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医不同的疾病观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都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多年学习才能深入了解,因此,比较中西医的学术特点很不容易。我们很难在具体细节上互相比较,而必须“大道从简”看其主要的学术特征。 一、西医“以有为本”,中医“以无为本” 中西医的知识虽然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怎样看”与“怎样做”,前者是世界观(道),后者是方法论(术)。 西医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学术原理,从解剖说生理,按照病灶推测病因,并且逐渐深入到微观领域,是一条“破碎化”的研究方向。它的起点是结构(有,属于明物质),是“以有为本”。 西医认为没有物质结构(有)为依据的各种诊治方法,都属于不能采信“虚假”。因此,不能接受“治未病”以及阴阳五行指导下的很多中医理念。 中医按照“天地自然生成”学术原理,研究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与人,都是自然整体生成的,是从“无”而来,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摸不着,约等于“暗物质”。经过生长壮老已,万物之“有”还要复归于无,因此中医是“以无为本”的学术体系。 中医重视人与天地万物、社会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疾病与健康之间没有截然分开的界限,随时处于不断转化的状态,“病起于过用”,“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二、西医依靠“构成论”,中医依靠“生成论” 西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都是从结构之“有”出发,根据结构推求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逐渐发现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发现不了不承认。因此,西医的整体观念,是皮肤之内是一个整体,超越了皮肤之外,它们与人体的关系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的联系。 中医研究人体,从天地阴阳“自然生成”开始,“生”和“成”有不同的含义。“生而未必成,成必须符合道”。说人体离不开环境,如同农民种地,离开天地万物,就不能周而复始地生长壮老已。因此,能否“生成”,必须看内在有没有“生命力”;具有生命潜质,不一定能“生”,更不一定能“成”;“成”一定符合“道”。也就是能否长成,必须看“环境”是否允许。 由此可见,研究构成,可以不看环境,只说皮肤之内的整体;研究生成,必须把人体与环境一起考虑。说生成,离不开环境。 构成的视野比较小,而生成的视野必须宽阔。 用一个植物为例子,从构成的角度看,根、茎、叶、花、果各有标准,毫不含糊;从生成的角度说,所有的根、茎、叶、花、果都来源于一个种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离开了这个整体,就变成了异物。而且,谈生成,离不开环境,离开环境只能说构成,而不能说生成。 人体也是这样,眼耳鼻舌身,各有不同结构,也有不同的功能,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它们都不能离开身体,一旦离开了生命整体,虽然其结构依然完整,但是其功能就完全无从谈起了,甚至很快就会腐败变质。 由此来看,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从生成谈生命,可以包容构成,而构成不能代替、包容生成。 三、西医强调疾病的排他性、永久性 西医从构成之“有”出发,强调证据,注重排他性,因此,格外看重疾病“诊断标准”,不能“确诊”,就没有可以治疗的目标。 但是,生命变动不居,疾病也很复杂,从致病因素启动到病理结构形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癌症病灶虽然由一个癌细胞突变开始,但是到确诊癌症之间,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冠心病的粥样斑块,到底多大才可以确诊为冠心病?这也很不容易做到精准无误。 因此,具有排他性的诊断证据,很可贵,但是很多不符合标准的疾病被“漏诊”、“误诊”在所难免。“关口前移”的初衷,被终身服药的毒副作用遮盖,也不是罕见的个案。 西医强调医学外力的干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就如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所说“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由此,出现了三个世纪难题: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 四、中医强调疾病的可转化、暂时性 中医从疾病生成之“无”出发,“有无相生”,界限不明,一般不需要排他性的“确诊”。 突出的痛苦就是病,也不论它是症状,还是体征,只要能够消除它,就起到了医疗帮助的目的,完成了医生的责任。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健康管理,格外注重内在因素,也有非常多的方法,可以养生健身,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开发内在卫生资源,让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这是中医学不懈努力的方向,而且一直奋斗了几千年。《内经》说“病为本,工为标”,医学、医生只是健康的帮助,而病人才是健康的主人。 五、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思想 (一)“杂合以治”不是靶点给药,不是对抗治疗 在中医的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之中,黄帝与他的师父岐伯讨论医学问题,他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这个问题很高明,的确是中医治病技术的特色,也很不容易回答。 在这个提问之中,首先是很多医生,都面对的是同一个“病”,为什么会有“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这么多技术手段,为什么不是“唯一正确”,却都不仅是有效,而且能“治愈”,这是为什么?这真是几千年中医临床治病特色的真实写照,都是名医,有的主张寒凉,有的主张温补;有的使用内服,有的使用外治;有的用药,有的不用药? 岐伯的回答,充满智慧,有耐人寻味,他说:“地势使然也。”当然,地势不仅是方位的区别,还有时空的差异。并且提出“杂合以治”的治疗方略,千方百计,只为你健康,但是,绝对不是西医追求的“器官、靶点”的治疗。 岐伯说:“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二)辨证论治富含着“活法巧治”的智慧 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仲景的“随证治之”。这个学说背后的深刻原因,是立足于疾病状态的不断变化,外感病有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内伤病也因为饮食起居情志变化而起伏,随着日月阴阳运转而不同。辨证论治不是“分型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医学理论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论治的过程,也是医患交流,调动既往知识、经验的过程,不是在西医病名底下,分型对号,一直不变的分型治疗。 证是随时可以变化的,有规律可循,立足于“以无为本”,疾病的“有”,来源于“无”;病人找医生,就是因为不在“无病”,有了痛苦,希望借助于医生消除痛苦;医生的立一个病证,就是为了消除这个病证,而不是为了诊断清楚它是什么。 有病的原因,多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就出现了各种病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无论是内服外用,饮食起居,各种治疗方法,只要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都可以发挥作用,不局限于某种方法,更不必“终身服药”。 (三)施治于外,神应于中,是中医的独门绝技 中医根据《河图》《洛书》的“生成”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有表里,有内外,有生有成,每一个生命,都随着天地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生命是一个整体,自然生成,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皮脉筋骨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息息相关,与天地四时阴阳的消长密不可分,一旦人体由有序转为无序,气血运行,升降出入背离了常态,就会产生疾病。 治疗疾病,无需深入体内切割,更不需要靶点一一对应,在体表使用恰当的方法,在远离脏腑的四肢针刺拔罐、艾灸按摩,膏药贴敷,都有利于人体恢复有序,重返健康,即使是癌症、类风湿、各种增生,也可以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内病外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方医学重视结构,忽略人体内在卫生资源的巨大作用,把健康的主宰依附于外力的干预,因此,不当检查、过度治疗,在所难免。由于西方医学没有“内外相关”的思想体系,不能在外边解决内里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手术”解决,因此,“外科手术”,绝大多数不是外治,而是“内病内治”指导下的具体体现。 很多所谓必须“终身服用”的化学制剂,是大自然的异物,也是生命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 看上去好似垃圾的草根树皮,经过神农尝百草,变成了低碳环保的治疗药物。化毒为药,变废为宝,需要借助中医的大智慧,否则,用化学成分看中药,用分子靶点说中医,就会走上否定中医的错误路上去。 (四)身心同调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认为,五脏是五神脏,“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而不是把精神归结为大脑皮层。因此,中医治五脏,就是治精神。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气机郁结,所产生的病证很多,心病需要心药医。 喜伤心,悲伤肺,怒伤肝,优思伤脾,惊恐伤肾,也就是说六淫太过,伤人四肢,皮毛肌肉血脉筋骨,而七情太过直接伤脏腑。所以,中医治疗不能“唯物质论”,不能只说化学成分的无知对抗,而必须注重患者精神的调理。 (五)药食并用,寓药于食 中药的起源,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很多中药的发现,与古人寻找食物有关系。 中医对于药食同源的应用,历史很悠久,经验很多,方法十分丰富。《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就是用上品药,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品药,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神农本草经》的告诫,来自于长期的实践观察,是千百人、千万人的经验积累,值得我们重视。 上品无毒的药物养命,久服轻身益气延年,对于适合的人,可以和食品一样,或者加在食品里,长期服用,有益而无害。 中品养性,有毒无毒,可以调理身体,不可久服。 下品有毒,用来治疗疾病,需要辨证论治,不应该随意食用。 西药大多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品,需要作用于细胞的“分子靶点”,它们大多属于大自然的异物,也是人体的异物,因此,生产的时候难免污染环境;吃进身体,难免污染身体,绝对不应该当做食物来对待。 (六)医养结合,养重于治 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因此养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不得病比治病重要,让人不得病的措施,不是经常体检,也不是依靠“医保”,而是挖掘“内在的卫生资源”,向内求,维护人体的正气,“不妄作劳”,“心安而不惧”,“德全不危”,有饮食起居养生,有顺时养生,有运动养生等,中医有很多方法。 养生不是吃药,有的时候吃药辅助一下,不能把吃药作为养生不可缺少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经常“被帮助”,但是不能经常“被拯救”。中医是我来帮助你的医学。 养生的重要法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主明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心为上。 如果只相信大仪器,高精密仪器,经常“从头到脚”检查,就会误入医学丛林,吃尽“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苦头。 我们正处于“被医保”的时代,不要为了“报销费用”而“享受医疗”,要养生保健才能维护健康。养生保健不是“营养说了算”,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不是迷信偏方。 总之,中医善于“道术并重”的医学体系,“重术轻道,衰落难逃”;在面对西医的时候,如果只是“求同存异”,就容易“丢了自己”。 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与西医“求异存同”,彰显中医个性,才能逐渐走向复兴。 2020、12、27 上述问题,我在2007年出版的《回归中医》之中,有所论述。再次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
& I; r; c. u, @) B$ a+ e9 W/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