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9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9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三讲。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 `7 u( l" d, h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的 “虚烦似狂”、“神虚谵语! ]: Z- S+ H/ @- p& W: v
”、“夺气不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药论”、“妄投补剂论
, l' F8 C! N1 ?& e0 r0 D* ~”这几则医论的内容。- v8 s- S2 F# E6 I" I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 o! J3 ]/ k  I# ]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瘟疫论》的 “虚烦似狂”、“神虚谵语”、“夺气不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药论”、“妄投补剂论”的有关内容。
% U5 O) i  D* x1 T; k9 v8 d3 i     “虚烦似狂”反映了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散乱,心神外亡的危重证情,此与杂病当中的狂证,有着很大的不同,治疗时如果虚实不分,危殆立见。( D; }9 U2 N9 g# ^  v# K
孔毓礼曰:“正虚邪盛,变成寻衣撮空,脉见微小,此与脉厥不同。彼纯实,此虚中挟实。大抵邪盛者,宜先治邪,以人参佐大黄通之。邪不盛者,先补之,后则兼清其邪。”! }& Z5 M9 c+ @5 @/ }& a
龚绍林曰:“凡虚烦似狂之症,总是庸医耽搁失下,淹缠日久,方有是症,甚是危险。有宜大补者,有宜急攻者,又有宜半攻半补者,务将脉症详辨的确,方免虚虚实实以误人。勿以前下得效数语,曲尽治疫之妙,学者知此,三折肱矣。可知医之一道,至精至危,非粗心人所能知也。”
( |+ {2 V6 _% n. }4 ], n. [8 z“神虚谵语”或者“神昏谵语”,是外感温热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证候,张仲景《伤寒论》将其归入阳明病之中,后世温病学认为属于邪入营血。治疗上一为泻下,一为开窍。
& ^2 s& q- B4 u4 a年希尧云:“谵语属阳,郑声属阴;谵语属实,郑声属虚。谵语狂妄无次序,郑声如老人言事,说已又说,作郑重意也。”2 y: z# }) u8 t# s
孔毓礼曰:“此谵由于心肾,不是胃腑,清燥养营汤惟有火未除者宜之,否则当进养营汤诸补剂。”
9 \0 H6 `4 |) A9 m龚绍林曰:“邪去而元气不复者,六脉俱是无力,左寸虚甚者,宜清燥养营汤,加辰砂服之。右寸虚甚者宜人参养荣汤。又有初感疫,并无下症,而谵语者,此邪火郁甚也。若有三阳外证,即用达原饮,照三阳加法治之即止,此亦不可不知。”
( F0 C: c2 J" Z) Y" \“气夺不语”在重病的过程之中时有所见,温疫病情深重或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严重的时候也常见到。一般多属于正气极度虚损,治疗以补为主。
0 A8 V; h5 k0 z& i1 z孔毓礼曰:“此状多见于热退身凉之候,竟有十余日不苏者,当戒以勿药,日进糜粥。或相其阴阳而间投轻剂,俱得愈。吴先生以能食不能食,卜胃气之盛衰,真此症之真谛。”
3 l# c: L  K2 g. W5 m龚绍林曰:“下后夺气不语,服药不当,诚如静养,然亦有初病而即不语者,邪火壅闭气道故也。有下症下脉,兼有外症者,用三消饮治之。如无是三者,用达原饮治之,即言如故。此与下后夺气不语者,不同一治也。学者知之。”         5 z9 D8 U; W. O. ~# {6 K
在“老少异治论”中,吴又可阐发了老人和青少年患者,生理上的区别和在患病时用药的不同特点,既指出了他们的一般的特征,也指出了他们都可以有特殊的病例。临床上对于特殊的病例,“当从权,勿以常论”,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0 e& U5 F; u0 O2 L  E龚绍林曰:“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治病大法如是。然仆谓治病不分老少,宜凭症脉,脉实症实,即或老年,亦必泻之。脉虚症虚,即极少年,亦宜补之。虚实兼现,无论老少,俱宜补泻兼施。如定谓年老决不可泻,年少决不可补,则拘矣。吴师云:慎补慎泻,一慎字中,藏许多深意,特未显言之耳。非谓勿补勿泻也,学者留心脉症虚实之间,斯慎字之意得矣。” 
. e, q: T, R( w: X吴又可在“妄投破气药论”中,论述了外感热病胸膈胀满的不同治疗方法,不可只知道使用破气药,而首先要辨明有无外邪、胀满由何而生,必须认证准确,在治疗的过程中才能正确选择以攻下为主,还是以开破气机为主,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精神。2 F0 Z# L* B/ c, v' I/ A
年希尧云:“见痞满不敢用大黄,只用化痞消胀克气之药为稳当,时流莫不皆然,殊不知疫邪不去,徒损真气,杀人尤速耳。”3 a1 E, f$ _$ A1 C  [4 E9 j' M( O5 T, A
孔毓礼曰:“此时医之通误也。得此始开聋瞆,但疫症岂无兼七情郁怒,饮食停蓄而胀满者乎?既非毒邪内结,则青枳等药, 又属对症。外感风寒,亦是客邪累及本气,亦多胀满,又宜疏散队中兼破气之药,不宜大黄之攻下,但非疫之比。疫邪未归到胃,达原饮加大黄更妥。”
: H2 [2 b. G" L% Z/ f1 S8 Q龚绍林曰:“毒传胸膈,因而胀满,非用承气不愈,此大法也。然宜分别治之,庶无下早之失,如邪已入胃,舌苔色黄,右关独数,上焦痞者,用小承气。下焦实者,调胃承气。上中下三焦痞满躁实者,大承气。若仅肿胀,舌苔不黄,右关不现独数,是邪犹在膜原,宜达原饮以逐其邪,概用承气误矣。邪未到胃,用达原饮则妥,加大黄则不妥矣,何以谓之更妥哉?孔氏此言,实在不妥。”
9 Q8 U+ m6 \! X5 H1 T8 y2 P吴又可在“妄投补剂论”中,批评了那些不注意辨证的庸医,他们只看到了病人极度虚弱的表面现象,却没有注意到温疫与杂病过程中,出现极度虚弱的不同病理机制,而只知道一味蛮补,致死不悟。“无邪不病”所阐发的没有邪气,就不会生病的理论,在温疫病的过程中,更是极其深刻的认识。此与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所称“百病皆邪”,主张“攻邪已病”的观点还有所不同。张子和所说的“百病皆邪”,虽然包括了外感热病,但主要是指向杂病的证治,他所主张的汗吐下三法尽治诸病,对于虚损为主的内伤病证,往往有可能造成诛罚无过的错误,所以朱丹溪《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论辨》对其进行了驳正。而吴又可的“无邪不病”所指的属于外感温疫病,与张子和的偏失显然不同。# [3 _! B% f5 B
年希尧云:“读至此处,凡有仁心者,当着眼猛醒,悟昔之非,而补过于将来,则庶几乎可也。”+ \- P7 d4 U/ h6 ~
孔毓礼曰:“治疫之法,虚者辅正以祛邪,实者逐邪以安正。迷而补之,其害诚有如先生所云者。此段言妄补之
' v* U2 y8 H2 I0 w& E. N* t/ l
- z( y1 i* n'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0 21: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10日)的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十讲:《伤寒论》的突出贡献。《伤寒论》是被历代医家公认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医圣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长,开创了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先河,其成就很多,很丰富,这里我们仅就其在外感热病学说继承和发展方面做一个探索和总结。仲景六经辨证的学术特长是在宋代以后才被认识的。张仲景的《伤寒论》使外感热病具备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常用治疗方剂达到了113方,可用于治疗的方剂空前丰富,使临床选用难于取舍,因此才有了辨证论治的必要。邓铁涛先生说:张仲景医学渊源于“医经家”和“经方家”,《伤寒论》以经方家之著作《平脉辨证》、《汤液经》等为蓝本,以医经之理论为指导加以整理和提高而成。张仲景医学成就之所以突出,原因就是对于前人经验的广泛深入的汲取,把汉代医学四大流派之中的主要精华,都吸收进他的著作之中了。http://www.velinks.com/dttrbyj, T6 R: P3 ~0 `- ?# P8 ^: ~& J; P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邓老关于《伤寒论》突出贡献的论述。
& L, r- q/ x8 g9 i/ s  [7 o邓老说:“为了说明温病脱胎于伤寒而不同于伤寒,试比较《伤寒论》之六经与《素问·热论》之六经以证明其继承与发展之关系。”3 F5 m! s  H: Q; M" u6 @" l  A
任何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于前人经验的继承,张仲景在在《伤寒论·自序》之中,已经明确说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前人经典著作,《素问》的“热论”、“评热论”、“刺热论”,《九卷》即《灵枢》的“热病篇”,都是专门论述外感病的专论,明确提出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病因论断,并且还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发病观点。并且认为伤寒与温病之间,还可以因为时令的不同而发生转化,因此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的学说,为伏气温病说的滥觞。《素问·评热论》还讨论了温病“阴阳交”的危重症,其中说:“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凡此种种,都是张仲景撰著《伤寒论》的重要依据,不能不详加考察。
! ?" \* _4 ?% r5 h: `& L& \邓老说,清代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对仲景《伤寒论》研究有年,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他认为,仲景《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编次之后,不仅在六经病篇之外叔和有增减,而且六经病篇之内,经叔和整理也非仲景之旧观。他认为,仲景六经与经络无关,而是六界地面;仲景《伤寒论》不仅为伤寒立法,而是为百病立法。& J& v9 g( B0 l0 t1 V/ Z
柯韵伯说:“伤寒不过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略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证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证’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夫《热病》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面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虽因于伤寒而已变成热病,故竟称热病而不称伤寒,要知《内经》热病即温病之互名,故无恶寒症,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也。”
$ A+ U  \7 E* f$ r) A邓老说,也有些学者与柯韵伯的观点相反,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正是《内经》的六经,比如宋代的朱肱就说过:“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并以《灵枢经》的经络作解释:“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 U. Q0 q+ y/ r# A! O, M- R朱肱从张仲景《伤寒论》关于“太阳病提纲证”的论述里,找到了六经就是经络的“内证”,仲景所说的六经不能完全与经络无关,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多条证据。邓铁涛先生举例说,可以从《内经·热论》的六经纲领和《伤寒论》的六经纲领加以比较,就能看出其间的继承关系。4 [% c% A3 n  w) k% n8 m8 B3 t
* _; C5 [* J& }.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1 21: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7月11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2 e" J6 O6 ?7 l9 R, m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的肛肠疾病部分,今天主要学习肛肠的基本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和中医对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9 p& x2 q5 ?2 l* c& Z; R8 H7 w0 ~+ B) L- E; o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k8 `$ q% e/ P0 E3 h" Z  l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肛肠疾病部分的有关内容。
; T& y1 w: r/ h6 e0 V肛肠疾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广义说:发生在肛门、大肠上的各种疾病都叫肛肠病,常见病100多种。从狭义说:发生在肛门与直肠上各种疾病,常见的有30多种,如: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门皮肤病、肛窦炎、直肠炎、直肠溃疡、出口性便秘,直肠脱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肛乳头瘤、直肠息肉、肛门直肠结核、肛门神经症、尖锐湿疣、肛门直肠先天性畸形,肛门直肠外伤等。
$ o3 G' \% R; d& ~& g据有关普查资料表明,痔疮等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疮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以女性的发病为高(由于女性患者一般不愿接受痔疮治疗,故部分临床治疗痔疮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痔疮患者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 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并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说。; B0 V& v& ?% _2 K8 ~' K
/ [+ E; d: S0 u* Q& c& o+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2 2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6 J4 D1 K  @# {" x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12日)由刘云双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q/ @8 {$ S# c  y' j) _
% B0 _2 k/ c% b0 G' b! w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s5 B6 c7 l' K: c; y

: K8 [6 h! L2 c, h- P: y# _1 g- K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9 r* e2 ]9 E( k; S9 q( C+ U
     第17节: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 V5 S+ e7 [4 F$ p# ]* E
     邓铁涛老先生不但重视对于中央领导提建议,而且在很多场合里对于中医界内部存在的问题,也提出来许多别人不敢说的概念。邓铁涛老先生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去深入考虑中医的问题。邓铁涛先生一贯主张微观是科学,宏观也是科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从细胞到分子,基因越来越细,中医学的理论与之相反,是宏观医学把人(病人)放在天地之间去观察,去研究。邓老认为中医所要解决的,首先是13亿中国人的医疗保健问题,然后可以为世界做出贡献。邓老提出的几条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重视。& \; ^. J% M( k" k1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名医工程十分重要,要抓紧进行。
& ?" @" E' S5 X9 c. Y2.为了使人才使用的更好,建议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其出师证书上要写明:该学历等同于博士学位这一学历,按中医水平,他们受之无愧,中医学术不至断代,老一辈学者的责任重大。
* z2 ^4 J" X6 @1 `0 K! v3.名老中医学术研究纳入科技部中长期计划,的确是当务之急,一定要做好。
. F! \" k! ^! K4.设三个科研项目。
- T0 V# w% H, ?邓老认为,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最欠缺的就是有真本领的“铁杆”中医。系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都得过硬的高水平中医。只有培养成千上万这样的“铁杆”,中医才能满足21世纪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需求。: H) r9 }  R; z- v1 ?3 B, j1 s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dttz
# F* h" M( x$ ]% o0 C     祝贺刘云双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17节: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的有关内容。* b! z! R3 Z/ T8 n; C/ c
     邓铁涛老先生对于中医界内部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问题,提出了诊治这个“行业疾病”的两剂方药——“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并且还有许多具体措施。4 j9 M9 P" ]7 |  l6 D  t) f
4 s  E: o6 t1 [/ Q
比如,由他建议而推动的重大事件:, I8 n. e( c+ a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的名医工程。/ k  B" J! h; N7 S' D5 k' O
2.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其出师证书上要写明:该学历等同于博士学位。
) X( q9 o: Z2 C5 D" R& X0 g: q% S/ W% H3.名老中医学术研究纳入科技部中长期计划。  c" E$ R! e9 K, ?: w; T4 O3 [
等等。
" z/ _3 S1 }  b2 ~7 r' e8 Y+ o7 d; d当然,也有一些“积重难返”的中医“痼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比如:
+ s: I( g! N  |9 J# O. G& s邓老认为,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这个呼吁很久了,但是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医?因此,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仍然是“小老鼠点头”为标准,希望用动物实验代替中医四诊,希望用某个方剂的作用,“约等于一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虽然每个方剂都有海量化学成分,是“独一无二”的“组合效应”,但是,其“不可重复”的特点,也决定了这样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距离指导临床开方用药的实际情况,只能是“永远的梦想”。这样的研究,从“问号”出发,劳民伤财事小,引领中医走向失去信心的不归路,甘做“掘墓人”的错误导向,是应该大力扭转的。0 K. j4 v% e+ b4 ?( L" n" O
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最欠缺的就是有真本领的“铁杆”中医。系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都得过硬的高水平中医。只有培养成千上万这样的“铁杆”,中医才能满足21世纪中国以至世界人民的需求。
" _) U+ `0 D3 }; Z/ ]9 `1 L( ^7 @" e1 k+ K$ E) |

- [( H/ o* i& U" c2 h# O!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3 21: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2019年7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副会长,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俊青讲座。
4 N& j& t) w. ~- a# D               他说,* S7 w  m$ q. `* U$ ~+ I0 `
               针灸学说的创立,缘于古代圣人对生命与自然的体验,因此,学习传统针灸,必须追寻古人认识生命与自然的足迹,对生命与自然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学好针灸。易医针灸是今贤遵循古代圣人教诲并基于内证体验而创立的另一针灸体系。因此,我们将从认识生命开始,来探讨、学习易医针灸。今天讲题:易医针灸之二……人的生命的诞生与演化。
  f( J+ \$ ?: q0 H- n/ d7 z2 L
% k0 {. K# _4 U9 a, J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座http://www.velinks.com/zjx+ {4 o# I' r' ~/ Z3 h
         祝贺张俊青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易医针灸的有关内容。他今天主要谈了生命的诞生与衍化。4 {& D/ x$ v, Z# ~
- z7 Z" A/ Q8 Z( S8 J
         东风文化重视生成,生成离不开时空。生命一定要在天地之间,气交之中,整体自然而然生成,不是“神造的”。西方的《圣经》有一篇《创世纪》,说天地万物都是神造的,神造完了万物就按照自己的模样,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后来又把亚当的一根肋骨取下来造了一个女人,夏娃。* \" V& C6 z7 u2 j
因此,西方长期认为女人比男人多一根肋骨。9 _& e/ ?" Z9 g, N$ U: }+ z

( q" `9 U! d; e, x4 p! J4 e布鲁诺仅仅宣扬了并不正确的日心说,却被烧死了。为什么?- z) c  ]8 O' ~8 x
因为“日心说”,就没了天堂和地狱,那么,上帝的位置呢?
7 }) [8 n+ h# m) E# A; j假如没了上帝的位置,那么,教会还需要存在吗?
7 }/ p, S3 r3 g% I4 u1 ?4 g
8 |$ ^4 i) `. y. \, y因此,西方不允许研究“自然生成”,只能下功夫研究“构成”。' Q: d' B" k; T
7 D# K8 i  {& ?$ z' W% t# X. @0 R, v
《易经》的八卦,代表的都是生命生成的自然环境;《道德经》,《内经》都是研究天地万物自然生成规律的,东方的学术原理都是“生成论”,是“以无为本”。
+ N8 W2 S7 _, o5 T! e6 Q西方的“构成论”,是“以有为本”。1 y( |, i8 |- S
6 z+ \4 d) r2 j: ?# S;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4 2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晚上(2019年7月14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周学海
: }, v1 O2 ]# V      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又字潜初、健之,安徽建德(今为浙江省建德市)人,为晚清时期著名医家。他早年攻儒为官,中年潜心于医学,论脉尤详,创新中医“位、数、形、势”脉诊纲领;发扬形色诊法,丰富了中医诊断学;且系统阐述气血精神论、升降出入论、承制生化论丶虚实补泻论等,提出许多创见,从而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并在伤寒与温病的异同方面也有自己的论述。代表著作是《读医随笔》《脉学四种》《伤寒补例》《形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等;并在乾嘉考据学风影响之下,校勘评注了许多种经典医著。周学海的一生淡于名利,虽是官宦显贵之后,但却布衣蔬食,生活简朴,惟尽心尽力于医学研习,历经三十年的呕心沥血,完成《周学海医学丛书》三集三十二种,最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未及周甲便与世长辞。他那种“神于医而雄于文”的治学精神,不仅光耀中华医学之史册,而且更能激励今天有志于复兴中医的仁人志士们,让岐黄之学永放异彩!http://www.velinks.com/ddgy这首小诗是:一代医家周学海,半官半医几十载。《读医随笔》阐医理,呕心沥血勘医籍。
" `5 ~/ H4 U9 _. u/ A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清代医家 周学海(1856—1906)的学术成就。
" R9 Q# Y8 N; ?3 F7 w周学海生活在晚清时期,早年攻儒为官,文化功底深厚;中年潜心于医学,西方医学已经来到中华,对于诊脉,中西医之间有很多不同。9 Y7 e: V' W8 k7 ?  H
周氏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这十纲概括了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他又以微、甚、兼、单诸脉比较分析,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为了讲清脉理,周氏反复讨论脉为何物,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 {7 W# {! z- I4 Z3 X/ @4 E' k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于六经辨证。周氏认为伤寒不应包括在杂病之内,凡是伤于寒而得病者,皆可谓之伤寒,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而有挟温、挟燥、挟风的不同;还可因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差异,治疗得当与否而出现种种复杂证候,所以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论》一书,拘于一书,论伤寒不能仅限于六经证治。周氏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伤寒辨证应当分清各种情况。4 W7 K" Z" d0 o; J
  周氏认为,诊察疾病时仍然需要诸诊合参,尤其是对患者形色的望诊。周氏论述诊法,往往结合伤寒、温病、内科杂病的实例,博引旁证,阐发自己在诊法理论中的见解。周学海是清末一位在伤寒学研究和脉诊望诊方面颇有成就的医学家。
' S- @( v! \+ |% T1 h9 l' ]$ U" E( R4 p0 d% Y/ M# u+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5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19年7月15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V* K2 c2 z: {8 s/ \; K
       《史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我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可以看到扁鹊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真正的宗师,后世的中医学都是在扁鹊医学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难经》之中对于脉学的论述占有突出地位,因此其较多地继承了扁鹊的医学特色,并且其中很少谈论“道”,与《灵枢》《素问》在学术理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而与扁鹊的学术特征比较接近。扁鹊论损至脉的思想,就有很多内容,被保存在《难经》之中,而且还有所发展。
- s8 V" p7 i7 B% n! k8 p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velinks.com/bqwh  }2 Q9 G$ _, i: O* c. [9 Q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难经》与扁鹊的关系。  `6 b4 B9 L9 t) h4 D( [& g. {
东汉末年,张仲景引用《八十一难经》的时候,没有说这是谁的著作,只是一部古代的医学著作。在西晋的时候,著名医学家皇甫谧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认为《难经》是黄帝及其臣子的著作。《隋书·经籍志》的目录中有“《黄帝八十一难》二卷”,但其中并没有注明作者是谁。- r0 `: k: B* g
到了唐代,杨玄操为《难经》作序说:“《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 H: h- k+ D1 H此后,许多人都把《难经》说成是扁鹊的著作。著名文学家王勃为《难经》作序,对《难经》的成书和流传过程,描述得更是煞有介事。他说:“《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医经之秘录也。昔者歧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九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盖受黄公之术,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彻视府藏,浇肠刳胸之术,往往行焉。浮沉人间,没有知者。”
0 h% u; s  K! P( E: }/ k王勃以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神传秘籍”流传路线图,这往往只有在武侠小说之中才能一见。他似乎有十分充足的理由才这样说,使我们不能不信,那么,我们就姑且“恭敬不如从命”吧。
4 o( y3 q& ]+ }' |2 T+ H《难经》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它继承了秦汉之前的中医理论,尤其是扁鹊的脉学思想,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特色。其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 “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象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意义、各类脉象的鉴别等方面,均有丰富而深刻的医理内涵,是学习中医者必读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3 |2 ?9 j7 S9 A
《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部分:1~22难论脉诊,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证,62~68难论腧穴,69~81难论针法。
- U; a1 N( b$ L  x. e; h* {* `) I扁鹊论损至脉,是根据脉动次数多少进行推算而作出的论断,其原创性的学术思想,被其后的医学家所继承,并且逐渐发展成由“虚”到“损”的“虚损学说”。
/ a; i8 F$ I! L) W( V8 Y( b2 a* k《难经》的有关论述,就反映出扁鹊损至脉理论,与后世虚损学说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有继承,也有发展与创新。; H* g( J8 |! o' j3 W+ z6 v
《难经·十四难》说:
8 r5 f' V* _2 c# C3 i6 z# y“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D- _! P" \: ]7 x5 P" F
这里的损至脉,基本上继承了扁鹊的损至脉理论,但是省略了扁鹊的推导过程,没有一呼脉行几寸、一吸脉行几寸,一天之中气血如何循环的复杂计算。
/ v$ o! }: W1 W《难经》在直接引用扁鹊关于损至脉研究的结论之后,很快就发展了“损脉的病理”,把临床证候与之紧密联系,并且总结出治疗大法,而其对“至脉的病理”阐发,逐渐被后世淡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6 2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 n* c* P- v; ]& [
    晚上好,现在是北京时间2019年7月16日晚上8点,这里是燕赵中医网学术一群,燕赵中医名家讲堂又如期与您见面了,今晚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 e9 c9 K! i7 ~

: U* c4 P$ s7 h4 |! O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T* M' G3 f' [2 [, I6 b0 i
6 F( k- v) b7 P. C* s+ `
    下面,有请曹教授开讲,让我们一起听,曹东义讲温病第66讲。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J; y+ n- u9 `6 J4 {5 `) A. k! c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 q/ C1 w! Y" V1 n) {& U* P《风说》6 m1 ?, x+ j! q5 h# i* ^% d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佾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风非害人者也,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立春起艮方,从东北隅而来,名之曰条风,八节各随其方而起,常理也。如立春起坤方,谓之冲风,又谓之虚邪贼风,为其乘月建之虚,则其变也。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火渐生;长夏之风,则挟暑气、湿气、木气(未为木库),大雨而后暴凉,则挟寒水之气;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燥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矣。初秋则挟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气也。初冬犹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再由五运六气而推,大运如甲、己之岁,其风多兼湿气;一年六气中,客气所加何气,则风亦兼其气而行令焉。然则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故曰:百病之长也。其数变也奈何?如夏日早南风,少移时则由西而北而东,方南风之时,则晴而热,由北而东,则雨而寒矣。四时皆有早暮之变,不若夏日之数而易见耳。夫夏日曰长曰化,以盛万物也,而病亦因之而盛,《阴符》所谓害生于恩也。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为母也;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者诚能体察风之体用,而于六淫之病,思过半矣。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为治风之祖方;下此则以羌、防、柴、葛为治风之要药,皆未体风之情与《内经》之精义者也。桂枝汤在伤寒书内,所治之风,风兼寒者也,治风之变法也。若风之不兼寒者,则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治风之正法也。以辛凉为正而甘温为变者何?风者木也,辛凉者金气,金能制木故也。风转化转热,辛凉苦甘则化凉气也。, M  N9 X! w, O2 y4 @5 p+ ^
医书亦有经子史集论
7 s1 a/ D) `2 `+ N2 U: Y) D儒书有经子史集,医书亦有经子史集。《灵枢》、《素问》、《神农本经》、《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为医门之经;而诸家注论、治验、类案、本草、方书等,则医之子、史、集也。经细而子、史、集粗,经纯而子、史、集杂,理固然也。学人必不可不尊经,不尊经则学无根柢,或流于异端;然尊经太过,死于句下,则为贤者过之,《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肖者不知有经,仲景先师所谓: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自汉时而已然矣,遑问后世,此道之所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
1 Y1 Z( v6 X2 J* w本论起银翘散论& k  ~7 f2 K4 I1 ~& Z, T
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 X9 ]4 f- N" A# \! I, F       吴按:六气播于四时,常理也。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为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本论凡例内云: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后世学者,察证之时,若真知确见其为伤寒,无论何时,自当仍宗仲景;若真知六气中为何气,非伤寒者,则于本论中求之。上焦篇辨伤寒温暑疑似之间最详。0 E5 @3 G0 W5 F) U8 ^, T
本论粗具规模论
, P4 R; f4 R6 k% b0 o# ^3 E* n; t, y本论以前人信经太过(《经》谓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又以《伤寒论》为方法之祖,故前人遂于伤寒法中求温热,中行且犯此病),混六气于一《伤寒论》中,治法悉用辛温,其明者亦自觉不合,而未能自立模范。瑭哀道之不明,人之不得其死,不自揣度而作是书,非与人争名,亦毫无求胜前贤之私心也。至其序论采录处,粗陈大略,未能细详,如暑证中之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之类,俱未收录。一以前人已有,不必屋上架屋,一以卷帙纷繁,作者既苦日力无多,观者反畏繁而不览,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 s. K  g, L+ b% a: Z8 I寒疫论
$ X! ]. X6 J  G2 u4 W: |7 i: L 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发热而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非若温病之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故名曰寒疫耳。盖六气寒水司天在泉,或五运寒水太过之岁,或六气中加临之客气为寒水,不论四时,或有是证,其未化热而恶寒之时,则用辛温解肌;既化热之后,如风温证者,则用辛凉清热,无二理也。
3 T" e: {0 y2 L% }8 |9 J' X# O伪病名论
& n# z1 K& D8 ^$ T# j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无今有之伪名,盖因俗人不识本病之名而伪造者,因而乱治,以致误人性命。如滞下、肠澼、便下脓血,古有之矣,今则反名曰痢疾。盖利者,滑利之义,古称自利者,皆泄泻通利太过之证也。滞者,淤涩不通之象,二义正相反矣,然治法尚无大疵谬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7 2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16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四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
0 h3 f/ _% C* C% C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病的发展与治疗过程中错误的妄投寒凉药后出现的变证应该怎样治疗,以及如何认识和治疗瘟疫病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便的异常。! ]5 \* B5 ~% [4 X2 ]' c- t( t  Y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wyl8 {0 I% Y5 \/ K& v
妄投寒凉药论
% ~9 T( D8 V" f0 I3 m【原文】
( w0 a% _5 m4 B( h0 A    疫邪结于膜原,与卫气并〔1〕,因而昼夜发热,五更稍减,日晡益甚,此与瘅疟相类〔2〕。瘅疟热短,过时如失〔3〕,明日至期复热〔4〕。今温疫热长,十二时中首尾相接〔5〕,寅卯之间乃其热之首尾也〔6〕。即二时余焰不清,似乎日夜发热〔7〕。且其始也,邪结膜原,气并为热,胃本无病,误用寒凉,妄伐生气,此其误者一;及邪传胃,烦渴口燥,舌干苔刺,气喷如火〔8〕,心腹痞满,午后潮热,此应下之证〔9〕。若用大剂芩、连、栀、柏,专务清热,竟不知热不能自成其热,皆由邪在胃家,阻碍正气,郁而不通,火亦留止,积火成热〔10〕。但知火与热,不知因邪而为火热〔11〕。智者必投承气〔12〕,逐去其邪,气行火泻,而热自已〔13〕。若概用寒凉,何异扬汤止沸〔14〕。每见今医好用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盖用《素问》热淫所胜,治以寒凉,以为圣人之言必不我欺〔15〕,况热病用寒药〔16〕,最是捷径,又何疑乎?每遇热甚,反指大黄能泻而损元气,黄连清热且不伤元气,更无下泻之患,且得病家无有疑虑〔17〕,守此以为良法。由是凡遇热证,大剂与之,二三钱不已,增至四五钱,热又不已,昼夜连进,其病转剧〔18〕。至此技穷力竭,反谓事理当然。又见有等日久,腹皮贴背,乃调胃承气证也〔19〕,况无痞满,益不敢议承气〔20〕,惟类聚寒凉,专务清热〔21〕,又思寒凉之最者莫如黄连,因而再倍之,日近危笃,有邪不除,耽误至死,犹言服黄连至几两,热不能清,非药之不到,或言不治之症〔22〕,或言病者之数也〔23〕。他日凡遇此证,每每如是,虽父母妻子,不过以此法毒之〔24〕。盖不知黄连苦而性滞〔25〕,寒而气燥〔26〕,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27〕,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28〕。且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29〕,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泻?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愈疾耶。7 @( Z. l9 Q- B
   问曰:间有进黄连而得效者〔30〕,何也?曰:其人正气素胜,又因所受之邪本微,此不药自愈之证〔31〕。医者误投温补,转补转郁,正分之热也〔32〕,此非黄连所愈;本热者,因误投温补,正气转郁,反致热极,故续加烦渴、不眠、谵语等证,此非正分之热〔33〕,乃庸医添造分外之热也。因投黄连,于是烦渴、不眠、谵语等证顿去。要之,黄连但可清去七分无邪本热〔34〕,又因热减而正气即回,所存三分有邪客热,气行即已也〔35〕。医者不解,遂以为黄连得效,他日藉此,概治客热,则无效矣〔36〕。必以昔效而今不效,疑其病原本重,非药之不到也,执迷不悟,所害更不可胜计矣。
3 ~+ ]# s/ t- M; I   问曰:间有未经温补之误,进黄连而疾愈者何也?曰:凡元气胜病为易治,病胜元气为难治。元气胜病者,虽误治,未必皆死;病胜元气者,稍误未有不死者。此因其人元气素胜,所感之邪本微,是正气有余,足以胜病也,虽少与黄连,不能抑郁正气,此为小逆,以正气犹胜而疾幸愈也。医者不解,窃自邀功〔37〕,他日设遇邪气胜者,非导邪不能瘳其疾,误投黄连反招闭塞之害,未有不危者。( I) S$ e# w& i- `) O& r2 t1 ?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瘟疫病的治疗过程中误投寒凉药后出现的变证,以及如何认识和治疗瘟疫病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便异常的有关问题。
0 ]5 W( y: ?. C: @2 \0 m& p* A     吴又可在“妄投寒凉药论”中,在强调使用承气汤的时候,不恰当地批评了使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清热解毒治法,尤其是对于使用黄连确实存有偏见,论说虽辩,文字也长,但仍然难于服人,此论受到后世的批评和实践经验的否定,也势之必然。白璧微瑕,我们必须历史客观地对待前人的学说,不必曲为辩护。
" Y7 I* J0 p) L. o* s7 k年希尧云:“能用温补者为高手,见热者用寒凉,又时流之得一也。‘智者必投承气’,投承气不即愈,或中有未尽,仍须再下,或内虽通而邪未达表,不得不解,而身仍热。病家见病未退,或旁人指摘,以为病者本弱,不当用大黄峻利之剂,必致别延时师。设中无见识,又惑于众人之疑谤,因而改用他剂,迁延至死。病家不悟其由,反归咎于前师。如此代人受过,盖真无可如何也。凡遇此等,宜百方解喻,使之决然无疑,然后用药。若避嫌远引,袖手旁观,以待其毙,岂良医之用心哉!”
# m# ~% L: J, m& d4 r4 {2 F" w孔毓礼云:“黄连解毒,亦有可用之时,但贵用之得当,乃可暂而不可信耳。至于入黄连于疏通药中,更有奇效,岂可一概禁用耶?频投黄连,其弊然矣。频投大黄,岂无弊耶?疫病有应用大黄者,有应用黄连者。有先宜大黄而后宜黄连者,有先宜黄连而后宜大黄者。不论元气足以胜病,与不足以减病也。”! P# E; M0 D0 S
龚绍林曰:“午后潮热,疫症大抵皆然。应下之症,热甚在申酉时候,且必以脉为凭。有应下之症,必有应下之脉,脉症既皆应下,当用承气无疑矣。”
& g2 d" U2 u" v# I9 T吴又可在“大便”的题目下,将外感热病过程之中有可能出现的大便异常,进行了集中论述,为相关病证的辨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 h2 \" y4 d8 J" |$ S年希尧云:热结旁流,“往往见所进汤药即出者,乃结粪于中,而挟热旁流,粪中结一行。所进汤药,皆得送而获益矣。”
4 m/ X. v! s/ y/ `  U 龚绍林云:“协热下痢,谓夹热而泻稀粪也。其人舌必黄,右关脉必数而有力,下之积热行而痢止矣。此症人多误认脾虚发泻,用温胃燥脾之剂,不惟不能止泻,而泻且转甚。人必日瘦,贻害无底,审之慎之。大便闭结,本宜下之。然亦必验舌苔,察脉症,可下而下,乃为妥当。热结旁流,谓热郁肠胃,粪结不行,所饮茶水,从旁流而出也。此候舌苔必黄,右关脉必现数实,用承气以去热结。结粪一行,而旁流自止。如不察脉症,拟为脾胃虚寒,用暖胃补脾利水之剂,则误矣。白积发于气分,红积发于血分,乃的确不易之论。有谓白积为寒,红积为热者非。命门真阳不足,右尺脉必浮散无力,余脉俱迟细而弱,故宜七成汤以补之。杂症实者,六脉必散而有力,右关更甚,故宜用大黄丸以下之。但五更发泻,多是肾虚,六脉平和,右尺不虚,左尺无力者,宜六味地黄丸汤。若两尺俱虚者,宜八味地黄汤。总要以脉为凭,而后药不妄投。”5 C" |8 g( x9 ~6 ~; }* c
外感热病过程之中,有时会出现小腹部胀满不适,张仲景《伤寒论》认为这是由于太阳经的邪气深入到膀胱部位,气血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形成了蓄水证、蓄血证,两者鉴别的要点就在于小便的顺畅与否。如果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就属于膀胱蓄水证,需要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如果少腹胀满,小便畅利,是邪在血分而不是在气分,属于蓄血证,应当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进行治疗,以化瘀泻热。* F, ~# a' j: C) _2 ?8 A( z: u
吴又可继承张仲景的思想,师其意而不泥其方,五苓散去桂枝、白术之甘温辛热,茯苓利水伤阴三味,加木通、滑石、车前、灯心、甘草,利湿清热又不伤阴,足见其化裁之妙。将张仲景桃核承气汤,去大黄、芒硝、桂枝、甘草,以减少温燥泻下之力,加丹皮、赤芍、滑石、当归、阿胶构成凉血化瘀、养血通滞之力剂,以与温疫热病神韵相和,也颇见其继承与创新之胆识。
  U( u( f+ ?. {. R# ?
" x8 w3 P% i& x- M; ~5 q3 x: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4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99
QQ
发表于 2019-7-17 2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17日)的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痹证有关内容,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b. i  `4 G" }0 z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沦述相当丰富。《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沦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让我们共同学习痹症的有关内容。http://www.velinks.com/zynkx
, u1 v2 Z" ^0 g. A% x4 U        祝贺武宁讲述痹证的有关内容成功!
; E3 e* l* p+ K& q2 t1 h: {2 k痹症是中医特有的一个病名,它的基本含义是闭塞不通,其病因主要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而形成,这是一个古老的病证,也是“历久弥新”给人造成很多痛苦,甚至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我当过5年风湿科主任,见过很多这样的病人,深知本病的顽固与缠绵。
# s$ \8 @& u! b0 d5 g( p) j. Q" B. A& x( {8 z! ^; U
我觉得,关节“动而属阳”,晨僵就是关节“变阴”的结果。1 n, k; p& }& i# H% b: b  S
我从邓铁涛国医大师治疗重症肌无力,按照虚损来辨证的学术观点,得到启发。" w* I, j  H2 l( n7 H
邓老说,肌无力临床缓解之后,还要吃“两年药”,叫做“死罪可免,活罪不可免。”这样才能获得痊愈。
. B4 L" W# C& q0 ^( d& f我问邓老:“这是为什么?”
, s0 _( v$ Y7 j" S( I3 \4 c$ A邓老说,它已经从虚到了损的程度,不能“见好就收”立即停药。
4 G; d  m$ N* G5 \! w: g6 t7 k2 T由此,我觉得,患者先有正气虚,然后虚处留邪,因虚至损,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出现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患者从五体痹,逐渐发展为“五脏痹”。" P/ N2 l( p. |, ]" x+ y
朱良春国医大师的“益肾蠲痹丸”,从补益肝肾立论,而不是注重当时的红肿热痛,也给我深刻启示。9 C3 A4 z5 m, Q& m1 M$ W
治疗这个疾病,必须有长远规划。/ u4 e) W0 C0 l( U; S0 y
我提出,内外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风湿,补虚益损,才能长治久安。
! _2 e: S  _) a/ }9 o" G       补虚容易,治损难。8 W: |' d  }: z( I( h

( B8 A1 q2 N$ W!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