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4 21:45:3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10月2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主任讲述一个新的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
- x  @8 h% R& @; ?一,前言
* v8 @, M, j0 h4 i
4 X; e0 p+ P6 Q# P二,随想录- U6 X5 j+ w( W- n
中医到底是什么
% n! L; L2 V# ^5 i三,随心录
# u8 M) L% V. g- X# @9 `真中医是怎样练成的$ A5 L# u$ T& a% N% D0 e0 m
四,随证录4 B9 C; d5 L) @6 U8 ]1 ?1 I
1.邓铁涛教授之“五脏相关理论"+ h( s5 t5 I$ R8 e
2.曹东义教授之“内外相关理论": a" y1 Q( N& |8 ?7 P3 [$ Q7 C
3.庞维新教授之“五脏相亲理论”
* m9 h' N9 n) H# t4.曹东义教授谈“浊毒化与化浊毒”
; F/ V7 @4 U2 U' i$ m5.李佃贵教授的“浊毒理论”  c7 U. g) Q/ X0 U; \/ D" }
. _+ g2 e! E. a9 A

6 f3 A) x2 {$ ^. K$ g. c6 z  o3 ?6.庞维新教授治疗肿瘤的“五步同治法”
* h% ]1 o% h- X
' v1 x' W/ c- j" q8 F( ~; }让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lzzngsl
5 {: i, T5 H( u0 r9 ~祝贺4 f- N# y; ]+ c
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是:9 o4 u' f) z' _  l% n  M+ |8 V
中医到底是什么?
0 i9 g' Z: M! X% @5 G0 p" W$ y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只有中医,只要大家一说“医”,就是中医。
& K3 e2 [0 O' n2 V         但是,一百多年前开始,西方医学来到中华大地,并且逐渐扩展为“主流”,拥有十倍于中医的人员。% H" `, J5 r! ^" m8 s
         西医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时代的西学中,有所开展。+ X, `' `. c4 F8 z0 p; P) m" r
        中医以研究人的“整体自然生成”为特长,西医以研究人体的结构形态为特长。
6 j/ r* X3 Q) G$ }" r" v( I
: v% _; I3 |" {- [5 ^生成的生命离不开时空万物,从无而来,经历生长壮老已,复归于无,故“以无为本”,与天地万物密切相关。* b9 D8 h& |% ~* K6 h( y" P
          研究构成,必须从“有”出发,“以有为本”,对天地万物的联系,发现一个承认一个,发现不了不承认,有局限。* |- k+ i2 z' j3 ~5 j, G6 f7 n
         生成的生命物质有结构,所以,生成可以包容构成,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I1 B" @/ F) @6 r( B: ?4 v( ?& p
+ v% i6 }% C3 _" v! [4 F+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6 07:56:53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t/ }4 r! y: ^# b' v1 Y本周五(2019年10月25日)由朱萍霞为大家分享艾灸在临床上应用:
) U+ \, A8 C' b- S: f$ ^- ~9 [4 T' A艾草是纯阳之物,而艾灸通过皮肤表面向经络、脏腑渗透能量,其直接作用可祛散寒气、温通经脉,可以使因气血痹阻导致的各种疾病得到缓解和消除。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人体正气最有效的方法。+ R3 Y5 P/ A# h! D
让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的分享,分享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8 ^6 k- b! C: V: g5 l" v        祝贺朱萍霞讲述“艾灸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艾灸通过经络经络、调理脏腑,祛散寒气、温通经脉,治疗各种疾病的有关内容。- B& ]9 I$ \5 n6 P5 m! C4 {. k
扁鹊师徒,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的时候,使用“熨法”与艾灸有一定联系,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以想见先秦时期中医使用艾灸已经达到的程度。) ^5 k/ s5 s& Y' Y; C1 D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善于通过艾灸治疗大病,《扁鹊心书》,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计有医论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下卷载病53种,及《周身各穴》54篇。/ Z4 w5 b5 P( W( Q
窦材引用《素问》的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阳气会逐渐衰微,只有恢复人体的真元之气,才能健康长寿。他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更如何。”
- J. ~6 r& W1 e- g窦材主张“治大病用灸法”,他说:“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 \- A7 T0 t4 B9 s+ K( O8 {
如1、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5 X$ x$ P1 ?, F6 R& T& n% X2、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救急。: I. H' Q- m: B) z0 Q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Y0 a! G9 r) K8 _7 k
4、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 Z( d0 i* w: n- V5、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5 I# P: {* w/ P- ?* p! X
6、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救急。6 O- m% x0 O1 x! O( U7 J! N
7、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 `6 \& y0 ^! }$ j7 D# ~% S8、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 Z  r# ?! H: E/ N5 A4 K' j9、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 k3 n) y2 l3 `10、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 i; G' @1 J9 i5 y; T4 J; O11、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9 L0 P/ ?" d/ y12、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3 C( T9 X2 [/ M8 T3 w' n$ l2 ^- \& j13、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 }' c. ~: ~: E! s9 d5 m' s
14、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 ]2 l/ e! D$ [0 Z+ Z3 y15、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1 h, H. O/ y1 X5 k9 r) M
16、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3 u4 K7 z! q8 p& O0 b5 @
17、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7 f! b( A- t( C, Z2 _
18、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 P8 |* k5 ~; c19、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 a' ~1 n* Y& h. p5 {; A8 g20、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9 ?2 C; E6 m. O) l% u
21、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D4 B6 `) r0 v
22、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3 U, |: B( t7 h, a/ D3 ~+ \23、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 }! b/ D3 T4 C( f0 f. S2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 Y9 U, L0 n/ k! _25、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2 V% Y  P3 X1 U; y/ T26、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 Q# |" o9 {' \( m: M27、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 Y/ Z9 r' S$ n& O
28、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t, E3 N/ j: ]' P
29、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 e5 d" \* }8 f, l+ n# i, T% a30、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 }5 c6 Z8 y  w* i
, e0 a2 y9 m& m- ?4 l6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6 21:40:10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10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k  j5 E+ z% T       第二章第四节成方心悟:3 N0 y1 z9 O2 d  x8 [8 [* O
        (1)控涎丹、(2)桃花丸、(3)变体十枣汤、(4)变体甘遂半夏汤、(5)二贤散、(6)导引汤的方药组成、主治、方解以及朱老的治疗经验和案例等内容。% X3 k' B* S- a. e* C* ^- f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X7 Z5 {' Y% I. d/ [  ?6 L; S' U$ r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老临床运用成方的巧思妙用,主要介绍了如下几个方剂:+ P) G5 G& [; ~- q) f% N& G- s. T
        (1)控涎丹、(2)桃花丸、(3)变体十枣汤、(4)变体甘遂半夏汤、(5)二贤散、(6)导引汤等。3 z! I2 Q$ w/ F0 o( Z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之中,逐渐发现了很多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是效果不理想,或者具有某些副作用。如何减毒增效?如何区分不同病情使用?如何把药物互相组合起来治疗疾病,以便达到更好一些的效果?& D& F0 @9 S; ]! T9 F3 x* N! G, N; i
         古代中医学家经过多次反复研究探索,总结出来很多有效的方剂,并且探讨出其组合的道理和规律。, o7 q' w! S! y) g
         方剂学的出现,是中医善于利用药物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并存,整体和谐”等特色在医药学上的体现。
) O# k$ M. I' X8 K$ s        一代一代中医人,不断努力,“接力前行”,不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学问。
3 \% t! n" l0 B, C& y7 n) O        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几十年,善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经验,也善于总结自己的新发现,因此有了很多“妙用”和体会。他和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不是“传男不传女”那样私密独家占有,而是“技术不保守,经验不带走”,传授给后来者。
! K" M. i; S2 _$ Q; {9 _/ H+ f1 d        “华佗精明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7 R8 m" j4 n4 J+ V/ S; h  @" i$ G6 R: \& G, i" N
朱老的治疗经验和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些优良传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7 21:55:18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0-27 22:13 编辑 - R4 I7 n! J1 S1 f/ E
) f7 F+ ^3 z  v' E0 V6 d
        今天(2019年10月27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郑梅涧。                   $ B( N+ E0 ]0 O7 S: I
       郑梅涧(1727一1787),名宏纲,字纪原(一作纪元),号梅涧,别号雪萼山人,安徽省歙县郑村人,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传世医著有《重楼玉钥》《重楼玉钥续编》等。他出身于世医之家,医学功底深厚,注重临床实践,在中医妇科、儿科、外科、针灸学、脉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精于喉科;对于咽喉病的治疗,提倡局部结合全身,针刺与药物并举,外治兼以内服的综合疗法,具有独自的专科治疗特色,对后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郑梅涧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医学成就,名垂青史;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和馥郁的徽文化熏陶。回顾历史看今朝,今天中医学之所以在走向式微衰败,基层中医甚至消亡,就是因为缺少了像郑村那种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没有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底蕴,中医学就如同植根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之上,怎么能不枯萎呢?中医学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文化自信,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为甘霖,中医学才有望复兴!总结小诗:一代医家郑梅涧,
" U4 J3 c" M' V5 ^徽州文化立身言。! }6 }4 }; w, [9 l: H6 d
《重楼玉钥》阐喉科,' b8 y% T: R1 ?7 \
多种疗法显奇验。http://www.ynjkcy.com/ddgy% G+ b. x7 g( w( b
       祝贺曹传龙讲《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家郑梅涧的学术成就。  * x+ U/ ^& s) b7 L! h0 j
       郑梅涧为清乾嘉时期的安徽名医,专擅喉科,著有《重楼玉钥》一书,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提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津市传染病院院长学了中医之后,某地发现白喉开始流行,急需白喉血清,向他求助。他估计该地要接种血清的量,集中半个中国的存货都不够用。他便运用所学,继承中医治白喉之法,用养阴清肺汤,并拆方减成只用四味药,制成水剂,发往该地,把白喉的流行制止了。每一病例治疗成本才1.5元,且能免除今后再用血清时有血清反应之弊。这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好例子。但这样的优秀成果,没有人继续再加以研究发扬,多可惜啊!为什么被冷置呢?邓铁涛先生认为,这“因为不是外国人发明的,国内的某些专家会给你以阻力而不是动力。‘重西轻中’这一顽疾若得不到根治,中医的创造发明与推广——难矣!”
: [) Z* q% c1 N/ U$ Q- p/ N1 i       养阴清肺汤
' |5 w% e9 g5 f* `  b8 w: s9 @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二分,生甘草五分,元参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薄荷五分,炒白芍八分,不用引。: o- M, H& Q  O8 Y
质虚,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9 21:26:1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8:30(2019年10月28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伤寒门》。
) I( y! s$ O; A& s2 _0 ]7 ?/ l       本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L( t$ I1 d! B4 _6 B
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阳明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即沸然不静乎。
$ t* t! d, q/ \5 c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人以为证传少阳也,谁知其人少阳之间原有寒邪,一遇伤寒,随因之而并见乎。
! @4 E. l. N) t4 `, s4 Q" D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人以为阳传于阴矣,而孰知不然。……夫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同而症实各异。此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 W" Q- _+ A9 K1 r* y$ d' [; C
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人以为太阴转少阴矣,谁知仍是太阴也。0 P  H8 b% U) v, z9 _
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人以为寒邪已入厥阴也,谁知是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之故乎。
( K' a, z% J; O4 K" v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 G8 z1 l4 j7 Z: K8 ?
    祝贺马京雪讲述《辨证录·伤寒门》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五个病例:
7 F# \& k+ k/ J3 B' }- J+ P. B2 r8 T2 S. g2 {1 \. }( ^2 v9 f
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阳明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即沸然不静乎。
+ J# Q: E# g2 z6 {0 C( {# S; C# Y     伤寒病一日而见谵语,邪气深传入里,温病学家说“逆传心包”,陈士铎先生生于叶天士之前,不能学习叶天士的理论,用张仲景六经辨证,认为表邪未解,里热已盛,所以在辛温解表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青蒿、天花粉,表里两解,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z6 q+ ]$ `, z+ a& A1 ?
陈士铎说:单治太阳,使太阳之邪不能深入,而阳明之火不治而自散耳。方用平阳汤∶
; g) L3 r# ?! |6 s桂枝(三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青蒿(三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热退,谵语亦止矣。
; ]7 S; Y  h$ ]& A) E6 {他又说:此症亦可用争先汤∶
+ f& p5 j1 ~' W桂枝(五分) 麻黄(五分) 石膏(一钱) 麦冬(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八分) 水煎服。& Q1 z' i8 }+ Q# m/ B+ n
  b- s) V3 K9 K5 O( W5 O
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人以为证传少阳也,谁知其人少阳之间原有寒邪,一遇伤寒,随因之而并见乎。
8 v( _! [. a( w/ k/ }1 B     伤寒二日,邪在阳明,却见往来寒热,已有少阳见证。
- l1 b7 Y2 j6 B  f$ T! [& T    因此,陈士铎说:阳明火息,而少阳之邪亦解也。方用破邪汤∶
  ?6 n7 Q: h/ v- u: h, D; e石膏(三钱)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两) 玄参(三钱) 陈皮(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身热解,如疟之症亦痊。
7 n; G% p, T8 j0 ~此方用石膏、玄参以治阳明之火,用麦冬以滋肺中之燥。盖肺燥即不能制肝胆之过旺也,且肺燥必取给于胃,则胃土益加干枯,其火愈炽矣。今多用麦冬,使肺金得润,不必有藉于胃土,则肺气得养,自能制肝、胆之木,而少阳之邪,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况柴胡原足以舒少阳之气,而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之类,更能调和于阳明、少阳之间,邪无党援,安得而不破哉。* _5 T) ~/ r4 K5 X/ X8 n3 \0 k  s3 z
此症用八公和阳汤亦神。
9 i8 q, P2 a4 X6 S石膏(一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一钱) 青皮(三分)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
) t& M, o7 v; H+ l9 B7 ^. K- d' D7 O  m& W% U% p  P& |8 Z
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人以为阳传于阴矣,而孰知不然。……夫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同而症实各异。此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 q4 n% \) _% U+ t: Y4 _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脾伤作泄,一般没有大热,本患者身热三天,三阳证候没有消退,因此,陈士铎说:
$ J+ r4 O, Y* Y% Y+ A1 w治阳症之法,仍须和解少阳之邪,而不可误治太阴也。方用加减柴胡汤治之。/ Y# ?& ^4 H$ t6 f/ _0 N& x8 P9 I8 u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茯神(二钱) 甘草(一钱) 栀子(二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三钱)枳壳(五分) 大黄(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腹满除,二剂而自利止矣,不必三剂也。4 B9 K7 i6 b  R. t$ H& k0 q
此方和解之中,仍寓微攻之意;分消之内,少兼轻补之思,所以火邪易散,而正气又不伤也。若以大承气下之,未免过于推荡;若以大柴胡下之,未免重于分消,所以又定加减柴胡汤,以治少阳腹满之自利耳。! F5 s% |2 I- A
此症亦可用和攻散∶
) N" v4 z0 z1 q) ~7 o5 o柴胡 栀子 丹皮(各二钱)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甘草 陈皮 大黄(各一钱) 水煎服。
# |& Y  r" Y  P- g
/ }5 m4 b" j" @4 R0 {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人以为太阴转少阴矣,谁知仍是太阴也。
5 U+ ~$ k" l' ^  u8 Y      身热四日,又出现严重畏寒的证候,似乎已经深入少阴,但是,太阴病也可借助温补的“四逆辈”,既治疗太阴之邪,也预护少阴之阳不被伤害。
( w3 J+ [/ z/ s( u9 i     因此,陈士铎说:治法不必治肾,专治脾而寒症自消。方用理中汤加减治之。
& A; ]/ e; W. M2 N: q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自解,而身热亦解矣。
- F8 q! E# R9 D8 a- G夫方中用桂、附似乎仍治少阴之肾,然而以参、术为君,仍是治脾而非治肾也。
* T! R9 z' y" _- W6 E! U8 ^+ g虽然脾、肾原可同治,参、术虽治脾而亦能入肾;况得桂、附则无经不达,安在独留于脾乎。然则治脾而仍是治肾,此方之所以神耳。
: k8 S1 g" n( B4 y. u, |" _此症用加味桂附汤亦效。
5 ]) C; \! n* M5 _白术(一两) 肉桂 干姜(各一钱) 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3 N4 p8 U6 [/ q9 Z/ ]& u$ i$ ^, Q
5 c9 ~. f" O- N: Y9 ]& k9 g! A
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人以为寒邪已入厥阴也,谁知是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之故乎。/ v7 T" O2 v5 a9 \) Y
       伤寒病深入少阴肾与厥阴肝,都是阳虚内寒为主,但是厥阴的手足厥逆比少阴为甚,而且正气更虚。所以陈士铎说:  r* f9 m* s' |% n: F
  治法不必治肾,专治脾而寒症自消。方用理中汤加减治之。8 l& f& X! D1 |' X
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自解,而身热亦解矣。
9 Y9 s! k# j+ Z) O! a夫方中用桂、附似乎仍治少阴之肾,然而以参、术为君,仍是治脾而非治肾也。
4 [3 t! c* H" e; a虽然脾、肾原可同治,参、术虽治脾而亦能入肾;况得桂、附则无经不达,安在独留于脾乎。然则治脾而仍是治肾,此方之所以神耳。$ ^- m5 d7 b; v+ \9 h* V# O
此症用加味桂附汤亦效。
" P1 a/ s2 N  v% D) q7 n$ X白术(一两) 肉桂 干姜(各一钱) 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q+ m/ Q: [1 `& V* a8 m* y- b
; l/ K7 c% D; c6 f
      当然,厥阴病很复杂,是“一盘残棋”,其中除了虚寒之外,还有需要用承气汤、白虎汤的证候,不是只有虚寒、厥逆,也不能只会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这里需要仔细辨证才能治疗无误,取得良好的效果。
& q& ^" j. e8 `; c8 Q+ b1 Z: H/ [4 R! P) k2 o3 f! C1 N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9 21:30:17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0月2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讲。
: V. N9 e$ ^% |' H8 Y) v
) t, X/ r7 T: x; S2 ?  o' m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1 L# L# g6 F6 J0 d, A( _, v) O1 E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晚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 N) l, f* f# a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n$ {# o9 }, b& R9 }' J- N) G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p# s+ l3 z, |) a

* m1 V# a0 N0 N$ q1 j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g! _5 P. R9 E5 b& t# a  u% G1 v; p  ^$ \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 G% r( {# q! T0 U9 }4 w, \
  Y) Y  [+ C& c; o$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o/ z! O0 N# B& _% B  x+ I0 k, H5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I/ u% D1 R1 @
, \% p% s! }2 \3 b0 Q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o  l5 Q/ U8 f; h! g! r! T* D

  D- ]. P& C. l8 N0 t6 X( h5 q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 M% Y5 Y+ ~# Q1 e, y# B
4 L% i5 U8 E4 b$ P! Z# I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 i6 |2 g; s" k7 J* r/ Q2 Q, u0 ~! b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7 \6 I1 k! |6 ?8 p+ f, p. Y6 {" E' B) ^8 s5 |4 C6 s8 I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c/ U8 b9 N( s$ F
: ], ]& j( e: Y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4 k3 C9 E8 j( P4 v6 D" }
: X. j/ G' t0 e/ e! v' ~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N, K8 A! _/ Z: I
) J7 F1 \( n+ }& g( w& O- ^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E: c! J. u  G6 R/ d. u

+ _$ d- ^* g5 B/ T0 T9 ]3 S, r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v$ ^+ p4 s7 o) h0 Z; R' X  ?

- Y/ B6 ~7 y% Z' G5 [: j$ Z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6 C9 j, w' |1 x; t7 t. w5 G8 N
/ w/ \0 y' ^+ z( B" p$ W6 j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 K4 ?6 k* A6 D/ J' H2 w- @3 \/ b+ M( ~/ T' M; e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c4 ^! W( e( x) d) H$ E

4 w: g" B. @  _4 r. f. `) M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9 21:48:31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0月29日)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二十九讲。
  T& F/ I; L8 h4 V. a. s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吴又可在《诸家温疫正误》中是如何评价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关于瘟疫病的论述。
, M5 X/ A1 Z8 l1 d; l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6 |- c8 Y  ~, K
【原文】
/ J# d  _( ?; u/ c/ f1 G. F; |( d2 t《活人书》云:夏月发热,恶寒,头痛,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热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如烦燥,宜大青龙汤。然夏月用药须带凉,不可大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识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石膏,或加升麻。盖桂枝、麻黄性热,地暖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势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青龙汤症也。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亦暂用之。(王宇泰〔1〕述万历癸卯〔2〕,李氏之婿,应举南下,时方盛暑,病伤寒,一大学生〔3〕,新读仲景书,自谓知治,投以桂枝汤,入腹即毙。大抵麻黄桂枝二汤,隆冬正伤寒之药,施之于温病不可,况于热病乎?)3 H+ y! V4 H# h
  正误 按:《活人》以温热病,用桂枝、麻黄,虽加凉药,终未免发散之误,不危幸也,岂止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势仍数而已哉?至此尚然不悟为半里之症,且言邪气犹在经络,仍用桂枝石膏汤,至死无悔。王宇泰非之甚当,是以不用麻黄、桂枝,贤于《活人》远矣。究竟不识温热之源,是以不知用药耳。! {6 D# ]+ P2 [$ r+ Y6 h( O: P
【注释】& z* Q/ ?8 t3 E1 e& Z( n1 @( X
〔1〕王宇泰: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又自号念西居士,生活于1549-1613年,江苏金坛人。著有《证治准绳》《医论》《医辨》等著作。
' \. i" f/ j& m7 {( D$ E* m$ h〔2〕述万历癸卯:说是明代万历纪年癸卯年,也就是公元1603年。
, {3 H) F8 W1 ^  z9 l& k. G〔3〕一大学生:一个太学生。大学:就是太学,我国古代在京城设立的最高学府。5 A9 A5 `; }9 `' g( U& m

. `# j$ A- p' T! a2 L3 Z【译文】
, P, d. [$ E$ u4 [1 H. s    北宋朱肱所著的《南阳活人书》说:夏天的时候病人发热,怕冷憎寒,头部疼痛,身体的四肢关节沉重疼痛,病人的脉象洪大而有力,这就是热病。冬天里感受了寒邪,在夏天由于暑气的蒸腾就发为热病。治疗热病,和治疗伤寒病一样,病人有汗出就使用桂枝汤,病人不出汗就使用麻黄汤。如果病人烦躁不安,应当使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但是在夏天使用这几首方药,应当使方药偏于凉性,不能过分温热,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的使用,应当知道它们的加减法。在夏至之前,用桂枝汤,应当加黄芩;在夏至之后使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应当加上石膏、知母,或者加上升麻。总括地说起来,桂枝汤、麻黄汤的药性偏热,地势比较温暖的南方,与西北比较寒冷的情况不同,夏天服用它们的原方剂,必定会发生病人身目发黄、斑出的情况。得热病在三天以上,给予上述三方不能获效,脉搏仍然属于数脉的脉象,邪气还在经络之中,还没有进入脏腑的,应当使用桂枝石膏汤进行治疗。桂枝石膏汤这个药方,在夏至之后,代替桂枝汤使用。桂枝石膏汤加上麻黄,可以用于麻黄汤证、青龙汤证的治疗。假如三月份至夏天的时候,属于晚期发病的伤寒病,栀子升麻汤也可以暂时使用。(明代的王肯堂说,万历纪年癸卯年,也就是公元1603年,一个李姓的女婿,参加科举考试到南方去,当时正是夏天最暑热的天气,患了伤寒病。一个在太学上学的太学生,刚读过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告奋勇地说知道如何治疗,给病人使用了桂枝汤,药物进到肚子里病人就死了。大概是麻黄汤、桂枝汤,是治疗严冬季节典型伤寒的药物,用于春季温病是不对的,更不用说是夏季的热病了。)
& U# m" `+ D. B4 N5 s- \% e: q1 Q    吴又可正误:朱肱《南阳活人书》,用桂枝汤、麻黄汤治疗春夏季节的温病、热病,虽然在其中加上凉药,总之属于发散的药物,未免有错误在其中,不造成病人的危重情况,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岂能够在病人患病三天以上,服用了麻黄汤、桂枝汤却不见好转的情况之下,脉搏仍然属于数脉的时候,还继续使用吗?在这个时候还不醒悟过来,本是半在表半在里的证候,还说邪气仍然在经络之中,仍然使用桂枝石膏汤治疗,直到病人死亡也不悔悟。王肯堂批评的很对,因此不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比《南阳活人书》强得远啦。终究是没有弄清温病热病的患病原因,因此不知道正确的用药方法。   
$ a$ v- h& Q* ?+ n2 R% i # W  s% X2 {+ s% W
【评介】
3 O6 y( e4 E7 n2 \- {6 [# R: {朱肱《类证活人书》云:“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这里朱肱将庞安常《伤寒总病论》的温病“其病与冬时即病候无异”的观点,明确表示为“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是直接提出温病有恶寒表证的最早记述,寒温关系复杂化约从此发端。清初名医汪琥的《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朱氏不解仲景书旨,误出谬说。他说:“此直是春月伤寒,何得云冬伤于寒,至春始为温病邪?其言不顺。”; `# D( T6 R4 z5 w7 L; J
朱肱还吸收了庞安常将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中加上寒凉药,变辛温解表之方为辛凉解表之剂的经验,他在《类证活人书》中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原文小注:阳旦汤是也)。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这种做法使张仲景的古方得以新用,变辛温为辛凉,实有贡献在其中。
2 J7 o# Z4 ]2 J! c; K& h朱氏关于温病有恶寒表证的观点,被南宋名医郭雍继承并加以阐发,提出新感温病论。他在《仲景伤寒补亡论》中说:“假令春时有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痛者,即非伤寒,又非疫气,不因春时温气而名温病,当何名也?如夏月之疾,由冬感者为热病,不由冬感者为暑、为暍,春时亦如此。”郭氏在提出春季新感风寒温病说时,对伏气温病说也未持排斥态度,他说:“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病为别一种。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常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有不同也。”显然郭氏认为发于春季的外感热病,无论由于伏气、新感或时邪,均谓之温病。其区分伤寒和温病,仅以发病季节不同,并不以证侯特征为据,致使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复杂化。& N4 C2 x9 t0 D; `
( _& H7 |# Q! S9 d  ]
【原文】  
0 g7 O& ]4 P" G- u春温: 3 B4 |4 v9 W% v- j' G+ x3 L
《活人书》曰:春应温而清气折之,责邪在肝,或身热头疼,目眩呕吐,长幼率相似,升麻葛根汤、解肌汤、四时通用败毒散。
$ P# ~! f3 b% }, m1 P4 @( A0 I# i陶氏曰〔1〕:交春后,至夏至前,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用辛凉之药微解〔2〕,不可误汗误下,须当识此。表证不与正伤寒同法,里证治法同〔3〕。) J9 a2 ~' {$ {7 K/ m
夏温:
4 m. R7 t. @2 c+ x《活人书》曰:夏应暑而寒气折之,责邪在心,或身热头疼,腹满自利,长幼率相似,理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汤。$ @- @0 V7 t+ z6 F+ X# l
陶氏曰:交夏至,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而渴,此名温病。愈加热者为热病。止用辛凉之药解肌,不宜大汗,里证见者,急攻下,表证不与正伤寒同法,里证治法同。
! E/ l& A$ y/ \" b, [" D) {- e秋温: - |  [3 a! M* s6 A" j" W
《活人书》曰: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湿热相搏,民病咳嗽,金沸草散、白虎加苍术汤。病疸发黄,茵陈五苓散。0 Q& E. H6 ]3 J0 T" U% Y8 U
陶氏曰:交秋至霜降前,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身体痛,小便短者,名湿病。亦用辛凉之药,加疏利以解肌,亦不宜汗,里证见者,宜攻下,表证不与正伤寒同。
  L2 J8 y1 \0 z! c冬温:
* b6 M; `! q$ B《活人书》曰:冬应大寒,而反大温折之,责邪在肾,宜萎蕤汤。4 U: f0 u, ~9 N# L! }: f
丹溪曰〔4〕:冬温为病,非其时,有其气者,冬时伤寒,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带表药。
" }; i# C1 K) h: c( \正误  按:西北高厚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劣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在天地或时久雨,或时亢旱,盖非时令所拘,故伤湿之证,随时有之,不待交秋而后有也。推节庵之意〔5〕,以春为温病,至夏为热病,至秋似不可复言温热,然至秋冬,又未免温病,只得勉以湿证抵搪。且湿为杂证,更不得借此混淆。惟其不知温病,四时皆有,故说到冬时,遂付之不言。宇泰因见陶氏不言,乃引丹溪述非其时有其气,以补冬温之缺,然则冬时交错之气,又不可以为冬温也。《活人》但言四时之温,盖不知温之源,故春责清气,夏责寒气,秋责热气,冬责温气,殊不知清、温、寒、热,总非温病之源。复以四气专令之藏而受伤,不但胶柱鼓瑟〔6〕,且又罪及无辜矣〔7〕。3 _5 ]( f+ F4 r, \+ a" z, z
【注释】6 m) E2 {; A& ?8 {
〔1〕陶氏曰:陶华说。陶华:字尚文,号节庵,浙江余杭人,生于公元1367年,长寿百余岁。治病有奇效,为一时名医,年七十余始著医学著作,号称《伤寒六书》。计有:《伤寒明理续论》《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一提金》《伤寒刹车槌》《伤寒截江网》。
5 }7 E9 S- P" z( x5 Y2 j〔2〕用辛凉之药微解:使用辛凉解表的药物,轻清解表。" |- c, r* T% U$ A
〔3〕表证不与正伤寒同法,里证治法同:温病的表证治疗方法以辛凉为主,与经典的伤寒解表以辛温为主不同;温病的里证与伤寒的里证,治疗方法完全相同。: f% l* N" N8 m2 D/ j( I6 s
〔4〕丹溪曰:朱丹溪说。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著《格致余论》等,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从内伤立论阐发阴虚病机。
# }, t0 `7 W- t" ~! e〔5〕推节庵之意:推想、猜测陶华的意思。& z2 N' R( ]' y0 Z1 Z- _
〔6〕胶柱鼓瑟:用胶粘住调瑟的柱子,便不能调整音色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 W! D) p: y7 Q( R$ Z8 C〔7〕罪及无辜:治罪牵涉到没有罪的人,或者给无罪的人罗织罪名。辜:罪。
' [- {0 [9 I. ^' | 1 D5 S* v: Q3 S- M/ b+ v/ p/ o
【译文】2 ]* M7 ]: p: G4 b. \
春温病: - x0 c  T3 ^! g0 A/ r' g
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春天应当气候温暖,却出现清凉的气候来干涉它,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这与肝脏有关。或者出现身体发热,头部疼痛,视物旋转头晕呕吐,年老的与年幼的人的病证都相同,应当用升麻葛根汤、解肌汤进行治疗,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使用败毒散治疗。
8 o/ s. H6 y1 G  V明代陶华说:立春之后,到夏至之前,病人不怕冷恶寒,反而口渴,这就是温病。使用辛凉解表的药物,轻清解表即可,不能错误地使用汗法、下法,必须牢记这一点。温病的表证治疗方法以辛凉为主,与经典的伤寒解表以辛温为主不同;温病的里证与伤寒的里证,治疗方法完全相同。
2 G: C. k8 k/ K9 F) |夏天的温病:
, ]) i- O" j$ A" N% e朱肱《类证活人书》说:夏天应当出现暑热的气候,却出现了寒冷的气候来改变它,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这与心主夏气有关。有的出现身体发热,头部疼痛,腹部胀满,泻利便溏,年老的与年少的病证都相同,应当使用理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汤进行治疗。
( o  \2 G2 F/ Q; y明代陶华《伤寒六书》说:到夏至之后,有病人头痛,身体发热,不怕冷恶寒,而且口渴,这就是温病。热势更高的就叫热病。只能使用辛凉的药物,解肌散邪,不应当发汗太多,见到里证的情况,赶紧使用泻下攻里的药物。病人即使有表证,也不能和冬天的典型伤寒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而治疗里证可以与伤寒一样。. g6 T3 i6 h. T5 d8 N
秋天的温病: , u4 A6 I# V2 F  y& E/ \
朱肱《类证活人书》说:秋天的气候应当清凉,却出现了很热的气候来影响,人体就容易受到邪气的伤害,这与肺气通于秋有关。湿邪与热邪互相搏结,人们就容易出现咳嗽的病变,应当使用金沸草散、白虎加苍术汤进行治疗。如果属于黄疸病而身目发黄 ,就应当使用茵陈五苓散治疗。* c0 M' h' w& Y) ^3 p$ P. m  L
明代陶华《伤寒六书》说:到了秋天的霜降之前,有的病人出现头部疼痛,身体发热,不怕冷恶寒,身体疼痛,小便短赤,这样的病证叫湿病。也应当使用辛凉的药物治疗,再加上疏散利气的药物,用来解肌散邪,也是不应当过分发汗,如果有里证出现,应当使用泻下的治疗方法,而表证的治疗方法与冬季的典型伤寒不同。
+ \6 I' s8 ]* b! d4 e; _冬天的温病:
; A8 h8 v  d7 _* i( s. s朱肱《类证活人书》说:冬天气候应当很寒冷,反而出现了很温暖的气候影响它,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伤害,这与肾气通于冬有关。应当使用葳蕤汤进行治疗。0 R+ H) o# x' b$ x& A/ l
朱丹溪说:冬温这个病,是由于在冬天里出现了不应出现的温暖气候,造成疾病。冬天的时候伤于寒邪,有修养的人在冬天应当闭密、潜藏精气的时候,却使精气因温暖而发泄于外,治疗时专门使用补益的药物,兼用解表的药物。. V9 V4 ^* G% t. \  S. S5 |
吴又可正误:西北方属于天高地厚的地区,风大气候也干燥,患湿证的病人是很少的。南方属于低洼潮湿的地方,再加上长时间下雨淋漓不断,时常会有感受湿邪的人。在自然界之中,有的时候经常下雨,有的时候长时间干旱,总之人不能被气候限定,所以说伤于湿邪的病证,经常会遇到,不必在立秋之后才会出现。/ Q% f% Z5 z- B) h% A5 }+ C
按着陶华的意思推测,把春天发作的叫温病,到了夏天就称为热病,在到了秋天与冬天的时候,似乎不应当叫温病或者热病了,然而在秋天与冬天的季节里,却又少不了温病,只好勉强拿湿证搪塞、充数。何况湿证本来属于杂病的证候,更是不能借用过来蒙混的。只是他不知道温病的证候,一年四季都会有,所以说到冬季的时候,就不做声了。王肯堂由于见到了陶华在冬季温病上的默不作声,就引用朱丹溪的有关论述,说冬天出现了非时之气的话,用来补陶华不说冬温的空缺。但是,冬天出现的错杂的气候,也不能说是冬温的原因。
. w( e+ V( h/ Y) Z4 J朱肱《类证活人书》只说四季之中的温病,大约并不知道温病的原因,所以说春天应当责怪气候清冷,夏天应当责怪气候寒冷,秋天应当责怪气候太热,冬天应当埋怨气候太温暖,一点也不了解清凉、温暖、寒冷、暑热,它们并不是温病的病原;并进一步把四气主令的脏腑,说成是受伤害的对象。这不仅仅是不知变通的拘泥做法,而且进一步错怪了无辜的脏腑。
% G, J; ]9 V) k9 X+ ^, v0 ], l# G8 i【评介】
9 E' w+ ?. `) N# w. D$ s0 s龚绍林曰:“伤寒温疫,本是两途,病原不同,治法亦异。伤寒乃天地之常气,温疫乃天地之邪气。伤寒由外而传内,以发散为主。温疫由中而达表,以清疏为先。伊古以来,纷纷议论,每多荒唐,有以伤寒而误认为温疫者,并多以温疫而误认为伤寒者,求其认证的确,制方恰当者,不少概见。所以今之医者,临斯二症,往往指鹿为马,误治而致死者,不可胜数。医家不知前人之误,见病转剧,语病者曰:吾遵前人之法以治之也,并未稍误。病家不知医家之误,药到病殂,反慰医者曰:是遵前人之法以治之也,并非误死,莫非命也。夫谁知医者,为前人所误,病家为医家所误者哉!今得吴师将前人之误而一正之,则伤寒温疫,了如指掌,医者细心体之,庶不致于误人矣。”/ @/ R* F  g3 Q/ Q# \) q
在注解评议完这部名著的时候,笔者对于吴又可在那个年代所做的探索,深感敬佩。古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于外感热病的探索,前仆后继,一代又一代地不懈奋斗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最近的抗击SARS的斗争中,中医药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尽管SARS瘟神已被控制,但人类与传染性疾病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中医对于SARS的思考也将继续进行下去。可以说我们赶上了科技昌明的新时代,看到了吴又可看不见的病邪,也有了吴又可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理应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但是,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严重威胁人们的温疫病少了,古人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也被许多人遗忘了,在面对SARS突然袭来的时刻,茫然不知所措者有之,乱开补药、解毒药名之为预防者有之,临证之时按抗病毒组方者也有之,中医的传统热病理论也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观点,笔者与其他几位同道申报了“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已经立项研究,现将其中的三篇论文附载于后,既与同道共同探讨,也算是笔者对于吴又可先生探索先声的一种回应:我们来了!0 F- F4 G1 R+ I2 k  W8 B+ s* Z. ?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瘟疫论》关于朱肱在《南阳活人书》的有关论述。 ( V4 |* X; C* p3 ~6 x
        朱肱《类证活人书》云:“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这里朱肱将庞安常《伤寒总病论》的温病“其病与冬时即病候无异”的观点,明确表示为“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是直接提出温病有恶寒表证的最早记述,寒温关系复杂化约从此发端。清初名医汪琥的《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朱氏不解仲景书旨,误出谬说。他说:“此直是春月伤寒,何得云冬伤于寒,至春始为温病邪?其言不顺。”
! R. l# H( c; L朱肱还吸收了庞安常将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中加上寒凉药,变辛温解表之方为辛凉解表之剂的经验,他在《类证活人书》中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原文小注:阳旦汤是也)。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这种做法使张仲景的古方得以新用,变辛温为辛凉,实有贡献在其中。
3 V# {; A2 B( |# {1 e+ @朱氏关于温病有恶寒表证的观点,被南宋名医郭雍继承并加以阐发,提出新感温病论。他在《仲景伤寒补亡论》中说:“假令春时有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痛者,即非伤寒,又非疫气,不因春时温气而名温病,当何名也?如夏月之疾,由冬感者为热病,不由冬感者为暑、为暍,春时亦如此。”郭氏在提出春季新感风寒温病说时,对伏气温病说也未持排斥态度,他说:“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病为别一种。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常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有不同也。”显然郭氏认为发于春季的外感热病,无论由于伏气、新感或时邪,均谓之温病。其区分伤寒和温病,仅以发病季节不同,并不以证侯特征为据,致使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复杂化。7 `% Z4 ?( N$ V8 F) L  T) `
龚绍林曰:“伤寒温疫,本是两途,病原不同,治法亦异。伤寒乃天地之常气,温疫乃天地之邪气。伤寒由外而传内,以发散为主。温疫由中而达表,以清疏为先。伊古以来,纷纷议论,每多荒唐,有以伤寒而误认为温疫者,并多以温疫而误认为伤寒者,求其认证的确,制方恰当者,不少概见。所以今之医者,临斯二症,往往指鹿为马,误治而致死者,不可胜数。医家不知前人之误,见病转剧,语病者曰:吾遵前人之法以治之也,并未稍误。病家不知医家之误,药到病殂,反慰医者曰:是遵前人之法以治之也,并非误死,莫非命也。夫谁知医者,为前人所误,病家为医家所误者哉!今得吴师将前人之误而一正之,则伤寒温疫,了如指掌,医者细心体之,庶不致于误人矣。”& M" D( h' u) G9 f% u  C* |/ G6 d
在注解评议完这部名著的时候,笔者对于吴又可在那个年代所做的探索,深感敬佩。古人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于外感热病的探索,前仆后继,一代又一代地不懈奋斗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最近的抗击SARS的斗争中,中医药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尽管SARS瘟神已被控制,但人类与传染性疾病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中医对于SARS的思考也将继续进行下去。可以说我们赶上了科技昌明的新时代,看到了吴又可看不见的病邪,也有了吴又可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理应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但是,斗转星移,换了人间。严重威胁人们的温疫病少了,古人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也被许多人遗忘了,在面对SARS突然袭来的时刻,茫然不知所措者有之,乱开补药、解毒药名之为预防者有之,临证之时按抗病毒组方者也有之,中医的传统热病理论也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观点,笔者与其他几位同道申报了“SARS与中医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已经立项研究,现将其中的三篇论文附载于后,既与同道共同探讨,也算是笔者对于吴又可先生探索先声的一种回应:我们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31 08:46:05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10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2讲对《温热经纬》之评议。邓老介绍说:“王孟英生于吴鞠通之后,他熟读吴氏及叶、薛诸家之著作,有大量治疗温病热病的临证体会,反过来对《温病条辨》有不少看法和意见。特别是对吴氏的三焦辨证最不同意。如对《温病条辨》‘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之按语说:‘嘻!岂其未读《内经》耶?伏邪为病,自内而发,惟冬、春、风温,夏暍秋燥,皆始于上焦。若此等界限不清,而强欲划界以限病,未免动手即错矣。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亦有之;暑邪挟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于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这一看法,可能是王孟英要编写《温热经纬》一书的动机。他一生之研究,认定温病的病机应分‘新感’与‘伏气’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王氏自序说:‘或以伤寒为温病,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或不知有伏气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甚至并暑暍二字而不识,良可慨也!’这是王氏编写此书之全部意见。”% A4 f+ A8 ?: {0 r
     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_& |" Y" K3 ^& N/ I    祝贺武宁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温热经纬》的评议。2 N6 o! O( I' y
    邓老的分析十分准确,古人著书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恶寒”是太阳病的必备证候,“不恶寒”而发热,则是阳明病的特点,“渴”是入里化热伤津之象,所以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是没有表证的、里热外发型的外感热病。《伤寒例》对温病的发病情况作了更为细致地描述:“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立春之后,天气转暖,冰雪消融,没有突然出现的寒气,患者也没有受凉,没有近期感寒的诱因,却突然出现“壮热为病”,这种没有恶寒表证的外感热病,就叫温病。它是一种里热外发型的伏气温病。
2 m9 I' \; ?: J0 i& P对于温病的治疗,仲景并没有明言,《伤寒论》虽然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 ”的影响,但是更重视辨证论治,笔者坚信仲景决不会用麻黄汤、桂枝汤去治疗“不恶寒”的里热外发型的温病;而且仲景见到“发热而渴”或是“壮热为病”的温病,其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大小柴胡汤等加减使用也势所必然。* o/ `$ Q) n! s; k- h% Y9 {
清代温病学家在前人有关认识的基础上,对仲景关于温病的定义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只在“伏气温病”项下,保留仲景关于温病的思想。9 `/ p2 j  j, u6 }' _# M) v: ^
首先,关于温病的名称,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2 t' O0 h$ w+ W% ^' X" w( G
叶天士所说的卫分证,就是需要发汗解表的表证,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太阳病,只是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表现为辛温与辛凉的区别,这也是清以前前医家反复指明了的观点。叶天士云:“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叶天士的眼里,伤寒与温病都是由表入里,其传变过程是相同的;而不是仲景所说的伤寒与温病,一为由表入里,一为由里出表。叶天士认为“温邪则热变最速”,需要“热变”的温邪,与能够“化热”的寒邪,都存在需要入里、升温化热的问题,只是升得速度有所不同罢了;而不是仲景所说的伤寒之邪,初病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病之邪,早已在体内蛰伏多时,发作之际就壮热烦渴,无须发汗解表。
9 J) `' o( X, Y2 ]* [叶天士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轻清解表,的确是温病学的代表思想。! M* ^% Y5 J' l5 a) q; y
邓老介绍说:“《温病条辨》论九种温病之中,对温疫之论述似嫌不足,故余师愚之《疫疹一得》亦为《温热经纬》介绍者。王氏说:乾隆年间,京师大疫,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后乃知此法实出于《疫疹一得》,此书几失传,虽然王氏认为该书‘虽纯疵互见,而独识淫热之疫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为仲景之功臣。’可见王氏对此书评价相当高。难怪王孟英特以余氏之作压轴全书。评论家苛刻如叶霖也对王氏此举有较好之评价:‘余氏所谓乃暑热偏盛之疫,以清瘟败毒散一方概治,毋太疏略乎?然一家之言,不可泥执,又不可不知也。海宁注多有补正,当参。’”" I, R3 `9 B  _  t( l" G2 L' E' q
王孟英对叶天士学说的推崇,大力推动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向临床的应用,使温病学对于中医诊治传染病的临床实践,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也形成了与《伤寒论》不相上下的温病学派。王孟英与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一起被称为温病四大家,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31 21:15:52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19年10月31日)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讨论一个新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之真中医是怎样练成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医中药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并且在多个会议中反复强调指出“要把全民健康当做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中医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弘扬国粹的决心。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真中医呢?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lzzngsl- M8 B, }5 o3 ?, }5 ^
本周四晚上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学习讨论一个新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之随心录9 d2 |' Z. Q# ^
真中医是怎样练成的& p4 ~/ F! E! V8 v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医中药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并且坦言说:“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看中医”。习近平主席在多个会议中,反复的强调指出“要把全民健康当做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中医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弘扬国粹的决心。这就对我们中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真中医呢?自古以来,中医就有真假之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历朝历代的真中医的精神面貌和励志故事,这些人都具有相同的人格特点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第一点是济世救人,仁爱为本。“医”者,乃拯道,仁术,修命之学。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特殊职业,肩负着为人类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崇高使命,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尊重人的生命的论述。《内经》云:“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曰:“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南齐褚橙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晚清的费伯雄更是明确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私利而学医则不可”。《素问--金匱真言论》提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就是说不适合学医的人绝对不教,不是准确无误的医学知识绝不传授。战国初期的长桑君,收扁鹊为徒,是先经“出入十余年”的 观察了解,知道了“扁鹊非常人”,而后才“悉取禁方书”授之。金元医家李东垣每以“觅钱乎”“传道乎”为题,面试择徒,早已成为杏林美谈而为后人所称道。东汉名医张仲景,面对战火绵延,疫疬猖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 悲惨景象,乃悉心研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 古典医著,并结合当代以及自己的丰富临证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一 经典名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有鉴于历代本草谬误层出而忧心如焚,因而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撰就了 驰名中外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经常为患者排脓,除腐,洗疮,敷药,而从不顾虑臭秽肮脏。清朝吴鞠通曰:“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这种以德统才的思想至今都是很难能可贵的。历代医家,都把对病人的关心,体贴,爱护和竭诚尽智,一心赴救,视为自己的神圣天职和最基本的医德修养,这些人都是纯纯正正的真中医。第二点是无欲无求,清廉纯正。宋朝大学士许叔微,虽然官居翰林阁大学士,但是更为出色的是潜心钻研医学,著有《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成为经方派的创始人之一,有名的南宋儒医。许淑薇一辈子为老百姓诊病,不收取任何费用,他能用一辈子坚持一个信念,还有比这更值得尊敬和仰慕的人吗?孙思邈自幼好学,学识渊博,隋、唐帝王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固辞不受”,终生竭诚行医,成了深受人民爱戴的一代药王。人所共知的神医华佗,三次摒弃功名利禄,甘愿行医民间,为民解脱疾苦。他不慕富贵,不畏强暴,虽然刀斧加身,却矢志不移,真可谓“一腔浑是活人心”。这些人都是满腔热血的真中医。第三点是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我国历代医家都反复强调,要精心施治,临证必须精细审慎,一丝不苟。“做到 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金元四大家李东垣的《珍珠囊指掌》有云“夫 用药之道,贵乎明变,如风会有古今之异,地气有南北之分,天时有寒暑之更,禀赋有厚薄之别,受病有新旧之差,年寿有老少之殊,居养有贵贱之辨。用药之际勿好奇,勿执一,勿轻妄,勿迅速,需慎重精详,圆融活变,不妨沉会以期必妥”。明代徐春甫曰“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说明为医者徒有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医为生人之术,术不真,非但不足以生人,反将贻误人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说得尤为详尽。他要求:“医者必须博览群书,凡涉及医学,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都要阅读,才能于医道无所障碍,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但闻医有所专长者必立即前往请教,故十年从师十七人。曾遇到一个危重病人,经诊查断为不治,不料时隔一年多,竟复见此人,询问之下知道为 金山寺僧人所治,遂 收拾行囊,奔赴金山寺拜师学艺,传为美谈,这些人都是淳淳正正的真中医。第四点是 尊重同道,作风正派。自古医林有识之士,皆竭力提倡,尊重同道,尊老爱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都反对那些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的行为,将此视为医人之膏肓。并斥之为甚仁矣。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曾经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彼时有郑蕈怀者在浙东为官,对朱丹溪颇为尊重,因而引起其他医生的嫉恨,每每在郑面前诽谤丹溪。有一次郑蕈怀笑着对众人说:“朱君 总是在我面前说你们的好话,而你们呢,却老要在我面前说他的坏话,相比较之下你们的度量也太小了”。说的那些人赫然退去。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治愈了太子的抽风病,而蒙宋神宗召见时,特地说明,太子病屡经众医调治,已经竭尽全力,他只是在太子病该好的时候,给他做了促进痊愈的治疗。钱乙这种面对荣誉,不讳前医之功,不自诩不凡的高尚精神,表现了可贵的求实态度,当他后来70岁高龄,已是德高望重的翰林医官太医丞时,还极力赞扬年轻医者董汲的精湛治痘技术,高度评价他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并将它收进自己的著作。明朝陈实功在其所著的《医家五戒十要》里,更加明确的倡导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这些肺腑之言,语重心长,足以启迪后学,即在当今时代,亦堪为医者之座右铭。这些人都是实实在在的真中医。那么众多的假中医,我们如何来识别呢?自吹自擂,包治百病者;故弄玄虚,神乎其神者;开驴马方,开名贵奇药者;其自称一票难求,德不配位者;开中药方剂,必须看检验单者;挂名中医之名,不能开具汤剂者;名为中医却不能四诊合参者;名为中医高职却全盘西化者;名为中医高校毕业硕士,博士,却全无中医思维者;学得三招两式就鼓吹自己已是中医者;身为中医人,却毫无中医自信者,以上种种,都属于地地道道的假中医也!恨也,痛也!这些人为数众多,危害巨大,为害群之马,是纯纯粹粹的中医的掘墓人!其实,我们应该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感受中医,深刻体会其中源于生活中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从生活中感悟中医之美。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名医成才的道路,站在医学人才学的角度上,从中吸取一些,对于今天攀登医学高峰有用的东西,还是有深刻意义的。0 j6 h1 i  i( X
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纵览古代名医,大多具有为人民解除疾苦的夙愿。他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淡泊功名利禄的引诱,悉心钻研医药,毅然弃官从医,走上医学济世的道路。如医圣张仲景,不走当时一般的知识分子“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的道路。葛洪、傅青主等名医,屡次辞官不做,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不入仕途,立志一辈子献身于医药事业,即范仲淹所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许多有识之士,目睹当时社会腐败无能,世风日下的境况,加之连年混战,百病丛生,他们在济世救民精神的驱使下,弃官不做,走上医学济世之路。这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 O" v0 T: P4 {" }0 J二,名师的指导。《名医治学录》上所记载的我国三十六位名医学家的情况来看,从名师学徒13人,出生世家12人,自学成才10人,出自名师的名医占据大多数,并且许多名医拜师多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江南名医叶天士,广访名医,沉潜力学,6年中,除继家学外,先后拜师17名,是名医中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的典范。另一些名医出自世医之家,迅速成长,与他们出自知识分子家庭,少承家学,早年即可接受医学教育有关,当然,与他们自身后天的刻苦钻研也是分不开的。6 k6 x. f4 E/ P5 S# k
三,敢于创新,刻苦自学。创造性是医学的灵魂,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不进,比如徐灵胎,天资聪明,爱好广泛,自学能力超强,被称作“简直就是学习的机器”。以至于精通医学,水利,音乐等多个领域,并皆有大成。温病学家吴鞠通,刻苦攻读十七年,游学京城数载,博览群书,开创了温病学派,忠诚一代瘟病大家,金元四大家,敢于标新立异,因时因地自成一家之说,在医学争鸣中各树一帜,对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每一个有贡献的名医,无一不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然后才有所创新和发展。唐代名医孙思邈“学古不泥古,学外国不抱成见,学今人旁搜囊括,重实践,化裁创新”的治学精神,很值得效仿。再有 刻苦求学,是名医们所共有的特点,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简而言之,一个医生能否成为名医,虽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自己的不懈努力,求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不能忍受那必经的艰苦,半途落伍,而得不到成功。
; z3 ], T. N1 ~四,文是基础医是楼。众所周知,中医经典离不开文言,古文深奥难懂,如果没有坚实的古文基础,医古文不过关,很难学懂弄透,也就不可能在祖国医学上登峰造极。反过来说,古代根蒂深厚的文学之士,医学上往往入门比较容易,造诣也深厚,比如皇浦谧,傅青主,恽铁樵等都是医文并举的名医。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名医,他们既无家传,亦未从名师,是自学成才。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学基础,经过悉心钻研才达到了“无师自通”的境地。由此可见,中医学的万丈高楼,乃是建筑在古文学根基之上的。
: o9 ~3 \0 \* v( n+ w) `; T五,要想成为名医,所必备的五大要素。1,立志坚。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古代名医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家人或者自身长期遭受疾病之苦,后而发奋立志学医的。李时珍决心随父亲学医时写过这样感人的诗句“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2,用思精。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他的同乡何顺曾经对他说道“君用思精而韵不高,日后将为良医”。后来果真应验。傅青主尤其崇尚独立思考,对先人的论著强调“不可不知其说”,但是“不可尽依其说”。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多是个性沉静,甚至有些性格孤僻,但是都具有沉静善思的特性。3,重临证。有谚语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是“行万里路”更不可少。正是由于他的“搜罗百氏”,采访四方,进行深入实际调查,才写出了《本草纲目》这本宏篇巨著。4,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学识渊博,是名医们的又一个共同点。一专多能,是渊与博的具体表现,扁鹊,华佗,张仲景,几乎在医学各科中均有建树,而又各具特色。专业的深入必须建立在较全面的医学基础之上。没有广泛的知识面,深入也是有限的。5,谦逊好学。谦虚好学,尊师爱师,是名医中共有的品行。神医扁鹊学自民间医生长桑君,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资助学生罗天益,朱丹溪拜师于罗之悌,傅青主与其师袁继贤,生死与共好的师生情谊,都是难能可贵的杏林佳话,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敬慕和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祖国医学,既博大精深,又简便验廉,既高雅养心,又朴素养身,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有一套精密的调理机制,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养生,是学会如何保养好,这个精密而完美的身体,让他不受外邪和内伤的损害,做到未病先防,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 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地人相适应的终极目标,伟大的中医学既然如此,所以我们人人可学,人人当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愿我们大家都能练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真中医”。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5 P* v" W+ h9 h; S+ X' u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真中医是怎样练成的”之有关内容。
/ v9 P, q1 e( C      真中医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听吉林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邱德亮局长讲的,他当时说:“真中医的事,要有人管,有人干,有人信。”2 r- p; e8 U( M* ~* X9 I
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也有一个“潜台词”,也就是“真中医”之外,有很多人不符合“真中医”的标准。
7 |  X1 {1 k8 H" a0 v自从西医传入神州大地,中医从业人员的思想就有些受冲击,也有的专家出版著作,《医林改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了;《衷中参西》也与中西医学术交流、论争有关系。3 {$ O* W% h. k2 S+ \
时代变了,换了人间。
; b$ g7 W4 j( q( @西医来了,如何坚守中医阵地?
4 Y4 Y- P4 L) D6 O4 K: r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又很难做好的大事。
' v: c, Y! |. X# R3 L' W2 }“真中医”是如何炼成的?
0 D2 W: E( ~/ J1 q2 V7 [古代的中医,大多属于“带着感情学中医”,有的是出于情怀,“不在朝廷之上,就在医林之中”,是为了济世救民,这是士大夫的理想。8 m' v. k' t; Y
还有的人,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得到中医的救助,感觉中医很有价值,就学习和成长为中医。
4 y$ s/ p( j. g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和家人,被庸医误治而发愤学习中医。* ?. ~1 R' S2 u+ `3 g
还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衣食问题”,而投奔到当时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的中医门下,成了“衣食医”。6 _% T. l1 |% r% `
  m% y' P! z$ _; ]
传道医,自古以来就稀少,如今更难找了。4 H& @* p& I8 M8 X+ y
学医的过程,很艰难,也很痛苦,简单化、庸俗化地说中医“没什么奥妙、很粗浅”,这些观念都是“衣食医”自欺欺人的“祖传秘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2 22:04:54 | 阅读全部
      本周五晚上(2019年11月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扁鹊是一个历史名人,司马迁说他“名闻天下”,而且出名非常早,在老子创立道家,孔子谈论儒学,墨子主张兼爱,孙子论述兵法的年代,扁鹊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扁鹊是一个大文化,历史求真实,文化尚演绎,缺乏历史真实的文化,就容易流于荒诞,缺乏文化包装的历史,很容易失传,中医文化寻根,我们不能不谈扁鹊。“利天下”是
$ H" F" m( T/ y# c! {《易经》阐发的中华精神,扁鹊的生平事迹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我们要从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高度看待扁鹊,“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我们应该把扁鹊如何在故乡学习医学知识,如何“名闻天下”,开创医学临床各科,如何依靠医学的力量战胜巫医,如何宣传治未病等一系列内容阐述明白。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bqwh+ r1 w5 M2 V: x/ X6 M! [1 R# K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扁鹊是怎样一个历史名人。
) y( `  D: V4 N# g% G4 g4 P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扁鹊“名闻天下”,是中医学的宗师,他给赵简子看病,获得4万亩的封地,因此,他有了自己的学术传承基地。在老子创立道家,孔子谈论儒学,墨子主张兼爱,孙子论述兵法的年代,扁鹊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
( \) G8 R4 T4 T  E0 _) c+ `+ ]7 @     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医史学家,按照所谓的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竟然把扁鹊诊断赵简子的历史事实抹去了,说他生活在公元前407-前310年。& F. {/ Q+ [7 d
这样一来,扁鹊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能为赵简子看病了,因为赵简子公元前476年就逝世了!
, A& ~) u4 y& d" o* n; H扁鹊也不能去见老子、孔夫子了!
: D2 R  ?" r1 h8 Z- L6 c4 |# D- w! s( N% S/ Z9 W) v
由此可见,错误的研究,歪曲了历史事实,不尊重司马迁,我们必须对于这样的肆意践踏历史的“造反精神”,给与“拨乱反正”,纠正其错误,还礼是本来面目,不能把中医的历史人为地往后拖。8 _: T7 |; _& ]7 m! J5 u6 r/ D

5 i* b! N7 H) A% K+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