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18 21:23:26 | 阅读全部
        本周四(7月18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 s8 B9 g$ U2 k  U, w8 r1 j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痔,本病临床常见,古有“十人九痔”之说。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中医药自古就对这个疾病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痔这个疾病。2 [" m1 o  G' O; r  G) ~$ _. L( x
- I% Q' d( O6 y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 z8 l  c' P* b- T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外科疾病中痔,临床上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 h0 o8 B* g, v9 e
        内痔是位于肛门齿线以上,截石位于3、7、11点处,无肛管皮肤所覆盖由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内痔的诊断,主要靠肛管直肠检查。
% C4 s' r5 c7 f) d       用双手将肛门向两侧牵开,除一期内痔外,其他3期内痔多可肛门视诊下见到。对有脱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这可清楚地看到内痔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的真实情况,特别是诊断环状痔,更有意义。9 y1 K7 ^0 }7 i" s) [
        内痔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时,不易扪出,但内痔诊断中的指诊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特别是除外直肠癌及息肉。
+ F+ N7 @7 u- f% _2 z! w, o       先观察直肠粘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块等,排除其他直肠疾患后,再观察齿线上部有无痔,若有,则可见内痔向肛门镜内突出,呈暗红色结节,此时应注意其数目、大小和部位。, p! @7 N8 m! P6 G8 ]# I3 U
       外痔的情况检查起来相对简单,但是治疗并不简单;混合痔的治疗也很麻烦。) Z! c6 g" h9 c% F( C* O: g
         对于痔疮的治疗,中医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有很丰富的方法,既有内服药物,更多的是外用方法。* g7 B9 ~) y; G6 c  V

/ f* [$ E8 }- J9 Q, z% f;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19 21:40:16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S# A  t! `: f! v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19日)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D- x4 F5 H* r$ a/ i
1 r: n: ?# H3 }# ]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 V3 U+ k* R1 N5 _7 m
$ j5 K+ _- p: h" u/ K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d2 ~  q, H' r! }7 Z) i
第18节:“学我者,必须超过我!” 9 ~# S" ^' h. t9 d; f
中医学术五千年,不断发展,关键在于有传承。学历教育与师带徒相结合,才能发展中医事业。他无私奉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希望徒弟超越师傅,为的是中医事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
, i# x& s' s" X3 a- ^- [  B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世界上最欠缺的是高水平的中医,欠缺在临床上有真功夫的千千万万个铁杆中医。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中医的栋梁。如何建立中医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邓铁涛先生早就提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一直关注着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
8 D/ m) X9 Y  u  l: d6 d2 u% \邓老认为,师带徒不仅是中医历来培养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建国后国家也曾多次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了许多实用性中医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的师带徒,培养大批临床型的名中医。他们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药解决急症、疑难病症以至破解世界难题,也就使中华文化瑰宝之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创新、继续,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g# |" l; b2 F7 e3 ?* z. Y; Y在邓老的影响下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由老的带中的,由中的带青的,这样就既进行“医改”,又进行“教改”了。把中医师带徒的模式带进去,学生拜师之后,定期地去找老师,老师为他们授业解惑。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影响就大得多,另外还可以早接触临床。这样一来,中医的薪火不但可以传承,而且可以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X  ^# U& K/ p/ U
      
, X, F6 N0 I4 ?4 V         让我们一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dttz+ Q5 V: H  Z% F% m
            祝贺上海的黄小平院长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邓老提出的:“学我者,必须超过我!” 1 G; A" w. f( Z, F, \0 R/ Q
中医学术五千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有授业、解惑、传道的学术内涵穿插期间,古代主要是师徒传承,比如长桑君与扁鹊的师徒问对,《黄帝内经》的岐黄论辩。《难经》问难,仲景与张伯祖的讨论,金元医学争鸣等,都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代以来学历教育逐渐成为主流,师带徒的传统虽然像毛泽东所说的“很少出废品,带一个成一个”,但是,由于属于“小众教学,名师难求,成本太高”而逐渐销声匿迹了。9 ]. v* ?/ M! q4 T' R6 l
但是,学院培养中医人才,大多是“高考指挥棒导演的”,很多人不再是“带着感情学中医”,属于迷迷糊糊进了中医门,带着问号来学习,老师没教明白,学生也没听清楚,到了临床见到的都是西医为主,中医替补,所以有很多中医大学生、研究生,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了,甚至有人成了“中医掘墓人”,也有“中医王教授”退休之后发表《中医负我,我负中医》,再加上西方势力及其代言人故意抹黑中医、丑化中医,逐渐造成了中医事业的传承困难。
$ G; H4 j$ F+ K& b6 S8 z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朱杰局长,看了邓老《万里云天万里路》等文章,感觉中医传承的师带徒是需要在新时代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因此,启动了国家的“中医师带徒”的传承活动,邓老代表500名老师,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发出了“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呼声。
& R  b; H8 T" W: ?; t这是一个博大的胸怀,也是代表中医大家展示的情怀。
, R/ M- M7 I0 F" w3 y  o* K2 s邓老认为,师带徒不仅是中医历来培养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建国后国家也曾多次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了许多实用性中医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的师带徒,培养大批临床型的名中医。他们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药解决急症、疑难病症以至破解世界难题,也就使中华文化瑰宝之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创新、继续,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c# l) x+ R! p在邓老的影响下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由老的带中的,由中的带青的,这样就既进行“医改”,又进行“教改”了。把中医师带徒的模式带进去,学生拜师之后,定期地去找老师,老师为他们授业解惑。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影响就大得多,另外还可以早接触临床。这样一来,中医的薪火不但可以传承,而且可以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0 21:39:53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7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内容包括:
7 i. O+ U* |9 T* S+ |       第三节:辩证是根本,辨病是参考
4 x1 t) d! H0 P; C        朱老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从病情出发,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让的盛衰,推测疾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 k' }5 W" t# \0 v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http://www.velinks.com/gydszlc/ D* m; R% e& a/ |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朱老,学习朱老的学术主张:辩证是根本,辨病是参考
2 d! J$ L; |( f       朱良春先生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论述,最早刊登于1961年7月号《江苏中医》上,后来进一步补充完善,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作为一项原则,发表于1962年的《中医杂志》第3期上。这也是中医界最早的有关学术论文,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7 V; G/ F4 }+ T. D1 E$ m朱老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给予综合性的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从病情出发,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区别证候的属性,辨识邪正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疗措施。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当时认为证候是疾病反映的现象,疾病是证候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因此,否定或肯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而两者结合,则是创造新医药学派的重要途径。+ ~) U; P+ \+ ]5 V9 a8 I
2006年,朱良春先生为出版《朱良春医集》,对于这篇发表于44年之前的文章,进行了重订和修改。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应当说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至今仍然是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具体理解、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评价它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这才是认真负责的做法,也必将对于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3 F+ N; ~2 h0 D0 u( ?
. Q. }& W5 Q( m* {( b7 Z*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2 22:24:36 | 阅读全部
       本周一(2019年7月22日20:30)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O% A' j+ B$ M# [, a+ H: m- l9 f
        本周我们一起学习张仲景继承扁鹊虚损理论。
! O! ~# }7 [. s2 ]( R8 ]+ a: Q7 j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5 ^( m% m! N4 Y  W. S" f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张仲景继承扁鹊虚损理论的有关内容。
; Y3 P4 k/ L7 [' B( m         在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损至脉是一个基本理论,他应该对此有所了解,甚至有所继承与发展。
6 j9 t6 f0 j. d+ y% m《伤寒例》说:
$ v5 f( I5 w  w2 p/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6 S- U8 E8 {, m
在这里,并没有把扁鹊关于损至脉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文字照录出来,而是直接继承了其现有的结论。
+ L9 |& o) ?' A( e' w' t《伤寒论·平脉法》说:+ K, K, f! w& P( L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Q' a2 Z* o6 D6 {& x
这里关于“损脉”的论述,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但是已经指出见到损脉“为难治”,既继承了扁鹊损至脉的理论,也与《伤寒例》的损脉论述相呼应。2 I+ q# V- Z. q" s
《伤寒论·平脉法》说:
% Y7 j1 B5 E* u: }# _“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 `) F# Y$ X3 ]1 g$ u) u这里的“虚损”,虽然与脉有关系,但是已经不局限于脉象,而是关系到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了。
: D! E) W7 E  z6 [《伤寒论·辨脉法》说:
8 @- S) V% T. D5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e  ~6 C. a& ?. \, f& I/ n4 K这里的“形损”与脉相关,也和外感伤寒热病有关系。& ~, I% T$ A1 e6 D% B% d
在《金匮要略》之中,张仲景说:" H/ B0 t$ o2 n" l* N& Z0 _5 \6 G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4 ?' G9 x7 Z/ A( _" Q( p
张仲景强调自身正气在疾病发生之中的重要性,并且主张“治未病”,预防为主,先病而治。
, A+ B, Q8 {& i《经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说:# Z2 u( m; H2 a6 v9 z6 G7 o3 ~9 T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勿)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 N  G; M6 G, s, }  ?! P8 B) j外感伤寒热病,多见热证、实证,治疗经常使用祛邪泄热,而内科杂病虽然也有外邪影响,但是正气不足在发病与病情转归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虚损病机在杂病之中的重要性,是逐渐被认识的,扁鹊论损至脉是一个开始。
* K% F* c; k% {, R《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
: V1 v. X5 z) V; }; M“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 E8 r8 e7 r. Q' P* S+ S这段讨论水肿病机的文字,谈到患者“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形成水肿,但是医生不了解这个情况,仍然使用下法“大下之”,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加重了病情。这充分说明,不抓住“阳损阴盛”这个病机关键,就难以有好的临床效果。* ^7 U" {+ F+ @" Z; N
$ W, K4 f( n8 l" y7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3 21:31:5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五讲。) Y; B! S! `- W& K2 L
        她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主要讲述《瘟疫论》的 “前后虚实”、“脉厥”、“脉证不应”、“体厥”、“乘除”这几则医论部分内容。+ X/ @  @/ W( t$ I- s$ t: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9 ^" l' H; m/ }% }前后虚实
【原文】
病有先虚后实者〔1〕,宜先补而后泻〔2〕;先实而后虚者,宜先泻而后补。假令先虚后实者,或因他病先亏,或因年高血弱,或因先有劳倦之极,或因新产下血过多,或旧有吐血及崩漏之证,时疫将发,即触动旧病,或吐血,或崩漏,以致亡血过多,然后疫气渐渐加重,以上并宜先补而后泻〔3〕。泻者谓疏导之剂〔4〕,并承气下药,概而言之也〔5〕。凡遇先虚后实者,此万不得已而投补剂一二贴后,虚证少退,便宜治疫。若补剂连进,必助疫邪,祸害随至〔6〕。假令先实而后虚者,疫邪应下失下,血液为热抟尽〔7〕,原邪尚在,宜急下之,邪退六七〔8〕,急宜补之,虚回五六〔9〕,慎勿再补。多服则前邪复起。下后必竟加添虚证者方补,若以意揣度其虚〔10〕,不加虚证,误用补剂,贻害不浅。
【注释】
1病有先虚后实者:疫病的病证,有的属于先是虚证,后来才转变为实证。
2宜先补而后泻:治疗的时候,应当先用补益的方法治疗他的虚损,然后随着病证转为实证,再使用泻邪的方法治疗。
3以上并宜先补而后泻:以上几种病证都应当先使用补法治疗病人的虚损,然后再使用泻法治疗病人的温疫邪气。
4泻者谓疏导之剂:温疫病所使用的泻法,说的是使用具有疏通引导作用的方剂,而不是单纯的泻下。
5并承气下药,概而言之也:将具有疏通引导作用的方剂,与承气汤一类的具有泻下作用的方剂,和在一起概括地称为温疫病的泻法。
6祸害随至:对于人体的危害,随着补益药物的连续使用就产生了。
7血液为热抟尽:病人的血液被热邪,搏击耗散,损失殆尽。抟:把东西捏聚成团。抟一本作搏,形近致误。
8邪退六七:邪气消退十分之六,或者消退十分之七。
9虚回五六:虚损恢复到十分之五,或者恢复到十分之六。
10以意揣度其虚:在主观上猜测病人的虚损情况。
【译文】
温疫病人有的患病之前就有正气的虚损,患病之后成为邪气盛的实证,治疗上应当先补其虚,然后才能治疗病人的邪气实的问题;有的病人刚患病时属于邪气盛的实证,然后在患病的过程之中转换成正气夺则虚的虚证,对于此类病证应当先泻邪气盛的实证,然后随着病证转为以正气夺则虚的虚证,治疗也因之以补虚为主。
假如病人患病之前就有虚损后来才转为实证,或者患温疫之前因为得过其他的疾病已经存在着正气的亏虚,或者因为年龄大气血已经衰弱,或者是患温疫之前疲劳倦怠已经接近极点,或者是由于刚生过孩子出血过多,或者平素就患有吐血以及子宫出血的病症,在时行温疫即将发作的时候,就引动了旧有疾病虚损的因素参与其中,比如有的吐血,有的子宫出血加重,导致血液丢失过多,后来使温疫病逐渐加重,上述所说的这些虚证温疫患者,都应当在治疗的时候先用补法,治疗其存在的虚损,然后再使用泻的方法,治疗其邪气盛的病证。
温疫病所使用的泻法,说的是使用具有疏通引导作用的方剂,而不是单纯的泻下。因此将具有疏通引导作用的方剂,与承气汤一类的具有泻下作用的方剂,合在一起概括地称为温疫病的泻法。凡是遇到先有虚损然后才转为实证的复杂病情,不得不先使用一两付补益的药物,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虚证稍微减退之后,就应当积极治疗温疫的病证。假如连续不断地使用补益的方剂,一定会助长温疫邪气的气焰,给人体造成的重大损害就会随之而来。
假如病人温疫病的早期属于实证,后来逐渐转为虚证,治疗过程之中应当使用泻下的方法却没有使用,这种过失使病人的血液被热邪,搏击耗散,损失殆尽。虽然出现了虚损,由于原来存在的温疫邪气还在体内存在着,应当立即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等到邪气消退到十分之六七,再立即使用补益的方药进行治疗,补益的方药用了之后,虚损恢复到十分之五六,就立即停止补益,不能再补益下去。如果服用补益方药太多,此前残存的温疫邪气还会再一次发作起来。只有泻下之后确实添加了正气虚损的病人,才能考虑补益的问题,假如只是主观上推测病人存在体虚,而实际上病人的虚损证候并不明显,由此导致错误地使用补益方剂进行治疗,极有可能给病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评介】
  “前后虚实”阐发了吴又可关于温疫病过程之中,存在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情时,其治疗指导思想。虚人外感的“先虚后病”,以及因病致虚的“先病后虚”、“虚实错杂同时并存”的复杂情况,在温疫病的过程之中是经常会出现的,如何治疗颇为棘手,吴又可倡导先补后泻,或者先泻后补,后世温病学进一步发展为攻补兼施。其实对于这一类问题,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有所论述,比如对汗下后亡阳、汗下后伤阴、淋家、疮家、亡血家、喘家、酒客患病等,都有相应的处置方案;大小柴胡汤、几个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也是攻补兼施的方药。病人愈后慎用补益,叶天士阐发为“炉烟虽熄,恐灰中有火”,不敢轻用补益。吴鞠通《温病条辨》五承气汤、加减生脉饮等,也是对于外感热病过程之中虚实错杂复杂情况的探讨。
孔毓礼曰:“先虚者,其人素虚,而疫邪未亢也。后实者,疫邪炽盛也。宜乘邪热未亢之时,急补之。补牢生根之说,乃野俗之言,不足信也。迨脉症变阳,转用治疫之法。邪去六七,兼以大辅元气。凡攻泻之剂,皆佐人参。至于防疫之法,虚弱之人,但当上培元气,下固本根。若无邪妄散,无热妄清,是先坏其垣墙,而招寇盗之入也。先实后虚者,因攻下过度或失下,攻下过度者补之,失下者正被邪伤也,宜用转正祛邪之法。更有前实中虚后又实者,是先治邪气,邪尚未退,而中途馁怯,现种种虚脱之状。此时不投补剂,是犹驱饥卒以战,自取败亡。但使元气一振,脉由阴转阳,再用攻法。此等手法,凡哓哓于热症虚症者,宜其不解,何故而反诋用药者之胸无定见也。”
杨大任云:“孔君防疫之论,补所未备,精且详矣。庚寅疫疾,互相传染,有一大家病疫未染者,三四人而巳。惊惶莫措,转觉乍寒乍热,头昏自汗,众医俱用败毒香苏之类,欲先散其邪。延余诊之,各部和平,心脉小而带散,知其忧患者深也,各进归脾饮数服,饮食倍进,精神倍出,竟不沾染,可知元气盛者,邪不易入也。”
   孔毓礼和扬大任关于“防疫”的论述,确有创建,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中医界曾经有不少的预防服药的方剂在社会上流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组织专家审定处方,向社会推荐,并根据服药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过修正,一时间洛阳纸贵,各中医药店药物紧缺,益显出古老中医学术的珍贵价值。
脉厥
【原文】
温疫得里证,神色不败〔1〕,言动自如,别无怪证〔2〕,忽然六脉如丝〔3〕,微细而软,甚至于无,或两手俱无,或一手先伏〔4〕。察其人不应有此脉,今有此脉者,皆缘应下失下,内结壅闭,营气逆于内〔5〕,不能达于四未,此脉厥也〔6〕。亦多有用黄连、石膏诸寒之剂,强遏其热,致邪愈结,脉愈不行。医见脉微欲绝〔7〕,以为阳证得阴脉为不治〔8〕,委而弃之,以此误人甚众。若更用人参、生脉散辈,祸不旋踵〔9〕。宜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
【注释】
1神色不败:病人的神志意识、面色没有败坏、改变。败:败坏、凋残。
2别无怪证:没有其他的异常表现。怪证:不合乎常规的复杂证候。
3六脉如丝:两个手的寸关尺六部脉搏,都象细丝线一样细弱。
4两手俱无,或一手先伏:两个手的脉搏都摸不到,或者一只手的脉搏先摸不到了。伏:藏匿、隐藏。
5营气逆于内:营气郁阻在体内的脉道之中。《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6此脉厥也:这是脉搏的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造成的。《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7脉微欲绝:脉搏微弱,几乎要到摸不到的地步。绝:断,断绝。脉微欲绝,往往代表病人阳气与阴血极度衰微的危重证候。
8阳证得阴脉为不治:以发热为主的阳证,却见到了脉微欲绝的阴脉,这种病证与脉象截然相反的现象,是一样病情深重的表现。浮洪滑数为阳脉,沉迟细涩为阴脉。《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9祸不旋踵:祸患很快就会到来。踵:脚后跟。旋踵:一转身,比喻时间极短。
【译文】
温疫病发展到里证阶段,病人的精神与面色,没有败坏的改变,言语行动都能够自如,也没有其他的特殊证候出现,两个手的六部脉搏,却突然变的象丝线一样细软,极为微弱,甚至于难以摸到,甚至于两个手同时摸不到脉搏,或者是一个手的脉搏先隐伏起来摸不到。仔细观察病人,不应当出现这样无脉的现象,现在却出现了这种脉微欲绝,都是应当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却没有使用,造成了病人体内气机壅遏闭阻,营气郁结在脉道之内,不能向四肢输送营卫之气,这种阴阳之气不能顺接的无脉现象,就叫脉厥。也有许多医生使用黄连、石膏等寒凉药物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强行遏制病人的热势,导致温疫邪气的郁结更加严重,脉搏也更加难于摸到。医生见到病人的脉搏微弱到几乎似有若无,认为温疫发热属于阳证,却得了脉微欲绝的阴脉,脉证相反难于治疗,推委病人放弃治疗救助,由此错误认识耽误病人病情的不在少数。假如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医生进一步使用人参、生脉散之类的方药进行治疗,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很快就会到来。对于这种阳证阴脉,治疗应当使用承气汤,使病人缓慢地泻下,病人两手的六部脉搏自然都会恢复。
【评介】 
吴又可在“脉厥”中阐述了,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张仲景《伤寒论》称之为“热甚厥深”,而吴又可称其为“阳证阴脉”,都是由于邪热闭阻于内,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的“热厥证”。临证之时,切勿将其认为是虚寒,治疗总以解郁透热为主,也就是《素问》所说的“火郁发之”,仲景使用四逆散,吴又可应用承气汤,都是治疗的常用方法。                  
杨大任云:“亦有失汗,而经络不通者。尝见多用熟地,阻滞经络,脉微欲绝,甚至无脉。脉有浮而数者,有沉而数者。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则为热。疫脉有先沉而数,自里达表,后见浮数。若阴寒者,脉必沉而迟,何得有数?疫病热极似寒,虽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即沉细附骨,始终不能离数。设不辨数与不数,只见脉沉,便云病在阴分,用附桂热药,及用芪术,妄言温散者,误人不小。有脉极沉微而数,状似阴脉,误用黑锡丹,立毙。先生云‘脉厥’,则沉之极者也。”
脉证不应
【原文】
表证脉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气微,不能牵引正气,故脉不应〔1〕。里证脉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气微,不能抑郁正气〔2〕,故脉不应。阳证见阴脉,有可生者,神色不败,言动自如,乃禀赋脉也〔3〕。再问前日无此脉,乃脉厥也。下后脉实,亦有病愈者,但得症减,复有实脉,乃天年脉也〔4〕。夫脉不可一途而取,须以神气形色病证相参,以决安危为善。
张昆源,正年六旬,得滞下。后重窘急,日三四十度,脉常歇止〔5〕,诸医以为雀啄脉〔6〕,必死之候,咸不用药。延予诊视,其脉参伍不调〔7〕,或二动一止,或三动一止而复来,此涩脉也。年高血弱,下利脓血,六脉短涩,固非所能任〔8〕,喜其饮食不减,形色不变,声音烈烈,言语如常,非危证也。遂用芍药汤加大黄三钱,大下纯脓成块者两碗许,自觉舒快,脉气渐续,而利亦止。数年后又得伤风咳嗽,痰涎涌甚,诊之又得前脉,与杏桔汤二剂,嗽止脉调。乃见其妇,凡病善作此脉〔9〕。大抵治病,务以形色脉证参考,庶不失其大体,方可定其吉凶也。
【注释】
1不能牵引正气,故脉不应:由于表邪轻浅,不足以引发激烈的邪正斗争,所以脉象上不见浮脉。
2以邪气微,不能抑郁正气:由于在里的邪气比较少,不能阻遏抑制气机的运行。
3乃禀赋脉也:就表现出他本来的、平素的脉象。禀赋:素质、体质、遗传。
4乃天年脉也:这是病人能够长寿的脉象。《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天年:人们应当达到的自然寿命。
5脉常歇止:脉搏经常有间歇、停搏。也就是经常出现结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6雀啄脉:七怪脉之一,脉象急数,节律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7脉参伍不调:脉搏跳动节律不匀,往来艰涩。《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王冰云:“参,谓参校;伍,谓类伍。参校类伍而有不调,谓不率其常,则病也。”
8固非所能任:他的体质脉象本来不能胜任泻下药物的治疗。
9凡病善作此脉:凡是得病的时候,经常出现这种脉象。
【译文】
病人有表证,却没有出现浮脉,也可以通过发汗获得痊愈,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比较轻浅,不能引发激烈的邪正斗争,所以没有出现浮脉。病人有里证,却没有出现沉脉,也可以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获得痊愈,这种证候的形成,是因为邪气比较微弱,不能抑制郁遏病人的气机运行,所以没有见到脉沉。阳证而见到阴脉的病人,比如高热却脉微欲绝,虽然预后不好,但也有一些病人还有生机,比如病人神志和面色都没有败坏的表现,言语和行动都能自如,病人的“脉微欲绝”属于他本来体质就脉微细,而非外感病所造成。如果再进一步询问,前几天脉搏如果不是微细的,这时的脉微细就属于脉厥证。泻下之后本应当脉虚弱,如果泻下之后脉沉实有力,虽然脉证不符预后不好,然而也有因为泻后脉实而痊愈的,只要病人的证候在泻下之后得到缓解,即使又出现了实脉也不是里证复发,而是一种可以长寿的“天年脉”。不能仅靠单一的脉象决定证候的转归,必须将病人的神志气色、形体病证互相参证,才能决断病人预后的安危状况,这种综合考虑是一种好的决断方法。
患者张昆源,整六十岁的时候,患了被称为“滞下”的痢疾,肛门下坠,腹痛里急,一天之中腹泻三四十次,脉搏经常有间歇,许多医生认为他的脉象属于快而不整的“雀啄脉”,是常可以引起死亡的征候,都不给他开药方。病家请我前去诊治,我诊察他的脉搏跳动节律不匀,往来艰涩,有时候跳两次就停一次,有的时候跳三次就停一次,然后再恢复正常的跳动,这属于一种往来艰难的“涩脉”。患者年龄较大,气血虚弱,泻下脓血,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都短小艰涩,他的体质脉象本来不能胜任泻下药物的治疗,令人高兴的是他的饮食不见减少,身体与面色也没有大的变化,声音响亮,言语不乱象往常一样,我断定他不属于危重证候。于是就使用了芍药汤,再加上大黄三钱(9克)进行治疗,服药后泻下大量的脓液状粪便,凝结成块状的约有两碗左右,病人自己感觉转为舒适畅快,脉道中的气血逐渐接续,间歇逐渐消失,泻利也停止了。几年之后,张昆源又一次患病,伤风之后咳嗽,咳吐痰液涎沫很多,诊脉的时候又出现了上一次出现过的参伍不调、间歇频作的脉象,给他开了杏桔汤两付,服药后咳嗽停止,脉搏也恢复调匀。就询问他的夫人,才知道他过去经常出现这类参伍不调的脉象。总的说来,治疗疾病,务必要把病人的形质、面色、脉象、证候综合考虑,方能不会失误,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人的预后的吉凶。
【评介】
   在“脉不应证”中,阐发了吴又可对于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表证脉不浮、里证脉不沉、阳证阴脉、下后脉实等一系列的反常脉象,深入揭示了其出现的病理机理。指出了脉证不符的时候,更应当注意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孔毓礼曰:“大抵素实者非假实,积虚者非假虚。前证属阳者,不骤变阴。属阴者,不必伏阳。详究先伏之饮食药剂,兼察现在之形证神色,庶几不为厥脉所误也。”
体厥
【原文】
阳证脉阴〔1〕,身冷如冰,为体厥〔2〕。
施幼声,卖卜颇行〔3〕,年四旬,禀赋肥甚〔4〕。六月患时疫,口燥舌干,苔刺如锋〔5〕,不时太息,咽喉肿痛,心腹胀满,按之痛甚,渴思冰水,日晡益甚,此下证悉备,但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脉如丝,寻之则有,稍按则无,医者不究里证热极,但引《陶氏全生集》〔6〕,以为阴证。但手足厥逆,若冷过乎肘膝,便是阴证,今已通身冰冷〔7〕,比之冷过肘膝更甚,宜其为阴证一也;且陶氏以脉分阴阳二证,全在有力无力中分,今已脉微欲绝,按之如无,比之无力更甚,宜其为阴证二也;阴证而得阴脉之至,有何说焉?以内诸阳竟置不问,遂投附子理中汤。未服,延予至,以脉相参,表里互较〔8〕,此阳证之最者〔9〕,下证悉具,但嫌下之晚耳。盖因内热之极,气道壅闭,乃至脉微绝,此脉厥也。阳郁则四肢厥逆,若素禀肥盛尤易壅闭,今亢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10〕,证亦危矣。急投大承气汤,嘱其缓缓下之,脉至厥回,便得生矣。其妻闻一曰阴证,一曰阳证,天地悬隔〔11〕,疑而不服。更请一医,指言阴毒,须灸丹田,其兄叠延三医续至,皆言阴证,妻乃惶惑。病者自言:何不卜之神明?遂卜得从阴则吉,从阳则凶,更惑于医之议阴证者居多,乃进附子汤,下咽如火,烦躁顿加。乃叹曰:吾已矣,药之所误也〔12〕。言未已,更加之,不逾时乃卒。嗟乎!向以卜谋生,终以卜致死,欺人还自误,可为医巫之戒。
【注释】
1阳证脉阴:阳证:凡疾病的性质属于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进行性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证候,中医都归于阳证。《伤寒论·辨脉法》云:“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2身冷如冰,为体厥:《伤寒论》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卖卜颇行:为人占卜,获取钱财为卖卜。颇行:很在行,生意很好。
4禀赋肥甚:从小就体胖过人。禀赋:先天遗传。
5苔刺如锋:舌苔干而起刺,象针、刀一样锋利。
6《陶氏全生集》:应为《陶氏全集》,也就是明代陶华的《伤寒六书》。
7通身冰冷:全身都冰凉。临证之时的厥证,虽然手足、身体冰冷,但腋下、阴部应当温暖,或者发热。《史记·扁鹊列传》中,扁鹊称虢太子为尸厥病,虽然身死半日,“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8表里互较:将在表的与在里的证候、体征,互相比较。
9此阳证之最者:这是阳证之中最重的,也就是“热甚厥深。”《伤寒论》335条云:“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10群龙无首之象:语出《易经·乾卦》,其中云:“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因为乾卦的六爻都是由阳爻所组成,属于纯阳爻的卦象,“群龙无首”出现在“上九”之上,是阳气最盛最高,至高无上的意思。吴又可借此表达病人的阳热之气,已经达到最高的极点。
11天地悬隔:差距就象天与地的相隔一样巨大。
12吾已矣,药之所误也:此为主谓倒装句,本来的语序应当是:药之所误也,吾已矣。错用药物造成的误治,使我必定会被治死的。已:完了、结束。
【译文】
温疫发热的阳证,却出现脉微欲绝的阴脉,身体也发凉如冰,这就是“体厥证。”
患者施幼声,经常为人占卜赢利,生意兴隆,年龄已经四十岁,从小就体胖过人,现在更加肥满。六月时患时行温疫,口腔干燥,舌头也干,舌苔起刺象针尖一样锋利,经常出现深吸气,咽喉部位红肿疼痛,心胸腹部撑胀满闷,按压时疼痛很明显,口渴想饮冰凉的水,这些证候到了下午的三到七点更加严重,这已经完全具备了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的指征。但是由于全身的肌肤都发凉如冰,病人的指甲发青发黑,两手的寸关尺的六部脉都细如丝线,深按则能摸到,用力小了就摸不到脉搏,诊治的医生不是深入研究,认为它属于在里的热势太盛才致如此,而是引用明初陶华的《伤寒六书》的论述,认为这就是阴证。只要手足发凉,向上超过了肘和膝,就可以认为是阴证,现在病人已经全身冰冷,比冷过肘膝的情况更严重更典型,这是应当算做阴证的一个有力的证据;而且陶华把脉象分为阴阳证两类,区分的根据完全在于脉搏的有力与无力,现在病人的脉搏已经微弱欲断,按摸的时候好象摸不到脉搏的跳动,比陶华所说的无力程度更严重,这是被认为属于阴证的第二个有力的证据。阴证又得到阴脉的旁证,还会有什么不同的说法呢?!把其他的各个属于阳证的见证,竟然放在一边不加过问,于是就给病人开了附子理中汤。
在病人还没有服用附子理中汤之前,病人的家属又请我诊断,把病人的脉象与证候互相比较,再进一步将在表与在里的证候相比较,我认为这是阳证之中最为严重的病证,泻下的证候已经完全具备,只后悔泻下的太晚了。总的说起来,由于体内的热势很盛,气机运行的道路被邪气壅遏闭塞,才造成了脉搏微弱象要停止一样,这就是“脉厥”证。阳气郁滞不能达于四肢,所以四肢冰冷,如果病人平素就身体过于发胖,尤其容易引起气机的壅遏闭塞。现在病人的阳气亢盛已经达到了极点,以至于出现了全身肌肤的冰冷,这就是厥证之中的“体厥”。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似有若无的原因,是由于体内阳热已极,象《易经·乾卦》的“群龙无首”卦象一样,证情已经达到极为危重的地步。应立刻使用大承气汤治疗,并嘱咐其缓缓地泻下,等到脉搏重现、体温恢复的时候,就得到了生机。然而,病人的妻子曾经听到过许多不同的说法,一名医生说病人属于“阴证”,而另一名医生却说病人属于“阳证”,两种说法的差别就象天与地的距离一样大,正犹豫不决,不知道应当听谁的而没有服药;又请了一名医生,却认为病人属于“阴毒”,并说应当灸丹田穴;病人的哥哥连续请了三个医生,都说病人属于阴证,病人的妻子听了之后,更加惶恐疑惑。病人本来是一个算命的,他自己说:“为什么不占卜一下,问问神灵的意思?”于是就占卜起来,得到的结果是按照阴证治疗就是吉兆,而按照阳证治疗就是凶兆。又因为说属于阴证的医生占大多数,被这种说法所迷惑,就服用了附子汤。药物服下去的时候,就象服了火药一样热燥不适,病人心烦躁动的情况立即增加了许多。病人叹息说:“我完了!误治要了我的命!”话还没有说完,病情的痛苦更加严重了,没有超过一个时辰就死去了。真是啊,这个病人过去靠给他人占卜为生,最后却因为占卜而死亡,既是用骗术欺人的骗子,也是骗术的受害人,实在是为医、为巫者的前车之鉴。
【评介】
吴又可在“体厥”之中,通过一个切身治疗的病例的转归,来说明鉴别“热甚厥深”,寒热真假的重要性。张仲景在《伤寒论》11条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年希尧云:“假热假寒,但察小便,如色赤而涓滴不通,或数短而痛,属热,须治在胃。在胃者,谓当下也。如清长无所苦,属寒。《史记·扁鹊仓公传》云:‘信巫不信医者,一不治’。今人每每信巫卜而不访明医,病犹可治,迁延至不可治者,惑于卜耳!”
孔毓礼曰:“治病之要,在乎脉症形色神气相参,专执一诊,必多错误。盖症有内外,脉分表里,而总以在里者为之主。形体之寒热,阴阳之见乎外者也,必当察二便口舌,以定在内之真阳真阴。浮取之盛衰,虚实之验乎表者也。必当辨有力无力,以定在里之真虚真实。至于脉症相反,亦有一定之见。但从违之际,有未可以言传者,大概脉有确据,则从乎脉,将症之不合脉处,解而通之,则症合脉矣。症有确据,则从乎症,将脉之不合症处,解而通之,则脉合症矣。倘参解未通,不可问卜用药也。”
孔氏所云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在临床上确实颇为棘手,从舍之际往往决定治疗的成败,不能不慎重从事。                         
乘除
【原文】
病有纯虚纯实,非补即泻,何有乘除〔1〕?设遇既虚且实者,补泻间用,当详孰先孰后,从少从多,可缓可急,随其证而调之。
医案 吴江沈青来,正少寡〔2〕,素多郁怒,而有吐血证,岁三四发,吐后即已,无有他证,盖不以为事也。三月间,别无他故,忽有小发热,头疼身痛,不恶寒而微渴〔3〕。恶寒不渴者,感冒风寒〔4〕,今不恶寒微渴者,疫也。至第二日,旧症大发,吐血胜常〔5〕,更加眩晕〔6〕、手振〔7〕、烦躁〔8〕,种种虚状,饮食不进,且热渐加重。医者病者,但见吐血,以为旧证复发,不知其为疫也,故以发热认为阴虚,头疼身痛,认为血虚,不察未吐血前一日,已有前证〔9〕,非吐血后所加之证也。诸医议补,问予可否,余曰:失血补虚,权宜则可〔10〕,盖吐血者内有结血〔11〕,正血不归经,所以吐也〔12〕。结血牢固,岂能吐乎?能去其结,于中无阻,血自归经,方冀不发。若吐血专补,内则血满,既满不归,血从上溢也。设用寒凉尤误〔13〕;投补剂者,只顾目前之虚,用参暂效,不能拔去病根,日后又发也。况又兼疫,今非昔比,今因疫而发,血脱为虚,邪在为实,若投补剂,始则以实填虚〔14〕,沾其补益,既而以实填实〔15〕,灾害并至。于是暂用人参二钱,以茯苓、归、芍佐之,两剂后,虚证咸退,热减六七,医者病者皆谓用参得效,均欲速进,余禁之不止,乃恣意续进,便觉心胸烦闷,腹中不和,若有积气,求哕不得〔16〕,此气不时上升,便欲作吐,心下难过,遍体不舒,终夜不寐,喜按摩捶击,此皆外加有余之变证也。所以然者,止有三分之疫,只应三分之热〔17〕,适有七分之虚,经络枯涩,阳气内陷,故有十分之热〔18〕。分而言之,其间是三分实热,七分虚热也。向则本气空虚,不与邪搏,故无有余之证。但虚不任邪,惟懊恼憹、郁冒、眩晕而已,今投补剂,是以虚证减去,热减六七,所余三分之热者,实热也,乃是病邪所致,断非人参可除者。今再服之,反助疫邪,邪正相搏,故加有余之变证,因少与承气微利之而愈。按此病设不用利药,宜静养数日亦愈。以其人大便一二日一解,则知胃气通行,邪气在内,日从胃气下趋〔19〕,故自愈。间有大便自调而不愈者,内有湾粪,隐曲不得下〔20〕,下得宿粪极臭者,病始愈。设邪未去,瓷意投参,病乃益固,日久不除,医见形体渐瘦,便指为怯证〔21〕,愈补愈危,死者多矣。要之,真怯证世间从来罕有,今患怯证者,皆是人参造成。近代参价若金,服者不便,是以此证不生于贫家,多生于富室也。
【注释】
1何有乘除:哪里用得着算计呢?乘除:本来指运算过程之中的乘法与除法,引申为算计、费心。
2正少寡:正处在少年守寡的时期。寡:妇女丧了丈夫之后为寡。古人三十岁之前为“少”,血气未壮,所以称“少”。
3不恶寒而微渴:不出现恶寒,而且见到微有口渴,这是里热外发的温热病。张仲景《伤寒论》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王安道《医经溯洄集》云:“观此,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渴者,非温病矣。”
4恶寒不渴者,感冒风寒:张仲景《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5吐血胜常:吐血的量,超过了过去的情况。胜:战胜、超过另一个。常:平常、经常、固定的。
6眩晕:泛指视物旋转、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做舟车,不敢睁眼为“目眩”;头重脚轻、头昏眼花为“头晕”。
7手振:手足震颤,多为阴虚动风的先兆。
8烦躁:烦躁虽然经常连称,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一般说,热扰心神则心烦,神志不清则躁动不安,有心烦、肾躁之说。张仲景《伤寒论》第298条云:“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绻,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此足以说明,烦与躁有别,烦轻而躁重。
9已有前证:在吐血之前,已经有发热、头痛身痛。
10权宜则可:作为暂时的措施还可以。权宜:变通、暂时适宜。
11内有结血:体内有瘀血凝结。
12正血不归经,所以吐也:正常运行的血液,不能回到经脉之中,因此溢于脉外而吐血。
13用寒凉尤误:使用寒凉的药物进行治疗,尤其是错误的方法。按照中医传统的理论,血得热则行,遇寒则涩而不流,所以出血的病证,一般都首先使用凉血止血的方法治疗。
14始则以实填虚:开始的时候,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损,属于“以实填虚”。
15既而以实填实:此后,再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损已经不存在了,而邪气正在增长,所以属于“以实填实”。
16求哕不得:希望通过逆,伸展气机,却难以如愿。
17只应三分之热:三分的疫邪,只能对应三分的热势。
18故有十分之热:所以,三分的疫热,再加上七分的虚热,共有十分的热势。
19日从胃气下趋:每一天都跟着胃气的下行,而向下移动。日:名词作状语,每一天。
〔20〕隐曲不得下:大便不能通畅排出。隐曲:《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杨上善《太素》认为:“隐曲,大小便。”王冰认为隐曲指男的性器官或性事,他说:“隐曲,谓隐蔽委屈之事也。”张景岳《类经》也同意王冰之说,“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唐书·安禄山传》有“隐曲常疮”,则指阴部。吴又可“隐曲不得下”,显然指大便不通。
〔21〕怯证:原意为怯懦、胆小,此指虚损、虚证。
【译文】
疾病有的属于单纯的虚损证,有的属于单纯的实证,治疗上不是补,就是泻,也很单纯,有什么需要费心思琢磨的呢?假如遇到的病人,既有正气的虚损,又有邪气造成的实证,补益与泻下的治疗的方法必须兼顾使用,并且应当考虑先用什么,后用什么,补与泻是用多还是用少,应当使用缓剂还是使用急用的剂型,都应当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病例讨论:吴江县的沈青来,正处于年轻而寡居的时候,平素常有情志郁结而易怒,有吐血的宿疾,每一年发作三四次,吐血之后没有其它不适,没有引起重视。三月份,没有其他的诱因,忽然出现低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却有轻度口渴。本来恶寒不口渴的,属于感受风寒的病证,现在却不恶寒而有口渴,这是温疫病的表现。患病后的第二天,沈青来的宿疾发作,吐血的量超过了以往的情况,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又增加了头晕目眩、手足震颤、心烦躁动不安等,种种虚损不足的症状,不能进食,而且热势逐渐加重。
医生病人,这时只见到吐血的表现,认为是旧有的宿疾复发,不知道这就是温疫病。所以认为发热属于阴虚,头疼、身痛属于血虚,却不了解在没有出现吐血的前一天,就已经出现了发热、头疼身痛,这些证候不是吐血之后引发的症状。各位医生都议论着要使用补益的药物,问我是否可以应用补益的治疗方法。我说:失血之后用补益的药物,暂时可以一用。大概说来,吐血的病人多数体内有瘀血结聚,而正常流动的血液不能回归到经脉之中,所以才出现吐血。如果凝结的血液是牢固的,还能吐吗?如果能够除去病人凝结的血液,在经脉之中不再有瘀血的阻碍,人体的血液自然能够在经脉的轨道中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使吐血不再复发。假如吐血之后单纯补益,脉道之内的血液过分充满,既然血满于脉就容易发生血不归经,血液从上漫溢,形成吐血证。假如吐血之后,单纯使用寒凉的药物,一味寒凉止血不问病因,这是更加错误的治疗方法。使用补益药物的人,只想到目前的虚损的一面,用人参取得暂时的效果,却不能去除吐血的根本原因,日后必然会复发。更何况目前还兼有感受温疫邪气的情况,现在的病情与以往已经不同,更不能单纯补益。现在的吐血因为温疫而引发,血液的丢失属于虚损,温疫邪气属于邪实,属于虚实共存。假如使用补益的药物,一开始是用补益的药物补益虚损,属于“以实填虚”,病情因为补益而见效;此后,再用补益的药物治疗,虚损已经不存在了,而邪气正在增长,所以属于“以实填实”,温疫造成的损害和补药引起的负作用,将会同时显现出来。
由于上述的复杂病情,可以暂时使用人参二钱(6克),并同时用茯苓、当归、白芍,起到辅佐和制约的作用。两付药剂之后,病人的虚损证候减退,热势减轻了十分之六七。医生和病人都认为应用人参取得了效果,都希望进一步快用、多用人参,我劝阻他们的意见不被采纳,他们就大肆使用人参,连续服用之后就出现了心烦胸闷、腹部不适、好象其中有气机阻滞,希望通过哕逆伸展气机,却难以如愿。此时经常有气机向上冲逆,就常有欲吐的感觉,胃脘部位难受不适,全身也不舒适,整夜整夜地不能入睡,喜欢让人按摩和用拳头敲击,这都是外加的属于实证的表现。出现这些表现的原因,是由于存在三分疫邪,只能产生三分的热势,又正好有七分的虚损,经脉络脉的气血干枯涩滞,阳热之气内陷,又产生了七分的热势,所以共有十分的热势。分开来说,十分热势之中,有三分的热势属于实热,有七分的热势属于虚热。
病人过去正气亏虚,不能与邪气斗争、格斗,所以没有实证的表现。正气虚不能抗击邪气,只表现出心中烦闷、头痛脑胀、头晕目眩等证,现在使用补益药物,因此虚损的证候减轻,热势减去十分之六七,剩下的三分热势,属于实证的发热,是由于温疫病邪引起的发热,决不是人参能够祛除的。现在继续使用人参,不仅不能祛除病邪,反而会助长温疫邪气,邪气与正气互相斗争,所以加重了实热的病证,因此应当使用小量的承气汤,使病人产生轻微的泻下,病邪随之排出体外而病愈。假如这个病不用泻下的药物,也应当安静地修养几天,也可以自己恢复。因为病人的大便一两天解一次,就可以知道病人的胃气还是可以通行的,邪气在病人的体内,一天一天地随着胃气的下行而向下移动,所以最终能够自行痊愈。其中也有的病人虽然排便通畅,然而病情不能痊愈,这是由于病人体内有宿粪积滞,大便不能顺利排下,只有泻下了极其臭秽的宿粪,病情才能痊愈。假如在病邪还没有祛除之前,而大量肆意地使用人参,病邪就会更加牢固,长期不能被祛除,医生只见到病人的身体逐渐消瘦,就认定这是虚证,越使用补益药物,病情就越危重,因此而死亡的患者很多。
总之,温疫病过程之中,真正的虚损无邪的证候,从来就是极少有的,现在患者的虚损证长期不愈,都是使用人参不当造成的。近代以来人参的价格,与黄金无异,服用的人很不容易买到,所以说误服人参造成的虚损证,不会出现在贫穷的人家里,而多见于富贵大户之中。
【评介】
吴又可在“乘除”中,以他特有的语言,生动的病例,说明了温疫病过程之中,存在的虚实错杂复杂病情,从而证明了他的辨证论治精神。他不但反对盲目补益,也决不提倡一味寒凉泻下,而是一定从病人的临床实际出发,当补则补,当下则下,使药证相符,丝丝入扣。
年希尧云:“人参专补气,果气分虚弱之人,服之固宜,然亦不可太过,况更有说焉,不可不区别也。有人平日本当服参,而一时病症有异,不可以服参者;有旧病当服参,而新病不可以服参者;有前病以参而愈,而后病不可以服参者;至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感而致病者,断断不可以服参。若进之以参药,犹与之以砒毒也。奈何世人不察斯义,一遇病症,即云虚怯,不分盛衰,不辨久暴,一概投之以参。投之不效,则一倍之,再倍之,而且什伯倍之。一人倡之,众人和之,医者病者,操论既同,不思变计,服参至多,使病固结而不可解救,虽遇卢扁,亦无如何,此皆人参之故也。故今之病,亦往往多死于富贵中,力能服参之家,而贫穷不能服参者,反不致死,岂非明验欤?而今席丰履厚之富家为尤甚,大抵以人参为不死之灵丹,而所延之医,又以用参为独得之秘诀,方不加参,药无主宰,参不重用,病者惊惶,且当无病之时,亦以人参为必需,朝服暮食,浸淫于脏腑,暗受其毒,而因以致病,及至性命呼吸之际,用之反不见效,误服之咎,可不惧哉!”
孔毓礼曰:“凡病后产后,老人禀弱之流,染疫病者,皆属虚实相兼之症。当分虚实多少,而称量以药之,不可太过,不可不及。”
龚绍林曰:“吐血之症,人皆谓难愈,仆则实觉易治。盖因领会此案,而知有虚实之辨焉。人患吐血,不拘少幼男女,因虚劳而发者固有,因感疫而发者实多。且将所验脉症治方,试为学者言之。彼夫房劳过度,水不济火,致血上逆者,必是痰中少夹血丝,其人胸中不紧,饮食如常,夜虽发热,口必不渴,其脉左尺无力,用六味地黄汤,重用丹皮治之而愈。若饮食伤脾,不能统血,而浮于上者,其血必多,其人多倦,饮食少思,五心不热,其脉右关无力,用归脾汤主治即瘥。如怒气伤肝,不能藏血,而溢于上者,其血必多,其人左胁时痛,饮食知味,亦不发热,其脉左关无力,用逍遥散或滋阴至宝汤治之。虚劳吐血,脉症治方,大概如此。照依脉症施治,夫何难愈之有!至于感疫而吐血者,胸先紧闷,足膝无力,饮食少进,五心内热,子午潮热,日晡益甚,甚至头腰背疼,口渴舌燥,胁痛口苦。而现三阳外症者,且有舌苔黄黑,而现阳明内症,其脉沉数有力,或沉伏不显,或急数而促,此皆感疫之脉症也。医不知此,妄拟为虚,漫投补剂,以致邪火久郁,载血上行矣。遇此证候,有三阳外症者,仍宜加三阳药。无三阳外症者,即用达原饮,去草果、白芍加赤芍、当归、丹皮治之。有阳明内症者,或用桃仁承气汤,或用承气养营汤,逐去疫邪。邪尽血止,而虚自复矣。李士材曰:古人以大黄治吐衄虚劳,意甚深微,岂有真正虚劳,而可用大黄以治之者哉!惜乎不述其脉症,不著其治方,俾后世以为法守也。今得此案指点出来,始悟古人之用大黄,以治吐衄虚劳者,即此吐衄之虚劳耳。奈世人只知吐血为虚劳,而不知有感疫吐血之条。每见吐血,不察脉症,误补而枉死者不可胜计。故先贤有曰:今之所谓虚劳者,皆是人参补成,即谓此也。学者细将此案,与前人之言,熟识而遵行之,吾知枉死城中,必无吐血冤魂,向医索命者矣。吾为医幸,尤为吐血者幸也。”

2 u; O3 P8 Y# _" ~: W3 W
年氏、孔氏、龚氏阐发甚畅,不但有补于吴又可,而且有益于今人,俱载于上,以资参考。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与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一些学术观点。
       “前后虚实”阐发了吴又可关于温疫病过程之中,存在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情时,其治疗指导思想。虚人外感的“先虚后病”,以及因病致虚的“先病后虚”、“虚实错杂同时并存”的复杂情况,在温疫病的过程之中是经常会出现的,如何治疗颇为棘手,吴又可倡导先补后泻,或者先泻后补,后世温病学进一步发展为攻补兼施。其实对于这一类问题,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有所论述,比如对汗下后亡阳、汗下后伤阴、淋家、疮家、亡血家、喘家、酒客患病等,都有相应的处置方案;大小柴胡汤、几个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也是攻补兼施的方药。病人愈后慎用补益,叶天士阐发为“炉烟虽熄,恐灰中有火”,不敢轻用补益。吴鞠通《温病条辨》五承气汤、加减生脉饮等,也是对于外感热病过程之中虚实错杂复杂情况的探讨。
孔毓礼曰:“先虚者,其人素虚,而疫邪未亢也。后实者,疫邪炽盛也。宜乘邪热未亢之时,急补之。补牢生根之说,乃野俗之言,不足信也。迨脉症变阳,转用治疫之法。邪去六七,兼以大辅元气。凡攻泻之剂,皆佐人参。至于防疫之法,虚弱之人,但当上培元气,下固本根。若无邪妄散,无热妄清,是先坏其垣墙,而招寇盗之入也。先实后虚者,因攻下过度或失下,攻下过度者补之,失下者正被邪伤也,宜用转正祛邪之法。更有前实中虚后又实者,是先治邪气,邪尚未退,而中途馁怯,现种种虚脱之状。此时不投补剂,是犹驱饥卒以战,自取败亡。但使元气一振,脉由阴转阳,再用攻法。此等手法,凡哓哓于热症虚症者,宜其不解,何故而反诋用药者之胸无定见也。”
杨大任云:“孔君防疫之论,补所未备,精且详矣。庚寅疫疾,互相传染,有一大家病疫未染者,三四人而巳。惊惶莫措,转觉乍寒乍热,头昏自汗,众医俱用败毒香苏之类,欲先散其邪。延余诊之,各部和平,心脉小而带散,知其忧患者深也,各进归脾饮数服,饮食倍进,精神倍出,竟不沾染,可知元气盛者,邪不易入也。”
    孔毓礼和扬大任关于“防疫”的论述,确有创建,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中医界曾经有不少的预防服药的方剂在社会上流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组织专家审定处方,向社会推荐,并根据服药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过修正,一时间洛阳纸贵,各中医药店药物紧缺,益显出古老中医学术的珍贵价值。
吴又可在“脉厥”中阐述了,外感热病过程之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张仲景《伤寒论》称之为“热甚厥深”,而吴又可称其为“阳证阴脉”,都是由于邪热闭阻于内,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的“热厥证”。临证之时,切勿将其认为是虚寒,治疗总以解郁透热为主,也就是《素问》所说的“火郁发之”,仲景使用四逆散,吴又可应用承气汤,都是治疗的常用方法。                  
杨大任云:“亦有失汗,而经络不通者。尝见多用熟地,阻滞经络,脉微欲绝,甚至无脉。脉有浮而数者,有沉而数者。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则为热。疫脉有先沉而数,自里达表,后见浮数。若阴寒者,脉必沉而迟,何得有数?疫病热极似寒,虽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即沉细附骨,始终不能离数。设不辨数与不数,只见脉沉,便云病在阴分,用附桂热药,及用芪术,妄言温散者,误人不小。有脉极沉微而数,状似阴脉,误用黑锡丹,立毙。先生云‘脉厥’,则沉之极者也。”
在“脉不应证”中,阐发了吴又可对于外感热病过程中出现的表证脉不浮、里证脉不沉、阳证阴脉、下后脉实等一系列的反常脉象,深入揭示了其出现的病理机理。指出了脉证不符的时候,更应当注意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孔毓礼曰:“大抵素实者非假实,积虚者非假虚。前证属阳者,不骤变阴。属阴者,不必伏阳。详究先伏之饮食药剂,兼察现在之形证神色,庶几不为厥脉所误也。”
吴又可在“体厥”之中,通过一个切身治疗的病例的转归,来说明鉴别“热甚厥深”,寒热真假的重要性。张仲景在《伤寒论》11条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被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年希尧云:“假热假寒,但察小便,如色赤而涓滴不通,或数短而痛,属热,须治在胃。在胃者,谓当下也。如清长无所苦,属寒。《史记·扁鹊仓公传》云:‘信巫不信医者,一不治’。今人每每信巫卜而不访明医,病犹可治,迁延至不可治者,惑于卜耳!”
孔毓礼曰:“治病之要,在乎脉症形色神气相参,专执一诊,必多错误。盖症有内外,脉分表里,而总以在里者为之主。形体之寒热,阴阳之见乎外者也,必当察二便口舌,以定在内之真阳真阴。浮取之盛衰,虚实之验乎表者也。必当辨有力无力,以定在里之真虚真实。至于脉症相反,亦有一定之见。但从违之际,有未可以言传者,大概脉有确据,则从乎脉,将症之不合脉处,解而通之,则症合脉矣。症有确据,则从乎症,将脉之不合症处,解而通之,则脉合症矣。倘参解未通,不可问卜用药也。”
孔氏所云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在临床上确实颇为棘手,从舍之际往往决定治疗的成败,不能不慎重从事。

) j7 r1 B. G; }) R+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4 21:42:50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24日)的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喘证有关内容,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搧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a7 U# z" t$ Q9 W; i: ~3 u7 |# B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搧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 l0 c* V5 B% M$ H3 u; Q, [) T0 f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提出肺为主病之脏,且可涉及肾、心、肝、脾等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让我们共同学习喘证的有关内容。http://www.ynjkcy.com/zynkx
+ ]3 Y* K# E- `! f/ {0 P, q" G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喘证”的有关内容。' [- e0 D0 o9 g5 }  v# h3 c/ s" k
* A, e) {" d5 M
         古人把喘证首先分成虚证和实证,属于虚证的喘证,多见于老年人的“肾不纳气”,这样的病证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一动就喘。一般预后疗效很慢,或者效果不佳。, }+ r# J. T- x
中医说的“喘无善证”,一般是说“暴喘”(过敏性哮喘),有的时候来势凶猛,如果不能迅速缓解病情,有可能危及生命,造成死亡。著名演员邓丽君,运动员柯受良等人就是受了喘证的伤害才发生了没想到的事情。' m" i& W, [* B. o' t

9 W$ `4 O1 z$ ?  @/ Z因此,喘证要分虚实,诊治需要看缓急,辨证论治,将近期急救与远期调理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甚至逐渐彻底治愈。
# d1 u* S9 [; o" ]- Q7 Q# U+ P' O7 i  \6 X/ O, e4 n6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5 21:47:42 | 阅读全部
本周四(7月25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 z6 U; `% |# h& Z) Z- h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肛痈、肛漏、肛裂等,这几个临床常见,反复发作,十分痛苦。今天我们分别从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外治疗法等方面学习这几个疾病。) T, Y6 p  |1 T/ |( @; N/ y  O2 N9 F

! N0 t: o4 t. q8 J# Y5 B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P' z( I, L! g' z! O$ O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 ]( C  g7 M8 t( k$ k8 F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外科疾病中肛痈、肛漏、肛裂等病证的有关内容。* m: ~) {! q5 E, C) c
        这几个疾病大多是人类特有的疾病,中医有几千年积累的诊疗经验,西医有对这些病的详细检查,可以互相参照。因为这几个病,在临床上很常见,反复发作,十分痛苦。
8 w7 w1 Y( B" e  _: m( F4 A1 F0 R/ {
         中医从病因病机分析,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一般急性发作的时候,多有湿热瘀滞,日久不愈,则多见寒热错杂,因此,治疗方法也因为病情的复杂性,不可千篇一律,更不是“手术一切了之”。: t. s. R/ u& r
" O! e, t5 Y! ?9 s, d
外科手术未必好,中医治疗方法有独到之处,河北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中,就有很多传承多年的好项目,只是缺乏研究和推广,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没有支持,陷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需要机遇才能发展和传承。! O( R- U" _  P1 m# ?( H- J, K3 m7 m  i

. i3 M' ?1 K/ t' [) M  V3 M- O渴望一场透雨,滋润久旱的杏林!' O* Q( [! _0 j  R
* v+ I5 z- S$ I7 B3 k1 s

# h0 ~) v: t# i$ Q4 c4 t7 g; {! m5 k: e, Y! c;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6 22:20:35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6 L) q' D: P. q. |! E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7月26日)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6 Z. a. q% e) n6 G

6 G+ A% S  c0 ?( l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 N  d: R6 t. E
& U* _- h; `4 T6 ~' _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 D7 f. n: Q. D+ m0 b! m" a7 ~第19节. 战SARS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0 F2 v# P6 b9 j, S( p  G
2003年非典袭来,现代医学发现了新型病毒,可是一无药物,二无疫苗。邓老根据中医理论、历史经验,和广州中医迎战的具体情况,上书胡锦涛总书记、吴仪总指挥,大声疾呼应重视中医的作用,“战胜非典,我们有一个武器库!”2003年那一场疫情对我们这些医务者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爆发的非典疫情,也就是SARS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002年的11月广东发现首发病例,只是当时人们还不认识它。2002年末,一种世界首次发现的烈性传染病突然袭击广东,佛山、中山、河源相继发现了类似的病人。2002年12月5日在深圳发病的第一例病人,是广东省河源市的黄杏初。他的症状就象一般的感冒,在附近的诊所就诊后疗效不佳,13日就回到他的老家河源市继续治疗。此前他在深圳市做厨师已经11个年头了。由于病情不断加重,16日晚被送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第二天病情继续加重,呼吸困难,又被转送广州军区总医院,在这里被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用了不少药进行抢救。入院第7天,病情逐渐缓解,体温逐渐下降,接近正常。就在这个时候,广东省卫生厅通知,在河源市与黄杏初密切接触过的人之中,有11个人被感染了相同的病症,其中有8名是医生护士!不过,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却无一人被感染,黄杏初出院后也没有再感染其他人,这条线就这样断了。2003年1月2日河源市报告8名医护人员被感染之后,广州市呼吸道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等7位专家,当天就赶往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治疗。讨论到凌晨两点,形成初步意见,这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肺部感染,并能引起家庭传播。此病与我国法定的35种传染病不同,确定此为“非典型肺炎”,并定下了四条标准:发烧、呼吸道症状、肺部有阴影、白血球降低。今天我们可以说,这一标准已经将这种新的肺炎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2003年1月4日,广西河池市的柳州铁路局金城江机务段,突然有6个人爆发了呼吸道的传染病,有2个人因病情危重而死亡。后来经过广西疾病控制中心确认,认为这就是非典病例,也属于回顾性报告。2003年1月7日,广州市第一例患者黄先生,由于高热不退到广东省中医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接待他的7名医护人员也很快病倒,而且症状相似。院长吕玉波、副院长罗云坚等领导马上召集省名中医刘伟胜、呼吸科主任林琳、ICU主任张敏州等专家一起会诊分析,认为这是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特殊肺炎,有很强的传染性!广东省中医院一面向越秀区防疫站报告疫情,一面采取隔离措施。很快就从上级部门获知这是一种新发的非典型肺炎。为了救治患者,医院邀请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晁恩祥教授、吉林的任继学教授、广州的邓铁涛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本院的专家,前来会诊。并通过电话向全国著名老中医焦树德、陆广莘、路志正、颜德馨、朱良春、周仲瑛等专家请教。成立了以院长吕玉波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罗云坚副院长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指挥救治工作。尽管这样,广州的疫情就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地逐渐蔓延开来,医生护士相继倒下去,恐慌也在人们心头迅速地蔓延着。这种名为“非典型性肺炎”的疫病,邓老先生知道的时候,是在2003年1月3日,邓老分析非典的症候演变情况,明确指出这是“春温伏湿”的观点。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非典疫情正在逐渐蔓延,邓老就敢于断定非典疫情的走势会逐渐衰落,无疑是充满风险的判断。当时,增强中医界对用中药抗“非典”的信心,是战胜“非典”的关键。& Z4 ]1 Z/ q: a7 f, W7 M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2 s6 _' J8 N0 d# X9 s2 J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   c  r0 z- A9 _; o+ A; m2 L
       她和大家一起走近邓老,感受老人家在非典突然袭来的时刻,世界一片惊慌,一无抗病毒药,二无疫苗,他根据中医的历史经验,以别人不敢想象的勇气,上书最高领导,大声疾呼:
. p$ X# y) o5 E& V# f 战SARS中医有一个武器库!  
+ H; w; _' n8 g. ~       2003年非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w% q# C! U* r, p) ^
       2003年1月28日这天早上,邓铁涛先生的弟子邹旭,接他到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会诊心脏病患者和一位患有侧索硬化肌肉萎缩的俄罗斯患者苏包金。在路上,邹旭忧心忡忡地告诉邓铁涛先生,他的妻子邓秋云感染了“非典型肺炎”已经3天了,高热不退,她是急诊科的护士长。邓铁涛先生根据他所报告的病情、症状,进行了辨证分析,提出处理的意见,强调必须停用抗生素与激素。在二沙岛会诊之后,邹旭在送邓铁涛先生的时候,邓铁涛先生再一次郑重地对邹旭说:你必须马上回去把抗生素与激素停掉!用中药治疗。邹旭回去按邓铁涛先生的指示把抗生素停掉,辨证处方,寄望于中药。/ D8 n* ?7 Y) ~* G6 q! F
邓铁涛先生这样决断,是很有风险的。他根据什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l( e$ u; D) A5 n* ^+ `邓老说,主要是根据证候进行判断。再说,她已经使用了那么多的抗生素,并没有控制病情的进展,再用不但无益,而且是有害的。当时的值班医生在旁边,见邹旭这样做,就说“停掉西药行吗?”邹旭坚持采纳邓老的意见,用中药治疗妻子3天后,烧退了,肺部的炎症改善了。邹旭长舒了一口气,看来可以逃过一劫了!0 `3 ^/ B' a7 v  l/ H
然而,邓秋云的战友,另一位护士长叶欣却在此后3月4日感染了非典,最后倒在了治病救人的岗位上,据说她患非典的时候没有用过中药,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教训,那个时候,人们普遍不知道中医药有很好的疗效。
/ u% j9 y  H' k  @& x7 b8 V+ O5 ~在首都北京,由于一开始没有公布疫情,到了2003年4月22日公布的疫情,已感染“非典”病人558例,患“非典”死亡病人28例,疑似感染“非典”病人666例。邓铁涛先生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天天不断飙升的数字,感到十分揪心。
' b, D" [: ~% ~( X5 h  c# k* Q+ l根据有关材料,可以确定,2003年4月23日,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北京市中小学宣布放假,同一天,我国将非典列入《传染病防治法》。4月24日零时,北大附属人民医院开始被整体封闭隔离,这是北京第一个整体隔离的非典重点疫情地区。同一天,中央财经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两处宿舍楼也被隔离控制。之后,被隔离的人数节节攀升,最多的时候高达27000余人。3 z4 ]$ }! j, v' M! ?, z) J
然而,来自北京及各地同行的信息却是:中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使邓铁涛先生心急如焚,在2003年4月26日晚上,拿起笔来,给胡总书记写信。在祖国遭受疫情严重损害的关键时刻,您又一次站出来呼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4 J+ @6 R$ l/ ]! q邓铁涛先生在信里说:“尊敬的胡锦涛总书记:您亲临广州指挥‘非典型肺炎’之战,爱民亲民的形象永远留在广州人民和全国人民心中。您对吕玉波说:‘中医是祖国的伟大宝库,应该在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作用。’我是一位中医,今年87岁了。我有责任出点力!我是中共党员,有责任向您反映中医的问题,供您决策参考,因此附上拙作三篇,希望总书记在日理万机之余,费神赐阅,是为万幸!”- @3 r4 s  G5 I
邓老写这封信,这不仅是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实在令人感动!- E1 l0 z$ k2 c+ Q. F" M
由于当时情况很紧急,他写就书信,连“非典”掉了个“典”也来不及抄正,只是在旁边加上,就附上《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正确对待中医药》、《“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3篇文章,连忙用特快专递邮寄到北京,请彭佩云副委员长收转呈胡总书记。同时,邓老还写了短信,也附了3篇文章,转给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吴仪,她是全国非典防治指挥部的总指挥。1 |8 q% l) C/ ^- C7 s7 @3 w% k6 W' t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交通管制,各个单位都谢绝外来人员进入,各个商店里人烟稀少,在北京的大街上开车,就像“如入无人之境”一样,一片萧条气象。
( s' l; q* Y, {" g/ g一周之后,邓铁涛先生接到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的电话,她说:“邓老啊!您写给胡总书记的信,他收到了,他要我打电话谢谢您!谢谢!”不久,邓铁涛先生就从“新闻联播”中听到这样的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吴仪,当天下午与在京知名中医专家座谈。吴仪强调,中医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非典型肺炎”的使命。& T$ o) W0 Z5 T" p5 u7 @
吴仪副总理指出:“中医药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疫情发生之后,中医药专家研究探索‘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和诊疗规律,积极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病人,发挥了积极
( u$ M2 ^9 A& L6 M) E$ Q+ n# g
. j5 T+ s3 k5 h' B; K$ }& P% R
7 C6 m: w3 R$ V5 Q/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7 21:38:5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7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内容包括:9 X- m" {: K! F1 h
        第五节:四诊不简单,难学而易用。' R: ?/ x! A$ A  `$ [  H' ~  U' F9 [
        第六节: 开发虫类药,难病 可获效        G) g7 Z' o) H7 V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3 q  j, ]% G0 m' _6 {0 {' E' }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朱老的医学论述:“四诊不简单,难学而易用; 开发虫类药,难病 可获效”的有关内容。      & _, Z7 ^) {" ~% E* X4 z
      朱老说:“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认症,四诊就是认症识病的重要手段;望、闻、问、切四者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是医者认症识病的水平体现。但是现在有些医生只用问诊和生化物理检查,望、闻、切仅是点缀而已,试问这样的话,辨证水平如何提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不容忽视。”; E0 x& ]3 i9 c1 {& G4 X- w8 Y
《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朱老说,这表明人中部位色泽、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生殖系统的病变,同时在此针刺留针,对妇科下腹部手术,还有针麻之效。《内经》说:“阙上者,咽喉也”。朱老在印堂上一寸向下斜刺留针,治疗白喉,止痛快,消肿速,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观察137例,痊愈133例,治愈率达97.1%。
6 u. q+ F& a) F; f3 B朱老认为,对于肝炎病的诊断问题,可以通过望诊眼血管的变化来诊查。! P; P: h% I( W8 ?0 B/ e0 d
朱老介绍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察色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重要之位置,因此在广泛使用前人经验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摸索新的线索,总结新的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识病的水平,是我们这一代中医的职责。
" l+ L. [& ?3 A  I: e! ?《内经》:“肝开窍于目”。肝炎病情的轻重及转变,亦必然反应于目。朱老在临床上发现多数肝炎患者的眼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他曾请南通医学院附院眼科采用角膜显微镜、眼底镜等仪器协助检查了28个病例。- C- C  j2 T* G' |0 m
中医使用虫类药的历史很悠久,《神农本草经》之中收载了一些动物药,包括虫类药。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里,为后人留下了使用虫类药的具体经验。但是,人们对于虫类药的价值,认识既不系统,也不深入。朱良春先生深入研究虫类药,完成了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虫类药运用经验》,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影响十分深远。
, @7 J* Z) k9 \" \/ H8 |朱老介绍说,我国第—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动物药67种。随后,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应用动物药达38种,并创制了以动物药为主的抵当汤(丸)、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等著名方剂。迨至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搜载药物1892种,其中动物药达444种,加之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的160种,动物药总数已超过600种。但现在实际被使用的动物药品种和数量却很少,而且许多都只是—般应用,并没有发挥其潜在的特殊功效。为此,拓开动物药临床应用之新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Q; d- e7 f" Y7 K# q: s# X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张仲景的方子里有抵挡汤,是攻逐瘀血的有力方剂,仿佛虫类药就是治疗瘀血实证的。朱老说:“张仲景用虫类药治瘀血,《伤寒论》有抵当汤丸,《金匮》有下瘀血汤,二者均系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取其急治;这并不是虫类药应用的全部内容,对于五劳虚极,内有干血的病症,张仲景攻补兼施,徐图效机。他在大黄蟅虫丸之中使用庶虫,就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攻坚、疗伤定痛等多种功效,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故虚人亦可用之。如仲景治疗产后腹痛之‘下瘀血汤’,以及治疗疟母痞块之‘鳖甲煎丸’,均用之,可资佐证。大黄蟅虫丸以破瘀药为主,养血之润剂为辅,虽云‘缓中补虚’,但毕竟是以祛瘀药为主之方剂,此方之应用,关键在于审证要明确,虚劳羸瘦确属瘀血为患者方可应用,否则每致偾事。故前人谓此方是治疗干血劳之良剂,当三复斯言。应用大黄蟅虫丸之标准,必具备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腹满不能食这三症,方不致误。许州陈大夫之‘百劳丸’(当归、乳香、没药、虻虫、人参、大黄、水蛭、桃仁),治一切劳瘵积滞,立意与此方仿佛,均为祛瘀生新,治虚劳因干血为患之良剂。”9 I3 i+ ~& S5 Q$ s9 T9 c- n; d. p
谈起虫类药来,朱老的话匣子打开之后,就会滔滔不绝。当问他何时开始研究虫类药,受什么启发而开始的?他不假思索,就谈到了自己的老师章次公先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8 22:05:50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7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三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第三节“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中医心理症状辨析的内容,心理症状指患者自觉心理异常的痛苦感觉或医师诊察而知的患者心理异常表现,诸如不寐、健忘、神昏、发狂等。而引起心理症状的原因很多,有本身心理因素引起的,也有其他生物性和社会性因素引起的。故其辨析要点应从其产生原因、表现特点和兼症等三方面进行。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 ~! m$ |/ a0 _' s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之中,关于“中医心理疾病诊法与辨证”的相关内容。
! t* w. }9 c2 m: ^9 B+ z- T: b2 F       心理学把很多中医内科学的疾病,看成是症状,如不寐、健忘、神昏、发狂等,这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中医很多疾病名称被西医作为“症状”来看待,他们认为症状后边还有一个具体的病灶,或者固定的病理。这是“构成论”指导下的“以有为本”。$ l; Q7 Q# N* \7 ^0 `1 n
中医“以无为本”,而且“形神一体”,心理的痛苦,及其外在表现,就是内在脏腑机能不正常的表现。
- H3 [5 c4 A3 f* g* ]( K8 D中医认为“七情”的喜怒哀乐,也属于社会性因素引起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变化。也就是“守中不发”不是没有七情,是含而不露;七情发出来,虽然身体不再是“和谐”状态,但是,只要不过分,就是“和谐”所允许的范围。因此,古人说,“中”是天下的大本;“和”是天下的大道。“致中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天高地厚,自己的位置”,万物因此而不乱,生生化化,永无停歇。+ K/ Y( a, ^% w!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