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东海之滨,华物天宝,人杰地灵。浙江中医源远流长,名医多,名著繁。浙派中医“四大医家”有:创滋阴学派的“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撰《针灸大成》、被今人誉为“针灸三圣”之一的杨继洲,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著述丰硕的医家张景岳,清代温病四大家之王士雄。浙派中医“十大名著”有:立一家之言,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格致余论》,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的《景岳全书》,倡“命火肾水”说的《医贯》,倡“三因”致病说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集诸家之大成的《针灸大成》《温热经纬》,首部性病专著《霉疮秘录》,首部四时外感病专著《时病论》,首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拾巨著之遗、补巨著之缺的《本草纲目拾遗》。以中医史的视角,历数千年,环顾全国来审视浙派中医对我国中医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浙派中医”巡讲活动走进嘉兴
创滋阴学派
元代义乌朱震亨在充分研究《内经》以来关于“相火”各家学说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加以发挥,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变规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倡导“滋阴降火”为治疗大法,被后世称为“滋阴派”,代表作有《格致余论》。
朱氏弟子戴原礼、赵良仁、王履等都很有成就,承其学者还有汪机、王纶、虞抟等。朱氏相火说与河间火热论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朱丹溪滋阴学说的影响,不仅在国内,而且远至日本、朝鲜等国。
“浙派中医”品牌传播峰会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召开
倡温补学说
绍兴张景岳、宁波赵养葵是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私淑温补学派薛己,著《景岳全书》,创“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学说;创用新方大补元煎、左归饮等方,对后世颇有影响。赵养葵推崇薛已温补学说,发挥命门学说,重肾水命火,著《医贯》。赵养葵认为人一身之主是命门而不是心,命门水火即人之阴阳,主张用崔氏八味丸、钱乙六味地黄丸补真火、真水。此外,明末宁波高鼓峰推崇张景岳之学说,主张温补;明末清初浙江海盐的冯兆张崇尚温补学说,推赞《医贯》之“命门说”。
增药物新知
浙派中医增进药物新知,可谓精彩纷呈。早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即补唐政府《新修本草》之遗,并倡药物分类“十剂”之说。自此以降,代有本草问世,如陈衍撰《宝庆本草折衷》。元末明初绍兴徐用诚撰《本草发挥》,载药近300种。明代慈溪王纶撰《本草集要》,发展常用中药分类法。久居长兴的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阐发药性理论及用药经验,又著《炮炙大法》以补《雷公炮炙论》之未备。明末嘉兴贾所学的《药品化义》载药148种,每药按辨药八法阐释。明末嘉兴周履靖著《茹草编》,录可食野生植物102种,一物一图一诗。明末卢复著《本草纲目博议》,其子卢之颐撰《本草乘雅半偈》,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药理。
清代成就最突出的是杭州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拾《本草纲目》所遗药716种。赵氏之前,有清初绍兴陈士铎《本草会编》,考订药性,详述归经及所主诸证;杭州张志聪著《本草崇原》,载药289种,考订药物品种,明其鉴定特征,重视药性本原,对后来名医徐大椿、陈修园等有深刻影响;海盐吴仪洛撰《本草从新》,增药近300种,首载冬虫夏草、太子参等药;余姚施雯等撰《得配本草》,载药647种,明其功用,述其配伍。赵氏之后,有民国绍兴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增补原书110味中药的真伪优劣辨析,影响广泛。此外,杭州胡庆余堂药物研制、经营理念与模式的传承、创新,对后世颇有启迪。
集针灸大成
针灸方面,最突出的是明代衢州杨继洲及其著作《针灸大成》。《针灸大成》集前人针灸成就之大成,内容丰富,系统完备,影响深远。此外,南宋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其确定的“同身寸”沿用至今。嘉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论》,载22种急症灸法,影响深远。元代兰溪王开撰《重注标幽赋》等,其子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流注针法、飞腾八法、透穴针法等方面有所建树。滑寿著《十四经发挥》,开启针灸临床对任、督二脉的研究。明代高武撰《针灸聚英》等,并铸男、妇、童子铜人各一。杨敬斋撰《秘传杨敬斋针灸全书》,图与病配,按图取穴,方便临床。湖州中医凌云乃御医,针灸术精,《明史》称“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
辨伤寒温病
伤寒方面,首推朱肱、柯琴的贡献。宋代吴兴朱肱撰《南阳活人书》,从经络辨病位;脉证合参辨病性;“因名识病,因病识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开以方类证、以证论方之先河,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当时有“只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的说法。清代医家徐灵胎高度称赞《活人书》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清代慈溪医家柯琴著《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证从经分,提出六经地面说、三阴合病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此外,明代余杭医家陶华的《伤寒六书》以及明末杭州医家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亦有所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嘉兴徐彬的《伤寒方论》、嘉兴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海盐吴仪洛的《伤寒分经》、上虞章楠的《医门棒喝》等都受到明代方有执、喻昌“伤寒错简重订说”的影响,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清代绍兴的俞根初明确提出寒温融合说,撰《通俗伤寒论》,创立“绍派伤寒”,影响至今。
温病方面,以清代王士雄、雷丰的成就最为卓著。杭州王士雄撰《温热经纬》,集诸家温病之说,条分缕析,更加全面。王士雄又撰《霍乱论》,将霍乱分寒、热辨治。衢州雷丰著《时病论》,详论70余种时令外感病的诊治,并附个人验案,切合临床实际。
精临床诊治
诊法方面,滑寿的《诊家枢要》提出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诸脉提纲,并逐一分析30种脉象及其所主病,对后世影响较大。
治疗方面,以清代杭州吴尚先的首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最为突出。该书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以薄贴(膏药)等外治法统治百病,影响很大。另外,绍兴陈士铎的《石室秘录》列治法128种,其中“霸治法”“吸治法”亦有特点。
杂病证治方面,明代浦江戴思恭著《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等,继承其师朱丹溪之学说,提出“六郁”(气、湿、痰、热、血、食)辨证及其治法,对郁证尤有发挥。慈溪王纶的《明医杂著》对发热、劳瘵、泄泻等颇有发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卢之颐的《痎疟论疏》专门探讨疟疾。元末明初绍兴医家徐用诚私淑朱丹溪,撰《医学折衷》,对中风、痿、伤风、痰等颇有研究。张山雷著《中风斠诠》,对中风加以论述,认为其病因以内风为主,倡“潜镇摄纳”之治法。
外科方面,令人瞩目的是明代海宁陈司成撰《霉疮秘录》,首次系统论述梅毒证治,首创用砷剂治梅毒。此外还有清代绍兴陈士铎的《洞天奥旨》、清太医院院判祁坤的《外科大成》。祁坤之孙祁宏源以《外科大成》为蓝本编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影响数百年。
此外,临床综合医书也不乏见。如明代萧山楼英的《医学纲目》、杭州孙志宏的《简明医彀》、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宁波李用粹的《证治汇补》,诸书论述各科疾病诊治,各有千秋。
重经验医案
浙派中医自古以来重视民间经验的收集与总结,如赵学敏的《串雅》,开创整理和研究民间医药之先河。
浙派中医重视医案整理、编撰。清代杭州魏之琇纂《续名医类案》60卷,计345类病证。民国绍兴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专辑急性热病,影响较大。国学大师章太炎云:“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一语道出了医案的重要作用。浙派中医名家医案不少,知名的有德清《金子久医案》、绍兴《廉臣医案》《嬾圆医案》、宁波《范文虎医案》等。
尊养生健身
浙派中医在养生健身方面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早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浙江上虞的嵇康就有名篇《养生论》之“养生五难”,为唐代《千金要方》等多种著作所收录。
隋代天台宗智顗创“止观法”,讲究调息、调心。宋代天台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撰首部内丹著作《悟真篇》。明初杭州冷谦撰《修龄要旨》,载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字诀、十六段锦、八段锦等。明代嘉兴周履靖,精于养生,编撰《夷门广牍》。清代海盐吴仪洛撰《成方切用》,附《勿药元诠》,倡导道家小周天功。另外,清代嘉善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都是养生必读的名著。集中国古代养生之大成者,当属明代杭州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
善文献整理
浙派中医重视并善于整理研究医学文献。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目录著作是明末嘉兴殷仲春编撰的《医藏目录》。
对《内经》的整理,有元代滑寿首次节要分类注释《素问》的《读素问钞》;张景岳编纂的《类经》首次对《内经》全文进行分类研究;绍兴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是最早的《内经》全注本;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汇集各家注解,参入己见;杭州高世栻的《素问直解》,重予编注,使“直捷明白”;德清俞樾的《内经辨言》见解独到;吴兴莫枚士著《研经言》,研究医经,考证析义。
对《难经》的整理,有明代宁波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很广。
对《金匮》的整理,有元末浦江赵良仁的《金匮方论衍义》,是现存最早的《金匮》全注本。
此外,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并称为民国浙江“中医三杰”,对文献整理出版作出了一定贡献。何廉臣校订刊刻古医书110种,名曰《绍兴医药丛书》。裘吉生大量编汇刊印医书,有《三三医书》99种、《珍本医书集成》90种。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计划收医书4185种,已出版128种。
辟传承新径
浙派中医的传承方式与时俱进,形式多样。除了自学之外,浙派中医通过家传、师授、学校教育等途径,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家族传承方面,北周德清姚氏乃医学世家,姚菩提、姚僧垣、姚最三代精医,姚僧垣最突出,著有《集验方》。师徒授受方面,萧山竹林寺女科至清末已历107世,并有多种专著传世,历久不衰。妇科流派有宁波宋氏女科、绍兴钱氏女科、海宁陈(木扇)氏女科、杭州何氏女科等,其中既有师授,也有家传。学派传承方面,丹溪学派传承有序,罗知悌传朱丹溪,朱丹溪传戴思恭、王履等。且有多人私淑朱丹溪,如虞抟等。
学校教育方面,早期有讲堂,如明代杭州卢之颐自撰讲义,开讲医学,张志聪等听者颇多;清初杭州张志聪建侣山堂,门徒甚众。至近代,温州陈虬1885年创办利济医学堂。1915年傅嬾圆在杭州创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1920年创建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培养学生600多人。1953年创办浙江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成立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朱建平 倡温补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