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楼主: 曹东义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17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2月17日)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 e" Z  S, {3 g- H1 {0 w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温水潜阳,引火归原”探析。
/ P$ R4 Q% K8 n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6 d, M4 Z! k8 r; U  T1 [+ t+ V+ r      祝贺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了“温水潜阳,引火归原”的有关问题。
  ~7 u8 p, N: ]9 h0 o- L6 i6 o       心为君火,肾主水。3 R, _  Q1 K* g! F1 p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 M0 [* h; u1 |" r/ C《易经》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区别,# a& g1 X# Q$ G
伏羲的八卦之中,分先天和后天。5 k% c% h% y6 Z6 P! M
先天八卦是乾在上,坤在下;+ m* c2 B/ a- M; T+ L
后天八卦是火在上,水在下。) X" a( O4 ?3 P
/ ^& i. _, K; I' b6 i% f( ~. k" g
文王的六十四卦认为“火在上,水在下”属于“未济”;而“水在上,火在下”属于“既济卦”,这里边有阴阳升降的大道理,也与人体脏腑功能,水液代谢有关系,其中存在很深的道理。
  q3 G9 D8 Y' r1 |
. s' x# A6 V3 V+ I9 h既济(jì jì)卦是易经六十三卦第63卦,水火既济盛极将衰。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 f. j8 Q- _$ [1 N未济(wèi jì)卦是《易经》六十四卦最后一卦,以未能渡过河为喻,阐明"物不可穷"的道理。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火向上炎,水往下润,两两不相交。" @+ P$ |( O9 }8 [1 k2 Y2 D, `8 l4 A
" q0 ]6 r3 g; P/ Q9 K* [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 a( G7 \# V! i/ R, N1 d8 `3 W2 i
心火下温肾水,
. X/ o! p5 o9 t  |肾水上济心火。
; ^' Y; L6 J. D& O$ F) R$ ^: J" L这是心肾相交,身体健康,否则,就容易“心肾不交,心烦失眠”。张仲景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就可以治疗这样的病症,当然,能治疗这样病症的方药,不仅仅是这一个。
8 K3 j$ j. c0 o, \5 i0 q: f. H. B/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17 2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人) N4 W$ Z1 N% p/ g+ W# R; U0 }' Z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2月17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9讲。 ; ^: K1 s1 H/ n; C5 J

' y5 y+ D4 A* ?& d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S; ^2 P. B( x; r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内经》的范围:
: E9 N8 J. Y& w《素问·阴阳别论》的后半部分
: k5 M1 y: A: Z: v3 @
# A" X& u0 O& _0 O. j% ?& f
  c  E" P7 B$ q% {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 M, s0 N& l1 _/ H8 T3 s) v
7 q% Q' g- E$ s# H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_7 P; D" Z0 o+ V! y2 h+ b3 F
. U* N8 C6 _: `4 V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8 K# b& B+ f! y# |. c, w  d
" b: s: C" u: G) B9 F+ S! Z+ i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 i9 a; f  h% q% D' M4 m$ Y  [
( @1 v2 C/ I# B2 H: V4 x  结阳者,肿四支。
* r$ r* D- w- {* N5 z9 I! Z1 _; N$ |8 v9 i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O/ K, ^% a: @1 Y1 H- G% }3 R+ q

' j/ S; f* y) j$ J7 k' O: z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 @& J* o9 u- h6 |2 }5 L( e' m. f9 I
  二阳结,谓之消。
. y; }- j" B# k
, L4 G$ u: B8 W5 S  三阳结,谓之隔。" z  V) \2 u. @: g  z4 F
" L7 y. W+ w3 a0 V9 l& ]
  三阴结,谓之水。
. c3 ?& f' _" i" J( d) A/ S7 H
! D8 F) `; q* F- W, c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2 s" j4 u7 M& |
, O) a" g$ U9 q5 e" p: q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3 a; N0 _& l7 w0 B9 @

( C7 \& t2 H/ m3 f) k  阴阳虚,肠澼死。
( T: V4 N' z& b$ I; v1 ~8 B7 K4 D
  阳加于阴,谓之汗。! o5 p7 O- w: Y  V9 @- m

8 ^" F; }2 H6 }1 k1 a  阴虚阳搏,谓之崩。, Z# m; s! a2 [2 e& d
- _7 o( Z' {. V2 _$ j9 V" R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 z/ k' G' \# J7 X1 E( p+ S& K0 `

7 R. ]9 H( f# l: {2 y灵兰秘典论篇第八0 s. F$ j4 J# r% \

7 W; A9 {# J) ]+ T# Q.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19 22: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三晚上(2019年12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老热病研究》之
+ |" I, \  \$ i         细说秋燥证治。
0 }' F$ E# z  h! u+ i- _9 ]         邓老介绍说:“秋燥是感受秋令燥气而发的疾病,初起即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津伤气燥证候是其特点。秋季的感冒、流感等病,可参考本节的辨证治疗。”  w1 l) t3 z9 q; A% |0 w
         吴鞠通说:“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 m* s: u7 C% ]         邓老分析燥病的病因病理,认为本病是感受秋燥时气,正不胜邪而发病,初先犯肺卫,故有发热、咳嗽、头痛、鼻塞、口干舌燥、皮肤干痛等肺卫分症状。由于秋季气候偏凉、偏热之不同,而初起发病有凉燥与温燥之异,大抵秋深初凉,气候偏凉而干燥,病多凉燥证;若久晴无雨,秋阳暴烈,气候干燥,病多温燥证。但主要还是看人体津气内虚的程度和反应性而定,凉燥发病似感冒风寒咳嗽,其与温燥初起不同之处,在于恶寒较重,发热较轻,脉不数,舌不红等为辨,凉燥不解,化热之后亦与温燥辨证相同了。临床上燥气发病,比风寒暑湿等气为轻,所以本病的传变,亦较风温、暑温等少。若燥气化火,则有上扰头目清窍等证燥伤胃津,内结阳明,则有腑实便秘证;或入营血出现气血两燔证,最后亦会燥伤肝肾之阴,但来势一般较为缓慢。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O  p/ m$ t/ n& ?; A
    祝贺刘敬章讲述著作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关于秋燥证治的有关内容。) I* x9 t: G8 O3 j9 g. v" K5 y
邓老介绍说,凉燥初起,邪在肺卫。其主证是:初起头痛,恶风寒,鼻塞咽干,咳嗽痰少,或稀痰,舌苔薄白,脉浮缓。分析其病机:秋凉外侵,郁遏肺气,故鼻塞、恶风寒而头痛;咽干是燥气伤津;肺气不宣,故咳嗽少痰,凉燥偏于寒故或见稀痰;苔薄白、脉浮缓是表证的舌象和脉象。   治法用辛开温润,方用杏苏散。此方以二陈汤化痰,前、杏、枳、桔宣肺利气,合苏叶、姜、枣疏风寒,调营卫,共具辛开温润的作用。
, e, d# m' N- H3 i( ~* ]2 f! S杏苏散方
* R$ Z5 Z. {1 T0 I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壳 生姜 大枣(去核) 橘皮 杏仁 甘草8 ?. _. H# C, q- H. q
加减法: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0 W& u( `# `, y
邓老说,温燥伤肺,其主证是:头痛,发热,干咳,口鼻干燥而渴,舌红苔白,脉浮或数大。分析其病机:感受秋燥之气,肺气失宣,故有发热、头痛等表证;津液为燥气所伤,故干咳、口渴、鼻燥;苔白、脉浮属表证的舌脉;舌红是津伤化热之证。治法用辛凉甘润,方用桑杏汤。$ U$ X  T- T- ]
桑杏汤方- E5 L6 t7 F( w  O4 e
桑叶(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一钱) 香豉(一钱) 栀皮(一钱) 梨皮(一钱)0 ?& E1 ~6 |. L. a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1 v' d; q! o0 ?( p- P( ^
邓老评价说:“此方以桑、杏、贝、豉宣通肺气,合沙参、栀皮、梨皮养津清热。药味轻清,分量亦轻,符合治上焦用轻清上浮的原则,所谓‘辛凉甘润,燥病自平’,即此方意。若火郁上焦,龈肿咽痛,或耳鸣目赤,是燥气化火,上扰清窍所致,治当辛凉清上,用翘荷汤之辛凉清燥泄热轻剂。方中薄荷辛散,合连翘、栀子皮、绿豆皮以清燥火之上扰,甘、桔利咽止痛。”9 U2 Y+ ?8 k1 W) s; }
邓老介绍说,燥伤肺胃,其主证有:发热,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脉虚数。分析其病机:乃燥伤胃津,则口舌干燥而渴饮;伤肺津则气燥而干咳不已,此证发热不甚高,属津伤之虚热。治法用甘凉养津,方用沙参麦冬汤。6 d$ r9 h) n# `2 D1 q8 E
沙参麦冬汤
* W7 ~' k3 X4 Q' D0 Q/ ?4 E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 V* g) p5 x; f& c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 m* K" j3 v+ U# A' b( `
邓老说,燥热伤肺,其主证有:身热,咳嗽,气促,甚则呕逆,口干而渴,舌苔白薄而干,脉涩。分析其病机:肺受燥热,气郁不宣,故身热咳嗽;津液耗伤过多,气失润养,可出现气促。若连及胃,津干气逆则咳嗽呕逆并见。失治则可发展到肺热叶焦而成痿痹,本证较之上证为重。治法用辛凉甘润,养津固气。方用清燥救肺汤。
  n1 w0 Q9 D+ P" K! f. p. g8 G! m清燥救肺汤方
/ m- V) U2 S' r: w0 s1 y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泥,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阿胶(八分) 麦冬(不去心,二钱) 枇杷叶(去净毛,炙,六分)
$ ]; E' |) E4 o: k5 A1 V& p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 P, \, c- e- j: |
津伤肠燥,邓老认为其主证有:咳嗽多痰,胸腹胀满,大便秘结。分析其病机:肺受燥热,气不宣畅,输布失职,停聚生痰,故咳嗽痰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不布津,则大肠乏液,失却润滑,以致糟粕排泄不下而为便秘腹胀。此证系由肺燥渐延及肠燥而成。治法用宣肺化痰,润肠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汤。
; ]/ v: @3 @9 [0 T$ |; s; W
0 @% d; X0 f/ U$ U) }7 a; }#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19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四晚上(2019年12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来学习《临证指南跟师录》之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症的内容。近年来,因为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变化,现代制冷设备的广泛使用,现代医学的不当治疗,以及误用、过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肿瘤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病因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繁多,表现越来越多样,治疗越来越棘手,康复越来越缓慢。国医大师李士懋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现代疑难杂病,他认为这些病症多属于中医痰证,淤血证,或痰瘀互结证,临证可依此类进行辨证施治。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粘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教授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现代疑难杂病也符合淤血的特点,李士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淤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切不可一味的活血。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比单纯的痰证,或是淤血证,更加缠绵难愈,所以呢治疗应当是缓图,应善于守方,即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 L5 j1 _4 y/ E; A+ S' f2 U从痰论治
- V% l! u, z8 E       李士懋先生认为,现代疑难杂病的病因符合中医痰邪的形成特点,如朱丹溪所说:“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C5 _6 p" i, u2 n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沈金鳌云“痰饮其为物,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具有。”
9 Y/ Q* \  H, V: l( P       现代疑难杂病症状的多样性,符合中医“怪病多痰”之说。让我们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4 s5 V- `. v8 E/ ]
       祝贺刘敬章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症的有关经验。
' k4 ]% J6 z0 V9 J5 H( y3 a' r' V; H, ]# q7 U, `
“百度”介绍说:' E0 z- }3 \! ?/ T; R) T3 ]  w, n$ F, T
李士懋(1936~2015),男。国医大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大名医。先生治学严谨,大医精诚。集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思辨特点,出版专著八部;发表论文七十六篇;省级科技进步奖七项;研制中药新药五项,均获临床批件。擅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遍及临床各科。
$ G4 k7 u) m7 b, i( e2015年10月25日15时,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享年80岁。/ J. [, X% `# X: P( |4 ^. g: v6 L1 T+ h' h2 y
5 t, ^- Y# Y. @# H- x1 Q) R8 s
我和李士懋大师虽然接触不是特别多,但是也相识20多年,很敬重他对于中医学术的研究,独立思考,勤于临证,敢于创新,是很难得的长者、大师。
9 K: }: \! I9 y; f7 `他提出以脉断证、脉无假,温病属于郁热,善用升降散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 J6 }3 d# @3 u9 @/ X, L8 {他主导拍摄《中医圣地——河北》至今令我难忘。
3 |. p: ?7 R% |& ?他推动内丘县建“中医药强县”,言犹在耳。
9 v8 F1 A# g9 o1 y! T我们一起去长春参加“国医大师学术论坛”,至今历历在目。
/ d$ q. h  K4 B5 X2 ?7 S他支持我,在河北中医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张仲景学术研究年会,谈桂枝汤方后注的煎服法,阐发“正汗、邪汗、测汗法”,给大家留下难忘的一幕。
2 [2 R6 L2 M8 I# i8 w他在北京市中医院的病床上,与我相见之时,满含期待,希望未来仍然可以为中医事业尽心尽力奋斗一番,壮心不已的场景,永留心间。
4 Z* U9 y) y( E( Z  N写到这里,很想问一声:' q1 E- |' F) ?$ ]
李士懋大师,中医事业最近的变化,您知道吗?满意吧?+ }: f+ T6 M! @+ ?& B
; J5 g7 `. ^- e& H1 w;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1 20: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0 [6 c: ?  F       本周五晚上(2019年12月20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解表药的第二小节辛凉解表药:
4 y- W2 I$ c" h3 o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散作用也较辛温解表药缓和,以宣散风热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证。部分药物兼具清头目,利咽喉,或宣肺止咳,散邪透疹等作用,故风热性眼病,咽喉肿痛,疹出不透或风热咳嗽,诸证也可选用,并常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应用。
& u% }3 X9 p  L, v      希望曹老师及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zyx8 i' M; F5 V" D" ]3 E  ?

' t8 J) a8 O/ j$ j' c! k" X        祝贺刘云双讲述《中药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解表药的辛凉解表药。
( J% P+ z3 h) j9 j       古代没有辛凉解表的说法,《素问》说“发表不远热”,《神农本草经》里边发汗的药物是热药,出土的“汉代医简”有《伤寒四物方》也是用热药发汗。
$ R: c* p+ r7 D1 G% q0 \$ J5 }1 l1 b4 x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用辛温解表,而没有辛凉解表方剂。" Q) d, X* S' P# k8 N0 ^
       从《肘后方》开始,不断出现辛凉解表方剂,直到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才提出“寒凉也能让人出汗”的学术见解,此后,逐渐把辛凉解表作为基本法则。- e3 W# L( z+ v9 r! G$ t9 \7 f
中医发汗,从烤火、灸法、摩膏发汗,运动取汗、热药发汗,逐渐摸索出辛凉解表,经历了千百年的不断探索。9 _' a. O4 x$ Y" e! [
当然,期间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发生流行。
1 u* l' u8 s+ {* y这些传染病,有很多需要发汗解表。$ C, g- A9 l3 L3 [
也有一些,不需要发汗解表。; Y2 |! P. l( l2 d4 x5 `6 z
总之,中医针对的主要是人体的反应性,也就是状态,而不是针对传染病的微生物,更不是西医的疾病名称。9 O- H7 \+ Z1 d3 l' @" q. t,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1 2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周六晚上(2019年12月2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r! B, ]  p& @! [$ i- a0 |       第四章:探索经典对动物药的运用:+ g$ V! D% S) n, W8 X* z
      (1)增精补虚,调理冲任(2)攻逐瘀血,荡涤邪热(3)缓中补虚,逐瘀生新的原文、阐释以及解释以知的一些内容6 u8 p/ A7 x. O
        ; F& u/ H9 S( t, u# B7 B4 x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1 k  U5 |" k$ B8 l: g
2 I2 c. X3 @; d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
0 z, }& R( E; G! n" L$ L  r8 ~; ]% j# i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四章:探索经典对动物药的运用:
# f0 n4 p& U  N0 [- q* c+ t     祖国医学对动物药的应用,始于《内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更是一位善于运用动物药的大师。朱老研究《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运用动物药的方剂,认为理法俱备,法度严谨,寓意良深。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Q4 ^- Q' h; i& I2 ^
       《素问·腹中论》说:“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S' d! b5 B1 ]( W, v! j6 l
       朱老认为《内经》此方,实际上是一张通补奇经之祖方。一般说来,奇经病变都是大病、久病所累及;冲任二脉的病变,除因直接损伤(如手术)所导致外,大多起于慢性久病之后,所谓肝肾损伤,累及奇经。《内经》此证,亦由肝伤所致,这一认识,先圣后贤,都是一致的。需要着重说明的,此方之组成,有两大特点:其一,选用了雀卵、鲍鱼等动物药来填补精血,既是养肝肾,又是益冲任。后世医家所谓“味腥气秽,善走奇经”,即是受其启示。其二,以补涩为主,涩中寓通。乌贼骨、茜草不仅能固涩下焦,而且能通利血脉,所以说二味能行能止。为何要通?盖非通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内经》此方之应用十分广泛,除用于伤肝经闭外,还适用于崩漏,特别是暴崩。
$ [) }! O2 O% g       朱老认为,《伤寒论》从小便利与不利,作为蓄水与蓄血辨证之重要标志。盖蓄水者,病在气分,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而蓄血则病在血分,并不影响气化功能,所以小便自利。个人认为,这仅仅是言其常,而未能尽其变。假使瘀血阻滞,影响气化功能,不仅可见小便不利,还可见肿满之疾。从临床实际来看,风湿性心脏病、肝硬化腹水、肾功能衰竭等,均可见小便不利,或腹水,或肿满等证候。而此等疾患,均有不同程度之瘀血表现,假如仅就小便不利这一症状,从气分来处理,就难收到预期之效果,而有时采用破瘀药后,则可获得明显的功效,这是发人深省的。个人尝用水蛭粉治疗“风心”证见心下痞坚、腹水、小便不利者,及“肺心”而面浮、喘促、足肿、小溲短少者,其效较佳,可以佐证。
$ }  x0 @$ d) I8 d2 i7 J瘀血证可见“发狂”之神志症状,后世医家积累了不少用逐瘀活血法治疗癫狂、狂犬病之治验,就是受了仲景之启示。瘀血可致“身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伤寒论》既阐明了“瘀热在里”、“寒湿在里”可致发黄,又指明了“瘀血”致黄,三者鼎足,成为黄疸辨证的重要纲领。所谓瘀血发黄,是指瘀血内阻,致使胆失通降而言。经验证明,凡瘀血发黄,用茵陈则无效,非活血化瘀不能奏功。当然,在药物的选用上,并不拘于抵当汤、丸。《千金方》治身寒热发黄,用大黄、芒硝、归尾、桃仁、人参、桂心为末,酒服二方寸匕,就很有特色:其一,治黄不用茵陈;其二,攻下化瘀,辅以益气扶正,庶几攻不伤正。凡瘀血发黄,此方可作借鉴。如瘀热较重,可去桂心加丹皮,余如三棱、莪术、刘寄奴等,均可因证而施。- E% s+ }7 T' o1 c, d& S8 T
      朱老说,仲景用虫类药治瘀血,《伤寒论》有抵当汤丸,《金匮》有下瘀血汤,二者均系内有瘀血,身体未虚,故纯用攻逐,取其急治;此系五劳虚极,内有干血,故宜攻补兼施,徐图效机。庶虫具有活血散瘀、消癥攻坚、疗伤定痛等多种功效,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故虚人亦可用之。如仲景治疗产后腹痛之“下瘀血汤”,以及治疗疟母痞块之“鳖甲煎丸”,均用之,可资佐证。大黄蟅虫丸以破瘀药  为主,养血之润剂为辅,虽云“缓中补虚”,但毕竟是以祛瘀药为主之方剂,此方之应用,关键在于审证要明确,虚劳羸瘦确属瘀血为患者方可应用,否则每致偾事。故前人谓此方是治疗干血劳之良剂,当三复斯言。应用大黄蟅虫丸之标准,必具备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腹满不能食这三症,方不致误。许州陈大夫之“百劳丸”(当归、乳香、没药、虻虫、人参、大黄、水蛭、桃仁),治一切劳瘵积滞,立意与此方仿佛,均为祛瘀生新,治虚劳因干血为患之良剂。吾师章次公先生对仲景之学有精深之造诣,善用虫类药治疗沉疴痼疾。如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脾肿大、腹胀,善用攻补兼施之法,尝取蟅虫、蜣螂虫、蝼蛄、将军干等,配合皊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多能迅速控制症状。姜春华教授亦喜用下瘀血汤治疗肝硬化,屡奏殊功。个人曾根据章师之经验,制订“复肝散”(红参须、鸡内金、紫河车、广郁金、广姜黄、参三七、地鳖虫、炮山甲)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大能消癥破积,缩小肝脾,改善肝质,恢复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浆蛋白、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之功。3 U; e1 y, S5 j7 E8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2 22: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2019年12月22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马莳。马莳,字仲化,号玄(元)台子,约生活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为明代著名医家,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合称《黄帝内经注证发微》等。本讲主要介绍了绍兴文化(绍兴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绍兴医学、绍派伤寒的渊源对马莳的影响,以及马莳的学术观点、《内经》相关理论。希望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ddgy总结小诗:一代医家马仲化,
5 D8 E- ^( ?& O绍医文化滋养他。
8 q) U2 Z9 `: a" j0 y" F! N3 j《黄帝内经》作新解,
+ s8 x- w- N: ~  H, o: _! w医家津梁传奇葩。
, e  m' t! Y; ]# S      祝贺曹传龙讲《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明代医家马莳的学术成就。* R: Y4 }9 z1 d$ t% u" {1 M
马莳曾任太医院正,认为《黄帝内经》应分为《素问》9卷,《灵枢经》9卷,同时他认为《灵枢经》前无注释,文字玄奥,阅读起来较困难,所以他在太医院职期间,对《素问》和《灵枢经》重新分卷并加以注释。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二书。由于他擅长针灸,因而对《灵枢经》的注释远较《素问》注释较高,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的全注本。汪昂在其《内经约注》里曾评价说:“《灵枢》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皱眉,作为医者又弃之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鲜明。”: ^, e) k6 _4 X9 m5 I' I- h5 N
       马莳注释《内经》,不是因循守旧,沿袭前说,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原文本意进行阐释。如对于“壮火”、“少火”他既没有随文衍义.也没有沿用旧说,而是结合上下文意和临床实践注释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也。”如此训解,使“壮火”、“少火”之义紧扣此节原文上下之旨意,又符合临床之实践。1 Y6 G+ P5 d" i$ [9 D* D
       马莳在注释《灵枢·经筋篇》的“经筋之病,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马莳注释说:“寒急有阴阳之分,背为阳,阳急则反折;腹为阴,阴急则俯不伸,故制为焠刺者.正为寒也。焠刺即燔针。”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于阳急,阴急之分,便不会如此熟识。! S, \1 o3 O2 }9 h5 Y! m" C  I
       他对《灵枢·四时气篇》中“春取经,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俞.冬取井荥”一段注释时说:“春取经之经,当作络,义见《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络穴之血脉分肉间,如手太阴肺经列缺为络之类。夏取盛经孙络者,盛经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溪为经之类;孙络者,即《脉度篇》所谓“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也。秋取各经之俞穴,如手太阴肺经太渊为俞之类。冬取井荥.取井以泻阳逆.则阴经当刺井穴.如手太阴肺经少商为井之类;取荥以实阳气.则阳经当刺荥穴,如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为荥之类。”由于四时邪气侵犯人体各有或深或浅的不同.针刺选穴便有井、荥、俞、经、合的不同.如果不是有丰富的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人,决不能有如此准确深刻的注释。
6 y4 i* w# ~, ^! E- P* \  `" d- L5 T: m% X0 W7 d

1 U4 Z& O: ~: i- h- m) s  y+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3 2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人
9 b* e! w( t- G7 }7 W
3 e! V. T1 D* M; W% T1 k7 i- H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明天曹教授外出开会,故讲座改在今晚,2019年12月23日(周一),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10讲。 0 P3 V" g: b4 s$ k
/ f7 n9 E; N7 w$ O
/ [" U  }# a+ D  H
0 A8 j2 S9 t. m5 o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6 _2 h6 m) M# b# V7 L, L
  n6 N- U6 L4 ?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U! A8 u8 `  W8 _% f: i

; l7 C/ W$ @+ E: G% F  n
% o. R* K4 S! A2 Q# _
, d% B, |* O9 {% I% d- K6 k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 |1 i4 [! \' i1 s: R
! K' q3 |7 l' W;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3 k) o+ ]4 x/ J  Z8 }
; k; o! t7 R7 Z6 t0 ^: j
' g% h+ f, R) o0 K
1 G) B) \, D  T) G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 a. }6 K, e8 y" d0 Z+ s) |: ]- U7 _! |# u% m: D
, R' v+ G( [1 `' S# Z; G, Z
5 T5 S) ?8 o& l3 [3 m! X9 a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d; s- U& {; X! o5 [6 Y9 O2 i: ~$ h
' t% s1 m+ Q# t
; V' X& z* A5 a9 d8 ?
  j$ u* M' M* [6 y/ a  ^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 Y, ~# p: }& A. S! G
9 B: S& z' P5 Z$ Z/ ]  U( e; b5 l. A" e

3 D) F+ K' e; m3 ~  o( x# }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4 u  _+ J  y# i& {1 [" g; V0 _& O8 c2 P1 W: U

* q5 n* [( c2 O1 O" F
% A' E9 h0 S2 Z$ o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c! e3 s& a) y4 d$ L3 i3 Y
/ D( X8 R% Z% S) I$ r
  T) m' m1 f, j( g" f
5 F' ?; s9 r: y' \! v$ b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 P! @! ^# h0 l5 p2 \; H$ U
9 O- }' S# l% \"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4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2月23日20:30)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
6 R0 r, [& e( `# H/ x/ w4 F) f+ v: Q! W9 R+ X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7 F6 ]4 f8 F# k8 t  L, j( \
* h" c4 u) `( ?2 u
     71,有人一时猝中,手足牵搐,口眼喎斜,然神思则清,言语如故,人以为阳虚中风也,而熟知不然。夫阳虚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了,状似阳虚,而非阳虚,此乃阴虚之中耳。
% t8 W# E3 j) c: ?
2 v. X# b4 ~1 ~" M# m7 }     72,有人平居无恙,只觉手足麻木,尚无口眼喎斜等症,人以为风中于内,三年后必有晕仆之症矣。* r7 ~* e% p! [
- N. |7 e) f) Y0 a) G4 K
     73,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颠仆,状似中风,然而风则有之,而非中也。+ k/ I% B# j( `- V

: g2 R7 [6 S7 c     74,有人天禀甚浓,又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致成口眼喎斜,有似中风,而未尝身仆,且善饮食,其脉洪大有力,此非风中,乃火盛而肝伤也。$ u/ ]' t, I7 Q" n

" t: x: y( F$ l9 b0 D% ~      75,有人猝中之后,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则麻痹不仁,难以屈伸,人以为中风之伤,以致风湿相搏,关节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症实因先有水湿,人不知治元气之衰,而反去祛风利湿,以成似中风之症也。
& a9 X1 }6 g  k! d" a# S5 g
7 O1 A& \1 @: F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bzl* `. N4 a. B5 @# T

. i% r# G1 M: ?' w7 l    祝贺马京雪讲述陈士铎《辨证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又讨论了五个病例。
! `8 p) {4 z3 L' ]) s) x+ v, u9 n. n
, j$ r; M& `0 R7 T0 P/ g# v) j5 F3 J( b/ P4 m6 H

- A" ~0 G2 M2 E* Z3 u! E, _71,有人一时猝中,手足牵搐,口眼喎斜,然神思则清,言语如故,人以为阳虚中风也,而熟知不然。夫阳虚猝倒,未有不神昏者也。今猝倒而心中明了,状似阳虚,而非阳虚,此乃阴虚之中耳。
+ r  d3 P: [5 s$ V0 a& n
% P+ i/ `) u; j1 @% f9 I     肝肾阴虚,风动木揺,非外来之风。2 @# K2 `5 L# R% ~. F

  U, b9 K* T; {1 o# j陈士铎说,方用填阴汤∶4 r: K% D3 H1 }

% k+ L+ A3 |' T- |& L6 E; A/ H( v熟地(四两,120克)山茱萸(二两,60克) 北五味(三钱,9克) 麦冬(一两,30克) 山药(一两,30克) 白芥子(五钱,15克) 破故纸(一钱,3克) 牛膝(三钱,9克) 附子(一分,0.3克)水煎服。一剂而牵搐除,再剂而口眼正,一连十剂而平复如常矣。7 w' i- Q1 z. ^

: F: o' b. G/ p5 N    此症用清宁汤亦效。( ^0 l; i, t) A; j3 G0 ]
: x1 ]" {" S9 t
熟地 麦冬(各二两,60克) 北五味(三钱,9克) 芡实 巴戟天 菟丝子(各一两,30克)水煎服。
6 D- T) R. o* d7 Q  T2 _+ K8 p) e+ q- M
& J( q5 V' A* h- T" g* b* A  m& Y4 G( `+ ^7 Y  s. k7 J

( F- u7 }/ T6 L  R  Y+ S72,有人平居无恙,只觉手足麻木,尚无口眼喎斜等症,人以为风中于内,三年后必有晕仆之症矣。
7 ]8 ~4 a% G: C! x5 f- C. H/ B! U
     麻木不仁,营卫气血不能濡养滋润,或由痰浊淤血阻滞而不畅。
3 ^2 H& B- J# o/ d2 Z/ q+ q# u; h9 E! j  F: N
陈士铎说,方用释麻汤∶9 H# h6 K( m% c2 R

/ z  g# _1 Z( b人参(一钱,3克) 当归(三钱,9克) 黄芪(三钱,9克) 茯苓(三钱,9克) 半夏(一钱,3克) 白芥子(一钱,3克) 陈皮(一钱,3克) 白术(三钱,9克) 甘草(五分,1.5克) 附子(一分,0.3克) 柴胡(八分,2.4克)水煎服。一连四剂,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 P4 W$ A0 Q) C5 [4 m+ Z
( |# [+ v' q) K8 V5 n2 k6 u
      此症用芪附汤亦妙。
7 o- e0 d: L1 ~8 m$ ~+ P: P
: ?! q4 L6 T: j" r$ q$ P; P人参 茯神(各三钱,9克) 白术 黄芪(各五钱,15克) 附子(二分,0.6克)水煎服。
8 [" h' Z/ z) c8 j
0 G2 B- [9 R6 K1 i7 b" o% H5 ^0 J9 ]; f2 w0 g+ |; [5 w' I0 b$ F2 ?

) _2 ?- n6 W) m+ q8 }73,有人遍身麻木,而身又不颠仆,状似中风,然而风则有之,而非中也。. G/ Z) K) [+ p: E

& a1 ?6 v& A1 U& t& x     全身麻木,气血不荣、不通,治疗需补益气血。
# }7 W( x9 G. n7 K; [
  d+ X3 `, r' H- x$ `    陈士铎说,方用解缚汤∶
( s0 {5 O3 ?* _) z1 [: H& p& O' ~2 ?
黄芪(一两,30克) 当归(五钱,15克) 人参(五钱,15克) 附子(一钱,3克) 白芍(五钱,15克) 葳蕤(一两,30克) 白术(五钱,15克) 熟地(五钱,15克) 天花粉(三钱,9克) 秦艽(三钱,9克) 羌活(一钱,3克)水煎服。一连四剂,身知痛痒矣,十剂全愈。
0 ?) ^( b' @! w  v% [
, R) a1 H) K: f# q) ]     此症用顺气和血汤亦大佳。2 L% {/ {: o& I2 D# |" P
( P6 k6 ?" M- z2 I) Q4 ^
当归(三钱,9克) 白术(五钱,15克) 黄芪(五钱,15克) 人参(二钱,6克) 附子(一片,0.3) 天麻 南星 羌活 独活(各五分,1.5克) 半夏(一钱,3克)水煎服。
: a3 x" N/ Q+ J+ P' L) U' h& V
% @% s1 H6 V) h$ D
1 ~; B. k; H* V* T3 N- e* J+ K, W7 G5 v& |
7 o2 {* O9 u1 b' i; u# E! }5 m
; B9 ]6 ]3 C; X& b+ h1 k) M9 x. Q+ A
74,有人天禀甚浓,又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致成口眼喎斜,有似中风,而未尝身仆,且善饮食,其脉洪大有力,此非风中,乃火盛而肝伤也。
6 s; A  s" L5 }9 b/ {/ |
8 r" m7 ]3 u' p5 J+ g5 G    酒客多内热,怒火升肝阳。
3 |5 k4 }! Z. K* y  l; d+ Q
* {0 l6 v% ~8 s+ B3 L+ {/ H+ _    陈士铎说,方用∶
3 X; k4 N: u0 P- I
! U3 H1 ^1 r1 m( J3 e0 m酒蒸大黄(二钱,6克) 柴胡(一钱,3克) 白芍(一两,30克) 当归(一两,30克) 白芥子(二钱,6克) 炒栀子(二钱,6克)水煎服。方名解焚汤。5 }$ R3 B! K8 t" h5 }  K$ d4 p

" V5 B6 N, l2 p4 `    此症亦可用宽气汤∶8 j& u0 D* C  x2 ~# j) L" E

! g# W* W' x% r8 |柴胡 乌药 秦艽 甘草 酒蒸大黄(各一钱) 白芍(一两)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防风(各三分)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8 A4 J1 P- `" t: Q( E' w  ?
0 U" b! D5 o- U$ t- a& Y! n
  i3 n! E$ q8 @/ d! k, q6 h- @
0 C" r0 O1 r1 @+ i) X" X75,有人猝中之后,手足流注疼痛,久之则麻痹不仁,难以屈伸,人以为中风之伤,以致风湿相搏,关节不利也,而不知不然。此症实因先有水湿,人不知治元气之衰,而反去祛风利湿,以成似中风之症也。+ g- x  J$ W- {& E: [' e4 E

" D0 Q$ T1 t, H6 a    因虚致瘀,不通则痛。) l6 d9 @( F; R0 f$ s, e! T8 q) b

$ v" e; W- L) O6 W" p0 X" A/ |3 g    陈士铎说,今用两利汤:& ^4 ?5 G3 F' b: d( E: ~+ w

! V' k5 j* i! l9 L" Y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薏仁(一两)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白芍(一两) 当归(一钱) 肉桂(三分) 防风(五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疼痛止,再服十剂而麻痹愈,再服十剂而屈伸尽利矣。: Y1 o5 D5 y9 I/ u9 l

: u" l* R7 q9 n     此症用至仁汤亦能收功。
- W, g! U6 m3 p' \2 v! i' H) _
& @$ B8 |$ i* T; m" k) U9 f白术 黄芪 白芍 天花粉(各三钱) 茯苓(五钱) 车前子(一钱) 防风(五分) 甘草(五分) 肉桂(三分) 益智仁(五分)水煎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15

主题

3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554
QQ
发表于 2019-12-24 22: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2月24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0 P; Z' R' ?, F0 W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苓桂辈方证演化与疑难杂病的论治。
; W! w: Q+ T( ^( A" ?1 A# {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5 F' o% S5 J# Y# x( u1 L0 d
      祝贺张海涛讲述《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现场实录》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苓桂辈方证演化与疑难杂病的论治。
- V* J! H( x. Q$ u6 L' B&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边应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组合的系列方药,解决了很多病症的的治疗问题,被称为“苓桂剂、苓桂类方、苓桂辈”。
5 F) g! J  _) t! @! K      茯苓健脾利湿,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温通血脉。
6 J- J3 _4 U* f6 d: H* m! V      脾胃属土,居中焦,为枢纽,主要是受纳水谷,腐熟运化,土克水而不制水,肾主水,在下焦。& X7 Q8 k$ F5 o- l2 N% N( y
, S& U. P( Z+ b# ?* j. C
天道与人道,很多情况是相反的。% `5 _% ]. V! I2 f* z/ l+ a
《老子道德经》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U$ d, H8 m$ Y+ T. J% {
火曰炎上,是天道,心火在上,应该向上,但是,人道之中与此不同。心火需要下降,下温肾水。
0 d( I: e( I$ t. d" A( [; m$ W" D. \( W水月润下,但是,肾水上济心火。
( ?0 I) D% q  @$ u9 K6 {' W否则,只讲天道,不讲人道,就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了。
0 H6 g& y$ ?! x! v苓桂剂,就是借天道,行人道。
- B9 p% S( O; y很多情况下,治水比健脾胃难。* \3 Q# F; X, t3 d$ m' U* H

! _1 a3 a: t$ V9 m1 Z肾中的阳气很重要。: i( y9 A0 A2 _
+ d  ~( c; e) d9 Q, h- T2 @  W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