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二) 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法经口给药是传统的给药途径,临床广泛应用。口服中药有汤剂和中成药两大类。中药汤剂:1优点:加减变化灵活;最能体现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口服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2缺点:煎煮麻烦,祛邪方药味苦等不足。现在有中药配方颗粒或超微中药,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可以考虑应用。中成药:有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两大类。固体制剂有丸、散、片、胶囊等,液体制剂有合剂、口服液、糖浆、膏剂等。小年龄的儿童首选液体制剂。1优点:易于贮存携带;口感改善;服用方便,在儿科受到欢迎。2缺点:存在处方组成固定,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辨证论治的特色。口服中药的剂型要根据病情和小儿依从性的需要来综合考虑。一般急性病、重症首选汤剂,慢性病、轻证首选成药。 小儿汤剂的煎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药物的处理与成人基本相同,在煎煮时间、检出药量又与成人不同。每剂药煎两次,年龄越小煎取药量越小,一般新生儿10—30ml,婴儿50—100ml,幼儿及幼童120—140ml,学龄期儿童250—300ml。一般一日分2—3次服。服药方法:固定小儿头和双手,用小勺将药汁送至舌根部,将小勺竖起,使之自然吞下。也可以用灌药器吸取药液,伸入小儿口内舌根部推入。切勿捏鼻强灌,以防呛入气管。 2,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用蒸气吸入器或气雾吸入器,使水蒸气或药物气雾由患儿口鼻吸入,进入气道,使药物吸收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疗法,常用清肺解毒、化痰解痉类药物治疗肺炎咳嗽、哮喘、感冒、喉痹等肺系疾病。使用中药作气雾吸入,不可直接用汤剂、口服类药剂,只能用注射液类药剂,如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吸入时将蒸气对准口鼻,或将管口含于口中,通常每次吸入15—30分钟。 3,经鼻给药法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采取鼻饲给药方法。取消毒后鼻饲管轻轻由鼻腔插入食管至胃中,用针筒吸入药液,徐徐注入鼻饲管内。另外有用药末吹入鼻腔内取嚔的吹鼻法,用于治疗窍闭神昏高热等病症。将药液滴入鼻腔内的滴鼻法用于治疗鼻渊、鼻鼽等疾病。 4,直肠给药法 取导尿管常规消毒后,轻轻插入肛门直肠中,用针筒吸取药液缓缓注入直肠,称为灌肠法。将药液倒入点滴瓶中,接上输液管,使药液徐徐滴入直肠中,称为滴肠法。这种方法通过直肠吸收治疗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水毒内闭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通过临床观察这种疗法容易导致小儿自主排便异常。 5,注射给药法 将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的中药注射液,按要求给予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等,药物直接进入体内,作用迅速,但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 内治法则 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后,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疾病的原因概括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疾病的病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类。治病法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根据儿科的临床特点,可以组成一下几种常用的治法: 1,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卫证。外邪郁于肌表、开阖失司,可用疏散风邪的汗法,使肌表的邪毒从肌表外透而解。小儿腠理疏松,发散解表不可过用,否则有可能导致汗多亡阳。疏风散寒解表法代表方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麻黄汤等。疏风清热解表法有银翘散、桑菊饮等。祛暑解表法有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 2,止咳平喘法 主要适用于邪郁于肺,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等病症。咳喘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五脏相关。本法以宣肃肺气为基础,按证候配以清肺、温肺、润肺、平喘、止咳、解表诸法。止咳代表方有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平喘代表方有小青龙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咳喘日久,肺病及肾,加入温肾纳气的药物,如参蛤散。 3,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有甘凉、辛寒、苦泄、苦寒、咸寒等不同治法,并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藏、入腑等不同部位,合理选方用药。如病邪由表入里,表邪未尽者,可用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阳明里热,可用白虎汤;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丹毒、疔疮、痈疮,可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泻心汤;肝胆火旺证,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4,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证,如积滞、呕吐、伤食泻、腹痛、疳证等。小儿脾胃薄弱,饮食不节,停滞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职,升清降浊功能失司。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食积不消用导滞下积法,如枳实导滞丸、调胃承气汤等。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所伤食物选择使用相应的消导药物,如麦芽擅消乳积,山楂能消肉积,六神曲善化谷食积,莱菔子擅消麦面之积。
t& b5 Z( q0 x' n% g) N!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