逐力猛,有斩关夺门之功。其性行而不驻,其降力峻能至于极下,故有克化顽疾,散结除痞,去积推陈之功。 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 肉苁蓉性温力峻,入肾壮阳,为治阳虚滑精,女人带下,腰膝酸楚,元阳亏虚之要药。但本品性滑,具润肠通便之功,若阳虚便闭者,以半硫丸佐肉苁蓉可收其功。 鹿茸性温热,峻补元阳,填精益髓。此血肉有情之品,故用于男女虚劳,精血大亏,少气乏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有振奋元阳,强阴益精之功。 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 锁阳其性温热,有益气壮阳、升提敛涩之功,用于遗精滑涩,小便失禁,少腹冷痛,溲清便溏。但要点重在壮阳温通、摄纳精气为要旨。 菟丝子亦为壮阳补肾之要药。用于阳痿、早泄,精关不固,女子带下,宫寒不孕。但菟丝子功效之要点为培肾元,益精气,调和阴阳,有续子延龄之功。 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 没药活血破瘀,行气止痛。乳香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没药为血中之气药,乳香为气中之血药,二药相伍,能化瘀于气中,行气以血外,使气血各循其道,复其常度,凝血自散,而疼痛亦止。 二丑与巴豆,其味辛,其性热,其用走,故能消导积滞,通腑攻下,为治便秘、便结、寒凝积滞。凡有形之寒凝之邪,在腑在肠者,非二药莫能逐之。 巴豆有毒,其性烈。二丑有小毒,其性善行不住。均为逐寒凝、开便闭之要药。但二者不相合,乃因犯于十八反之例。 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 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 紫苏有苏叶、苏梗、苏子之异。若散风寒,解表邪,则苏叶力峻;若平喘利咳,降气坠痰,则苏子功优。苏叶味辛性温,质轻上达,味辛入肺,开腠理以散风寒之邪。而苏子质重性降,亦入肺降气坠痰。二者均入肺,叶以宣之,子以肃之,二者相伍,治风寒喘嗽,其功最捷。 川椒辛温麻辣,为散寒通经之品,但对治蛔厥亦有良好之功效。因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降,得麻则痹,故治蛔厥本品伍苦楝子收效最速。 川椒核质重沉性降,亦有降气、涤痰、宽中、除满、平喘、宁嗽之功。 五灵脂治心腹之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 五灵脂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散结,为血中之气药,能消除气凝血结、症瘕积聚所致的心腹诸痛。 大茴香又名八角茴香,味辛而甘,气香而散,入脾胃、小肠经,温中行气,破滞消坚,以理下焦、小肠、膀胱气见长。凡气滞寒凝,留结少腹而作痛者以本品而除之。 上述诸药均为热性之上品,凡证属阳虚寒凝、冷结者,均可分经别虚实而治之。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 凡中药其性虽繁,总之不外寒热两类。凉为寒之次,温为热之次,故分解而言,又称四性。治寒证、寒极者,以热药治之,阳脱者以热药救治。若虚寒之证,阳虚不甚之证,又当以温药和之,温药有温通经络,温煦脏腑,温养气血之功效。故温药在临证中用处十分广泛,以下分别论之。 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 甘草味甘气平,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之功效。在诸方之中,药品寒热补泻共存,必有甘草从中调和,方能共奏其效,故曰国老。本草纲目曰:“甘草以味甘而命名,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还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者忌之”。 人参甘苦温凉,大补肺中元气。泻火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填精神,定惊悸,除烦渴,通血脉,破坚积,消痰水。治虚劳内伤,为治脾肺气虚,心气虚损,元气欲脱之要药。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 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 亭苈子入肺泻热,利水化浊,其性行散淡渗,入肺经化痰浊消水气,复宣肃而平喘咳。若肺气壅塞、喘满甚者,可以苦葶苈泻下为峻。若虚劳喘嗽,脾虚痰湿上犯于肺者,又可选甘葶苈以治之。 茯苓味甘性淡,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利湿开胃之功。凡脾不运、湿浊内蕴所致的脾胃不运、胃不纳、气机升降失常者,当以白茯苓补而利之。补即补其中气,利即利其水湿。湿邪祛,中气充,而阳气复。脾得健运,而水谷纳,气血生也。若脾虚不甚,而湿邪尤盛者,当选赤茯苓。脾虚极而湿邪稍存者当选白茯苓。 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 黄芪味甘性温,色黄气厚,生用固卫气,实皮毛,敛汗托疮。炙用补中州,壮脾胃,益气生血。 山药味甘淡性涩敛,入心脾肾三经。入脾经有益脾固肠止泻之功;入肾经有益元涩精封藏之职;入心经有益气敛阴,养血安神之功。总之,本品为气阴双补、涩敛固脱之品。 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 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 莪术为血中之气药,三棱为气中之血药。二者相伍有攻坚导滞、散结除痞之功。凡积于胃肠有形之痞块,如症瘕积聚,均赖此以行散破结。但二者行而利峻,破泄功著,故气血虚弱而有症瘕者,当慎用或少用。 麦芽善消谷食之积,神曲善磨面食之积。二者相伍,共奏消食导滞、行气除满之功。凡脾虚食滞、久羁胃肠不得克消者,投此品以收功。若肉食之积,可佐山楂;若瓜果之积,可佐青皮,寒者伍干姜;热者伍郁金,以奏其功。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 陈皮入脾、肺经,化痰浊,畅气机,以宁嗽平喘。咳者肺气伤也,喘者痰气壅也,痰源于脾,气源于肺,脾湿动痰,肺气壅滞,故痰嗽做矣。陈皮性燥以化湿痰,气利以肃肺机,故治之。 枳壳为橘类未成熟之品,其性行散力峻,与青皮类同。而青皮入厥阴以消肝积。枳壳入太阴以行散中宫之瘀滞,谓之不同。枳壳善能宽中快膈、理脾肺气机为其见长,但久用耗气,体虚人不易多服、频服。 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 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能健运中州,去湿化浊,以复脾胃纳运之功而生气血。 当归味辛甘质润,善入厥阴血分,为补血养血、调经之正品。《类经》曰:“论当归实为调血之佳品,分头、身、尾,作用各不相同。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陶宏景曰:“当归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扶,善入心肝血分,为调血证之圣药。女人以血为主,故妇科赞本品为女人之圣品,经带之仙丹也。” 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 半夏性温而燥,入中宫脾胃经,善化湿痰。脾为湿土,主脏属阴,喜燥恶湿,脾湿得化,升降复常。 枳实功同枳壳而力峻,以攻逐肠间积滞、破积散结见长。凡食积肠间,气结壅塞,大便不通者,可以此而下之。胀甚者伍川朴;燥甚者配芒硝;体质不虚属阳明实热证者佐川军,以并奏功。 川芎治头痛之要药。桃仁治瘀血之佳珍。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入厥阴血分,上行巅顶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因本品即活血又散风,能达上焦巅顶,凡风热、风寒、风湿。上犯头目者,必气血壅滞而做痛,多伍荆芥、薄荷、白芷以奏功。 桃仁为破散瘀血之要药,其功重在破体内有形之瘀血,重在少腹瘀结,其功更峻。女人以血为本,以经用事,血虚则闭,血热则崩,血凉则凝,血实则壅,桃仁为治血热、血实之要药,多伍红花、川芎以奏其功。 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 艾叶性温质柔,入气分而行血分,为调和气血之要药,若女子宫寒不孕或胎动不安,可以本品温经和血而治之。崩漏者其因有三:一、血热;二、气虚;三、阳衰。本品治崩漏乃为阳衰之类,因阳气虚衰,气血失于摄纳,阴不载阳,阳不制阴,故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而成崩漏。 香附为理气调经之佳品,本品入肝经善调厥阴气分。肝为血脏,肝气调则血安,故妇人调经多以本品与它药配伍而奏功。论调气必分脏腑经络,若用之不当则不能见功。如木香理肠气;佛手理胃气;香附理肝气;陈皮理肺气;沉香理肾气;苏叶理膀胱气;青皮理胆气。 杏仁止风寒咳嗽。五味敛肺气之升。 杏仁味苦性温,能温肺化痰,降气平喘,止咳宁嗽。凡风寒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喘嗽者,本品苦以降气,温以散寒,故治之。 五味子性温而涩,酸苦甘辛成五味具备,但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使肾气充则肺气纳,喘息平则咳嗽止。凡咳喘症属虚劳者,肾不纳气者,无外感病邪者,可以本品治之。若表邪犯肺,当慎用,以免闭门留寇。 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 防风辛温,性走散,上行头目,外达皮毛,凡风邪为患,皆赖此以除之。风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之不同,可以本品临证相应配伍而收其效,风热伍薄荷、银花;风湿伍羌活、苍术;风寒伍麻黄、桂枝;风燥伍沙参、麦冬。但本品其质轻,性浮,以存发散之性。 荆芥乃气中血药,搜风亦能散瘀,上行头目,有行气散风之功。下至血海,又能散血中之风,以疗崩漏,达止血之效应。凡清利头目,多以荆穗为最;治崩止血多炒炭用。 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痛。 山楂性温,味酸而甘,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本品善消肉食之积,用于食滞中焦,油腻肉垢,久积胃肠,非此不能除。 细辛性温而散,质轻上达,入手少阴及足少阴经,为治头痛之要药。 其头痛有五:有阳明头痛,有太阳头痛,有少阴头痛,有厥阴头痛,有太阴头痛。细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少阴者肾也,肾精不足,阳气失守,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交,精血失于相互化生之职,清窍失荣,寒邪内闭而致头痛者,以细辛味辛以散之,性温以和之,使气血畅达,头痛自止。 后人论心肾不交,只知肾阴与心火,此谓阴不济阳,而不知肾精与心血相互化生,亦为两少阴交泰之枢纽也。肾精充则心血化生有源,心血足则肾精盈满,此谓精血同源之理也。再言之,肾主阴而心主阳,心阳不亢则心气和,肾阴上滋则心阳自降,此为坎离即济,阴阳交泰,则病何之而有?故治肾莫离乎心,治心莫离乎肾,此两少阴为一元之体也。 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 紫薇花味香而散,性温而宣透,入血分,有化瘀通经、下乳催生之功。用于妇人血寒经闭、少府瘀结疼痛。若胎死腹中而不下者,可用本品10g,佐百草霜5g、桃仁10g、,红花10g而下之。 酸枣仁味酸性涩,气温而和,入心经有养血安神敛汗之功。用于心气耗散,心阴不守而致的心悸、少寐、自汗、不安等症,多伍五味子、麦冬共奏其效。 藁本止头痛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 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 肾虚有阴虚、精虚、阳虚、气虚之不同,杜仲专补肾气,以固肾阴,气阴双补,兼除风湿,为强筋骨、壮腰膝之要药。若肾虚兼阳气不足配淫羊藿;兼精血不足伍鹿角胶;兼阴精不足佐山萸肉;挟风湿者增狗脊;伴阴虚低热者伍二至丸,共奏其功。杜仲为补肾强阴、壮阳益精、舒筋活络、祛风胜湿之要药,本品入肾扶正达邪为其见长。 血晕有全身血晕及局部血晕之不同,有心、肝、脾、肾诸经血瘀之不同。红花善通经络,活血调经,用于血瘀阻塞窍络,扰及神明,使心神失守,成为血晕,又名血厥。以本品通经化瘀、活血安神、开窍通灵之功效,多伍石菖蒲、远志、郁金、共奏其功。 此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中药大体分为寒热、温平(凉)四类,温性药多有补益之功,有壮阳、填精、益气、活血、温经散寒、扶正达邪诸功效。但临症之中,必别寒热、查虚实、有的放矢。若热性病、燥性病、精血亏涸、津液不足当慎用,恐其抱薪救火,事成其反,致实实虚虚之弊。 即己明于三者,岂不悉举其平。 常山使之截症。阿魏用之消癥。 常山入厥阴、少阳经,有和解退热之功。凡病在少阳,邪困痰气,病在皮里膜外,难以分解之,而寒热交替,发作有时,此为疟疾。常山善除皮里膜外之痰,痰祛则阴阳和,气血顺,少阳复升发之机,而病得愈。 阿魏乃化癥疾之要药。人体内癥瘕积聚,皆因气血逆乱,失于和顺,聚而成积、成聚、成瘕、成癥。积者病块也,按之有形,其位不移,多为食滞做患;聚者痰气也,痰气结留肠间,逐之有形,推之可动,聚散无常也;癥者有形可证也,牢守其位,按之不移,成年累月痛无定时,乍做乍止,其病在血,在脏属阴;瘕者假也,其形无定处,游走漫延,聚散无常,其病在腑、在气。癥瘕主要区别,一在脏,一在腑;一在血,一在气;一牢守其位,痛有定处,一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一为寒证,一为热证。 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 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 防己有汉防己、木防己之分。木防己以祛风湿为最。汉防己以利水消肿为最。本文指汉防己,功在化湿利水,走下焦,利膀胱气,使水湿得化,而肿气消也。佐木瓜者,木瓜重在和胃化湿,活络舒筋。二者一为利水化湿,一为健脾化湿。合用共奏健脾助运,化湿利湿之功,使湿邪尽除,肿气消散。 菖蒲、远志均为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之佳品,二者一是开窍醒神,一是交通心肾,定心安神。二者合用以增强安神定志、启闭醒神之功。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茯神。 虎骨补肾健骨以壮腰膝,此乃血肉有情之品,以骨强骨,以形补形之意也。 云苓生于树梢,茯神生于树根,梢者禀于阳气,近乎天也,故其性下沉,有淡利之功。根者近乎地也,其性上浮,故能上交于心,而定神安志,此篇讲茯神重在入心宁志安神。而茯苓入脾重在补中益气,利水,此二者之不同也。 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 阿胶又名驴皮胶,以驴皮取阿胶井水熬练而成,本品其功有二:一、用于劳伤喘嗽,喘咳带血者,本品有润肺宁嗽止血之功。二、本品有补血养血安胎之功,用于气血虚弱,诸虚百损之证。 牡蛎其功有:一、有重镇潜敛、降阳熄风之功。。用于阴虚阳浮,风阳妄动而致头痛、眩晕、耳鸣诸症;二、有敛汗涩精之效,用于体虚汗出,腠里不闭,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滑精、梦遗。总之,降阳熄风乃取本品之重镇潜敛之性,固精止汗,乃取本品涩敛之功。 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 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 羌活外达皮毛,内通血脉,旁彻腰膝,疏通气血而理筋骨,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为祛风胜湿、活络舒筋之要药,尤以上肢及头目风湿者其功最捷。 款冬花性温而平,入肺经、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因其性温而不燥,行而不峻,故用于老年体虚痰喘最为适宜。若热痰者配瓜蒌、川贝母,寒痰者配白芥子、半夏。 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 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 独活与寄生均为足少阴肾经之药。肾主骨,独活重在祛风通络,善搜骨间之伏风。寄生强筋骨,善搜皮肉之游风。二者相合,共奏补肾健骨、祛风活络、宣痹止痛之功。 薄荷辛凉,质轻上浮,入上焦清头目之风热。凡风热上闭清窍者以此为首选之品。而白芷辛温,其气芳香,入阳明经,易达头目,热能祛风散寒,用于风寒上犯清窍所致之疾。二者相伍,薄荷之辛凉与白芷之辛温共奏平性宣达之功,而疗风寒、风热、风湿、头风诸疾。 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 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 木贼、蒺藜均入肝经,能平厥阴之风热,风清热退,肝木复常,而目疾浮翳随之而消。 元明粉即芒硝,海粉即海蛤壳粉。元明粉重在通肠泻热,乃上有病而下取之,肺经有痰火,通过通泻大肠而肺气自清,此泻表安里之法,大肠为肺之表。 海粉重镇潜敛,有坠痰降火、肃肺开窍之功。二药相并,为降痰泻火、清理上窍头目、利咽平喘止咳之要药。 青皮伐木、紫菀克金。 青皮入厥阴肝经,破气散结,用于肝郁气滞、少府硬结疼痛之症选为上品。 紫苑质轻性温,宣肺利气,平喘宁嗽。凡咳喘属痰浊壅肺者,可与此品以治之。 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 药凡皮者皆走皮也,五加皮即走皮而利水,又活血而消肿。活血利水消肿本品为其见常。 天花粉味甘性平,质润而滑,入肺、胃经,能益气生津,而具止渴清热泻火之功。 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 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 牛蒡子质轻味辛,入心、肺经,直达上焦,清热搜风,解毒利咽,为疗风热喉痹之要药。 薏米仁入下焦,清湿热,祛风湿,活络舒筋,为治湿热在下焦所致的风湿腿痛、脚气水肿。 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 琥珀与朱砂质地沉重,重以镇却,故有镇心安神,定惊之功。而琥珀除安神定惊外,又有利水之功。故凡痰火扰神、虚阳浮越、神志不安及水气凌心所致的肢体浮肿者,唯有朱砂、琥珀而治之。 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 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 川贝母性凉味辛,入肺经以化热痰,兼入心经有清热祛痰、开郁散结之功,用于火热克金之干咳无痰或痰粘带血者,亦用于痰热扰神、心神不宁、胸闷热郁。太息源于痰热者均可治之。 浙贝与象具功用类同,二者均以润肺化痰为主,以治肺热痰嗽,但无清心泻火、安神定志之功。 百合其功用有二:一、有养心滋肾安神之功。用于燥热伤肾,夜不能寐,精神恍惚之症。二、用于阴虚火旺,劳嗽痰血之症。 总之,百合以滋阴降火为主。入心经以化痰热,宁神定志。入肺经以滋阴降火,理劳嗽痰血。 至于医蛊毒者,古方多用之,即现代所言水蛊之症,而今时多不用此。 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 升麻外以表散风寒,内以升阳举陷是本品的主要功能。凡外邪侵表,营卫不调,腠理不和所致的风寒、风热及斑疹隐现不透,均可以升麻外达肌腠而宣散之。若中虚气陷,清阳不举所致的久泻脱肛、脏器下垂等症,亦可以本品升举中阳之气以治之。所谓“陷者举之。” 怀牛膝苦酸而平,足厥阴、少阴经药。益肝肾、强筋骨,治足痿筋挛,阴痿失尿,伤中少气及风湿顽痹,均可赖此伍它药而治之。如挟风湿者配追地风、络石藤;肾阳虚者伍巴戟天、淫羊藿;肾阴虚者伍女贞子、旱莲草。此外,本品亦有引药下行之功,以治阴虚阳亢、虚火上扰之症,多伍元参。 而川牛膝重在祛风散寒,能搜剔筋骨经络之风湿,从而使气血流畅,消肿定痛。二者怀牛膝重在补,川牛膝重在泄;怀牛膝能降阳熄风,川牛膝能搜风疗痹为其不同也。 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 猪苓味甘淡,重在利水。凡水湿潴留、漫及全身所致的周身浮肿,以及小便涩滞不畅、点滴难下,均可以猪苓直入膀胱利水化湿消肿。但肿有虚实之分,猪苓重在治实邪浮肿。若源气虚脾不运湿,可用茯苓皮或全茯苓以治之。茯苓与猪苓之别,前者以健脾为主,兼以利湿,后者以泻水化湿为主,兼以分利小便,此为其不同。 湿邪为患,治法有四,一、芳化,二、淡利,三、运化,四、燥湿。苍术祛湿乃取本品燥烈之功,以燥胜湿,使湿邪尽蠲。苍术与白术二品虽均曰术,但其功用大有不同,白术重在健脾益气,燥湿祛痰,用于脾虚湿滞、脘满纳呆之症。而苍术无补益之功,以甘温辛烈之性味,燥湿化浊为其见长。此外又能发汗治痿,消除瘴疠之气,以疗流行时疾是其特长。若脾湿久困中阳,不宣,气机阻遏者,可与白术并用,以达攻补兼施,行散之中唯有补养之意,使祛湿而不伤正,培中而不留邪,此为二术汤。若痰浊盛者二术又可与二陈汤相伍,为治湿痰之佳方。 枸杞子明目以生精。 鹿角胶补虚而大益。 枸杞子为枸杞树所结的成熟之果实,又名杞果。入肝肾二经,能益肾填精,养血壮骨。入肝经为滋柔肝体、养血育阴明目之要药。总之,其功效有二:一、补肾填精,治疗肾虚劳损诸疾;二、养血柔肝,治疗肝血不足,目失滋荣各种眼疾。 鹿角胶为鹿角熬炼而成,此为血肉有情之品,善疗肾虚劳损诸疾,以肾气、肾阳不足所致的种种病变,本品其功最佳,为峻补精血、助阳益气上乘之品。诸虚劳损,五劳七伤,本品亦当首选。 天麻治诸风之掉眩。 木通治小便之秘涩。 若论治风有内外之别,外风乃六淫之风,内风乃肝经阳气之变动。天麻重在治内风。所谓“诸风之掉眩”是指血虚生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而言,六淫之风不在其列。风邪者阳邪也,多伤人体上部,扰及清空,而见掉眩,掉者震颤也,指肌肉膶动而言。眩者昏眩也,目无所视,旋转不定,又成晕眩。掉眩其因在元海阴精不足,虚阳上浮,而挟中宫痰浊所致。故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谓。天麻能理肝气,搜肝风,又能疗肝阳浮越、挟内痰之症,故本品为治风、治痰之要药。属风痰之症其头目必眩,因痰浊挟风上犯,清窍为之闭塞而掉眩作矣。本品入厥阴以平肝风,入太阴以化痰浊,风痰自化,掉眩可止。 木通质轻中空,其味苦而淡,故入肺以宣发气机,下入膀胱以利水通便。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治节有度,膀胱气化得彰,故小便得利,为治疗小便秘涩之要药。 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 天南星为治风痰之要药。痰有湿痰、燥痰、热痰、风痰、寒痰、火痰之分。一般说,湿痰源于脾,燥痰源于肺,热痰源于胃,寒痰源于肾,火痰源于心(火痰又称痰火),风痰源于肝。故治痰之要必明其病位,即痰之起源,方能杜绝其根。若见痰治痰,不究其源,恐难以根治,予后复作,终成大患。天南星入足厥阴经,善搜风化痰,使痰出风彻,血行畅利,而内风之患——偏枯即愈。 天南星与胆南星同出一品而炮制各异。胆南星是由猪胆汁炮制而成,有息风止痉、定惊镇却之功。专入胆经而治胆热不眠,或小儿急热惊风,病由于热痰扰及心胆二经者本品尤为合拍。 莱菔子即萝卜仔,本品有顺气化痰、宽中除满之功。若炒黄则重在消食,以面食为最佳。食滞之患有肉食、面食、谷食之不同,当分经用药,方可奏效。 (注:肉食——山楂 面食——炒卜子 谷食——炒麦芽) 本卷医学传心录中药一篇简单扼要的以寒热温平归为四类,每味药仅用七、八个字简述了药的主要功效,言简意骇。药味不多但选择精湛,均为临证必备之药。若能熟此,临床亦可应承,但必须再参照有关中药书籍以补其不足。总之,以此为纲,提纲挚领,以了解中药全貌为要旨。 - V0 H' c7 M6 p4 R3 M6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