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东义" {7 T1 n! @& b$ E U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师徒传承是中医学术几千年不断发展的好形式,毛泽东主席在六十年前就说过,中医师带徒不是个落后的东西,带一个成一个,很少出废品。他老人家有预见,如今中医学院毕业生一半以上都改了行,人才资源的浪费很严重。
其实,古代师带徒也不是全部成功,在《黄帝内经》的讨论之中,黄帝对这个问题,既期待也忧虑。他说 :“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 ;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古人的历史条件,师徒相遇往往是很偶然的事情,要靠缘分,也要看感情,只有像黄帝那样心里想着大众,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才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基础条件。但是每个人先后天条件不一样,道德修养,知识储备也大不相同,是否可以成为好医生也就有所差别。黄帝很谦虚,自称“菲德”,不足以做一个好医生,但是他学习医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健康长寿。他真心实意的请求,感动了天师岐伯。
岐伯被黄帝不耻下问的真诚态度所打动,就和他引经据典谈论起医学的大道,他说:“《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医学研究生命的道理,生命成长于天地之间,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通晓天文地理,顺天时,借地利,还要利用社会知识,才能解决好健康长寿与疾病治疗的问题,这才是医学大道可以永久传承的根本保证。
师父传道发现“衣钵传人”的徒弟很难,一心向道的青年找到心仪的师傅也不容易。
黄帝与岐伯所倡导的道与术,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在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当代,仍然是中医复兴的必由之路。
1 x9 ^1 e/ J+ W# W9 G( 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