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谈“外感热病“(23)陶华倡导辛凉解表,对后世温病影响大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4 11:25:5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08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陶华,字尚文,号节庵,浙江余杭人,生于公元1367年(见《明理续论》自序),长寿百余岁。治病有奇效,为一时名医,年七十余始著医学著作,号称《伤寒六书》。计有:《伤寒明理续论》《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一提金》《伤寒刹车槌》《伤寒截江网》。除《伤寒明理续论》是对成无己《明理论》的补充和阐发之外,其余五种都是陶华研究仲景伤寒学说的心得之作,虽内容上互相有所重复,但皆能发前人之未发,流行颇广,影响深远。
陶华晚年得子,在他77岁的时候,儿子还不足20岁。他在《伤寒琐言·自序》中云:“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多病,不传以济生之道,一旦夭札,祖宗之祀事绝矣,岂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迈殊甚,桑榆之日,岂能久照?日夜用心,以辑成《伤寒明理续编》,论法虽略备,非有师承口诀,不能融会贯通于心。又著《琐言》一卷,文虽鄙俚,然言简易到,其中包括仲景不传之妙,世皆所未尝闻见,剖露肺肝,以罄其蕴奥,实升高之梯阶,当宝之如珠玉。[1]
由此看出,陶华《伤寒六书》,的确是欲传之后人的心得体会。当然,陶华《伤寒六书》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也受到不少医家的非议与责难,他们或斥其书名故弄玄虚,或笑其内容简单重复。如清代医家汪虎《张仲景伤寒论辨证广注》云:“《伤寒六书》-----命名鄙俚,辞句重复,辨证不明,方药杂乱,以至俗学传习,流祸至今未已。王宇泰曰:陶氏之书,不过剽南阳唾余,尚未望见易水门墙,而辄诋《伤寒》为非全书,聋瞽来学,盖仲景之罪人。”简直将《伤寒六书》说得一无是处,陶华也被误为历史的罪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也说:“惜其不能发仲景之旨”。然而,正是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的伤寒部分,大量引用了陶华《伤寒六书》的内容。依此足见陶华的伤寒学术成就不低。明清温病学成熟之后,陶华的伤寒学说长时期不被人重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陶华对仲景伤寒学说有独到的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
《伤寒琐言》云:“客有过余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深奥,桂枝麻黄二汤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变重者十常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而代之,然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答曰:‘吁!难言也,请以经语证之。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伤寒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源则同,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
陶华这段论述充分说明,明朝初年人们对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十分畏惧,纷纷以其他性平的方药代替,如使用参苏饮、和解散,但效果并不理想,预示了辛凉解表法的问世已迫在眉睫;受王安道的影响,人们由怀疑麻黄汤、桂枝汤,到怀疑仲景《伤寒论》的立法本意;陶华完全依照仲景《伤寒例》的论述,区分温病、暑病;陶华能够从王安道的误区之中汲取教训,把治疗表证的麻黄汤、桂枝汤与无表证的温暑病,彻底划清界限,从而达到了既不使用温热药治疗温暑,也不轻易否定仲景《伤寒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伤寒琐言》云:“夫温病欲出,值天时和煦,自内达表,脉反见于右关,不浮紧而微数。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寒恶风之证。既名为温,则无此证矣。盍观之《经》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陶华尊重仲景对温病的定义,明确指出温病是里热外发。但这一“温病不恶寒”的认识,到清代温病学成熟之后却被否定,叶天士以卫气营血辨温病,其卫分证就是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更加明确地说:“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不恶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这种温病有表证的观点,使伤寒与温病在证候上已经难于区别,寒温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下一章我们还要论述。
陶华对春季有表证的外感热病,在认识上与朱肱、郭壅不同,认为是伤寒而不是温病。但是在对春季的伤寒的治疗方法上,他既不使用麻黄汤、桂枝汤进行治疗,也不同意在麻桂方中加寒凉药,而是明确提出使用辛凉解表药。他说:“春夏之病,亦有头痛恶寒脉浮紧者,何也?曰:此非冬时所受之寒,乃冒非时暴寒之气耳。或温暑将发,又受暴寒,虽有脉浮之证,未若冬时之甚也。宜辛凉之药通其内热而解之,断不可用桂枝麻黄之剂矣。”经过宋金元长达几百年的寒温论争,辛凉解表法则与治法,在明代初期已经占到了主导地位,辛温解表的应用越来越受限制。
陶华《伤寒家秘的本》云:“仲景有云:发热不恶寒而渴者,其理可见温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温病尤加热也。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达表,无表证明矣。治温暑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陶华在他所著的《伤寒六书》之中,反复强调不可用辛温解表治疗外感温热病,此说成为他坚定的主张。他还说:“尝读刘守真书云:‘伤寒无阴证,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热病乃汗病也,造化汗病者皆阳气也。遍考《内经》《灵枢》诸篇,寒证、阴证乃杂病也,叔和误入之耳。’守真高明之士,亦私淑仲景者,而议论之异者何也?曰:虽守真之明达,盖亦因《伤寒论》以桂枝、麻黄通治温暑之误,而有是说。故(守真)叮咛云:‘天温、温热之时,用桂枝汤,必加凉药于其中,免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设,不与过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陶华关于仲景麻黄汤、桂枝汤只为即病伤寒设,不为过时之温暑设的观点,非常有见地,彻底否定了王安道的错误主张。
《伤寒琐言·治伤寒用药大略》云:“盖冬时为正伤寒,风寒猛冽,触冒之者,必宜辛温散之。其非冬时亦有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之药通治之,则杀人多矣。曰:辛凉何谓也?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为至稳。呜呼!此方可代(麻桂青龙)三方,(使)危险之药(变)如坦夷,其神乎哉!世皆所未知也。”
陶华对伤寒病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在吸收敖氏《伤寒金镜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他说:“大抵伤寒先须识证,察得阴阳、表里、虚实亲切,复用汗吐下温和解之法,庶无误矣。先看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黄为胆之湿热。次看口舌,有无胎状,有白胎者,丹田有热,胃中有寒,邪初入里;如滑,邪未全入,犹带(滞)表里,宜解之;已后见黄胎,为热入里,宜下解之;黑胎生芒刺,为热极深,难治,不死则危。”这些见解对于后世的温病学家,也当有所启示。
陶华对于仲景伤寒治疗中的“急下急温”治法,也有很好的阐述,他说:“急下急温者,盖病势危笃,将有变也。非若常病可缓,如少阴口舌干而渴,因邪热内消,肾水将绝,固当急下以救肾家将绝之水。少阴自利纯清水,心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阴病,腹胀硬痛,或绕脐痛,不大便,土胜水也,急下之。阳明汗多热盛,恐胃汁销,急下以存津液。阳明病,腹满痛,为土实,急下之。热病目不明,热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肾水已竭,不能照物,则已危矣,急宜下之。五者具大承气汤。”陶华较早地提出了“急下存阴”,以救肾水、胃津的主张,确有创见。后世温病学家提出“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的观点,与陶华的主张有着继承关系。
陶华对于“伤寒传足不传手论”的观点,也持激烈批评的态度,他说:“传足不传手者,此庸俗之谬论也,岂有是哉!人之充满一身,无非血气所养,昼夜循环,运行不息,岂有止行足而不行手乎?况风寒之中人,先入荣卫,吾故明其所由----手之六经,主于夏秋,故不伤也。足之六经,盖受伤之方分境界也。若言伤足不伤手则可,以为传足不传手则不可也。设或不传,气逆作喘,何经而来?如谓不然,仲景设有桂枝麻黄,乃肺经药也,岂虚言哉!”陶华此言,可谓真知灼见。
陶华受前人影响,也主张今本《伤寒论》存在许多错简、谬误之处,他说:“大率此书传世久远,遗失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附会。成无己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阙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徵也。我朝宋和景濂学士尝叹伤寒非全书,得其旨者。”又云“伤寒无出仲景书,但文字深奥,非浅学可仿佛,况残缺颇多,晋人作全书诠次,其中不可晓处十有四五,苟未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未易窥测,临病之际不能无惑,必须破的而后用。又恐病危有所未逮,既不可不救,又不可失之苟且,备此数事,以备缓急之用,非博雅通医之所尚。”陶华的《伤寒六书》也许就是因为简明易学,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也有一些医家批评陶华的著作,这些人之中又以温病学家为多,汪廷珍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作序时云:“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亦知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虽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笔者认为,陶华《伤寒六书》虽然内容简单,又多重复,但他却反复强调辛凉解表的重要性,一唱三叹,多次倡导不可以辛温方药治疗温病,其功甚高,不容抹杀。“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到是事实,以辛凉解表治疗温热病,不但不会“生民之祸亟矣”,而且会大大地造福于民。

3 R* J; B+ b' h8 D, E# R
[1] 陶华著《伤寒六书》、竹印书林藏版、卷一
( e$ S5 n! @' G. ?) W% Z$ U& W
5 _: U$ I3 T" a5 W; g

1 t4 s7 m7 D4 i- }& c. `-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