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最好的医生 杨思远 2017.11.14 人人都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人都有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理解与追求。但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虚妄。为了身体健康,很多人都特别重视养生和健身,特别希望在生病时能遇到一位好医生。然而,在这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世界,庸医贪医常见,名医良医难求。其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你就是最好的医生。 好医生,标准有三 其一,有良心。好医生一定是真心为患者健康幸福着想。所谓医者仁心是也。就这一点来讲,你一定是当之无愧的。你不会害自己,不会总想着掏尽自己的钱包,你最希望自己健康幸福。 其二,让人少得病、不得病。医者,道也。懂得医道的人才是好医生。医圣张仲景说,“上工治未病”。医祖扁鹊也说,他们兄弟都是医生,但大哥的医术最高明,因为他能“治未病”,也就是让人不得病。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生病。因此你己经具备了成为“上工”的条件。当然,要做“上工”,就得学一点养生知识,也就是医道。 现在养生学很热,养生书籍很多,但不论多少书,也不论书多厚,基本道理都是一致的,而且是简单的。所谓“大道至简”。 何为医道?这里有几段文字,讲的就是医道。读懂了,记住了,照做了,你就“得道了”,就要成为“上工”了。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以上几段文字,就是养生之道。其要点就是“养慎”,其核心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用现在的白话来说,就是遵循自然规律,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不透支体力精力。 其三,懂得一点医术。医术虽然繁杂,但也只是术的层面,属于下工应该掌握的范畴。以你的聪慧与才智,这点微末之术,应不难掌握。故此仅罗列以下几点供你玩味。 1.什么是健康----你的身体你做主。 学医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病。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只关注人的健康,所以学中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健康。中医认为,你是身体的主人,身体有没有病都会通过各种证状显示出来,你的感觉才是最可靠的。通过望、闻、问、切,看到你面色红润、发肤明亮,人有精气神,能吃、能睡、不痛、不痒,九窍灵敏通畅:耳聪、目明、鼻能正常呼吸、口能正常饮食、二便通利而有规律,四肢灵活有力,这就是健康。如果有病,就一定会有证,有不舒服有感觉。而西医关注的是病,认为人的感觉是靠不住的,要通过各种仪器化验、透视、甚至体内探查,看身上有没有细菌、病毒,体内有没有病灶,不管你主观感觉如何,只要没有细菌、病毒、病灶,就是有疼痒酸麻胀、吃不下、睡不着、没精神,也认为是没病。 2.什么是病----过犹不及 中医认为,维护平衡与中庸是确保身体健康的根本。“平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人体各脏腑的平衡。人要依靠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人要能呼能吸,能吃喝还要能排泄,这样才能维持平衡,也才能维持生命。同样,人体各脏器之间也要保持平衡。中医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将主要脏腑与自然界的五行属性相联系,认为肝、心、脾、肺、肾具有木、火、土、金、水及其相生相克的属性,“过”或“不及”都是病,并且一个脏腑有病会累及其它脏腑。所以张仲景说,在诊病时“脉当取太过不及”。无论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过和不及都会致病。但初期的过与不及,多是功能性的问题。在这个节段,西医是不会发现病的,只有发生器质性病变,形成了病灶,西医才说是有病。中医的优势,就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所谓治未病。同样,每个人在这个阶段就会有所感觉,也就成为最早的医生。 3.怎么治病----虚补实泄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依然是平衡与中庸。《黄帝内经》讲“虚虚实实,损有余,补不足”。对此虽然不同解释,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热则凉之,凉则温之,湿则燥之,燥则润之。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脏腑特点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结合针灸、推拿、药物的属性灵活运用。同时根据阴阳平衡理论,和孤阳不存,独阴不生,阳升阴自随的规律,扶正祛邪。 在人的五脏六腑中,以其五行之性对应五色五味,青酸入肝、赤苦入心、黄甘入脾胃、白辛入肺、黑咸入肾。在食物和药物中,酸主收、苦主降能坚、甘主缓能补、辛主散、咸主水能软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理解了五脏六腑和食物药物的属性,就可灵活运用去调节人体的平衡。 中医属于仁道,从不以肃杀为用。比如人得了感冒,无论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均不以杀菌灭毒为目的,而是通过药物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通过汗、吐、下法将致病细菌或病毒排除体外,在治病的同时提高了人体的抗病能力。归根到底,是依靠人自身的能力治病。所以说你才是最好的医生。 这一点在治疗寄生虫病中体现的最典型。如治疗蛔虫病用的乌梅丸,只是通过提高肠中温度,使之不适合蛔虫生存,并用酸辛之味将其驱出体外,排出的虫体虫卵还是活的。而西医则是要杀死细菌病毒。但由于人体染病可能由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西医一时难以确定,就用广谱抗菌素或抗病毒药物灭杀。在杀死致病细菌病毒的同时,也杀灭了人体必需的有益菌,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由于体内环境未变,免疫力下降,人体更加虚弱易感染。因此,许多人通过输液治好了感冒,以后会多日不精神,而且容易重感。 在治疗脏腑疾病时更是这样,中医讲,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因为中医认为各脏腑相互关联,一个脏腑得病会殃及其他,在治一脏之病时特别注意顾护相关脏腑。而西医关心的只是病灶,哪里有病治哪里,在治的同时伤害了其他脏腑。所以才出现治糖尿病造成肾衰竭的问题。 4.当个好医生----学点中医知识 你就是最好的医生,但要当好这个医生,除了懂得养生、懂得医道,还是要学点中医知识。许多人觉得学中医很难,其实中医并不神秘,学起来也不难。中医属于经验医学,其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生活实践。比如,一个人被蚊子咬了一口中,觉得痒,会下意识地去挠一挠。这就是中医按摩的起点。人们渴饮饥餐,炒肉时放点姜,就是中药的运用。医书不过是把这些经验写成的书。读一读就能用。历史上有位叫陈修园的名医,他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学医实在易》,他说,只要你识的一个“人”字,就能学好中医。古人还有一句名言,叫“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在笼子里抓鸡能说难吗?在中国古代,大凡知识分子都懂得一些中医知识。过去不识字的人多,医书也很难找,许多都是秘而不宣。比如《金匮要略》这本书,就曾经是皇家秘藏的医书。因为放在皇家藏宝贝的金匣里,所以才叫《金匮要略》。现在人们文化水平提高了,医书到处都能买到,网上也很多,要想学医只要肯用功就行。 过去讲,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如果上不能治国理政,中不能疗疾侍亲,下不能养生健体帮助他人,何来忠孝义礼义? 在此,特分享张仲景《伤寒论》前言中的一段文字,以为共勉。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 Q9 P- f% N7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