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f# ]! B# N0 k5 i" I# j6 |新中国中医药曲折发展史:回眸70年,展望新时代
曹东义
作者单位:050000石家庄,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p. Z8 z: ]) n" @: V- P/ Q7 t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有多部经典构筑的深厚理论,也有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一个“理法方药”完备、“道术并重”的独特医学体系。建国前后,中医学经历了沧桑巨变,从衰落逐渐走向复兴,这种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政策的作用不容低估。笔者曾出版《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挺起中医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中医大智慧》等学术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 {0 U- K( L2 z7 C3 u0 ?- b {$ c* T9 l) ~6 K3 T
1 中医历经辉煌,在近代走向衰落神农尝百草,黄帝论医药,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反映了中医药的古老历史。甲骨文的病症、病名,秦简汉墓出土的医药简牍,《易经》《尚书》《左传》《山海经》等先秦古籍中有关医药的文字,见证了中医古老的学术渊源。可以说,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医药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死相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1.1 “西风东渐”使中医失语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的中国化用了几百年,辽、金、元、清等外族入主中原,也都被炎黄文化所同化。但是,明末清初之后,西方文化逐渐东传,西方的医药文明也与传教士一起来到中国。
康熙(1654-1722))皇帝患疟疾,太医久治不愈,传教士用金鸡纳霜治疗后很快好转,这一偶然事件促使康熙重视西医知识,并且用满文翻译西方的解剖学著作,开启了西医知识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序幕。在北京行医40余年的王清任,于1830年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直指中医经典著作的解剖错误,尽管他的“改错”并不彻底甚至错误,但其书中依靠中医气血理论创制的活血化瘀方药十分有效,为他的“改错”主张增添了魔力,震惊了中医界。在中医初遇西医时,中医首先用西医解剖为标准,给自己打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
1.2中医成了“医学革命”的障碍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世纪。中医学被当作阻碍科学化的堡垒,受到近代许多文化名人的不正确指责,中医的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被斥为陈腐玄虚的封建糟粕。中医因此而“失语”了近百年,也在“不科学”的席位上坐了近百年。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海归派”,效仿日本取消“汉医”的政策,要消灭中医。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不发展中医教育,1929年民国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取消中医,中医被当成“医学革命”的障碍,建国前的中医界逐渐走向衰败,尽管还有50余万从业人员,已经是风雨飘摇之中的一个“夕阳行业”了。
& V- z3 ~& {! k" k+ A
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挽救了中医
$ O7 W& P* q" R" ?9 {2 {194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磨难和艰苦奋斗,终于站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中医界不但没有获得“解放”,反而加快了倒下去的进程。卫生行政部门背离毛泽东主席“团结新老中西医”的指示精神,提出“中医科学化”,办中医进修学校只讲授西医知识,以此改造中医队伍。不办中医学院,不培养新中医,中医后继无人已成定局。而且还要考试“甄别”,用“科学的西医知识”考中医,结果全国的中医仅有不到20%合格,大批中医被迫改行、歇业,中医队伍锐减90%。东北卫生部长王斌竟说“中医是封建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而消失。中医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这是此前所没有出现过的“灭顶之灾”。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白学光(时任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政治部主任)的报告上批示,要检查卫生部的工作。中央文委工作组发现了卫生部中医政策的严重问题,立即报告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严厉批判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撤消了卫生部两个副部长的职务,尽管他们战争年代曾经功勋卓著。这个举措,让全国为之震惊。
2.1 毛泽东制定中医新政策 中医走进西医的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严重疾病;研究中医学术,成立中医研究院;创办中医学院,让中医不再自生自灭;大力扶持中医教育,让学中医的学生与师范生一样享受优待政策。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挽救、扶持,中医重新得到社会重视,不再是“封建余孽”的代表了,重新站立起来成为受人尊重的“苍生大医”。台湾的陈立夫说,尽管他对毛泽东很多做法不赞同,但是他要歌颂毛泽东的中医政策。
2.2 中医有了再次发展的机会 毛泽东主席制定了扶持中医的新政策,中医界不负众望,立即给予这个政策提供了事实证据。
1954年,放弃个人诊所、走进医院的郭可明在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以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治愈率在90%以上,这对于当时病死率30%以上、致残率也很高的世界医学界来说,犹如一声春雷。中医治疗婴幼儿肺炎,挽救了许多年幼的生命;治疗血吸虫腹腔积液,弥补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缺憾。一个一个的成就,证明了毛泽东主席当初的决断非常正确,他多次自豪地说:“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有较大的贡献,我看中医是一项。”
2.3 中西医结合治病初显成效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指示各地要多办一些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班,期待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 理论的创新不容易,临床的成就却逐渐显现,针刺麻醉获得成功,引燃了世界针灸热、中医热,也是“乒乓外交”前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行军。不仅如此,中医中药治疗急腹症、骨折、异位妊娠等西医需要手术治疗的许多疾病,使很多患者避免了手术之苦。在西医搭建的平台上,中医表现得更加优秀。青蒿素提取成功、活血化瘀研究等,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成果。
2.4走过“文革”在调整之中继续前进“文革”中许多行业受冲击,由于中医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倍受损失,许多老中医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迫害致死;中医院校被合并,中医医院也在“中西医结合唯一道路”的不正确指引下,走向衰落,或者受到冲击。
“文革”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文件,这是改变了许多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78)56号文件,邓小平批示说:“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8 l+ r, f# ?9 V! Z" M* i0 t
3 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 s( U J. D- `3 `% n b0 V中医发展的道路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从业人员,也为中医政策的制定带来很多困惑。中医与西医,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近代逐渐碰到一起,不是新旧取代,也不是简单组合,很多著名中医学者以“新中医”自居,也有很多西医喜欢中医,逐渐把自己变成了中西医均懂的医生,左右逢源的两种医学在一个人的心目之中,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既高于西医,又高于中医”的“新医学”?很多人跃跃欲试,以为必然如此,因为中医与西医面对的是同一个患者,或者是同一个疾病。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实践之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理想的“新医学”,反而使中医事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3.1政府卫生部门告别惟一道路 1980年卫生部确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1982年的衡阳会议上,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倡导“保持中医特色”的方针,年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并划拨了专门的中医事业费,为中医的发展在管理机制方面,做出了重大决策。
3.2 SARS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甲肝合并乙肝、艾滋病等许多传染病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但是在SARS疫情突袭之前,未受到人们注目。在世界医学还没有针对SARS的有效药物之时,在没有疫苗预防的紧急关头,中医药显示出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重视的优秀特质,中医药人员在香港与西医专家同心协力战胜SARS的表现,也令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刮目相看。笔者主编的《中医群英战SARS》,用50万字的“史实篇”与“反思篇”,研究和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原因。
3.3 中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术体系 中医注重历久弥新,与现代医学发展同步跟进。比如,西医的免疫学说、自由基损伤、微量元素、细胞性因子网络调节,中医药都有不同的组方药物,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干预因素,取得试验可以证实的结果。中医不仅在慢性病、复杂疾病领域,善于解决很多棘手问题,而且神舟飞船载人上天的时候,使用中药“太空保心丹”预防太空病,保护宇航员健康出仓。
9 z1 X9 L9 G. }3 g; k% V! z& Q/ t
4新时期中医发展迎来新机遇
/ i2 m/ Q9 s- _中医的发展道路充满坎坷,医药产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让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还伴随着地盘和利益的复杂关系。
4.1反对中医思潮沉渣泛起 2006年,以《告别中医中药》出笼、网络签名取消中医药闹剧为代表的反中医思潮重新抬头,中医药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时任政治局委员的吴仪副总理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她带领多部委领导出席了2007年初的中医药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级领导小组,启动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活动”,展示了中央政府对于中医药支持的态度。笔者出版的《捍卫中医》,记录了这个历史过程。
学术界对于中医药高度关注,尽管有人说“中华文化90%都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阴阳五行是最大的伪科学”,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知识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因此,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学部委员方克立等认为,反中医思潮的重新抬头,不是中医自身的问题,而是哲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中医药的世界观有问题。他们带领有关专家,在中国哲学史学会下成立了“中医哲学分会”,表明捍卫中医的坚定立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教授们利用2个假期集中讨论“复杂性科学与中医的复兴”。
4.2《中医药法》立足于保护与发展 中医立法的想法萌发于30多年之前,当时尽管没有明显的反中医思潮,但是,很多部门认为有了《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就不应该另立《中医法》,所以草案没有走出卫生部的大门就夭折了。
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条例》,把“管理中医药”的理念,转变为“发展中医药”,为重新起草《中医药法》奠立了基础。2017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把多年来党和政府扶持、保护、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示、政策、法规,用一部专门法固定下来,不再满足于“管理职能”,而是推行中西医并重,以保护、发展为导向,让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涉及中医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中药材种植、加工、开发,中医人才的教育、培养,中医科研的目标方向,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医药的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中提到的中医诊所、中药制剂备案制,中医人才可以通过师承与确有专长考核获得医师资格等都将逐步落实,并推动中医事业不断发展。
4.3 中医药走向世界展示国家软实力 中医针灸诊所、中医诊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播,已经遍及五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中国与100多个政府之间的协定,包含有中医药合作的内容。一带一路也有很多国家引进了中医药项目。习近平主席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他把宋代针灸铜人复制品送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世界针灸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总部设在中国。这充分说明中医药独特的学术特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未来价值,并且随着养生治未病,健康小镇,医养结合、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的逐步深入,中医药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4.4中医道术并重特色有待保护和发扬 中医近现代所走过的坎坷道路,都是“重术轻道”造成的,目前,仍然是只承认中医有技术和方药,不认为中医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理论属于科学语言。并且认为,中医的技术需要按照西医的病名进行规范,方药需要按照化学原理进行研究,仍然处于“废医存药”“废医验药”思想制约的时期,这种忽视“道”只重视“术”的导向,造成了中医事业的困难与衰落,乡镇以下难见中医身影,城市中医院严重西化。
中医药有很多优秀的特质等待我们去发现、发扬;它很多理论、技术与经验,都落在现代医学的目光之外。比如,中医不专门研究人体和物质的空间结构,而是用生成论的方法研究生命的时空并存、形神一体、多元和谐;不是直接针对病灶、靶点的治疗,而是通过调动“内在卫生资源”,加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来维护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治病方药不是单一的化学对抗,而是复杂整体的“组合效应”,这在方法论上不是现代医学的法宝“定性定量分析”所能阐明的。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倡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的新时期,中医药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宝藏,具有“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等5大资源优势,等待着释放能量,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走进世界千家万户,关爱天下众多的人民。
追往思今,在建国70年到来的时刻,我们看到中医药的沧桑巨变,也对《中医药法》和中医政策所引领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5 I8 [ M. c7 E7 S: {- d: _2 w
% k/ `0 P& h) a% Y& z$ T7 X,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