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玉珍 刘淼 当今的医学不仅是关于治病的科学, 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 亚健康概念的诞生和广泛深入的研究, 正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注重生存质量的体现。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 在医疗卫生工作向预防前移的今天, 对其研究的重视是很自然的。亚健康为一种临界状态,是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表现为适应能力、精神活力以及反应力下降的情况,分析该状态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代谢功能或生理功能明显下降、老化而导致。此状态长期存在、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容易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疾病。传统中医学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中医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临床开始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用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医“治未病”在亚健康状态防治中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起源及内涵 “未病”两字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所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归纳历代医学家强调的未病概念, 它具有多重含义, 具体分析如下:其一是“尚无病”之未病。 进一步分解出 “平人” 、“未病之病”两个属概念。“平人”:即《内经》所谓的 “阴阳平和”之人---个体不仅没有疾病, 而且内在脏腑气血功能有序, 心身机能协调, 且还涉及个体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和谐。“未病之病”:为唐代孙思邈所提出, 其在 《备急千金要方· 论诊候》中有曰:“古人善为医者,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以用心, 于事混淆, 即病者难以救矣。”在此“未病之病”者, 已不是 “平人”, 而是潜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 , 但目前征兆并不明显, 不易发现。其二是“已病”状态下之未病。进一步也可分解为两类情况:“病虽未发, 征兆已见” :如《素问· 刺热篇》所言:“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已病尚未传变”:尚仅停留在某一脏(某一阶段 ), 并未累及下一阶段(他病未发)。 如《难经· 七十七难》与 《伤寒论》所言:“所谓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这也是叶天士 “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旨趣所在。需要特别注重的是, 在两大未病概念之间, 孙思邈又提出了“欲病之病”的概念。 欲病之病是指身体已经有了疾病, 但征兆尚未显现。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 即须早道, 若隐忍不治, 希望自差, 须臾之间, 以成痼疾”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 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 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 尽快调理, 避免疾病的困扰。 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 自认为可以自愈, 过不了很久, 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 欲病之病, 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 仅仅是 “苦似不如平常”, 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治未病,坚持从事物运动特点考虑,既包括未病先防,同时也包括治疗非显性疾病,重视疾病前期先兆症状调理,观察病中、病后身体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在疾病不显著时,人们多会因疾病不显著而忽略,直至疾病恶化发展到全身,或出现局部典型性症状,才经诊断发病。在发病前的全部状态的未病阶段,若能采取有效的防范干预,可有效抑制疾病的恶化发展,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总之, 归纳历代医家的论述, 可见中医学的 “未病 ”是个笼统的概念, 它既包括尚无病者, 也包括已病者, 尚无病与已病之间还兼有一“欲病之病”者。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 河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团队合影 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是阴阳平衡,是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形成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在中医理论上,对“亚健康”这一内涵,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这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是人体在中医理论上所谓的阴平阳秘,到阴阳失衡,再到阴阳离绝的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其中亚健康则是从健康到疾病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是指“未病”状态。根据中医学的未病学理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指疾病前状态。
8 n$ \* j4 T8 j' h5 k6 d1 U1 \$ Q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指导干预 “未病”概念的诞生, 促进了这一重要的中医学防治思想--“治未病”,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确立了具体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概言之, 包括:一是未病先防, 二是欲病早治, 三是已病防变。 “未病先防”, 注重养生保健, 增强体质, 防止疾病发生;“欲病早治” , 充分应用中医对状态调整的优势, 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促使“欲病”向健康转化;“已病防变 ”, 可把握某些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由此可见, “治未病”核心就是“主动防范”。 该理念囊括了如今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核心思想。 它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疗、康复等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全过程都有突出意义。 只有贯彻了“主动防范”的“治未病”思想和原则, 健康医学与临床医学才能真正担当“卫生, 即护卫生命”的本旨, 也才能真正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少伤害、多增悦的保健医疗服务。从宏观角度出发,采用综合调理方法,消除阴阳失调、异常等情况,从而达到增强患者身体免疫机制,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 而对于今天所言的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整, 则可在结合一级预防的思想指导下, 更多的参合对人体不同状态的调整, 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的价值观念随之改变, 心理应激明显增多。亚健康预防以及亚健康治疗时,必须坚持身心调治的原则,其中治未病的思想基础为调和情志。人们应该了解到,人的精神、意识以及思维并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对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着佊此间的平衡协调,这些均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而亚健康状态防治的重要前提是维持人体正常的心理平衡、调节精神情志、防止受到异常的精神刺激。 运动和休息要协调,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舒展筋骨、活动关节,起到振奋阳气、舒经活络、增强体质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有效消除身体的疲劳,使人保持身心顺畅,且长期的运动锻炼,可有效增强身体免疫机制,预防亚健康发生。 亚健康预防的关键在于调节饮食、慎起居,做到劳逸结合,符合治未病思想所提倡的保持合理的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饮食方式,是人类身体得以保持健康以及生存的重要条件。 中医认为,经络为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通路,经络具有调节气血、传导感应、调节虚实功能,按摩、推拿是通过按摩、刺激穴位,舒展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沟通脏腑内外,补其不足,促使气血顺畅,增强身体免疫力。养生功法具有顺畅气机功效,有利于人体精神气早日恢复,使身心达到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 对护理人员实施中医基础理论培训,提高其实践操作水平,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多样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患者及家属传播中医养生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其健康素质,在治未病理论中始终贯穿着预防为主、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原则。因此,临床在防治亚健康时,应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指导患者养成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合理的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亚健康发生,且可以有效治疗已经发生的亚健康。中医辨证分析认为,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虚证、虚中夹实之证,针对病因,临床在治疗时,可选择采用疏肝行气、滋阴补肾、健脾和中、养心安神等药品对患者实施治疗,对于改善脏腑功能低下、恢复身体功能效果显著,可有效维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增强身体免疫机制,具有重要的保护脏器功能的效果。 亚健康的防治参入祖国医学的“治未病”思想,运用其特色的中医理论,建立一套完善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变被动的治疗疾病为主动预防疾病,充分利用祖国医学针灸、按摩、养生功法等综合的防治方法,“以健康为核心,无病养生以防患未然”。 1 p* M) p# p, X# W4 p,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