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中医儿科学》第五讲
马京雪 发表于:2018-9-24 21:39:2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45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二)  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法经口给药是传统的给药途径,临床广泛应用。口服中药有汤剂和中成药两大类。中药汤剂:1优点:加减变化灵活;最能体现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口服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2缺点:煎煮麻烦,祛邪方药味苦等不足。现在有中药配方颗粒或超微中药,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可以考虑应用。中成药:有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两大类。固体制剂有丸、散、片、胶囊等,液体制剂有合剂、口服液、糖浆、膏剂等。小年龄的儿童首选液体制剂。1优点:易于贮存携带;口感改善;服用方便,在儿科受到欢迎。2缺点:存在处方组成固定,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口服中药的剂型要根据病情和小儿依从性的需要来综合考虑。一般急性病、重症首选汤剂,慢性病、轻证首选成药。
小儿汤剂的煎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药物的处理与成人基本相同,在煎煮时间、检出药量又与成人不同。每剂药煎两次,年龄越小煎取药量越小,一般新生儿10—30ml,婴儿50—100ml,幼儿及幼童120—140ml,学龄期儿童250—300ml。一般一日分2—3次服。服药方法:固定小儿头和双手,用小勺将药汁送至舌根部,将小勺竖起,使之自然吞下。也可以用灌药器吸取药液,伸入小儿口内舌根部推入。切勿捏鼻强灌,以防呛入气管。
2,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药物气雾由患儿口鼻吸入,进入气道,使药物吸收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疗法,常用清肺解毒、化痰解痉类药物治疗肺炎咳嗽、哮喘、感冒、喉痹等肺系疾病。使用中药作气雾吸入,不可直接用汤剂、口服类药剂,只能用注射液类药剂,如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吸入时将蒸气对准口鼻,或将管口含于口中,通常每次吸入15—30分钟。
3,经鼻给药法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采取鼻饲给药方法。取消毒后鼻饲管轻轻由鼻腔插入食管至胃中,用针筒吸入药液,徐徐注入鼻饲管内。另外有用药末吹入鼻腔内取嚔的吹鼻法,用于治疗窍闭神昏高热等病症。将药液滴入鼻腔内的滴鼻法用于治疗鼻渊、鼻鼽等疾病。
4,直肠给药法  取导尿管常规消毒后,轻轻插入肛门直肠中,用针筒吸取药液缓缓注入直肠,称为灌肠法。将药液倒入点滴瓶中,接上输液管,使药液徐徐滴入直肠中,称为滴肠法。这种方法通过直肠吸收治疗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水毒内闭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这种疗法容易导致小儿自主排便异常。
5,注射给药法  将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的中药注射液,按要求给予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等,药物直接进入体内,作用迅速,但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  内治法则
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后,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疾病的原因概括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疾病的病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类。治病法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根据儿科的临床特点,可以组成一下几种常用的治法:
1,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卫证。外邪郁于肌表、开阖失司,可用疏散风邪的汗法,使肌表的邪毒从肌表外透而解。小儿腠理疏松,发散解表不可过用,否则有可能导致汗多亡阳。疏风散寒解表法代表方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麻黄汤等。疏风清热解表法有银翘散、桑菊饮等。祛暑解表法有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
2,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于肺,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等病症。咳喘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五脏相关。本法以宣肃肺气为基础,按证候配以清肺、温肺、润肺、平喘、止咳、解表诸法。止咳代表方有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平喘代表方有小青龙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咳喘日久,肺病及肾,加入温肾纳气的药物,如参蛤散。
3,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有甘凉、辛寒、苦泄、苦寒、咸寒等不同治法,并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藏、入腑等不同部位,合理选方用药。如病邪由表入里,表邪未尽者,可用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阳明里热,可用白虎汤;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丹毒、疔疮、痈疮,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泻心汤;肝胆火旺证,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4,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证,如积滞、呕吐、伤食泻、腹痛、疳证等。小儿脾胃薄弱,饮食不节,停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职,升清降浊功能失司。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食积不消用导滞下积法,如枳实导滞丸、调胃承气汤等。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所伤食物选择使用相应的消导药物,如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积,六神曲善化谷食积,莱菔子擅消麦面之积。

  t& b5 Z( q0 x' n% g) N! c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9-24 21:39:59 | 阅读全部
5,运脾开胃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失调、纳化失职所致之证。小儿脾常不足,容易为多种原因所伤发生脾胃疾病,如厌食、积滞、呕吐、腹痛、疳证等。运脾法在于消除妨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运脾法包括燥湿助运法,方剂如不换金正气散。理气助运法,方剂如木香槟榔丸;消食助运法,方剂如大山楂丸;温阳运脾法,方剂如理中丸。- ]' o. O1 J$ m: O$ D
6,补脾健脾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小儿,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按照脾的气、血、阴、阳不足的证候,分为补脾气、养脾血、滋脾阴、温脾阳四法。补脾气,方剂如四君子汤、异功散;养脾血,方剂如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滋脾阴,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温脾阳,方剂如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在儿科使用补脾法的时候,注意适当佐以运脾之品,以防碍滞脾运。
, M( I0 @1 x# m9 |  q7,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五迟、五软、遗尿、解颅、哮喘等。根据证候的不同,分为补肾益阴法,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补肾填精法,方剂如河车大造丸;温补肾阳法,方剂如右归丸;阴阳并补法,方剂如金匮肾气丸。
% F: w0 k2 j. L, \3 F8,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症候。代表方剂如四逆汤、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 M- F( w; @; Q) Z
9,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病、绕虫病、姜片虫病等。其中以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情况,应当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病势缓和后,在驱虫治疗。! C1 k' n. e* v  P
10,通腑泻下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积滞便秘,邪热内结证,也是治疗外感热病常用治法之一,且逐邪不拘结粪,只要没有腹泻者都可以使用。本法往往作用快捷,常可以起到迅速扭转或控制病情的作用。代表方剂如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凉膈散等
3 c$ n' U8 D. W2 I11,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出血,如咯血、吐血、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各种出血证。血热妄行常用清热凉血法,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等;脾不摄血的常用益气摄血法,方剂如归脾汤、黄土汤等;阴虚火旺常用养阴凉血法,如大补阴丸等。6 G$ ~' H' `: W. @: h6 c1 }* F
12,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瘀血证,以及各种久病痼疾、疑难重症,如癥麚、紫癜、肾病、哮喘、肺炎咳嗽等,基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可以根据不同部位的血瘀证选用其他方剂如通窍活血汤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活血化瘀方中常配伍行气之品。
  w  g  ]  L6 k$ d% B- P13,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证。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等;热极生风,项强抽搐,可用羚羊钩藤汤等。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等。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感受湿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等辟秽开窍。
; d2 c3 c  H/ q1 c0 h/ Q& u  x14,利水消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者,为阳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为阴水。阳水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等。阴水可用防己茯苓汤、实脾饮、真武汤等。车前子、陈葫芦、玉米须等也有比较好的消肿利尿作用。( G1 s: k# h4 w1 V) u0 h% S' I
二,药物外治法 0 K  u* ]( x; I2 d
药物外治法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小儿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以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 R" V, r- Y3 S" ?' \
(一) 药物外治法的优点
: U! ?8 b, X! n& ]& W; A. Z6 R小儿大多不愿意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给药尤为困难。小儿肌肤娇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直达病所,能在没有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而且使用安全、毒副作用相对小、适应症广、易于推广,是对药物内治法的重要补充。可以单用或配合药物内治法应用,有比较好的疗效。  Y1 i2 k$ K, l0 o3 B
外治诸法,其理与内治法相通,外治法通常按经络腧穴选择施治部位,也需要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应用。$ r% v0 @3 G5 p& W
(二) 药物外治法的种类
% I8 `& [' d' n$ @3 H% C; ?儿科常用的外治法主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敷、贴、熏、洗、吹、点、灌、嗅等。这些方法,药简效捷。
8 P: \/ c- Y5 Q1,熏洗法  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体表的一种治法,是借助热力将药物作用于局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达到解表清热、祛风止痒、透疹解毒等治疗作用,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症。如夏季高热无汗,可用香薷饮煎汤熏洗。麻疹发疹期,可用麻黄、浮萍、西河柳等药物煎汤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可以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体表接触药气,以助透疹。0 m( X& n( J# \) g9 v5 z
2,涂敷法  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等疾病。如鲜马齿笕、鲜蒲公英、青黛散、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5 N7 N- n1 v; Y: G0 T; O7 I) \6 \( T3,罨包法  是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症。如皮硝包扎于脐部,治疗积滞。等8 B% Y9 t# o3 [+ w; h+ Q  d
4,热熨法 是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的外治法,借助热力,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症中使用。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中寒腹痛;生葱、食盐潮热,熨脐周及少腹治疗癃闭。
; c7 x) c" p/ L& R3 m5,敷贴法 是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外治法,此法不仅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而且可使药力由表及里以调节阴阳、脏腑、气血,拔毒外出、解毒活血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泄泻、哮喘、遗尿等疾病。如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间放少许丁香末,贴敷肺俞穴、膏肓穴、百劳穴上,以预防哮喘。
9 P/ p% u5 {4 P3 a3 O& e) w1 T6,擦拭法 是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的外治法,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痒等治疗作用。如紫草油治疗小儿红臀。冰硼散擦拭口腔治疗鹅口疮等。& v( \1 C+ B0 `
7,药袋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药配方,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的治疗方法。如选用山奈、苍术、白芷、砂仁、丁香、肉桂、甘松、草豆蔻、沉香等辛香走串、芳香辟秽类药物做成香袋,经常佩戴,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防病治病的作用。2 ^7 e# A, }8 |% K1 T
三,小儿推拿疗法7 o! G) h9 W/ c1 f0 K
推拿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推拿的特点:操作方便,无痛苦,无损伤,无污染,只要适应症选择正确则效果显著。
( L0 y- J" ^9 n$ t* {小儿推拿取穴和操作方法与成人的不同:1,在经穴方面提出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2,小儿推拿部位: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外、专用于推拿的特定穴位(多集中在头面和上肢部)。3,有特有的复式手法和常用的基础手法。4,操作上则宜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手法的轻重快慢,应根据患儿的体质强弱、病情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勿操之过急。5,临床操作中,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程序;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和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总之,推拿治疗小儿疾病,除了重视整体观念和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法则外,还需要照顾到小儿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特点。" L+ C/ W( `& P4 f- }4 n6 b
捏脊疗法:儿科常用的推拿疗法。该法用涅法施治于脊柱两侧,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按摩,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恢复脏腑功能以防治疾病。主要用于厌食、疳气等疾病。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长,拇指螺纹面对示指第二指间关节的桡侧,虎口向前;操作者以双手拇指、示指将患儿脊背皮肤捏起来,同时向上提起皮肤,拇指向示指方向搓动,并将示指2、3节桡侧面紧贴所提起的皮肤均匀的向前推动、捻动;从尾骨端开始,沿脊椎由下而上,自长强穴开始,一直捏到大椎穴为止。反复3—5次,3次之后,每捏3把,将皮肤提起1次,每日一次,6日一疗程。对脊背皮肤感染、紫癜等疾病的患儿禁用。
% B! e6 Q. E7 I四,针灸疗法9 ?7 K, L# ^  y2 d# o9 h6 W
包括针法和灸法。儿科针灸常用于治疗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症、惊风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胎黄动风等疾病,以及多种小儿急症的抢救。选取穴位基本与成人相同,由于小儿对针刺的依从性、耐受性较差,所以一般采用浅刺、速刺、轻刺激的针法,所取穴位要少而精,临床用腕踝针、耳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治疗方法。小儿灸法常用艾条间接灸法,艾柱灸壮数宜少、艾柱宜小,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与皮肤要有适当距离,以皮肤微热微红为宜。
+ i8 ?# {) j" X* K+ j  l2 M刺四缝疗法是儿科常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四缝是经外奇穴,位置在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中节横纹中点,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刺四缝可以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常用于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三棱针点刺1分深,挤出黄白色黏液或血珠少许,每日一次,每周1-2次。' [9 z+ P2 A4 }
五,灯火燋法" K! z# Y% M$ T/ ^
操作:灯芯蘸麻油,燃火,烧灼所选的穴位或部位,手法必须迅速,一触及皮肤随即离去。用以治疗脐风、惊痫、风痰闭阻、猝死等。《幼科铁镜》中取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共十三燋,治疗脐风。邪已入里的实热证,久病体弱、久热消渴、阴虚火旺等,不宜应用。
) O. I! F- x, N/ y4 ]1 \$ k3 J六,拔罐疗法3 B7 c3 N) ^6 s! E% l8 R
拔罐疗法有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祛风散寒、舒筋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炎咳嗽、哮喘、腹痛、泄泻、遗尿、背痛等病症,拔罐用于较大的儿童,幼儿一般不用,婴儿禁用。儿科采用口径较小的竹罐或玻璃罐,低年龄的用橡胶罐、塑料罐。留观时间较成人短。取罐时注意以示指按压罐边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自行脱落,不可用力硬拔。高热惊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的小儿不用拔罐疗法。( ]; ]. X3 y8 f) @
七,割治疗法
6 H( q1 U- m0 A: o$ I割治疗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疏通经络、熄风定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哮喘、癫痫、遗尿等病症。割治部位常取两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方法:手掌大鱼际处常规消毒,拇指掀住刀口旁约1cm处,用0.4cm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约0.5cm,然后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使皮肤平复,消毒纱布覆盖,若有出血稍加压迫,然后绷带包扎。注意预防感染。
" V; B6 g( v3 C% g) P" [4 u八,饮食疗法
9 I( z0 q2 [5 n6 o即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食物或添加适宜的中药制备成膳食或药膳,利用食物的寒热温凉偏性和不同功能,达到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食疗不以攻邪为长,侧重于调节机体功能、促进病体康复。如溯源汤、阳春白雪膏、茯苓饼等。现代用山楂糕、鸡内金粥治疗积滞,茯苓粉粥、淮山药粥治疗脾虚等。
- k+ C" O+ b2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