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7-15 19:04 编辑
# m [$ ?. }/ r. @2 q% n0 E& {% \$ p A% H. f% @; |0 \* X
曹东义教授:
. }( e' Z2 a' s. a9 P/ X 吴鞠通受吴又可,特别是叶天士著述的影响和启发,重视温病证治,因而对之深入研究,学习前人的长处,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认为外感热病“始上焦,终下焦”。吴鞠通上焦肺的证候含着表证,其他证候多为里证。
0 |2 o) H" X0 D' q J 陶童:
. P7 N- Y( F/ K. ~0 P. i. w% G 谢谢,我有点感觉了。3 s. c/ N6 o6 u) j0 a7 E# x
曹东义教授:7 q/ ^. ~) ^ Y& r$ D3 n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是一群疾病的共同规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代的传染病,或一个具体的感染病。《素问·热论》、张仲景、温病学家,都是针对一群发热类疾病的共有规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他们着手认识的具体疾病可能有所不同,个人的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辨证治疗体系。
) l7 }! F' b$ U9 Y, ~7 s. ^/ H 《素问·热论》认为,外感热病虽然由伤寒引起,但是在他们描述的六经体系之中,既没有恶寒表证,也没有三阴的虚寒证候。发热类疾病,按每日传一经的速度传变。“两感于寒”者,其死亡多在六七日之间;死亡的原因,多是“热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脉躁急”等等热甚而死。其愈合的“多在十日以上”,是逐渐恢复的过程。治疗主张三日以内用汗法,三日以上用泄法。* F" x. g1 |6 x+ S2 i! i' C
张仲景六经辨证,首先强调分表里证,汗法只适用于表证;外感热病既有热势很盛的阳证,也有虚寒内盛的阴证;阳盛太过,阴盛不能纠正,都会造成病人的死亡;阳证阳热太盛,可以逐渐衰竭,转化为虚寒内盛的阴证。朱肱说伤寒“病不必起于太阳”,王好古、尚从善都认为伤寒有“太阳六传”现象;张仲景说“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起病没有恶寒的表证;这次香港陶大花园的SARS以腹泻为主,就好象是起病于太阴。三阴病除了与本脏腑经络的证候有关之外,多属于外感热病后期休克期的阴阳离绝的死证。* s' g G1 L# b- P2 ]1 [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初期可以有恶寒,与张仲景对温病的认识不同,只是他们认为温病恶寒很轻,不妨使用辛凉解表治疗;温病整个病程之中都以阳热伤阴为主,可以见到热邪内陷,闭阻窍道,或者出现出疹发斑,高热惊风,而很少提及阴证,也许战汗前后可以见到“寒象”,只是阳气内伏的外在假象,所以不能使用热药,更不需回阳。所以对外感热病的后期会出现阳气衰竭的危重证候,缺乏认识;对于外感热病,总结出许多很有疗效的新的治疗经验,发展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陶童:8 E1 \& b: I0 d1 K7 {0 n7 ?
明白些了,感恩!6 r& [5 _, X, G. E' h
$ Q6 n8 _# i1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