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传承人可通过单招上大学
曹东义 发表于:2018-2-5 14:01:3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755
中医传承人可通过单招上大学2018.02.05 中国中医药报5 S' E1 q+ m' g# q" i* y/ v& p
- A. @# y! f& o" u" v

本报讯 (记者栗 征 索晓灿)日前,河南省教育厅、省中医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面向中医传承人实施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2018年,该省继续面向中医传承人实施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承担招生和培养任务,计划招生40人左右。

本次单独招生面向中医医疗工作者、中医学术传承人进行。报考者户籍须在河南省并符合该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同时还要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条件之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含助理)、乡村医生执业证、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基层中医从业人员;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省级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的传承人,并签订师承关系合同且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确有中医诊疗专长,且具有中医药专业高级职称或开办有医疗机构的医疗人员的跟师子女。

据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研教育处处长马高峰介绍,2014年,河南省对全省中医人才分布情况进行摸排调查,发现基层中医人才严重匮乏。为使基层中医人才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益补充,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的精神,2017年,河南省面向中医传承人在全国率先实施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计划招生40人左右,有150余名考生报名。该专业学生将经过3年专科教育和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毕业并通过相关执业资格认证后,即可走上工作岗位,在基层发挥中医全科医生的作用,服务百姓健康。

本次单独招生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时间定于2018年4月1日。欲报考者须于2018年3月6日前登陆河南中医药大学招生网站进行登记。考试总分500分,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包括语文、中医基础理论两个科目,采取闭卷考试,每科满分150分。面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采取随机抽题问答、专家提问评价的方式进行,满分200分。拟录取的考生名单经省招办审批后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参加2018年普通高校其他考试招生。

河南中医药大学根据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中医传承人学生的特点,采取全日制上课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在参考针灸推拿本科生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考生入学后单独编班,除不能跨校转学外,其他待遇与参加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相同。

据悉,河南省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面向中医传承人实施针灸推拿本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

6 Q) n, `/ I# d3 M2 X. k

* c6 z* S7 O! F: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8 17:01:36 | 阅读全部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八)
9 o9 S2 H- g+ T3 k
: T! N2 T0 c7 Z5 [原创 2018-02-08 王世保 中华静修园% j- g# C; p% @  B& F
9 c* ?7 y1 r( A* P: Y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
# K& c, \8 [/ [' J% q
7 O! G8 i  q) C5 O1 s7 o% I第八问
) A$ O/ @4 E5 A问:“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药物保障等方面,需要采取些什么措施?志在中医的年轻人,应该先打好什么样的基础?是中华人文、中国哲学、中医基本医理?还是解剖学、西方病理学、药物学、传染病学?+ u8 X/ e# h( \9 ?
答:“中西医并重”是政府发展卫生事业的大政方针,而“中西医结合”则是政府发展中医的方向和路径,由于负责发展国家卫生事业的医政管理机构被西医所控制,“中西医结合”也就成为了西化中医的具体措施,导致中医走向前所未有的式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医队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50余万萎缩到现在名义上的40余万,而西医队伍则由原来的8.7万迅速发展到250余万,仅从中西医队伍各自的体量上看,“中西医并重”有其名而无其实,只能在纸质文件中落实。因此,要真正实现“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就要废止当下的中医西结合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以及药物保障,壮大中医队伍的规模,让中医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8 L2 ]. o: c3 s9 G9 f要实现“中西医并重”,首先要将中医与西医的管理机构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国家最高医政管理机构以前是卫生部,现在是卫计委,完全是由西医控制着,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只是隶属于西医行政管理机构的二级机构。最高医政管理机构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中西医在发展政策、法规以及各项措施等方面的不对称。因此,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就要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卫计委的管辖之下脱离出来,由国务院成立国家中医药发展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中医管理局。只有保证中医的医政管理机构和决策的独立性,才能做到中西医并重。
/ o4 J9 v3 k% N& h: w7 B4 U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其次要建立以《中医药法》为基础的中医独立法规体系。西医控制的医政管理机构在以前实行一法两医,即按着西医的管理法规来管理中医,以西律中导致中医队伍出现急剧的萎缩。首先,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大多数中医毕业生不能即时进入临床实践,毕业后就被迫更换职业,白白地浪费国家医疗教育资源;其次,几十万的民间中医被禁止行医,导致基层社会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民生困境。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就要建立以《中医药法》为基本法的中医独立法规体系,从行业准入、处方权、医疗机构等各个方面按着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进行重新制定。! ~+ L- a) s, r6 d! B
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其次要按着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培养中医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虽然仿效西医院校教育先后建立了二十几所高等中医院校,但是教育思想却受到中西医结合的侵蚀,让在校的中医学生接受中西医结合教育,导致中医学生难以掌握中医理论思维,缺乏文化和理论自信,进入临床之后很快就蜕变成为了西医师。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就要变革高等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思路,将中医学生学习的西医部分完全剔除,引入国学和中医经典教育,增强中医学生的文化和理论自信。
3 ^* i* O- z% O1 I% H$ O' h要实现“中西医并重”,还要按着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化特征建立独立的中药管理制度。国家最高医政管理机构违背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将中药从中医中割离出来后,将其归属于西医控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西药的管理法规《药品管理法》进行强制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西医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临床试验等各个方面管制中药,推动中药随同中医一起走向西化,大大地限制了中成药的发展。要实现中西医并重,就要停止中医中药分开管理的状态,将中药事业归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并废除中药GMP和中药新药审批办法,实行备案生产的管理制度,还原中医中药的本原状态。  G1 S0 r. b5 `- l/ r
中医的诞生与发展建立在以上古六经、儒道为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志在中医的年轻人要学好中医,首先就要打好中华文化的基本功,建立起文化自信,比如学习《周易》、《老子》、《论语》与《大学》等文化经典;然后再深入学习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建立起理论自信;最后深入学习临床各家学说,比如金元四大家、张锡纯、郑钦安、叶天士等人的著作,建立起临床自信。只有建立起文化、理论以及临床三重自信的中医学者,才能充分展现中医的临床疗效水平,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2 @; V8 S( C% G# f$ S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伴随着其母体文化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全民普及与发展一起进行的。中医在二十一世纪的复兴自然也不例外,其前提是重新回归已经失去的母体文化—以上古六经和儒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孤立的中医就只能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环境中被异化,甚至像佛教在印度那样有彻底消亡的危险。国家已经启动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工程,现代的中医人不仅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还要肩负着复兴中华文化道统的历史使命。
2 ?, Y3 q( A* g  [6 G(说明:本文首次提出文化、理论与临床三自信的中医教育理念。)
' }, c$ m6 A( z, v ; w$ _# q  a/ h: E% E1 l
关联阅读:+ K: c6 r8 ?; }- H- R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七)
# l1 T+ t) A# @*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六)
' m: \7 E0 n/ p4 V& g! n' P4 X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五)/ `' O& V+ \6 b  C, j; p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四)" ^) D6 _0 D7 ~, Z: Z! x7 a
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三)
( w: v# m( X9 H9 R, y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二)
4 \" S1 y+ g. B6 s+ @% U答许嘉璐先生的“中医八问”(一)3 W8 j. q; P6 C$ |
复兴中医是维持中华民族认知先进性的必须# A, S3 p4 ^0 t/ g7 }9 c. |2 W
科学主义就是消灭中医的那只无形的手
- g) h+ o& G1 O6 X8 H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五问  c1 t& J: D0 e, [
中医国际化:世界不需要被现代化的“伪中医”
! E% Q; Q& q* ^% a6 ~对系统科学的迷信,还要误导中医发展多久?
  ]# J4 Z; }* u  h扶持中医院本质上是在“曲线废医”% i$ a' \5 K, H, B4 |; J9 w* u
————————
/ P9 l% z2 ~) j关注微信号zhjingxiuyuan66,阅读更多益智文章
* F1 a) G& _5 h' `' f3 p  j: W+ @: m8 M
阅读 4119 投诉
6 {: u3 l* I4 c4 i$ Q精选留言$ m. g9 u8 R% L6 o5 }: l
写留言3 q8 h' b( c$ y& V! t

" B# C7 c* }( L# K/ I - G. i! C4 V# A$ K" J
涓和堂(涓河居士)13823955198  置顶
$ H  h" P9 x. q 说的很全面,中医应该走自己的道路,民间中医应大力发展,所有的一切看国家的导向和决心。
$ s5 ~) [/ `9 x, ^; @3 K) E2小时前. \) f! t9 Z; r/ P/ f0 \, J7 b
3
) B% ?, ]& b, t4 f王胜军  置顶
4 X6 E5 D9 G" h5 K& U5 a ‘三自信’,何止是中医复兴的理念,更是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理念!给王老师点赞,赞,赞。
: n6 v$ d5 o$ q' g" P$ h6 w7 @6 R7小时前
$ F5 F% {, t- p, j# B . t% X8 o" I: L# `2 f
曹守青 " L7 h1 E+ r; E8 X, ~% a
“ 将中医学生学习的西医部分完全剔除 ”,这是不可能的,封闭只会落后1 g" c  ^6 ?( Z# G7 u- D& M1 r
7小时前' s7 p, `. m8 e# g4 x9 _2 [5 d
2 作者回复
4 J& [( h1 A; }4 Q8 q+ z调查一下西医院校开了几门中医课?为何中医不学西医就是封闭落后,而西医不学中医就非常正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9 [/ {% _; p* |/ K6 M3 w
6小时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9 10:29:32 | 阅读全部
传承中医药切莫错失了方向: X* I2 `2 n. ^) u  A: R
4 e' c4 u  r. n; |- Q
原创 2018-02-08 陈家功 岐黄火炬& t* t4 G6 l' E
$ x7 e( r' U, k) K5 s: u
应该传承中医药,这样的看法似乎在增多。至于,何谓中医药?为什么传承中医药?如何传承中医药?中医药传承的怎样?这类问题,大家并不都清楚,需要中医学人士来回答,需要建立学术共识,给社会一个指引。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构成独立的话题,说起来颇费口舌的,本文仅择取中医药传承方向一题,略加说明,其它的话题不作展开。请同仁时贤批评指正。, q; O" D8 W, ^3 m
中医药,是近代区别于西医药对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约定俗成的一个称谓,并没有统一的内涵性定义;但是,中医药称谓被法律、学术共同体所采纳。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指的是中华文化关于“生命”、“养生寿人”、“防病治病”的心医学问,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称为岐黄学或轩岐学;中药学,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中药又称为本草。
$ @4 S1 u$ ]; D- Z1 y4 J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演变,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抛弃中华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同体共命,中医药同中华文化一样存在濒临流传中断的危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中医学“养生寿人”、“防病治病”,具有西医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建设健康中国,需要中医药独特价值,正在被世人所认识。这或许是应该传承中医药的基本理由。
2 f9 h% H- H5 \' n7 n! ?% Z传承中医药,方向是一个核心问题,既不要传错了方向,又不可以失去应该坚持的方向。当前,传承中医药的方向,中医药界主要有三种主张,其一,中医药需要吸收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发展;其二,以科学理论改造岐黄学理论,使之适应现实之人以及西方人类;其三,传承岐黄学理论技能,恪守岐黄学理论技能的独立性。有必要指出的是,中西医结合,本就不是中医药,也就不可能算作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 V2 S, W' F. A% P$ a) C; @% r+ _概而言之,第一种观点,坚持中医学理论的主体性,吸收科学技术;第二种观点,放弃中医学理论主体性,以科学改造中医学理论,二者共同之处,都坚持以科学为立论发展中医药。其实,两种观点,代表了辛亥百年中华民族中医界两大主流观点,即“中医具有科学性”论和“中医不科学”论。中医学理论科学与否的观点,仍然广泛存在于当今中医界,并辅射到学术界及社会,尤其是“中医具有科学性”论的影响力还很大。传承发展中医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方向。
+ s; Q7 \8 |2 w1 O- j0 t$ S中医学理论科学与否,是辛亥百年中华民族认识中医学理论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中医学理论科学与否的争议,是由“中医不科学”论挑起的。“中医学不科学”论,设定科学是正确的,将科学作为标准评价中医药,以此为前提挑起争议。坚持“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论的一方,则是被动地接受科学标准这个前提设定,或者说,不反对以科学为标准展开反击,却不能够看到,以科学为标准的前提设定缺乏正当性。由于争议大前提的设定缺乏正当性,导致争议的双方一开始便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中医具有科学性”论的一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场百年之争议,一直置于科学标准前提之下,因而决定了坚持“中医具有科学性”论的一方不可能胜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M+ L6 U( q1 u5 V) I: h7 g争议的双方,尤其是坚持“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论的一方,从不质疑科学标准的正确性,这是争而无果重要原因。科学,是西方文化实体观一个子概念,科学的本义是实体观。实体观,是西方文化的本体论,是西方文化的起点。实体观,建构了西方文化独立的、完整的、自洽的文化体系。实体观是一个人为设定,只认识世界“实体”性一个侧面,忽视世界“关系”性侧面,存在根本性缺陷。当代西方文化学术共同体内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中医学不科学”论、“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论,不论是历史持有者,还是现实持有者,都不清楚西方文化实体观这个根本性缺陷。5 z5 K" e8 M1 E0 c, `. j
2 W# o/ A6 o; f
众所共知,生命现象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可分割。西方文化对生命现象的认知,将“灵”与“肉”分割开来,以“肉”为对象,建立西医学;以“灵”为对象,建立心理学。西医学与心理学,都存在根本性缺陷。科学的本义只可能适用于西医学生命现象的“实体”性。岐黄学生命观是“心物一元”,体现为“形与神俱”、“精气神”三位一体,科学的本义根本不适用于岐黄学理论。因为科学,对“灵”的认识从来都是“不可思议”。以科学透视岐黄学理论,如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历史,科学论者掌控了话语权,科学论者如同“小人得志”;岐黄学者如同“秀才遇到兵”。: A% {- `7 X8 z
人类历史创造遗留下来的文化存在多样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站在文化多样性立场,不管是“中医学不科学”论,还是“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论,都是以科学为标准,评价中医学理论,都是不承认中医学的独立性,不承认中华文化的独立性,都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否定,所不同的,只是主动与被动、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分。
6 R( |  U% d8 f: K0 b4 F5 E6 Q6 T中医学理论科学与否百年之争,是争议者的文化观念出了问题,问题是以怎样的文化观念认识中医学理论,即是以科学——西方文化立场认识中医学,还是以中华文化立场认识中医学,对此,争议者并不懂得。这个历史事件,说明争议者“中华文化不懂”和“西方文化不通”。其实这个现象,梁漱溟先生在1921年就指出来了,他是这样说的,“如何是西方化,如何是东方化,日本人虽是东方人,但据所已知的而推他,一样的不了解东方化,虽或颇领纳西方化,但亦只片面的了解。至于中国人在两文化的争战中,大多数都尚不了解西方化,少数了解的也只片面,又都于东方化主脑的佛化孔化虽是自家故物,也还不了解”(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P221)。历史的演进,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百年前的警告而发生改变,相反,后世之人“西方文化通”、“中华文化不懂”愈加严重。不仅如此,“中医学不科学”论者,“中医学具有科学性”论者,常常以“他人——历史上、现实中名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错误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甚为严重。
% R- m2 F6 |6 [( W. B岐黄学是独立的、完整的、自洽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如果以科学改造中医理论,或者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吸收科学技术,那么,都是错误的方向。同样,如果发展中医药的方向,不是承认岐学理论技能的独立性,不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以岐黄学理论自身方式,以文言语言文体传承岐黄学理论技能,那么,必将失去发展中医药正确的方向。0 X: L3 @5 k) L% e
中医药学人内修,是坚守中医药发展正确方向之本,自觉地自我补习中华文化、补习文言语言文字学,熟练掌握岐黄学经典理论技能,是内修必备内容。当然,为传承岐黄学立心,才是完成内修不竭的动力。; K5 M# i8 I% v) Y
$ \: W; R% ~; J. }. P
作者简介:陈家功,男,1962~.辽宁普兰店人,毕业于原大连市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最高学历中医学本科。曾工作于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3年开办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关注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政策、中华传统文化和文言语言文字学;关注哲学、逻辑学和理论物理学等。文章曾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药文化》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9 10:41:41 | 阅读全部
中医不是科学范围中的某一科, [4 h! w+ R; V8 |: @# I3 O

! g, V9 ^% X" c' t8 |7 b2 c& p9 S原创 2018-02-08 王昆文 岐黄火炬' B: P1 q$ G* x, t6 @
: x" V: @7 h! O
中医不是分科的学问,而是许多科的综合。试看中医的眼界是何等的宽阔:天文、地理、人事、古今,皆包括其中。! y( f  j( ^5 P) y
    楼宇烈先生说:“科学这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是世界近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含义是指分科的学问。”由于中医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的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等,没有停留在所谓“具”(即“生生之具”或物质)的层面,而是已上升到“道”的层面,因此它是以道统艺的。医中含道,道在医中。故道不灭,医亦不灭。) l) x% j5 S, t! f& v* J( B
    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这就是医,这就是易。楼宇烈先生还提出,中医就是“生生之学”,它最能体现《易经》“生生之谓易”的内涵,又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代表。它不仅是专门治病的文化,而是整体的文化。中医就是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符合宇宙即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二者是相通的。所以,楼先生在为《中医药文化》杂志创刊三十周年的题词是:“师天地 心广大,顺自然 致中和”。这算是点明了中医的核心和本质,是画龙点睛之笔。他对中医的这个认识应在我们许多中医人士之上。# a( p, F, s* T9 |7 K
    总之,中医是形而上者的道。它研究的不仅仅是物质(或所谓“器”)或主要不是物质,而是关系、模型、精神世界,以及玄学等等,它已超出了科学的眼界。科学如果分科太细,则眼界就越窄。“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的人。” 西医在这方面恰恰是重视前者(物质)而忽视了后者(精神)。它只重视看得见的“形”(物质),哪怕是小到分子、细胞,这就使它的认识受到相当大的界限。
+ O$ J0 Q& l0 c5 C- m. Y刘长林先生说:“不能认为唯物论是绝对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坚持这个,那中医学就难于生存,就非走样不可。”本文是我阅读了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生生之学”一文(刊登在《中医药文化》2014年第3期)后的体会。这里我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科学造福于人类的一面——诚然,科学使人类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和历史,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日行万里等,大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极大地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但是利弊共存,祸福相依。我们还应该看到科学是要改造世界,改变自然,“科学作为人类最胆大妄为的一个领域,它对人类的破坏性,可能比人类的道德缺陷更大”。这一点,无论如何应该警惕。
' C8 q* _' r4 k6 x5 \6 K+ [    中医是像科学那样有胆大妄为的一面吗?它能像科学那样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吗?(如核泄漏、原子武器、化学污染,农药、车祸等)。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利用科学,但不要迷信科学。我们要认识到中医与科学有根本的区别。* }+ F8 u$ z; \1 u
    《中医药文化》编委会主任段逸山先生说:“近百年来,传统在时尚面前失体,中学在西学面前失颜,中医在科学面前失语,已经成为不争的实情。我们现在正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丢失的‘体’、丢失的‘颜’、丢失的‘语’,这是必须的。”——看来,段先生也是未把中医列入科学之中的。5 K  u; D: [1 ]. Z/ J& n$ s
    目前的问题是:当中医遇到了科学,还能保留住自己传统的理论及语言吗?% A8 Y0 d% N; q

9 {5 D1 J+ e$ V2 |2 X作者简介:王昆文,男,73岁,四川自贡人,双手先天性残疾(肢残二级)。从20岁开始业余自学中医,曾担任过挑运工、业余卫生员、宣传员、医务室医生。退休后在本地几个中药店坐堂应诊己21年。曾在《国医论坛》、《四川中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中国中医药报》等医刊及报纸上发表医论约一百篇,代表作有“仲景学术与《内经》”、“试论通法”、“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新编中医启蒙三字经”等。本人拙作《坐堂医笔记》己于2016年10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0 q5 {/ Z# Q2 P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