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5345|回复: 5

张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发表于 2020-2-14 11: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0-2-17 08:11 编辑
4 o7 M) q2 ], V& X) b; p8 o
4 j9 G- V9 }5 C8 |张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有狭义温病和广义温病的区别
) X' m3 ^& z9 e- ^# z' A曹东义8 O) B# P# v# E- x- J- K% ]6 O" X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  W. {* L0 A% ~
1 [  e- f# V  L$ ?+ R$ Y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温病的证候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处“太阳病”三字不是提纲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一天之意。“恶寒”是太阳表证必备的证候,恰如古人所云:“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此处的“太阳病”因为“不恶寒”,故与《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一样,只能是“发病第一天”之意。仲景受《热论》学术思想影响,也有“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的论述。同理,“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这两条**中的“阳明病”,也不是其提纲证的“胃家实”的代称,而是“发病第二天”之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三条原文。这也是仲景《伤寒论》受《素问·热论》“日传一经”影响的有力例证。
《伤寒例》对温病初期不恶寒的描述更为明确细致:“从立春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立春节后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又无突来的风寒,病人不可能在近期内感受寒邪。于是,古人就认识到疾病的远期原因---“冬时伏寒”,发病之时即壮热烦渴,且不恶寒,可推知其为里热外发,非寒从外入。无寒邪在表,故不恶寒。
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因其为里热外发,无恶寒表证,故当直清里热,无须发汗解表;又因伏气温病,为里热外发,壮热烦渴,无麻黄汤、桂枝汤的证候,故知仲景必不以麻、桂之剂治无表证之伏气温病;另外,因其为里热亢盛之证,其白虎、柴胡、承气、竹叶石膏诸汤势在必施。
    《诸病源候论·伤寒诸侯》在区别外感病表证、里证的证侯和治法上做了十分细致的论述:“伤寒初,一日至二日,病在皮肤,名为在表。表者,阳也,法宜发汗。今发汗不解者,此是阳不受病。阳受病者,其人身体疼痛,发热而恶寒,敕啬拘急,脉洪大,有此证候则为病在表,发汗则愈。若但烦热,不恶寒,身不疼痛,此为表不受病,故虽强发汗,而不能解也。”说明汗法仅用于有表证之热病。     
王安道继承仲景关于温病初起不恶寒的观点,他在《医经溯洄集》中说:“观此(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则知温病不当恶寒,而当渴,其恶寒而不渴者,非温病矣。”“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王氏此论充分说明温病是里热外发,初起便须直折里热,无须发表。
吴又可著《温疫论》时亦宗仲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之论。清初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亦云 “此温病由温气而得,故不恶寒,初起便即发热而渴也。”
如上所述,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伏气温病演化成广义温病:如前所述,伏气温病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至清代温病学成熟时,“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不取仲景定义:伏气变为新感;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初起烦渴、不恶寒变成发热恶风寒;仅发于春季变成可泛发于四季;直清里热变为发汗解表。这种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使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复杂化了。
晋唐时期,伤寒与温病的界线已有模糊的趋势。葛洪《肘后方》云:“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并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复殊,大归终止是共途”。在治疗上主张:“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之,令一药尽治之者,若初觉头疼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做葱鼓汤----”《小品方》的作者对此持不同观点,并据《伤寒例》中的观点,论述伤寒与温病、时气的区别,但较少言及温病的证侯。
《千金》云“《小品》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疾,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瘟疫为疫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不)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也”《小品方》为东晋陈延之所撰,在晋唐时期影响很大,其中的观点可以说是当时非常有代表性的认识。《小品方》所引用的“经言”,取之于《伤寒例》,其中有不少虚词文字的差错、讹误,明显不同的是伏寒所藏匿的部位,《伤寒例》为“藏于肌肤”,而《小品》则作“藏于肌骨”。
   《诸病源侯论》以“日转一经”列述温病的证侯,但究其实质,乃承袭伤寒诸侯加以铺张而成,不仅毫无创见,而且使本已有所混乱的伤寒与温病的界线更加模糊不清。但巢氏之论仅限于以六经分证,并未言其太阳温病有恶寒表证。
到了宋代,始见温病有恶寒表证的记述,但病证限于春季,病因也为外感风寒。朱肱《类证活人书》云:“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这是温病有恶寒表证的最早记述,寒温关系复杂化约从此发端。清初名医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认为朱氏不解仲景书旨,误出谬说。他说:“此直是春月伤寒,何得云冬伤于寒,至春始为温病邪?其言不顺。”
朱氏关于温病有恶寒表证的观点,被南宋名医郭雍继承并加以阐发,提出新感温病论。他在《伤寒补亡论》中说:“假令春时有触冒,自感风寒而病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痛者,即非伤寒,又非疫气,不因春时温气而名温病,当何名也?如夏月之疾,由冬感者为热病,不由冬感者为暑、为暍,春时亦如此。”郭氏在提出春季新感风寒温病说时,对伏气温病说也未持排斥态度,他说:“医家论温病多误者,盖以温病为别一种。不思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常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三者之温自有不同也。”显然郭氏认为发于春季的外感热病,无论由于伏气、新感或时邪,均谓之温病。其区分伤寒和温病,仅以发病季节不同,并不以证侯特征为据,致使温病与伤寒的关系复杂化。
叶天士云;“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既然可以“热变”,说明其为病初期不热,或亦有恶寒表证。其“在卫汗之可也”的卫分证,也属表证无疑。吴鞠通对仲景关于温病初期不恶寒的观点采取明确的否定态度。他说:“仲景所云不恶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也恶风寒,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也。”吴氏不仅明确表示温病初起有恶寒表证,而且其所论温病之中包括冬温、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温毒等四时众多温病和热病,与汉代之前的广义伤寒所包括的众多热病基本相同,可以称之为广义温病。
温病学说发展至清代,其概念含义已由伏气变为新感;由仅发于春季变为可泛发于四季;由里热外发变成由表入里;由治当清泄里热变为治当发汗泄表。此与伏气温病说的学术观点有了明显的区别,故可名为广义温病。
广义温病等于而不属于广义伤寒:自从广义温病学说否定伏气温病的观点,确认温病可泛发于四季、初起有恶寒表证、治当发汗解表之后,温病与伤寒的界线便由模糊而重叠起来,使二者融为一体,即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
清代之后的温病学家,以及现在的《温病学》教材,普遍认为伤寒与温病初起均有恶寒表证,只是伤寒多见于冬季。在证侯上伤寒发热轻恶寒重,鼻流清涕,口不渴,脉浮紧或浮缓,以此与温病的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口渴,脉浮数相区别。但是,证之《伤寒论》原文和临证实际,靠这些细微的区别是难以区分伤寒与温病的。因为“温病之恶寒轻”,不可能轻于伤寒之恶风(所谓恶风者,有风则恶,无风则不恶);发热重也不可能达到壮热烦渴的气分或阳明阶段;桂枝汤证之“鼻鸣干呕 ”,麻黄汤证之“无汗而喘”,绝非鼻流清涕之意;脉浮缓或浮紧,不是脉浮迟。况且麻桂方皆可用于脉浮数者,如原文云:“脉浮而数,可发汗,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故温病学家所称卫分证与仲景所论伤寒表证并无明显区别。入里化热之后,其清解攻下之法亦无二致。所以广义温病学论治的证侯,并不出仲景书外。其所不同者,主要在于对病因的认识和解表方药的温凉差异。
中医是通过分析病证来归纳病因的,即审证求因。温病概念演变之后,温病证侯已与伤寒难以区别,其病因又何以能有伤寒与感温之截然相反?故外感热病的伤于寒和感于温热的不同病因学说,为古今不同医家认识上的差异而致,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根据。划分伤寒与温病,应以证侯为据,且不可胸中先横一个寒字,或先存一温字,然后强行割裂。
外感热病的辛温发汗与辛凉解表法,一向被看成伤寒和温病表证治法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仲景对伤寒表证并未言“当辛温解表”,或“当散寒邪”,而只云“当解表”、“当发汗”。并且对麻黄汤、桂枝汤发汗解表十分谨慎,除严格限定适应证之外,还嘱以少量多次服用,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并且要温覆,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其慎辛温发汗若此,说明辛温解表药虽可用,又难以应用,稍有不慎即成误治,变为坏病。仲景还对误汗后变证,详加论述,多达六十余条,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辛凉解表虽为广义温病学治疗外感热病的主要方法,但也不可过用寒凉,否则表闭不解,病亦不去。 正如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说明不到里热亢盛的气分阶段,就不可应用寒凉药物直折其热,章虚谷也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表散,不可用凉。清气热不可寒滞,反使邪不外达而内闭,则病重也。”吴鞠通将仲景桂枝汤收为《温病条辨》第一方,用以治有恶寒表证的温病,此虽遭后世讥议,但其出方立论必有所据。总之,辛温、辛凉发汗,皆取其辛散透邪。否则,过温则有碍病势之热,过凉则闭其腠理,使邪热不能外达,故均非所宜,但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
如上所述,温病概念的变迁导致寒温关系的复杂化。寒温关系复杂化的实质是使温病与伤寒在初起证候上的差别消失,其治法也因之而完全相同。即广义温病等于而不是属于广义伤寒。病因之寒温,缘于古今医家认识上的差别,不是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狭义、广义温病与寒温之争:在寒温之争中,历来皆强调不可以伤寒法治温病,但“伤寒法”非温法之代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俱备于《伤寒论》中,加减化栽均可随证用于温病证治,其清、下二法更是不可或缺。
狭义的伏气温病,由于其初起证侯与伤寒由表入里不同,故知仲景必不以麻、桂方治之,因其为里热亢盛,清下之法又势在必施。
广义温病等于广义伤寒,治当同法。辛凉比辛温易施,少有变证。辛凉解表的创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体现了热病治法的进步。前已述及,仲景虽以辛温发汗治广义伤寒表证,但反复示人慎汗取效的重要性,并未教人肆用温热。绝非后世所谓:非大剂辛温,则不足以驱寒外出。盖以热药解表和辛温发汗由来已久,非仲景所独创。在没有辛凉解表的时代,仲景非常谨慎地沿用之,并以种种法度,使难用之麻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恰如其自序所云:“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肘后》、《千金》、《外台》之中已收有一些辛凉解表方药。宋代韩祗和倡导“伤寒乃伏阳为热”学说,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方药,而是按不同的温热时节自制辛凉清解之剂,开辛凉解表之先河。其后,宠安常、朱肱在仲景麻桂方中加入石膏、知母、葛根等寒凉药物,使辛温之方变为辛凉之剂,古方得以新用,颇为得法,后世多于遵从。宠安常、郭雍等医家还力主温病伤寒证候不同,治当别法,反对以辛温之麻桂普治一切外感热病表证,此亦属辛温解表难用之变说。刘完素主张伤寒即是热病,不可做寒医,亦自制辛凉清解方药,旗帜鲜明,影响深远。张子和进而指出:“世俗止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也能汗也。”第一次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辛凉解表法,并列举了一些可以发汗的寒凉药物。
吴鞠通云:“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但是,笔者认为,王安道不云辛温发汗之难用,也不言不可用麻、桂方治温病,却提出:“法也,方也,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自此论出,云仲景方不可治温病之风大盛,且越演越烈,余波及今。如前所述,王安道所云温暑之病,系伏寒外发,无恶寒表证。无麻、桂汤证,何有用麻、桂方之理!若其证壮热而渴,不恶寒,以仲景之白虎、承气等加减化裁又何以不能用!故若云不可用麻、桂方治温暑则可,若言仲景方不可治温暑则非。仲景非仅麻、桂两方。王氏不仅错误地认为仲景方不能治温病,而且倡导非大剂辛温不足以治伤寒,大悖仲景之旨,致使人们局限于外感热病病名的差别,而忽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基本学术思想,在寒温论争中起了明显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清代温病学成熟之后,“温病”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广义温病实质上已等同于广义伤寒,寒温关系变为复杂,而王氏“仲景方不为温暑设”的观点,依然有着很大影响。并且这种观点被某些温病学家有意识的喧染利用,使正确评价仲景学说和处理寒温关系,产生了巨大困难。
总之,仲景时代温病,为伏气温病,发于春季,初无表证,为里热外发,治当直清里热,属广义伤寒的一种特殊类型,故令立一名,是谓狭义温病。其后狭义温病向广义温病演变:伏气变为新感;里热变为表证;发于春季演为四时皆有;直清里热改为发汗解表。温病概念的演变使温病等于而非属广义伤寒,故与狭义的伏气温病相比而名广义温病。寒温相争,主要是表证治法上的温凉差别,仲景并未倡导大剂辛温发汗,辛凉解表法的创立经历了漫长历史阶段,体现了外感热病治法的进步。病因上的寒温病因说,由古今不同医家的认识差别所致,不是区分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 m1 x* v2 V. P4 }7 d
有关参考文献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中医热病新论》
* W8 I1 \. Y1 z2 T/ D- R' a2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1: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言: K% v4 F* D- F, |3 E% c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0 X5 W3 G7 T7 S* R0 Z9 N) X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因此,玛丽夫人才会感到惊奇,她儿子接种之后,在英国推广这项技术,仍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乔治国王只好下令,让七名死囚在种痘与绞刑架之间进行抉择。很自然地,科学战胜了偏见,种痘战胜了疾病流行。70年之后,种过人痘的琴纳把这个技术改良成牛痘,巴斯德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传染病的预防。逐渐的,世界再也不怕传染病了,进而消灭了一个传染病,依靠的就是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当然,西方医学的再创新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后人在火的运用上,都超越了普罗米修斯的水平,但是对于他的“第一次发明”西方人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免疫思想,看中医学免疫技术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总结和继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因为中医不止人痘疫苗一项技术,而是还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按邓铁涛先生的说法是“有一个武器库”。
  W. M/ V. w6 P# M; x7 B$ D经历SARS、艾滋病新瘟疫的考验,让人们见证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宝刀未老”,它在现代西医学尚无办法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非常丰富的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中医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它所走的道路与西医不同,它抓住的是证候而不是病灶,针对的是机体的反应而不是局限于外来的微生物;尽管中医不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对抗思想和相应疗法,然而中医更擅长的是调整机体的状态,把患者的愈病潜能激发出来,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 ?9 s$ T- N$ O9 Z# o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辨证论治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都体现出学术的进步。3 I2 Y) |" _; D% c/ m
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 q  ^5 w1 U6 T$ w. r9 A$ ]
笔者试图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e. E, W7 E4 @& w) C/ m
这本书是否达到了笔者企图实现的目的?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告诉给了读者?读者是否同意这样的构想?
5 ]0 H( x5 o% q" v3 U% Z& g" {0 M这些疑问的答案,只有您能告诉我。, h& `! O3 J8 F: Z/ U
第一章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 ~" {) ~; z4 E2 m2 x* A! @反对中医的人士,强加给中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说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这完全是对于中医的误解与攻击,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着,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我们在这里就是以中医外感热病学说为例,看一看中医在诊治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之中的发展与创新,阐述中医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卫生事业已经做出的贡献,以及将来巨大的潜在价值。) U9 K( k& |' c0 _. u$ D9 V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 y' M" A) C/ ~' a% T* u“赛先生(科学)”来到中国已经100多年,科学的中国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刻,国家又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 @1 Z. M. U3 U6 Q! Y5 a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知识。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原理,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的科学原理与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起源于中医,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它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后面我们还要展开叙述,在这里先从科学创新谈起。
/ y8 h9 u8 k0 L$ z. b+ y/ f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q2 ~) v% C8 L& \/ a3 v$ u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做了不少消化吸收、进一步再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8 l( l( ^; v& s: c3 u) g  X+ R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健康医疗、社会民主、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而不能靠引进国外的现有模式完成。因此,自主创新的问题就逐渐成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
6 C5 w, p" h. N9 ^7 }' c3 R6 u3 ^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自主创新”被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 S0 g' _0 x/ H, O+ l
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f+ \" W  `7 Z! f& a
根据统计资料,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度都在10%左右,而我国现在仍然在50%以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不可能走出卖资源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之路。- h/ f8 c3 q8 G
那么,什么是“自主创新”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博士所著的《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一书,对于“自主创新”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经济学上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这两类创新,都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现在人们谈论的“创新”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所有的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 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90-122]。+ u0 Z! [, `8 Z/ [0 j+ d; [/ p( K
创新以发现发明为基础,又不同于发现发明。如果把发明发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放置起来,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现发明做支撑,更需要不同参与者和不同的组织结构大量协作互动,才能形成价值,完成创新。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科研、教育,共同完成创新,就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4 x7 Y+ ]/ {8 d3 O/ @具体到医学来说,医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价格杠杆、教育培养人才、科研推动、医疗机构实施、医生具体运用认识疾病的诊断技术、治疗疾病的器械药物、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药农、药商等等环节。可以说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牵涉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潜能,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医学的问题,决不是医生与病人,药物与疾病之间简单对应的关系。2 G0 Y4 d1 X& o" e9 r0 p
从卫生经济学来说,其主要构成是认识疾病的“诊断成本”,治疗疾病过程器械、药物构成的“治疗成本”,出院之后维持治疗的“后续治疗成本”。% I8 m0 n/ q8 ~
我们衡量一个医学方法是否优秀,应该从它的成本构成,以及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确定它的“贡献度”,进行综合考量。
8 d, c7 Y9 B: p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学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更大的贡献是其理论方法的先进性。6 l6 n0 T0 `. E. n% c1 G. _
原理和方法论的创新最为重要
4 T& {8 l6 T) i- \: M+ |+ D西方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源于对“以神为本”认识的决裂,为世界寻找物质原因的实证分析方法,开创了实验科学。6 K! }4 a" t; |; O# ?
还原论认为所有复杂现象的背后,都有具体的物质原因。还原论的方法,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今天依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很多人把“唯物论”,片面地理解为机械唯物论,对于复杂世界的广泛联系,对于人体身心属性的认识带有不可避免的缺憾。尤其是科学技术逐渐从研究物质领域,逐渐转移到生命科学,进入到人类健康与疾病领域的时候,还原分析的方法有了明显的失灵。
: b, a( t3 o. a- g/ C. t) T* ^因为人是最复杂的“研究对象”,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时刻影响着人。用还原分析的方法,无法重构、复原自然生态的人。因为,人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步合成的。人是有思想、有精神的高级生命,而不是一般的动物。因此,关于人的学问,应当另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而所有科学方法、科技成果,都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社会和个性化的服务。服务的最佳境界,都应该是个性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广,都是朝着个性化发展而进步的。
. l$ [/ Z5 H  i9 {  E8 V2 z中医的许多理念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存在,“即时互动”的状态之中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时刻交流物质,升降出入一刻不停,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
$ m; ?! ]7 o3 G0 e5 R! Q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在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上,中医更重视精神。《灵枢·本神》甚至认为,在受精卵刚产生的时候,人就有了神。所以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中医对于人体精神活动的不同过程,对于不同精神活动的分工与合作,都有着明晰的认识。) C0 Q! ?4 K9 \- x* T5 B
正是因为中医有如此明确的生命观,所以主张“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 k. O$ q' |. o$ E: u当然,中医独特的认识方法、理论原则、治病与养生手段,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总结提高。) R* H( O' ?- a4 ^5 W* M7 e. r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 [, ~% [% j9 J1 S& z# A《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认为,中国古代的学问,都是通学,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应用相同的理论方法。中医学就吸纳了我国古代哲学、儒墨道法、刑名军事、天文历法农业等不同领域里的成果,是一个集大成的“通学[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239-254]”。/ R% I+ T  K3 |! a7 N2 X6 `9 D3 q
中医学“天人合一”,取法自然,和谐动态的科学思想,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大智慧。
, ^: ~+ o5 O7 x8 K. z. F  Q( N# |费孝通先生在《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指出:“应该继承这种传统,从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角度,对于人和社会进行最基本的定义。”比如,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是科技创新的文化土壤,人们如何交流、社会的价值取向、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都对人们的科学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 q9 E) ^  U- `" w& J! T费先生说:“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这种‘意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而不是那些公开宣称的、白纸黑字的、明确界定的交流方式上。”古人靠着“心领神会”,揣摩世界,“并以这个‘心’字为核心,构建了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心领神会’就是古人所理解的一种真正深刻、正确的认识事物的境界,它不是我们今天实证主义传统下的那些‘可测量化’、‘概念化’、‘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假设检验’等标准,而是用心和神去领会,这种认识论的范畴,不仅仅是文学修辞法的问题,它就是切切实实生活中的工作方法,也确实表明中国文化和文明历经几千年长盛不衰,其中必定蕴含着的某种优越性和必然性。”5 Q( _: z6 D8 F3 m2 K4 t6 ]
现实生活里,我们心里所知道的知识,可以称为隐含知识、意识知识,它们远比我们所能够表达的显性知识、概念知识多得多。$ u( y* b: \, w6 i, q. ^
现实世界里,模糊比清晰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经常是越清晰越失真。应当用模糊求清晰,而不是用清晰求清晰。比如,中医用模糊思维方式对于什么是表证、里证、虚证、实证,表述得很清晰,而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却说不清中医的概念。
1 e- R6 v* X2 R! \  D  {/ D中医对于证候、病理病机、治法方药,都是用模糊的方法,表述了很清晰的概念,而且是与时空变化即时相关的一整套措施。这种整体、动态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关于人体的复杂因素都综括起来,一揽子解决,是非常先进的方法。
- ]2 l6 U3 d% w4 i中华文化孕育的中医药学,历史悠久,理论稳定,千年不倒正是它优秀的一面,那种把历史悠久解释为落后,把理论稳定视为保守、陈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 y% ^" x4 \- L《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说:“稳定性代表适应性,中医药的稳定性恰恰说明古人已经找到了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素,以‘落后’来解释‘稳定’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至今为止,对于中医药进行‘科学’解释的理论谱系自身仍然在进化之中,表现出整体上的不稳定和不成熟,没有达到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的统一。[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226]”1 {/ v0 V& R5 {) r% L
那些经常被用来验证中医药的“科学”理论,随着科学自身的进步,都将被“证伪”,将被证明是过时的和落伍的。所以,不能用实验室的微观研究代替自然生态的宏观研究,不能以定量代替定性,不能以还原论或分割论代替整体论,不能以静态的研究代替动态的研究,不能以对物的研究取代对于人的研究。
; i  }! ?3 `' L* f《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还指出,中医学现在具有的学术水平,和应该达到的学术水平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中医学的现实困惑,不是理论和技术的落后,而是人们认识上的“不认同”造成的。“实际上,目前中医药日益萎缩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促人猛醒:放弃自身的方法,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特色,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233]。”
+ V. H$ A2 F3 y, v2 N8 D$ b自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生生不息,成为不断创新的源泉。一个民族如此,一个行业也是如此。
. d' t! U2 ?. i7 T  u. f$ o3 j6 n中医药学在整体性的高度上,可以引领中国科学技术突破现代科学还原分析的局限性,在健康卫生领域引领世界新潮流,并有可能带动相关基础学科一同跨越发展,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写下浓重的“中国特色”。
& y2 ^7 ^$ b7 T. G  ~# Y5 d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 `7 R- o1 i0 a. Q$ V- b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听到“模式”这个词:生存模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商业模式、医学模式、多元模式等等,可以说模式是一个很流行的词。那么,什么叫做“模式”呢?6 i9 T) D; r! l+ ^0 B+ ~
也许,我查的《辞海》有些老,只见到了对于“模”、“模板”、“模型”、“模范”、“模样”、“模仿”的解释,而没有查到对于“模式”的定义。看来“模式”一词,还比较“新潮”。新潮的东西,应该到网络里去找,于是,就找到了学者的定义。
+ U/ l8 \! ^8 ^- ]/ q,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顾自安先生,在《关于群体的行为模式》的网络文章里说:“所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搜索与认知工作。[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633]”
0 R) @+ k+ E5 a9 J9 q9 w按照顾先生引进的解释,中医学里的模式可谓是十分丰富的。因为,中医学就是教中医们要按照“方法论”的规定,去解决“疾病”与“健康”互相转化的问题。而且,疾病与健康的问题也是古人与今人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中医也是用他们对于人体的认识,“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在中医的理论认识指导下,通过四诊收集证候,通过辨别证候,确立治疗法则,通过治疗法则选方用药。中医前辈高度概括为“辨证论治”。
* j  i4 i$ u" O: j正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搜索与认知工作”,中医的继承性才显得那么重要,才使得中医的师傅带徒弟的工作是如此的不容忽视。
8 l0 {. X9 R! H! K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疾病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前人认识与经验,也应当随之而发生变化。这就牵扯到了“模式的转化问题”。
; @: p* j  r, Q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u# S1 w0 p' o* j4 k
模式是广泛存在的,不仅人类社会有模式,动物界也有模式。比如,小老鼠智力模型的建立过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小老鼠走迷宫的速度会有所提高。也就是说老鼠也会学习,重复地做一个动作,它也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损耗,争取最大的收益。这个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学者们称之为建立“模式”的过程。) b0 K, U6 w# K
仔细想想,动物世界里这样的事例多了。鸟儿搭窝,蜜蜂筑巢,“老鼠搬家,蛇过道”,哪一个经常性的行为,都带有“模式”的特征,因此,才可以被成为“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带有明显的习惯性。习惯成自然,自然皆有理。
; O: Z( c$ Y3 S5 `“人类自脱离原始存在以来,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处于被异化的生存状态,丧失了自我。于是,寻求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就成为一个终极的追求。但是,自我并不是孤立的实体,他与其他人已经纠缠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这就意味着只有通过对他人的认同才能达到自我认同。”2 B, t8 j, y) I& J/ S# i
学者的话很高深。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社会性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族群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不同族群的生活模式也是不一样的。多元生活模的形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中医学不可避免地采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2 a0 Z, g: K2 r! y% P) Q! \" O
“共同体内部特定行为模式的形成前提,是由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行为提供的。”中医学的理论、方法所以被中国人接受,也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行为提供的”,只不过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今天,接受中医理念的“群体”,已经超越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 i" Y4 [3 H" F  X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族群,他们看待人体的方式方法与中国不同,是通过细致解剖、力图用微观说明一切的医学模式。西医与中医不同的医学模式,在20世纪前后,进行了猛烈的碰撞。# }+ S3 N, B9 C: Y, U
当然,这个碰撞发生在中医还没有走远的时候,中医在邻国日本遭遇了行政当局的扼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难于被消灭的,日本消灭中医的“行为模式”是错误的。因此,今天中医又在日本复兴了,只不过为了占有知识产权,他们把中医不再叫汉医,改称“东洋医学”。
. w: B8 M3 _/ ^中医千年之前传到了日本,今天被改为“东洋医学”,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走了样”,“模式”有所转化,不看舌头、不摸脉,已经不是四诊合参的中医了。
- O$ `! W9 d8 s& G; n& i# ?中医在韩国,由于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叫韩医。. Y) {2 `7 Z' L0 c% r* U
传到西方的针灸,也在发生模式转化,因为他们看不见经络,就用神经解释“经”与“穴”。
; X' K% m4 ?7 r4 Y' P. M由此看来,邓铁涛教授主张的“回归中医”,不仅国内适用,国外更需要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 @; K/ D* i% Z$ ]1 T8 ~3 H: B“对于特定的共同体而言,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效率特征和实体化作用。一方面,行为模式有利于降低群体内部人际互动行为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另一方面,行为模式将有效的形成群体行为的界限表征。”
3 s' R1 `" v# z2 I) A. k对于中医来说,以其特有的模式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既有利于内部的交流,便于实用;也是中医内部建立信心,提高疗效,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对外沟通,展示中医群体形象。: B6 R- b6 e/ ]# j) R' B- o0 q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4 M9 n% B* m; v& M5 n) S顾自安先生说:“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不仅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领域,在中医的内部,仍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中医在每一个领域里的探索,认识“逐渐成熟的时候”,的确出现过“很多模式”。而且,不同的模式之间,可以交流、可以争鸣,也可以有所取舍。
+ t& Q" d! G  s0 S' ]2 x& C这个取舍的过程,往往就是学术进步的过程。
* z" w9 J+ ~7 J春秋著名医学家医和,他在公元前541年论述中医的病因学说的时候说“天有六气”,这六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与《素问》《灵枢》对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认识不同。当然,过则为灾的“淫生六疾”,与后世论述也不相同。医和主张“阴淫寒疾,阳淫热疾”,而《素问·热论》却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体伤寒之后,可以得热病,而不是由热引起热病,由寒引起寒病。
: l# C1 K$ M/ N) O* I( @这就是学术认识上的深化。
- Y( u) |8 q% a当然,认识“模式”转化之后,就会引起“治疗模式”的转变。
+ X4 [) D' N5 ?( N5 M. G+ ?模式转化采取的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根据实际认识发展的需要,有所保留和继承。因此,医和对于“风淫未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的论述被继承下来了。5 c" U% b. s1 g7 _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有两个写本,虽然都是十一条脉,但是,由于抄成的年代,一个是在秦末,一个是在汉初,这样短的时间里,在文字上就有所不同,有所补充与修正[ 周一谋、萧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1988年7月第一版、22、234]。
7 s$ `. F7 b$ p! ]+ J6 m: m% T% o当然,《十一脉灸经》还有更古老的《足臂十一脉灸经》,比《阴阳十一脉灸经》还古朴。古朴的《十一脉灸经》终于被后来的《灵枢·经脉》所论述的十二经脉学说代替,学术发展日趋成熟。- l# L3 s3 T' W) `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也出土了医书《脉书》,与《十一脉灸经》的内容相似。
5 r2 f) b4 x# ]+ H$ s; e《脉书》对于外感热病的记载,要比《素问·热论》古朴,也没有六经辨证的内容。
7 [) [$ B3 c$ }. H, [4 f因此说,《素问·热论》把外感热病看作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把其中产生的证候,按照时序先后大致分为六段,总结出“其死皆在五六日之间,其愈皆在十日以上”的规律;并且还有三日以前可以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的“治疗模式”加以概括,充分体现出外感热病学术的显著进步,也为后世的继续研究开辟了道路。& m! Y" c9 _( }$ f# P- B1 v) U9 ~
后来的医疗实践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按照前人的模式行事。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素问》《灵枢》的“热论”、“评热论”、“刺热论”、“热病篇”所论述的医疗模式,难于解释新的医学实践。因此,必须变革模式才能发展。
& \! t1 q) l2 F# m' v8 u* b《难经》提出来“伤寒有五”,不再说伤寒只是病因,而是把伤寒作为病名加以改革,完成了外感热病诊治模式的转化。% c) l# e* }" |, m: H4 K
《阴阳大论》进一步提出来“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解释了用伤寒命名疾病的原因,也阐发了寒邪、寒毒为病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并且提出来伤寒与温病、暑病之间,存在着“因时转化”的辨证关系。
9 V2 F2 v* ]; p! a5 R张仲景继承《八十一难》与《阴阳大论》的模式转化思想,因此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伤寒杂病论》,而不是命名为《热病杂病论》,从而使《难经》提出的广义伤寒学说,完成了向临床的过渡。
! T$ y4 G* o" G6 x由于中医的外感热病,它们总共有几十种之多,远远超过《难经》的“伤寒有五”学说。因此可以说,伤寒岂止有五?
! r3 [+ ~5 Y/ G7 b时隔不久,张仲景在他的《伤寒例》中就提出了多种外感皆属于伤寒,几乎就是“伤寒有十”;
' b9 b( S5 P/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称广义伤寒有十二种病名;
5 g& E& p  U  S明代吴又可《瘟疫论》认为各种疫气都由“非寒非温、非风非湿”的异气所引起;' B. n$ @* ]! h; J; E
清代吴鞠通说“温病有九种”。
6 T) i5 h1 A0 N" [7 l: w这些都是认识逐渐深化的结果,也是中医外感热病诊疗模式不断转化的具体体现。
) L" u9 ^; V: [5 V/ v( v$ H“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0 ?) B4 G# F; E1 b/ i# `7 v5 {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模式,是不断发展、演化的。5 E' S* `" y* T" D" k. U/ B
《素问》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明古代的温病都局限于春季,而不是散见于四季。& U2 C' S+ k& T1 Y7 j
仲景《伤寒论》说温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属于里热外发型的热病,初期没有表证,治疗上也就不会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解表。
; R* }/ v" Q, Z- ?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温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上焦篇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 }, o. t( i) @
吴鞠通所说的这九种温病,几乎囊括了仲景时代的所有外感热病。所不同的是:仲景《伤寒例》用广义伤寒来概括这九种温热病,而吴鞠通则用广义温病来概括。
* m) J8 I& U& r/ e, Q叶天士在《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将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四时温热病,都归为广义温病之中,反映了叶天士的广义温病思想。
, [; V& c" }2 [2 d$ O: F6 C联系到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因为它2002年的11月就出现了,尚未入冬,故按照传统的命名方法,可以将其叫作伏暑;入冬以后,又可被人称为冬瘟、伤寒;到了春季,则被命名为春瘟、风温。也有人按照吴又可的学术观点,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发现,称之为瘟疫、肺毒疫、肺痹疫、肺湿疫。/ C' w. Q# F8 L5 g" }8 G0 A. H
对于同一个SARS病人,伤寒学界称其为伤寒,温病学家叫它为温病,瘟疫病学家称之为瘟疫。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唱各的调,互不相让,一个具体的病被叫作几个病名,好象是百花齐放,其实正反映出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不够规范。
( Q' M' A' L/ b  n; r  r6 d不规范的认识来源于寒温论争,几百年来争而未果。虽然,自清朝开始就有整合伤寒、温病学说的构想,但是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也就是没有成熟的“模式”。
3 o, M6 ?+ `  b& Q5 i) x有的主张以六经统温病,也有的主张以卫气营血、三焦统伤寒,也有的主张以八纲辨证统一寒温。而现在的教材编写上,把伤寒与温病说成是阴阳水火的区别,使两者越走越远,分歧人为加大,难于达成共识。
! N$ V+ ?- k2 [; J" X9 L邓铁涛教授研究寒温关系几十年,提出来“使伤寒、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理论构想,这实在是医学模式转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值得大家深入思考,一起探索,合力共举,构成大业。9 g4 K* m9 p6 N: L4 f! c' G
以热病统寒温,不是简单的伤寒与温病的统一。; i/ l9 C6 E$ x; W
伤寒、温病统一的提法,就好象分了家的弟兄再合在一起过,一个人一个行为模式,谁也难于说服谁。
2 X& w; c" C/ ^6 B( `“以热病统寒温”的理论构想,是突出热病,淡化寒温。+ `3 h! x$ v8 F) A& S
热病的提法很古老,但是,“以热病统寒温”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先秦的热病,而是要充分吸收伤寒、温病、瘟疫学家的成就,甚至是现代中成药研究的成果,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做“大热病学”,而不是狭隘地把伤寒与温病合在一起,凑合为热病。# I+ Q: t. v. ?' d
热病突出的是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出发点,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着眼点,不需要先思辨其病因为何。“辨证论治”从证候出发,可以含盖辨证求因。因为求因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疗,而不是其他。
# C% j" T/ [% R  }2 i热病以发热为最鲜明特征,既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医生的客观依据;对外便于交流观点,对内便于统一认识。是时代赋予中医学人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 }& t8 o, Y$ P& b
我们期盼着,在下一次新旧瘟疫袭击人类的时候,伤寒学家、温病学家、瘟疫学家们,都能以“热病学者”的身份,围坐在一起商讨诊治方案,而不要互相争论不休,让瘟神偷偷地窃笑。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p; g/ b# O( y/ }$ w. V
曹东义著4 a4 c4 f: T3 k2 a
2004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Y0 c$ j9 K; M' N  e+ v
. \. }; F) e& \  S
目   录
, v9 P' v% u1 w; A1 S4 M( v1 a7 J! P引        言        1
- ~& E$ d8 R, z3 r% M" d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3
4 y# U; ~2 H6 Z$ P# o" f1 |第一节  《素问》《灵枢》伤寒只云热病        4
0 M+ Z) F9 |) v/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136 W7 a  K, \2 y( o+ B6 w- y
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17
' `! _! F# d(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23
/ g; i8 O4 z& E5 i" T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29
: j/ V  X; V' K9 D% Z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33
: u9 w7 L' G9 _4 c+ l9 N; u第一节   王叔和与外感热病        33
% }5 d, w% c9 g& R- Y/ @( c2 o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37& i1 q" [/ a" V5 Q
第三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39
0 ^4 b, {* S0 |& T. T第四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43) y) `( O5 U$ i% S. p0 r
第五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46
5 _$ P$ Y, S$ J/ }2 Y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48
8 b! [4 Y+ y- M# ^第一节   韩祗和解表不用仲景方        50+ f& [7 S2 K; l/ s
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52
( D1 }# G7 @: S$ S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55
4 [  d) J& p4 C& u, l: o, G2 Z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59+ u% ^* S! h- u! e1 U4 o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61
% N# T: Y8 c$ o第六节   许叔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62* s5 \4 x5 a7 D8 c; w7 H9 s" H9 r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64/ Z4 V3 `* C! T  f& ~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66
% _0 S9 p. F0 [0 u  L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67
& Q7 b9 [0 q3 Y( W& O$ v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70) P8 h2 w* r9 n7 n; t6 _' s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73
, k4 W) }/ H1 i7 L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80  j9 L' b: Z9 J3 c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83
9 W, g7 F& f  v* A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84
  ?. }# {6 k1 `1 ~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90( _) |; D( v! e' H  [
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瘟疫论》        93, C6 F% J" [! X0 S& E* M3 n: r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973 m4 a* p, V' ?/ Z6 M7 \
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102, M) q" Z- T2 k/ G  N
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104
1 x( p8 U) b9 i$ Z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勃兴并发        1053 O2 K: Q4 {4 p& L, n9 K# }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111- V' t) ~5 \4 U( ^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115
' w! C& t- ~$ s% Z, X& w; N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优劣        118
$ |9 P5 _( J9 L$ x) A6 f9 `. k! s第五节  热病证治的进步与寒温学说互补        122
2 O9 T( _3 i. R1 F+ l4 x( d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9 w5 M4 h: W+ o( q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1256 F6 `7 D3 f# m# T# T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28' u/ a( T2 B( t* h- P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134# ^% N) p4 ~1 O1 o2 k2 M( E% I7 [
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145  p- r+ I' h) ~3 O$ Q' P) ^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150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1: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寒温统一诊治外感病》
! y  h2 k3 i% D0 f
9 T  T  \2 Z. i2 a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8 |( x! M! f; |' A! {  i, I7 f2018年出版
: [# t! O( T  {6 V6 Z6 v6 n  o: C1 b- V. `* \
主编:曹东义、方朝义7 V. d  S  `2 i0 m3 C$ o
副主编:张培红、王红霞、采江英、曹晓芸
8 Z- s/ F4 F. C( K7 k- j  p) a编委:马建辉、吕文华、朱胜君、王丽、张相鹏、张海涛、杨万胜、耿保良、杜省乾、陈鹏、杜明明、刘小斌、陈坚雄、吴媛媛、王少贤、刘惠聪、张金锋、马文毅
% S# \; ~  ?  w0 A# ?+ b3 h9 L
+ c1 d( P$ E- \8 w; H  h. r# x2 Y) }  N3 c/ e" ?8 V
2 B% W, ]" \! Y( O) x: |) x/ a! O
目录" S, F0 }* h4 R6 ]( {4 I
) z6 {( q3 f$ D6 Y' c' D
第一章:寒温统一辨证梦想缘起        2$ u1 @$ ~+ k8 u; k8 Q' L
《内经》论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4) ]) j' }! [, ]3 @0 T+ r$ a
《难经》广义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9) \0 g, b8 o- i. o/ Z: C) w# |6 w
《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        12$ _- D' N, V, q/ d% ?1 l8 R
《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14$ }% q$ c5 c% {# y4 F
张仲景论温病影响深远        20. S5 B6 c- W6 n3 E3 Z
第二章:辛温解表难用开启温病学派        23
# Y" M4 P' N6 s张仲景的时代困惑与对策        245 t. [5 ]0 p3 \; _- l$ G7 |0 N& ~
《小品方》与《肘后方》争鸣        25
+ ~3 O6 i% ~5 L& k% W" L孙思邈反对以诸冷物治伤寒        272 t7 i: S: V7 y
北宋韩祗和抵制辛温解表        29
# @: e- D1 L& m4 o庞安常、朱肱变辛温为辛凉        30- R, q- y: i7 x, L. h
刘完素、张子和开创辛凉解表法        34
# M% P5 Q; ?8 x2 e# }9 [8 o! y4 T王安道挤压张仲景伤寒空间        35
* z4 @% O, h% a) S# _$ g陶华倡导辛凉解表治法        41) ]* ^$ R7 r' B
张凤逵《伤暑全书》关注温热病        43& w) J6 ]) i4 a1 x$ r* M6 S+ t
吴又可架空伤寒另立新说        45
' K! \- ~( E/ U2 d$ r4 {" P俞嘉言系统阐述治温方药        49' o; k" H1 \) ~7 k4 M/ y
周扬俊作《温热暑疫全书》        51
3 o/ q% r1 B: |" L9 J4 Z郭志邃、戴天章阐述温病        53; l) L# s0 _5 i
四大家崛起温病学成熟        55
. r3 h+ c7 b8 A# B3 J1 `/ Q取辛凉弃温里得失难评        56
4 k% g. G/ }4 [1 q- c2 o第三章:热病理论指导下的成就        621 ^, j4 {7 |* b) w7 s' k0 {
李约瑟难题中医解答        62
! Q. K, Z# g: g" _+ z  t5 v种痘免疫被当做“嫁接”        666 g( o0 i- _- ]: B( \; i4 T
牛痘乃“引进创新”有曲折        68' w6 {- M# H0 n, a/ N* _  _/ t1 L
中医萌生“免疫思想”历史悠久        707 d: r, @, T/ s2 B4 b
中医原创“免疫技术”很艰辛        73/ L6 ~: }( w" ~7 H
郭可明治乙脑震惊世界        75
" K2 w( V2 X% n7 A! Z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l0 e0 m: a. U3 V
中医治疗非典再现辉煌        86
( m1 t8 ~: a( p0 W: Z世卫专家评价值得深思        94
% U9 y& Q  `" Z( _第四章:近现代对寒温统一的探索        102
9 x  h1 ]* g' I寒温统一具有临床优势        105* s7 _* f1 g, n% @+ ~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62 n9 Q1 H% y' @- h/ t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7
$ p% }8 @: G+ @' ^5 ]7 N- S) U4 L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8
$ w0 {, f! p: K$ j8 V9 \7 E3 g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9
/ _% L/ {; {  W2 N9 J2 h第五章:寒温统一的现代研究        111
; z* n* [, d# t* n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16 _+ W1 i" n; u& j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7
+ N5 I# x0 R: |* m如何认识热病的共同病机        124
1 j' j# m7 p) p+ F. \2 z/ ^不断丰富的热病治法        130
' G2 g4 l% G! m4 L( J, M# _第六章: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3' A, B" \. [( Q) N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描述        133
( K) G3 E2 s$ s( w7 O! F' X$ Q寒温统一为外感热病优势        136
& i6 J6 a* O) k) l: N病证结合,分级诊疗体系        137; M, }: E( V5 A- l9 \
(一)卫表证方证体系        142
  T. K7 \  }2 ~2 d! |2 {6 b(二)半表半里方证体系        144. A8 ~# Q+ W1 O4 w3 K6 M, R; _
(三)里证寒热虚实方证体系        145
  a; D6 j& b, B4 T% v(四)热在营分方证体系        1466 }/ q! [7 e$ z5 s. @
(五)热在血分方证体系        147
5 X7 w' S1 r: Z0 m9 v(六)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方证体系        1475 w% J. `; r9 O! Y
(七)阴伤邪恋方证体系        148* I+ V8 v& |6 w
(八)湿热郁蒸方证体系        149; O; H% z+ D4 b$ b
寒温统一为热病的重要意义        1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34

主题

6835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32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病新论》
5 |# A! v- L% ~, E7 j, M& i! @-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H" W( ^) \9 @- b+ O5 j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j) X" Q3 V% I  p! ?2 A1 z
" U* E; W5 k( g+ S* \) |) ]

* q: X' E1 B& Q* `; T- w; V
$ k7 A: N! m6 W& n  F+ Z- s; F6 K. l9 A
7 ~' `* f" E7 u/ ]+ E) _
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e2 M2 |, D  P+ E5 P! B# ]0 Q7 I6 M! V1 R  L  y
主编:曹东义
. h, V& _6 m" A3 Q
& e% g: T% C& R1 F7 R$ E& p6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6 ~7 g0 q. Z2 O6 Z4 }

( G* m4 x, \7 h" k9 I9 L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7 w" V4 k' A! L1 M2 i2 D
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m$ I* Q+ v+ n

. o" H2 M& E- o( V# }' B- z5 a
) a# A+ }* N; n
* @, ^) ~- h; D2 q
% z5 O! b$ |  r
( h0 x' X* H2 j- r& i: e3 l: X1 ?+ \  E$ h. \! v' m+ |
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F+ r+ @$ W# k) c% o
& A# t: o: ~. ^
2007、9、20$ e/ i; [! P" S  ?
; I0 Z* _/ M+ q% m/ L$ d6 O8 T
目录4 i) R' e. y5 V

- }( q* `  j! C1 Y6 F# D' y& M0 [
引言        4
8 V, `" D2 N  U0 Q$ N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 P4 ]/ c$ T0 S) N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3 {1 R- k: }  P1 a(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h8 C  \. y$ d0 Z$ V% P& r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 l7 N+ h+ S4 v: e+ J* U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7 M, N+ Q* o6 x2 `! A4 |0 G+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T9 m9 Y) g) K( r1 D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 l  E! e5 z1 P& a0 ?$ L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1 l4 [1 F# Q( j! ^! V+ p8 y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c+ L3 w0 d  {; Z
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6 ]0 \9 Z& `# |- ~, d  P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5 M2 I/ Z3 }% X: z. k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 ^  n, U6 p+ ^  @$ ^! V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 T7 B! N1 j  M$ c& Q8 `! N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 g# k6 T- @. _* j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 O* X% V# I! V/ t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W* {! l0 Y9 o
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G/ d  j, g' v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M5 N- |! ^- O* w  g* L" G/ l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 ~. z. V9 f- k( v" B* L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1 D" E% l! Z" m1 ^/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c3 w+ K# W. ?& t) i& r: \' R
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9 b$ w; b$ j7 i( Z: k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X: c  E) O) f, x0 C- F( n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 B3 s$ X# z$ \: T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5 j& M6 u1 X$ Z; t- c  X4 \9 H6 l“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 t9 i7 \5 n- k" R5 }, |2 v7 p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1 k$ {4 L* V3 H: e0 l" }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Z4 j" q' G( |# R# a5 \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 Q7 ?7 j4 U7 o9 \# }/ L  }5 o! d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U% @! y) g# y5 G+ s  H+ E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4 }* \8 u. L8 E4 ?6 l8 e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4 V" k. z  i5 t* Y2 Y% V4 W2 B$ o5 t5 v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C, P3 k/ n0 n- s
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J0 v) J- l! j% [' }& B, n
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c8 u6 t, Q% q( \" k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4 [- E- R# v! \) `5 k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1 F; j( _$ N  s! L. I* s% `* _《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3 E5 G4 _, @9 J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 x6 ], D; o* T$ J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u  v" M7 {2 u* w9 S
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3 |$ I/ m2 g8 e; A1 y7 j- b2 q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4 A+ p6 D+ E$ Z  M( ~; _2 Q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3 X; i' o4 h' Z  u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 {1 ^2 ^" L( l; k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6 x: O. _- R$ G" X+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P! l# @& y0 z: @$ W9 T) z. O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g4 m1 e* {* J8 A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C3 j: ~. Q  T1 V: X) S: D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F4 c( W6 C# @0 S; c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n% I9 ~* {5 |0 M2 z* h$ l4 c: \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0 W; k9 ]" w9 X% ~* N  N3 {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c6 X) x4 H8 d- W  i2 V0 c) D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 o/ G( K. z9 o8 a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T, d9 V: o* M( \6 C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s! E, C8 s) z6 d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7 h3 x7 C# h! g0 e0 `4 ]' D( X: s- v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4 Z0 q& M; p/ b" K) D2 q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3 v/ |7 x1 |) ]0 K% [- ?9 I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 x( y6 Z; C# u' O+ z' D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0 z4 B% h* e' c- t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0 V' Y- X7 l/ _- F% H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0 h; b7 \& {; a2 Y& V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9 Z1 V0 m" y* Z9 |1 Y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 m, |; r( J2 O7 i/ K$ M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S( K- V# T' o' {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 v8 I& ?  y) a3 q: B8 [+ r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3 s4 p: [4 d( J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 c# G  a8 f$ h4 {5 y) f8 t& A- a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2 q, @8 k, a4 m# v8 M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y9 l& I! q* Z5 ~4 p9 b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7 x* Z. X+ E& g  B" ~" y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7 r+ h. J* }1 P  d" g1 A: U+ t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1 m* g8 G$ u8 D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 _. D1 Y! r# o+ D3 N& p, Q4 G) x* k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3 ^( F4 T3 ]: }* h$ l- c3 h% o& L; I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8 ~% k# f/ ?/ ~, F; |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c3 N% j1 i9 j$ Q% H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X& X6 Z+ ]4 Y9 `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A9 w- Q# I" ?4 I; a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Y9 P! P% {% j1 g" J" p4 h, Y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 P6 y( [% e' k: p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 {$ @# G  k9 A& V# O- C$ b8 k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 U* ~0 ]! T6 q" y,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s7 i' G" Q: e+ n* }  [4 J# `
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x+ F' T' m0 S. `. y) |& @
(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r  B- }2 p8 s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i/ d% b2 R/ A5 C4 ?  Z; j. F3 a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Y- R2 o  ?9 x2 P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y0 x/ g$ u4 ]7 c) D. {3 V) B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w. H9 Q' Q; u" S, W  Z(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 U0 A( X1 X; ?9 u(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 U: j9 N9 a. H# n- i4 L3 e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5 F4 p" L, ?5 V/ A$ U) o# i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A% Y2 V$ Q1 U' f
(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9 K( i; Y) T6 Q5 l+ r2 D
(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V. R& M6 X( n1 x' K3 v% j& n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 K: M: i: k1 a6 m2 c9 `
课题总结报告        152- q1 m5 m: j1 p9 U! l8 |9 _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7 x- t2 @: ?5 B' u8 D$ x1 g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3 i0 s  K; P5 t' `7 y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3 Z8 i+ m1 m7 Y4 r0 |! K' D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 q+ j  k( \-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0

主题

1

回帖

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0
发表于 2020-3-15 11:15: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才倍出,天下为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