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新闻1+1》白岩松连线黄璐琦:中医救治的临床效果
曹东义 发表于:2020-4-7 15:53: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017
《新闻1+1》白岩松连线黄璐琦:中医救治的临床效果[color=var(--weui-LINK)][url=]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url] [color=rgba(0, 0, 0, 0.3)]今天
& M: J# z: o+ H8 v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 z; O: ?8 J, b# c
2 ?% k+ `7 e. I$ c
    4月6日,央视《新闻1+1》栏目,白岩松连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围绕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重症患者是以中医药为主还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救治等问题,介绍了中医药救治的临床效果。
1 y, x1 v2 \- O+ N
: y" W: l  s" F, }5 F/ {0 C2 S/ I

) A) S% [5 m& y

白岩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中医药系统抽调了4900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组建了5批773人的国家中医医疗队,进驻和接管部分医院。对于黄璐琦院士来说,接管的是金银潭医院南一区,负责重症的治疗。


6 A9 s- \/ @$ l6 }* u

之前我们知道,在方舱医院里,中医治疗轻症患者疗效非常显著,用中医药治疗重症患者效果如何?

, G8 n$ b5 R0 |- _

. e1 I* T8 N( @3 p; E

黄璐琦: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西苑医院的专家组成,接管的是金银潭南一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截至3月30日18点,我们一共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58名,出院病人140名。其中,中医辨证单纯中药治疗88例。

  [) J6 ^; u; j

效果如何,我们做了一个评估,对金银潭医院具有可比性的8个病区做了分析。分析了2月1号到2月29号这个时间段的862例患者,南一区死亡和转出(恶化率)是一位数,其他7个病区平均是两位数。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医中药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 }% L+ `5 w( w! K

白岩松:在面对重症患者时,是以中医药为主还是中西医结合?


1 R* H5 B1 M, m' E9 J4 d

黄璐琦:我们一共收治的是158名患者,出院140名。其中,中医辨证单纯中药治疗8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是42例,西医(治疗)出院的是10例。所以可以看到,我们还是以中医治疗为主。


; M5 X: b7 G' ~$ f, _# Q% ]2 m

白岩松:在面对重症患者时,您是否见证了很多患者或者是西医同行开始时不信任(中医药)的地方,以及转变的过程?

4 ?4 V7 }! m* s, Z1 H/ M! h

黄璐琦:我们是大年初一到(武汉),1月29日正式接管病人,1月31号收治新病人。那么,2月3号中西医结合出院8批患者,通过一周的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我们把信心树立起来了。

$ F+ z+ e- Q) y5 Q

在后边就拉出我们中医药的救治方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中药汤剂加中药注射剂来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上抗生素。举个例子,比如说白细胞大于1万,或者是中性粒细胞大于95%,这时候就需要上抗生素。所以说,这种信心不仅来自于患者和同行,更多来自于我们自己。

. f4 o/ A6 }+ _0 H. O7 E8 d! F: X

白岩松:您领衔研发的化湿败毒颗粒,现在效果如何,能不能更快地成为大家需求的和有效的药物?


/ Q4 O/ p5 d- G, R# V0 x7 S5 U. v' d

黄璐琦:这种效果需要严格的临床证据,我们有过55例回顾性研究,其中有23例是中药,32例是西药,我们把化湿败毒颗粒加中药注射剂治疗,在核酸转阴、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沉降率、肌红蛋白、铁蛋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并且优于西药组。


6 c; m$ p# p3 F6 T9 }7 X

另外,我们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对894例患者其中452例患者用上了化湿败毒颗粒,在核酸转阴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这是一个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所以这种严格的临床证据,证明化湿败毒颗粒是非常有效的!获得临床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把这一次中医药对于疫病的认知和理论,以及临床疗效进行了有效的转化,有了一个物化的载体,能够更加便于推广和使用,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尽快地拿到新药证书。


- s) B3 Z  S  l/ @

白岩松:经过这一次疫情,中医药的科学循证信心是否增强?


: q% F. o3 U: W1 I/ N4 t

黄璐琦:应该说信心的话我们在增强。中医药对于世界所有医学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如何让世界来认知,就需要严格地按照现行的高级别的临床的循证研究,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来研究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一共设计申请了三项临床研究,都是严格地按照现行的国际通用的方法来研究。


, U+ i+ P4 G9 j# _0 E4 s( e

白岩松: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中医药是推广到世界还是被需求?


/ e. F' t% _1 ^! y" ~* g& o# l

黄璐琦:我认为是以需求为导向,面对此次疫情,全世界都在寻找有效的方药,有效的救治方案。那么是否有用,需要临床疗效来评判,对于中医中药来讲,这是一个机会,这是机遇。因为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救治方案,这些救治方案有严格的临床证据来说明的。我想是这样,应该能够重视和认知中医中药所具有的这种疗效。


* o0 @. R. I6 C( Z3 Q% {

白岩松:您对中医药未来的走向是否有初步答案?

9 T4 w" Q; h; `$ Q6 T" C

黄璐琦:作为国家的中医医疗队,救死扶伤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作为国家的中医医疗队,还必须有一项使命,就是在这一次疫情中要证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这场战“疫”已经证明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下一步如何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贺信里边明确提出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3 {" Q+ {! }; |

通过这一次疫情,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医药对疫病的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从东汉的伤寒到明清的温病,到今天的湿毒、湿疫、湿毒疫,这些都是在理论的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所以未来如何走,我想就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0 |, {# ?0 B! k* e: |- U

  q$ l* X" a6 k, i2 N4 L
来源丨央视新闻文字整理丨董俊彤编辑 | 李芮审核 | 陆静
% Y( d* o, _( B& X

# ^: V& y; k7 L4 i;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4-10 10:59:10 | 阅读全部
不假思索上呼吸机,无异于“偷走了病人在世上最后的话”
+ a! R4 L4 z1 `2 y% x, s) ~
# U0 S" n6 R- B- B+ Q0 F9 i8 [- P1 L红星新闻  2018-06-27- k" q+ s; D) y4 W$ |# ^+ ^. Q1 g

* m  D" W- O7 O5 @2 X一辆救护车驶入波士顿布列根妇女医院,一名80多岁的老人被送进了急诊室。/ A# ~$ I3 _- L
: J  O( I, Z! c7 {& _) c7 U
老人患有转移性肺癌,已经在家里接受临终关怀。当他开始不太有反应,连呼吸也变得困难的时候,老人儿子打了911急救电话。
0 J; p. V: {6 d1 u
7 L3 o5 N6 @* z) ^“‘给他挂上呼吸机’,他儿子看到我立刻要求道。”急诊室医生科•乌奇回忆称。$ J2 u$ M. }5 |$ J. ?; z

) E8 i' ^: O. o. L. f% Y临终关怀病人都知道,他们离死亡已经不远了。他们和家人也都知道,像呼吸急促等难受的症状,在家里其实会更缓解一些。但老人儿子仍坚持:“为什么你不给他戴上呼吸机?”
/ o# g9 C3 o( `3 @# b+ X
0 j# ^2 G( ]) a然而,乌奇医生知道,上呼吸机不是一个那么简单的决定。/ ^) ?7 W! V$ e/ b  h

  X& `1 O* o0 Q  D( S& u《纽约时报》消息,《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乌奇医生的新研究显示,尽管用上了呼吸机,三分之一的重病老年患者最终还是死亡。而不假思索地挂上呼吸机,无异于“偷走了病人在世上最后的话。”
6 z: u& L0 v  O, U( b4 k: m2 s4 x/ a& s

/ _0 [% y% o* k, ~- E# W上呼吸机的老年患者死亡率可能更高
( F" r1 k' t( f3 {0 r
9 b2 ]( W/ D# t2 {" e3 t( l这项新研究从2008年到2015年间,收集了262家医院总计3.5万名65岁以上用呼吸机的病人。这些人中,只有四分之一最终能出院。
6 X. y, v4 \* `  d+ p# p/ C8 I5 V0 L1 q3 G
研究中,具体到不同年龄段的出院率如下:65岁到74岁病人中,31%在上了呼吸机后能出院;但80到84岁病人中,只有19%的病人能出院;90岁以上则只有14%能出院。5 {2 [8 S0 ]2 {; S

4 v* [) H% i. x" E耶鲁大学2015年一项专门针对平均年龄83岁的老年病患的研究显示,上了呼吸机的急诊室病患死亡率是急诊室其他病患的两倍。
3 k4 i! x& O' E# V1 Q1 A8 x# ^* t  F+ {; \5 r
3 |5 e4 C6 G- a" `( E3 ?$ `
▲图据《纽约时报》, {' W/ M: s3 Z2 o9 _
$ B( f$ L9 k$ V9 R9 H
这些研究还有更多需要探讨的空间,但“大多数时候,你不会变好。”乌奇医生称,尽管抢救结果难以预料,但“很多时候,你的情况都会变得更糟。”
9 V' l: T+ c( F5 G8 g7 e, j4 S$ x2 {( o& ^" L6 k3 b: k
所有这些上呼吸机的病人都会进入重症监护。绝大多数都会因为呼吸机不舒服而被镇静,如果病人有意识,他们就会试图拔出插的管,及输营养液和药品的点滴。上呼吸机被镇静后,他们也不能再说话了。
+ l% v7 O0 r; W. q
+ T' Z" E) U' x! r8 {' v$ l“这甚至能改变你的生命”
! B' P5 P" X! {6 a2 |# ]% v" y9 e: m$ a. _- j6 E9 H3 I$ n' K
因此,呼吸机“不是去公园散步”。乌奇医生称:“对老年患者来说,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决定。这甚至能改变你的生命。” ; [! ^' T2 F8 f/ o
/ j9 M, T$ w6 v2 E6 ?! d
“我走进这一领域,想着要拯救生命。以前对于给病人上呼吸机这件事,我一点疑虑都没有。”乌奇医生称,他渐渐发现,尽管呼吸机确实是拯救生命的一种仪器,但对于大多数进急诊室的重症老年患者来说,“比起延长生命,他们可能有更重要的选择。”/ m  i7 n6 ^2 V( W" r2 u, _
5 u( |2 o1 P5 ?# ~
他经常在给一个病人上呼吸机很多天后,再见到这个病人,还是在医院里,重病,根本就没有反应了。“很多时候,人们会说‘病人一定不想要这样’。”* y& v6 q) s  I  P
. D( R' O' f$ x9 W- |
跟所有急诊室医生一样,乌奇医生接受了整套训练——将病人镇静,把塑料管子插进病人喉咙,给他们挂上呼吸机,帮助其呼吸。
3 s7 x. |. n! z/ |
/ O/ \, Q+ b6 _+ M2 E+ X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另一方面训练——跟病人或家属说一下,挂上呼吸机意味着什么。”  b" N% y/ L5 f! A$ h
8 `8 L, O1 q0 G0 K! {
插管式机械呼吸机外的其他选择& Q4 {, ]4 J; |- {
0 |/ b# L7 f; b2 a" f
乌奇医生向80岁老人的儿子解释,挂上呼吸机后,他父亲会失去沟通交流的机会。他给那位病人用上了吗啡和非侵入性的呼吸设备——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来解决“空气需求”。这是一种罩在口鼻上的面具,能帮助一些病症的病人呼吸,但不需镇静。因此,病人能保持清醒,也能短暂移除面具喝水或说话。四天后,80岁老人在医院去世。虽然这位患者在这几天里没有说太多,但还有意识,能看着这个世界和他的亲人。, o* e/ k$ E, z% F4 W

' O& O% S1 J% _" {# E5 C+ J3 R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研究人员也研究了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参考了27份研究后,他们发现,研究中大多数不插管或“舒适度第一”为治疗原则的病人存活率高,甚至很多人避免了进重症监护室,在一般病房治疗后出院。因此,梅奥医学中心认为,bipap至少是一种过渡性选择,让病人家属和医生有时间商讨是否给病重的老年患者插管上呼吸机。6 C$ R+ X2 \' ]# V% z

, t: y# K: u! g9 U9 s$ c& C匹兹堡大学医学院重症医生道格拉斯•怀特也指出:“一些情况下,非侵入性呼吸设备完全比得上侵入式的机械呼吸机,有时甚至优于后者。”
* F2 O1 `" v! G' K# j! K1 M! g6 e5 P$ B, A7 U1 [
不要偷走病人在世上最后的话
. t# R' c) W5 [, I- \2 ?9 H" C1 o/ }  U- W. Q$ X7 q$ W5 u
老年患者到底想救治到什么程度,这仍然是一个或一系列需要探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最好是在紧急情况到来之前就先做探讨。' U# b4 G! p9 c4 r9 p3 o

2 }$ x* t/ `9 `' t3 w8 d未来是否需要上呼吸机,这通常是医生可以预见的情况。有肺气肿、肺癌、心脏衰竭等心肺症状的病人,有急性肺炎可能的病人,及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晚期病人等,这些人都会面临是否上呼吸机的选择。0 D% e* W9 x8 O+ R
9 C% Z/ A! D5 L
梅奥医学中心危重病医生迈克•威尔森称,当真的面临这种选择的时候,他选择更人性化的方式。在插管以前,他会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尽管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但这种情况下的病人很可能会死亡。
7 A# G6 W, L) V( D
0 D; Z# u: y! O2 Q1 `9 y  V6 U+ v“你当然有可能会醒过来,会好转。但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跟家人交流的机会。”
$ S! G$ I0 L8 n- k. |8 q6 p
! x2 K* y8 M! c! k. W, d一旦插管,病人就不能再说话了。就算要插管,他通常会鼓励病人和家属好好珍惜插管所需要的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里,他们可以“最后一次”沟通。
0 |/ J6 O$ y( k( y$ {$ i
7 C' Y4 M: n2 [; V9 i# B. M威尔森医生称,没有这个“停顿”,他就像偷走了病人在世上最后的话。在他的急诊室里,已经这么做了50多次。当病人和家属得到这种机会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告诉彼此“我爱你。你要好好的。”, y: C* Y# h2 s* F
简单分割线
  A- f2 l- F+ R* y" Z) P5 s! [红星新闻记者丨  林容 编译- i3 B+ ~4 H; |1 ~  }$ A6 c
编辑丨冯玲玲
; n( \1 \0 }% l3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 D1 I8 N3 a/ B8 Q, w3 o! R本文为红星新闻(微信号:cdsbnc)原创" X, N8 G$ S. H$ Q. c8 V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8 z# k0 \) ]' b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