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孙思邈到禹州,躲避医患纠纷,终成大医
曹东义 发表于:2018-2-13 10:56:4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597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8-2-13 17:23 编辑
( m1 C) ~+ d2 o% p
7 W& N- @- y) ]1 ?  e1 Y9 D8 s孙思邈与禹州的关系
4 D6 j; _' x  y7 p3 w曹东义! [3 G3 x  I" ^. h  S% x
河北省中医院科学院
' E; Z- t1 ?  q6 _' e$ S
. U1 i. _/ u$ X$ P7 I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介绍,史书上都是在他成名之后的介绍,因此,出身贫穷的孙思邈,是如何成名的?
正史不载,在禹州的民间传说,却流传了一千多年。4 P2 j, [3 t$ q. j

最近半年,因为我筹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几次到河南禹州去。


7 B# y+ E; s* c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58&extra=page%3D1


% O& b0 g# Z/ h) ?; |. V

听多人提起,禹州有雷公炮制中药的历史遗迹,并且孙思邈也是在禹州成名,然后才回到陕西家乡,成为成功人士。

他来禹州,据说是因为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纠纷,从家乡仓皇逃到禹州,在这里重新学习,深刻反思,才使自己医术逐渐精湛,名闻遐迩。据说这些传说,记载于禹州的地方志之中。

此前,很多研究孙思邈的文章,都没有说过有关资料,难道这是杜撰、附会出来的?

这些传说,是我到禹州之后,才听说的。

细思之后,其中不无道理。

我们不能低估古人“行走”的能力,也不能说某个古人只在出生地生活才能有成绩,恰恰相反,很多的学问,是因为“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才有的大学问。

孙思邈在南北朝之后,能够具有渊博的知识,唐代初期很多大学问家都敬佩他,向他求教,也许他除了聪明善思之外,他很可能“游学”各地,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河南处于中原腹地,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传说,即使孙思邈没有医疗事故、没有医患纠纷需要躲避,也有可能主动到禹州一带长期生活。

有人说,孙思邈在禹州生活了50年,对这一点,我持保留态度。

为了探索有关问题,我扪引用有关资料附录在下边。

百度介绍孙思邈说: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 g; V% O. n# ]5 O$ P# e

《旧唐书·孙思邈传》说: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嘹。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B, Z) C$ c( N9 r& ~  x" P) [
     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则烝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端则燋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燋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钅乏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 A& H) A) b' c& U: N  _    照邻曰:“人事奈何?”曰:“心为之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也。”$ b" O5 C" ^/ X- k' p0 N
   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堕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此则人事毕矣。”" O  s0 h- Q) d8 x& M* B2 B
   初,魏征等修齐、梁、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8 _6 z* U7 i4 E4 F+ C

7 N' F& Y- |( I* D& a
$ }0 z8 T  N: z0 D1 t2 U1 v

) z! F; Q: Z$ A; I! X( Y" w
2 q( Y9 B( z+ w! }0 @! Q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自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 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 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根据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 ,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猝,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究归天,束手受败。 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 v2 i+ @4 m; }0 `

《千金翼方》自序:


& T3 W6 d9 G- A# n, y4 {& L  a
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知关 玄牡,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稽炎农于纪 ,资太一而返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医道由是滥觞,时义肇基于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寿于乾坤,岂伊芳难老。俦厥龄于龟鹤,讵可蠲 。兹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谓也。若其业济含灵,命悬兹乎,则有越人彻视于腑脏,秦和动达于膏肓,仲景候色而验眉,元化刳肠而湔胃,斯皆方轨迭迹,思韫入神之妙;极变探幽,精超绝代之巧。晋宋方技既其无继,齐梁医术曾何足云。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然则三部九候,乃经络之枢机。气少神余,亦针刺之钧轴。况乎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心考锱铢,安假悬衡之验,敏同机骇,曾无挂发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故先王镂之于玉板,往圣藏之以金匮,岂不以营迭至道括囊真颐者欤。
余幼智蔑闻,老成无已。才非公干,夙婴沉疾。德异士安,早缠 瘵。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徇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酌华公之录帙,异术同窥。采葛生之玉函,奇方
毕综。每以为生者两仪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气。气化则人育,伊芳人禀气而存。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于我,人处物为灵,可幸蕴灵心阙颐我性源者。由检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号曰千金,可以济物摄生,可以穷微尽性。犹恐岱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譬 之相济,运转无涯。等羽翼之交飞,抟摇不测。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辞;玄文奥矣,陆绩增玄翼之说。或沿斯义,述此方名矣。贻厥子孙,永为家训。虽未能譬言中庶,比润上池,亦足以慕远测深,稽门叩键者哉。倘经目于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 z2 \+ |. a. \! F1 {4 Z( }* t8 ~

5 E% @* q2 I+ a# q: y: y
会务组特别提醒:
参加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人员,或者前去学习交流、展示成果、推广项目的所有人员,大约500到1000人
为了做好接待,分别住在4个宾馆,需要在线填表之后,才能“一对一接待”,精准服务,有序不乱。否则,就难以保证质量,不容易达到预想的效果。
因此,请登录网络,在线用邮箱申报、设立密码,上传照片。所以必须抓紧办理。
不熟悉网络的人,请年轻人帮助,在电脑上操作很容易成功。

7 X( g7 a$ T5 d: ]- ?# x8 x  t6 h3 V7 k
在线填写,请登录:
- v6 F  k% n& e. I1 S0 N
7 w$ U5 y7 i+ g) {% |+ V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13 15:55:20 | 阅读全部
人物争议
* e+ a4 K, u& a4 x+ C( b$ f; w  [
生于581年; ^, t/ n2 a4 {! A2 [0 I

4 B! u( h6 Q" J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论及孙思邈年寿,认为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享年101岁。
6 Z1 R8 ?! f' Q" d  X
1 L8 [; U% Q3 f! D) P  O  N生于560年以前% Z; m% p  X/ H6 C' q

5 z  I/ K0 q+ g: a/ t0 V) `* N- {) I: w费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认为,两唐书孙传所谓孙氏在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以及杨坚辅政时徵孙氏为国子博士,孙氏称病不起等史料,推论孙思邈在578年-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孙氏应在560年以前诞生,其享年应为120岁以上。史仲序、张志远氏主张类似此说。[15]+ J% t1 H" w+ B! |1 L7 G( I2 U- P' `

! d4 c0 c' s+ `生于557年
5 c  c  Z0 R$ X, N1 G
4 l  r7 ]& D( B# c, \8 i8 N一说孙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为永淳元年,享年一百二十五岁。* k" S% m* L. a5 d9 T6 w
4 p# y# `- T; a8 [3 K
其主要根据是:一、依《旧唐书·孙思邈传》,北周宣帝时孙思邈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杨坚辅政,征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称疾不出仕。按周宣帝即位于建德七年(578年),次年禅位于静帝,而杨坚辅政是在大象二年(580年),故孙思邈生于开皇元年的说法令人怀疑。2 T7 T1 ^3 h8 F. p' c* s8 {
7 w6 R5 {0 c& l' K- i9 i
二、魏徵等于唐太宗贞观时奉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曾屡次询访孙思邈,而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按修史人员如姚思廉生于557年,李百药生于565年,他们熟知前代史事,难道还会一再询访比自己小一、二十岁的孙思邈?% T9 O; U/ x- O  D. {/ ]+ \
5 A7 @% c( l+ x
三、《旧唐书·孙思邈传》说:"询之乡里,咸云数百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百岁人矣。"据史推之,孙思邈当生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左右,则列传中的有关史事大多可以讲通。若其的确卒于永淳元年,那么孙思邈的享年应为一百二十余岁。[15]
3 f8 _# {9 G4 ]5 X) ?- K$ R
5 \% R. n& r: J/ O( t2 Y7 r  L生于541年4 S- w5 U' J+ ]
8 w( J, V4 d1 }, s1 ?" Y
马伯英等均持此说。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过去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以及将照邻《病梨树赋序》中"今年孙思邈像九十二"改为"今年九十三"等论据不足且不够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书》中无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记载,而否定隐居太白山,被赞为神童,杨坚征召等三条史料是难以信服的。马伯英等氏等则认为孙氏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是其闪烁之词,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为辛酉,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其全句可理解为"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们认为以此推论,则独孤信赞"圣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间回长安期间),杨坚征召、魏徵修史请教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郭霭春亦主541年之说。依此而论,孙氏当享年141岁。[15]
5 @( A4 A3 M& B+ K$ ]; p
: e1 S# w: ^( }* f+ t) B1 _生于515年或518年2 Y) R, X! Q0 y- M  H
. {8 }* F  {' r4 L8 [
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独孤信赞称孙思邈为"神童",应为独孤信受命入关抚岳(贺拔岳)余众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时孙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孙氏生年则当在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卒,则享年168岁。于此观点相近者为清刘毓松所著《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据其推算,独孤信评品孙氏的时间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间,当时孙适满20岁,自此上溯20年,当生于北魏神黾元年至二年之内(518年-519年),如此,孙氏享年为164-165岁。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8-2-13 15:49:08 | 阅读全部
下面介绍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
  {* ~. H: C: J& }- S
- l! `' f) F7 f
. P: i7 m, j* C. ]9 ~6 o* z6 I人物生平3 R( v4 g1 D& L2 [' r: Y" M' d2 U
  V9 [6 R% {  h; k7 S" B  |; |! G( b
天资聪颖% Q& B- a& S* z3 \
, Z- ?8 o6 \8 R, ^5 S1 \+ ~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1]5 _- |! P1 O8 @; r8 u! r
- j: o/ m, U" d5 Q. C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2]/ _* W9 k/ Y) b+ h! @: ^( p

7 k8 v9 J8 y9 T6 x+ @: L( i修行终南) u" H# B$ ~7 p9 ~) R5 [6 B. k! i4 S

2 R# w' V7 y: O/ e8 ^8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他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1]8 P: N" s! p* q! x- t
2 w! q1 j; F, I; a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 Z0 o9 _# u! a# i0 g/ G' ]- I2 r3 i, ^( s5 D4 c6 _0 ^
应诏入京
3 H; n2 u# i7 @' T
$ v$ t3 h/ n5 d+ i  @" V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1]7 E, ?0 G8 ^$ u) S
( }) `, |" m$ x2 H* @7 Z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1]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2]
! {$ Q1 \9 ?" N. p1 ]9 a, @6 l- S4 m, T7 C. F, O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i3 G  B$ A/ c
) c$ S9 y$ U" i3 x7 i) b
退隐五台( x0 H; Z' d3 j. @  I

! m( d6 `2 g4 C# O# h5 H5 T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J# c) P# K3 k  t

4 S$ R2 o" V1 U$ K1 h/ G) o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样。; ?: |6 M! u1 q4 ^( a' D6 m

* T) y- W/ y2 C7 @( _* g主要成就% N- H! J8 M" w
% g; N/ M( f2 c$ f  c- {% {$ A
医术
  |: k  L' l' {
  L) m% A  o5 B  K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是他首先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此外,他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张剑锋 发表于 2018-2-20 07:59:59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曹老师辛苦了,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孙思邈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