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15 22: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 J) S% g# v! E           今天晚上(2019年10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瘟疫论译注》
  x( y5 F4 M  P% `4 Q: z         “郁阳为热”的理论,充分说明伤于寒邪只是发热的诱因,发热是肌体的抗病反应;发热不是寒邪的属性,伤寒不是寒病而是热病。寒邪致病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是广义伤寒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O1 G9 y: \  A! J9 @$ c+ R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胜君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8 H, n5 \. F. p  ?" f' x        祝贺朱胜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瘟疫、热病、伤寒、温病的“郁阳为热”的理论。
: t( L8 T3 R; y( W- u+ r7 S9 J1 x        西医按照病原微生物和组织病灶的位置、特点,命名了很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中医则”总而言之“,不加别白,不进行分类地研究了各种外感热病的发病、传播、转变、诊断、治疗等问题。
! u' `0 X+ m' L5 }) p+ p       很多人要问,西医所说的传染病,都是需要”鉴别诊断“之后,才能治疗的 ,能把它们”一勺烩“吗?这是否属于学术不发达?弄不清楚诊断的缺陷?( j1 g* |/ ^& w) `
       仔细考辨古人的辨证论治本质,无论六经辨证,还是膜原学术,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它们都是研究人体在面对传染病之时的“共有规律性”,需找“共同的病机”,而不是西医找出病原微生物杀灭之。
# G" T- D% g9 K6 K4 l% t       站在西医的角度看各种传染病,其实也可以概括为所有的传染性、感染疾病,也有共性,都是损伤、炎症与修复9 J' V) r  a* y, g  _, w: s8 i
中医的“郁阳为热”的理论,充分说明伤于寒邪只是发热的诱因,发热是肌体的抗病反应;发热不是寒邪的属性,伤寒不是寒病而是热病。寒邪致病的严重性和广泛性,是广义伤寒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e: ], I9 K* o/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17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9年10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0讲:吴鞠通《温病条辨》成就。
& u2 P; Y3 S% t2 V3 z7 h; `3 o8 v2 y4 \# J" G' C
           邓老介绍说:“吴鞠通《温病条辨》成书于18世纪末,表现了我国在那时对传染病已有充分认识和完整的疗法,这是值得自豪的。《温病条辨》是总结前人治疗传染病及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理论和经验,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较系统的专著。吴氏的温病学说,是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3 Q' g3 p2 t5 }2 X9 K- {% n$ _  J8 J/ N3 X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_- [. r' L8 K6 a" G& g, T" Y      祝贺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第20讲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关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成就的有关论述。
' B) Z. o: J" R# Z8 S8 r+ I- l* O      吴鞠通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焦辨证体系。; D+ ]  N& _/ U( w6 s  d4 m' }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虽然提纲挈领,阶段的划分很明确,但是由于与内在脏腑的联系不固定,也缺乏系列的方药为支撑,因此,临床上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病情。
' |  f/ }* b& V0 k% r4 t% U吴鞠通三焦辨证,实际上是结合了脏腑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形成“一纵一横”的有机配合,及大地丰富了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体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吴鞠通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药,并且不厌其烦,条分缕析,深入细致解释“所以然”之故,并且善于继承张仲景的学术成果。+ P6 [( K/ o, d/ t* ~7 F& t- N
因此,吴鞠通让中医外感热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学术研究的深度。: h- u7 J* e% y1 v
5 Q5 S, t3 P9 M; d# l9 Z0 ~* _+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18 20: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晚上(2019年10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讨论本人从事中医工作多年以来的学习成长历程的感悟杂记_____《临证指南跟师录》的前言部分。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予批评指正,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初学中医者进行谆谆教导:“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铁定规律。”自2012年5月1日开始,有幸正式跟师沧州市中心医院庞维新教授,临床跟诊、抄方,开启了我的中医人生的智慧之旅。耳闻目睹了老师治疗众多慢性疑难杂症患者的口碑相传,经老师精心调治而改善后,全家喜悦和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作为中医后学者的心灵,并备受鼓舞,同时见证了中医中药调理疾病的神奇以后,更加坚定了内心对中医国粹的无比信心。当今时代,社会环境的突变,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大气污染的普遍性,共同造成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疾患等等慢性病的井喷模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西方医学的局限性和毒副反应日益凸显,而我们古老而又伟大的国粹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和整体调理方面,恰好彰显了它的独特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于2017年8月15日,在石家庄福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参加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中草药生物圈疗螺旋圈疗新法”的传承培训,并有幸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教授结缘,正式成为曹教授的门下弟子,学习并掌握了神奇的中医外治法,“河洛回生中草药外涂圈疗新法”,简称圈疗,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河图洛书文化,了解到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支撑。第一,十二皮部理论。《素问-皮部论》中说:“皮者,脉之部也”。“凡 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善治病者治皮毛”。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卫气散布之处,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应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各种灸法,拔罐儿,梅花针,穴位挑刺,穴位贴敷,涂擦,刮痧等等,都与皮部理论关系密切。第二,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理论”。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认为 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五脏配五行,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而提炼出来的。第三,曹东义教授的“内外相关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外邪伤内,外病内传;内病外显,内病外诊;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外病内治,内治外效”。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物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生生不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物圈,而五脏对应五行,同样也是一个互帮互助,密切相关的亲戚网,朋友圈,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从而保持了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县中医医院,自开展圈疗技术几年来配合内服中药汤剂,治疗肺癌,肝癌,淋巴癌,卵巢癌等等各类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病,不育不孕症等等常见的疑难杂症数百例,有的好转,有的临床治愈,患者的病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经过三甲医院多次手术或者是化疗失败的,被宣告不可救药的绝症,治疗后获得了重生,奇迹生还的背后,更是坚定了我们团队对于中医外治技术的百倍信心,祖国医药的神奇魅力,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那些中医不科学的叫嚣声自生自灭吧!先说一说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典籍汗牛充栋,皓首难穷,而精读四大经典著作,就如同是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医籍中找到了航标,抓住了重点。我们把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精读的重点,是夯实中医理论、临床水平的基石。如果把中医学比作是一棵大树的话,四大经典著作就是树根(本),其余各科及各家学说就是树干和树冠。世上没有无源之流,无本之木,所以本强则木乃旺,源远而流自长。中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强调学习,应该泛览与精读相结合,抓住重点,深入理解,由博反曰。学习应坚持每日必有一得,不管诊务多么繁忙,每日必要读书至夜,娴熟经典,经典为源头活水,灵活运用后,而有新的建树和发明,创立新说,即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再来看看“做临床”。朱良春大师曾说,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所以说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后,必须经过临床大量病案诊治的检验,才能学验俱丰,诊治疾病时才能够得心应手,所掌握的经方,可任你选用最佳之方药。邓铁涛教授所云:“临证-读书-思考-再临证-总结提高,如此循环往复,终生实践,是一条光明大道”。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理论和临床技能得到更高的升华,任继学教授堪称是中医学术的活字典,理论功底之雄厚,每可首数。任老曾说“读书要读原著,才能看好病”。并说:“我到60岁的时候才会看病”。可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何等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也曾说过,他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应诊有时效果不是很好,他就向院领导提出来,要给医院的所有老大夫每人抄方三个月,尤其是长期跟随刘渡舟先生应诊,尽得其传,老先生们的疗效之所以好,盖因其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可见临床大量的门诊量和好疗效,是得到社会公认的前提。此乃 要求我们做临床之真谛。最后说说拜名师,拜名师是迅速成为名中医的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升华的更快,他们每个人把数十年的经验精华,口传心授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学术资源,朝夕相处,潜移默化,此乃拜名师的最好捷径。再者 既然称得上是名师的,肯定是在方圆百里之内都会有良好口碑的真中医,是可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道医,是有真才实学,而且品德高尚的真大师,属于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为什么说中医还会有真假之分呢,是的,自古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古代把中医分为衣食医与传道医两大类,其中衣食医占据绝大部分,只为衣食温饱盘算,把医生当做一个职业,当做一个挣钱的渠道和手段,别无他求,至今的大部分医生也是属于此类,应该算是一个低级层次的现象,属于正常行为,而这还不算什么,另有一些沽名钓誉,蒙骗钱财的假大师、假专家之类才是 祸国殃民,遗害无穷的假中医,有其名而无其实,或者是德不配位,比比皆是。而 真中医就是传道医,占据极少的一部分,像大熊猫一样稀缺,属于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弥足珍贵,像古代的扁鹊,孙思邈、张仲景、皇浦谧、俞家言金元四大家等,近代的张锡纯,丁甘仁等,现代的朱良春,邓铁涛等等,都是这样的,精研医术,传道授业,培养徒弟,是道术并重的先驱和典范。朱良春大师,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培养“南通三枝花”的动人故事,被当作杏林佳话,传为美谈。邓铁涛大师,生前也时常呼吁,要培养百万铁杆中医。千方百计的保住中医的火种,并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政府一定要抢救中医,发展中医,不遗余力的为中医呐喊。邓老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要宣传它,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去救世界,亡国可以,亡文化可不行的啊!如果我们忘了自己的文化比王国还惨呢,犹太人,没有国家多少年啦,后来才有了一个以色列,但是为什么全世界的犹太人都那么厉害呢,那就是文化!鲁迅的《呐喊》,我读过好多次,我要像他一样去呐喊,为中国文化呐喊,我也经常呐喊,我是上书中央的专业户。我现在的呐喊,就要呐喊到年轻一代,因为领导已经重视了,我们的未来是要靠青年的,中医是仁心仁术,仁心是孔孟之道,光有仁心不行,还要有仁术,比如糖尿病足,西医会割掉,我在美国会诊过一个两条腿都截肢的患者,这就不是仁术了,就不是把病人的病痛,当成自己的病痛了,我们的中药内服,中医外治,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我们的中医落后了,而相反的我们的中医是一直在领先于西医的。你说中医是不是先进的思想?是不是超世界的现代的思想?中医首先要为我们的13亿人民的健康服务,就是要中医的这一套,上工治未病,仁心仁术,要讲究养生。我们绝对不能走西方的路,西方医学的道路已经进入了死胡同,2003年的SARS,本来是一个坏事,但是呢,SARS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医了,SARS的时候,香港的死亡率是17%,而广州是4%不到,这是铁打的事实,所以现在的我们就要相信,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振兴我们的中华,要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配合它,我们现在都是在配合他,要坚决改变海归派的这些思想。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有功的,但是呢,后遗症也不少,后遗症就是对中国文化一刀切,认为都不行了,这是很危险的,亡国可以,亡文化可不行啊!5000年以来一直延续没有断代的就是中医,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她,再不努力的发扬它,那我们将来就会遭到子孙的唾骂!别说我们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中国,现在西医是175万,中医是27万,这27万里面能用中医方法的只占到了1/3, 你说可悲吗?所以我说,中西医结合,首先你中医自己要结合,你要会用针灸,会用中药,首先要把13亿人民的健康保护好,这是最主要的,针灸,按摩,这样的非药物疗法要大力提倡,如果我们不保护中医,不继承中医,将来会遭到子孙的唾骂,所谓胸怀天下,是不是跟咱们每个中医人都有关系呢?”曹东义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走访发现,全国乡以下已经很难再见到中医的身影了,老百姓看中医必须要进城,而大城市里的中医又严重西化,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少之又少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家反思!http://www.ynjkcy.com/lzzngsl/ {9 u8 ~0 J7 m& n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3 \% Q' ?3 M8 q4 Q8 x2 b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师徒之间的传承,有助于中医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中医事业的不断繁荣。每个中医成长的道路上,都有可能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教导。这里有“为师之道”,也有“为徒之道”,值得纪念和继承弘扬。
- A* z$ f: P, x       为师之道虽然有很多具体内容,但是,主要的内容,主要是“授业、解惑、传道”。( J: \+ X( G4 S/ u& q
         授业,过去主要是跟师,师带徒;现在主要在大学完成;
) k1 @% `7 \1 @( V0 F+ _          解惑,相对容易,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交流很容易,有一病之师,一方一药之师。
8 w# Y( `" w/ z& R       传道最难,是《内经》以来都重视的事情。说“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3 P$ x# @4 u  d( {' _6 r+ x" l* h
       又说:“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8 }' T& o0 U' h8 t  s+ t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k, a# ]- ^- r7 C4 n
        传道是为了“此可以长久!”使中医事业万年长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18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中医同道,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 z" Q& G+ V/ F+ C% f本周五(2019年10月18日)由上海黄小平院长讲述
) ^2 L0 I: c8 R6 |第五版中药学的五个小内容:
4 t7 l" \# _2 ^1.用药禁忌。; T- V: s9 e' I5 v, Q. i6 M, ]5 w
2.用药剂量。: O% d  t, s$ i0 N5 N8 O+ d
3.用法。
* F1 j) S, C, L4 P8 B0 t4.解表药。
' b+ ]* D  C: P- A' J  ]' Q6 ^% A1 k9 k5.麻黄。
9 A! h/ K8 N7 e" }让我们一起期待黄小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明天因为我出差,所以汇报时间调整到中午12:00http://www.ynjkcy.com/zyx* |# ?% R. _9 E- f" ]& [, i, J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述2 d8 h, U4 y2 P$ f& Q7 [: C5 D
第五版《中药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如下的内容:用药禁忌,用药剂量,用法解表药,以及麻黄的运用。( u- N2 T' m$ s
        自从神农尝百草,中医逐渐了解了很多中药的作用,并逐渐用一套独特的理论,解释了其学术原理,不同于西药的化学分析,不用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而是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脏腑归经”等理论进行解释。0 o6 v7 L+ [1 g7 x" ]* X
         尤其是中医注重“杂合以治,辨证论治”,很少使用单独一味药治疗疾病,而是经常组合为方剂,“组方”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经验积累,每一个中医临床家,都必须经过系统地学习“经方”或“时方”,作为“组方的模板”,然后根据具体病情和证候的需要,灵活选用和加减前辈的处方。0 m% q" ^" X8 Q8 \% C, C
        这里边有中医的大智慧,用西医西药化学成分,对抗性治疗思想,不能指导中医选方用药,不明白这个差别,就不能成为合格的中医。% f+ q. _$ V* j# Z0 ^7 I
        因此,系统学习中医的《中药学》《方剂学》是很必要的,也是一个基础,还必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才能学到认识疾病的知识。( T4 `! t% d& N/ h
         中医称之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
7 v+ y& B' g4 x. ^% M) s- t        当然,也可以跟师学习,逐渐积累经验,慢慢积少成多,学会治病救人。3 N% Q* y+ F( ~/ j  }
         也可以自学,从经典入手,再到临床验证,逐渐提高。
/ ]2 M' \$ \; M; \! t         中医成才之路很多。
4 Z% ^$ e) H7 L, Y# t# M- z9 J- J         中医是一颗大树,有足够多的果实,让每个真正走近中医的人,享用一生,并造福大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19 2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19年10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6 u3 J3 j7 g4 C: m$ l
       第二章第三节:! \, e# a) S- ]! [; Z
       朱老常用药对:血症药对、气血水病证药对、痰结病证药对、虚证药对、口咽病证药对、妇科药对、皮肤病证药对中的药物用量、功效、主治、按语等内容。
- q7 I% B4 ]# d9 I4 @1 x+ R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h. q8 w2 U$ _% q; e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是朱老常用药对:
% h( v0 S; K" Z9 t; b8 U       血症药对
; H$ g$ ~5 L9 w# t) J大黄  生地黄- \" a& x. n6 {
【用量】大黄8g,生地黄20g。
+ h: F- s  U1 e& `# k【功效】泻热止血,凉血养阴。
' g0 ~4 u/ X* C. w【主治】邪热夹瘀热之血证,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尿血等。( g3 m, x/ N: D" @( F: d
【按语】二药合用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血有瘀热者亦效。重用大黄、生地,尚可治肝病血热。5 C, M1 q: m8 `5 H9 ?3 h: s$ r
大黄  代赭石( e5 O' g. f% i; h
【用量】大黄10g,代赭石30g。7 R6 E8 \1 o8 h3 N* g
【功效】通腑、降逆止血。
. v( @3 F# C+ w4 M" o* p【主治】气火上逆、肝火上冲之血证,如咳血、呕血、鼻衄、齿衄、眼底出血、颅内出血、倒经等。2 C3 p8 l# A9 p4 N
【按语】大黄泻下通腑,釜底抽薪以止血;代赭石平肝热,重镇降逆以止血,二药合用,上镇下泻,乃针对气火上逆、肝火上冲之血证病势发挥作用。
  f1 Q; m. T3 L$ C" \大黄  阿胶( ]- ^9 g' k0 o- A9 M4 i: k
【用量】大黄6g,阿胶10g。, z, l( K+ I( O- e  H, P
【功效】通腑泻下,养血止血。. ^9 M- N- p- \  x1 F
【主治】血虚夹瘀热之血证。
$ O* I6 I! G% C6 w【按语】大黄泻下通腑,阿胶养血止血,用于治疗血虚夹瘀热的各种血证效果较好,如血淋、血尿、吐血、崩漏、月经过多,以及肝病血证等。  Y, l, {7 D+ C: p5 W2 F1 H1 l
三七  大黄  郁金  牛膝
; S  \& }8 L/ y* L9 N+ D【用量】三七3g(分冲),熟大黄、郁金、淮牛膝各10g。# A6 y1 ]+ F# T- W
【功效】止血祛瘀,疏肝理气。' N7 f  G2 ]# u8 y
【主治】胃中积热、肝火犯胃之胃出血,证见呕血、便血者。
3 I0 W  c2 ]! L3 \7 ^【按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之。胃脘痛胀者加木香4g、厚朴3g;胁痛加金铃子、白芍各l0g;嗳气加代赭石15g;脾胃虚弱加砂仁3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6g;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10g。药后二三天即可大便隐血转阴。
/ q+ L; `* V' u9 i! V, S- p; I) U# I9 ]$ L7 [
气血水病证药对
4 R5 s% O5 P# L& C桔梗  枳壳
! V6 s; H& E& ?1 T( i【用量】桔梗10g,枳壳8g。
  P+ X' c7 I; t& O7 }2 q【功效】宣散、升降气机。
; @% I* Z0 Y6 x5 q# o6 a% o【主治】气机不利之胸闷、脘痞。
* @, G% g: v8 O% t4 U! }& n【按语】桔梗开宣肺气主升,枳壳行气消滞主降,其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总使气机通畅、升降有序而胸闷、脘痞得以消除。% z" x( @- Z/ O* w3 ?% e
三棱  莪术5 v( v5 ]- c0 A) v. r% L0 u
【用量】三棱、莪术各8g。
$ i+ D; i" G# g/ g- [4 ~  N【功效】行气活血,散结化积。2 E2 s; X. I' X7 }& u" e
【主治】①各种气血郁积证,如闭经、痛经、积聚、瘿瘤、痰核等。②肝脾肿大、肝硬化。③胃癌、肝癌、宫颈癌、卵巢囊肿、皮肤癌等。& V% H' D2 e) k2 F- _3 X
【按语】三棱为血中气药,莪术为气中血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之功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功莪术优于三棱。”二药合用则行气活血之力颇强,是治疗癥瘕肿瘤的良药。现今引申治疗多种气滞血瘀病证,建功甚速。
4 n, \7 M' P, e5 {  G% B乌药  香附( V- v- |0 Q# w0 Y- k  M
【用量】乌药10g,香附12g。' L. P& v5 @/ f
【功效】行气止痛。
9 Z0 u- O. m( N  _1 J" h( L+ v【主治】气血郁滞之浑身胀痛。% k& u: i: M/ \2 o
【按语】乌药能气中和血,香附善于血中行气,二者配伍,相辅相成。合用名“香附散”(《慎斋遗书》)。
5 b& E* w+ ~# t: A/ ^' _  C丹参  泽兰
8 T; ~) K" T4 X- H7 L1 n【用量】丹参15g,泽兰20g。; |" y: \$ M& y" \9 z/ h) p
【功效】活血利水。# [% G, E8 u& S
【主治】肝硬化腹水,经行浮肿,产后浮肿等。5 j5 a, i/ z$ s8 V) t
【按语】慢性肾炎水肿属瘀血阻滞者亦宜。
, {% k4 k4 K' P6 R) b$ q8 g7 P. G0 j4 Q! o6 N2 N
丹参  益母草, i) x( I. L# `: k) l$ h3 T
【用量】丹参15~30g,益母草30~60g。+ P, f3 x/ H& r4 r! F% r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利水。; C& y% l: D2 c8 o& C
【主治】各种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证属水瘀交阻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心病、肾炎、肝硬化腹水等。7 f$ r, y3 ?* [; V4 {+ V+ m0 H" a: \
【按语】丹参活血化瘀,益母草通络利水,二药合用,可广泛地用于血瘀水停之证。
0 s" J$ }4 n8 h7 A; q5 h2 ?2 ^牛膝  泽兰! ^. E  T' d- G5 c' ]
【用量】牛膝12g,泽兰20g。
9 }: ~! e- r0 U4 f, m! w; `3 n【功效】活血利水。) n2 \- [  L9 {; y+ L$ P# C8 g
【主治】水瘀阻滞之腰膝疼痛或下肢水肿。
9 q8 w, H, A" {1 ]【按语】川牛膝活血通经,泽兰活血行水,合用则活血利水,用于既有瘀血,又有水湿的腰膝疼痛效果较好。; e( D+ r6 a) f& Y
泽兰  泽泻  w# A3 Y/ ]$ N1 A+ n
【用量】泽兰、泽泻各30g
' {+ t" ~. `/ g5 ]【功效】活血、利水、消肿。
' ~. l/ i  m8 n) B【主治】四肢水肿、关节肿胀及关节腔积液。3 V; o& {8 ?1 i1 w
【按语】泽兰活血利水,泽泻渗利水湿,二药合用,有较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其既能使已有之积液得以渗利,又能使经脉通畅,积液难于再生,故有显效。
; P( C$ Y; G. u0 l! @" b益母草  泽兰$ F. ?. C+ }1 c
【用量】益母草30g,泽兰20g。
+ D, @+ x* W6 G+ e4 a【功效】活血利水。" s- x+ r4 Y& B8 d- ^
【主治】血瘀水停之四肢或大腹水肿、急慢性肾炎等。- I% E! L8 s8 `) I- P! C
【按语】益母草与泽兰均有活血利水作用,故用于血瘀水停之证效果良好。根据病情需要,益母草用量可加至60~120g。, {" B5 K/ D3 |
黄芪  防己
, a/ v) ~5 A4 o* V. O7 C6 ?【用量】黄芪30g,防己15g。
' F' J0 z& k# U8 a【功效】益气、行水、消肿。
& D2 x. m: O6 P, t1 v; }【主治】气虚湿滞之肢体困重、浮肿、关节肿痛。
, U  f0 L. M% [; A9 y. e% f# J6 Q【按语】二药为《金匮》防己黄芪汤的主药,历来用其治疗表虚风湿身重之证。/ b- z; ~8 H+ F8 t0 v6 @

; u* o; D* P7 e7 m5 b痰结病证药对
( ]+ ^$ V4 X! n1 v水蛭  冰片
# e$ g' a, ^3 L) P: ^: ?# H【组成】水蛭、冰片等份。! m* n  z: R1 U5 p* T5 c
【功效】活血散瘀,消坚化积。
% v9 M' V* E1 @( g" [【主治】颈淋巴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3 x5 V5 F" z% S5 d9 G, C【用法】共研细末,调适量凡士林外敷,每日一换。如淋巴结核已溃破,可用水蛭研末,加少许冰片外掺于创面,纱布覆盖,每日一换。! |: M7 A1 A2 y
【按语】若颈淋巴结核患者体质壮实者,可内服水蛭粉,每次3g,1日2次。已溃、未溃者均可服用。体虚者,需适当减量,并配合补益之品始妥。5 ~: N  E4 u1 T* X
地鳖虫  瓦松; _  B, m- i* w8 B2 d3 R5 G
【用量】鲜地鳖虫、陈瓦松(瓦屋上所生,隔年者佳,采集后置瓦上煅存性)各等份。9 |1 Y7 C5 P' [
【功效】软坚散结, M8 Z' z" `! o' u9 B
虚证药对
: G4 F  ~8 l, ]$ a: J' r人参  升麻
; M8 v6 g  W* H: {; Z# {, }【用量】人参8g,升麻
+ o/ ?' R4 s/ g
3 j2 W8 n% K& z9 B; E/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20 2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日晚上(2019年10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暗示诱导疗法,将从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9 P) ]# {+ O, M1 \0 Q5 g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的“暗示诱导疗法”。 她从概说、治疗原理、治疗方法、病案分析及评价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4 Z/ V& y: N& S4 t+ g. m3 w( s- v# i) ?1 J8 u. J7 r
        中医的治疗方法,自古以来强调“上守神,粗守形。”暗示疗法,是治神和调神的方法。1 E2 c7 h, _" j( A9 n5 c
         中医历来重视精、气、神,说它们是人体的三宝,是驾驭身体的上层建筑。" Q$ i- @5 r! z8 k3 I0 E; m
        暗示疗法是心理调理所必须的一种方法,“心主神明”,变化莫测之谓神,“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 ~) K2 s. u0 N7 r1 m        养生是自我向内“求诸心”的过程,暗示疗法是医生“来帮助”的治疗方法。* K" a* F# r' W# m" C, O
     《外求内养找健康》   是我参与编写的一本书,也是治病养生的必由之路。
$ x- E: N8 S/ x.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22 2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0月21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 i4 ]6 b( ^0 K( M. u. P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H' p$ F- N% s: _4 m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
/ q) {7 }# N, {* Y! X6 c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
( E+ B1 ]2 f: x4 c* N- T2 P; s2 V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是里虚也。0 n& f) \% K$ w# i% G) v
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病当愈。既厥之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0 o0 @- K& B! E8 p( W8 I* r1 Z; r30,冬月伤寒,四、五日后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 ?$ m9 i& F$ V( h# v! P7 F5 P: c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13+ h! `1 D+ k% k! e
       祝贺马京雪讲述《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五个病例:: N5 B+ n; ^( R
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
6 v: u6 |; A$ Z, I" T伤寒病用麻黄汤发行是正治,但是,脉象见到迟脉迟缓,因此,陈士铎认为应该在方剂之中加人参,并且用人参为君药,麻黄降为臣药,也就是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或者“宜用建中汤治之,以城郭不完。”这种“说明虚人外感,必须扶正解表。他又说:+ b0 Z7 {' n8 e
此症亦可用参苓麻草汤∶
7 ^! o* @: {5 X# z  }麻黄(一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一两) 甘草(一钱) 水煎服。! ]( r- v6 z0 X( o  m

( `: v* h7 r/ v0 g1 w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
- m4 b, N8 m+ M" {# d' x; V. G  G《内经》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痿证因为肺热,但是治疗的时候则说”治痿独取阳明“。可见,痿证根源在肺热,治疗在阳明主宗筋。
6 ]) C) w4 S$ d, L6 d) h6 W3 z陈士铎说,方用青蒿防痿汤∶! x5 v  Y/ a/ Y, w, F, d; _  A% u
人参(一两) 青蒿(五钱)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干葛(一钱) 连服二剂,胃气无伤,而胃火自散,诸症渐愈,而痿症亦可免也。
% C/ d: E7 N( n5 i% L. l盖此症不独胃火沸腾,而肾、肝之火亦翕然而共起。青蒿能去胃火,而更能散肾、肝之火也,一用而三得之。然非用人参之多,则青蒿之力微,不能分治于脏腑。
2 }5 t9 ]. v9 B: [此症可用调胃二参汤∶
0 E  w0 \/ c+ W) d  ^$ h/ E/ C人参 玄参(各五钱) 石膏(三钱) 天花粉(二钱) 干葛(一钱) 水煎服。
: r" }4 j% i5 l3 N1 Q
9 {7 v2 }1 s+ \" z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是里虚也。
2 P6 v, I: H9 Z/ \外感病谵语、潮热,病在阳明,为腹实证,用下法理应有效;不效,责之为正气虚。" x8 J; e" J" n% D
陈士铎说,用人参大黄汤救之。
! d. U! t& U% c" ^% f' n$ j人参(一两) 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得大便,而气不脱即生,否则死矣。苟大便而气不脱,再用∶
" B; J+ e" E+ Q" e3 X人参(三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三分) 芍药(一钱) 煎汤与之。二剂而可庆生全也。3 k9 L) t2 @2 c3 W) A9 A; f* h
此症亦可用表里兼顾汤∶* r+ z9 J2 b0 b
大黄(二钱)人参(五钱) 柴胡(三分) 甘草(一钱) 丹皮(二钱) 水煎服。+ c, e. x" N/ ?: \2 t: m) G
: R6 E( f4 b' ]* G  ~
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病当愈。既厥之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 c- ]1 Y( b) w' t# B. }# [邪入厥阴,时厥时热,邪正斗争胶着难解,或有便脓血。陈士铎说,方用散群汤∶
/ e+ M9 v6 b4 x, k: M3 t9 S甘草(二钱) 黄芩(三钱) 当归(五钱) 白芍(一两) 枳壳(一钱) 水煎服。+ R) n8 k* e; y4 U* \5 L
一剂而无脓血之便者,断无脓血之灾;倘已便脓血者,必然自止。1 L) W2 o- u7 n. ~
妙在用归、芍以活血,加甘草、黄芩以凉血而和血也。所以邪热尽除,非单藉枳壳之攻散耳。. N/ q3 g8 k9 j2 K/ c1 o* w- e
至于厥多热少,寒多热少,无非正气之虚。正虚则邪盛,邪盛自易凌正,而正不能敌邪,自不敢与贼相战,安得而不病进乎。治法宜大补正气,而少加祛邪之药,自然热变多而厥变少,而寒亦少也。方用祛厥汤∶
' F$ ?: ]7 u3 q7 g* T8 N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甘草(二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转热矣,二剂而厥定寒除矣。- u+ ~1 D8 X* j$ o3 w, [' }- e! V
( `( W: y$ i. G* }& K
30,冬月伤寒,四、五日后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
! |) s7 e2 _. S- w' C热病过程见到无脉证,是一个危险证候,或正气严重不足,或邪气深陷在里。陈士铎说:急用参附汤救之,以助其阳气,则脉自然出矣。但参、附宜多用而不宜少用也。方用∶
2 w( n6 P7 x4 N5 {) E5 \' `- a: W人参(二两) 附子(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手足温,二剂而脉渐出,三剂而下利自止而尽愈矣。. m' g- s) C3 q( M1 _% X
夫附子有斩关夺门之勇,人参有回阳续阴之功,然非多用,则寒邪势盛,何能生之于无何有之乡,起之于几微欲绝之际哉。遇此等之症,必须信之深,见之到,用之勇,任之大,始克有济。倘徒施灸法而不用汤剂、或用参、附而不多加分两,皆无识而害之,兼财力不足而不能救也。; f# h" u$ W- B
此症可用人参双姜汤∶
" ^/ P6 O# g& J人参(一两)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 J1 F6 i1 N7 L- Q
. V1 Q1 z; v. Y8 [( B1 Z3 e
1 d" Q! R6 f5 @1 }*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22 2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0月22日(周二),今天开始,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1讲。 5 C/ R: V) ?9 ?/ K  a; d7 U

' V6 M. M3 ]# o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S; B* V) b- @+ A! q. P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0 X8 }! ]( C4 n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Q% t, r) Z4 d) a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c8 o4 W# J. }7 w, `

( G3 r- i) W: [6 I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T4 ?- W" i$ y, I. U8 V

6 J8 f8 I% F  c; k7 p1 I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x* V; v. V. a. g
0 t! {' f4 t6 k. C/ z4 J+ e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7 t$ ^' H7 Z4 t. Y6 x% [2 O$ n5 a2 I! U7 r! m* D* _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B' a* f2 f# ?9 q9 |0 ?+ m0 z

: ]( J( Q, f6 s/ w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S) w8 e- M8 p8 r) R0 Q
/ V  G$ M0 d- M" Y9 H0 A  |7 Z2 R& a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 M. h, E1 z; g; R1 m: i, A9 i# b7 C4 `/ N( ?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3 A' `' `2 M9 [( _) {8 [; b

1 w# R) U% A7 c/ [) S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 c# W0 j% h# ?4 a0 ~4 M  J6 m/ M1 O, n! W6 J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5 Y' k! C3 S& q# D+ ]/ `, L6 D, r1 _9 p/ z3 N4 u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0 j- \" x5 j3 }1 j. j  ?& l" C3 W7 ^$ H: z9 e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1 d/ u* W9 ^# M1 O5 t
: c1 n7 a6 b& o2 H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6 G6 `/ |; }

3 X  U! h1 ?1 \4 D, K2 t- L/ w- r5 E6 e/ N8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22 2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0月22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八讲。* Q6 N1 ^& i9 t5 S+ _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吴又可在《诸家温疫正误》中是如何评价其他医家关于瘟疫病论述的。
! A" r2 d  V& ?9 |( E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7 f. T6 h7 M! L7 j+ ^8 S【原文】
2 k0 h' r$ o6 P/ G% n云岐子〔1〕:伤寒汗下不愈,过经〔2〕,其证尚在而不除者,亦为温疫病也。如太阳证,汗下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浮者,太阳温病也〔3〕。如身热、目痛、不眠,汗下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长者,阳明温病也;如胸胁胀满,汗下过经不愈,诊得尺寸俱弦者,少阳温病也;如腹满、咽干,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太阴温病也;如口燥、舌干而渴,诊得尺寸俱沉细,过经不愈者,少阴温病也;如烦满、囊缩〔4〕,诊得尺寸俱微缓,过经不愈者,厥阴温病也。是故随其经而取之,随其经而治之。如发斑,乃温毒也〔5〕。
, O/ C0 q$ O! y. i' u' B5 n正误:按伤寒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为传经尽,七日复传太阳,为过经。云岐子所言伤寒过经不愈者,便指为温病,竟不知伤寒、温病,自是两途,未有始伤寒而终变为温病者。若果温病自内达外,何有传经〔6〕?若能传经,即是伤寒〔7〕,而非温病明矣。: g7 B# R/ ]) g; s4 ?  {
【原文】
4 t7 I* l  {, V; j0 y. E* n汪云〔1〕:愚谓瘟与热,有轻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温气,则为温病,此叔和之言,非仲景论。更遇温热气,即为温毒,热比温尤重故也。但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不感异气,名曰温病,此病之稍轻者也。温病未已,更遇温气,变为温病,此病之稍重者也。《伤寒例》以再遇温气名曰温疫,又有不因冬伤于寒,至春而病温者,此特感春温之气,可名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也。(按:《阴阳大论》〔2〕四时正气之序: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今特感春温之气,可名春温,若感秋凉之气,可名秋凉病矣。春温可以为温病,秋凉独不可为凉病乎?以凉病似觉难言,勉以湿证搪塞,既知秋凉病有碍,反而思之,则知春温病殊为谬妄矣。)以此观之,是春之温病,有三种不同:有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者;有温病未已,再遇温气,而为温病者;有重感温气,相杂而为温病者;有不因冬伤于寒,不因更遇温气,只于春时,感春温之气而病者。若此三者,皆可名为温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知其病原之不同也。
0 i3 C8 [- u, i, D* a" o9 z正误:凡病各有病因,如伤寒自觉触冒风寒,如伤食自觉饮食过度,各有所责。至于温病,乃伏邪所发,多有安居静养,别无他故,倏焉而病。询其所以然之故,无处寻思,况求感受之际且自不觉。故立论者或言冬时非节之暖,或言春之温气,或言伤寒过经不解,或言冬时伏寒,至春夏乃发,(按:〔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素问》,此汉人所撰,晋王叔和又以述“伤寒例”,盖顺文之误也。)或指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此亦汉人所撰,但言斫丧致病,不言因邪致病。即使寓意邪气乘虚,实不言何使然。夫邪气乘虚,最是切当,然又有童男室女,以无漏之体,富贵享逸,以幽间之志,在疫亦未能免,事有不可执滞。)又见冬时之温病,与春夏之温疫,脉疾相同,治法无异。据云〔4〕:冬时即病为伤寒,今发于冬时,应作正伤寒,且文实是温病;既是温病,当发于春夏,而又何发于冬时?思之至此,不能无凝。乃觉前人所论难凭,务求所以然之故。既不可言伤寒,又不可言伏寒,即得以冬时非节之暖,牵合而为病。原不思严寒酷暑,因其锋利,人所易犯,故为病最重。至于温暖,乃天地中和之气,万物得之而发育,气血得之而融和,当其肃杀之令,权施仁政,未有因其仁政,而反蒙其害者。窃尝较之〔5〕,冬时未尝温暖,亦有温病,或遇隆冬,暂因温暖,虽有温病感温之由,亦无确据,此不过猜疑之说,乌足以为定论。或言感三春当令之温气为温病,夫春时,自应温暖,责之尤其无谓;或言温病后感温气,而为温病,正如头上安头〔6〕;或言伤寒汗下,过经不愈者为温病,则又指鹿为马。《活人》又以夏应暑而寒气折之〔7〕,责邪在心,为夏温;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为秋温,辗转支离。陶氏又以秋感温气〔8〕,而为秋温,明是杂证,叙温者络绎〔9〕,议论者各别,言愈繁杂,而本源愈失,使学者反增亡羊之感〔10〕,与医道何补?
5 M- B! k7 _8 c' n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中“诸家温疫正误”的有关内容。 6 z3 \$ E5 \8 y0 S$ U
        仲景时代的温病,其概念与后代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的。《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就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的总称;也有的认为,太阳病本身就有恶寒,后文云“不恶寒”,显然是自相矛盾,所以“太阳病”应当是“阳明病”的误笔或错简。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仲景此条作注解时云:“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所以有人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病,比如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就持温病即是阳明病的观点。笔者认为,此处的“太阳病”三字,既不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也不是阳明病的错简,而是外感热病发病第一天之意,也就是“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的意思,是外感热病初起第一天的另一种说法。因为当时“日传一经”的学说,人人皆知,而且《伤寒论》之中也可以找到受“日传一经”影响的痕迹。
% I; b6 u" e- D; e3 Z& a# t6 o“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伤寒例》对温病的发病情况作了更为细致地描述:“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立春之后,天气转暖,冰雪消融,没有突然出现的寒气,患者也没有受凉,没有近期感寒的诱因,却突然出现“壮热为病”,这种没有恶寒表证的外感热病,就叫温病。它是一种里热外发型的伏气温病。
; T! W1 e/ O7 s$ G对于温病的治疗,仲景并没有明言,《伤寒论》虽然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 ”的影响,但是更重视辨证论治,笔者坚信仲景决不会用麻黄汤、桂枝汤去治疗“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温病;而且仲景见到“发热而渴”或是“壮热为病”的温病,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大小柴胡汤等加减使用也势所必然。
- x) @/ Q4 v2 E%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对于温病的概念不遵仲景的定义,其含义已由伏气变为新感;由仅发于春季变为可泛发于四季;由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由治当清泄里热变为治当发汗泄表。此与伏气温病说的学术观点有了明显的区别,故可名为广义温病。7 _4 j3 F+ ]( R1 U% P
吴鞠通说:“仲景所云(温病)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质简,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详耳。”吴鞠通承认仲景时代也有他说的几种温病,其区别只是他用温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仲景、叔和却是用伤寒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叶天士《温热论》所说如出一辙。叶天士《温热论》云:温病“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其实,事实上仲景伤寒与后世温病的区别,并不是象叶天士所说的那样水火不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证大致相似,都是表述外感热病由表入里、自轻而重的发展规律。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表证的治疗方法表现为辛温与辛凉。当然,这种区别的形成,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不懈探索。是辛凉解表法的成熟,催生了温病学派的诞生。( d" g6 S* h# ^& w) m- H( v) w3 L
吴又可的外感热病学说,受到后世的重视,其后不久的周扬俊在关于温疫的论述中,较多地继承了吴又可的学说,著成了《温热暑疫全书》。周扬俊在卷四之中,以“疫病方论、但表不里、但里不表、表而再表、表里分传、再表再里、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证偏盛、里证偏盛、大头瘟、捻颈瘟、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绞肠瘟、软脚瘟、疫病论”等为题,阐发温疫病的证治,足见吴又可的影响很深。当然周扬俊对前人的学说,有继承也有扬弃,比如他对于发于春季的温病,就提出了不同于喻嘉言的认识:温病“所伤者寒也,所病者温也,所伏者少阴也,所发者少阳也。故病必有阳而无阴,药必用寒而远热,黄芩汤其主治也。则嘉言之论温,有阴有阳,如伤寒三阴经可用辛热者。予曰:否、否!不然也”。周扬俊这样认为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所以他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言所感者本寒也。王叔和云:‘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此亦明言寒也,‘变’字大妙。嘉言以为非,予独以为确。”喻嘉言坚持错简学说,对王叔和持有偏见,当然也就不会肯定王叔和的创见,周扬俊并不因人废言,所以其说能超越前人。
3 Z2 r5 B9 B7 a# s$ N( w周扬俊对于冬温病机的解释,也能发前人所未发,他说:“冬为藏精之时,惟逆冬气,遂使少阴之经气不闭,复遭非时之暖,致令开泄,忽然严寒骤返,不免受伤。故受伤者,仍是寒邪也。”春天发病的温病,仲景云其“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周扬俊解释说:“曰不恶寒,明无表症也。则其热自内出,无外邪郁之也。”
2 F; `  |4 j. G8 B2 ]: B! c周扬俊直指前人的过失,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他说:“愚性甚拙,何敢好议先贤,但以为必如此,方与冬温两不相阻,且与仲景论温热,必推本始,动曰伤寒之旨无悖云耳”。的确,王安道、陶华、周扬俊等医家大都遵循仲景关于温病初期“不恶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0-24 2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9年10月2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1讲“为《温病条辨》正名。”
) u6 o3 c3 u, }8 Y邓铁涛先生介绍说:“对于《温病条辩》的评价,近代医家意见颇不一致,有褒有贬,贬者尤以王士雄、叶霖为最力。王氏认为‘可议处甚多’,希望‘读者勿随波逐流’;叶氏则严厉指责,甚至詈其‘剽窃’,‘欺世盗名,莫此为极’。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失当的。《温病条辩》的价值,不容抹煞,举其大者,有下列3个方面。”
8 j" j0 a# ~+ n* }1 ~             学术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创新的形式也不相同,可以分为学术原理的创新,和在原有基础上的集成再创新。吴鞠通《温病条辨》在建立三焦辨证的过程之中,必然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新的认识,因此他是充分了吸收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前人的成就,又有所发明                  创造的“再创新”过程,这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而不应该横加指责,一概否定。$ k4 |# C( G( P: _
                邓老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他说:“有关温病的论述,历代皆有,日积月累,至叶天士始趋成熟,然而他的经验散见《临证指南》,理论虽有《温热论》及《幼科要略》,也仅属发凡起例而已。我们承认叶天士为温病学科奠定基础有巨大功绩,但也毋庸讳言,温病学科在他手里尚未达到完整、系统的地步。《温病条辩》则从《内经》到叶天士的著作和医案,广搜博采,含英咀华,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病名、病因、病机、辨证纲领、治法、方药等各项内容,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基本上达到理足方效的程度,为使温病学成为独立于伤寒之外的一门系统性学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王孟英《温热经纬》所不及。笔者管见:叶天士之书是温病学的雏形,《温病条辩》才是成形著作,《温热经纬》则可算作补充材料。叶霖指责《温病条辨》‘剽窃叶案,杜撰方名’的说法也欠公允。继承前人的经验,本来就无可非议,何况吴鞠通已把学术渊源的来龙去脉在伏暑中说得一清二楚:‘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拾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名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明白如此,似不能再以‘剽窃’目之。又在凡例中说‘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械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其态度之谦虚谨慎,尤令人钦佩不已。”0 Y4 V4 R) ~# [% g. }5 \
                  人类对于生命和疾病的认识,都是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即使是“原始创新”,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毫无前人的经验在其中。即使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奠基的经典著作,也不乏对于前人认识的继承。《内经》之中经常有“上古”、“圣人”、“经言”、“师曰”这样的文字。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头,而更上一层楼的。张仲景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D3 x. |0 Q2 u2 h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老关于“为《温病条辨》正名”的有关内容。: |% Q& D$ U0 G. z2 H
       一百多年以来,寒温斗争激烈,很多伤寒学家严厉批评吴鞠通,温病学家之中也有很多批评意见。! b. [( g' y7 a4 o* {" Z9 V
      诚如邓老所说“吴鞠通《温病条辨》在建立三焦辨证的过程之中,必然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新的认识”,让温病学成了道术并重的成熟体系;邓老评价说,《温病条辨》第二的突出贡献,就是“比较全面论述了温病的病因学”。邓老介绍说,《温病条辨·原病篇》第三条“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吴氏自释:“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这说明机体有弱点给外因以可乘之机是温病的内因。这一观点连叶霖也加赞赏,认为“释经义明白晓畅,不藏精三字须活看,尤有卓见”。$ C% w0 g! o, A5 Q
叶霖也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中医学家,他对于吴鞠通的成就也不能完全否定,对于吴鞠通阐发《内经》“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提出的观点“须活看”大加赞赏。邓老概括吴鞠通关于温病病因说的论述说:“外界环境、气候的变化失常会导致机体出现弱点,当机体有弱点可乘之时,病邪就容易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见解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论述了温病的病因。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说这是比较先进的病因学说。”3 m0 f8 R1 w! J' g  [" j+ j
正确认识温病的病因,是正确治疗的前提。病因属于认识论,而治疗属于实践论。《温病条辨》、《温病学》,甚至整个中医学,内容虽然纷繁庞杂,概括起来说,无非就是认识论与实践论。  a7 I4 V0 g) t. p& m) [
邓老对《温病条辨》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首先是《温病条辨》创立的三焦辨证之法,系根据叶天士的“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发展而来。但是王士雄对此最为反对,认为这是“界划三焦”,主张应按卫气营血辨证。邓老说:“其实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各有所长,当时还不能互相取代。从现在的临床实践看来,卫气营血辨证虽比较符合温病的发病规律,又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其不足之处,正是三焦辨证之所长。《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指出温病发展到后期,常见肝肾之阴受损的情况,并详细阐述了肝肾之阴受损的证治,这是三焦辨证的一大长处,为温病学派强调的‘养得一分阴,保得一分命’的观点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治法。《温病条辨》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邓老认为,《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伏暑、秋燥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较为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而由吴氏将其完成了的。“更应当指出的是,吴氏把秋燥纳入温病范围,补充前人之未备。这虽然受到喻嘉言的启发,但其功也不在喻氏之下。此外,《温病条辨》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先启后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如对‘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的作用和运用的阐述,就大大地起了指导作用,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临证指南》只载紫雪、至宝,《温热经纬》附方只载牛黄清心丸与至宝丹)。直至今天,我们在治疗温病高热时,往往还是依靠‘三宝’使患者安然渡过难关。这是祖国医学不用物理降温之法,而又绝少后遗症的关键所在。又如雪梨浆与五汁饮等,正好用口服方法解决了发热患者的补液问题,现在也还有其实用价值,因为输液不能完全代替其作用。我师其法,曾用甘蔗汁口服治疗高热舌上芒刺之患者生津甚效。又如‘下法’的运用,《条辨》在《伤寒论》的‘下法’之外开辟了新天地。以三承气法为基础,结合温病的特点,发展为增液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导赤承气、牛黄承气、新加黄龙汤等等共11方。这正是温病学派在‘下法’中提出的‘无水舟停’,‘滋水行舟’之理论与方法的得意之作。”3 O" H; S( s' x! W% y6 _
应该说,在充分认识了温病传变规律之后,其治疗措施越缜密,证型归纳越细致,越容易取得疗效。卫气营血辨证对于高热神昏患者,往往责之于热入营血,清营凉血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奏效,但是往往不如釜底抽薪的通腑泻热来的迅速。吴鞠通《温病条辨》既重视三宝的开窍作用,又大力倡导通腑泻热,补充、完善张仲景三承气汤,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十分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