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黔本草》:医者的药书
3 e- c7 E" D$ B9 D# ^- _' |2019-01-03 14:43:24大公网 作者:周亚明- f0 j! g9 A% W6 @1 G) g3 n0 n8 `
字号8 j% t9 L9 G* ?. \
分享
: J) ?8 A! e3 _; b A8 D
8 i; f3 X9 D0 [7 Y. ^) j6 j7 C0 ]7 M' Q; y0 ]
医者汪毅。/周亚明摄% @# }0 h8 `: T: |" z; w
2 `$ D4 Z: \$ E7 Z' ^, [魔芋在黄平的山上和土里到处都是,“不过,我们以前只晓得拿来做菜吃”,张杰说,“后来在汪老师给我开的药里,才知道它是治疗癌症的‘标配’和克星之一”。
$ i1 V" `7 B& |* l/ J
% Z- p8 } v K9 s/ R张杰是“汪老师”40余年行医治愈的重症患者之一。作为当地苗医常用并成功治愈张杰病患的“主药”,魔芋,这种药食两用的寻常之物,还被收录进汪老师2015年出版的《黔本草》第一卷中。
/ F; H+ P g3 ^# w
7 w( a4 H. y( i0 ~' A1 M% _- `“汪老师”即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汪毅,其所著《黔本草》目前已经出版了第二卷。正如当地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医家讲究“以药传医”,专家和业界公认,集药、医及临床经验于一体的《黔本草》,正是一套真实有用的“医者的药书”。: K1 E' E6 J# l C0 X$ [& x- M
( B. n- Y# @ |# j+ |" y
寻常的魔芋# O' X* r# N9 `' r* i, A
3 Y( {- V* D4 x9 \& J) |8 u I
( N" c* ]1 _, D3 Z6 Y' @被忠实纪录的魔芋的“原生境”。( 汪毅供图)4 D- ]4 |+ I8 B; G
! c" Y. ^# W9 H
2011年,怀有六、七个月身孕的张杰,发现脖子肿大,在一家医院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生下女儿后,在另一家专门的肿瘤医院做了切除手术。手术据说很成功,但在随后的一次全身检查中,却发现肺部和其它一些地方有阴影。本身也是医生的张杰知道,那些没有切除干净或新生的癌细胞,存在“转移”现象。
( h0 I: v9 \3 ^ D
5 F- N) k6 F. ^6 n9 a“转移”是一件可怕的事,但魔芋因此得以登场。在确切地知道西医对“转移”束手无策之后,张杰转而求助中医。通过她的表妹杨青---一位曾经的贵阳中医学院学生---找到了她的老师汪毅。身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和曾经的该院中医系方药教研室主任,汪毅却给张杰开出了苗药处方,其中就有苗医常用的魔芋。
" F" n1 I) u! b D X4 A f) F; V
魔芋当然是寻常之物。张杰对它印象深,首先就因为它是如此寻常,却承担了治疗癌症的“主攻手”,令人颇觉意外;其次是用量大。前后六、七年,张杰服用的每一副药,里面都有魔芋,累计达100公斤左右;第三嘛,就是按汪老师的说法,张杰老家的野生魔芋好,干脆叫她自己在老家“收”,自己加工、自己用。; }* G4 Z: Z3 _& z4 E! g
" M( I1 |8 w, k! W0 ^( L
“我请家里人给我‘收’野魔芋,就在院坝里洗干净,切片,晒干,每副加入30克”,张杰回忆,“做药的魔芋要先在开水里熬两个小时去毒,再加入其它药材熬制”。5 j9 ^: W( Y/ g
4 P+ p4 {9 b2 X2 D有用的魔芋
8 S& K4 j. p; S- r* w) i6 c+ B
. K: |! g' q% R$ I c“当时就是一天一副,吃了半年。半年之后又去做第二次检查,核磁显示,肺上的阴影就没得了,表示那个转移已经‘消’了。我这几年年年都复查,今年5月份也去复查了。肿瘤医院医生说我各项指标都很好,都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已经达到五年了,可以说是‘临床治愈’了。”张杰讲述汪毅给她治病的经过,其中的关键点,是服用汪毅开出的“苗药”,半年就有奇效。 Y/ D! Y/ p! F4 k# {
- T$ H. X2 k8 A4 c. a! x$ D$ [8 _; B6 O [* E/ x/ P
“临床治愈”的社区医生张杰在工作中。/周亚明摄
* P4 v. j/ P0 J/ `# F
7 B# A' [$ w5 a {, L在贵阳市一处偏僻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医院,张杰正在给一位85岁的老太太看病。现在谈起当年的病情,张杰已经有点像是在说别人的事了。“就是2012年放疗的时候,请了一个月假,其它就没什么影响”。患者张杰回忆,“在医院等床位、做手术花半个月,回家呢还要半个月。这种放疗带得有碘,是有辐射性的,不能接触人,尤其是小孩”。! U7 S6 r% V: {# c4 z
/ u7 _3 i5 H2 n( R# k
“当时我小孩也才七、八个月,我都不得带呢”,妈妈张杰说,“就在她奶奶家嘛。每天早上她奶奶(用童车--记者注)推(女儿)到我楼下,我隔着窗子看一眼。下午又推来,我又隔着窗子看一眼,就是这样子过了一个月”,张杰承认,“期间还是很孤单”。
" I1 V. s4 L+ @/ c5 d8 O( {. m( U& K6 U$ p& Z( J1 M! R* }* B4 N& Y
除此之外,这一场曾经的大病,似乎没有给这位社区医生,留下多少癌症患者的痕迹。除了被“关禁闭”的这一个月,张杰工作如常,生活如常。其间的“功臣”,当然就包括魔芋---她老家的野生魔芋。
0 ]& W; q" \6 G7 w. y9 R& S$ J/ A- i) x* ?7 @
入书的魔芋' e5 {. ?6 {+ H" J
$ d# b5 Y3 i; Q0 W" p T$ H5 ^$ q+ A( H ?
入书的魔芋。图为魔芋开花时节。( 汪毅供图). o P( o/ i* k
( w0 `1 i: o) @% X; }9 X巧合的是,《黔本草》“魔芋”条目所用的图片,正是拍摄于张杰的老家--贵州黄平县的深山峡谷之中,即专业术语所称之“原生境”。) ^# I1 ~& w; ?* \4 T& Q
, O3 {$ N/ X4 z8 r5 Q( ]
“魔芋”收录于《黔本草》第一卷第210至211页。该条目所载图片一共4幅。其中,3幅原植物图,1幅药材图。3幅原植物图片中,一幅系魔芋开花的特写,一幅系魔芋植株--主要是散开的枝叶的俯拍,另一幅,则除了图片中心区域的一丛魔芋植株,还看得见植株生长的背景。药材图片,则是干燥处理之后的块茎。有必要提及的是,这个照片上的干燥块茎,正是取自前述三幅图上呈现的植株。不止一位专家指出,这种图片和原植物及其药材的“一一对应”,无论是从药学还是医学的角度,都非常重要。! }" P* x% s) q$ I9 l! p
% p$ [9 D+ m+ w+ M不过,“魔芋”条目选用摄自黄平的图片,却不是因为患者张杰,因为当时张杰还没请汪毅看病,他们还不相识。根本的原因,就是黄平野生魔芋的功效好,即黄平是野生魔芋的最佳“原生境”。汪毅为何吩咐张杰在老家收购野生魔芋,自己加工自己用,自己的病自己治?原因也在这里。
5 y5 P) O! o& x# c& ?* K3 ^' Y0 u7 @' a5 {$ o/ c* T
不仅如此。和张杰熟知的魔芋一起,有300多味正在发挥治病救人神奇功效的以苗药为主的贵州本土民族药物,带着泥土芳香或称扑鼻的土腥味,被《黔本草》一、二卷收录。
; F& s& S b6 ~3 M H# ?9 [: V( g- y1 o- i: ]* u' \2 I
汪毅说,按照贵州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的资源地位,和此前他拍摄的数万张图片,以及收集到的素材,《黔本草》还准备在2020年出版第三卷,一共出到第五卷,预计总共收录“黔药”1000味左右。7 ^# m7 `9 j4 c6 i8 O/ x: N
& }! s( }% L5 \# |3 ]
真实溯源:“有图有真相”解码( Z a4 N# k _) O
7 h: O; G1 a( W7 Z* I B4 s& o) Z5 [# F5 e
《黔本草》目前已出版第一二卷,最终将出到第五卷,收集“黔药”1000味左右。3 F$ ]% n0 y4 g! V! ]( L
6 L7 X" S( d2 t不仅如此。检索目前已经出版的《黔本草》一、二卷,其所收录的400余味药,每一味药均以4至6幅图片,来传达该味药材的原植物生长过程、原生境和药材的直观信息,“有图有真相”,成为《黔本草》备受专家肯定和好评的主因。
) C; l, I9 z: a3 G' G2 \: U7 N' M1 S. {/ c( y/ @8 ?
汪毅介绍,每一味药的条目,印在书上的照片虽然只有这几张,但却是从数十乃至上百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而“有图有真相”来自汪毅团队坚持十数年的周末野外考察,最早,则可追溯至2002年,至今没有中断。! i" |& Z O! J8 e3 D# @% Q2 r; L- G
5 V* o0 v( q' F9 x
汪毅是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曾担任过该学院中医系方药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研究。在2000年完成《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后,即开始作《黔本草》的前期调研准备。以“认药”为主的调研均系野外,汪毅为此购买了一辆七座“五菱阳光”微型车,并自任司机。这辆“五菱阳光”跑到最后,拿去修一千多元没修好,说还要一千多。汪毅就此决定“壮士断腕”,将这辆立下汗马功劳的“五菱阳光”报废。废品公司出价450,但拖车运费要200块,最后实得250块”,汪毅笑言,“真正的二百五了”。
5 V( I A Z# B; X W1 s/ D+ D' b I+ w. r, J
“拍摄一味药材,要拍它生长的过程,从开花到结果,到加工成药材,全程拍,往往要跑很多趟”。汪毅说,“‘五菱阳光’跑了三十四、五万公里,变成‘二百五’,为‘真相’作出了贡献”。" q; S& B/ y7 q' l$ C5 ~
! Q7 ^( t# P7 C# M D3 D9 v包括司机汪毅,“五菱阳光”可座7个人。其中一个“常客”,是该学院药用植物与栽培教研室副主任魏升华。只要有可能,魏升华都参加考察。其它的,就是各自所带的各届学生。
' e& _8 j7 v& E2 f0 A
( Y" V& ^2 V$ W/ [今天来看,这个主要由医和药两大专业师生形成的团队,不经意间决定了《黔本草》真实和有用的基础。“我侧重于资源,侧重于把‘这一个’和‘那一个’分清、认准,以免混淆,为‘一一对应’提供专业技术意见”,魏升华说“而图片,则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第一手信息,为辨认提供了原始依据”。& D: {$ ], ]/ O L& W
! x" q1 j) o) o" P" j* {9 k. @
医者的药书 \+ U5 s O6 ~8 B, M. j
6 E: M1 f$ [& ?0 S/ W1 V; u, j7 I% b5 I/ Q+ l8 P% h! J
魏升华认为,《黔本草》更是医者的药书。/ S/ }# [) D$ E9 U2 U# m1 w
8 v/ q. i# B( G& _3 c. Q6 G s
就算是望文生义也不会搞错,《黔本草》的确是一套药书。不过,魏升华却认为,它更是一套是医者的药书。, u/ ]& W% n3 {$ `, x
. s- ^+ r* S% S- q- u
在魏升华看来,汪毅首先是一个医者。汪毅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背景,其实都是学中医。“他是从一个医家的角度来研究药,而且,他研究药,是直接从野外‘认’药,而不仅仅停留在典籍层面”,魏升华说,“事实上,学医和行医,正是汪毅生命的‘底色’”。
' q& E5 g% o% x" S7 e% t- q/ r2 o. ^4 U: _5 M
汪毅学医,最值得称道者,莫过于退休之后,仍求学不止。60多岁的汪毅,成了90岁的柴嵩岩先生的学生。往往是头天坐10余小时的高铁,从贵阳赶到北京,次日随柴老在诊室坐诊半天,然后又是10余小时的高铁返程。柴老系国医大师、中医妇科泰斗、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汪毅拜师,就是研习柴老创立的“柴氏妇科学”。 p" {! d+ W/ G1 |/ r7 b
5 ]" a0 P( M7 W6 [) ~
汪毅于1973年就读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白天课堂听讲,晚上和周末,则到当时已经80多岁高龄的贵州名老中医肖海源家中,聆听肖老一生心得;还曾先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祖雄和李昌源教授。1983年,还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伤寒论大家、贵阳中医学院院长袁家玑教授,成为攻读伤寒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z$ o) i2 P- Y2 h" z, Q- \
% x" Z4 D$ u0 t
( z6 i) w k8 y: ^" f! w& Y; E4 Y每到周末,汪毅就会带着弟子,深入贵州各地开展野外考察,十数年坚持不懈。图为黄平飞云大峡谷野外调查。(汪毅 供图)
: h2 D; @4 T; E0 w2 C, D& o- q+ O# X% I+ [4 F h+ E4 a; b
汪毅学医,还贯穿在他坚持十数年的野外考察全过程。以苗族为主的贵州各民族医家,均是“以药传医”,因此,汪毅以“认”药为主线的野外考察,正好与各民族民间医药的传承方式,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换言之,汪毅“认”药的过程,就是向各民族采药工、“土医师”学医的过程。
$ G8 J5 D X7 m3 k3 U7 `% V
6 {) d4 L* U9 H' A" I2 m i汪毅行医,则是其工作四十多年来,一天也不曾中断的日常功课。20多年前,为了研究苗医药,汪毅筹办了一个名为“余庆堂”的诊所。除了上午在学校教学和科研,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汪毅两点左右就会出现在诊所,风雨无阻。
! ~: m, g- W* g' e0 @5 G: T) V3 p3 j* U; }) k1 l( Y
诊所取名来自《易经》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贵阳市一处名为东山的小区。从路边连下几处台阶,到了刚刚敷设的沥青路面,再往深处转两、三个弯,就到这个小小的诊所。就是在这里,就是用苗医药,汪毅治好了张杰的甲状腺癌和杜緖钱的慢性非特导性结肠炎,有效控制和缓解了李德英的干燥综合症。据说,张杰、杜緖钱和李德英的病例,均系当今世界难题。2 E- E7 r3 \+ ~) D2 Q4 c
& L- D7 q/ t* l& _2 i
水到渠成的是,这些经验和体会,在《黔本草》里,均以“汪按”形式,有所记录和呈现。事实上,“汪按”收录的很多具体的药方,其实就是汪毅行医的记录,是一部基于深厚的中医药学养,长期致力苗医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 Q5 Q/ N+ e2 i& U, `4 \$ I/ V* ]- \
% w0 I: y* q! U/ `“我首先肯定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P0 `5 `2 ]+ ^# y" m
6 d: K n5 q. l( x, h# U; o+ c" S7 s( r, M, T# u
何顺志说,“我首先肯定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3 g% I- f$ V4 v2 }+ v8 s
! u( z& y* ~ w, k% L/ w“我首先肯定该书照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为这全部来自来他本人的第一手资料。第二点呢,它有个按语,有所谓的“汪按”,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2 n& j2 @7 @, {7 V# {9 W Z0 H
, i* T; c) p# B% b/ P
讲起《黔本草》,已经退休的何顺志显然是有话要说。何顺志先后任贵州省中药研究所所长、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与他的职业有关的职务,还可以开列一个长长的的清单。7 f& Y1 @& e6 j6 w
# C$ H" e: J; O( [+ q; {何顺志说,从外观来看,它很精致的,图文并茂。还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原植物图。就是每一味药,都用到它的原植物图。这是他自己的东西,每一味都是这样的,每一味都是至少4张图,这两本书是这样。书里所有药材的照片,就是这个原植物的。就是把它药用部位加工出来,加工成药材和饮片进行拍照,这样就充分真实,就是“一一对应”,就是准确无误。1 D0 v+ @/ M% m H% c2 w
# Q: d/ x: l" J3 ^! i/ y何顺志感慨,现在出的书也多了,出书也实在太方便了,新华书店到处都是,一般的书多得很。他说, “肯下苦功夫、笨功夫,十多年坚持下来著一本真实和准确的书,《黔本草》确实是难能可贵”,何顺志说。- ^; n% J/ V/ W! K& F% k1 |
/ Q+ s( V0 W* O$ X* }# [
何顺志还认为,《黔本草》填补了贵州本草学的空白。他介绍,大家熟知《本草纲目》,也知道云南有《滇南本草》,四川有“蜀本草”,广西有“桂本草”,因此《黔本草》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6 w8 v% F, d, P/ d
) N. z2 j# c1 X" Y, u
何顺志还注意到,《黔本草》提出了“黔药”的概念,并在图书之中有实质性的体现。而所谓“黔药”,则大致包括传统的中药和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医药。记者梳理发现,在已经出版的《黔本草》一、二卷收录的400味药材中,有苗族及其他民族药名的,就占到345味。苗族及其他民族讲究“以药传医”,有“药”即有“医”,这就意味着,对有待挖掘、整理的贵州各民族医药宝库,《黔本草》已经开了一个头,迈出了关键的“一小步”。! s2 t' ]7 r9 y
+ Y& S u; \: G& y+ {& N简历显示,何顺志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贵州省道地中药材GAP专家等职衔,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贵州省重点项目 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论文25篇,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6 项。3 P/ u( m( [/ C$ h8 P: l% k3 Y- \
; }1 A+ k, y+ x6 u* }$ q
独树一帜的“汪按”3 \% w6 ?, y) r N" B- S3 m8 X
) J) `5 w; V) y. N) m( I4 |5 I! u
还是回到《黔本草》,回到“魔芋”条目。除图片外,该条目文字大致可分为分“药”和“医”两部分。在“医”即“汪按”部分,先“总说”其功效:“魔芋具化痰消积、解毒散结、行瘀止痛之功效,故可用于痰浊阻塞咳嗽、瘰疬、癥瘕、跌打损伤、痈肿、丹毒、肿瘤等”。接下来则“分说”,开列了“若治咳嗽痰多”、“若治瘰疬”、“若治跌打损伤”、“若治癌症”、“若治肺癌”、“若治胃癌”、“若治前列腺癌”等七个具体的药方。汪毅肯定地说,这七个药方,其实都来自民间,都是他多年遍访以苗医为主的各民族“土医生”和采药工经验,并加以验证、总结而来。
# N# Z. a& o; p7 V4 t
- s8 o2 I2 c& H! T* L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小结性质的一句话,特别交代“魔芋在使用前需先煎2h,然后再煎其他药物,可保证用药的安全”。和张杰转述汪毅对她的叮嘱,前后呼应,如出一辙。而《黔本草》作为医者的药书,由此可见一斑。2 y3 ]1 _2 {. U
8 a, } e# K1 P/ S! G汪毅指出,在苗族等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广泛流传和运用着很多行之有效的单方和验方,其神奇功效屡屡为人称道,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但他也遗憾地指出,可惜一直以来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黔本草》荟萃了以苗药为主的贵州各民族医药经验,为今后系统的理论总结打了一个基础。
+ v$ k4 W! c6 Y
% |" {7 N. I( [1 Q汪毅透露,《黔本草》出齐以后,他还准备把多年的苗医药经验系统总结一下,“内容有了,就是还没想好体例”,汪毅有点遗憾。
% ?1 v8 i8 B5 z+ ]; r1 z) v8 M7 @% l0 t1 ]. N7 E& {) w7 k
话你知----
% {1 ?1 t& b l6 s2 N X' N) h* i* M2 K" o- P5 v$ }# c: ]
“南张北施”的贵州师承2 }6 G# \$ n* G: J0 L
$ [+ M1 F% }1 q! W& r* Q* `- a! g据汪毅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医界有“南张北施”之说。“南张”即南京四大名医之一张简斋,“北施”即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汪毅的恩师之一袁家玑教授,1931年起,作为学生跟施今墨学习读了四年,并跟师实习一年,颇得施今墨教益。作为袁家玑的研究生,汪毅学医的“养分”之中,应该也有施今墨潜移默化的影响。
- ]3 d5 f7 Y' A1 {# `3 M
* f, w( J2 {- x; N还有一段故事,也可以看出“南张”的影响。话说张简斋抗战期间来到到重庆,成为宋美龄,陈立夫等国民党显贵的座上宾。传说张简斋抽大烟,为蒋介石不喜,但还是网开一面,据说还写了"全一人,救万人"几个字给他,可见张简斋的“分量”。正是在此期间,后来成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的王祖雄教授,就在重庆跟张简斋学习。如前说述,王祖雄后来又是向汪毅传道受业解惑的恩师之一。
( w% d ^. G, a7 D责任编辑:) C" R8 A6 j# s" ?9 W
网友观点' j7 p; M# Q7 O, T
5 G* c9 H/ e, m3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