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警醒 $ C" D! w0 N2 l4 r& N7 }
3 R3 O+ L+ I9 W+ O5 ~' |" Q
1 F5 y; \7 H o1 F4 Y$ f( R! b
曹东义文章: “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
$ K7 O) f: y0 ^$ b( }) i& o. ]5 z ^! @+ g3 r9 y, [9 Z
我们一直在强调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素质,但某些教师作为中医药后学的领路人,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中医教育西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1 v! q y1 e4 _4 @/ ^: q! R& P: Q; }& i( O8 O; p% J; u
近来网络里流传着一篇文章《我负中医,中医负我》,署名为“王教授”。“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自认为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他希望留一个“时间囊”,把他的“真知灼见”留在世界上“任人评说”。
8 z3 X- D. @& x3 C( j; U/ ?( [8 G& v8 h5 w0 G/ W1 c
中医误了“王教授”什么事
8 W, M& ^/ |" B- F" }! l M
# O+ D! t; h& N9 e “王教授”自称19岁进入中医学院,毕业后行医、留校任教,一步一步地晋升为“教授”,应该说该得的都得了。他的境遇,比起那些一辈子在农村、在基层,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为群众诊治疾病,排忧解难的基层中医,可以说好很多。
( k* w1 N: `: i* L2 W! o! v( t0 J6 L9 x
比如像“王汤药”那样的基层中医,经济收入非常微薄,学术职称、生活待遇,都比不上“王教授”。更何况很多基层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到六七十岁了还一直“赤着脚当中医”。与“王教授”相比,他们似乎更应该抱怨中医药没有给与他们应得的名和利。可反倒是他们对中医一腔热情,大声疾呼捍卫中医。他们的口号是:“中医助我,我助中医!”
$ A$ D% x* D1 `2 E3 h5 }9 c$ m9 ?* {# N9 b4 |% V+ L! _
一辈子没学懂中医理论
+ \% _. g, g1 Z2 M9 r- g- O
; |. ?% D) H* e; P& b; d5 E “王教授”是个有心人,一进中医的校门,就爱问“为什么”。这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很多求学者走过的道路。但是,他评价中医理论的标准,是西医的解剖实证。这就像一个足球爱好者,来学习篮球技术,但他不接受篮球的规则,脑子里总是用足球标准问“为什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不顺眼。这样的人学习篮球,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
) s, V- @4 O- P+ w! Y4 l% ?1 z- y$ L& Y5 k' ~5 s+ }9 i' S, B& j
学习中医也是一样,如果脑子里总是装着西医的解剖,经常用细胞、细菌、化学分析、物理定量来学习中医,就好像用显微镜看天象,一辈子入不了中医的门。4 y; M2 l/ u# ]* T# q
8 M' |0 c3 ^% m1 H 中医是一座座高山,而且由很多山峰所组成,不进行艰苦攀登,就无法领略各个山峰的美丽风光。《内经》的智慧,《伤寒论》的规则,金元四大家的高论,温病四大家的创新,都在各自的山峰上争奇斗艳,令人留连忘返。
8 p$ |6 Z: n/ [- p) X, k( R, n7 r% W' @; j, `% P; V3 ]$ ?
而“王教授”始终在山脚下转悠,听回来的人说说故事,听说某某划伤了,某某遇上了雷电,某某遭遇了洪水,他认为各个山峰都是险峰,时刻会吞噬人的生命。于是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山。所以,不懂中医理论的真谛,只不过在工作时跟着西医大夫学习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
# c/ N {! ^ T/ W1 m3 ?
1 z6 b0 O" l9 h; w* ?* X# y! p 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 W# m6 Y: b2 z: ]$ H& O
% w6 N6 o5 w' }& H0 [! v9 E “王教授”说:扁鹊、华佗等名医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不合情理。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到底是“留神医药”的医生还是“余宿尚方术”、“精究方术”的方士?(见张仲景:《伤寒论序》)。
" B J9 c' P$ d( n \6 Z" t, I( R8 i3 {( n! k
扁鹊是第一位被记载于史册的医学家,司马迁进行过考证。当然,《史记·扁鹊传》中也保留了一些民间传说。只要认真考辨,就不难知道历史的真相。笔者曾通过考证,认为可以证明扁鹊生活于春秋末期,是有记载的第一位民间中医,能四诊合参,最擅长脉诊。各种记载出现的错误,是文献资料在历史流传过程之中传抄所致,扁鹊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也不是活了400多年的神仙。司马迁没错,错的是不善于读书的后人。$ p, P7 F+ p* ?" {$ M
; W" g) J' h* b2 L% z 华佗的时代,战争不断,外伤破肚的战士不少,战伤救护是医生的天职,久而久之,探索开腹、疗病,也不是不可能。
* ~* W! w) _% x/ y/ ^- h9 G5 H: E. W1 y/ I
张仲景是医生还是术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伤寒杂病论》的确指引历代中医学家,诊治疾病、积累经验,挽救过无数患者的性命。' h) P9 G% P" g4 f) @
3 l* y8 t! o- p* b0 e6 c0 a* p 分不清恶风与恶寒# {* u s5 u. N& Q
" o# Y4 ]- I. W7 r2 d
“王教授”进中医的门,可谓时间不短,但是始终都没有找着感觉,更提不上用中医药为人民大众治病救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付病人、应付学生。! R" Q4 b/ @% Y: L' W# p% H0 u
7 T9 S7 L& m1 o; B/ j, Y, N/ [ 他说:当中医师遇上的多是些小伤、小病,一些大伤、大病、急危重症自己确实也处理不了,连病家也都知道中医没多大能耐而会主动去找西医,真要找上门来的也多是西医认为没什么病或者已经没什么办法的绝症了。
& J+ e4 y* B5 D5 L3 W! u
& ~8 O1 L$ @8 F2 c9 F6 L) P4 [ 中医的疗效虽有一些,但多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且多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个案,不能举一反三,无法重复,疗效评价标准更是因人而异。情势紧急起来,人命关天,“传统”解决不了,只好求助于“现代”了,因而这“科班出身的中医”也就成了“三四流的西医”。) {6 q7 B# g1 ^1 P0 g: S* G
( x3 U8 \# H3 y# V% _- [( o 当中医教师就更不容易了,且不说自圆己说,课堂上讲着讲着,有时连自己也失去信心。说真的,至今我仍无法讲清楚“恶风”与“恶寒”的区别,不都是患者发烧时出现“怕冷”的自我感觉嘛,还会起鸡皮疙瘩呢!/ I* @* T3 p( a. A2 M! O1 e
) p6 ?! r, W: ~9 A3 E e, q8 @6 q
这就是“王教授”对中医的体悟。他教了一辈子中医,连恶风与恶寒也分辨不清,看病没疗效,有事就借助于西医、西药,自认为就是一个“三四流的西医”,而且越依赖西医,中医的本事越得不到提高。自己掌握的中医技术逐渐“废用性萎缩”,坚硬的西医假肢代替了他本来的肢体,既走不快,更不能奔跑腾跳,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认为坚硬的假肢比本来的肉身好。
7 _7 o# m# V, v
! z9 v7 X& @) s0 j8 g2 `2 S “王教授”在心理上,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自然不会把心血花在钻研中医业务上,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 o9 x" ^ g8 b2 Y) S! ]
, ?! ^) X" a0 D$ N2 e
因此,在“王教授”的文章里,既有对余云岫的赞美,也有对中南大学“张教授”攻击中医的羡慕,他实际上已经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谈论中医。也许正因为如此,他长达数万言的网络文章,才取名《我负中医,中医负我》。/ _1 [& _0 T( b; w
# Q8 ^1 q& U- `! a8 ?3 {
“王教授”虽然辜负了中医的培养、中医给他的教育岗位、中医给他的最高职称,但他是一个缩影,在给整个中医界敲响警钟,让每一个中医人警醒、思考。& A/ c& }' x; Y* p+ L
5 u4 f2 ~# }' u/ i% P+ a1 t 链接
# N. W. s* U. u% \' Z
8 P4 J* g$ g, S& k. k6 Z9 a 王教授言论摘录
' e+ c* N* ^4 c- Z @) B3 H# [! d1 H* V/ C0 q9 m! P( ?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哦!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o% b- X9 M6 q" s
1 a' l4 Y6 d; Y4 Q& G) T% b! N ●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使人感到中医无论诊断或是治疗上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有点随心所欲,如同“孩童辨日,如盘如汤”。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在这里一一得到验证。6 l8 M; g1 D) m- Y9 F- G
$ t7 a. o8 H H M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有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干脆不辨了,胡乱开个“心水”方子也能治好。到底是自己治好的,还是病人自愈的,或是用西药的缘故,没能弄个清楚明白,落得个“行时医师”的美名,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年轻时确是心有不服,想找出个究竟。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不为怪了。兴许应了那句“医者,意也!”自己至今尚没搞清楚、弄明白的老话吧。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f; O* {' Z% A) ?8 i0 z$ q: S6 Y! d
! }! ?$ \! ^3 v& h& e
* w5 i1 U4 U. A# F; i
. Y8 d, ^& y" k6 R) q4 m
刘世峰主任呼应: “王教授现象”警示要关注教师素质7 F$ ]# b1 m" S' G; ]+ y: x
# o& Z6 I3 O2 i/ G 拜读《中国中医药报》曹东义《“王教授现象”应引起中医人警醒》一文,使笔者感到震惊。虽然有人认为中医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但现在看来教师因素也不可忽视。
0 t k/ l/ Q9 Q4 `8 b
5 V E1 e) M& d: o; S" m ~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中医的思维方式只能通过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获得。要说王教授没有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并不客观。我相信没读过中医经典、水平不高是晋升不了中医教授职称的,也写不出10余万字的《我负中医 中医负我》。
# f9 Z" d# @" t2 Y% m7 A- d0 p$ j& ]2 Y. P
笔者猜测,问题可能出在缺乏中医临床经验上,因而对中医缺乏信心,反而认为中医不科学;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中医的生命力就在疗效。
' n0 k' V& \7 _1 W
& g z* ^1 ?7 A6 `2 C; T0 S 这也充分说明王教授不但脱离了获取中医能力的重要临床实践环节,并且涉猎了大量现代科技知识,用受西方实证、还原科学影响的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最终得出了中医不科学的结论。! E: U0 r5 `* Y% |- x) f1 y8 ^
/ N7 e+ L3 o6 |0 {* t7 G
笔者认为,现在中医高校教师队伍中,“王教授现象”应该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在中医高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出身,很多人的毕业论文都是通过喂养小白鼠完成的。他们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中医理论水平不可谓不高,现代科技知识也掌握得相当多,但就是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这一关键环节。* {, x# T; R# m: Q
8 R) y$ ~. A, o/ y* }; Z3 i6 P$ a
中医要发展,教育是根本。记得解放后全国中医学院成立之初,当时的师资力量都是从民间中医的佼佼者中选拔产生。比如北京中医学院的秦伯未、董建华;成都中医学院的王渭川、李斯炽等均是中医临床大家,让他们充任中医教授,教出来的学生效果当然好。并且他们本身就对中医坚信不疑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 B0 A9 O' L c' E0 C8 v
- C9 |) @# ?' ~. L( `4 M 他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讲出来的中医知识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听起来有趣,毕业后拿到临床用得上、有实效,因而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功不可没。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医教育借鉴。
* {- f# c3 D# k3 K; u/ G6 J) [' X! p1 {0 m7 h
笔者从1975年以来,长期坚持在中医临床一线,深感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深受病人群众喜爱和信赖。中医诊疗技术来源于临床,中医的生命在疗效。因此,要想获得中医知识和技术离不开临床实践,要教好中医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
9 T1 Z2 Q$ \/ H
# f3 W( t3 |& h8 d/ Z5 [0 J 现今中医高等教育学府中出现“王教授现象”。而中医界(包括中医爱好者)对此的看法、反应却大相径庭。有的网友发出“王教授有这样可恶吗?”的疑问。认为不能苛求王教授,王教授没有错,是无辜的是受害者。但大多数网友对王教授的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
: Y, K$ S$ `; z# C: d, |9 ?% J: J4 C8 i- f- n2 s9 S# d& O I
笔者深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子是否能学到真本事、硬功夫与授课老师的基本功、临床经验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因此不能不说:发展中医教育为本,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是否合格。
# z* Q5 P1 ?8 H \
. D5 o. U, z" U2 E! m# |- _8 J0 \ 所以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当以教师为重。虽然目前中医教育改革已经在进行并初见成效,各中医药高等院校,缩减了西医课程,增加了中医古典医籍教学课时,并且有的院校已经开始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笔者相信,这样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取得更好效果。8 Z7 W2 E2 v& I/ g: L+ T
/ @ {! N0 g4 I
然而,既然中医高校已经出现了“王教授现象”,那么这种教授就肯定不止一人。主管部门是不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那些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只知道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教授”请出中医高校教师队伍。让他们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再次出现呢?我想很有必要,但需要极大的勇气、胆略和气魄。' h8 u- p( @( s1 O* ^* f$ A
) |8 B4 L& @8 A5 o: _
当前,酝酿了20多年的《中医药法》修订草案正在征求意见中。对此,笔者建议,为了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对中医高等院校教师的资格认定,不能只强调在何学历以上,应具有10年以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经验,才有资格担任。
P5 P' {0 }& D
7 ?" E7 E# c2 c" y' {+ y 另一方面,为了“亡羊补牢”,还应该将中医高教队伍中极少数不合格的“教授”请出高校。同时,在中医基层一线选调一批既有较高中医理论素养,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人才,充实中医高校教师队伍。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才需要我们的高校人事部门去发掘。在政策的支持下,让他们去充实中医高校教育队伍,必将是中医之幸,中医学子之幸。- D5 [. B0 u* T( A# a: q
8 X' y3 F8 _' _8 J 如此,才能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师的素质,才能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繁荣昌盛。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2 R6 Z' C) [. T, B8 N2 L: M
8 S0 u; s: U; b' i5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