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乌梅丸应用探讨 类承法 山东省蒙阴县中医医院(276200) 摘要:乌梅丸为蛔厥专剂,久利良药,厥阴主方,只要善抓主症,审因析机,病证结合,灵活加减,做到证治相应,方证一体,谨守 病机,知常达变,就能举一反三,推广应用。 关键词:乌梅丸;厥阴病;《伤寒论》 doi :10. 3969Pj .issn. 100328914. 2009. 09.009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9)20921641202 乌梅丸源于《伤寒论》,历代医家及现代方剂学多 将其列入杀虫剂中,有碍于乌梅丸方诸多功用之发挥, 笔者临证既久,略有心得,为广其应用,重温古训,采撷 诸家,就其应用探讨如次,以期抛砖引玉。 1 仲师应用乌梅丸 1.1 乌梅丸为蛔厥专剂,治虫祖方 《伤寒论》338 条指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实践证明,乌梅丸治疗蛔厥病确有良效,后世奉为蛔厥专剂,治虫祖方。实验研究认为:本方有麻醉蛔虫的性能,可抑制其活动;能作用于肝脏,促使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改变胆汁的酸 碱度;使奥狄斯括约肌迟缓扩张[1] 。 1.2 乌梅丸又主久利 陈亦人教授认为“制蛔仅是乌梅丸作用的一个方面”,若仅强调治蛔“未免举小失大”[2 ]。姜建国教授说“不要受蛔厥证治之局限,而将乌梅丸视为治虫之专方”,“此方温、清、补、涩俱备,又为治久利之良方”。[3 ] 1.3 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 仲师作《伤寒论》,其病分六经而各具提纲,各有主方。太阳有麻黄、桂枝,阳明有白虎、承气,少阳有柴胡,太阴有理中,少阴有四逆,独厥阴缺。柯韵伯注《伤寒论》338 条时云:“看厥阴诸症,与本方相符,下之利不止,与又主久利句合,则 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4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5]《医宗金鉴》、章虚谷皆强调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可见囿于安蛔止利,有其局限的一面,不利于 在临床中广泛、灵活运用乌梅丸。 2 后世及现代医家应用乌梅丸 叶天士灵活化裁乌梅丸,“广泛用于肝胃不和,胃阳衰弱,肝风内动以及厥阴病寒热错杂和暑热伤阴所致之呕吐、胃痛、泄泻、痢疾、久疟、痞证、蛔厥、消渴以及暑热伤阴等病证”[6 ] 。刘英锋教授总结其师姚荷生先生治验,主张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应 用:认为肝风内动是厥阴病证的重要病机,内扰他脏是厥阴风动的显象特征,敛肝熄风是厥阴主方的独特治法[7 ] 。彭坚教授说乌梅丸“温凉并用,刚柔相济,散中有收,扶正祛邪,以久病不已、寒热错杂、正气已伤而邪气不实,用之最为妥当”[8 ] 。李士懋教授认为应用乌梅丸的主要指征:一是脉弦按之无力,二是具有肝经症状[9 ] 。蒲辅周先生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10] 。任应秋教授的老师刘有余先生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11] 。刘渡舟教授说:“凡临床见到的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阳、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临床见到阳证阴脉,或阴阳之证杂见,而又有气上冲心证的,皆应抓住厥阴纲领以求辨治之理,则就起到提纲挈领之目的”[12] 。 3 乌梅丸组方原则及功效 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主治厥阴肝风内动、气机逆乱、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之证。该方重用乌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经以敛肝泻肝,以川椒、细辛、干姜、附子、桂枝之辛温刚燥,配黄连、黄柏之苦寒,寒热刚柔并用,复以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身,养肝阴,疏肝用,清上热,温下寒,燮理阴阳,具有安蛔制蛔、调肝理脾和胃、敛肝熄风等功效。体现了《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和《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组 方原则。正如柯韵伯所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13] “, 制乌梅丸以收火,是曲直作酸之义 ,佐苦寒以和阴,主温补以存阳,是肝家调气之法也”[14 ] 。 4 乌梅丸方证的舌象和脉象 第一,舌赤苔少脉沉微是厥阴病的典型舌脉。李克绍教授认为厥阴病提纲证“风火既郁闭于里,脉搏必沉”,“厥阴为一阴, 阴气最少, 又被火灼, 故舌赤少苔”[15] ,结合《张卿子伤寒论》“尝见厥阴消渴数症,舌尽红赤,脉微,手足厥冷,渴甚”的论述,可以确定厥阴病提纲证的典型舌脉是舌赤苔少脉沉微。 第二,蛔厥证因蛔虫内扰,时静时烦,呈阵发性烦躁特点,气血紊乱,脉象变化无常,不一定脉沉微,寄生虫病患者舌象脉象无定体。 第三,内伤杂病中,乌梅丸证的不典型舌象脉象更为多见。如舌淡或红,苔白、黄或腻,脉弦细、紧或滑数等等,随病人体质、病情、兼夹证等不同,因人而异,临床不必受“舌赤苔少脉沉微”典型舌象脉象的限制。 5 乌梅丸方与其它寒热错杂诸方的鉴别应用 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皆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的作用,皆可用于治疗呕吐、腹痛、下利诸症,临床要注意鉴别:黄连汤清上温中,用于胸热腹寒之腹中痛欲呕吐证,治在上中二焦,偏于辛开;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煎法宜去渣再煎,调和中焦气机的升降失常,功在治痞,重在脾胃而偏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苦寒降泄、辛温通阳,只煎一次,取气不取味,主治胃热脾寒、寒热格拒的寒格吐利证,重在治胃,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主治阳气内郁、肺热脾寒之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证,治在肺而偏于升透;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升降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温太阴、护阳明,面面俱到,涉及肝胆脾胃心包等脏腑,但重在治肝而偏于潜敛。上述方证,皆为寒热错杂之证,但其病因、病位、主证各异,临证时当详审细辨,区别应用。 6 临床心悟 笔者学习张仲景及古今医家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有如下心悟:第一,临床中凡辨证为肝郁疾患应用柴胡类疏肝剂无效者,都应考虑是否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乌梅丸方证;第二,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提纲诸症及蛔厥、久利证,只要病机相符,不必诸症悉具,但见一二症即可应用;第三,临床病症虽不是厥阴病提纲诸症及蛔厥久利证,只要辨证符合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肝风内动、气血不和病机的厥阴病临床特点,异病同治,就可应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7 结语 总之,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阴为一阴,阴尽阳生,阴阳顺接,气机调和。厥阴病则正邪交争,阴阳失和,气机逆乱,可见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厥热胜复、肝风内动、气血不调、木土失和诸症。乌梅丸为蛔厥专剂,久利良药,厥阴主方。只要我们深刻领会乌梅丸方义,参考古今医家经验,善抓厥阴主症,排除疑似类证,病证结合,审症求因,探析病机,详辨兼夹,灵活加减,做到证治相应,方证一体,药症相合,如此丝丝入扣,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就能举一反三,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 陈瑞春. 陈瑞春论伤寒[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285. [ 2 ] 顾武军. 伤寒论求是钩玄[M] .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255. [ 3 ] 姜建国. 伤寒论释难[M] .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 :252. [ 4 ,5 ,13 ,14 ] 柯韵伯. 伤寒来苏集[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68 —170 ;313 —314 ;193 ;242 [ 6 ] 黄英志. 叶天士医学全书[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1037. [ 7 ] 刘英蜂. 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应用[J ] . 中医杂志,1998 ,39 (1) :15. [ 8 ] 彭坚. 我是铁杆中医[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24. [ 9 ] 李士懋,田淑霄. 相濡医集[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50. [10 ] 薛伯寿. 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32. [11 ] 周风梧,张启文,丛林. 名老中医之路(第1 辑) [M]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4. [12 ] 刘渡舟. 伤寒论十四讲[M]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4. [15 ] 李克绍. 伤寒论语释[M]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79 —280. 作者简介:类承法(1965 —) ,男,山东省蒙阴人,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E2mail :myxzyylcf @126. com。 (本文校对:孙玉娟 收稿日期:2009 - 05 - 06) & t9 b' f( i4 x2 c- f# L,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