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8-5 22: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一(2019年8月5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b' m3 t/ l) Y6 q) b. j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金元学术争鸣与虚损病机》(一)。+ \" |) z1 r/ {3 v
仲景学说,经过晋唐时期若隐若现的流传,于宋代表现出明显的振兴,名家辈出,学说纷呈,逐渐形成伤寒学派。宋金元时期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伤寒学术深入发展,仲景《伤寒论》倍受重视。" F8 s( N9 y/ _! r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 v3 S1 q4 t" E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金元学术争鸣与虚损病机》的有关内容。
7 a5 v' K- D3 J/ k 扁鹊论述损至脉,传到后世,在《难经》之中,就把损脉的病理机制转化为虚损、损证了,成了一般不是迟脉的虚损病症,并且与外感病的阳热实证有所区别,这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体现着学术进步的探索与艰难。金元时期,可以说是这样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Q; ^8 T8 f" c# O/ N& y
宋金元时期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伤寒学术深入发展,仲景《伤寒论》倍受重视。朱肱《类证活人书》云:“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也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均已有尊经称圣之意。因当时伤寒家对于伤寒的概念,悉遵《伤寒例》所论,故宋金元伤寒著作中所论皆广义伤寒。
& f' V5 M ?8 |关于宋金元时期伤寒学术的特点,曹东义读研究生时曾有所探讨。当时师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著名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余老出身于名中医世家,家学渊源深厚;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参加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并拜名医秦伯未为师,兼得中西医之长。曾经担任中医文献学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通治方的研究,主张辨证从简,反对繁杂分型。 ( z+ ?& Z( ?& t: r0 Z2 n
在金元医学争鸣中,首先出现的是河间学派,其从外邪立论,深入研究运气火热病机。认为火热为病最多,而时人执《局方》香燥方药疗病和以温热药治疗外感热病,为害甚大,因而倡导火热病机,自制双解散、凉膈散等辛凉散邪之方,大兴于世。张子和受其从外邪立论和寒凉祛邪思想的影响,主张“百病皆邪”,以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刘张学说盛行之后,学其方者往往疏于辨证,再加上其学说本身的某些缺陷,蒙害者不在少数。, I( ]8 j: x; R7 ~# T6 a
仲景《伤寒论》问世之后,外感热病六经辨证体系引起人们广泛重视,伤寒学说日益繁荣。而杂病证治在金元之前尚未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辨治体系。四时外感伤寒热病与杂病在证候、病机方面的重叠和交叉,为杂病借用外感病辨治方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为今人所熟知,但杂病之中有以邪气盛为主的实证、热证,也有内伤正气为主的虚症、寒症,更有虚实错杂存在的病证。虚人外感和外感病失治误治而伤正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平人外感多为实证、热症,治法多用寒凉泻邪。所以,杂病借用外感治法,用之得当“其效如神”,用之失当“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见《景岳全书》)”。
1 C4 ]7 E7 O0 D, G# j7 M- ^6 ^& X有感于杂病辨治体系的薄弱,以及借用外感方法辨治杂病易成误治,张元素提倡脏腑经络辨证以论治各种杂病,对各脏腑经络标本寒热虚实病证各示以相应药物,并发明引经报使学说,使治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注重药物的升降浮沉属性以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d ~, A1 z# u& O5 i6 R
李东垣详辨外感与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内伤不足之证。在杂病证治中,尤其注重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说,治疗善于升阳益气。
6 V$ {* |# ]2 [2 e+ J王好古、罗天益俱能禀承师说,各有创见。后世内伤杂病学说日臻成熟,薛己从脾肾入手,调治各种内伤虚证,颇得后世称赞,赵献可独倡命门水火之说,张介宾善于培肾固本,使易水学派所创内伤杂病学说更加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杂病辨治体系至此已具规模。3 v0 }, i; n8 Q' d P% M
张元素倡导脏腑辨证善调气机升降:以六经辨证和汗吐下等方法辨治四时伤寒热病,在金元之前甚为盛行,已成为不可疑议的规范。但杂病辨证尤其内伤杂病辨治体系尚未形成,外感与杂病在证候与病机方面的交叉、虚人外感和外感致虚等,种种使外感与内伤错杂存在的情况,造成杂病辨治借用外感方法的现象十分普遍。自河间寒凉祛邪学说流行之后,滥用寒凉攻邪伤人正气的弊害也很多见。张元素有感于此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积极探索杂病辨治理论与方药。
3 U" C- |% z- l% u" k6 ~- F0 v李东垣详辨内伤外感治多升阳益气:李东垣的好朋友元好问认为,“大概(李东垣)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1]。”
" ~' P+ e: j2 A4 S- e[1]见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二版、4123 l4 v( v& n3 G9 j" a
李东垣《内外伤辨》云:
M! P) r* X5 x4 e9 {- r“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为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 R! o: u/ y& |2 X" W4 N$ y书中对外感实证与虚人外感及内伤杂证,从阴阳寒热虚实入手,详述其脉证治法的区别,主张不可混言混治。李杲所谓外伤指“风寒六淫客邪”,风寒本已在六淫之内,此处着重点出,在于“风为百病之长”“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其所谓内伤,主要指“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对其他虚损则少有论述,这是因为李东垣认为“《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 `- o+ ?4 X, t: B/ X李杲认为人体正气虽然有种种不同名称与功能,但都依赖胃中水谷之气的充养,胃气充实则五脏六腑皆壮,人即不病,反之则百病由生,故独重脾胃之气。 c9 B+ @: q7 g- R; s- N" s
; N; z8 b8 s$ I0 N, J, T
, u4 x f" e! e/ I0 S& f1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