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 f, m1 P! t) Y0 E/ @: d, J0 M
1 E: E1 b4 ~% i0 v. Y- [2016-10-07 中医书友会
: s! i# C2 _. e: f& y& y3 s p6 ~; X D9 G6 ?2 q$ L
中医书友会第1114期
0 t5 C! Q" X! J$ `7 n% C7 C(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G' w; k2 z, o: [0 [* A7 s, x1 \
" z3 p: X% t$ o8 K
I导读: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李老师提出:造成中医学术“百年困惑”的根源是以还原性科学的观念、方法曲解和改造中医。比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始终是以西医的观念和方法为依据的,它先把中医的“证候”曲解为“症候群” ,再为“症候群”寻找西医意义上的客观指标,结果中医发展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值得深思。此外,因原文太长,刊发时删减了第一节:关于“欧美文化中心论”和“西医一元观”,特此说明。(编辑/瓦力)
9 e. }& H9 U4 s/ D1 _% w2 Y: g: C- u! p* b5 k' Z/ b3 z
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3 ?- R0 R: o/ l8 P) p" P1 _作者/ 李致重1 ]; w/ D) u8 Z( F t% H/ V
: C/ m, d3 V* z; Y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1 S$ X; K1 o! L
; |% Q- H! h6 V1 L/ K' f
“症和病的结合”,即20世纪60年代(简称60年代)以来风靡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的西化,或者说中医在现代形势下的存亡危机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为此,我们不妨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_+ X/ B6 A+ H B% a, d' e
# G4 l1 [$ ^/ ?& O. J5 n/ k g9 g;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合点”问题
7 \+ k! B9 H* w3 S
# a& ?$ ~# W) t西医临床上首先接触到的是来自病人主诉或者观察而得知的“症状”,然后把这些“症状”作为认识疾病的“向导”或“重要线索”,再进行大量的、有一定针对性的仪器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局部病灶(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理改变或产生病理改变的致病因子。所以,完成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即抓住了西医意义上的疾病的本质。2 B0 r8 }/ n) o& S; i- y
8 y- I! q( {2 ]& {! @& s
中医临床上首先通过望、闻、问、切获取“证候”,然后按照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理论,在证候的相互联系中,在证候与自然、社会、心理诸多因素的关系分析中,确定产生证候的病因与病机。这就是辨证求因、求机的过程。因为中医的病因是因果关系之“因”,而非西医致病因子之“因”,故病因是病机之一部分,“因”附于“机”。所以,完成了对疾病的病机诊断,即抓住了中医意义上的疾病的本质。
4 _2 T6 Q+ B- r& Z2 Y' K" F1 ?$ _: ^$ d, a1 Y" K; p3 u1 q# X N
由此看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是一个人兼通中医、西医两套学术,也不是临床上中西医相互配合与合作,其重心在于“结合”,即两种理论的共融。所以,它的“结合点”应该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 o! w6 P ^: p; L
# _; z" o; q4 M当然,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研究两者关于疾病本质认识的结合问题,就像“综合和分析”、“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一样,难度很大很大,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宽很宽。但是不能因为难而偷梁换柱。
( y, K+ l" J4 R8 }
) S9 M- ]$ x- W9 A# v3 Y偷梁换柱源于对“证候”的错误理解
9 C2 ~; V) j& U$ F) i$ a- \/ | G6 ` s: M9 y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是规律和法则。在我国东汉的《说文解字》里,繁体“证”字的含义是“告也”,“候”字的含义是“伺望也”,故汉以后“证候”一词比较一致的含义是:“病人告诉的和医师观察到的两方面病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即是“研究证候和证候演变规律的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
2 z, ?' K0 C; [2 _7 F# O: ]; E& f2 e& p. H9 D
对“证候”错误的理解,始于20世纪20年代,混乱于60年代,而症候群说是其代表。为了正本清源,本人积10余年之研究,给“证候”下了一个现代人容易理解的定义:“证候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这个定义是否恰当,还需要医界同仁讨论,但是从其内涵上看,是经得起推敲的:
5 A& ` T, b6 M. w4 l* `5 m$ F9 t* \, N0 v* g i% Y
①证候是中医研究的对象,中医之“道”即“始”于对证候的研究。②证候是通过中医“四诊”而获知的,是医者对疾病表现的理性认识。③证候的整体性包括人身整体与“天人相应”之整体两个方面,并非构成人的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理表现所能包容。④证候是一种病理“状态”,或称“物质的运动”过程中的病理“信息”,与“运动着的物质”反映在局部病灶的病理改变是两回事。⑤证候在疾病过程中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故由它所反映的病机也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的。
8 [- Q7 \3 l1 H% O3 I- u6 U$ Y
' W' o. P* ~+ x9 k1 X$ h# I把中医的证候扭曲为一组“症候群”,始于西医传入中国以后,最早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的西医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说,中医临床就是针对一组症候群的施治。这种观点与西医的“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与日本汉方医学中的“方证相对论”同出一辙。其错误有二。' Z) [1 C) @' m$ H% t
6 F4 y3 ~9 {. G, `9 W
第一,阉割了中医“证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N' O& v: @/ o* N
; L+ J6 ~8 J% |& f$ a①症候群说基本上丢掉了疾病过程中病人的生理特点、心理情志、生活习性、土地方宜、四时气候、社会条件等因素与证候的关系;忽视了同一病因病机在不同人身上的证候差异性。比如肾虚,小孩莫须有性功能,是否就不会有肾虚?老人普遍有腰酸、耳鸣、性功能减退,是否凡病皆是肾虚呢?
( H D! J9 k1 I$ \% ^8 B, y2 q7 m& ~) @0 U1 p+ _
②证候在理论中的再现问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深刻地感觉它”。所以,对证候的把握离不开中医理论。比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说临床见到肝病的证候时,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即应该知道往后可能出现脾病的证候,故治疗上“当先实脾”,治病于未然。这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思想。症候群说不可能把尚未出现而将要见到的“无”列在其中。
9 u8 X% s! t- d1 m7 h% r% e2 Q" x9 Q; o8 t
③证候全面真实地体现于临床的问题。久经临床的医师都知道,活生生的、最能反映疾病变化的全面、真实的证候,只有在临床中可以见到。比如,四诊中最难把握的望诊和切诊的内容,常使医者“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而将这两方面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于书面则更难,故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说。这不是因为中医四诊不精确,而是因为影响色脉变化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如果医者和研究者脱离活生生的临床而纸上谈兵,只在“症候群”的教条里打转转,则难以掌握望诊与切诊之真谛,而见不到全面、真实的证候。
i- H4 O& Y& e1 t- {
" n% S% I/ I0 I* D- {: |④异证同机的问题。比如桂枝汤的使用: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太阳中风,“病人脏无他病”的“自汗出而不愈”的自汗,太阴病中风等皆可选用。故尝有外病得之可以解肌和荣卫,内病得之可以化气调阴阳之说。“外病”、“内病”其证候当然有别,但病机却皆系表虚、卫阳不振。这在死板的“症候群”中如何体现呢?
* U! ~1 g8 w4 i% q$ P; G
; C \" C! s- \8 e) t⑤证候的真假问题。事物的外部形式常常歪曲和不正确地表达事物的真正本质。故中医临床上常有内真寒外假热、外假寒内真热,“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等。这种情况在忽视其内在病机的“症候群”中是无法体现的。+ x3 q! I) {& E: ]
( w t6 c9 T$ E# {# Y2 |⑥证候的因果联系、异时连续问题。在中医临床辨证中,今天的病机是昨天病机的果,今天的病机则是明天病机的因。而证候是随着病机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不能完整地了解昨天的病机与证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今天变化了的证候,自然也就难以把握今天新的病机。把握了昨天、今天的证候与病机变化,才可能有机地掌握疾病的演变趋势、预后转归以及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辨证求因(机)、审机论治的原则和治病求本的思想。- Y1 I% H m, k0 C& e# r% m
- D' I/ r9 e. ~* e( }! \当然,这里讲的“昨天”、“今天”、“明天”是借以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限上病机变化的因果关系和证候异时连续的病程关系。即使在症候群说基础上形成的辨证分型式的诊断里,该型疾病的证候演变,同样还有初起和向愈,轻微和危重的时间与空间意义上的差别。可见,在症候群说里,病程意义也不见了。
5 y& Q6 |5 o; G4 ^
7 W& v/ e9 c: x" Q第二,丢掉了藏象、病机学说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7 t0 F v. ]& C' H
) o9 z( k2 s) z# U& o' A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认识疾病本质的理论思维过程。证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被阉割以后,中医辨证的理论思维便随之枯竭。/ _% d+ J6 a: B k
' D* D8 v% o7 s |4 n( z2 K) n( c( t证候与病机的关系,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在思维逻辑中,两者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不是一 一相对的并列关系。而“症候群”里,病机与证候却变成了同一层次上的并列的关系。比如,“肾虚,就有腰酸、耳鸣、性功能减退等一组症状”。这里讲的“肾虚”是病机的称谓,理应是疾病的本质部分;“一组症状”是疾病的表象部分。按照“症候群”的逻辑,诊断肾虚只要看腰酸、耳鸣、性功能减退这几个症状是否具备就够了。这就意味着见到了证候就等于见到了病机、见到了本质。
8 h1 P9 T% j3 E6 O6 i# t8 H$ E- p4 T8 |% W Z! {
于是,“辨证论治”即蜕变为“见症就治”或“对症治疗”,根本用不着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辨证思维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相符合的话,那么任何科学都是多余的了。”可见,症候群说在肢解证候的同时,也变相地抽掉了病机学说的灵魂,而且连中医学“都是多余的了”。因此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这是导致中医学术萎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 L+ [. M2 P% s7 c. E( z" S
* j% n0 |7 f6 z9 r9 M5 n症候群说的产生与顽固地延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医在临床中遇到了许多找不到病灶部位和致病因子的疾病。应该说这是西医理论的局限性所表现出的对疾病认识的盲区。在捉襟见肘、无可奈何之中,才产生了诸多以“综合征”命名的疾病。如美尼尔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华佛综合征等等。当“综合征”在西医的当时尚属一种新提法的时候,对中医证候、病机理论不甚了解的人们便赶时髦式地把证候称之为“症候群”。
5 x6 r* q4 R0 g/ e. ^" S3 x' H3 h5 H1 j( D' j
在症候群里,比如肝阳上亢、阴虚肝旺、肾虚、脾虚、血瘀、湿热等这些病机意义上的概念,从此便蜕变为仅含有证候名称意义的简单的代名词。在西医以后的发展中,当迷路积水、耳源性眩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些病理名称出现后,美尼尔综合征、华佛综合征随即成为历史而在西医文献中消失。所以不难想到:症候群与综合征是名异实同的“孪生”者,在中医的病机蜕变为症候群的代名词的同时,病机理论也就随之而名存实亡。0 R% N) H7 N; G5 l* E
( F1 u+ l9 z( \4 \) P- M" z7 {. D5 i难以自拔的怪圈和令人尴尬的结局. u1 z" C0 ^5 M% ]+ s) q
4 X8 c0 z8 I: p& C/ n. o# P. o, y6 i症候群说使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研究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 Q/ z0 z9 Y: H
% I) u$ @' m6 o
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合点本来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当症候群说肢解了证候、丢掉了病机之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就进一步扭曲成了为“一组症状”寻找西医病理解释的研究——研究方向便从根本上改变了。
: V( a) m D9 O3 ?. O/ Z% V3 T- Z8 @' \9 |# @% i7 G3 K
②症状——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生物、社会、心理、自然多种复杂因素对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以还原性方法研究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传统西医里,不可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因此,症状在西医的临床诊断中,一直被视为认识疾病的一种“向导”或“线索”,而不是认识病理的特异性指标。既然西医的研究视野和理论框架里找不到“综合征”的病理解释,那么为一组由症状编织起来的“症候群”寻找西医病理学解释的研究则照理不会成功。
, \! m. C# b3 W+ @+ e
& O9 J5 W, n( X# c3 P③本来,症候群说到此应该休矣。但是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半是望文生义、半是偷换概念的“相当”、“相似”、“大体就是”,却将中医的藏象、病机理论先拆为只言片语,随之再加以西医化。于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结合”,又一次被扭曲为用西医的病理对中医病机的解释。60年代以后关于“证的研究”,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思路。
T- X8 C: O, w# P5 G* {% P/ V3 `6 V" ~5 _0 B6 u6 E u' }- I* H
比如在“脾虚证”的研究上,有的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大体就是“消化功能”,则围绕西医的消化系统寻找指标;有的因“脾主肌肉”、“主四肢”与西医的“肌肉系统”功能相当,则围绕“运动耐力”来研究脾虚;有的因“脾统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血,则围绕西医的“营养”、“造血”寻找指标……其结果,中医的脾和脾虚的概念的确被肢解了,但是将各方面研究的“新结果”综合起来后,不仅看不出中医的脾和脾虚的特点来,其杂乱与悖谬,连西医自身也无法解释。
- @& o n. @5 p# }8 x/ I7 a. j1 _2 t* n' L" F
④一面高喊“中西医并重”,承认“中医与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体系”,一面又把中西医视为本无区别的“中国数学、外国数学”的关系,抱怨西医“为什么不可以套中医”。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恰恰是上述偷梁换柱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不能自拔、“气虚神怯”的反映。
* f9 C( E6 ?/ y7 H2 k& M8 p' K; U, D( l& j
在这种怪圈中进行的“研究”,往往产生两种尴尬的结局。
5 Z: @. D. m% C# V+ ]+ }+ _1 |* V$ x- _" S9 W) x
一是非西非中的新混乱。比如在血瘀证的研究上,其“成果”的确铺天盖地的推广了。但是仔细读一下《中医沉思录》一书中匡萃璋、袁景珊二位先生关于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思考,就不难看出学术界反思血瘀证研究的强烈呼声和深刻质疑。2 w: O# }& N; R
: @2 R) H; v. W8 V: b) d“因为在这种无病不血瘀、无证不血瘀、无药不活血化瘀的情况下,血瘀证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与外延的科学概念已不复存在,或者说作为研究对象的血瘀证已在概念的附会与滥用中消失,那么所谓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就变成无的放矢。”“因为血瘀证在这种结合中不但没有更清晰,而且变得更游移不定,更不可捉摸。其与中医传统概念已愈去愈远,甚至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基础与方法,成为一个非中医的概念。”如果匡先生的结论并非危言耸听,那么正在宣扬和推广中的活血化瘀研究将作何解释呢?) d7 w) z+ P1 S" I( \; @- m9 i
1 r4 U4 q! I; {4 M9 v9 l. g0 W
二是由辨证论治滑向“方病相对论”。用中医的一个方剂对应地治疗西医的一种病的思路,称为“方病相对论”。按照中医的特点,对于中医意义上的一种病固然要辨证求机、审机论治,对于西医意义上的一种病同样也要先辨证而后论治。因为中医的方剂是针对中医病机的特异性方剂,而对西医的病理学来说则是非特异性的。当中医的证候被阉割,以藏象、病机学说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则失去了意义,故症候群说即是日本的“方证相对论”。. @2 r+ _. s8 c8 A
`/ a* L V" I4 b而出现“方病相对论”以后,连症候群也没有意义了——“治疗肝炎,你不检查澳抗的阴性、阳性,转氨酶的高低”,你就是什么也不懂。所以,“发展”到这一步,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则荡然无存了。因为这时的中药方剂只不过是嫁接在西医理论上的贴着“回归自然”标签的一种最初级、最简单的经验而已。所以,“方病相对论”是“方证相对论”的再倒退,是由辨证论治的特异性治疗回归到早期的经验性治疗的倒退。这种结局,不仅彻底否定了中医,而且也是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研究的诚意和初衷的自我否定。
* F. g( n6 h7 u- I: t
4 ^/ U- f9 R* W, F* `$ A9 M讨论到此我们不能不说,最令人可怕的是这种偷梁换柱的研究已经40年了,它几乎消耗了两代人的心血,而且至今仍在延续!在这期间,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西化,学术在渐变中萎缩,队伍素质在混乱中下降。我们到底还要在这种尴尬的误区中消磨多久呢?
( c# D' w, l2 I9 M4 f
0 @: g4 C' |: ~( x并非多余的话
" o& k% y' ~( y: C8 t/ A) W0 c0 o+ ]
以上只是个人对“西化中医”的两个观点的简单分析。应该说,这方面还有许多学术误区正待中医界同仁去思索、去明辨,包括上述个人的分析也期望大家来批判、指正。因此,作为本文结束语的这几段话,其实并非多余。
' }; o( } {8 i7 g
( o2 I3 f& Y5 |4 L) Q在学术交流中,我赞同中国古代颇有辩证法思想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和”是人文道德的一种境界或标准,是人与人之间以相互尊重而营造的团结、融洽的共处环境。“不同”是对客观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各种认识。“和而不同”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学术提高与发展的动力。强调“和”而压制不同意见,因“不同”而贬抑对方其人,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O: d3 X; R8 l7 {' z# b
: p3 C" X, i2 b2 @5 G: }; Z“官本位”的社会背景,在学术研究上往往产生行政干预和“钦定标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在60年代便是官方褒扬在先的新事物,具有先天的政治优越感。其实,科学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而不以长官意志为转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更值得我们深思。
1 ^' G2 m. ^6 ~% b
' E7 Z1 U: m) q& C. I; W教师评判学生的答卷,天经地义。然而尽管老师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企盼,而学生果真取得“胜于蓝”的成功时,却是原来的老师难以评判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时,真正理解的只有两个半人。所以检验科学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权威。如果把科学研究比作攀登天梯,那么权威只不过是一级走过的台阶,甚至是误区中的一段路,而不代表永久的顶峰。真正的权威应当坦诚地支持和爱护“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在中医研究上出现的新思路、新苗头。
( C: f& p W4 y- y0 B0 ?) W# l9 z: b9 ^( j: s, k
中医走向世界,是因为西方世界在医学发展中越来越发现了西医难以自我超越的局限性。因此,在防病治病上越来越需要中医。如果幻想把中医改造得让西方人一听便懂,一见就爱,那样的西方人在科学知识上一定只是小学生水平,那样的中医其实已非真正的“瑰宝”。本人虔诚地相信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努力完善自我,像《孙子兵法》一样令世人翘首,中医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7 x! ^$ |: A0 _8 X
1 p$ s. Y5 s; l& Y+ ]( |) ^6 i1 e3 D20世纪70年代后期,本人有幸聆听岳美中老师的教诲,没齿难忘。尤其岳老师客堂中的一幅自勉联,从此成为本人的座右铭。联曰:“治心何日能无我,操术随处可误人”。医乃济世活人之术。临床中若一方有失,可能误人一命;学术上若一说有谬,则误世误人又误己。在“西学东渐”中处于“百年困惑”的中医学术,正等待摒弃个人名利,无私、无畏、无我的一代学人为之奋斗,才能够救中医于困惑,济世人以无穷。20年后重温岳老师的遗训,愿与陈先生并广大同道共勉。
) l: v' z& h5 R. Z/ \" g$ a
1 W% E0 h4 R9 h `+ U+ H+ ZI 版权声明, v. K# X Z/ q9 F
本文选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23卷第1期,刊发时有删减。作者/李致重,编辑/瓦力,校对/张术强、居业。6 i; c# R7 D' |& Q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7 u$ b% F' s6 w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2 D( W9 T' J; X9 z$ [1 Y$ h
【全能搜索】解惑,【精选文章】授业,【经典诵读】传道,【临证参考】实战。欢迎下载灵兰中医App,给你的中医“装备”升级。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下载,也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灵兰中医】。3 h8 t$ B! L* Q. F x( N& `
5 m/ B! s* Q+ J- i! r' T+ c3 T' W
. O, q) Z, O k* g& m
阅读原文阅读 24067132 投诉
9 b0 c/ m! Y4 m- c+ O1 d$ T+ y精选留言
* d2 e. k- W+ W6 K9 P# a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 Z; G% _. |& W4 ^4 h) `1 s 35
4 y7 g0 a9 _8 d: ~. b. r李伟亮 # v' i( x, i9 p. h
于是,“辨证论治”即蜕变为“见症就治”或“对症治疗”,根本用不着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辨证思维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相符合的话,那么任何科学都是多余的了。”可见,症候群说在肢解证候的同时,也变相地抽掉了病机学说的灵魂,而且连中医学“都是多余的了”。因此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这是导致中医学术萎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此段证论述极深刻,动人心魄,发人警醒!正如刘心武说,读《红楼梦》当然可以若你那样简单不动脑筋去读,但曹雪芹绝非那么简单,你如何去读是你的事,我探索思考是我的乐趣。但中医不是读《红楼梦》,是要救人的艺术! 讨论到此我们不能不说,最令人可怕的是这种偷梁换柱的研究已经40年了,它几乎消耗了两代人的心血,而且至今仍在延续!在这期间,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西化,学术在渐变中萎缩,队伍素质在混乱中下降。我们到底还要在这种尴尬的误区中消磨多久呢? 痛心疾首啊。"龟玉毁于椟中,虎兕出于匣,谁之过欤?"显然是藏、守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误己误人误国! 好文好在情真意切,好文好在责任如山,好文好在有心有魂!举世皆浊我独醒,呐喊,希望总还有吧?谢老师,叩谢!
5 c E. m0 M( z) M2 B! P( t4 V& c2016年10月7日
0 q3 y, |& g8 [9 t3 l' f7 s 26
7 Y1 s8 y) K5 x1 ?% e' q2 }alpswx 8 q2 Z% q% ~& O8 r' f
病证结合不是理论尝试,而是临床实践中医生的自然选择,有很多客观原因。一味地批评指责,你却拿不出更好的办法,你是否在医院上班,是否管过病房,不懂现代医疗管理流程,不懂病案管理,甚至无视概念不清无法推理的基本逻辑就喷,中医届这一类清谈家太多了,于事无补。( Y5 R: U) g8 o$ Y* H4 p
2016年10月7日
* o2 O- t. f6 t& @, w9 X9 a& V/ \ 19
" J9 F7 T( {* c. K8 @悬壶济世邓医生 手机号13666286652 3 U, x- V. E- i9 ^5 W% n1 c
中医也罢,西医也罢,蒙医也罢,藏医也罢,苗医也罢,印度医也罢,都是一个治病的技术而已,为何后来的西医能够一花独秀,一统天下,而其它的传统医学日渐式微,逐渐消亡呢?根本原因是西医做到了与时俱进,勇于敞开博大的胸怀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成果为它所用,敢于承认和改正修正自己的一切错误不停地完善自己,而反观传统医学呢,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神秘化玄说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自以为是各行其是,始终在自己圈子里打转转,能开辟出新天地吗?
( c9 N1 w$ c( V l6 Z# z0 C! d2016年10月7日+ i# t% `$ [5 p- z5 _# a! v
17, o# t8 o3 b( B! ^
荒冢庸人
; b& N) U: f, t1 s) W0 y9 m6 { “方病相对论”是“方证相对论”的再倒退,是由辨证论治的特异性治疗回归到早期的经验性治疗的倒退!作者对“方证相对论”成见还深哦!是不是中医非得上升到“道”水平,才算高深啊!而中医人是不是非得要变成得道高人!胡希恕先生,也不用藏象学说,也不用病因病机理论,直接就是“方证是辩证施治的尖端”,却经常“廖廖数药,力挽狂澜”!依作者说的,只怕走出了“百年困惑”,又进了“千载困局”!
4 x+ h# ^+ H( H1 x+ z; A8 w2016年10月7日
- x- g% T9 o' i 16 y! h/ j) y& x1 t1 [0 q) X0 q; O
阿迪 - L$ e% {7 h7 p! b+ ~6 [* R6 w
有些朋友主張病證結合,問題是什麼是結合?狗和貓能結合嗎?一個病對幾個證型,何時見葉天士這樣幹過?這是一個簡化中醫思維的舉措。可以說在明確西醫病名前提下進行中醫辨證論治,但不能說結合!孔子和柏拉圖如何結合?只能比較區別,在明確二者前提方行貫通工作。但終究有些核心是貫通不了的。
! d5 X7 `. g, f7 M7 V2016年10月7日
% G2 S* c% M9 H7 Y$ I0 B 15
- k% N$ K% ?3 ?3 k* I* d; g2 c郑煌杰
+ ~+ @0 x0 L2 o* F9 m/ O0 l& u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很赞赏作者的深度见解,如果没有精心投入中医哲学研究,哪能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地如此淋漓尽致…啊!持反对意见的高才若能深入浅出地说出自己对中医的心得,我想很多人都会欢迎,而不是断章取义地指责作者的不是…啊!
5 H( S8 F; n6 X% I2016年10月7日
( g# w& `% j! H 12
1 W: U4 s! t+ k9 _2 t% w; n# u假名
6 m1 Y6 G8 h1 ?5 P 中医临床讲太多的理论,必然是陷入死局。我现在只相信"方证相印","有是证用是方",其他都是扯蛋。
9 Y) Q9 C# D9 D/ q( m3 o2016年10月7日$ k+ i* \# F& Q4 H; [. T4 r
102 U' d+ H) M7 Y3 x- i* Z
甘草
7 a9 q1 A6 u+ N8 z5 K) i 日本申请了伤寒论一百多项配方专利。中国这些就是形式主义。什么本科,什么大专。什么研究生。其实都扯淡,走出学校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还要在委培五年。活活的把有本事的人给窝憋啦!
8 M% M3 c, c& |" @( J2016年10月7日
! B: Q6 J" Z1 D* I# M 10. w* v( A% G' n6 D, a- @
周贤成疑难病中医诊所
8 t) c) j8 p1 I5 `0 q+ }, p 中医西医,可齐头并进,也可兼容并蓄,但绝不可杂揉而合。4 e& X% |) s/ J: e I
2016年10月7日
* W5 ^* q* X, G: n) z 9
7 w0 v: k( _6 Y0 |' \9 w9 i) W! h$ k唐熹 ! H3 e N$ [( g1 Z# J0 t
空谈误国,于事无补!当今的中国人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中医人缺乏自强精神。默默临床,观察细致入微,精修完西医再来钻究中医,十年定有小成,百年定成大树,急躁什么。中国的古方是被抢注完了,只要中国中药仍产在本土,中国百姓还信任中医,我们不开成方制剂,加减用药,难不成还保不住本土市场,洋中药还能在国内生根发芽不成。水平,代表一切,论文课题=水平吗?只是废纸一张。多少口诀心诀是不用纸写的。失去的经验仍能在临床中找寻回来,这就是中医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贪多嚼不烂,安于末道才能进入正道。共勉。
/ b/ U) {* I! ?' @; f% a2016年10月7日
1 Z+ Q* ]( w/ @3 J3 e 8
8 a% b8 b5 [5 }- u吴垠池 ! K+ b! v/ O. ~7 Q8 L7 T" @$ A0 N
笔者的意思是,中医通过证(结果)来研究因,根据原因来治疗,比如因为积食引起呕吐,腹泻,发热,咳嗽,治疗积食就行了。而西医对病对症治疗,就治呕吐,腹泻,发热,咳嗽。用止呕药,止泻药,退热药,止咳药。知道为什么张仲景是医圣?因为他开创了辩证治疗,他之前的年代还是对症治疗,所以说现代人越活越回去了。糖尿病高血压都能治,这属于复合病,就是好几种证叠加。但是按现在中医教课书的对症治疗的方剂就没卵用,不知道的医学生还认为中医没用。至于西医治疗就是只降血压血糖,不管病人的症状。最多只管头晕这些症状。说句难听的,西医的成就靠洗脑洗出来的,先洗医生脑,再洗病人脑,跟皇帝的新衣一样。% X5 x+ C$ h( T# n" m
2016年10月7日3 [* o3 C, r y# {3 z" v
8; v# y+ h: o, g
陈士铎 & j) n4 d: A" p
说的多,表达的意思却不多。大约意思是,从症候到方药,缺的就是对疾病成因和发展的预见,换个说法,缺了理法的辩证,中西只能看疾病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看不到,对吧?+ I' P1 I* V" Z5 p" s) c: K, ]
我以为这就是混账言论!西医也会对疾病的成因.预后进行研究,有结论就会公开。任何学问要发展都离不开交流,社会发展也是这样。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不过是用不同标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结论,人为发明一些专业术语阻断交流,无非就是发明几段黑话,阻挡行外人看穿行内人的老底而已,大家交流就能共同进步,或者各自为政就共同退步!' Y, W6 m2 V1 W0 ~ B9 R
但未来医学看待现在的这些争论,不过是两个瞎子摸象而已。
* W9 \& V) |! s* k9 g& T+ ]2 O* `2016年10月7日
- e. n8 K. V3 V 8
- a( h9 }1 b/ g" J+ [; }) Z/ @张老师(学中医、易学扬国学文化)
9 {8 _& ^, K3 [* j5 t+ y' L' I 中医学术的困惑关键在于有理论而实践不足。中医人看病辨证常常遇到的现象是“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导致辨病不准确。“辨”就是明确方向,目标准确了,治病也就八九不离十了。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6 t& w; \) _# r2 ]9 S
2016年10月7日
. q$ M& x0 b9 E6 H 8
+ E2 S; l$ k+ I; D& D% ]+ l$ [& ?中医济生馆 ) U4 s" ]# X, m. O
我觉得有效才是硬道理,说了一大堆,有道理的东西却不多。
" E) i) M3 ]% U2 G5 |9 N2016年10月7日
1 l* I( H; X7 j; T. | 78 r: H! f, h: S- [$ Z& k5 E) i
漠
& D; k; p7 X: L$ R4 o& M6 n 笔者为何要将两者对立呢?- A* ]) {& V( Q$ x/ I3 B
2016年10月7日
: y1 _8 }: G4 H9 n0 O+ ~ 7- l4 v3 |) F) i& k2 P
王昆文
2 f, {/ m% k/ s; m 这个“百年困惑”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政策、管理和体制问题。9 z# _7 `2 X8 O; F/ j8 L. ]6 v2 J
2016年10月7日' g. H( U" {& ?. C6 s7 C
6
. G+ M3 f; ^; v' ?明&远
$ m3 e% f$ m- q' f8 X 有人说西医只是针对症状治疗,又说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比如肺腺癌,咳嗽,胸痛,咔血,胸水胸闷,呕吐,脑转移还头疼,骨转移就骨痛。可是,人家发现了EGFR基因突变,那么上面的症状一概不治,就吃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那些症状全部消失。这就是真正的病机。有些人对西医全是偏见,这样学医,中医也不可能学好。胡希恕最讨厌这样的食古不化之辈。
* I1 u0 r4 v* v5 V+ O2016年10月7日, X9 ^6 I& `' t7 u/ y( k
6& E/ b/ ~' x, W* n8 r* X
李军中医 " H- |" X; d6 i' M
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不是一味地撇开现代科学 。比如,咱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他们怎么能在发展现实科技的同时,不忘传统(比如,跆拳道、柔道、中医药等)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问题在于国家的体制改革问题,一些国民的认知问题。3 K6 s7 z7 Z |0 i6 r" i: J/ I6 v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东西方文化,不可能同步,但是可以借鉴,相互学习,而不是排斥。: H. d3 z2 ^& c6 E/ m
科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但是,医学的目的是给人治病,不是机器,机器不需要(因时因地因人),没有性别、老幼之分,不是数学定理。人,不仅有男女老幼之分,还要应天、应地、应时、因人而异。不仅复杂,而且微妙奇特。
" t$ d: Z- {% a5 c7 s, e虽说,中医学里面有的很多东西,用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并不等于(她)就不科学。两个不同(中西医)轨道上的卫星,不可能同步,也不可能相撞,但是,目的是了(把人医好)相同的。祝愿吧!
# A' P+ E) Q7 {/ _; n' J7 @2016年10月7日
/ t& a4 }3 N1 U+ w0 v/ w. | 67 r4 O! w) {& \7 A! ~! Z! t
农黄子
R$ ?9 G4 L$ s 辨病与辩证结合的思想自古有之,绝非现代中医人的新创,今人不过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而已,如作者所言,辨病论治说的底更多是经验之为,好像中医自古以来都是极度的推倡辨证论治的,而一谈到辨病论治就为大方所不耻,中医的发展不是纠结在证病之辩上,不管用什么理论,疗效是最重要的。中医要发展就不该高高在上的列位神坛,去除虚无缥缈的理论,去除故弄玄虚的腔调,踏踏实实的行医,真真切切的为文为言!" q2 {# W# [1 H3 z
2016年10月7日
8 F. u& M& ]7 I, d6 m0 {. A7 G 6
$ ?, ]# W# R" |+ p* Y) L唐粽 4 ?# ]/ q( M2 a3 I |- m
中医救人,人是主体,调理为主,提高免疫力!西医治病,病是主体,药物为主,有药副作用!怎能相提并论!
% I3 o. L V! [. a7 @ r2016年10月7日5 o* i/ S( H. g. h3 C
6& ^1 I6 L; L) N+ [
A您的健康管家孙卓 # d" Q6 O, r5 b+ D+ w
本来平静的水面,就你们没事天天搅合
0 j/ i0 T3 k8 ^0 q v2016年10月7日
& Z. D6 ^1 F6 U4 E8 | 5! s- g% t0 q! w K
明&远
* X! k% C9 Y! c X, e: Y. K0 ~ 无论辨病还是辨证,都有其现实需要,但是也有其局限性。最关键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片面追求辨病或者辨证,就出现了不良后果。而这种片面追求,恰恰是没有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顺便说下,仲景既辨证也辨病,古人不强调这些,古人更强调“病机”,什么叫病机??病机就是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q y4 s5 `7 o: I6 O9 ]9 j6 Y
2016年10月7日, ?' _$ Q6 z) A: @) y& f
5
0 I! n# ^, l& a; P喜洋洋
$ [" X" r5 m% @$ e 学夷以制夷,中医上懂天,下懂地,中通人事,西医是中医的一部分,在整体观,辨证论治指导下用药,西医也是中医,反之,中医也是西医
5 l0 j+ v e l2 v7 h, h2016年10月7日/ ^9 I% C5 ~+ b7 i1 a" ]) E) F
5
! w/ q% O% S9 c9 R q0 u" @: f' N4 y史鹏飞 6 Q: o( s4 ^* F! p) q. ?* L
写的好!悲哀!这样的见解又有谁能明白(官方)?当权者有采纳吗?他们不但没有,而且大刀阔斧要中西医结合!
! W1 L2 W7 P, H0 w* }; i2016年10月7日2 k D& V0 P& {6 T" `+ |1 c, w
4
/ O: @, V( g* S* G; D农黄子
8 s, ]$ `$ C! R+ d 中医要发展,与西方现代医学现代理论的碰撞在所难免,有对比才有认识,有碰撞才有发展,适者生存不光在自然界里适用,思想与理论上也是如此,好的东西没那么容易就消失,要对中医中国思想有信心,现代的中医学术圈确实问题不小,但一群人的行为从长远来讲影响不了一门学科的存亡!6 @( n' |; M o2 }. K/ |3 |
2016年10月7日
) s2 R4 o) y* `' h 4
2 h8 u! O5 E% f, b* _: }易康经方研究室
! j4 J$ B; ?+ |* n P9 ^5 t4 w5 t 作者如果真正明白了伤寒论的治病原理,文章的观点会更有说服力,后世的藏腑辩证和西医已经相差无几,伤寒论根本就不是现在说的病的概念,伤寒论上的方证是古人总结的,具有特异性的生命功能态,方证非常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结果,现在真懂中医治病原理的很少,不懂原理不一定不会治病
# E6 V" R( _' p8 }/ `) k& u( I$ R2016年10月7日
1 n3 N1 o1 M7 y6 @3 h 4! H9 w# z' O! L' Q3 Z( M: B J
lyys1982
; H$ J0 l8 Q& F, |8 z2 N 中医不是在治病,是在调理身体内部的环境,环境调理好了,就不会生病。更不会长出各种癌了, n% z( b/ s9 c' \ Y; h/ ^$ _/ q
2016年10月7日
7 i% y' a1 B' [ 3
: ]" q: f+ j; |, A1 h老頭子 ' B6 A% P- Z# d3 e( I' e
中医是哲学,西医是科学。
; z* Y1 e) L: x" N! P2016年10月7日
9 e% i: C" Y0 ~# J. g 3 l8 C+ a% E! U$ D6 ]9 T. E8 l
明&远
1 v5 v% y& ]3 {$ P 所谓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是说在辨证治疗的时候,最好能够弄清楚这是什么疾病,有什么发生和发展规律。这种规律,其本身就是中医病机。比如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厌早,无湿不成泄,无积不成痢。认识这些规律,就能够对疾病的发展规律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退一万步说,面对禽流感、寨卡病毒,你说不出它是什么病,以后会出现什么病机转归,只告诉病人辨证治疗,谁敢让你看呢?. E6 j' J0 L2 |9 X0 e- v
2016年10月7日% _( A/ J6 w: R0 O8 g9 L
3 V. _0 f, v4 ~, @% X. }
颖川
' y. ~" Z! Q& U. v 建议看看《伤寒论》原序!读一读《内经》、《难经》!中医是诊病的,讲“辨证论治”没多少年!而且,李前辈近20年前的文章,针对当时的某些观念与行为,有感而发,如今而言,也不算太过时!- r0 c8 w9 ~4 x$ P
2016年10月7日3 Z* T; ^/ T6 {4 g+ Z) @5 ?
3: W, \" Z( X5 x
曾晖
# p2 C6 m2 N6 L8 ]; ~8 S" z& g 首先声明我信中医。昨天才跟中医界的同学辩论,从描述中我可以肯定中医的卓越,但看到的封闭性更为触动。西方科学的发展靠什么来的,一本本传世旷世大作,西医也是一堆堆案例和研究论文发展起来的。中医新疗法百年出现多少?中医百年旷世大作有几部?多行医积累病例,同行间少些门户多些交流,多些思考多些中医旷世大作,中医何愁不发展?0 p8 {4 D+ f# r7 }' I, V* F2 c; `
2016年10月7日
6 z2 N. P7 B& ^* l7 o 3- A" j" \& x# z. ?; B/ c0 |5 o d
谢正义 3 j* ^" L7 x1 s% l) D) N
搞定寒热虚实已经不错了!用药能温清补消就已入道了。$ ?* t H2 v( B! a1 b) u
2016年10月7日
0 F: ], D4 J# @8 W 3
$ D Q' i/ ]' }: Z云滞风自浊
9 B, E# X8 l2 r9 W2 d' H& @4 p 窃以为从症候群来理解中医的证候未尝不可。所谓证即患者当前的整体状态失衡情况,其在外表现为一系列的证候即症候群。但并非一见腰膝酸软即谓肾虚,当整体诊察,如腰膝酸软有肾虚不荣者,有寒湿或湿热阻滞者,亦有瘀血停滞者,当“脉证并治”、“随证治之”。又古代流派、理论各有不同,如有时方派之脏腑经络辨证,有经方派之六经方证辨证。即笼统的脏腑证与精确的经方证。总之,中医诊治在于证,不管何病因,但识病位、病性可也。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言:“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可见病因致病,随个人体质而不同。当以证为是,病因不过参考也。
2 p. U" h5 S1 m% f- P1 L) f2016年10月7日
, [( U1 h }3 \5 R 3
# C/ f5 \3 Q& ~8 W9 N& Y3 D小月弓长
. }8 O5 P" F* [ 理,讲的深入而文长,但没深入中医的人还是不会懂,只有深入学懂人才会自明。提醒:花生米放久后中间夹层霉变,香焦放久中心亦变,没剥玉米放久剥下近玉米棒接连点也有霉变,看见霉点后你更会明理。
% e o( I: ?; ^! M3 |2016年10月7日- u3 Q2 _) A/ H3 W
3
+ P3 k6 @; v {晖盹 + r9 i* ]* X8 j' k( _ V
中医是五千年来中华族群的生存史,其源于中国的自然道法,是在象,物,精,信为取证依据的基础上,发展为望,闻,问,切为取证依据的诊断方法。近百年来中医的惨局,只能有一句成语而论,那就是,邯郸学步,爬行而归,惨,惨,惨!
; q. e, y0 F; \! x- H& D2016年10月7日
; L' o. Z) B# w! {0 _6 b 3
- S5 x7 e5 t! O! G6 n( v4 y寡人無恙 + S$ Z4 O& ?$ o
中医困境的缘由说得好听的就是传统、国学衰微,难听点就是数典忘祖. S8 V d4 c( }: y: ~
2016年10月7日
$ \; E3 `6 `( [, A: u6 ? 3
0 p' B+ I3 p" M, c刘一斌 - n: ^6 ?0 J4 X! m+ V( s
一看文章的调调就知道是2000年以前的文章。何必呢?
$ `/ \1 s2 a @" O4 J6 o. J2016年10月7日
( C4 R( ~1 B* q6 S8 k3 b: t 3- b+ }$ ^/ I* H: T
学孟中医诊所(朋友)
8 i; R, K7 y4 X- E 用w系统来衡量x系统如同用男人的习惯来评价女人的习惯!美其名曰看男人怎么怎么样或者说女人怎么怎么样!中医和西医现在要思考,将来更要思考=¿1 Q9 T* s/ X" D9 }
2016年10月7日
* ]" j/ a3 \& `8 X0 F 20 r8 _9 Z6 @2 C6 M. P
丹心妙手
7 U" M: f2 q8 g# c) Q+ E 你们有什么资格来评论?不知天高地厚!; d5 i% b+ g. a: L6 C1 Q9 D
2016年10月8日
- }% N. [0 g _8 B3 o% B3 A+ Z 1 作者回复
( L% Q: A4 w$ l) T小编回复:其实不拍大家评论,评论本身就是中医生态的反映。
2 S: [6 G H) Q7 R1 o7 t l, ]" p$ R3 o2016年10月8日2 `' b2 `+ c0 R' v5 ^
23 a5 j) U) J9 `6 Y/ o. e V
百草(健康,美食登352191584)
+ R6 y+ e0 X9 s 李致重先生的这篇学术论文值得纯中医者的称赞。特别是中医`证候`的六个方面的归纳,中医的病机与藏象的核心基础理论。他完全点到了中医学的要害处。
5 Q: g* }7 x+ G, [6 E2016年10月8日8 {) ^: w4 w: L1 B
2
# c" E0 W- ]' j3 \$ \ss 诗琪
6 ^; E* D4 M* _4 Y1 | 深有感触:每一个中医人都有自己的坚持,但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做到孤芳自赏,商品经济化的今天,你不努力推广,说它再好,早晚也会被吞没。强忍着负罪感做的科研,是种欺瞒也好,不负责任也罢,只要我们共同坚守着,会迎来属于中医基础医学的那一天。
! X5 m& y' X( h1 v2016年10月8日* G/ b* Y% E( k- m1 ~
20 } Z) D" F, o3 w
迎雪玉梅 n% G( E5 Z3 G. ] k E" b+ t5 e
老师的文章让多少只为利益的伪中医汗颜?
# |. {! m9 p |: c. d' `诚然,我们不好过多的评论那个让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年代和决策者。现在中医队伍里有如此大医,也是中国之幸!很感动!能读到这么好的文章实属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的幸福!
7 s9 e5 r; `. F# Q& ~% i2016年10月7日
) {5 Y6 s# R) J% E1 h 2
o/ p7 {' E k: L+ _7 V+ x菊花刀 : [' }* o! R4 `) D& t
对alpswx说:在医院病房工作与文章观点有冲突吗?相信书友会中医院工作的很多,并不觉得文章有什么不妥。作者对中医教育,临床,科研的思考很有深度,相信在中医人心中会有共鸣。
5 l+ Q0 Q/ e# m2 u3 o2016年10月7日: j* R/ s3 X' e( m) B! r" h/ e
2& n' v/ L2 `$ Q0 T0 I' K- _) y& t
韩默 : n6 H+ o1 B0 r( c) N/ j
疗效是任何一门治病学科的根本9 R m. f0 v. y1 F- Y
2016年10月7日
1 y, K3 S2 D5 t9 k& K9 p$ { 2
$ v' |) H! V; m* D一路辰光 # Q+ W' B% N/ E) r R. ]& K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医两种体系,却脏腑名称偏偏叫法一样,在一般民众心里,简直混乱不清。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你告诉患者你肝肾虚了,他会说我刚查完肝肾功能正常,你得给他解释半天,就这样有的人还是理解不了,怎么同样我的肝肾就不是一回事,最后走了不让我看了,觉得我再骗他,甚至中医再骗他。这是谁的错?肯定不是患者的错,但也总不能全民普及中医知识吧!我觉的最西医传入时译i成中文时就该考虑这些混乱。这才造中西医不和的根本原因。
; I3 h" f- q" q% D# R6 d' W$ N2016年10月7日3 d- B; q8 r( T7 H
2+ v8 b. y, @ O# H+ z2 {
流水高山 & a3 k; j0 P' E! K/ ^
此文需要辩证的批判。
' C$ j; y; B- \. B$ }文中否定了方证对应,其实,作者没有掌握它、理解它、运用过它。 按照作者说法,日本的中医就是不会看病了。其实,恰恰相反,方证对应能应付众多临床需求,它的临床疗效非常高,国内如胡希恕老师是其中一例。 离开病因病机,反而能大幅提高临床水平,如德国中医迪特玛(音)不懂中华传统文化,先学病因病机等,后改学方证对应,他的体会就是这样。 年轻一代,不懂阴阳五行、病因病机的,学习方证对应是首选。 此文是近20年前的学术观点,如今,中医界已经一改旧貌,兴起了经方热(方证对应热),不学方证对应,必将会落伍。8 N9 Y* B; v) j. `
2016年10月7日( ~; w# d) k& |" z
28 X9 e* w- T' f3 T9 w' V" G
ZZYF
2 ?( ]/ g, a0 E- p( V4 s( A 钩沉:1999年论文。可见中医人的不懈追求,追求民族复兴框架里的中医复兴,哦,首先是抢救,是继承。1 ]& l: I9 e, ^( H& d+ B
2016年10月7日
. c$ `6 L! c; y7 D3 O2 g5 M 2, H. r! W* g1 |+ f
壶翁.元真老人
# C4 }* _3 q# J% o6 X, W 宇宙万物都是在发展的任何学术如果没有其包容性那么这个学术是不会有发展的,就其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的差异,也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那么要想取得兼容一是要时间在者她需要几代人的心勤的探索方能完成,这个过程难免有些冲突反儿正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才会有发展。, f3 G& U8 _3 b; l* @3 I1 Y2 C$ c( s
2016年10月7日
/ i+ R' l F1 V: E9 b 21 m* ^4 o7 n e
王(wang)维(wei)广(guang) ! j& A4 \( d: x3 a3 f O9 E' d9 X
因子的因和因果的因有什么区别?作者也不解释,呵呵! t5 k8 ?* w7 l9 h8 n$ ?0 i2 U6 i
2016年10月7日9 G: Y7 o' \+ O: Z/ p/ s& m b
2* w6 Z3 A/ |2 S+ W7 j0 V+ L
盾
+ \( S/ U2 J" ~0 M. S+ E9 o 请教一下,单从理论上讲,如果把症收集的足够细足够多的话,是否可以绕过证的概念,直接对应方药?这种做法和不绕过证的概念在层次上有什么区别?
) s7 x- Y/ U* C; |6 a$ N* f! V2016年10月7日2 \) w6 \2 _& I8 t
1 J4 c* ^! N3 k! V
肖烨
% x$ l$ G( [* M8 \1 l' {+ J 回一楼,中医本就是对症治疗,只不过中医思考的是症的机理,也就是后来提出的辨证/ K) ^! P$ h1 `2 w0 J& G
2016年10月17日
* I4 h" y9 B' V6 e 1" W$ l* H2 |8 ?% P Y9 r+ W
草木有情
) }# z" M% v6 }- G$ d3 G" ^ "无私无畏无我"的中医学者将在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出现,中医真正的价值会在公平公正的行业竞争规则中体现。
" m! j5 n' b, z2 e- T& m3 F3 N0 a2016年10月10日! m' H* Y* f5 x1 ~1 D J5 d
1# e- W$ B( E3 w) A6 U0 P! L1 W
齐鸣
9 b W7 a( N0 |2 g+ X 中医里面,医者不同的思想角度,决定其整体而有效的临床技术发展。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论认知,社会认知,临床认知,甚至师徒,同师门的这种角度都是不同的。
) P9 d \* E& k" G2016年10月9日
# N* `2 g) U5 r9 p4 B 1' q/ L0 c" {- J' f
随缘 高志国
" y* N7 S4 j" S; @" T 本来简明实用的中医,向来是用疗效说明问题的。但由于庸医太多,多拿病人试方,吃上十天半月的不效,使大好中医曰渐式微。呼吁中医界同仁,努力提高医术,三剂见大效,甚至一剂而愈。疗效摆在眼前,看谁敢小瞧中医?!大厦巨风难撼,但禁不住白蚊侵蚀。+ F, K# r% U$ F m
2016年10月8日0 t- @, i2 k7 t4 i% y& Q3 G
1
1 m, f) \, x- M; \2 ?0 {路人甲 5 n5 _( ?: O o2 p: e) V
中医同梵高一样,超前于时代,所以承受着时代的误解。我相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但是不被现有的科学所理解,所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局限。相信未来随着科技进一步的发展,会逐步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X, [- t6 l* h; D# W; C% Z W
2016年10月8日6 b$ d1 a( s/ L0 Z* C9 h
1- M# [9 r8 N9 {- K+ ?3 B
sage ?
. G! _5 \) c& [, @3 Q; Q 这个事我以一个西方哲学的角度回头来看。两种世界观的不同造成现在的好像越走越远。但相信两者终会统一。或许下一个百年就可以完成。信息年代。还有什么不能被统一
+ p1 s7 w$ ?) X% U% {; {7 B2016年10月8日( \) L, ^( Z; m6 r$ \
1 H- C* E' K3 G, |% ]$ w* l
贺喜 . V: C% b5 s' A, [ c+ V
力挺方冢庸人之留言也!/ O# q$ z8 S, d8 j; R
2016年10月7日# a/ m3 q" I5 W) N# F
1' q: a8 F, v4 `' V$ f, i0 W
John-Z
. X- j% X$ k* V5 p+ L5 b 资本论指导中医?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f0 B# b+ J& m
2016年10月7日) B$ ]! T/ {, H8 y
16 @9 V! j) _( C! C+ i
许潇杰 & U% U7 r7 X6 g5 s
文章开头就写了,中西医结合的路是西医病理和病机的结合。大家重点在路好吗?/ `5 P, a( C: T
2016年10月7日1 o _4 a/ H' B9 k1 Y1 c; `4 ]( b
1
: G' U$ m, E! O/ PC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