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中国中医药报十一年回顾
4 Q" h: [ M0 B7 R" n* N王昆文 四川自贡学苑街康芝林药房
$ `) k s# ]8 ?4 p' o& e5 t我从2007年开始订阅中国中医药报,订阅了整整十一年。要说我对这份报纸还是有感情的,因为这是我们中医人自己的报纸。不仅每期必读,而且凡是我所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文章,我除全文通读外,有的我还在文章旁边空白处做了批注。这些批注,或是对其内容及观点的赞赏与肯定,或是提出不同看法。最后我还把一些批注综合整理成文,把它寄给报社编辑。我的一些文章就是这样见诸报端的。如:“中医坐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纯中医一条发展之路”;“传统中医有何罪过”等,都带有一点商榷或争鸣的性质。
# o/ A6 g3 d; e; Z$ [# t如那年我阅读了尹常健先生的“中医学的本质是科学”(2010.5.17)一文后,有不同看法,故撰写了“中医学的本质决不是科学”寄给报社。仅仅九天后,本报就刊出了我这份稿件。不过编者将题目改为“中医的本质是什么”,内容也做了删削。但我在文章中对于中医学本质那段解释,编者还是保留了的,这应是全文的亮点。4 A* o0 i0 F2 J3 M: V3 F& y2 O
这些年来,我在中医药报上共发表了63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有属于学术探讨的,有属于中医药热点问题争鸣的。其中,我最在意和看重的几篇文章是:大自然是中医的老师;重视病人的自我感觉;什么是中医学的本质;新编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的变与不变;做有文化的中医人。
# y* |" Q6 X0 e6 O0 P; l1 S这里摘录我对中医药报上几篇文章的批注:
8 D4 e7 I% m+ w. u一.477万天价赔偿案,分水岭还是双刃剑?(2015.8.5 丁洋)
. y8 L; X7 p& I$ i( a批:一般来说,西医所确诊出的某一种病,并不是由于使用了某一种中药不当造成的。如果那样来判断,就是把疾病的原因简单化了。本案原告(即病人)一大堆证据,唯独缺乏最关键的由于服用了不多的半夏就可引起尿毒症的证据或证明。何况他本人并未提供自己在服此中药前的肾功能检验情况。还有,既然半夏属于中药,那为何法庭不采信中医药专家们的意见,而仅采信并非具有中医专业背景的司法鉴定机构的意见?这是否有失公允?总之,这一判决是在某些事实“无法查清”和“无法判断”的情况下作出的。既然事实不清,就把原告患病的最终结果和原因完全归结到被告永安堂身上,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此案的判决可以使中医人警醒:我们是否应当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对“失语”的中医来说不利的语言环境?我们是否应当努力提高中医文化在社会上和法律上的地位?
% q* b! }7 w% c/ q2 L二.奏响中医药新媒体传播最强音——中医书友会创始人.CEO.蔡仲逊先生发言:新媒体助力中医成长(2015.12.25)8 S9 i6 b# C5 @$ ?
批:这是一个民间自办的中医微信平台,很有起色和影响力。虽然它是从零开始做起,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聚集起了一大批中医人(包括医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而且队伍日益壮大,反应热烈。首先,它的定位准,一切要围绕中医师;其次,它的目标明确:做出真正让中医师受益的产品。实际上受益的,是所有关注这一微信公共号的读者。中医药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对全体中医人是一件大好事,也对传统的中医纸媒发起了挑战。' ^8 B$ Y$ A# W' U) h
三.离开现代化,中医会怎样?(2012.9.7,张毅)
6 ^9 B. F+ y# R批:中医不是现代化的产物,不是现代才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它存在的基础不是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成果或许能对中医起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这个作用是有限的,它决不能起到防止衰退.振兴中医的作用。据说,目前在国外受欢迎的是传统中医,而不是所谓“现代化”的中医。 L/ f9 L: K/ {+ H0 s3 P; x; `
四.让中医走下“玄坛”(2012.10.26,唐云)% D: e' v* \& A# D) R2 O
批:“玄”的本意是深奥难解的意思,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如此,不是都一目了然,也不是都能解释得很清楚。中医的“玄”,并不体现在什么悬丝诊脉,而是体现在它神奇的疗效,体现在它理论上的玄远幽深,难以捉摸。“玄”的本意是黑色。“玄”是中医与生俱来的特性,是娘肚子里带来的,赶不走,去不掉;它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什么错。中医已“玄乎”了几千年,我看它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死胡同。一些人把中医的“玄”看成是中医的短处.软肋甚至是致命伤,总想把它去掉,因而主张把中医理论体系重新构建,但我看不必。
# ~; ~9 u! ?6 S# v" R K. G五.医学远比科学复杂(2015.6.11 ,樊代明)
, T# A8 d' N6 c6 t1 w批:我为樊代明先生力挺中医的鲜明立场和态度点赞。西医挺中医,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对中.西医学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与认识,更需要敢于面对事实,不回避西医的缺点和错误,承认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比如说,它离“科学”越来越近,而离病人却越来越远;过于强调“精准”.量化,成了一切都由仪器检查的数据或影像说了算,成了由机器给人看病而不是人给人看病。
4 h7 Y; W5 u. \. ^樊先生在文章中说:“对于医学就是科学这一观点,我是坚决反对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亮点和精华。此外,他还从十七个方面阐述了医学与科学的区别,以说明医学的复杂性。(这部分内容本报在摘编时省略了,似欠妥)但纵观全文,我认为,樊先生还是对科学过于崇拜而倚重之,希望科学用“十七根绳子”把医学“整合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这一点恐怕很难做到。! @: K- `+ {/ f) {/ I8 e' b
六.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医启蒙三字经》(2010.5.27). d+ c l' M/ k6 R
批:由于中医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要想用短短的三个字为基本单元所组成的一篇文字来作概括性的阐述,是相当不易的。为了完成当年(2010)编者在转发那篇由赵歆等人所写的《中医启蒙三字经》时提出的愿望(编者按语),即“欢迎读者为其修改完善提出建议”,为此我一直在心里蕴酿着欲重写此文。但我还是在七年之后才动笔。不过,我没有以原来那篇为蓝本来进行增减或修改,而是完全另起炉灶,按照自己对中医学的理解和想法来写,也没有分章节。万事起头难,怎么开头呢?我想了好久,终于写下第一句:“中医学,是什么?”然后紧接着就是第二句的回答:“法自然,致中和。”这几个字是中医学的本质和核心,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无可替代。而且前后两句又押韵,可谓妙语天成。只要头开得好,接下来就比较容易写了。(后来这篇《新编中医启蒙三字经》被一字不改地发表在2017年8月25日的本报)我希望此文还可以被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尤其是应加入针灸的部分。$ Z. R A2 m+ P1 D$ d
综上所述,多年来中国中医药报上登载的文章既丰富又庞杂,许多内容我都还未来得及细看,准备以后再抽时间阅读。尤其是那些知名作者所写的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梁漱溟的中西医比较观”;刘长林先生的“《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等。有的文章就是要反复读,多读几次,才能受到更多启发。这份报纸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作者不少,如曹东义.陈其广.温长路.张效霞.张其成.王金亮.毛德西.李致重.张存悌,等,其佳作都值得我学习。+ `: R. [. t2 C" i
我作为一个民间的坐堂中医,本着对中医学的热爱,所以我即是中医药报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投稿者。我意外地发现,我的名字曾经出现在贵报2012年度通讯员获奖名单上(四川记者站 4人)。我要感谢报纸编辑马骏.常宇和白晓芸等多位老师对我的文章的精心修改.润色和编辑,使之能与读者交流。拙文有的还被排在版面较突出的位置。' ]( K# ~5 s0 ]) d5 u/ R
最后,说一点题外的话。
$ w9 K! \3 ^; I+ v- l4 R( J现在,中医的宣传形势变了,纸媒已经跟不上科技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举目一望,阅读报纸书刊的人,远没有阅读手机微信和qq的人多,而且反馈也远不如新媒体及时和方便。中医微信公共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中医书友会》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即发出推介的二至三篇文章,而且不到半小时就有读者的意见反馈回来,再由编者选登在该文的后面,使大家了解并参与谈论。大家都发言踊跃,各抒己见,这是报纸做不到的。因此,要想让中国中医药报保持昔日的权威性和发挥更大的影响,要想让报纸留住昔日的读者和作者,编辑老师们恐怕还要多动些脑筋,多费些心血。, e8 O: ~' B: X& [7 |9 _! o
2018.10.23
3 n% ^# E1 K e; u$ B ~7 X+ r" v7 W2 K/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