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衡水地域中医特色技艺—技之长
常海成
摘要:本文以中医特色医疗技艺为切入点,结合对衡水地域的调查研究,简述中医特色医疗技艺一技之长对中医发展与影响,旨在促进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衡水地域中医一技之长研究。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历经千年传承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技艺,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医学智慧。在衡水这片文化的沃土之上,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医一技之长体系,其代代相传,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简述其源
追其渊源,中医特色一技之长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渐积累起一些简单却实用的医疗方法。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拿木棒、木推搌或石块敲打身体痛处,可以使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在冀州博览馆陈列着由此地出土的这样一种石锤、石捧,这便是针灸推拿的初始,又如发现某些植物可治疗疾病,这便是草药疗法的雏形;又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出简单的健身功法,用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这是传统中医养生功法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特色医疗技艺在历代医家与不同阶层人士的不断实践与传承中得以发展和完善。《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为中医特色医疗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以上提到的石器打压,既是针灸的起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针灸疗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针灸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
中医特色医疗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思想与文化的延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认知,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特色医疗技艺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承方式
我们在编写《衡水市中医药志》(以下简称《志》)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衡水中医的特色医疗—技之长,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技术与传承体系。这些医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延续至今,今就《志》书中对117家中医世家的记述,及传承方式,做以下简单梳理归纳。
家族传承。志书所记115家中医世家中有108家系家族传承。如冀州区垒头村樊氏正骨中医世家传承近200年,其第六、七代父子二人至今仍在冀州行医为患者服务。他们严守家规矩,德艺并重每代只挑选一名忠厚朴实者传其正骨技术,以免传承走样。桃城张氏中医外科专治疖肿、疮疡的医术已传至第三代。安平县孝林村中医世家有一个“顺草法”绝活,能治咽喉部卡住鱼刺或骨头等,现已传至第四代。桃城安氏五代中医世家,传承的“安氏膏方” 以敷药、膏贴等外用方式,治疗口眼歪斜、偏头痛、面神经痛、面部痉挛、睡眠障碍等病症效果良好。桃城祝葛村温氏特色针灸,选穴独特,治愈了很多疑难疾病。
师徒传承。117家中医世家中,除家族传承外,兼有师徒传承方式的共9家。如武邑县百年芮氏中医世家,以芮氏肛肠特色疗法著称,还以师带徒方式传承。据统计,第六代至第九代共带出徒弟17人,这些徒弟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又如故城县建国镇水坡村韩氏六代中医世家,擅长应用传统中医,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其第六代传承人韩汝增于2016年,依托医馆开办本草中医药学堂,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口耳传、手把手、心印心”培养中医传人。
著书传承。有些中医世家还善于将自家总结积累的丰富治疗经验,记录或著书传至后辈。在117家中医世家中,有记载的著书传世的有16家。如冀州西方家庄方氏中医世家善治皮肤病,第二代传人方谓仁整理了自家两代经验良方,手抄成册以传后世。武强县街关镇李氏中医世家第三代传人李知退,在儿科、针灸、眼科方面都有精湛独到的疗法。他总结自己行医70多年来的验方,撰写成多本经验良方、心得笔记及治病歌诀共9册,涉及皮肤、针灸、妇、儿、眼、内各科,流传后世。又如武邑骆氏腹诊推拿世家第三代传人骆竞洪,编写了《中医推拿学讲义》作为教材,面向全军海、陆、空各医院挑选的部分医师传授骆氏腹诊推拿技术,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推拿专业人才,这些学员均成为了各部队医院的推拿业务骨干。至此,骆氏腹诊推拿技术由家族内部成员的口传心授转变成为公开传授,让这项医学技术得以造福更多群众。
三、特色学科
中医世家的中医,一般具备一种或多种特色医疗技艺。随着医学发展,这些具医疗特色技艺,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临床学科。下面仅就其家族最擅长的学科简单统计分述。
中医内科:45家。如枣强县韩庄王氏中医世家,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创用“春和堂”字号,主治伤寒杂病、糖尿病、癌症等各种疑难杂症等,已传至第20代王忠常。阜城曲龙河村刘氏中医世家,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在治疗大伤风(急性发热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等;臌症(肝炎、肝硬化腹水)方面有较高造诣,现已传至第四代。
中医外科:14家。如冀州市段村段氏中医外科世家擅长应用针灸和中药治疗痈、疮、疔、疖、颈腰疼痛等疾病,已传至第九代。阜城县后李村李氏中医外科世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外科疾病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疮疡、骨折、脱位等疾病,创立的多种外用配方在治疗疮疡等方面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已传承4代。
中医妇科:20家。如深州柴官屯中医妇科世家,1649年创办“救坤堂”医馆。擅长妇科,凡妇女月经不调、久不孕育、产后少乳及胎前产后疑难重症,常药到病除,已传至第11代,“深州救坤堂医馆”还被中国老字号文化研究中心评为“燕赵老字号”。2021年2月,救坤堂“祖传治疗产后受风”中药制剂被深州市政府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安平县里河村刘氏中医妇科世家,擅长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妇科病症,已传至第六代。
中医儿科:15家。如安平县中满子村张氏三代中医,尤其擅长小儿科,如小儿热惊风、鹅口疮、小儿发热麻疹不出、小儿胎黄、小儿急惊风等症,目前已传承至第三代。景县东青兰村刘氏中医世家,擅长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挽救了许多幼儿生命,对小儿腹泻、腹胀治疗效果也很显著。
中医骨科:13家。如故城殷氏中医骨科世家的殷氏五行捏骨术,其传承脉络可以追溯到300年前。2019年故城殷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传承至16代传人殷金良。又如饶阳县沃地村宋氏中医世家,擅长武术及中医正骨,已传至第六代……
中医针灸:10家。如冀州史氏中医世家中医针灸、内科、疡科都有独到之处,享誉一方。桃城相家庄付氏四代中医世家,善治咽痛,其治法是先给患者服药,随后在某穴位上用毫针扎一针,即可见效。枣强县杨氏骨科世家擅长针灸治疗风湿痹症。阜城建桥乡安氏中医世家擅长应用家传针灸技术治疗小儿麻痹症、腰部扭伤、半身不遂等症。 其次,在中医特色医疗技艺分布方面,根据《志》书117家中医世家记载初步统计,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中,桃城区32家,冀州区10家,其余75家中医世家则分布在衡水市域其他各县。根据统计来看,这些中医—技之长人员,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都在农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都逐步进城。另外, 还有一些中医一技之长人员没有统计在内,原因一是没有摸查到位,二是本人不愿意写。例如桃城区焦汪村退休教师万新广治疗牙痛,不拿捏、不吃药,找准穴位,一针就好。人送外号“一针灵”,而就没在记述此列。
四、发展创新
衡水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医文化底蕴与坚实的发展根基,在挖掘并彰显衡水中医特色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如果能够顺势扩展这一优势,进一步丰富中医特色技术,对推动衡水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凡意义。同时,衡水中医特色医疗技艺丰富多样,在治疗疾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特色技术面临传承困难、应用范围有限等诸多问题,所以应在加强保护与弘扬推广上狠下功夫。
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中医一技之长的底数,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开拓视野,发掘研究,创建品牌,提升社会声誉。展示衡水特色中医技术和临床成果,打造提升衡水中医品牌形象,提高衡水中医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优化衡水中医人才特别是一技之长人才的培养体系,重视高校科研机构与县市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培训、继续教育等项目,提高中医人员特色技艺的业务水平。
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那些根植于地域文化、历经岁月淬炼的特色医疗技艺,将在中医技术传承创新、临床应用拓展及文化价值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深信,利用国际特色技艺一技之长会议在衡水召开的契机,学习先进,找出差距,促进衡水中医特色技艺全面发展,为推动衡水的中医及各项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202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