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上工治未病”,也就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之后才开始治疗,而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进行养生保健;一旦有了疾病,在早期就要积极干预;病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治疗。治疗关口提前,这既是患者给予医生进行治疗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 “上工治未病”还有一个意思说的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就是说张仲景明确地说明了他的著作是与《素问》和《难经》是有明确的传承关系的。《金匮要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仲景只是说了肝虚的治疗法则,肝实没有说,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举一反三,自己去悟了。治未病的境界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感悟学习到这样的本领,但是作为病人的患者,未必都有这样的眼光和先见之明,桓侯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扁鹊望桓侯之色的故事今天读来还能令人领悟出很多的东西。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望诊齐桓侯,生死选择由自己。 扁鹊望诊桓侯的故事,《史记》与《韩非子》记载的事件经过大致相同,在具体细节方面有一些出入。 《史记》:扁鹊来到齐国行医济世,齐桓侯早就听闻神医扁鹊秦越人的大名,尤其是扁鹊秦越人入虢之诊,成功抢救虢太子“尸厥”危急重症的故事传遍了齐国大地。齐桓侯以贵客的礼仪接待扁鹊。扁鹊进入朝堂之上,抬眼一望齐桓侯,举止面色之间透露出些许病容。于是上前行礼,上奏国君“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意思就是说国君患有了疾病,病邪尚在皮肤腠理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如果不治疗的话就要加深了。这时的桓侯既无症状又无不适感,当然不相信扁鹊秦越人的话了,于是微微有些不愉快的说到:“寡人无疾”。称孤道寡是自古君王对自己的称呼,无疾就是没有疾病。扁鹊听了桓侯的话之后,扁鹊说山野村夫幸蒙国君召见,荣光之至,而国君身为一国之君,国务繁忙,臣下就不在叨扰国君了。扁鹊退出之后,桓侯跟左右的人说:“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意思是这是一个爱好名利的医生,想要治疗没有疾病的我来彰显他的医术的高超。扁鹊出了朝堂之后,就在齐国开始了他的悬壶济世。这样过了五天之后,桓侯又接见扁鹊,扁鹊进入的朝堂之内,抬眼望去桓侯病色果然加深了许多,于是上前行礼奏道:“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意思是说国君您的病邪已经深入到血脉了,不治疗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了。桓侯听了扁鹊秦越人的话立即说道:“寡人无疾”。桓侯微有不悦之色,于是扁鹊请退。扁鹊出了朝堂之后依然在齐国大地救死扶伤,声名日显。五天后,桓侯再一次接见扁鹊,扁鹊入的朝堂,抬头望去桓侯的病色又加深了一层,扁鹊十分忧虑的奏道:“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国君您的疾病又加深了,病邪已经到了肠胃之间,再不进行治疗的话将会更严重啊!桓侯十分的不悦,就不再搭理扁鹊了。于是扁鹊请退。扁鹊依然在齐国境内治病救人。五天后,桓侯再一次接见扁鹊,扁鹊远远的向朝堂之内的桓侯望去,一脸的病容,已经深入骨髓了,扁鹊于是请退而出,没有再一次的上奏。桓侯于是派人询问扁鹊秦越人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向桓侯启奏病情的进展呢?扁鹊说:“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音,劳)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是说疾病在皮肤腠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汤药热浴的方法进行治疗而获得痊愈。病邪在血脉的时候可以通过针灸进行驱疾愈病获得健康。病邪深入到肠胃之间的话可以通过服用汤药进行治疗。病在骨髓,即便是掌管人寿命的神仙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国君的病邪已经深入骨髓了,我是无能为力了,所以就没有再奏请国君。又经过了五天的时间,桓侯突然感觉到身体严重的不舒服于是就派人寻找扁鹊来为桓侯治疗。这时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继续他的悬壶济世去了。桓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就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