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4126|回复: 2

曹东义: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发表于 2020-2-12 08: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目前,新冠状肺炎瘟疫流行,全国很多省市出台了中医防治方案,推荐的治疗方药很多,众说纷纭,让人看不明白,也不容易说清楚其间的差别与优劣,这样不统一的局面,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应急出台了一个看上去具有“普适性”的中药方剂“清肺排毒汤”,基本上由麻杏甘石汤、五苓散、小柴胡汤三个经方,再加上止嗽散加减而成,可以说是“广覆盖”的一张大网。虽然它可以弥补没有中医的缺憾,但是距离经典的伤寒与温病学,以及张仲景倡导的“观其脉症,随证治之”,还有很远的距离。
一般的中医人员,更应该反思,伤寒与温病学说如何在诊治瘟疫之时发挥作用?其中,辛温与辛凉解表的区别,是不可跨越的“高压线”吗?
学习中医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伤寒辛温解表,温病辛凉解表,甚至有人说伤寒病“非辛温不足以开其闭,非大剂温热不足以散其寒”,以为这就是张仲景的“心法”,其实这是对于张仲景的误解,也不了解外感热病的学术发展史。
古无“辛凉解表法”,理论与临床证据很多
通过学术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古人皆以温热药解表。
《素问·热论》认为,“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在治疗上主张“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指出了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外感表证。而发汗除了可以用针刺和摩膏之外,主要是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取汗。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所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故发汗者,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由此可见,秦汉之前用热药发汗解表是一条基本原则。
在发掘出土的汉代医简中,存有两个较完整的治疗伤寒的药方,均用附子、桂、细辛、乌喙、术等热性药组成,其中“伤寒四物”方的后面注明“解不出汗”,可见“伤寒四物”方无疑是一首解表方药。
   《神农本草经》所收载的药物,虽然有许多可以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但是明确标示治疗伤寒、中风的药物只有十多味,而明确注明可以发汗解表者,仅有乌喙、麻黄、葱实三味,皆为温热之品。
敦皇卷子有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其中转引伊尹《汤液经》的方药,也是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外感热病。晋代皇浦谧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著名辛温解表方药,皆出于其中。
辛温解表“难用而可用”,出于不得已
辛温发汗非倡自仲景,不得已而沿用之。
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其慎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六十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盖以热药解表和辛温发汗由来已久,非仲景所独创。在没有辛凉解表的时代,仲景非常谨慎地沿用之,并以种种法度,使难用之麻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恰如其自序所云:“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关于辛温解表难用的论述,仲景之后代有所记,然而临床误治时有发生。宋代伤寒学兴盛之后,辛温解表便成为主要争论的题目。刘完素既学法于韩祗和“伤寒乃伏阳为热”而自制辛凉清解之剂,也仿效庞安常、朱肱等学者于麻桂方中加寒凉药,变辛温方药为辛凉解表之剂。刘完素对辛温辛凉解表均可散邪获效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发前人所未发。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然发之不开者,病热转加也。如桂枝、麻黄类辛甘热药,攻表不中病者,其热转甚也。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不然则恐热甚发黄,惊狂或出矣。如表热当发汗者,用辛甘热药,苟不中病,尚能加害,况里热郁结,不当发汗,而误以热药发之不开者乎?”此论阐发了他所主张的“伤寒即是热病”的思想。
因为伤寒是热病、热证,而不是寒病、寒证,所以当用寒凉之药清之解之。但寒气在表,恶寒无汗,以辛热之品开表致汗,也可获效于一时。然而药性之热与病证之热,两相矛盾,用之不当反能助其热势使病情加重。辛温解表可用而难用,不若辛凉解表易施,少有变证。
辛凉解表探索千年,法出于张子和
《肘后》、《千金》、《外台》之中已收有一些辛凉解表方药。
宋代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倡导“伤寒乃伏阳为热”学说,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方药,而是按不同的温热时节自制辛凉清解之剂,开辛凉解表之先河。其后,宠安常、朱肱在仲景麻桂方中加入石膏、知母、葛根等寒凉药物,使辛温之方变为辛凉之剂,古方得以新用,颇为得法,后世多于遵从。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云:“盖太平之人,饮食动作过妄而阳气多,若用大热药发表,则必变成坏病,故参酌力轻而立方也。”他从自己当时所处“太平盛世”的时代,认为当用辛凉解表,对仲景麻桂辛温之剂,概予舍弃不用。
张子和《儒门事亲》与韩祗和“太平盛世”不可用辛温解表说法完全不同,张子和云:“解利伤寒、温湿热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饥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即动,外火又侵,医者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全八九。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
张氏这段论述认为“乱世”当用辛凉,与韩祗和所论“治世”当用寒凉之剂,似乎两相悖谬,但他们都强调自己所处的时代,当远辛温而用辛凉。因此,他们都向我们暗示了一个认识:辛温解表难用。张子和还第一次明确指出,寒凉清解之药亦可致汗解表。他说:“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寒凉能清解郁热,使阴阳和利,故能汗出而愈。
吴鞠通云:“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但是,笔者认为,王安道不云辛温发汗之难用,也不言不可用麻、桂方治温病,却提出:“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自此论出,云仲景方不可治温病之风大盛,且越演越烈,余波及今。
王安道所云温暑之病,系伏寒外发,无恶寒表证。无麻、桂汤证,何有用麻、桂方之理!若其证壮热而渴,不恶寒,以仲景之白虎、承气等加减化裁又何以不能用!故若云不可用麻、桂方治温暑则可,若言仲景方不可治温暑则非。仲景非仅麻、桂两方。王氏不仅错误地认为仲景方不能治温病,而且倡导非大剂辛温不足以治伤寒,大悖仲景之旨,致使人们局限于外感热病病名的差别,而忽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学术思想,在寒温论争中起了明显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代温病学成熟之后,“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广义温病实质上已等同于广义伤寒,寒温关系变为复杂,而王氏“仲景方不为温暑设”的观点,依然有着很大影响。并且这种观点被某些温病学家有意识的喧染利用,使正确评价仲景学说和处理寒温关系,产生了巨大困难。
辛凉解表不可过于寒凉,防止“表闭不解”
“温热病因学说”容易引导人们过用寒凉,甚至在表证阶段就使用寒凉药,致使如孙思邈所说“汤药虽行,百无一效”,或者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之中,过用寒凉,导致伤阳害胃。
比如,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就曾经因为过用寒凉,而致病情缠绵难愈。
《金史·张元素传》云:“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刘完素)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
这则医案,虽然简短,但是张元素批评刘完素自己处方之中的药味过于寒凉,导致“汗不能出”,可见是一个表证不解,误用清里热凉药的案例,切中刘氏之弊。
辛凉解表虽为广义温病学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但也不可过用寒凉,否则表闭不解,病亦不去。
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说明不到里热亢盛的气分阶段,就不可应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
章虚谷也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也。”吴鞠通将仲景桂枝汤收为《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
温病概念的变迁,导致古代发于春季的伏气“狭义温病”,逐渐演化为泛发于四季的“广义温病”,导致了寒温关系的复杂化(有关论述,请参考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寒温关系复杂化的实质,是使温病与伤寒在初起证候上的差别消失,其治法也因之而完全相同。即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
病因之寒温,缘于古今医家认识上的差别,不是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2020-2-12

4 t, A7 d2 V8 |+ W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4 X2 B/ b* {' h曹东义著+ {: s. T4 q& i
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e. P( f. z( q; g

7 ~" I6 \" B' ]- M! E1 L( @目   录
" i7 w5 r" j! J( ?" O引        言        1* y0 n0 m. T' R" O/ B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2 z1 f' X' @$ p3 e0 T- C
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0 G8 \/ z3 t$ p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
- i6 z7 [5 P+ a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4 Q) z! h: ~$ r1 a: |6 L: J& r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3 ~6 u) S7 O2 b+ ^/ B, H1 ]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 a5 P% }' q. M  E1 d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 k: o& n& o5 _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2 |/ {# k/ b- M% R6 F
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d) u5 r$ ?0 H6 P0 f3 X
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 y" n: `, o8 J0 R
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1 @6 [- ]5 n/ i4 o* r* l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 F) N0 Z5 J' o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 @. X0 v+ |5 F  l7 z0 d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L% Z' ?7 J) l/ r
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9 m7 n( x7 L. _. e2 w% u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7 @. B: w* v: l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7 M/ Y5 H9 j" z9 ?0 s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  }- Z5 w/ o( w' V* \# U# U. [
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o. U8 l' l. A) t: p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7 a' Q: l0 N4 T0 x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2 G# b1 }( T& p% E5 [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
. r' K# d8 \; D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
3 e/ w, o- f! S% x2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2 ^3 G: c9 M0 x  _: j% D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
, z4 g" d9 h; n7 H% N6 {! N5 D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
: L  K& c1 \* M( }. I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 h" D4 A4 W* Q) I" h0 P" e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 B, I' o, e, [, U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 }8 f$ i% j, z# p2 e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
3 J: C9 N, K- C/ z  D) Y8 K9 t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 L# L) B8 i8 g& d$ c: h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
# r1 w7 a1 n" \, G' S. W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
: u* H* y4 X( ?3 E# `. k! O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 j7 ^4 S/ w$ `. [6 `' N9 d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 X; m: d$ E0 U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 [0 d9 O; T) q6 `
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f+ [7 M# K1 G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3 \2 _5 _) P3 X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
; f. n; z0 r( `- Y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0 m7 n: S) A5 ^& Q% c! J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
( V7 Y( J  z3 v$ f; r* ]. A* f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3 B6 k( R: [0 c4 @& [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病新论》+ d- }# P/ r4 ?, g2 K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8 I. P  r; S2 \3 h) T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 e4 w1 t8 n% L& |% O1 \
; \- a+ K9 b. K, M2 \9 i/ Y
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 V( }5 s; _  [/ m/ f- ?7 l, y( i
主编:曹东义
: ^! D* }5 t/ G2 P. F  C0 b2 X8 E( p& ^6 ~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W6 }$ f: ~0 C
9 n# @" U! M0 s/ }; i$ o
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 P4 S7 O1 Z7 \+ P1 [" T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 O- j; {9 q2 b- g0 R8 Q6 |- T! ^( |# D
/ X5 y! U( N$ G6 X  I9 F3 N" e1 N# o8 z- S5 d6 B
$ Z* l  I. b2 D, Y% f# ^- D
& A8 ]% z& Z! R9 F# q
  {: _, {4 M! ]- j7 }/ L

$ [8 M6 D+ W2 M6 I1 `, e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s" [* T+ t7 J) ~

  d; a; {2 x( D+ J* M! j2007、9、20
1 \) c( E3 r8 T+ X: ]1 R- F
: b# V% ~& v0 m! d5 C, p/ {: Z5 F目录
: y0 K% _' r5 t& a+ ]5 a' l6 Q& s4 G# H0 ~7 J3 F1 I. i

: f! C4 m4 o8 O7 _$ `0 p9 g* \2 r4 E引言        4
; U) Y9 t5 c% S! I# L! q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4 e3 H4 J4 I  Z. x. u5 t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8 x" f. g( Y: p/ f' I) E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b) v  L, E2 a) w2 V) r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s0 z0 i4 C0 p% T: n- ^% Y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 m8 z% P4 \- V; b  O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9 [7 u' P; N% h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3 b1 C! N6 g: \9 i* m6 e' s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 a8 @& W$ B/ O! g% t/ D6 S“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r6 F/ |8 E; x& |. X& h3 t/ |/ k% V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 ~9 {+ a; C( ~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 O1 g4 x& Y" b& U. x! P“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 r3 `2 S6 x& M) F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6 x  e# e7 p9 |  K%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N, k1 V: N' q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 [( h+ g$ U" `' U$ J0 W8 E3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B' B6 t+ K6 W8 g. q3 N
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3 v, [. W. d  `( G  W0 @6 Z* r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9 [/ v6 f* [/ c. z" R0 o7 A# H2 a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Q* l- t) u$ b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S& P4 z! j/ f" l2 `& k+ e" d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j7 @! h* e) b. `" g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 R: S: c0 D4 C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t; [) l- Z3 L9 k( U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R. k! X# b2 l; Z) G# s" n* @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j( v* ^& p, F' i% o% I“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Q+ g, S9 Y- ]( N* I; ^7 `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4 h" O1 `" G4 [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 D. K% ?; P& U% I5 G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j- W0 g) z6 ?9 n. Y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5 |4 t0 U3 l3 G% @6 x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8 C& |$ O$ H1 R) F+ H" q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L" n9 I& ?  {( L% `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6 }6 [+ c0 K: {1 H5 C7 r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6 h- H0 H/ i* y: {$ W- O' W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8 X3 d0 t- O9 h; V, \5 q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J) W1 Q; D: W1 v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9 m- X- J5 |: c' D: ~& b) }# g《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7 ]1 K" {  @3 T) n) ?; V"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C) B  h# J* o6 Q8 }" l  W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0 @& @( [5 P- U+ h6 @! N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5 _, r9 y* S( ~( T, o. z1 e/ h+ W% t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3 Z5 d; V6 l. f8 D3 G! G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 U/ T* J" B9 ^2 p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 Y7 ?. p' g: @) l( F' o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 `- t5 B5 C" _& a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8 E- ?" c! W  K( l- \5 K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 p. n0 Y, d# c* c4 \2 C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3 j1 _+ P; b5 g9 I* A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8 ~& a4 P8 [4 s8 u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 d8 L$ @) Z7 u# d- p5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8 U7 t) k, b) t) G4 q+ _  o+ a6 M. H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2 j& \: m  W3 R' O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_# z" T2 }/ C/ Z! y9 b4 @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3 }& h$ v( T% A. }1 f9 w2 s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h7 e% O$ E' S*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 Y# {( Y2 c) k( h; @' A1 P$ u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Y) l0 x; l( {% e  V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k; s' \% |$ P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D+ S' j& H8 d7 l/ K# t4 W7 p5 `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g0 x% [+ A5 K6 F6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8 v( X+ {: ?9 f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H& A1 E! K6 s% n- M# o' `) U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3 T: O, a( h* J7 X8 w' ~6 e& C- d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7 L3 r& F- K5 m5 E* @7 n  B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h0 c6 l2 G- G- F( V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4 r# ^$ ]% K' d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4 d, ~! K1 P6 h( z2 I1 }0 d3 q
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5 \  b! X4 w; A! H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 w& s4 y5 U& A# U6 K5 z+ a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C& J3 S8 c- M4 m" E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y6 U2 l$ o- R" s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6 @, h. y& a3 t/ B: Z- j5 n( G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V1 b2 k# d3 F/ ?; H# N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Q; X$ W% ^7 s1 }9 P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2 V5 J% G+ y  i' I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2 a3 r5 W. T- @# I- V2 h8 I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 k0 _; O+ o1 N2 }5 b7 w《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 m9 J; O0 u0 h3 _% U9 g4 d&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 h5 s; G# U4 D" b6 w7 b4 J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B) W0 p& r3 C, O! E7 t. F
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u6 T, z9 h$ l% j8 o* o  k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6 T" R4 T5 I* M, b9 n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 X, p/ E: k3 W( ~$ Q. R8 R- r2 ~! j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W! o; k3 W6 I$ O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Z; S$ p  b* k: |1 ?(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j+ c  y  A+ s0 |2 C, J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 N! L" r/ G: b% v: e(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 n7 i. c" R: `1 X. G% f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 i$ j0 [/ w3 W/ }* `/ W( M8 n(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4 M! w9 e9 `1 f- S7 n(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 |9 T* I* T& A+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 P" O5 v  x& z/ I8 o5 q(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R, u, l0 \' p- T. s: l(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 n( Q- y! K4 e' D: [! ^; v) l% @0 V(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 V- i3 M$ C* r6 Q  J(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1 ?0 ~5 ^* ^/ n; e+ j0 F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B2 s- Z. {1 B( y5 Q
课题总结报告        152
2 D# f+ P. n- H- W* A' m; w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R% j' c/ x9 x+ W! r3 G' n! e6 C
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B4 k4 P6 i0 N3 q+ I" v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d2 H0 d5 y3 h$ i7 t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c* x. f9 X# ~7 d0 w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