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471|回复: 1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老师的浊毒化、化浊毒与我们常说的五积散体质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6
发表于 2018-1-13 14: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曹东义老师的浊毒化、化浊毒与我们常说的五积散体质原创 2018-01-13 李宏奇 李宏奇
9 ]+ v' U& y- u4 m; ~

关于身体的这种痰湿凝结,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曹东义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学术文章,浊毒化与化浊毒,文中就针对人体内的这种痰浊问题提出了“浊毒化”与“化浊毒”理论,文中提到体内的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内在、外在的各种原因,失去了其本来的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这就是“浊化过程”,浊化了的物质成了引起人体发病的因素,它就是“浊邪”。因此说,“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这种浊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寒、湿、热、火,曹东义院长的论文中还提到中医在治疗身体的浊毒时,能够化浊毒,中医在临床治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使身体热已清,毒已解,热病就可以痊愈;“水湿”“痰浊”之气,经过“活化”,流动起来,就变成了生理上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就转化为清洁;血活起来,淤滞的血液变为流动鲜血,血液也就重新有了活力,再一次参与到人体的代谢之中。

由此可见,“浊毒化”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机能下降的时候,物质在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化浊毒”是中医经过辨证论治,促使病理产物在人体内部重新被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环保”的智能化过程。

人体浊毒化的过程也是形成各种严重疑难病症的过程,甚至是肿瘤的前期阶段,在临床当中,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伴有浊毒化的病例比较多,但更多的是身体这些风寒湿气血痰瘀的瘀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富营养化,很多年轻的人,由于过度营养造成身体各种淤积,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形成疑难病症甚至是肿瘤的原因。


& c* U2 t& M, g7 H% E

所以,无论是脾困痰湿还是身体寒湿重,都是身体营养和水液代谢不利形成凝结瘀滞,营养摄入多,废物代谢不出去,营养输送不到身体需要的地方,造成身体风寒湿热气血痰瘀的瘀滞,内有湿热,外有风寒,表里不通透,整个身体就像不注意保养的汽车,发动机瘀滞了大量的油泥和积炭,光加油车没劲冒黑烟,这种状况更像养鱼时的那缸浑浊的水。虽然身体看着胖实,但却缺乏力气,人体没有活力,身体各种病症多,这类人群也最需要我们用药去化浊毒,去除身体的各种风寒湿气血痰瘀。

这种体质也是最常见的五积散体质,这种体质就是由于脾的运化和生清的功能过度旺盛,吸收能力太强,代谢能力差,营养过盛,就会造成身体的富营养化,产生一些不良的痰湿瘀浊,形成脾困痰浊的体质,这些东西在体内积滞日久,就会产生湿热,造成胃热上冲,胆气上逆,湿热上冲,造成上部的能量过盛,下部亏损的病症,就像是长夏暑天阴雨绵绵的时候,大自然中就会有洪涝,土地中就会有积水,植被会腐烂,反应在人的身体上就是脾实证的痰湿过盛,最常见的病症就是痰蒙清窍,头目昏沉,胃气上逆,身体疲乏,废物在身体内囤积,身体容易发胖,年岁比较大的严重的会产生三高症,富贵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痰浊严重,在体内形成风寒湿热火毒,也就是曹东义院长所说的浊毒化,这种浊毒化也是很多恶性疾病的前期阶段,如果不注意化浊排毒,就容易形成恶性病甚至肿瘤。               

这类五积散体质,虽然说是身体寒、湿、气、血、痰五积,但有的患者是七积八积甚至更多,风、寒、湿、热、气、血、痰、瘀,在医院检查就被诊断为身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轻微的或得病时间短的年轻人,往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得病时间长了不治疗,容易引起三高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类疾病甚至一些恶性病,其实中医看这类病就是内有湿热,表里不通透,身体存在瘀滞的情况。

我给这类患者解释病情的时候,说这种状况就是年轻气盛,过食膏粱厚味,不爱活动,人体营养过剩,废物代谢不出去,营养输送不到身体需要的地方,造成风寒湿热气血痰瘀的瘀滞,内有湿热,外有风寒,表里不通透,整个身体就像不注意保养的汽车,发动机瘀滞了大量的油泥和积碳,光加油车没劲冒黑烟,这种状况更像养鱼时的那缸浑浊的水。在调理这类体质的时候,就像修理汽车,不仅要及时的清理油泥和积碳,还要注意加油润滑,更要注意正确的使用和保养。

      

我在接诊这类患者时,针对他们的身体出现的问题,用五积散加味,疗效显著。五积散是我最常用的一张方子,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患者风寒湿气血痰瘀的情况进行加减,争取每一味药和它的用量,都要和患者的风寒湿热气血痰瘀的病症丝丝相扣,改善患者体质瘀滞的状态。

附五积散原方:

麻黄6克,白芷6克,肉桂6克,干姜6克,苍术9克,厚朴9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9克,当归6克,川芎6克,芍药6克,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6克,甘草6克。

五积散的用药特征是患者以湿为主,伴有风、寒、湿、气、血、痰的瘀滞,他们这类人的长相特点是体型肥胖,肌肉不坚实,肚子比较大,身体困重,缺乏活力,面色黄暗,油腻,有的还长有痤疮,这类人群容易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高尿酸血症容易并发脑中风、心脏疾病、痛风等,容易出现关节痛,腰腿痛,肩背疼痛,而且遇冷以后疼痛加剧。身体内部还有消化道的症状,容易出现肚子冷痛,大便不成形,便溏稀,恶心呕吐等,还有一些人出现痰多、咽喉不利、气喘、呼吸不畅等呼吸道症状。除了身体这些外在的症状之外,有的人还会出现精神神经性症状,如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有的人情绪不稳定,悲观、焦虑、抑郁,还有的女性,有月经不调类疾病,这类五积散体质的女性往往月经稀发,或者闭经,或者量少。检查的话,这类体质的女性大部分有高雄激素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症,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月经不调和不孕症。这类体质的舌象色暗,或胖大,或凹凸不平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脉象多沉迟无力。

在用这个方子调整这类五积散体质的时候,用药改善身体风、寒、湿、气、血、痰的瘀滞状态,还需要告诉患者得病的原因,要从饮食和生活上做起,我们经常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减少高营养高能量的膏粱厚味的食物摄入,饮食清淡多食粗粮蔬菜,均衡的营养,加强运动和锻炼,才能使人体的气血通畅,人体的脏腑功能运行正常,体质才能根本改善。


* r. r- j  a% M" R

: p* v" ]8 p2 L0 ~. x
" c& D1 ]# Y' r9 r0 |& d0 u

1 P0 r7 p6 W- J6 U; o6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8

主题

6932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6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19: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浊毒化”与“化浊毒”5 x# U! N! w3 Q& L' `/ {

1 j+ g9 [# o) ^5 J6 S) P: ]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3-081 c7 S1 U/ i* r: f
5 q- f  |. _9 S# H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 b( i7 \1 V1 f6 K1 y  L* D
# G& ~% ^2 J: n' m中医“浊毒证研究”被列为重点支持课题,其研究过程也与其他科研项目一样,必须明确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 `& p  o/ C; i3 L# l5 }$ E
# q  w* Q' X% `! C- y: D
何为“浊毒”?首先得明确其研究对象是一个新的物质还是学术理论,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它与传统中医所说的“毒”、“浊”究竟是何关系?
& t2 M1 z5 L1 T# Z  J
9 S+ E- V( T: Q4 \9 A6 `% U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早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那么,“浊毒”是一种新毒吗?中医认为,毒就是对人体的伤害因素,六气太过变为六淫,六淫引起人体发病,六淫就是“毒”;人吃的药物、食物,如果药不对症,或者食物变质,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这种所谓的药或食物就是“毒”。/ X9 ~$ O: o0 K
; W% k3 P4 L/ [$ m- ?% `
人体有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其本来的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引发人体疾病,那就是“浊”。因此,“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7 f2 i+ a( R3 l( N8 b9 Z
/ N/ t5 d" m& B/ j' v  Q/ m- T
由此可见,“浊毒”并不在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之外,而是另有一“毒”;也不在湿浊、血浊、气浊之外,而是一个新的“毒浊”。“浊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个物质所包含的两个元素。
3 i8 D0 Y2 S: o) J4 m! x( U5 {/ d/ y' Y3 P9 r6 n2 Q
“浊毒”的广泛性与危害性
. B7 ^" h3 W' S" D& P, x# g2 _( y: [! q5 H/ W
作为一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的物质,“浊毒”应该早已有之。张仲景也应见过它,叶天士也应知道它,只是他们并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如今倡导这种学说,并不是玩弄概念,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9 @. J) h% E" [4 h* g! b
3 G: w$ N$ k' m2 {我们认为,“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则生浊”,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浊毒”,其造成的危害十分广泛。似乎有“满眼皆是浊毒”意味。笔者认为,这既是中医学见微知著,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是辨证看待利与害、邪与正,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深刻体现中医学的智慧。) c  P' n- E, z" s0 J

8 l0 O" H0 ~" G- E+ ~, C5 L2 j- Z自然物质的“浊毒化”
$ I$ {5 P  B( w. W/ a% L1 ^+ J, K
3 [! a/ f% r' @4 ^/ D六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与六淫之间的界限,不靠物理指标区别,而以其对人体的影响来确定。无论多高的气温,多寒冷的风,只要不引起人体发病,就是六气之一,而不属于六淫,也就不属于“六毒”。这就是说,六气与六淫的划分,是以其对于人体影响的结果来推定的,是一个相对概念,属于价值判断,不是一个物理量。这就如同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所说:“夫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
) D; t: w/ b" }9 F+ y  K" }& k6 _5 `8 t( E, i0 P; f( V
这样相对规定六气与六淫的界限,并不是中医学的缺陷,并非不规范,而是完全尊重人体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刘完素强调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就是火,是为了推行他的寒凉主张,为清热解毒治疗法则奠立理论依据。
; ]/ f+ S% C# Z; `
/ H6 @& N8 B: v$ C. @自然物质的“浊毒化”学说,为中医在临床上解毒化浊的治疗措施,创立了理论根据。
9 C: n& Y# y$ K; o) W; c" h3 H" X6 H
中医治疗“化浊毒”
- ?; E# Z, ^# h% @; o2 A6 [5 b
. j- O1 {1 S& j  h/ h中医临床治病过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那么,体内的“热毒”经过“清热解毒”之后,“湿浊”经过“利湿化浊”之后,“瘀血”经过“活血化瘀”之后,它们变成了什么?变化之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 M8 u+ A3 T, H- u% D. h% g& g& o& B8 O- W! B; W. k
在人体脏腑功能的参与下,热已清,毒已解,热病就可以痊愈;“水湿”“痰浊”之气,经过“活化”,流动起来,就变成了生理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就转化为清洁;血活起来,瘀滞的血液变为流动鲜血,血液也就重新有了活力,再一次参与到人体的代谢之中。3 I: |, A( B# r. \  U7 Z7 \
" R( Y0 o5 g- f
由此可见,“浊毒化”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机能下降的时候,物质在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化浊毒”是医生经过辨证论治,促使病理产物在人体内部重新被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环保”的智能化过程。5 m) K: R9 S0 Z. r/ |
, d6 y. I1 d5 _1 N- `! ^6 i  y
趋利避害,化毒为药,是中医学独特的智慧之所在。由此看来,“浊毒证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发展中医学术、彰显中医特色的一个重要方法。- C' r9 L8 O+ [% C- i

/ d" v, y$ O- S/ n" g5 l上一页:《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0 @) C4 N( D% ]. {下一页:经方治疗胃溃疡! L& J# j/ n& n4 F: a% x! ^
3 J& U% R; W2 s4 d3 N
搜索
7 P1 G5 j. T; o- u, N更多..) e. h6 @3 `! ~, `
12345
; g9 N( E/ w' o; {6 e% w
. S) j3 z3 R+ M7 U+ ^&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