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
曹东义 发表于:2020-2-12 08:56:0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969
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目前,新冠状肺炎瘟疫流行,全国很多省市出台了中医防治方案,推荐的治疗方药很多,众说纷纭,让人看不明白,也不容易说清楚其间的差别与优劣,这样不统一的局面,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应急出台了一个看上去具有“普适性”的中药方剂“清肺排毒汤”,基本上由麻杏甘石汤、五苓散、小柴胡汤三个经方,再加上止嗽散加减而成,可以说是“广覆盖”的一张大网。虽然它可以弥补没有中医的缺憾,但是距离经典的伤寒与温病学,以及张仲景倡导的“观其脉症,随证治之”,还有很远的距离。
一般的中医人员,更应该反思,伤寒与温病学说如何在诊治瘟疫之时发挥作用?其中,辛温与辛凉解表的区别,是不可跨越的“高压线”吗?
学习中医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伤寒辛温解表,温病辛凉解表,甚至有人说伤寒病“非辛温不足以开其闭,非大剂温热不足以散其寒”,以为这就是张仲景的“心法”,其实这是对于张仲景的误解,也不了解外感热病的学术发展史。
古无“辛凉解表法”,理论与临床证据很多
通过学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古人皆以温热药解表。
《素问·热论》认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在治疗上主张“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指出了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外感表证。而发汗除了可以用针刺和摩膏之外,主要是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取汗。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所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由此可见,秦汉之前用热药发汗解表是一条基本原则。
在发掘出土的汉代医简中,存有两个较完整的治疗伤寒的药方,均用附子、桂、细辛、乌喙、术等热性药组成,其中“伤寒四物”方的后面注明“解不出汗”,可见“伤寒四物”方无疑是一首解表方药。
   《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药物,虽然有许多可以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但是明确标示治疗伤寒、中风的药物只有十多味,而明确注明可以发汗解表者,仅有乌喙、麻黄、葱实三味,皆为温热之品。
敦皇卷子有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其中转引伊尹《汤液经》的方药,也是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外感热病。晋代皇浦谧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著名辛温解表方药,皆出于其中。
辛温解表“难用而可用”,出于不得已
辛温发汗非倡自仲景,不得已而沿用之。
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其慎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六十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盖以热药解表和辛温发汗由来已久,非仲景所独创。在没有辛凉解表的时代,仲景非常谨慎地沿用之,并以种种法度,使难用之麻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恰如其自序所云:“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关于辛温解表难用的论述,仲景之后代有所记,然而临床误治时有发生。宋代伤寒学兴盛之后,辛温解表便成为主要争论的题目。刘完素既学法于韩祗和“伤寒乃伏阳为热”而自制辛凉清解之剂,也仿效庞安常、朱肱等学者于麻桂方中加寒凉药,变辛温方药为辛凉解表之剂。刘完素对辛温辛凉解表均可散邪获效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发前人所未发。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然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如桂枝、麻黄类辛甘热药,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不然则恐热甚发黄,惊狂或出矣。如表热当发汗者,用辛甘热药,苟不中病,尚能加害,况里热郁结,不当发汗,而误以热药发之不开者乎?”此论阐发了他所主张的“伤寒即是热病”的思想。
因为伤寒是热病、热证,而不是寒病、寒证,所以当用寒凉之药清之解之。但寒气在表,恶寒无汗,以辛热之品开表致汗,也可获效于一时。然而药性之热与病证之热,两相矛盾,用之不当反能助其热势使病情加重。辛温解表可用而难用,不若辛凉解表易施,少有变证。
辛凉解表探索千年,法出于张子和
《肘后》、《千金》、《外台》之中已收有一些辛凉解表方药。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倡导“伤寒乃伏阳为热”学说,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方药,而是按不同的温热时节自制辛凉清解之剂,开辛凉解表之先河。其后,宠安常、朱肱在仲景麻桂方中加入石膏、知母、葛根等寒凉药物,使辛温之方变为辛凉之剂,古方得以新用,颇为得法,后世多于遵从。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云:“盖太平之人,饮食动作过妄而阳气多,若用大热药发表,则必变成坏病,故参酌力轻而立方也。”他从自己当时所处“太平盛世”的时代,认为当用辛凉解表,对仲景麻桂辛温之剂,概予舍弃不用。
张子和《儒门事亲》与韩祗和“太平盛世”不可用辛温解表说法完全不同,张子和云:“解利伤寒、温湿热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饥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即动,外火又侵,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全八九。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
张氏这段论述认为“乱世”当用辛凉,与韩祗和所论“治世”当用寒凉之剂,似乎两相悖谬,但他们都强调自己所处的时代,当远辛温而用辛凉。因此,他们都向我们暗示了一个认识:辛温解表难用。张子和还第一次明确指出,寒凉清解之药亦可致汗解表。他说:“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寒凉能清解郁热,使阴阳和利,故能汗出而愈。
吴鞠通云:“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但是,笔者认为,王安道不云辛温发汗之难用,也不言不可用麻、桂方治温病,却提出:“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自此论出,云仲景方不可治温病之风大盛,且越演越烈,余波及今。
王安道所云温暑之病,系伏寒外发,无恶寒表证。无麻、桂汤证,何有用麻、桂方之理!若其证壮热而渴,不恶寒,以仲景之白虎、承气等加减化裁又何以不能用!故若云不可用麻、桂方治温暑则可,若言仲景方不可治温暑则非。仲景非仅麻、桂两方。王氏不仅错误地认为仲景方不能治温病,而且倡导非大剂辛温不足以治伤寒,大悖仲景之旨,致使人们局限于外感热病病名的差别,而忽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学术思想,在寒温论争中起了明显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代温病学成熟之后,“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广义温病实质上已等同于广义伤寒,寒温关系变为复杂,而王氏“仲景方不为温暑设”的观点,依然有着很大影响。并且这种观点被某些温病学家有意识的喧染利用,使正确评价仲景学说和处理寒温关系,产生了巨大困难。
辛凉解表不可过于寒凉,防止“表闭不解”
“温热病因学说”容易引导人们过用寒凉,甚至在表证阶段就使用寒凉药,致使如孙思邈所说“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或者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之中,过用寒凉,导致伤阳害胃。
比如,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就曾经因为过用寒凉,而致病情缠绵难愈。
《金史·张元素传》云:“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刘完素)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
这则医案,虽然简短,但是张元素批评刘完素自己处方之中的药味过于寒凉,导致“汗不能出”,可见是一个表证不解,误用清里热凉药的案例,切中刘氏之弊。
辛凉解表虽为广义温病学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但也不可过用寒凉,否则表闭不解,病亦不去。
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说明不到里热亢盛的气分阶段,就不可应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
章虚谷也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也。”吴鞠通将仲景桂枝汤收为《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
温病概念的变迁,导致古代发于春季的伏气“狭义温病”,逐渐演化为泛发于四季的“广义温病”,导致了寒温关系的复杂化(有关论述,请参考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寒温关系复杂化的实质,是使温病与伤寒在初起证候上的差别消失,其治法也因之而完全相同。即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
病因之寒温,缘于古今医家认识上的差别,不是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2020-2-12

+ J5 p* q4 A% w  |9 J& C1 m; V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08:56:45 | 阅读全部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0 W- E* O1 i* \5 Y曹东义著
1 E3 b% s8 G" V' }/ i5 o* ~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 c0 E0 G& e: Z  c
- @4 @7 n* I* @. X. I
目   录
: I: L7 ]! L. e& N. O引        言        1
( ]$ o. C2 e: m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 `& y$ f/ o! V% H1 i8 h# H& z. `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4 v6 }" k; x& d8 G- I/ ?* ?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
; o3 L- k- g% g$ U+ F) @! k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I: q+ \+ c9 i4 d. B- A% _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 }) w9 z2 C0 A5 u" K4 z3 I7 G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5 C" I. h  p( a6 \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3 S6 U  h! O. `5 f
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
7 {8 S: o" Z, F7 t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 Z- v# ^/ J! n, F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
- d9 ^& s; y+ k. }# e! M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 C0 w' o- A" L# q# K$ e0 l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e& ]# F- h7 d1 _1 _
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J! {6 t0 P2 x9 J% q0 B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1 X0 g+ n& P# |* e# y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8 Y% D% ~/ T# s
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 x. V( a" T) A/ e5 T- a. b8 x) {7 i%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 d1 a2 b4 [) c# T1 k4 v" h5 H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 b- ?' c* P& E3 Q7 q% q, }+ L# D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 e# q/ Y8 H; B& n; O) V$ B) r*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 N% L9 t7 `2 a! E7 s6 z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 v0 z, m* d5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1 f, a# Q( B+ a2 M
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0 q* O  \& e+ H/ E) ?5 u$ r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H) S0 R+ H: P3 O+ Q0 `1 W( V
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
7 }  P+ H7 s/ u: e5 n$ n, k/ R2 N4 P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1 ^" w( X, [% w4 l
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 y" [/ J8 \$ I9 A# O. P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7 K) H$ a  P5 u8 Q/ i1 O3 r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4 a! n8 v6 \0 q# z3 ?) O  h- u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 H2 I) I$ E; C9 u9 C. ]* L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2 _  \, F5 V! G5 D' w; n. [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
9 h9 o9 a7 V5 j  S# |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8 O2 P3 V! l0 k. Q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 i& X3 p; g: t, E3 P' d% }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G5 x: p" _, W
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6 b  ]9 h4 b: r0 S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x( ?$ G5 q' ]: }) B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6 l1 c2 ~; p( A( U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5 e7 `) A, W0 c, _' S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x. H' T0 @0 \: c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7 B1 ~! ~/ j6 o" B+ }1 _- [; r) g9 u1 s
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 t6 k# I  u5 t" `# j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08:57:23 | 阅读全部
《热病新论》1 P& D' O' ~, t4 X9 m- w9 }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l/ S( T0 q) q" e8 S+ r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 v; x( s" T1 a5 b! f. q( I. I* c3 a, I, {
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2 Y& i/ O3 v) n& j# x: T4 _

. M7 L/ J8 I# N# o0 R0 C主编:曹东义8 [) k5 J3 p( N
& ~- A/ k5 z6 H) ^0 P, x9 \" T, e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s' F" k5 ]# N3 y/ ~5 R) u9 ^

! \6 l2 w3 D8 p  g6 O4 K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6 T7 {1 H3 W3 e# g1 c% }4 n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 A" A  H- c1 p4 B" M, Q! ?' v7 q. V$ y4 T. L. d% _: _5 O; w

8 F2 w: f# Q( E  O6 \
' D1 u% e5 m4 V" [  I- ^" ]! n! M2 t& S& i! r

) L6 T% e, f2 f+ G2 a' y0 R; B2 o! ]: d
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0 y' B# ?& S. K
2 Z7 E  j7 V/ E% M2007、9、20' N+ x9 i6 O! C$ z5 q2 [9 N- t

) a9 _  ]3 A8 I2 E3 F" J目录5 t1 u- u  ^0 R3 T
1 B) }5 M- X' }( ?! T: z1 J3 V

7 t& ]8 t% N: v; n5 v) _引言        4
' t% `& J/ O# B$ z'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Z) U$ R/ ~% S" @/ A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9 K% o  \' I+ M8 Y* N+ d; `4 L; b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8 o' |+ N" K) {+ O$ @7 T2 |6 F'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1 f% X- z+ _! N0 Q# \( T, @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 U0 L  Z9 Z$ P. D& @. I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s+ h. b3 \1 g! _% T# I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 u4 r' D/ R- t7 j3 T% G9 K6 q: l/ x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1 _5 s' R9 T$ x( I# r: p& x, l& e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3 L$ z  \  k8 O4 j. P
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 p" i! n/ }% |* _& M% R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3 n: D7 h! x$ h. Q$ ~! h; Q“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4 F8 Y6 q' E: S. \$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n: b  H5 C, Z) M2 l/ q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6 X4 Z9 d) G! w: n5 s: u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1 _" j9 a; a4 h% D( D0 j6 P( V) K& o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0 J" f* O: X! t8 i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1 Z9 K' K6 r6 R" t* G& o- {) j% O4 g; u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F" B8 g$ ^4 `9 G7 g& B* _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2 c3 k; z+ N+ H3 o  ],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M, e) ~" L8 F; X$ G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0 {- Z, ^4 \, i. a2 ^; A( ^& x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_! t( C4 B, j0 x1 g, h% E- x) @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8 m% j' k# U& A6 l4 i+ b/ h/ m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2 y& E0 `4 S* q$ A% a/ [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A% L: D* k9 x- C0 h  o7 m5 M$ S“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x# u: {* a5 S5 \7 Q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1 Z" c. T) o& R8 ]6 [! R+ a9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q+ S) i: T4 @) `, s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s/ p/ Y5 J6 c8 S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 ^# o% m( z: a8 n+ k9 m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0 E) K) Q# \+ g* U. v2 x& l) e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p6 e, w0 P" C% P; f1 T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8 l: A/ X. l' J8 c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 B+ W5 e; T/ D*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5 K5 c( r& x4 x4 h1 L- W% s: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 Z) L' a- w0 C0 b7 G' M1 q《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4 Y# n+ i( F# h8 d+ k' F" Z《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5 d/ T; ^; a; U0 E: H1 Q9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Q& X8 R1 e# |2 ]/ O2 {4 l$ U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c. C6 g, @4 j$ w5 P0 c+ h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4 Q# N$ `" P3 J7 x. p0 X2 S2 y; K( r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x3 c7 k- o5 ?: i8 M' v1 ^$ ?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2 G3 e# a, G4 M% _5 s( x% U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i2 k/ M- E# ?' n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 _" _2 ?- ~. R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C, k2 h# ~: G( z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n/ ]5 x- |, Y8 q: @& x' `, Q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 B7 N  j! |7 p4 H+ a5 F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 h$ }& L0 u# d" y: V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z% d& O$ O9 |4 d& P" D# N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T+ b6 J' J& J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w" s2 C7 x! I' w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X( P! z' L% K5 }- Y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 R% I7 G" m- I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9 |- g' O. z4 B$ v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7 l4 w, o8 r4 S3 }+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6 O! r. \* D" f/ r( ^- D3 }/ b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8 |  ~1 ^3 Q" y' q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 Q( I" x5 y+ ^% _2 d5 L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w8 P6 ~+ B! o4 t/ d' |(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 o, u. @; x% e# [5 F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m. i1 b: a4 |6 d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7 Y2 d( }- w; _4 O9 ?+ i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 e4 N- L7 H% h* V2 e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Y: \: P5 C$ l" {2 N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3 M+ Z4 }" @& |: h& q* r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2 d/ _+ x0 x5 q; T2 L1 `4 _/ G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7 i4 g4 V5 k' B2 P# x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_  R( R) U; A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 S) A3 [" O/ w2 k, I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B& p% i* b& u' v- f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 L, d8 Z& d9 {5 s& L* i0 ^5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 q3 e0 w  f, h2 y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k4 \3 ]6 d& C( f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7 i: L' C7 y) m3 j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m7 f6 Z- q3 B7 G4 k9 v% ^) z0 N9 B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 J5 J. W! o% U# Y* m/ Q《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9 R6 m. B8 Y% Q+ z) o# f8 G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k- m% e4 X( {) q. q& N8 W. ^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9 U) ^" I( H& k8 T# B% \1 k
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K( C- Q$ z' f8 @5 h/ ?# M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D# _3 Y( ], y8 P  H% G) S: E0 r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t* }  z/ I- n! S4 h7 M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9 t1 k( P7 x: w& h; |9 E% T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t2 f$ a- U* T5 D(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L! y( Y/ m: \8 B+ G' A: b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N5 p/ ^$ O; u& j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N8 L0 A$ y5 Y9 L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5 o8 W6 }" u! c1 x9 V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 N/ u/ l4 B3 c( Z, I* `2 s. w- y9 s(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3 X) t% s( d' t4 L(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S. `4 Q$ I( d! _* _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z' k( }' t6 a8 K  ]+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 y+ S4 h  o/ ~( M(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 W7 ~4 \! c+ b7 V8 Q5 i" w) i$ }6 S(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0 h( }/ F, N8 W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4 ?) e9 a5 A0 R! ^课题总结报告        1522 K. W; `8 L. ^  n5 |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2 W% R3 c5 f6 g! M1 M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 R8 ?  ~& R5 ]5 E+ V& N6 o,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9 S" r* S1 \1 C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3 [) r, V0 `# `' v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