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1 21:55:29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7月1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6 L3 N# b0 b  q! W" }) l, f6 ^" Y! f; o/ _       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源于解剖所见的器官,但是又不局限于肉质的脏器。中医的脏象学说,借鉴龙文化,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中医大胆地想象,认为五脏既合于四时、也合于五方,万物的声色气味都与五脏相关,人是整个时空的“袖珍浓缩体”。龙文化与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相似的构造方式,都是玄而不虚的模型。' P# z2 D* i2 ?5 v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汉代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河图、洛书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 e" b1 E/ H% [9 p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图洛书对中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 n9 m& o6 M/ H6 c( x7 E% P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velinks.com/bqwh
: K: s9 ~  K' V7 v* D  o& _8 j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谁启迪了扁鹊的思想”?比如龙文化对于扁鹊构建中医学术理论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 _+ g( o, s7 n( j! d       龙文化的起源已经有数千年,各种传说版本不同,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共有的特征就是“世上没有真龙”。龙不是一个现实世界里的具体生物,而是一个历代智者富于想象出来的一个生物,其中寄托了很多理想的因素。
( ~" r3 d+ q# }  e! r) o# e( a根据学者考证,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距今约8000年,属“前红山文化”遗存。所谓“龙形堆塑”,是指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形图案。这个龙图形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红褐色的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V) Q! V4 p1 m( ^9 v8 t& x$ n
另有学者说,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岩画,距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画面是一个鱼尾鹿首的龙,应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
$ G- ~4 D- e7 d) D- p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以及属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等,都是早期的龙造型。+ c4 b6 n1 J* }( |
龙的起点虽然在石器时代,但是经过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不断发展、演化,龙文化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
) _  u. f3 |) V9 k+ h: ?甲骨文的龙字,从辛字头,像一个蟠曲之体,为会意兼象形之字。象征着“铁腕手段”,引申义为“威权”。 % O& l+ _$ n' |% ^1 H7 m+ w5 ~" h8 O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发兵伐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在冀中平原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之中,“应龙”蓄水,阻断交通。蚩尤还请风伯雨师,刮起弥漫到天际的大风,夹杂着大暴雨。黄帝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命令叫做“魃”的神女,把风雨收回去,天晴日出,黄帝因此“遂杀蚩尤”。
9 M$ f# _- W$ N3 _" a) H( B《山海经》说的这个故事里的“应龙”,可以呼风唤雨、行云布雾,已经是一个神话人物。它顺应古代帝王的心意,所以叫“应龙”。当然,这只能是古人渴望驾驭大自然,能够呼风唤雨的一种奢望。
/ {# b9 Q7 a8 i  q) b# u  P) ?8 Q* f《淮南子·览冥篇》讲述的故事里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是一个天翻地覆,水火灾难极为严重的时刻。除了天灾之外,还有猛兽、凶鸟危害人民,老人儿童往往成为被害者。在这个危险的时刻,时代呼唤英雄出来救苦救难,解民于倒悬。理应出来一位男子汉大丈夫,但是《淮南子》说出来解救世人危难的不是男子汉,而是女英雄女娲。“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 R5 C$ I9 y' }! \
女娲这位改天换地的女英雄,不仅拥有先进技术,可以炼石补天,而且还为天地“立四极”,“杀黑龙”解救冀州平原的洪水灾难。这个“黑龙”不再是呼风唤雨的神物,而是制造水灾,危害一方的罪魁。可见龙文化里的龙,也有善恶的不同本性,不都是吉祥如意的正面形象。但是,它们都与水、雨水、水灾有关系。6 h& |7 \8 W0 F/ I
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藏象、经络学说的构建上,是思想方法的启示,影响巨大而深远。
9 E* P2 k: \! _) J- o. P- B2 x
3 ^# F- r; ^" i3、中医之龙是藏象,“天地在心腹”. H2 z- Z" h9 a. [: P9 h
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源于解剖所见的器官,但是又不局限于肉质的脏器。/ {+ c& J* J2 g7 F0 @3 h( v& Y6 m
中医大胆地想象,认为五脏既合于四时、也合于五方,万物的声色气味都与五脏相关,人是整个时空的“袖珍浓缩体”。这种观点的形成,与中华龙文化的集成创新手法完全一致。7 Y1 D# \9 R3 W, x" r1 P8 I6 d
中医的脏象学说,借鉴龙文化,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龙作为一个整体是虚拟的,但是与它有关的风雨不虚,不需要呼风唤雨,风雨该来的时候自然会来;与龙有关的鳞片、虎须、鹿角、马面、鹰爪、蛇身、虾眼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它们存在与不同的动物身上,不是一个具体的生物。但是,世界上万物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大自然不断进化而产生的,并且它们可以在同一时刻出现,一起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共同存在于现实世界里。
( c; V* C6 K+ W# w中医认为,心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象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 j! X* f( m2 u7 O) v
扁鹊集大成地创立了中医学,“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充分继承了龙的精神,把五脏六腑、十四经络、三焦出入,都赋予了合理人为安排,甚至是带有某些理想的成分,比如五脏分别配属于春夏秋冬长夏五季、东西南北中五方、角徵宫商羽五音、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心咸五味,因此,人体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的时空与内脏相通,大自然万物的元素色味都凝聚于五脏之中,“天地万物在我腹心”,人也就是一个“小天地”。
2 f+ K1 V7 {9 c5 s7 D2 l2 ^8 P0 w+ q1 O, V7 h- s8 o# y8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 21:30:12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7-3 21:32 编辑 0 r& R) @$ [/ w7 O" q

8 U$ _% k$ E* z4 e9 E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4讲。
* v6 r9 O; {  J% J* X9 N9 Q* m9 C& v6 Y/ c" Z" \9 G/ t/ j" H  H" h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D' J  f7 t( b5 G5 P* O' P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J, r  f$ h5 b7 ], @" x4 g3 N
七十四、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 t+ M$ ?/ x3 ]2 _4 W
       此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热重之方也。
* j$ D2 l, ~" k3 x4 M$ t       白头翁汤(方注见前)
/ q7 D- U8 l# r. c. m       七十五、噤口痢,左脉细数,右手脉弦,干呕腹痛,里急后重,积下不爽,加减泻心汤主之。
# @! w4 r" W" j' g- [+ T       此亦噤口痢之实证,而偏于湿热太重者也。脉细数,温热著里之象;右手弦者,木入土中之象也。故以泻心去守中之品,而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加银花之败热毒,楂炭之克血积,木香之通气积,白芍以收阴气,更能于土中拔木也。
2 ^- n, Z. f+ f: `+ h! i4 P% j' r       加减泻心汤方(苦辛寒法)$ h( n0 U1 e6 U+ j
       川连 黄芩 干姜 银花 楂炭 白芍 木香汁
" w( A1 a2 ?" {' h  D0 x% j       七十六、噤口痢,呕恶不饥,积少痛缓,形衰脉弦,舌白不渴,加味参苓白术散主之。  W$ S3 h: u: b& u# p! A1 K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中焦之法也。积少痛缓,则知邪少;舌白者无热;形衰不渴,不饥不食,则知胃关欲闭矣;脉弦者,《金匮》谓:弦则为减,盖谓阴精阳气俱不足也。《灵枢》谓:诸小脉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调以甘药也。仲景实本于此而作建中汤,治诸虚不足,为一切虚劳之祖方。李东垣又从此化出补中益气、升阳益气,清暑益气等汤,皆甘温除大热法,究不若建中之纯。盖建中以德胜,而补中以才胜者也。调以甘药者,十二经皆秉气于胃,胃复则十二经之诸虚不足,皆可复也。叶氏治虚多脉弦之噤口痢,仿古之参苓白术散而加之者,亦同诸虚不足调以甘药之义。又从仲景、东垣两法化出,而以急复胃气为要者也。
. {7 a" c: V1 f       加味参苓白术散方(本方甘淡微苦法,加则辛甘化阳,芳香悦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
- D# K4 ^. ?7 {# r2 F$ x( _2 T$ R       人参(二钱) 白术(炒焦,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扁豆(炒,二钱)薏仁(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砂仁(炒,七分) 炮姜(一钱) 肉豆蔻(一钱) 炙甘草(五分); e( B) R2 s0 R7 Z9 k# B/ L" X% b: M
       共为极细末,每服一钱五分,香粳米汤调服,日二次。
0 V- U5 D$ J$ u+ m       方论:参苓白术散原方,兼治脾胃,而以胃为主者也,其功但止土虚无邪之泄泻而已。此方则通宣三焦,提上焦,涩下焦,而以醒中焦为要者也。参、苓、白术加炙草,则成四君矣。按四君以参、苓为胃中通药,胃者腑也,腑以通为补也;白术、炙草,为脾经守药,脾者脏也,脏以守为补也。茯苓淡渗,下达膀胱,为通中之通;人参甘苦,益肺胃之气,为通中之守;白术苦能渗湿,为守中之通;甘草纯甘,不兼他味,又为守中之守也,合四君为脾胃两补之方。加扁豆、薏仁以补肺胃之体,炮姜以补脾肾之用;桔梗从上焦开提清气,砂仁、肉蔻从下焦固涩浊气,二物皆芳香能涩滑脱,而又能通下焦之郁滞,兼醒脾阳也。为末,取其留中也;引以香粳米,亦以其芳香悦土,以胃所喜为补也。上下斡旋,无非冀胃气渐醒,可以转危为安也。, i% ]5 Q9 c( r8 Z, C. Z' \
       七十七、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肉苁蓉汤主之。; \9 v% ?4 j( f7 q! ], \0 L
       此噤口痢邪少虚多,治下焦之法也。盖噤口日久,有责在胃者,上条是也;亦有由于肾关不开,而胃关愈闭者,则当以下焦为主。方之重用苁蓉者,以苁蓉感马精而生,精血所生之草而有肉者也。马为火畜,精为水阴,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其性温润平和,有从容之意,故得苁蓉之名,补下焦阳中之阴有殊功。《本经》称其强阴益精,消癥瘕。强阴者,火气也,益精者,水气也,癥瘕乃气血积聚有形之邪,水火既济,中土气盛,而积聚自消。兹以噤口痢阴阳俱损,水土两伤,而又滞下之积聚未清,苁蓉乃确当之品也;佐以附子补阴中之阳,人参、干姜补土,当归、白芍补肝肾,芍用桂制者,恐其呆滞,且束入少阴血分也。9 x! K' j  s* l# U3 P7 p  c
       肉苁蓉汤(辛甘法)
. O  S/ J$ x7 @- `* f       肉苁蓉(泡淡,一两) 附子(二钱) 人参(二钱) 干姜炭(二钱) 当归(二钱) 白芍(肉桂汤浸炒,三钱)0 u: q$ a- B# P0 F6 A' ~! s- Y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Y$ g' H- `+ _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 m  t4 j9 a3 _- V) E3 ?& P! d$ {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致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再暴虚易复者,则用二汤;久虚难复者,则用专翕。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盖凡甘能补,凡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肾水亏则动而躁,因燥而躁也。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观者察之。
/ m9 `3 m7 f( B9 r5 q# l       三甲复脉汤、定风珠(并见前)9 r0 c( G6 N0 i2 l5 ^1 J  l+ p
       专翕大生膏(酸甘咸法)
: f6 B7 V) @  b- x# `) W       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 茯苓(二斤) 龟板(另熬胶/ W3 a( d1 ]7 _& V7 y

$ I7 q* R' w1 ^/ B4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 21:35:0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2日),由张海涛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二讲。
/ G4 ?# t) ?: Y& `6 E5 W9 H. k: c        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 L& G9 u. o$ ~, B' q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夺液无汗”、“补泻兼施”、“药烦”、“停药”这三则医论部分内容,以及黄龙汤、人参养荣汤的组方特点和临床运用。
) |9 u; Q) I4 Y8 R  y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newsDetail?id=8030 t8 j! y7 d/ F) x8 ?/ J  E& i8 f" j
夺液无汗
6 u& U. J+ k. P5 q% z) V- ?【原文】
- K0 W1 l1 \+ i  W5 s  L; ]1 V7 e# y4 ]/ T1 z# X, V7 d: J- t
温疫下后脉沉,下证未除〔1〕,再下之。下后脉浮者,法当汗解〔2〕。三五日不得汗者,其人预亡津液也〔3〕。时疫得下证,日久失下,后下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乃致口燥唇干,舌裂如断。医者误按仲景协热下利法〔4〕,因与葛根黄连黄芩汤,服之转剧。邀予诊视,乃热结旁流〔5〕,急与大承气一服,去宿粪甚多〔6〕,色如败酱〔7〕,状如粘胶,臭恶异常,是晚利顿止〔8〕。次日服清燥汤一剂,脉尚沉,再下之,脉始浮,下证减去,肌表仅存微热。此应汗解〔9〕,虽不得汗,然里邪先尽,中气和平,所以饮食渐进〔10〕。半月后忽作战汗,表邪方解。盖缘下利日久,表里枯燥之极〔11〕,饮食半月,津液渐回〔12〕,方可得汗,所谓积流而渠自通也〔13〕。可见脉浮身热,非汗不解,血燥津枯,非液不汗〔14〕。昔人以夺血无汗〔15〕,今以夺液无汗,血液虽殊,枯燥则一也〔16〕。
0 x9 C) ]; F9 K/ ?补泻兼施
6 v/ Q+ O( Z; E* V: S
7 q- x0 A' ~4 q3 u* ~【原文】
# [2 ?: B/ }" H) @- q. V+ \4 P. J证本应下,耽搁失治,或为缓药羁迟〔1〕,火邪壅闭,耗气搏血〔2〕,精神殆尽〔3〕,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4〕,筋惕肉瞤,肢体振战〔5〕,目中不了了〔6〕,皆缘应下失下之咎〔7〕。邪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8〕,补之则邪毒愈甚〔9〕,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10〕,攻不可,补不可,补泻不及,两无生理〔11〕。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此证下亦死,不下亦死〔12〕,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含药而亡〔13〕,或有回生万一。
3 b' n! K  M% |9 J( O/ k黄龙汤
+ O. d9 ~$ i, ~8 c) u+ [+ N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人参  地黄  当归   
- u' u6 ]+ G# M7 ^照常煎服# ^# `8 }, e9 O9 T! `1 u
按:前证实为庸医耽搁,及今投剂,补泻不及〔14〕。然大虚不补,虚何由以回〔15〕;大实不泻,邪何由以去〔16〕?勉用参、地以回虚,承气以逐实,此补泻兼施之法也。或遇此证,纯用承气,下证稍减,神思稍苏,续得肢体振战,怔忡惊悸〔17〕,心内如人将捕之状〔18〕,四肢反厥,眩晕郁冒〔19〕,项背强直,并前循衣摸床撮空等证,此皆大虚之候,将危之证也,急用人参养荣汤。虚候少退,速可屏去。盖伤寒温疫俱系客邪,为火热燥证〔20〕,人参固为益元气之神品,偏于益阳,有助火固邪之弊,当此又非良品也,不得已而用之〔21〕。# o. x, p7 V3 l0 I
人参养荣汤, s  C1 a, h. ~0 k& v6 E) m* _* ]
人参八分  麦冬七分  辽五味一钱  地黄五分  归身八分  白芍药一钱五分  知母七分  陈皮六分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
& s3 W+ U1 k5 `1 G) I, F7 [如人方肉食而病适来〔22〕,以致停积在胃,用大小承气连下,惟是臭水稀粪而已,于承气中但加人参一味服之,虽三四十日所停之完谷及完肉,于是方下〔23〕。盖承气藉人参之力,鼓舞胃气,宿物始动也〔24〕。
" S% X' ]' N* R3 Q" v2 A* L药烦
+ K$ }' @; u9 H* e' p, I" a! W【原文】- e8 h) }, h% w3 M2 A  b3 y) }

( _& m% X/ x2 Q. a6 @应下失下,真气亏微〔1〕,及投承气,下咽少顷,额上汗出〔2〕,发根燥痒〔3〕,邪火上炎〔4〕,手足厥冷〔5〕,甚则振战心烦,坐卧不安,如狂之状〔6〕。此中气素亏,不胜药力,名为药烦〔7〕。凡遇此证,药中多加生姜煎服,均作二三次服,以防呕吐之患。
: [$ r- e. A+ t. Q4 V& k% t停药
. u& C4 y4 c. N) j0 q! `& \【原文】
& I4 q& Q/ q2 ^" r/ g9 n$ d$ J# Q服承气腹中不行〔1〕,或次日方行,或半日仍吐原药,此因病久失下,中气大亏,不能运药〔2〕,名为停药〔3〕。乃天元几绝,大凶之兆也〔4〕。宜生姜以和药性,或加人参以助胃气,更有邪实病重剂轻,亦令不行〔5〕。1 S2 x$ P8 `$ ]1 p7 x+ d5 k5 [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瘟疫论》的 “夺液无汗”、“补泻兼施”、“药烦”、“停药”这几则医论部分内容,以及黄龙汤、人参养荣汤的组方特点和临床运用。" ^5 N5 ?! @: l0 u  d
      “夺液无汗”在外感热病过程中,是经常可以发生的,它既说明了人体阴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邪气在表,需要通过汗解的必然性。
8 Z# y9 H3 m5 |3 O9 u- X/ A1 H! V孔毓礼曰:“表里枯燥之极,岂不可投养阴之剂,乃必俟半月津回何也?”- X. ]: p+ w8 \/ ~& s  z, u
龚绍林曰:“热结旁流,如水泄不通之症同,宜用承气以去其热,宿粪一行,其泻即止。伤寒即集乃云热结旁流,属上实下虚之症,宜用理中合承气治之。不思上既实矣,何以反用理中?下既虚矣,何以能受承气?遍阅方书,求其辨症的确,用药恰当者,无似吴师此书也。感疫得汗,必在脉症俱平之候,方是解邪之汗。有下后病怠而得汗解者,有调养半月而始得汗者。总之,其汗不可强求,听其自然可也。如果阴虚,则宜用养阴之剂,如口渴脉现浮洪而长者,则用白虎汤。”
9 d  S3 C' |3 O+ `" r/ N# P“补泻兼施”在外感热病的过程之中,是很常见的证候,也是不容易识别和处理的证候。吴又可以他老到的见识,精辟地论述了温疫病的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
4 _- {, g! h3 M/ ~“盖伤寒温疫俱系客邪,为火热燥证”,更是吴又可阐发伤寒与温疫关系的精辟见解。《温疫论·辨明伤寒时疫》云:“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症,子何言之异也?”吴又可回答温疫为何借用伤寒方时说:“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推而广之,是知疫邪传胃,(与伤寒)治法无异也”。) O# z( q. w! _; W  }2 q- y
年希尧云:“人参能助下药成功”。1 r: t9 X, G5 v- ~( a5 W1 y/ g  u3 t
孔毓礼曰:“撮空寻衣,有大实者,有大虚者,有半虚半实者。邪热亢极,而神气昏冒者,大承气汤下之。气血两虚,而神乱无主者,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以补之。虚兼实者,陶氏升阳散火汤、黄龙汤以扶下祛邪,亦有十全大补去桂加连芩者。要当以脉证详辨虚实,不可执一途也。或曰:此言杂病,若夫疫症撮空,惟有承气黄龙而已,断无有补之理。余曰:不然。余于疫病,用十全养营而得生者甚多。用大承气而愈者,未之见也。前条既知人参可以发散,此条又知人参可以推荡,为何谆谆致戒,使老弱病疫者,束手无策耶?”% A' m- b( r' _9 u- N" {* ^* O* Y
龚绍林曰:“补泻兼施,乃千古第一治病妙法。仆每遇夹实之症,用此法治之,获生者不少。治病当要详辨脉症虚实,此学者临证之第一紧要关头也。切记切记。人参用于发散药中,或加于推荡剂内,皆为老弱夹虚者而设,本是上策,何以反谓束手无策?此亦妄谈得失者也。”1 G  Y' ?2 {! y5 ~! V. a9 b
“药烦”也是温疫病治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通过病人在服药之后出现的种种现象,能够判断出其身体正气的盛衰,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3 e4 L  ?% w& p, ?8 B. f8 @' f
孔毓礼曰:“若知真气亏微,胆敢用承气耶?待至证变而用生姜,孰若未变而加人参生姜,以安胃扶元气为上。亡羊补牢之法颇善,但要再加人参。”
6 p* J$ R" P; J. J  ?9 e  龚绍林曰:“药烦有虚不胜攻者,亦有药未对症者。药不对症,易对症之方,即不烦矣。如虚不胜攻,仅加生姜,焉能止烦?必加人参以扶正气,方为尽善。”
3 @$ d! z+ [6 V# d8 @) p“停药”也是外感热病治疗之中屡见不鲜的现象,能够认识到这一证候与病人的正气不足有关,充分反映了吴又可对温疫病的辨证论治的精神,决不象现在有的学者一味强调清热解毒,甚至说温病治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只有清热解毒一法,并无它法,这实在不符合古人的传统观点。' A' h6 z  {5 i; N/ t5 E$ o
龚绍林曰:“服承气次日方行,右关脉数而实者,乃病重药轻也,宜重下速下。半日仍吐原药,乃是不应下症。至于中气大亏,不能运药而停者,即加人参以助胃气,而亦不行,此正所谓下而不应者死,加人参何济焉?”
2 x: j; g/ e6 Y2 X, w
( Y3 y' c/ w/ \! f. W" m0 U-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 22:07:4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肺胀有关内容
( s1 P' K8 {* Z; q# o7 d3 J9 y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早在《内经》就有关于肺胀病名的记载,指出病因病机及症候表现,如《灵枢·胀论》篇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2 o/ m: M" s, D
    请大家关注收听武宁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nkx
* r$ [9 ~) }, d* t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肺胀的有关内容。
& j  O  S$ E# [. V9 z     肺胀是中医特有的疾病名称,是按照患者发病时候气息不畅的痛苦状态而命名的。西医的慢阻肺、肺气肿、肺心病等与此相似,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的结果。
) z! \+ H7 [8 O    “胀”是一种疾病状态,五脏都有“胀证”。; N$ I- v5 [  O6 M" k1 ?, w
    《内经》的《灵枢·胀论》说:“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Z/ S. s2 a$ N: y2 n2 Y4 W
7 }7 c) _& a; F3 R; J9 Q
   又说“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2 N! ^+ y3 T  y) p8 A" f
# q, k+ c, w8 K' o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0 i" h* ~/ b- R9 t5 Y/ p) T
   关于胀证的治疗,《内经》说:
+ ]$ m( `3 [- r3 @# P( r# q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弥,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9 j: r$ k* w; N! K5 A- M
; K$ c' F+ k2 f0 V/ M3 H; D6 q
黄帝与歧伯一起讨论,其“医学问对”的时候,引用《胀论》,可见这个病,古人认识它很早。研究不少。主要是使用针刺治病,后世常有辨证论治,大约“温中行气”“疏肝健脾”很常用,
8 U# D, Q; f- _/ C肺胀之人,则需要化痰理气,健脾补肾,培土生金,逐渐恢复正气。
" o" Q+ C3 E  q, o, v8 x; D5 c5 W
; R  L9 s6 a: Y' ^8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4 21:26:28 | 阅读全部
       本周四(7月4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K! F# t, M$ m+ j. P, R) w3 Z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红蝴蝶疮、淋病、梅毒、艾滋病”。主要内容包括这四个病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e/ L3 o/ ?5 P6 }/ M8 U4 ?  [3 F
4 {$ l. ^" n1 ?2 @; }1 c$ @0 A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 ^+ N. T" F& u) u; K2 b/ J, V% V0 z      祝贺李源中医师为大家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红蝴蝶疮、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方面的内容。4 {+ C/ S' P% T- u9 ]
      红蝴蝶疮又名蝶斑疮。是一种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红斑、鳞屑、萎缩,状似蝴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见类型为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可见于西医学的红斑狼疮。3 ~4 P$ V: U* g+ v& c6 \% H: s  l
     中医外科所说的淋病,与中医内科学所说淋证(古老的五淋:石淋、气淋、热淋、膏淋、劳淋等)不一样,属于西医说的性病。主要是由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人是其唯一天然宿主,淋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灭。淋菌以侵袭生殖、泌尿系统黏膜的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为特点,淋菌外膜有菌毛,黏附于宫颈管柱状上皮而被上皮细胞吞饮,传染性强。若急性淋病治疗不当,可迁延不愈或反复急性发作。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淋病患者是其传染源。少数情况下也可因接触有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衣裤、被褥、毛巾、浴盆、坐便器等)而被传染。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母亲的产道时,眼部被感染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女性患者感染可累及羊膜腔导致胎儿感染。" a( ]$ K- `# b! q- @" j) V9 B8 J
      梅毒,又称杨梅大疮,也是性病;
8 R9 c7 H' g0 ]% f: L艾滋病,多有性传播。
: W% |* D. n6 s+ Q这些疾病,一般要到定点医疗机构去治疗,我们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免得引起麻烦,不是为了治疗它们,那是西医皮肤科专门看的疾病。
' c1 h3 x; y7 i4 V) |" A
; s! H0 j8 E7 {; }+ j%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6 11:55:06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铁涛传》的第16讲:无欲则刚,为中医呼吁。中医届一直流传着邓铁涛先生多次上书中央领导,为发展中医而呼吁的美谈,他自己也风趣地说:“我是一个上书专业户”。说起这些事情来,都是有历史背景的,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当年邓铁涛先生给徐向前元帅写信,呼吁重视中医,要救救中医,被胡耀邦总书记定为政治局传阅文件,催生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到后来在中医药管理局面临被撤并,中医被西医“抓大放小”的关键时刻,他们八老一起上书,为中医生存,为民族利益而呼吁。
- ?! _6 s! l: S1 I/ H: i0 T             邓铁涛先生列举了广东省的卫生统计数字,解放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到1961年是2.3万人,到1981年才剩下1.69万人,10年之后自然减员4000多人,广东的中医只剩下1万多人了。邓老这样动态地看问题,从数字的变化里,看到了中医队伍不断减少的危险性,后继乏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正确的中医政策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而错误的中医政策,就像建国初期那样可以摧残、败坏中医事业。有人认为中药西药都是药,可以统一管理,可以与国际接轨,按照外国的管理办法来管理中医中药,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念。西药多是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大,淘汰率非常高,更新换代非常快。而中药是天然药物,在人身上已经运用和验证了数千年,和西药在小老鼠身上得来的成果是决然不同的。中药发展,离不开中医理论,不能机械地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来管理中药,否则将扼杀中药之发展!一次一次的八老上书,所提意见都属于深谋远虑,远见卓识,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构思,也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一次一次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赞扬,八老上书,成了中医界人人乐道的一个美谈。http://www.velinks.com/dttz
0 A9 z6 A( \" v7 J$ G* C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感受邓老建言献策的胆识,担当精神与智慧。
9 b. }( O$ Q$ j9 e8 ^8 U          过去的几十年,西方医学强势东扩,中医药学术倍受冲击和煎熬,政府部门有人受西方学术观念影响,认为中医古老而落后,应当按照西医的标准进行改造,或者干脆利落取消了,就“扫清医药卫生之障碍”,完成了医学革命,就与世界接轨同步了。
; y3 m6 e7 r9 X. X' Q  [8 ]" N5 b% o        这些貌似进步的语言,看不到中医药独特的学术原理,也不了解其优秀的本质,就像和氏璧那样被人当作石头,还要砍去献宝人的左右脚。
- F4 E, Y1 M& B        邓老说他就是中医的“和氏”,一直在呼喊。然而,他虽然有很多建议得到了重视和落实,但也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直到最后也有很多遗憾。! Z6 k" |$ i6 Q& D# S( @* S, @
9 l) a4 G6 `6 m0 j5 p8 Z  m
中医药的复兴,是一个战略问题,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有学术问题,也有很多利益和地盘的问题。
* K2 h" X- L* M2 K' f7 H* i$ r) K  `' G2 B5 ?
中医对外首先是政治,然后才是学术。看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被西方医学所迷惑,主动成了他们利益集团的末等推销员。
: }" f* }0 K8 G- G5 b. P& q- w8 o; N+ e- \

8 M: y! q+ H/ A在《中医法》出台之前,西方医学在中国,已经到了医药,医保,医疗,医政,医教“数医联动”的局面,成了“全覆盖网格化”体系之外的“替补医学”,被边缘化,被抹黑,被打击,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事情。
/ d9 t  s" V. f  w' ]4 n. R
2 P' a7 M% u1 j7 ]$ d0 u6 z- y革命尚未成功,邓老给自己的挽联是“生是中医人,死是中医魂”。  E" j9 S! v' Y5 t" P
这个魂,很可贵,不能丢,要做“铁杆中医”。0 o- |$ m) p) A7 ~- C( E# y+ [

# j% l; _3 \*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6 22:05:2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7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7 h9 v+ s- \* b5 e) h        第一章:学术思想, B0 ]0 ]" s& \; e! t' `: G9 A: [
        第一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7 A3 S) n: F. q5 d/ e/ x+ F
       第二节:学术源于临床,疗效决定生命
( I. W$ R+ g$ G3 y7 O" N/ a- q2 I- b       我们一起期待王群才的讲座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 o1 x& C/ ^9 l! L8 K2 w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学术源于临床,疗效决定生命。
  w8 k% c8 R( V/ v& a
2 q# c8 H. D& p* N: A! o7 {       朱良春先生学习中医的时候,正是取消中医思潮起伏的时候,余云岫利用政府提案取消中医,鲁迅等人有意和故意伤害摸黑中医,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捏造人血馒头的《药》。" C0 W& ~, }2 @2 V: f6 e( E
        朱老经历了这些曲折,逐渐认识到“废医存药”的危害,以及“中医科学化”等提法的局限性,认为发展中医事业,必须重视经典的原创性,中医师徒传承的重要性,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疗效,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G  x& P7 m& A+ z/ a" I+ e$ ?

# W7 N3 i: A% w9 i, d% l7 Q&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7 21:43:5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7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辨证的内容,中医心理疾病的辨证就是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纲。结合气血痰火等病理变化,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别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失调、气血功能失调与心理疾病辩证及痰火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五方面加以阐述。. y2 z/ w# ]* i( h, S+ G
            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5 I5 j0 n: E) w: n' F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讨论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疾病辨证的内容。
. x1 _1 Y3 N( j$ w# b
, Z- A2 r$ ~  [$ U5 H8 K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因此,心理疾病的诊治,离不开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也是依靠四诊合参的搜集资料,不是做量表,也不是解梦。2 ^. K' G% H3 S" ?
4 ?6 J" i& X4 ^, {6 `$ i& L. c
治疗方法,除了药物调补,疏解,安神定志等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心理干预,有的时候“活法巧治”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如用激怒的“怒胜思”,“惊胜喜”,“悲胜怒”,“喜胜悲”,“思胜恐”等,
* {7 j" l, G2 R. u+ P由此可见,范进中举是一个喜剧,而文挚治疗齐闵王是一个悲剧。$ [/ p9 q4 E* Z& H& K# {
医生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关键是如何运作。3 X/ W2 S4 f0 Q3 h; Y

7 b  D8 ]- ^/ q. j( L& `5 d7 q( F* o*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8 21:40:2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7月8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7 A4 f! F5 _; x6 y# \' i  R! g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滥觞,同样深深的启迪着扁鹊智慧。
2 {! Z- J5 N, L0 a$ T        扁鹊脉法既有与现代西医相通之处,而更深深的体现着中医智慧。7 \9 H/ c+ o  O2 o4 b$ d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velinks.com/bqwh
9 u/ u! E& C6 j' s( c9 W! s" v/ S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谁启迪了扁鹊的思想?”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7 v' q5 R8 p+ q# Z* \% E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河图》《洛书》对扁鹊应该产生的影响。$ `2 R4 P+ O9 q( u0 n9 G2 }
        《河图》与《洛书》,虽然都是一至十的10个自然数字,但是其中排列组合不一样,也就是空间结构不一样,所表述的意义也就有差别。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天地时空整体自然生成论,简称“生成论”。这是古人做学问的出发点,也是了解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内容。+ K! r5 M1 O( P2 H+ a7 e
《河图》与《洛书》,有数字无文字说明
0 _& k' V+ }' Q9 `* b据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因此才获得了“河出图,洛出书”的祥瑞,也才看懂了这些图画背后的深刻道理。0 [0 j& W  T( S2 \
伏羲发现黄河边上的龙马身上有一种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完全一致,就画出了“八卦”,因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尚书·洪范》说:“天乃赐禹洪范九筹。”《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孔安国注曰:“《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说:“《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筹是也。”
7 N  F  I) ^, G" z( f0 T& c% @1 U《河图》之象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都位于内圈;成数六七八九十,位列于外圈。生数加上五,就是成数;五是土的生数,寓意万物无土不成。更寓意“生数小,成数大”,万物生的时候都很弱小,成长起来就超过了刚生时的五个数。生数在内,成数在外,寓意生机在体内,长成靠外在的环境。土的生数“五”是明显的,而土的成数“十”是隐而不显的。所谓功成身退,隐而不显,“德全不危”是也。
% T' b# M5 K8 P: R0 D! H" g" B《河图》有四象,既代表四季,也代表四方,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四象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此乃天地和谐,万物繁茂的龙兴之地,是“风水”象形之源。
# ]& N; H8 ^; M( p《河图》除了表示万物的生成之数,还有古代占卜预测的“大衍之数、小衍之数”。
9 X% I- ]: R8 m& S“大衍之数”是天数和地数的和,天数一三五七九,加上地数二四六八十,一共是五十五,拿出六个数代表每一卦的位置,也可以代表太极,然后进行占卦,这就是“其用四十有九”。
+ O! e) Y0 x* o$ ?, g# _# K扁鹊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出有入,循环无端,分为昼夜。《素问》说:“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就把人体的气机运行,与自然界四季阴阳气的变化相联系,是整个时空统一为一体的整体。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c/ k6 j! h. x: _7 ?) h; x( y) C
现代生物化学研究发现,同分异构体的化学物质,左旋的物质在体内有活性,而右旋的化学物质在体内不代谢。因此,有活性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左旋咪唑、左旋多巴,都是充满活力的药物,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不代谢的化学物质,因此被当做扩容的“脉通液”。
- o) H8 ?  k9 U; H: n
8 \+ q, W+ [7 y! F!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9 22:10:53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5讲。 / _. Q( g! M* L
7 k7 l  i$ Y6 J7 P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4 G% j# t, K5 B& q. V) s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U. ~" v3 {1 J- T6 }+ _# X/ U温病条辨 卷四 杂说# h  D9 E' o0 {4 r
汗论
9 c/ Q4 y0 K# Q9 Y7 l4 b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不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亦死;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其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搏,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本论之治温热是也。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此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断不可发汗之大较也。唐宋以来,多昧于此,是以人各著一伤寒书,而病温热者之祸亟矣。呜呼!天道欤?抑人事欤?
! Y& ~( _/ T* q; X: } 原文云:或问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经》皆揭病出条例以立论,而不揭燥、火,燥、火无病可论乎?曰:《素问》言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者,盖以四气之在四时,各有专令,故皆专病也。燥、火无专令,故不专病,而寄病于百病之中;犹土无正位,而寄王于四时辰戌丑未之末。不揭者,无病无燥、火也。愚按此论,牵强臆断,不足取信。盖信《经》太过则凿之病也。春风,夏火,长夏湿土,秋燥,冬寒,此所谓播五行于四时也。《经》言先夏至为病温,即火之谓;夏伤于暑,指长夏中央土而言也;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初,而盛于令之末;至正秋伤燥,想代远年湮,脱简故耳。喻氏补之诚是,但不当硬改经文,已详论于下焦寒湿第四十七条中。今乃以土寄王四时比燥、火,则谬甚矣。夫寄王者,湿土也,岂燥、火哉!以先生之高明,而于六气乃昧昧焉,亦千虑之失矣。6 m: t! q$ P( k: T+ W
仲祖《伤寒论》,诚为金科玉律,奈注解甚难。盖代远年湮,中间不无脱简,又为后人妄增,断不能起仲景于九原而问之,何条在先,何条在后,何处尚有若干文字,何处系后人伪增,惟有阙疑阙殆,择其可信者而从之,不可信者而考之已尔。创斯注者,则有林氏、成氏,大抵随文顺解,不能透发精义,然创始实难,不为无功。有明中行方先生,实能苦心力索,畅所欲言,溯本探微,阐幽发秘,虽未能处处合拍,而大端已具。喻氏起而作《尚论》,补其阙略,发其所未发,亦诚仲景之功臣也;然除却心解数处,其大端亦从方论中来,不应力诋方氏。北海林先生,刻方氏前条辨,附刻《尚论篇》,历数喻氏僭窃之罪,条分而畅评之。喻氏之后,又有高氏,注《尚论发明》,亦有心得可取处,其大端暗窃方氏,明尊喻氏,而又力诋喻氏,亦如喻氏之于方氏也。北平刘觉葊先生起而证之,亦如林北海之证《尚论》者,然公道自在人心也。其他如郑氏、程氏之后条辨,无足取者,明眼人自识之。舒驰远之集注,一以喻氏为主,兼引程郊倩之后条辨,杂以及门之论断,若不知有方氏之前条辨者,遂以喻氏窃方氏之论,直谓为喻氏书矣。此外有沈目南注、张隐庵集注、程云来集注,皆可阅。至慈溪柯韵伯注《伤寒论》,著《来苏集》,聪明才辨,不无发明,可供采择;然其自序中谓大青龙一证,方喻之注大错,目之曰郑声、曰杨墨,及取三注对勘,虚中切理而细绎之,柯注谓风有阴阳,汗出脉缓之桂枝证,是中鼓动之阳风;汗不出脉紧烦躁之大青龙证,是中凛冽之阴风。试问中鼓动之阳风者,而主以桂枝辛甘温法,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正法于何地?仲景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反背《素问》而立法耶?且以中鼓动之阳风者,主以甘温之桂枝,中凛冽之阴风者,反主以寒凉之石膏,有是理乎?其注烦躁,又曰热淫于内,则心神烦扰;风淫于内,故手足躁乱(方先生原注:风为烦,寒则躁)。既曰凛冽阴风,又曰热淫于内,有是理乎?种种矛盾,不可枚举。方氏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吾不敢谓即仲景之本来面目;然欲使后学眉目清楚,不为无见。如柯氏之所序,亦未必即仲景之心法,而高于方氏也。其删改原文处,多逞臆说,不若方氏之纯正矣;且方氏创通大义,其功不可没也。喻氏、高氏、柯氏,三子之于方氏,补偏救弊,其卓识妙悟,不无可取,而独恶其自高己见,各立门户,务掩前人之善耳。后之学者,其各以明道济世为急,毋以争名竞胜为心,民生幸甚。6 U( X' X9 s8 G% h& y# A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佾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风非害人者也,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立春起艮方,从东
+ q1 h8 b8 p4 s0 i; m* O9 ]5 K4 j9 v/ z) H*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