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伤寒心镜一卷……儒门事亲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麻知几润色之,常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子和即从正之字,知几为麻革之字。仲明字义,与德字相符。常仲明者,其即德欤?”此段有二处错误,一处是将常德与常仲明误为同一人,常德实为常仲明之子,此处错误已由学者撰文辨明;另一处错误是将麻革与麻知几混为同一个人,尚无学者指出。许多人将二人混为一人,故有纠正之必要。现详述如下。
[size=1.1] 麻革其人
[size=1.1] 麻革,字信之,号贻溪,山西虞乡王官(今山西永济)人。其祖为麻秉彝,金熙宗皇统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王恽的《西岩赵君文集序》称:“逮壬辰北渡,斯文命脉不绝于线,赖元、李、杜、曹、麻、刘诸公为之主张,学者知所适从。” 其中麻革之名与元好问、李延、杜仁杰、曹之谦、刘祁等人并列于其中。
[size=1.1] 《金史》载为崔立立碑事件,涉及麻革。麻革经历了金元鼎革之痛,天兴元年(1232年),蒙军围汴梁,金朝已无精锐部队前来救援,金朝大势已去,金哀宗带领一部分军队突围至归德。1233年春,崔立叛金,投降蒙古军队,其党羽翟奕等人拍其马屁,请求为崔立建功德碑,遂召王若虚、元好问等作文章,用以刻在功德碑上。王若虚认为若是作为崔立歌功颂德的文章,则名声扫地;若是不作,则难逃一死,处于两难之地。他托辞不愿撰写,翟奕等人只好召太学生刘祁、麻革来京,令他们写碑文。麻、刘二人坚决推辞,拖延不写。但迫于崔立及其手下之压力,刘祁不得已草就文章,交与元好问。元好问见文章写得并不理想,遂提笔自写,并与王若虚共同删定。后崔立被部下杀死,该文并未刻于功德碑上。虽然并未刻在石头上,广为流传,但毕竟撰文之事于名节有亏,因此,元好问等参与撰文之人,此后余生,均为此事后悔。从另一方面看,身于太学生的刘祁及麻革,能被朝廷征召,说明他们二人文名较著。麻革对撰碑文一事“固辞不得”,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金亡之后,许多文人蒙难,或被杀,或被掠为奴。大部分皇室及部分高级官员被掠至蒙古和林一带,有些官员被掠至山东东平一带编管。如元好问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一同被押至山东东平一带编管,12年之后,李杲方得回乡;麻革被俘为奴,被押至漠北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留滞五年之久。为了保护中原人才,延续文脉,元好问向耶律楚材推荐了54名儒士,希望耶律楚材能对这些人才加以保护,其中麻革名列其中。
[size=1.1] 1238年,为了选拔人才,窝阔台下诏论、经义、辞赋三科遍试儒生,考中者享受免除赋役的权利,并获得做官的资格。因麻氏流寓内蒙古一带,因此至武川参加考试。但此次科举考试因触犯了许多当权者的利益,因此,考中者多未能入官。麻革的好友刘祁也参加了此次考试,并成为开封地区的头名。麻革后至平阳经籍所任职,生活较为贫困。
[size=1.1] 麻革与医林中人亦有交往,其一,其曾给王好古《阴证略例》写序。麻革在《阴证略例》序中称:他在汴梁时即已闻王好古之名,但未见过面,几十年后在河北晋州见到了王好古,与之交游,甚是欣赏。王好古对麻革谈及伤寒阴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并出示《阴证略例》一书,请麻革为其书写序。麻氏赞其书“皆出古人言意之表”,给予较高的评价。其二,麻革曾供职于平阳经籍所,张存惠在山西平阳刊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时,麻革曾给该书作序。
[size=1.1] 虽麻革与医林之人有交往,但其与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儒门事亲》的撰写无有关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知几为麻革之字” 有误,给张子和《儒门事亲》润色的麻知几另有其人。
[size=1.1] 麻知几其人
[size=1.1] 麻知几即麻九畴。名九畴,字知几,号征君, 易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金史》称其“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及数尺者,一时目为神童。” 《尧山堂外纪》称:麻知几与太原常添寿、合河刘文荣、益都刘伯祥、张世杰被称为金明昌、承安间五神童。五人除张世杰常隐居不出,其他三人长大成人后皆无可称道之处,唯有麻知几成人后名动天下。麻知几曾参加府试及省试,皆词赋第二,经义第一,一时声誉大振,妇人小儿皆知其名。在世人认为麻氏考中进士,甚至摘得状元并非难事时,他却在廷试时,因误被黜,与进士无缘。这对麻氏的打击很大,他遂隐居,不再参加科举。金哀宗正大初年,麻知几的学生王说、王采苓俱中进士,因二人非常年幼,金哀宗很是惊奇,询问二人,得知其师即麻知几。有名师调教,二人非常年轻即登进士榜。麻氏为文雄丽巧健,为诗则精深峭刻,力追唐人。一代文宗元好问与之交好,翰林学士赵秉文等人亦颇为赏识麻氏之文采,后在赵秉文等人的推荐下,麻知几才被赐卢亚榜进士。
[size=1.1] 麻氏性资野逸,与人交往,一语不相合则拂袖而去,但他却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相处融洽。麻知几、赵君玉曾拜张子和为师,学习医学。张子和曾任太医,但他志不在此,遂辞去太医之职,离开京城。但他离开之后,京城中有闲人称:张子和医死人,遂辞去太医之职逃走,谤言满市。麻知几初半信半疑,后观其用药,百发百中,且论议该博,应变无穷,故对讥谤张子和之言均为之辩驳。以麻知几在文坛的声望及地位,他发声驳斥外界的诽谤之言,其影响力是很大的。
[size=1.1] 《儒门事亲》成书,大义来自于张子和,文辞则由麻知几润色成书,他对张子和学术理论的成型及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金史》称麻知几“晚更喜医,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且为润色其所著书。” 刘祁《归潜志》《真定府学教授常君墓铭》亦有相似的记载。为《儒门事亲》作序的颐斋指出了该书诞生的情况,指出张子和在麻知几协助下,著成该书,“世称二绝”,其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弘宛丘之术,所以世称二绝,而尤为难得欤。”由上可知,且麻知几对张子和之书进行润色,使张子和学术理论的系统性及理论性得到升华。
[size=1.1] 今存《儒门事亲》卷十三全文收录了刘河间《三消论》,该书的传世,麻知几功不可没。麻知几寓居汴梁时,访求刘河间先生的后裔。时刘氏后人在汴梁教授医学,麻知几亲诣其家,求得刘河间未刊刻行世遗书三部。因另二部遗著内容已不完整,因此,麻氏取内容较完整的《三消论》,于卷首增写六位藏象二图后,将该书付于友人穆子昭润色。穆子昭为刘河间弟子穆大黄的儿子,当时在汴梁求官,但事不顺遂,且生活贫困,麻氏以请其整理刘河间遗书的方式赠其资金,以解其困。该书辗转为锦溪野老所得,因张子和学术承继刘河间,故将该书补刻入《儒门事亲》之中。
[size=1.1] 麻知几在蒙古兵围汴梁时,已到晚年。蒙军破汴梁之后,麻知几挈妻子、儿女入确山避乱。后为蒙古兵士俘获,被押解北上,至广平病死。时年五十岁。
[size=1.1] 麻知几、麻革与医学
[size=1.1] 麻知几与麻革均有文名,均与元好问交好。元好问在“寄中书耶律公书”中提出希望保护54位中原儒士名流,其中只有麻革,但无麻知几之名。之所以如此,当因麻知几死于天兴元年(1232年),而元好问给耶律楚材写信的时间是癸巳年,即1233年。
[size=1.1] 二人均与名医有交往,麻知几曾润色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著作《儒门事亲》,麻革则曾为名医王好古《阴证略例》作序。但相较而言,麻知几对医学的兴趣颇深。元好问称:麻知几少时有恶疾,因此跟随道士学习服气之术,疾病得以治愈,这也可能是他对医学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之一。麻知几为儒而知医,与张子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曾拜张子和为师,也曾与张子和探讨医理,助其升华其学术思想。
[size=1.1] 考麻革著述,未见其深入学习医学并著有医学著作的记载。其仅是应朋友之邀,为其著作写序。由《阴证略例》序可知:麻革的故交宋文之亦是善医之人,曾亲试王好古之法,皆奇中,因此对王好古十分服膺。麻革因故人宋文之与王好古相识,并为之作序。
[size=1.1] 总之,与张子和交好,并为《儒门事亲》润色的是麻知几,而非麻革,《四库全书总目》误矣,当为正之。(李玉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5 T. h0 _ @8 A) \! m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