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29 21:34:42 | 阅读全部
         本周一(2019年7月29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曹老师的《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L1 \7 {; w) C8 x, u
        我们本周学习的内容是《<,辅行诀>吸收虚损理论》。7 v/ R) c& h; ~3 I/ p. w; B
        经方家的《汤液经方》一直左右着或指导者历代中医学家组方用药,虽有加减,仍然不出其规范。补虚益损的治疗方药,也应该是历久而弥新的,只是人们理解的深浅、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而已。9 b* m6 H* |0 e, s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精彩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0 h7 R, v) V4 O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辅行诀>吸收扁鹊原创的虚损理论》有关问题。
/ i9 K! {# p: V* @; K( B       1974年春天,一封署名“威县赤脚医生”的来信,寄到了北京东直门内的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内容是据说来自敦煌遗书的手抄本,用苍劲的钢笔字,竖行抄写。“赤脚医生”在信中还有一个小序,称其祖父于1918年从敦煌购来此卷,已经珍藏三代,却在1962年被毁。所幸他的学生中有人听他讲述过这部书,他借学生笔记进行整理,“稿凡十易,功竟一月,再再默忖,似觉大体不错。”
7 ]; I! K6 A3 {6 z这部辗转手抄的所谓敦煌遗书,是真是假,究竟有多少价值?中研院科教部把这个材料交给了医史文献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室把它转交到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手里,一年后没有得到回音,他就又献了一次抄本。8 a7 J5 ?: l, Y% q9 z
王雪苔先生接到这个抄本之后,两次到河北省威县与张大昌先生座谈,也请有关专家鉴定,肯定了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保留了《汤液经》留下来的60首方剂,让人们可以窥见古老的经方,是怎样的结构,治病的特点是怎样的。4 ~& ]- d8 Y& K/ z: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说:
' \0 e7 Q$ Z4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袪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至令五脏虚疲,当即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下,庶几识别焉。”8 C8 `+ e( u4 G
陶弘景认为养生治病,都必须重视五脏,不这样做“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就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境界。# ^; k' {/ d/ G5 _) ?$ a
陶弘景第一次明确提出,脏腑精气亏虚,与“损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轻重不同的两个阶段,虚证较轻,损证较重,二者可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终因损证而导致死亡:五脏虚疲,不服补药,“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 L) \5 P7 @# ]+ l陶弘景说:0 R4 N4 j. G" u7 `7 S
“《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 m* k8 D& C# f; d- O( Y按照陶弘景的说法,经方家的《汤液经方》,一直左右着或指导者历代中医学家组方用药,虽有加减,仍然不出其规范。补虚益损的治疗方药,也应该是历久而弥新的,只是人们理解的深浅、认识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0 21:36:18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7月30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8讲。
+ }( }6 p" L4 Q' P
6 L- l+ x; @! ]0 f2 Q" z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A( k4 D% p1 B! a: R2 @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X6 ]5 B  c$ x) d3 t5 s
吴又可温病禁忌黄连论  R+ M8 ~1 m5 X" X4 l
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初用辛温发表,见病不为药衰,则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河间且犯此弊。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反见齿板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极而似水也。吴又可非之诚是,但又不识苦寒化燥之理,以为黄连守而不走,大黄走而不守。夫黄连不可轻用,大黄与黄连同一苦寒药,迅利于黄连百倍,反可轻用哉?余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于应用芩、连方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如阳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证,于酒客便溏频数者,则重用之。湿温门则不惟不忌芩、连,仍重赖之,盖欲其化燥也。语云:“药用当而通神”,医者之于药,何好何恶,惟当之是求。
8 c% H2 t# O+ i  y) X/ H! k2 Q风温、温热气复论
2 O% ~9 R: p. `# Q0 I- o! ?  仲景谓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盖指湿家风水、皮水之肿而言。又谓无水虚肿,当发其汗,盖指阳气闭结而阴不虚者言也。若温热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阴尚亏歉之至,岂可发汗利小便哉!吴又可于气复条下,谓血乃气之依归,气先血而生,无所依归,故暂浮肿,但静养节饮食自愈。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淡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与阴虚咳嗽、身热之劳损证哉!余治是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而肿自消。千治千得,无少差谬,敢以告后之治温热气复者。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9 C; `2 z6 l% |6 |- }+ Z
治血论# ~& ~4 \$ u; h* B+ L/ x
人之血,即天地之水也,在卦为坎(坎为血卦)。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水,吾未见其能治也。盖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坎之上下两阴爻,水也;坎之中阳,气也;其原分自乾之中阳。乾之上下两阳,臣与民也;乾之中阳,在上为君,在下为师;天下有君师各行其道于天下,而彝伦不叙者乎?天下有彝伦攸叙,而水不治者乎?此《洪范》所以归本皇极,而与《禹贡》相为表里者也。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盖阳能统阴,阴不能统阳;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倘气有未和,如男子不能正家而责之无知之妇人,不亦拙乎?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治水与血之法,间亦有用通者,开支河也;有用塞者,崇堤防也。然皆已病之后,不得不与治其末;而非未病之先,专治其本之道也。
& N. T3 S; x' W6 [: c1 T九窍论
/ d5 ?" a1 _, U2 U$ O4 C4 ~+ y3 f人身九窍,上窍七,下窍二,上窍为阳,下窍为阴,尽人而知之也。其中阴阳奇偶生成之妙谛,《内经》未言,兹特补而论之。阳窍反用偶,阴窍反用奇。上窍统为阳,耳目视听,其气清为阳;鼻嗅口食,其气浊则阴也。耳听无形之声,为上窍阳中之至阳,中虚而形纵,两开相离甚远。目视有形之色,为上窍阳中之阴,中实而横,两开相离较近。鼻嗅无形之气,为上窍阴中之阳,虚而形纵,虽亦两窍,外则仍统于一。口食有形之五味,为上窍阴中之阴,中又虚又实,有出有纳,而形横,外虽一窍,而中仍二。合上窍观之,阳者偏,阴者正,土居中位也;阳者纵,阴者横,纵走气而横走血,血阴而气阳也。虽曰七窍,实则八也。阳窍外阳(七数)而内阴(八数),外奇而内偶,阳生于七,成于八也。生数,阳也;成数,阴也。阳窍用成数,七、八成数也。下窍能生化之前阴,阴中之阳也;外虽一窍而内实二,阳窍用偶也。后阴但主出浊,为阴中之至阴,内外皆一而已,阴窍用奇也。合下窍观之,虽曰二窍,暗则三也。阴窍外阴(二数)而内阳(三数),外偶而内奇;阴窍用生数,二、三生数也。上窍明七,阳也;暗八,阴也。下窍明二,阴也;暗三,阳也。合上下窍而论之,明九,暗十一,十一者,一也;九为老,一为少,老成而少生也。九为阳数之终,一为阳数之始,始终上下,一阳气之循环也。开窍者,运阳气也。妙谛无穷,一互字而已。但互中之互,最为难识。余尝叹曰:修身者,是字难;格致者,互字难。
' J. @0 C; F3 A形体论
6 I! O7 M4 ~: w8 r* |  A3 F《内经》之论形体,头足腹背,经络脏腑,详矣,而独未总论夫形体之大纲,不揣鄙陋补之。人之形体,顶天立地,端直以长,不偏不倚,木之象也。在天为元,在五常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体直,而麟凤龟龙之属莫与焉。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蘧篨戚施,直之对也。程子谓:生理本直,味本字之义。盖言天以本直之理,生此端直之形,人自当行公直之行也。人之形体,无鳞介毛羽,谓之倮虫。倮者,土也。土主信,是地以信付之人也。人受天之仁,受地之信,备健顺五常之德,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负天地付畀之重,自别麟凤龟龙之属。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又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孝经》曰:天地之道,人为贵。人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生哉?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
/ q' k8 y5 N( I; F$ ?* ~
8 o! I& m; F# G" C3 d* Z& b  N( \0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0 22:02:2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7月30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十六讲。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关于瘟疫过程之中,辨证论治的一些独特认识。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瘟疫论》下篇中的”杂气论“和”论气盛衰“两篇医论。
4 g+ ~0 w0 W, X9 Q3 u5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A  \9 O4 G# B
杂气论* E# j% [) j, R) ~" h
【原文】& D& O: M8 ]" ]; ?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虫草木,动植之物可见。寒热温凉,四时之气往来可觉。至于山岚瘴气〔1〕,岭南毒雾〔2〕,咸得地之浊气,犹或可察。而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亦犹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气交之中,有昆虫草木之不一也。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罗计、荧惑〔3〕,昆虫有毒蛇、猛兽,土石有雄、硫、卤、信,万物各有善恶不等,是知杂气之毒,亦有优劣也。然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而知其气,又恶得而知其气之不一也。是气也,其来无时,其著无力,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其为病也,或时众人发颐〔4〕,或时众人头面浮肿,俗名为大头瘟是也。或时众人咽痛,或时声哑,俗名为虾蟆瘟是也〔5〕。或时众人疟痢,或为痹气,或为痘疮,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疔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亡,俗名为瓜瓤瘟〔6〕、探头瘟是也。或时众人瘿痎 ,俗名为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大约病偏于一方,沿门合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是知气之不一,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证也。夫病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盖非五运六气所印定者〔7〕,是知气之所至无时也。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截然无有,是知气之所著无方也〔8〕。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厉气,虽有多寡不同,然无岁不有。至于瓜瓤瘟、疙瘩瘟,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此在诸疫之最重者,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证,不可以常疫并论也。至于发颐、咽痛、目赤、斑疹之类,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9〕,所患者稀少耳。此又不可以众人无有,断为非杂气也。况杂气为病最多,而举世皆误认为六气。假如误认为风者,如大麻风、鹤膝风、痛风、历节风、老人中风、肠风〔10〕、厉风〔11〕、痫风之类,盖用风药,未常一效,实非风也,皆杂气为病耳。至又误认为火者,如疔疮发背,痈疽肿毒,气毒流注,流火丹毒,与夫发斑痘疹之类,以为诸痛疮疡,皆属心火,投芩、连、栀、柏。未尚一效,实非火也,亦杂气之所为耳。至于误认为暑者,如霍乱吐泻,疟痢暴注,腹痛绞肠痧之类,因作暑证治之,未尚一效,与暑何与焉?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从古未闻者何耶?盖因诸气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惟向风寒暑湿所见之气求知,是令无声无臭,不睹不闻之气,推察既错认病原,未免误投他药。《大易》所谓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也〔12〕。刘河间作《病原式》〔13〕,盖视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谓无出此六气为病,而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为病者百倍,良以六气有限,现在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也。专务六气,焉能包括天下之病欤?
; V' ~% }0 Q; P# B论气盛衰
' }8 M! v! r7 o- E8 i【原文】3 A* H: X9 M# r& x: k8 [% U
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为疫。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薄厚也。: @7 |+ r( L4 ?1 R9 b2 }
其年疫气衰少,闾里所患者,不过几人,且不能传染,时师皆以伤寒为名〔1〕,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也不便言疫,然则何以知其为疫?盖脉证与盛行之年所患之证,纤悉相同〔2〕。至于用药取效,毫无差别。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
' Z) Y) K- x+ }疫气不行之年,微疫亦有,众人皆以感冒为名,实不知为疫也。设有发散之剂,虽不合病原,然亦无大害,疫自愈,实非药也,即不药亦自愈。至有稍重者,误投发散,其害尚浅,若误用补剂或寒凉,反成痼疾〔3〕,不可不辨。
, X4 I+ f( e2 H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与大家一起交流吴又可《瘟疫论》下篇中的”杂气论“和”论气盛衰“有关内容。( s  _4 i) b1 v# o
  温疫病的病原属于“杂气”为病,每一种温疫病都由不同的杂气所引起的学说,最接近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病原学说,这是吴又可的最大贡献。然而由于杂气与六淫的属性无关,不便于用药物的四气五味补偏救弊,所以清代温病学成熟之际,温热毒邪又成了致病的病原,杂气致病学说被搁置了。今天在中西医结合的新时代,我们见到了吴又可见不到的细菌、病毒,杂气不属于六淫的观点再一次得到确认,我们不能不佩服吴又可的先见之明。7 i8 R' e# g6 F& x. e; D/ [
孔毓礼曰:“大头瘟者,头面腮颐肿如瓜匏者是也。虾蟆瘟者,喉痹失音,颈筋胀大是也。瓜瓤瘟者,胸高胁起,呕汁如血者是也。疙瘩瘟者,腹鸣干呕,水泄不通者是也。软脚瘟者,便泄清白,足重难移者是也。”
% \/ ~; `' L8 @2 R$ D龚绍林曰:“杂气不一,为病亦不一,惜乎只详其症,未传其方。后得刘宏璧先生照症补之。其有功于杂气门中者,岂浅鲜哉。然即素所临症而细思之,杂气即瘟气,杂气不一,瘟症亦不一。病名虽殊,而治法无甚大异。但宜各随所列现之症,与所传经络脏腑,照症而加每经络每脏腑之主药,以施治耳。前未见刘公所补之方,凡遇杂气为病,用二消饮,照症加减治之,皆验。可知杂气即四时不正之气,瘟气即天地之厉气,合言之皆毒气也。不过有轻重之分耳。不然刘公未补方以前,岂遇杂气证候,遂委之不治乎。要在医者之会心耳,今得补方于后,临斯症者,不患无法守矣。”
: n/ h& Q6 x( j1 \9 [吴又可在四百多年之前,就已经完全了解了传染病的爆发与散发的区别,实属难能可贵。他所倡导的完全以临床证候为依据的思想,就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比后世按不同季节命名温热病的做法高明得多。比如在最近发生得SARS,就被称为伏暑、秋温、冬温、伤寒、春温、风温、春温加湿、肺毒疫、肺痹疫、肺湿疫、非典肺毒疫等等不同的名称,其中不少就属于按发病季节命名的方法,实在不如吴又可更高明一些。
7 J; m, A' @8 @; H- |孔毓礼曰:“疫疾四时皆有,但尤甚于春月,及春夏之交,为祸更烈耳。推类言之,人人病眼者为疫眼,人人病咳者为疫咳,凡论症长幼相似者名为疫。一人病,非外感内伤,与疫同,亦名疫也。”  ]6 o% Y% u3 L# x# g0 Z3 U
龚绍林曰:“时师以疫症认为伤寒,皆由不知脉证也。仆于一切脉症,细心体会,凡寒热虚实邪正,其脉其症,颇得其要。每临症时,以脉为主,以证参之。疫病虽非盛行之年,四时皆有,但有轻重之分耳。重者,人多误认伤寒,漫用表药热剂。轻者,人皆误认虚劳,误投补剂燥药。轻者转重,重者致死,良可慨也。有心济世者,可不于脉症加意乎?不能传染,亦是疫疾,以症非外感内伤,与能传染之症状无异也。”8 A: i% }% z& Z' l  |8 P

2 K, ^5 B7 l$ \# u- {) W( c
& s: H, M8 K/ ~4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7-31 21:21:5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7月31日)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第十一讲:《伤寒论》与《汤液经法》。 邓老说: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科学都在继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绝不能像陨星那样从天外飞来,张仲景虽然被后人称为“医中圣人”但青年时期学医与同郡张伯祖是学有师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讨仲景的学术渊源很有必要。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和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张仲景说的明白,他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才写成这本书,为的是给后来的学者提供借鉴,寻余所集,见病知源,以便更有效的诊治伤寒病。邓老说:张仲景论《汤液经法》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太医令》王叔和,撰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仲景学术之渊源,从皇甫谧到林亿,都认为是自神农之药,到伊尹之汤液,再到仲景之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后世学者并无异议。让我们共同来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dttrbyj; S7 q" x+ w* }! v" d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关于《伤寒论》与《汤液经法》的有关论述。 邓老说:张仲景虽然被后人称为“医中圣人”但青年时期学医与同郡张伯祖是学有师承的并非天生圣人,因此探讨仲景的学术渊源很有必要。张仲景自己也说过,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有关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才写成这本书,8 `7 A' Y# K4 |5 g1 @; Z
      邓老认为,辨别古书的真正作者固然重要,但是吸收书中的学术特长更重要。
6 e' T& Y% s" V张仲景《伤寒论》治疗伤寒病,是用辛温属性的麻黄汤、桂枝汤作为解表的主要方剂的,这种治疗方法、方剂,尽管有效,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尤其是需要使用者细致辨证,不深入研究有关问题就难以掌握,因此影响了大众的普遍应用,也就难以作为普遍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仓促之间难以选择应用。后世对此,有所论述。
# |, s6 y  `( t0 z: g9 _5 C葛洪在伤寒病的治疗上主张:“伤寒毒气所攻,故凡治伤寒方甚多,其有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而药难尽备,且诊候须明。悉别所在,撰(于)大方中。今唯载前四方,尤是急须者耳。其黄膏、赤散,在‘辟病’条中。预合,初觉患,便服之。”
' U5 @3 y2 E5 s! `: h从葛洪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知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中,除了四逆汤、四逆散之外,应该还有四顺汤、四顺散,可惜原书散佚,已经不知道其具体组成以及如何应用了。比葛洪稍晚的梁代陶弘景,曾经撰写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引用《汤液经法》的方药,指出张仲景把其中的药方,编入《伤寒杂病论》。该书世间少有流传,清代末年敦煌藏经洞卷子出土的时候,这个卷子本被河北省医家张偓南先生买到手,珍藏到文革之前,毁于火。其孙张大昌根据早年的抄本,于1974年以赤脚医生的名义捐献给国家,才有了这份珍贵文献的传世。这为人们探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提供了借鉴。但是,其中并没有葛洪所说的“四顺汤”。: c( n1 |: W" V/ I
葛洪还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之,令一药尽治之者,若初觉头疼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做葱鼓汤。用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黄二两。又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时下盐豉,后内(纳)葱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也。”
! z) q, O/ i) \5 R: O5 v葛洪虽然在外感热病理论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但在临床治疗上,却积累了许多有效、实用的单方、验方,深受历代医家与士人的珍爱。他这种从辛凉轻剂起手治疗,逐渐增加解表药物品种、份量的做法,是一个积极、谨慎的好方法,值得大家效仿。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云:“伤寒、中风,诊候最难分别,皆应取之于脉。岂凡庸能究?”也许,正是因为葛洪《肘后方》面对的读者,是对医学了解不够深入的广大群众,所以他才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令一药尽治之”。这种放弃理论论争,面向临床治疗的务实精神,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葛洪是OTC非处方药的祖先。
8 ^" @- J2 T0 Y' e' p3 e
9 Q# [  X* X# s9 u3 u,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1 20:59:11 | 阅读全部
       本周四(8月1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7 R  K5 B; c/ g# m2 \2 R" U3 \  P1 C, o- D
       今天我们学习中医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锁肛痔这几个疾病。今天我们分别从病因病机,辨病诊断、辨证论治,外治疗法等方面学习。# [. m$ k. s$ C: ^) ~2 B
/ j5 t" m/ _/ I+ J) Q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 _' w. B3 l' u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外科疾病中息肉痔、便秘、锁肛痔这几个疾病有关内容。
% r; h# o% I1 q" q- E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5 W8 a9 y5 s3 _" A8 c( d
锁肛痔,中医病名。是以初起为便血流水,渐现大便变形,排便困难,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肛门生肿物坚硬、流脓血臭水为主要表现,发生于肛门直肠的癌病类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西医则称为肛管直肠癌。本病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贫血等并发症,也可出现恶病。* P9 I7 l& c: F* f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长期持续存在,症状扰人,影响生活质量,病因多样,以肠道疾病最为常见,但诊断时应慎重排除其他病因。4 @* P6 V0 N' U
这些病,虽然名称各异,而且参照了西医肛肠检查的结果,但是,中医的治疗,必须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指导,或者吸收民间经验,外治、内服,取得响应的效果。* T, z! L1 Z3 U+ b
* c- n+ k. n6 V% Z/ x#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2 22:00:08 | 阅读全部
: e  [# |( H* u9 Z" I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K- Z1 z+ }! S$ @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8月2日)由雷宝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2 y! T: o8 g. }% \5 `# O' ~1 g4 K# m. W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f$ J" ?9 B) d. e+ t# [

& B8 B9 O1 V9 a+ v6 y) W' F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 |! h7 U- ?( Z       第20节.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
6 @0 J. C) I+ }      医学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中医在未来医学里占有什么地位?邓老旁征博引,以事实为依据,结合宗教,文化,经济通过中西医的理论,临床效果对比,把中医倡导的“仁心、仁术”,作为未来医学的目标,主张“健康园将逐步取代医院”,努力发展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思想。8 Y4 U1 j9 R" f- k) n! R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给电影《51号兵站》中“小老大”梁洪的原形——吕炳奎的复信中说到:“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中医可能引起医学革命,而医学革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革命。”
3 n! b' _/ h. K+ q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ttz
3 d2 t, y" m) w4 t" ~0 g4 A( @7 m    祝贺雷宝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感受大家魅力.学习邓老主张的“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医学”。) a1 e( f  U2 C% Z9 c# q4 g
    2004年11月,广东中医药大学举办的“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当时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代表,齐聚广州航海大酒店,大家一起聆听了邓老做的《中医与未来医学》的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广东省副省长许德立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F9 J# d2 D6 M: v/ v9 e
这是以研究邓铁涛先生的学术思想为主题的第二次研讨会。第一次的研讨会是在2001年10月28日,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全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人大铁木尔·达瓦买提、彭佩云副委员长,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广东省副省长李兰芳等领导和3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中医的盛会,而不是邓铁涛先生个人光荣。
0 `( t3 z$ ~, e4 B$ b# q邓老说,未来的医学,应该“养生重于治病”。中医有句格言“上工治未病”。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重点在于防病。西方医学也很重视预防,讲卫生。两者相比较,西医是消极的,中医是较为积极的。西医的预防讲外部的防御,如绝对无菌、消毒,而中医比较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发挥人的抵抗作用。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积淀,内容十分丰富。未来医学必将把养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富如美国,也支持不了日益增长的天文数字般的医疗开支。一个高血压病人必须天天服药,药物有副作用,便要不断更换新药,新药新价格,价格越来越高,这才符合生财之道。中医的养生术、导引术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 V6 q& v% J1 b  {( w邓铁涛先生说,假如能够发明一种药物,只要吃一片就可以“根治高血压”,这样的好药,资本主义制药企业是不会支持的,因为不符合生财之道。根据现代的生产力,在合理的制度下,一个成年人每周工作5天,每年工作8个月,大概已足够了。一年分两段,半年工作4个月,两个月是养生、娱乐、体育、美术及其它自己喜爱的,毫无忧虑与压力地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一来人的健康与寿命一定会更美好。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仍要靠中医的养生理论去教育那些纵欲无度的亚健康者。) g$ R3 `' \+ E  H1 g% T
邓老的构想很美好。他设想的“未来医学之路”是这样说的:医学不仅仅只有重视微观的西医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立足于宏观的中医学也是科学。对SARS的防治,西医千方百计用电子显微镜抓到“冠状病毒”,然后再找寻防治之法,目的在于杀灭病毒。中医则根据时间、气候环境、病邪的属性、个体差异、证候表现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时、地、人这一宏观现象进行预防与治疗。事实证明中医防治SARS效果胜于西医,已可定论。中医用药物预防,其优势相当明显。' v7 z& a, r5 `4 g2 K, E  c
按照中医的诊治模式,就能走出一条与西医完全不同的道路来。
: ]( p) W2 [% n4 ~+ I, Y邓老说,重症肌无力,西医研究了上百年,是从微观着手,可谓已够深入,并能做出动物模型。治疗方法也不少,认为切除胸腺是一张王牌,但其总的效果,多数治疗只能达到缓解之目的,仍然会反复发作,能根治者很少。中医对此病之研究才40多年,我们没有走按神经学说研究的路。按中医理论进行研究,我们的结论认为是“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我们的经验是:凡病程短又没有用过吡啶斯的明、激素、胸腺切除等西医治法的患者最好医治,更易达到根治的目的。# I1 E5 C* c7 [$ P" P3 u9 U
在这个疾病的诊治问题上,邓老解决了现代西医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 n2 a/ O# e6 f" F
. r- _; k, j3 }5 a2 c  c/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3 21:57:0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8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内容包括:
! H7 I$ L! O: B( l        第七节   :痹症虽顽固,良药有奇功- Z9 ^, j( Q8 R2 ?
         第二章:方药心得
9 F$ ?" i3 N( m8 ~4 I9 [; t/ Q) k9 e          第一节:用药心法第一小节中药用量与作用之关系。% g  c7 b$ x5 t% g' |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f/ K, [4 W/ _; p  P
       祝贺王群才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感受大家风范。朱老诊治痹症有独特的成就,他使用方药的心得不保守,值得大家学习。4 N; J7 v# _! r  Z% ~! K" w
      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七十多年,对于许多疾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发明,我们难于枚举,只好以某个疑难病症为例,探讨其学术成就,研究其学术思想。: Q7 G5 T& O! }+ `
痹证,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临床上很常见,病程长,痛苦大,而且疗效不够理想,被公认为疑难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朱老对此病深有研究,不仅开发出系列有效成药,可以供大家选用,而且针对该病的关键难点,他也毫不保守,多次在杂志上,在外出讲学的过程之中,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3 F; C! A+ U- c8 C
朱老介绍说,中医所说的痹证,实际上概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类疾病,以气血痹阻不通为主要表现。朱老说:“疼痛是痹证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3 Q* v' k7 x+ u. _$ D
对于属于行痹的“风痛”,朱老主张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阴生津之品,如当归、生地、石斛等,始可缓其燥性。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因其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2g,每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8~10g。
6 X: w5 y1 P" W- M6 c对属于痛痹的“寒痛”,朱老主张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炮制后用,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
2 ]. N) u, d' j( u' x' ?对属于着痹的“湿痛”,朱老主张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常用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肿胀早期,朱老常用二妙、防己、泽泻、泽兰、土茯苓等。中后期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水蛭、地鳖虫、乌梢蛇等。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又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亦可选用。8 H( I4 Y. L9 c# K; R% d0 V8 d5 w
对于风寒湿邪化热之后的“热痛”,朱老常用白虎加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热盛者加寒水石、黄芩、龙胆草;湿重者加苍术、蚕砂;痛甚者加乳、没、玄胡索、六轴子等。对于痹久血瘀的“瘀痛”,朱老认为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地鳖虫、天南星、白芥子等最为合拍。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为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神农本草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 ^; \' r' f/ p; g, n* h) n; h, G: w7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4 22:24:0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8月4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柳宝诒。2 I( E  C- g/ _" o
       柳宝诒(1842—1901),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周庄人,为晚清著名医家,传世医著有《温热逢源》(被收录在《三三医书》中)、《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医论医案》(被收录在《吴中珍本医籍四种》中)、《惜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等。他为人和厚好学,年青时习儒,攻读经史子集,同治四年(1865)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任正红旗官学教习,因见清政腐败而弃儒攻医。柳宝诒在温病理论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贡献,特别是对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有着独到的见解,足补前辈所未及;并在医案的辑评、药物的制用及临证方面经验丰富,足资后人学习借鉴。柳宝诒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医学成就,名垂青史,这除了因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文化功底深厚之外,那就是龙砂医学浓郁的氛围孕育了他、造就了他。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称赞说:“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在这短短48字中,朱良春大师凝练了龙砂医学的地域属性和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主要学术特点,阐明了龙砂医学流派的活态传承现状和美好发展前景,正是在这样的浓厚医学传统氛围之下,到了清代晚期孕育出了一代名医柳宝诒。可见,要想学好中医,更好地去传承中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何等地重要呀!而今,中医学之所以走向式微衰败,特别是基层的中医几乎消亡殆尽,根本原因就是以往那种乡乡有中医,村村有医工,一根针,一把草,防治疾病的浓郁中医学氛围业已不复存在了;而变成了村村挂盐水,孩子老生病,小病变大病,大病医院治不了,千里寻找老中医的情景。这是时代对中医造成的悲哀!值得仁人志士们深思!这首小诗是:一代医家柳宝诒,梅花香自苦寒来。博览群书研岐黄,伏气温病做新解。http://www.ynjkcy.com/ddgy# h! H+ u/ r! w* M" \/ p% \4 J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末医家柳宝诒的学术成就。
! r' [) H; m5 k( x+ G       柳宝诒(1842—1901),一生医着颇丰,著有《素问说意》、《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5 @1 L3 N) `1 ]% F3 O; ]5 ]6 l
《惜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惜余医话》、《疟痢逢源》等医籍。其中《四家医案》、《温热逢源》广为流传,其余各书,少见于市。0 I8 [* t. r; |
他主张,致和者,致力于医,饮之太和也。积毕生之经验审定致和堂丸散膏丹,患者按症试服,奏效如神。秘制柳柳宝诒氏圣济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丹、保赤金丹等尤为著名。致和堂的滋补药酒五加皮酒、玫瑰酒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
3 D1 b6 L9 B# d       据说,柳致和堂膏滋药自开设至今,从未间断应用传统制作工艺制作膏滋药。1956年公司合营"致和堂"改名为红旗门市部,1980年恢复"致和堂"原名,多年来,经过师徒相传,不断涌现出了一批全面掌握膏滋药熬制工艺的高手,江苏大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有50多家药店始终保持着用传统工艺制作膏滋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柳致和堂的蒋荷、沈进初等。! C9 n% Y- z: M0 R5 K. E
柳致和堂膏滋药深受群众欢迎,据统计,2006年大众医药的膏滋药销量为3280料,中药饮片销量为30万公斤。' D" Q7 S& s& f. b* b$ I1 n7 d
; Y" v- g8 q( C)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5 22:22:41 | 阅读全部
     本周一(2019年8月5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
: G& Q7 U+ q; l$ r/ b/ N9 i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金元学术争鸣与虚损病机》(一)。
# I8 X* c9 {9 f! y9 i/ _3 m        仲景学说,经过晋唐时期若隐若现的流传,于宋代表现出明显的振兴,名家辈出,学说纷呈,逐渐形成伤寒学派。宋金元时期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伤寒学术深入发展,仲景《伤寒论》倍受重视。
9 z. R- q& L9 g8 q& @# H' m5 m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qwh
2 X, ?0 Z. V5 X/ P- J% H        祝贺马京雪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金元学术争鸣与虚损病机》的有关内容。
) H5 F3 |0 |* u6 w# B/ P' K$ f        扁鹊论述损至脉,传到后世,在《难经》之中,就把损脉的病理机制转化为虚损、损证了,成了一般不是迟脉的虚损病症,并且与外感病的阳热实证有所区别,这是一个逐渐转化的过程,体现着学术进步的探索与艰难。金元时期,可以说是这样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u% ]! t' U  Z1 Y  a
       宋金元时期重视医学理论研究,伤寒学术深入发展,仲景《伤寒论》倍受重视。朱肱《类证活人书》云:“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也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均已有尊经称圣之意。因当时伤寒家对于伤寒的概念,悉遵《伤寒例》所论,故宋金元伤寒著作中所论皆广义伤寒。
) n* N7 N+ X. x关于宋金元时期伤寒学术的特点,曹东义读研究生时曾有所探讨。当时师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著名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余老出身于名中医世家,家学渊源深厚;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参加卫生部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并拜名医秦伯未为师,兼得中西医之长。曾经担任中医文献学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通治方的研究,主张辨证从简,反对繁杂分型。 6 O9 e6 d: O* o% V
       在金元医学争鸣中,首先出现的是河间学派,其从外邪立论,深入研究运气火热病机。认为火热为病最多,而时人执《局方》香燥方药疗病和以温热药治疗外感热病,为害甚大,因而倡导火热病机,自制双解散、凉膈散等辛凉散邪之方,大兴于世。张子和受其从外邪立论和寒凉祛邪思想的影响,主张“百病皆邪”,以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刘张学说盛行之后,学其方者往往疏于辨证,再加上其学说本身的某些缺陷,蒙害者不在少数。2 _% [; }2 O- d  t
仲景《伤寒论》问世之后,外感热病六经辨证体系引起人们广泛重视,伤寒学说日益繁荣。而杂病证治在金元之前尚未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辨治体系。四时外感伤寒热病与杂病在证候、病机方面的重叠和交叉,为杂病借用外感病辨治方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仲景伤寒为百病立法”为今人所熟知,但杂病之中有以邪气盛为主的实证、热证,也有内伤正气为主的虚症、寒症,更有虚实错杂存在的病证。虚人外感和外感病失治误治而伤正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平人外感多为实证、热症,治法多用寒凉泻邪。所以,杂病借用外感治法,用之得当“其效如神”,用之失当“多致伐人生气,败人元阳,杀人于冥冥之中(见《景岳全书》)”。
% _" j1 S0 L; J有感于杂病辨治体系的薄弱,以及借用外感方法辨治杂病易成误治,张元素提倡脏腑经络辨证以论治各种杂病,对各脏腑经络标本寒热虚实病证各示以相应药物,并发明引经报使学说,使治疗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注重药物的升降浮沉属性以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7 e2 l, C1 `% d' K9 v/ p李东垣详辨外感与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内伤不足之证。在杂病证治中,尤其注重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说,治疗善于升阳益气。0 ~! |! t0 m- r+ l1 A
王好古、罗天益俱能禀承师说,各有创见。后世内伤杂病学说日臻成熟,薛己从脾肾入手,调治各种内伤虚证,颇得后世称赞,赵献可独倡命门水火之说,张介宾善于培肾固本,使易水学派所创内伤杂病学说更加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杂病辨治体系至此已具规模。& D8 M" Z: x3 J( c6 a
张元素倡导脏腑辨证善调气机升降:以六经辨证和汗吐下等方法辨治四时伤寒热病,在金元之前甚为盛行,已成为不可疑议的规范。但杂病辨证尤其内伤杂病辨治体系尚未形成,外感与杂病在证候与病机方面的交叉、虚人外感和外感致虚等,种种使外感与内伤错杂存在的情况,造成杂病辨治借用外感方法的现象十分普遍。自河间寒凉祛邪学说流行之后,滥用寒凉攻邪伤人正气的弊害也很多见。张元素有感于此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积极探索杂病辨治理论与方药。
- L0 M" M& R7 b) q6 s# ^1 }4 x李东垣详辨内伤外感治多升阳益气:李东垣的好朋友元好问认为,“大概(李东垣)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1]。”
9 O* P" i0 Q- Z: b7 y( r8 @+ N/ ^[1]见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第二版、412" X1 D7 a4 _( \0 h& J
李东垣《内外伤辨》云:
8 |7 W9 N4 f7 d2 c2 ^9 j4 r/ P“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为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B8 I' [! r! [4 @6 D( \
书中对外感实证与虚人外感及内伤杂证,从阴阳寒热虚实入手,详述其脉证治法的区别,主张不可混言混治。李杲所谓外伤指“风寒六淫客邪”,风寒本已在六淫之内,此处着重点出,在于“风为百病之长”“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惟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其所谓内伤,主要指“饮食失节、中气不足”,对其他虚损则少有论述,这是因为李东垣认为“《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 g* V4 @6 s, n+ E( X# l李杲认为人体正气虽然有种种不同名称与功能,但都依赖胃中水谷之气的充养,胃气充实则五脏六腑皆壮,人即不病,反之则百病由生,故独重脾胃之气。/ w4 |  {2 K2 x, R: z9 M/ n/ |, O' d/ J

$ D8 z& V/ {9 v' m5 u7 }' y% k* q- C, O( N- f+ M! T!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8-6 21:27:22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8月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69讲。 6 i- g1 P: J& w1 G. y
9 u" V: k8 V" ]( s+ e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E1 r% ~3 S/ K( ?2 G2 E5 }$ e/ {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1 w: j: }0 z+ _+ B! {( j$ v第五卷、解产难% ], C$ r- j, j* f$ ]4 \: l
; B. V" v3 X$ `" p! O3 S
天地化生万物,人为至贵,四海之大,林林总总,孰非母产。然则母之产子也,得天地、四时、日月、水火自然之气化,而亦有难云乎哉?曰:人为之也。产后偶有疾病,不能不有赖于医。无如医者不识病,亦不识药;而又相沿故习,伪立病名;或有成法可守者而不守,或无成法可守者,而妄生议论;或固执古人一偏之论,而不知所变通;种种遗患,不可以更仆数。夫以不识之药,处于不识之病,有不死之理乎?其死也,病家不知其所以然,死者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医者亦复不知其所以然,呜呼冤哉!瑭目击神伤,作解产难。
* J1 l" M6 J) z7 k2 q0 ~   产后治法,前人颇多,非如温病混入《伤寒论》中,毫无尺度者也。奈前人亦不无间有偏见,且散见于诸书之中。今人读书不能搜求拣择,以致因陋就简,相习成风。兹特指出路头,学人随其所指而进步焉,当不岐于路矣。本论不及备录,古法之阙略者补之,偏胜者论之,流俗之坏乱者正之,治验之可法者表之。
9 N* p' a0 }( w3 r7 p, g 产后惊风之说,由来已久,方中行先生驳之最详,兹不复议。《金匮》谓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人病痉;亡血复汗,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复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按此论乃产后大势之全体也,而方则为汗出中风一偏之证而设。故沈目南谓仲景本意,发明产后气血虽虚,然有实证,即当治实,不可顾虑其虚,反致病剧也。% b5 H/ j8 j1 A1 _  h7 y! D
按产后亦有不因中风,而本脏自病郁冒、痉厥、大便难三大证者。盖血虚则厥,阳孤则冒,液短则大便难。冒者汗者,脉多洪大而芤;痉者厥者,脉则弦数,叶氏谓之肝风内动。余每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及专翕大生膏而愈(方法注论悉载下焦篇),浅深次第,临时斟酌。
$ J, z  i" v9 c" z* l4 u《心典》云:“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此筋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复郁之,则头眩而目瞀,此神病也;胃藏津液而灌溉诸阳,亡津液胃燥,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难,此液病也。三者不同,其为亡血伤津则一,故皆为产后所有之病”。即此推之,凡产后血虚诸证,可心领而神会矣。按以上三大证,皆可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专翕膏主之。盖此六方,皆能润筋,皆能守神,皆能增液故也,但有浅深次第之不同耳。产后无他病,但大便难者,可与增液汤(方注并见中焦篇温热门)。以上七方,产后血虚液短,虽微有外感,或外感已去大半,邪少虚多者,便可选用,不必俟外感尽净而后用之也。再产后误用风药,误用辛温刚燥,致令津液受伤者,并可以前七方斟酌救之。余制此七方,实从《金匮》原文体会而来,用之无不应手而效,故敢以告来者。  t0 b( t3 E* h
张石顽云:“产后元气亏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眩,或心下满闷,神昏口噤,或痰涎壅盛者,急用热童便主之。或血下多而晕,或神昏烦乱,芎归汤加人参、泽兰、童便,兼补而散之(此条极须斟酌,血下多而晕,血虚可知,岂有再用芎、归、泽兰辛窜走血中气分之品,以益其虚哉!其方全赖人参固之,然人参在今日,值重难办,方既不善,人参又不易得,莫若用三甲复脉、大小定风珠之为愈也,明者悟之)。又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则逾墙上屋,此败血冲心多死,用花蕊石散,或琥珀黑龙丹,如虽闷乱,不至癫狂者,失笑散加郁金;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此败血冲胃,五积散或平胃加姜、桂,不应,送来复丹,呕逆复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若面赤呕逆欲死,或喘急者,此败血冲肺,人参、苏木,甚则加芒硝荡涤之。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又产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气虚败而血滞也,急用人参、苏木,稍迟不救”。愚按:产后原有瘀血上冲等证,张氏论之详矣。产后瘀血实证,必有腹痛拒按情形,如果痛处拒按,轻者用生化汤,重者用回生丹最妙。盖回生丹以醋煮大黄,约入病所而不伤他脏,内多飞走有情食血之虫,又有人参护正,何瘀不破,何正能伤?近见产妇腹痛,医者并不问拒按喜按,一概以生化汤从事,甚至病家亦不延医,每至产后,必服生化汤十数帖,成阴虚劳病,可胜悼哉!余见古本《达生篇》中,生化汤方下注云:专治产后瘀血腹痛、儿枕痛,能化瘀生新也。方与病对,确有所据。近日刻本,直云:“治产后诸病”,甚至有注“产下即服者”,不通已极,可恶可恨。再《达生篇》一书,大要教人静镇,待造化之自然,妙不可言,而所用方药,则未可尽信,如达生汤下,“怀孕九月后服,多服尤妙”,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矣。岂有不问孕妇之身体脉象,一概投药之理乎?假如沉涩之脉,服达生汤则可,若流利洪滑之脉,血中之气本旺,血分温暖,何可再用辛走气乎?必致产后下血过多而成痉厥矣。如此等不通之语,辨之不胜其辨,可为长太息也!5 m& t/ C2 _: G7 l! u( ?
朱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病,从末治之;一; Y/ n4 p% A0 r- N6 _
$ a, H/ g6 ^1 g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