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 《扁鹊传》中的后世笔法 我们经过前边几次的严密推理和研究证明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扁鹊,就是生活于春秋末期的人物---秦越人。司马迁《扁鹊传》中所载的史料基本可信。班固《汉书.古今人物表》把扁鹊列为与越王勾践同时代的人物的考证意见我们也应当尊重。秦越人具体的生卒年我们无法考证出来,与秦越人同时代的人物主要有孔夫子,赵简子和越王勾践。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以及他著作《史记》的时候已经距离扁鹊生活的年代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司马迁在著作中有些是摘自于《虞氏春秋》等史书,有些是后人追叙前人事迹的“后世笔法”。当我们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的辨别的话,容易误认为扁鹊是战国中后期的人物。“后世笔法”是曹老师提出来的,以前没有人提出来,这是对《史记》中后人追叙前人事迹的这么一种叙述方法的准确的定义,对于我们读懂《史记》乃至中国历史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史记》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功勋贵族的兴盛与衰亡的历史),七十列传(记载的是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汉武帝之前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八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即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个字。《史记》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得到重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历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撰历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盛事,引为终生遗憾,忧愤而死。司马谈在去世之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史记》以汉武帝的《封禅书》为八书之一,可以看到司马迁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司马迁是补撰了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的368年之间的历史。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司马迁早年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的职位,奉命出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家的胸襟和眼界,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场所(宫廷);副本在家中。《史记》成书后,由于它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在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开始把该书内容向社会传播,但是篇幅流传不多,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中止。到了东汉时期已经有了残缺。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时期魏国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余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冯商所续《史记》七篇;刘知几先生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在西汉即使诸侯都没有全版的《太史公书》,东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赏赐宫廷中的《太史公书》也遭到拒绝。因为《史记》中有大量宫廷秘事,西汉严禁泄露宫廷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到该书。汉宣帝时褚少孙在宫廷中阅读该书,其中已经有些篇幅不对宫廷官员开放,到班固父子时,就宣称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赐予《太史公书》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朝廷也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表明东汉皇室依然不愿全部公开《史记》,只让杨终删为十多万字发表。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唐朝时,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也窜入了其他文字,失去原貌。今本《史记》中有些篇章或者有些段落不是司马迁所撰写,明显有补窜痕迹,如《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的语句,《公孙弘传》:“汉平帝元始中诏赐弘子孙爵”的语句,《贾谊传》:“贾嘉最好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的语句,等等。而对于《史记》缺篇的补写,南朝史学家裴骃在《太史公自序》末注文中引三国时张晏的话,说《史记》亡十篇,“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续,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认为褚少孙补了亡佚十篇中的四篇。唐朝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龟策列传•正义》则认为褚少孙补十篇,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也认为褚少孙补十篇。但是,据《汉书•艺文志》、《论衡•须颂篇》、《后汉书•班彪传》注及《史通•古今正史篇》等记载,西汉后期补续《史记》的多达17家。张大可先生认为真正补续的只有褚少孙一人,其余均为续写西汉史,大都单独别行,与褚少孙续补附骥《史记》而行不同。赵生群先生则根据有关资料,认为真正补续《史记》的除褚少孙之外,还有冯商,《汉书•艺文志》对冯商所续《太史公》保留七篇,当是补亡之作;删除四篇,应是续《史记》之文。 《史记》中哪些属于窜入文字,古今以来的学者也有许多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崔适先生,他在《史记探源》中认为,《史记》属于今文学,由于刘歆的窜乱,乃杂有古文说。刘歆伪造《左传》,凡《史记》中出于《左传》的内容,皆为刘歆所窜入。而且,崔适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史记》断限止于“麟止”(汉武帝元狩元年)(汉武帝至 雍 获白麟, 司马迁 作《史记》于此处止笔。后以“麟止”指绝笔。孔子根据鲁史修订成《春秋》,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左传》:“春,西狩获麟”,就是说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鲁哀公在春季打猎打到了麒麟,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就停止了继续写作《春秋》,司马迁效法孔子,听说汉武帝元狩元年在雍这个地方打猎打到了麒麟,也停止了写作《史记》)。所以,“麟止”(元狩元年)后的记载皆为窜入。崔适先生认为,《史记》中有29篇为后人所补和妄人所续,它们是:《文帝纪》《武帝纪》《年表》第五至第十(6篇)八书(8篇)《三王世家》《张苍传》《南越传》《东越传》《朝鲜传》《西南夷传》《循吏传》《汲郑传》《酷吏传》《大宛传》《佞(ning)幸传》《日者传》《龟策传》。崔适还认为《年表》五至九为褚少孙所补,其余妄人所续。崔适的一些观点颇有偏激之处,朱东润《史记考索》附《史记百三十篇伪窜考》一文,对“十篇亡佚”和崔适提出的29篇补续及其他说法涉及到的篇目共48篇进行辨析,有肯定前人者,也有反驳前人者。 % ?! R+ ?8 }* M/ C* o,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