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第三章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是胎黄,胎怯、硬肿症、脐部疾病属于自学的内容,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说胎黄 第三节 胎黄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胎黄的产生与胎禀有关,所以称为胎黄或胎疸。由于新生儿生理代谢特点,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以出现黄疸,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母乳喂养儿高于人工喂养儿。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这是对胎疸的病名、病因、症状最早的记载。 胎黄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本节主要讨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了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各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严重的可以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由于胎儿时期,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的母腹之中,红细胞数量比较高,出生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有一部分红细胞自动破坏,产生胆红素过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所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病理性黄疸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还有胆汁排泄障碍例如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和胆管阻塞等原因。 中医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婴儿在胎产时或出生之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以湿热多见。内因:胎儿先天禀受形成湿热或阳虚寒湿体质。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病机关键是胎禀湿蕴。 1,湿热郁蒸: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热为阳邪,故而黄色鲜明如橘皮,属于阳黄。 2,寒湿阻滞: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出生后为湿邪侵袭,湿从寒化,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而发黄。寒为阴邪,故而黄色晦暗如烟熏,属于阴黄。 3气滞血瘀: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寒湿蕴结,气血郁阻而发黄。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络脉瘀积,故而黄色晦暗,伴有肚腹胀满,右胁下结成痞块,简称瘀黄。 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闭锁,胆液不循常道,横溢肌肤而发黄。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疸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实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可检测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该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鉴别诊断:主要区别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1,足月儿大多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黄疸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以延迟到3—4周。2,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mol/L,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mol/L、早产儿<257mol/L。3,在黄疸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除有轻微的食欲不振外无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以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天增高>85mol/L)、程度重(足月儿总胆红素>221mol/L,早产儿总胆红素>257mol/L)、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足月儿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黄疸伴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不哭、体温不升或有波动,为败血症。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素有波动,考虑新生儿肝炎。母乳性黄疸多在出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到高峰,6—12周消退,停止哺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黄疸伴有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加深,提示胆道闭锁。
4 A4 M6 r8 q- B( W' x+ {3 f/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