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燕赵中医

查看: 3886|回复: 8

集体失语一百年,中医复兴很艰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发表于 2021-2-10 16: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真中华文明:整体性地失语,需要整体性地重新定音!

8 m9 @: F; H* n. p, ^( {- G, Z
编者荐语:
5 m6 f2 u' P# s; [( T5 N6 p
作者本真中华文明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整体性地失语,与世界中心语的挤压、科学共同体与学究式研究的垄断等原因直接相关。这也是我们聚合力量为大道中华净毒立言的一大主因。本文对中国学术研究体系与范式的梳理、反思,系统且有深度,予以转发学习。
9 g( N  m" T9 K/ @6 C' d! @! V4 q- w, y2 W7 P# p
以下文章来源于本源书苑 ,作者本真中华文明
( ^; s- l2 T. d; b
摘要:在世界中心语的挤压、科学共同体与学究式研究的垄断下,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以下简称传统科技)与思想文化整体性地失语了。要弘扬、建构真正优秀的中华文化,必须结束只承认科学共同体(以下简称科共体)、学究式研究不承认民间科学研究成果的怪异局面,彻底摆脱中华文化为霸权文化的附庸地位,对释义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予以重新定音。

, e6 a) h9 H' n( V2 U
关键词:中华 科技  思想文化 失语 定音

, `" y( u* m; X  @3 J6 y8 \$ a
文化本身就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来再指导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而并非象现在这样脱节,仿佛成为众人眼中的玩物。它本身并不复杂也不神秘。是历史以来人为的压制到人为的误导最后变成了惯性的迷失。于是科学成了神话,科学成了迷信。

0 V6 D& P; R/ y8 i1 d: C
强调运用母语与本土方法研究中国学术,绝不是向后看,绝不是认为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话语才是当今真正的中国学术话语,绝不是主张回到古代。主要是因为很多学者主张“重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超越西方,超越中国古代”。
" W; r3 ]( a) [. A' b8 B
可以想一想,当前中国学术话语最大的弊病----走不出西方的学术范式,走不出它的言说方式,走不出西方思想文化的阴影,我们只能跟着西方说话,我们的学术问题、学术方法包括具体的学术观点都难以超越西方,不是我们不想超越,而是学术话语本身的限制,它就像藩篱一样禁锢了我们”。超越西方,超越中国古代就必须在精通西方,精通古代的基础之上,尤其是面对被异化了的中国学术体系,大多数人根本就无法真正读懂,甚至在理解中国古代学术知识时南辕北辙。如此的蒙昧,又如何能超越?!

% t( M" x# I4 R; r; o& a4 O
中医、天文、地理等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学科所经历的怪诞三部曲:
* z( l6 Z- y* j) K; A
第一步,翻译西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学术的概念和术语;
, B  c6 T/ B. W
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知识;
第三步:再用西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国传统学术知识介绍给外国人。而作为这些翻译者自身,则大多数不并真正精通中国传统学术知识。故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3 k5 ?# c, l3 y+ Y* l
非常糟糕地是,导致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大多是错误地认为:“中国古代在科学上不发达,因而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并把科学话语引入思想文化和学术领域,这是应该的,事实上也是受到欢迎的。”长江学者高玉先生如是说。高先生怎么就不清楚,中华文明的伦理、医学、天文、地理等所有学科,是融为一体的!亦即伦理离不开医学;医学离不开天文;天文离不开地理!是怪诞三部曲导致了“传统话语或传统知识作为完整的体系在现实使用中不复存在了”,学术界才会误认为“中国古代在科学上不发达”!

2 u$ I+ H) b$ k0 i* z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话语,只是反对西方话语的“中心主义”,我们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只是反对学习西方时失去了自我。”(高玉《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历史过程及其当下建构》)高玉先生强调的这一点相当正确,但是,却因为接下来的“中国古代在科学上不发达”之错误认识,而必定失掉自我!
: T6 D. l+ I( [% x5 }
须知,话语非常发达,且形成完备体系的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是建构在非常发达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科学基础之上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领先学科,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保留学科。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谱,认清这个谱子,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原来无法了解到的东西。

- a, `# y$ Y& }
运用母语与本土研究方法,将领先学科与保留学科融会贯通,使面目全非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与中医学返本归真。才能打破学术话语本身的限制,使我们的学术问题、学术方法包括具体的学术观点得以真正的超越。

+ c3 v+ w) o8 A  v; m" A" i
高玉先生认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最大的弊病在于我们走不出西方的学术范式,走不出它的言说方式,也可以说是走不出西方思想文化的阴影。话语体系决定了我们只能跟着西方说话,我们的学术问题、学术方法包括具体的学术观点都难以超越西方,不是我们不想超越,而是学术话语本身的限制,它就像藩篱一样禁锢了我们。”
4 l7 p  Q! C2 d. |- _
夏商周断代工程、出版30卷集中国科学技术史、启动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近来兴起的读经热、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重建等等,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的雄心。然而这些举措的实际效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夸夸其谈,隔靴搔痒,并不十分尽如人意。由于科共体和学究式“远离生活,远离民众,远离产业,远离(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的研究一统学术界的天下,学术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涉猎范围太过狭窄了。
+ _) P% U% o6 p
“文化”,不仅指人类的一种精神实践,而且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的优秀东西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应该仅限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这些被现代学术分类方法,类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历史积淀,类分为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医学、农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历史积淀,应该而且必须包容其中。否则,重新认识和积极重建起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会残缺不全、形同虚设、没有根基的。重建起来的现代学术话语也是残缺不全、不能自立、自主、自尊、自强、自信、自足的。

0 @+ g% ?8 P: e* p* \3 f: T5 s
五四时期,面对两种自足的话语体系,我们无法协调,对于如何整合两者,似乎感到束手无策,事实上,我们最终采取的方式是简单的选择,即放弃传统话语而改换西方话语。当然,中国现代学术话语虽然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话语,但它与西方话语又有差别,它是翻译体的,即中国化的西方话语,能够言说中国现象和中国经验。但问题在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事实上没有容纳中国传统话语,中国传统的术语、概念等,不再以体系的方式,而只能以因素的方式消融在现代话语之中。
% ?* x" ~9 J9 V$ P( ~3 Y0 Z
理论上,向西方学习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应该比西方更具有优越性,因为我们实际上站在更高的高度,西方好的东西我们学习过来,同时又保持我们自己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然而,在以西方现代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共体垄断与世界中心语的挤压下,学究式研究的唯唯诺诺、难置可否,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整体性地失语了。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熔铸出符合国情,代表时代方向的具有科学性、穿透性和实实在在教化功能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对研究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语言重新定音,是很难达到预期实效的。
; x. C9 g6 }1 r; P4 b+ n" ^4 f$ x
一、一个社会中具有的优秀东西的历史积淀尤其应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m( v( @9 e7 c4 ]
首先应该看到,不能认可中华民族有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是阻碍重新定音的绊脚石。学术界普遍认为,“我们称之自豪的博大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它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五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半。”[1]

- v! Y6 C3 |# \# j) u& g. [# \
所谓精英文化,是包括古代的诸子百家和近现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先驱与五四运动、现当代研究传统文化的各科学人所做的学问;所谓典籍文化,“最高深的当推我国先贤著作《老子》”[2]及《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所谓民间文化,则包括民间的小说、故事、戏剧、剪纸、年画、刺绣、竹编、雕塑,等等,等等。

8 t& L' [9 T% O% i2 v/ i- [
在笔者看来,学术界普遍认为的这两个部分,应该只能算作中华文化的一半。那麽另一半是什么呢?是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中国的精英和典籍文化、民间文化,其内容细究起来,都离不开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制约与熏陶。

/ c7 Z; {. G1 c/ Q0 v, Z
如羲学、易学所阐发的天地阴阳;《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传统戏剧中的天地神灵;《西游记》中的二十八宿天兵天将;《红楼梦》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将石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的“十二丈”、“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块零一块,都可以在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天文历法的诸如十二支、二十四节气、一年365日中找到它们的底本。

$ B! S8 g  K: w& Y3 _3 l) A5 _! L# F& n
在属于自然科学的天文学领域,中国的赤道坐标系有别于希腊的“黄道”、埃及的“地平”这两种坐标系,“希腊天文学是'黄道、角度、真实、周年’;而中国天文学是'赤道、时间、平均、周日’。”[3]由此而产生了西方与中国在学术研究方法中的中国重整体、重平均;西方重个体,重精确的不同。

7 ~! @' O9 A* G- f; |2 X& D  @7 E
重整体、重平均塑造了东方人的特殊性,重个体,重精确塑造了西方人的特殊性。各民族的文化、信仰、习俗、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认知,无不体现出各民族的特殊性。

% ~% V/ \% {6 }6 I! \
中国民间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化,其根源正在于中国的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然而“惟有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应该说是六千五百年)而不衰,至今仍然生机勃勃。”[4]绵延七千年以上的中华文化,是由阴阳五行八卦图示与陶文、甲骨文、汉字等象形文字为载体,没有断然割开地一脉相承留传至今。

2 f7 c2 c+ A- V/ V$ y
就古代中国的自然科学而言,天文学是传统文化各门学科的领先学科,中医学则是在其他国家的医学都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甚至相超越的学科,这两大学科的独特性则能从根本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 n% p  q% R9 J& j% a. Z0 e
天文学中制订出来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干支四柱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用药、针灸、养生等息息相通,难道这些不是实实在在的具有的优秀东西的历史积淀吗?

* q9 e7 f* g' X' H- |
试想这其中哪一样不与人们现时生活息息相关?谁又能说这属于自然科学的两大学科及其他如农学、建筑学、手工艺学等能够游弋于传统文化之外呢?只不过“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思想”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学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学术界很难意识到要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进行发掘、抢救、整理与保护,很难意识到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无庸置疑地应该包容在传统文化之中罢了。
6 T1 [6 X, U( W$ d
二、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整体性地失语了

) x3 }# G) ~0 f2 ^; I, o
近现代以来,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5],很多发展中国家丧失了语言人权,中国的学人自愿或不自愿地从“之乎者也“的古代文字,转换到接近口语再加上由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名词组成的白话文字,白话文字成了近现代学术界的主要用语。由于“每一代人使用的语言都与上一代人略有不同。有时是在无意之间,有时是有意而为之(Stross,1975)。”[6]

- ]7 e2 R% G$ y$ p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输出经济的同时,也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他们打着普遍主义的旗号,日益蚕食着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并借着现代技术的揭蔽神话而铲除各个地域性堡垒,使之强行或不由自主地纳入到技术的'座架’中,作着无根的漂浮。”[7]
3 c( M$ L2 T2 }* p+ M3 q. a! v' i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霸权主义世界中心语的挤压下,传统科技思想文化在被“纳入”技术“座架”的过程中,脱离了自己的根基而整体性地失语了。

) O. E2 \  N( t5 I* J( z
在纯学术论文中,相当一部分学人用现代汉语修辞方法和现代科学名词术语,释义古代汉语和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知识,如将有极限的“天地”与没有极限的“宇宙”混而为一;将老子的名言:“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义为“万物背面为阴,正面为阳”,而这句话的准确含义则是:万物依靠阴抚育阳,依靠阳支撑阴(有另文分析);又如将动态的“阴阳五行”(四时五行)释义为固体的五种元素,等等。
% }& S9 X0 i) p6 w8 P/ {
要知道,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中的“天地”、“日月”、“气候”、“气象”、“气”等术语,在很多语境中与现代科学是名称相同,实际内涵并不相同。

6 [8 G# v- Z0 ~" L
古人所认定的“天地”是鸡卵形状,“地面之上皆为天”是指地的球体与环绕球体的天气;“日月”除了指太阳月亮、时日之外还指干支所纪的日月;气候指“气象、节令的变化”及“自然的景色、现象。”
) [3 U7 S" t$ W; N# t
梁书·徐勉傳·答客喩:“僕闻古往今来,理运之常数;春荣秋落气象之定期。”

% J' T& f9 b; T" g# a) k% ]) n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七·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 b- t! c  \: U0 |. t* D* d
即气象主要指春夏秋冬天地之气运行规律和漫无边际的气的漂浮游荡。古人所讲的“气”,涵概面相当广,包括现代人所认知的空气、引力、辐射、风化等多方面内容,气象即是指这些内容的现象;气候则是指由这些现象导致的万物变化规律。

3 u$ T. Z* b7 Y) R6 z/ W
现代人所解释的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拔海高度、地形等有关。”

# S* v8 d( e$ {: G3 `/ C
即气候主要是指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气象的含义也比较专一,主要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下雪等。”

" p3 g9 v4 A$ d2 s! K, A, }
用现代汉语与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认知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知识,常常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进而将传统科技思想文化连根拔掉。尤其是学术界似乎有一种媚外软骨病,即想方设法将对传统文化成果的定性向西方科学靠拢。比如对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十干(用来纪一年分十个月)、十二支(用来纪一年分十二个月)历法性质的认定,明明这些历法出自古代中国的赤道坐标系,却偏偏给他们定性为黄道二十四节(太阳历)、地平十二支[8]。这种将传统科技文化连根拔掉的治学方法,让人很难相信夏商周断代工程、出版的30卷集中国科学技术史没有“作着无根的漂浮”。因为这些成果很难说完全摆脱了中学西化、中学西范的研究方法与语言桎梏,故而很难说是收效显著。读经热在这种语言环境下,能否读得懂就更难说得清楚了。

' [4 I5 C) A# i& e$ `
三、“科共体”与“失语”

  ^, e! q! q  x7 Z  Y6 j6 ?
所谓的“科共体”,实质上就是指使用西方近、现代科学范式进行研究的群体[9]。如主要由国家设立的科研机构。这些群体(李约瑟先生的研究所等除外)很难认可中国古代有科学,更不屑对博大精深的传统科技思想文化进行研究。他们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一头雾水”,根本不懂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 I' L, B0 e' f$ P8 l. e5 x- H
不是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不能与西方人进行交流,而是“麻辣鸡丝”(《如此包装》小品中赵丽荣被包装后的名字)式的语言包装,使掌握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学人,根本无法与“科共体”平起平坐地进行交流。“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压迫一百多年,我们渴望在世界上作为平等的一种文化和他们对话。一百多年来,哪里存在什么文化的平等交流!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就是单流。先是西欧的流过来,后是东欧的流过来,再后是美国的流过来,一直流到现在。”[10]一些学者对流过来的知识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将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累累硕果当作垃圾乱抛乱扔。就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发掘、抢救、整理与保护而言,作为“科共体”,只有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少数机构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多数机构不仅无能为力,甚至还成了毁灭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无形杀手。

, b+ D7 `' l. z+ q: w# i
自1915年正式成立最早的科共体之一----中国科学社以来,这些科共体对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促退就令人无法恭维了。

3 S0 Y7 Y  i. n0 G
仅举七十年前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的风波为例,“毕竟,在那个时代,科学是具有无穷魔力的名字,任何人都不能不向科学低下自己的头。谁说五四科学与民主的启蒙没有成功,至少科学一词变成了法力无边的魔杖。也许,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如此想,甚至连科学二字都听不懂,但是,毕竟一个社会有声音大和声音小甚至无声群体的分别,在某种情形下,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
* G2 w( a. J$ m. `" P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还很幼稚(整个上海才有一台X光透视机),数量远不及中医的西医们敢于提议废止中医,而声势浩大的中医却只能哀兵求告,还要加上疏通和贿赂才能抵挡的缘故。事情就是这样奇妙,当这个社会或者说国度的大多数人还并不知科学为何物的时候(包括某些高喊科学的人),对"科学"的名词崇拜却能畅行于世。”[11]

- ^! C7 C' \9 N8 _0 ]" S0 |# G
尤其是当代,接受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灌输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及一些专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在接触到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时,他们会说:“古人讲的'气’与质子、分子、原子是什么关系?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连最基本的科学知识都不懂,能算科学吗?”在接触到中医“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相一致”时,他们会讥讽地说:“人体与地球能有什么关系?”

( c+ p% ^: `& v" R
更为可笑的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家连阴历、阳历都分不清楚,可见我们的科共体与学究式的专家学人,与“失语”是何等的默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取缔中医的遗风中吹成的中医研究所的中医研究员们,时至今日,仍在煞有介事地用西化了的观念对中医学进行着致命的攻击:“中医药学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是其葆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而其完整而封闭的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诊疗方法又成为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3 L: ?, z( c7 o: T* a4 f( K5 y
首先,从理论上看,中医理论以自然哲学理论阴阳五行为骨架,脏象学说就是建立在脏腑阴阳配合、五脏间相生相克基础上的生理病理学。尽管阴阳五行确可反映事物内部相反相成的矛盾法则、五行学说可以反映事物间相互资生和制约的辩证关系,但这只能是从事物的总体原则上把握事物的性质,而不能详细周密地反映人身的脏腑实况。况且人身内脏不仅只有五脏六腑;脏腑间、脏与脏间的关系也非五行生克所尽赅,故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不足。”[12]全然不知中医的发展缓慢,完全是由于他们对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传统科技思想阴阳五行准确含义的无知,进而“滥砍滥挖”所造成的。
9 T0 [7 P" E" q0 w+ h
坚持用本土方法、用母语研究发掘出来的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成果,因为与科共体所推崇的现代科学体系不同,不被西方世界的科学研究机构所认可,所以也被他们无法认可。
+ i5 |5 Z7 |( [6 V0 o$ T* u. f: c: C
在他们看来,进行民间科学(专指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研究的群体,是在科共体之外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有些人的理论庞大无比,从宇宙起源到阴阳五行,从饮食起居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已无法归入具体学科。”[13]
" ^  e6 m, o$ v9 @& t' b; i" s
可叹的是,这些学人连最基本的古文常识:“天地”是有极限的,“宇宙”是没有极限的都不清楚,如何又能清楚宇宙起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连传统文化是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都不知道,难怪会徒劳地将这些知识,用仅有几百年科技史的西学分类方法予以类分。这些学人既忘祖,又不数典,更不懂典,甚至连“科学”一词的准确内涵都不一定能弄清楚,只不过刚刚走到“只要声音大的群体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的地步,就去帮霸权学术摇旗呐喊:民间科学技术研究群体的“'学术论文’(1)新名词极多,且与科学共同体现有的术语体系没有多少关系;(2)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他们称坚持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进行发掘与保护的人为“民间科学爱好者”,认为“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顶多属于'科学向度的伪科学’,或者都柏林院士所说的赝科学。”[14]

$ b+ F6 G4 g5 [5 @
其实这些学者只不过是因为喝多了洋墨水,无法再喝进土墨汁,尽管说的是中国话却不大懂中国话,尤其是不懂古代的中国话,所以才会认为民间科学研究论著的“新名词极多”;因为不了解传统文化是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与西方用孤立的、静止的、条块分割、一叶障目的方法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割开来的体系大相径庭,所以认为民间科学研究论著,“逻辑混乱,不知所云”。这种观念和持这种观念的学人,在学术界占居着主流和主宰地位,故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发掘、抢救、整理出来的传统科技思想文化成果扼杀在胚胎之中。
# s9 Y$ V- E1 ?$ e
也正如这些学者所说:“如果我们把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个别产生归结为其个人原因,则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大规模出现必有其社会原因,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15]只不过其社会问题不是这些学者所说的,是“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知识背景及传媒对科学活动的误读”,而是传统科技思想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无穷魅力,不会被强行的霸权学术所扼杀。

7 ~6 `$ V+ H. Z3 o5 ?% o
坚持抢救与保护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民间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强权霸气,不畏冷嘲热讽,坚信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一定会重放异彩,而与坚持用西方现代科技窃取、取代、丑化、践踏传统科技的科共体进行反窃取、反取代、反丑化、反践踏的积极抗争。这些所谓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对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予以重新定音后,才能分辨出谁是谁非而得到真正的解决。
( i! T4 A8 K# R' y9 w# }
四、学究式与“失语”

+ m. l  A4 U1 C
正如白庚胜先生所说:我们过去对文化的认识是什么?用汉字记载在文献里的东西是文化,十三经是文化,二十四史是文化,唐诗、宋词是文化,但是,老百姓的语言、信仰、风俗一直都不是文化。文化人并不是指懂得怎么过节、怎么酿酒的人,而是指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掌握文字知识、而是以吃这碗饭作为职业的人。这把文化理解得越来越窄,让文化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民众,远离产业,远离自然科学。

: p* D# T/ I- R6 ^# E3 K
那种学究式的、以“穷首皓发,索章摘句”来充文化人的人,其实有的已经不再关心文化的存在,只关心学而优则仕,削尖脑袋去夺取权利和地位,甚至为了权利、地位而肆意诋毁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纠正过去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重新把文化还原到生活当中,还原回与民众生存的质量有关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16]。

+ \( t+ D. c0 M7 F. F! Q! }
用汉字记载在文献里的东西是文化,十三经是文化,二十四史是文化,唐诗、宋词是文化,老百姓的语言、信仰、风俗是文化,过节、酿酒都是文化,那我们的民间科学就更是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很难说已经在世界中心语的话语圈,和中国学术界争得了合法地位,近现代以来诸多高层次圈儿内的学人如曾国藩的幕僚,“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流亡十余年的康有为、从日本输入“国粹”一词的章太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冯友兰等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体用派”、“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保守主义”,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17]。低层次圈儿内,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由这些不伦不类的教材而教出来的,虽然是在保有传统思想文化的国度中生长,但却是使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

) C4 M9 j& M, ?0 k1 j
学术界的传统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社会人物、朝代、事件、史料堆砌。介绍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论著少之又少,且枯燥乏味,甚至只剩下缺血少肉的骨架、骷髅。
" c3 P+ h! }. q# T3 @" c, r/ l, Z
一些学人论述传统文化,不论是相同观点还是对立观点,其论点、论据多是大同小异。而且常是用西学的概念和框架,来整理我们东方古代学问的概念和框架,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孙子的学说,象中药的当归、熟地只落得在人家仪器面前做材料的命运一样,用西方人的理念来组合、来判断[18]。在此基础上,一些学人引用文献时,多是从《尚书》、《史记》、《汉书》、《晋书》、《隋书》等史籍中各自摘出同一种意思的一段,不仅容易断章取义,而且非常有利于剽窃抄袭。
8 y1 X" k6 M/ b; h7 ^
还有一些学人只满足于自圆其说,执一孔之见,为了证实自己的某一论点正确,尽可以随意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论据”拿来,得出的结论根本经不起检验与推敲。那些不痛不痒的“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俩老道,大老道给小老道讲故事,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俩老道……”之类你嚼了我嚼他又嚼的“馒头”,尽管连篇累牍,却没有多少新意。别说每天应付外语、计算机等学科考试的学生不愿意看,就是我们这些与古文字打了很多年交道的中年人有时也看得味同嚼蜡。

0 c1 y$ p, t- C) H' T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历史学专家,死抱着“疑古论”不肯放手,坚决不把地下出土实物与地上文献的记载密切结合,让出土实物只能被观赏、被炫耀,不能成为证实文献记载真实可信的物证。

+ ^) ]6 _$ K$ b7 B
令人十分痛心的是,“中学西范”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国际国内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识。面对古代中国的自然科学,一些研究国故的精英声称:“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经验,有些验方很灵验,但中医将要在21世纪取得大发展,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就必须经过分析化学、近代生理、解剖学、生物学的洗礼,把《黄帝内经》中朴素直观的五行、阴阳、三焦、虚实、表里等辨证施治经验,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才可以丰富医学知识,为人类造福。”[19]

% U: L( X9 u) }
原因是这些学人一般只注重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对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的探讨。在涉及到“自然科学”一词时,多是称“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明显落后于西方”。[[19]羞羞答答地不敢称中国有传统科学,勉勉强强承认有“中国传统科技”,处处比西方要矮一节。
  y2 K7 _5 m, g, b1 R! K/ _
关键是他们认为:各国的信仰冲突来源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有中国哲学、有美国哲学、有法国哲学,但是似乎没有中国化学、美国化学、德国化学之说,自然科学是通用的。人文科学差异却不可抹掉……”[20]
- J! ~! R8 V1 u$ C3 Y
这些学人虽然也承认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文化,但是却不太了解传统科技思想文化与古代中国天文学、中医学的独特性一样,不与西方国家的相同。

. l( O* C+ L7 g+ b
尽管中医、古代中国天文学与西医、西方古代天文学同属自然科学,但是却无法象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那样在各国之间可以不分彼此。作为权威性的学者,竟然也会不加考证地听信运用中学西范方法,削足适履出来的对传统科技成果的荒谬评价。
8 Q* |8 W$ V# k- R6 E4 Z
这些文化精英不是对传统医学避而远之,就是道听途说,随声附和,可见霸权学术对现今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之深、之广。不注重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探讨与实证,研究传统文化的结论竟是如此的存在漏洞!
8 c. O2 J* G3 p% l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不是局部出了问题,而是根源处出了问题,根源处出的问题需要从根源处着手才能解决。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不断被误读,被曲解,甚至被刻意丑化与恶意践踏!到现在,她的内容体系是什么已经搞不清楚了,她的精神价值何在已经不得而知了!现在的中国人,言必称西方,言必称美国,或者言必美希腊,言必美罗马,言必美希伯莱。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之深且细,已经到了如数家珍的地步(他们视西方文化为己之家珍。家珍者,自己家中所具有之宝物而弥足珍贵者也。),而他们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了解则一团雾水,不甚了了,支离破碎,不得要领,且不说其中之偏颇者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敬仰之情与对中国文化的刻意歪曲之意了。……这一百多年来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以西方解释中国’,中国丧失了'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能力,中国文化沦为被西方任意解释(肢解、曲解、丑化)的对象,中国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国’,中国文化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进而'中国的中国’不存在,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亦不复存在了!”[21]

  N2 b/ B7 M7 X0 k
这些学者所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那种学究式的、以“穷首皓发,索章摘句”来充文化人的人,已经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雾水先生”的“盛名”,他们身在中国,心在西方,做出来的学问,“竟然比翻译过来的洋人文章还欧化,本来挺明白的一句话,非要颠来倒去七拐八弯说得让人弄不明白。----可是现今不少报刊编辑还特别欣赏和推崇动辄数千字的'博士体’文章----”[22]

! R) a- d. {1 P& ?% ~
真正有价值的民间研究传统科技思想文化的文章却被他们毫不手软地打入冷宫。一些学人只知道世界上有生物、化学、物理,用他们推崇的中学西范闭门造车,去迎合霸权学术“科共体”的认可,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的中华传统科学,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建的中医、古代中国天文学等瑰丽国宝。他们对真正原汁原味儿的传统文化接触甚少,似乎并不关心文化的优劣,只关心要学位,要权利、要金钱、要地位,只要得到这些能供自己享受物质生活的利益,肆意诋毁中华文化也在所不惜。

; \( [2 N% u" a. {7 O# o. [
而学术界对这类人好象还宠爱有加,处处为其大开绿灯。“当今人们的'灵魂败坏’的程度又更甚于前三个世纪。一方面是贪欲、攫夺欲、征服欲在'知识爆炸’刺激下的急剧扩张,一方面是灵魂得已自持的良知的愈益隐没,这是今日所谓人类文化危机的最深刻的根由所在。文化危机也是生存危机,但危而及于生存的不是物帛的匮乏,而是心魄的掠夺。”[23]
; d/ n$ M9 Q, r% g
应该说文化危机是以人的物质贪欲为中心,人的物质贪欲包括无限度地挥霍地球资源,而无限度地挥霍地球资源同样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同样会导致物帛的匮乏。“中国当代文化危机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和价值情怀的危机。”[24]
/ K+ O9 }& C$ ^; C$ K
“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和价值情怀的危机”突出表现为中国知识分子仅仅有知识而欠缺文化。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如何由学术资源生成为具有言说当下能力的思想资源。在当下语境中,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制衡作用在转型中,日益失效而导致价值平面化,实际上是意义世界的失效及与现实世界的断裂,致使现实世界无序化及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使本来复杂的语境愈发纷纭莫测。……在当今语境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学者不能把民族文化纳入西方轨道,也不能把西方学术范畴强加于中国,而是找出一条切合中国现实的创造性转化的文化之途……事实上没有价值理念支持的民族文化诉求,极易沦为全球文化中的附属性、工具性的存在,使文化的内向度萎缩,失去文化的稳定性,导致文明灾难的发生。”[25]

. e& O6 l5 Y( ]
可见学究式研究的价值虚空、学用错位与对文化认识的不完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失语。
, i0 D- ~" d5 ^: T7 l, X+ D
五、重新定音,任重而道远

# O) O/ ~/ q- W$ s1 ~2 E
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科技文化的整体性失语,有历史也有现当代的因素。频繁的社会动荡、朝代更替导致具有七千年以上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未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当代的霸权学术垄断、歧视、蚕食,使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失语”实在是在所难免。

" g* R$ c8 c! H; T/ N3 y
科共体、学究式对“失语”则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健康的人体,依靠科共体、学究式重构起来的中华文化只能是半身不遂的人体----半生不熟。
( i& N, a4 t+ ~- M; j$ b
整体性地重新定音是实现中国现时的创造性转化文化之途的必经之路。然而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两大主体----科共体、学究式群体,已经严重丧失了发掘、抢救、整理与重建传统文化的功能,也严重丧失了重新定音的功力。

7 ?$ A- y/ \/ H% J  w. ]5 W# j" u) K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当前,东方、西方都无法躲避地必须面对人类文化危机。西方优等种族文化无法解除这种危机,能够解除危机的法宝蕴藏在博大精深的古代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可喜的是赛义德、斯皮瓦克、路易莎·马飞等学者引领了反对霸权学术、呼吁保留多民族语种与多元文化、发现东方、重新认识东方的世界学术潮流。

$ ?7 u) ?1 k7 x, ]2 n7 K
这一潮流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支配的大势所趋,无论是霸权学术还是科共体,抑或学究式都无法阻挡。作为具有悠久人类文明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的子孙,如果不跟上这一潮流,则上对不起先人,下愧对子孙,然而最对不起的却是我们自身,是我们自身心灵深处只有自己才能心知肚明的良知。

: P# Y8 l4 n1 s
为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科技文化的整体性重新定音,无论是科共体、学究式还是民间科学家、爱好者、保存者,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责无旁贷地加入其中。应该象启动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那样,启动传统科技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程。

- x3 D/ O! @; k5 @/ e2 L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首先要改变旧观念,正视东、西方在传统科技文化中存在的无法弥合的差异,重视被科共体、学究式排挤在外的传统科技文化研究成果,改革旧的科研体制,减少对实效虚幻的科研课题支付劳民伤财的资金,尽最大可能地将科研经费用在真正有价值、有实效的科研成果上。
  k( f4 {1 G) |
尤其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科技文化,应该予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搜集、抢救、整理与保护。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允许民间科学研究者走入评定机构,且赋予他们与科共体、学究式的学人平起平坐、畅所欲言的申辩权利。综合各相关学科知识来推敲、验证民间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科学性。惟其如此,才能对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保存下来的传统科技文化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知道,“有其事必有其理”,传统文化的辉煌,离开严谨、精深、博大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 |: f( I3 e0 m. i
身居科共体、学究式中的知识“文化人”应该脱胎换骨,走进生活,走进民众,走进产业,走进自然科学,真正关心文化的存在,对无论是保留在典籍还是保留在民间的传统科技文化成果进行实实在在的发掘、搜集、抢救、研究和整理。不要只关心学而优则仕,削尖脑袋去夺取权利和地位,不要为了权利、地位、为了得到霸权学术的残渣剩饭而肆意诋毁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尽快纠正过去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重新把文化还原到生活当中,还原回与民众生存的质量有关的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

" _0 ~2 I; \' u: d9 L. L
要知道,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没有优秀中华文化的重构,即使得到霸权学术的认可,作为附庸藩属[26]式的科共体、学究式的知识“文化人”也是很难挺起腰杆做学问的。

0 ?1 o1 `) V2 c( j' y
所谓民间科学家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困、耐得住苦行僧生活,只不过是“内行人”所说的外行话,是持专谋一己私利价值观念的“文化人”根本不懂中华传统文化真谛,而自身处于思想文化危机之中的哀叹。

: j- p$ T+ C# N! v
不驱除病态价值观念则永远无法深入到先哲们的那美妙绝伦的思想境界,无法发现先哲们那敏锐的观察力、那睿智的思想力,更享受不到与先哲们那精练的金口玉言进行交流时所获得的身心愉悦与无穷乐趣。
  M+ \/ j) ?. F. E8 H! I5 W) E
希望笔者的一番“异端邪说”,能够警醒致力于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学人,时时刻刻不忘华人歌手张明敏先生激起全世界华人共鸣的《我的中国心》:
% M% o3 Y+ D6 p$ q# f! g' C9 S  z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下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如何,无论何时,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 J2 w0 U' X: t$ G2 B* S
重新定音,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想到自己是中国人,是曾经领先世界文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就不会轻视自己,轻视自己的祖国,轻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立志做不愧对祖先,不愧对后人,不愧对自己良知的中国人,就能够尽心尽力地为被霸权学术改变了音韵的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定出经得起史实、经得起事实、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标准之音。
1 G3 t. B0 p- J& e  [" q( i( e7 W# W
参考文献
[1];[10];[16]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的思想准备·高有鹏主持《“中国民间文抢救与保护”》 笔谈.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15
[2]《老子》与《选对池塘钓大鱼》.《中华读书报》2004.3.10.18版;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一九四四——一九八四)·沈阳:辽宁科技社,1986:464
[4]史继忠·世界五大文化圈的互动[M]·贵州民族研究·2002.4.21-28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第八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路易莎·马飞·濒危语言 濒危知识[M]·社会科学杂志(国际中文版)·2003。3:109-115
[7];[25]范玉刚·“中国形象”:定位于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诉求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1期:23-27
[8]张宁·试论十二支的赤道属性[M]·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期
[9]施若谷·“科学共同体”在近代中西方的形成与比较[M]· 自然科学史研究· 京·199901:1~6
[11];[18]张鸣.旧医,还是中医?:七十年前的废止中医风波[M].读书.2002.6:136-142
[12] 宋正海、李勇锋主持中·国科技传统的缺陷笔谈·王树芬(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中医理·论的先天不足[M]·[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科学技术哲学·1998年第8期
[13];[14];[15]田松·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M]·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7期
[17]叶世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学背景·学术月刊·2002年10期,P85-91
[19]任继俞·瞻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M]·2002年12期·新华文摘,P25页
[20]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M]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3期P5
[21]中评网:蒋庆·以中国解释中国
[22]耿法·闲话“博士体”·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7日
[23]黄克剑·学术自觉与学人境界·东南学术·2002年5期
[24]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26]甘阳·华人大学理念与北大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6期:11-

+ ~/ c8 g0 ?. A. w3 E$ g9 q注:这篇文章,是笔者在2004年,就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建设的思想准备·高有鹏主持《“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 笔谈.所谈到的问题写就的。曾在“世纪中国”,360图书馆,人民网天涯等网站发表
! T2 b0 K  ]  b7 T

/ t4 H/ v3 j- z5 q# [+ y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6: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体失语一百年,中医复兴很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7: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10 16:44
8 j6 O; u1 `; T5 K( {' y集体失语一百年,中医复兴很艰难

1 m( Z6 d" k1 J' ^《回归中医》
9 `) m. J1 Q! X, f"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曹东义4 d0 U& Q! \8 d" ]5 ~- P6 I* G
2007年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X7 M* j7 P3 d+ o" }' s
目  录3 s5 b( }) O% ^9 L' o& S2 V" L  x
序  言        3" |6 b- l1 N" b2 n4 L% \+ A# C
引  言        4
  U% ?7 V$ P2 R: }0 {4 e4 S1、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6
4 k' W+ f8 D  V. C1 T如何看待中医未来事关战略        7
4 h1 p0 c3 ~' C8 W/ b% U6 u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7# g* b* O4 z4 C7 v% l6 M( L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        9
9 ?, {+ D' p+ H" D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        9' t5 _; d, \8 R# D. D  C
2、深泉活水育杏林        10
: Z9 g9 C) k6 v& z; j" _中医界曾经的辉煌与无奈        11) O8 P' Y# K9 ^5 {2 v. x8 `2 {
中医药为何能够卓然自立        12/ c  h  q! G0 h. M) Y
中医人宽阔的胸怀        133 }0 _' |; }# Q* H' W: ^0 @
不仅十三亿人需要中医        14
0 m0 V- i( [2 S" {3、为中医学完整体系而守侯        17
* q) Z7 ^' m" u( R4 v% J( r4、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20
7 M" G5 a5 N2 ]" A6 _传统文化植根于唯物辨证观        203 Y1 G% S) ]( x; E
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复杂世界        21
; a+ M7 i' s/ Q- v2 e2 V, g# ^% q中医学滋养于传统文化        22
$ _2 O$ ^1 x6 {+ H& E5、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        23
6 |0 a* ?  e1 H- I传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        24
- Y: o6 U" }) i! p" b0 ^% ?( a中医的病名不重病灶重状态        257 t5 s! C& P* H, w$ [7 a
坚持中医病证结合才能卓然自立        26$ d5 `0 T4 t( K! w
6、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27
7 h7 [- R! K6 W4 m; W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        27
$ M/ b  T3 o% W. p! K  y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        28
0 c: q& r4 u; o  r6 q) T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29
- _( X+ Z4 E% X, O  I- l0 f: g7、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302 F6 s' E' Y- \6 p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        30
& ?+ g; m% K, w2 N0 u* S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        31
# ~! ?/ A& D: X! V# z+ \+ }科学探索会有失误        32. y: y& o8 y7 E2 g8 ~( U5 U* ]& U
器官病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34
+ p/ |* T7 o3 _9 [5 f  j5 d8、坚持传统正是基于对微观的认识        35
# x% O4 O) ]& O#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        359 I8 q/ R+ T* s. O( g0 j$ Z  f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        36% z# T9 d# E& N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        37
- `- Y; ^) y9 u: u/ K9、四诊基于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        38
  H! r) E6 b+ k8 l- Q) w7 P' S: w诊治依赖“裸虫”的皮肤        39
; l2 V$ }# Z/ _( d3 T  R  |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整合        40* @/ Y0 o1 Y% ^
切诊是最早的客观检查        42
( |( I$ C# [  h1 c10、重新认识审因论治        42
; E" X0 B- m  ]5 f( b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        43* I6 C7 Z8 k3 A1 y, _/ |
病证才是现实,治疗必须随机        444 Y9 X' @7 y# V& X/ T6 q
评价依靠四诊,有时衷中纳西        46! R& v4 T- t% U: {! p1 X8 z7 d
11、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47
7 D8 x# W5 {( ~5 ^%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47
7 t' D  {3 z+ ]' x2 ~- O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意义重大        48
7 s, {2 T2 x  ~- [$ b4 k8 S# x论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        49
, P; C6 p. W. Q7 t0 a12、勿忘与邪气“讲和”        505 L( A9 b0 y1 s7 R. f
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        50
7 |0 B2 k$ N0 f+ m& n$ t“正气”与“邪气”的互相转化        51
7 j) _" E, H: R* h" M/ m与邪气讲和的度就是和        52% ]/ {& d& s+ Z5 e) H
13、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53
7 ~; t4 X; W  t) ?- i  d2 S' i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        54
+ C% j# m5 m# ~6 ]8 e4 R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        55) `3 T+ z5 J/ M) G0 m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        56
8 K! t- l6 r7 B) U14、病人的主观感觉是医生的客观依据        57- o0 n" M3 ^! ^5 P
中医紧抓证候西医逐渐放弃        57
; L, m3 d, y8 z' M7 t病灶之下还有微观的复杂变化        57
9 m4 m6 q" `! l2 }5 E2 L证候是肌体最高层次的整合        59
' v( u6 c! ~- M: S0 t* x攻其一点与“一揽子解决”        59
+ L4 s' g/ {( O( P: [“体系完整”地衷中纳西        60" b9 j; a1 E5 E2 s9 @) X
15、论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        61) c0 T% D8 r8 {
什么是中药        61/ J* ~9 P" m( ]; k. P% \
中医如何驾驭中药        61
2 q: r  n, z% r/ x3 P: e, M正确认识药物的精粗与纯杂        62' o) O( d  Z" f! Z9 K  |/ L$ _
尽快“解放”中药,恢复中医创新能力        63# u; Q& Q$ o; H9 G: x
16、莫让中医因优秀而被淘汰        64
8 s) x0 Y% g( h: N1 y! N“科学主义”使中医已无谈病能力        647 a# U; U# C2 k0 z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使中医不能姓中        65% o+ M1 ]  o7 {6 a0 L: ?
不规范的市场淘汰中医特色        66
# G: O" S! i$ r5 \  K17、五行是改良的八卦        67$ d/ ~( c$ A( Q1 x& L
八卦之物质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        67
2 w9 R7 N2 \  s阴阳学说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        69, W+ g. X( L+ I- g- z! J# b5 x; _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        70# ?( X  h) {: L* d& `* j0 I0 \0 ^
18、前人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        71
% L0 O, a- _( L/ ?  {“尽见五脏证结”与神圣工巧        71
6 x( D0 C! B7 h( ]-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        739 |& I! p9 `- `. M- b
个案研究的深化与个性化医疗        743 A7 T1 `3 E3 w$ s
19、请换一个角度看中医        75+ A/ k5 M3 K! t
病灶的疾病观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        75# A% Y+ M. \2 P3 I9 S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        76. M+ X3 L4 J. d( d+ H7 O
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        76
& C6 J8 ^; e. }. Y8 [1 x0 O中医的危机来源于人们的错误认识        77
/ F& ?: f7 C$ M20、中医是生态医学“一揽子解决”        78
8 o/ p# d9 f# A4 f: O; p/ E, Q21、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        80- B6 F1 h: G( E- ~: X
22、春秋四个医学家的启示        827 R3 ~& Q7 z& ~9 _
医缓诊断膏肓之病        82
( J( I/ C1 ]" N/ i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        83) j1 C/ c- k/ s5 \& w( g5 g8 |3 T: t4 Q7 H
最早的诊脉记录        85' [! \7 V( Y& u
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        86
( U" p- ]. H+ |7 g5 q8 p8 s$ }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        88( \, h! g) t$ `9 d
23、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        89. Q) i- x4 O6 `, L( \
24、“医经七家”考        93$ m+ r) o, p6 n
25、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        97$ j; s, Z# u3 Z% \
仲景何不自言撰用《汤液经法》        97& k5 R$ S( d9 g4 s2 V, {4 h% }
仲景到底撰用了什么古训        98
" f' E" C1 V6 o. x/ }3 Q! J不应忽视《伤寒论》的理论传承        99
, e8 T3 P/ ^7 _) p: S5 q" j26、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        99
/ W# X  s6 B  ]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        100
+ k& n+ T2 o, ^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        102" h6 ]+ `7 |" l8 Y8 T
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        103! j9 Y; F0 C' }) x$ G, c
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        106
. Q% }! F) p' f27、SARS促使外感学说应与时俱进        1093 ]. }* }9 _' d* C4 Z7 L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        110
$ m, D; s; {: \! Y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        111
) }6 ?' J0 G& I% x% U9 x+ s温病概念的演变        1126 m# A# e6 g0 @2 q. o; [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        113* e# t% l$ x+ h* Z
28、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        114
- ?% j6 {! y4 @. T5 N6 t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        115
; l6 [4 h1 @: k( z% i  f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治疗        1170 `$ ?; Z, \( ]1 B6 Z  a6 k4 A* W9 ]
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        118
) Q0 o1 i# A" s) V, ]3 A; W29、SARS三周年祭        121
6 w9 i0 p& i; B9 m5 ~2 R30、“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        122
' V6 V  I6 }! Z8 ~0 J+ Z4 _3 n  c“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        123
+ [2 h* o: }+ d. E8 r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        124
; d2 T/ A6 v  y3 Q6 _; }“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        126
& J) u  F* z# W) m- U, i! [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        128
, H1 e+ [( Y4 J/ X& j首倡错简影响深远        128, m! H! p% b) }3 J" Z5 T
“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        1297 t$ w5 f5 G1 V7 f" S% D4 P
31、吴又可的特殊贡献        130- ?- ^- i# G( a- z7 S7 A% z% B
《温疫论》对热病、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130
9 @; w1 u0 }: H, w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135: r$ _% G3 {2 c

' b4 n1 {" ^6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7: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10 17:253 v' e! m5 X% h  H% N
《回归中医》
, g3 s1 [* L% i. x: y) `# ?" C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院、曹东义
* v4 p' Q; e! U+ e2007年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1 ]6 B9 X! E3 I$ W8 u
序  言
1 _  M$ |2 o% ~回顾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可谓几度沉浮,困惑迷茫。早在1950年先师章次公先生曾慨然指出:“医至今日,式微已甚。”嗣后,党和政府对振兴中医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有所改观,但在学术上的困惑,殊难在短时间内扭转。章氏对改进中医的意见,今日观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居今之世,而欲求改进中医,首望恢复辨证用药之精神,再以现代诊断方法,以济其不足,发皇中医药,其庶几焉。”他更进一步点明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次公敢郑重为同仁告:昨日今朝,岂可等量齐观?世界事物,无一刹那静止不变者;昨日之事,已成过去,吾可不问也;明日之事,方在未来,吾亦不遑计及也;吾之汲汲焉、惶惶焉者,惟今日而已。治学做人,一以贯之,岂但治病为然?而非邃于医而深于理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一切应当面对现实,辨证必须精细周详,见微知著;施治更应药随证变,切中肯綮,方得个中三味。然综观当今之医,系统、正确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者已不多见,常以生化声光检测为依据,按病选药,套方成药,应手而出;至于望神察色,详询切脉,形式而已;更有甚者,率以西药施治,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盖此等中医对辨证论治,日趋淡化,已不姓中,中医院亦已成综合医院矣,令人浩叹!如何扭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愿能力挽颓势,重振中医雄风,则幸甚矣!; h! q$ _7 J, @2 s
我认为诸多具体措施,如聘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倡读经典,多临床等等,固属必要,但更为重要者,乃是如何大力理清思路,树立自强、自信的信心,才能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埋头去干。基于此,曹东义同志“不顾‘飞蛾扑火’、‘乱箭穿身’的警告,频频发言,竭诚以陈”,不计个人得失,在近两年内连续撰写20多篇具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章,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响应邓铁涛教授等老一辈的号召,呼唤青中年中医同道,回归到本职岗位上来,这种捍卫中医的忘我精神是值得嘉许的。《回归中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清心开窍、鼓舞士气的好书,对当前做好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6 r3 L6 N" p1 W% Z. k# `
东义同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人坦诚,敢于谏言。既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研索,又对现代医学有较高的涉猎,对文、史、哲更有坚实的基础,故能以**远瞩的视野,犀利直率的文笔,对中医学术的科学内涵,继承创新的思路,予以精辟的阐述,持**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寒温统一等均有独到的论述,特别是“勿忘与邪气‘讲和’”一文,颇有新意。因为急症、实症多以驱邪为急、驱邪务尽为前提,正虚邪实时,始以扶正驱邪、攻补兼施并进。由于邪气有可以转化的一面,作者提出与邪气“讲和”,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学会‘与邪气讲和’,不是无能,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环境,让机体自身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之中,达到和谐,稳定发展,以此长生久视,‘与万物俱浮沉与生长之门’”所以在辨治过程中,不要诛伐无辜,要“以平为期”“以和为度”,才能更好的显示出中医学的奥妙之所在。
! e# t/ f% P# W" {9 n我认为《回归中医》可以与忘年交刘力红教授之《思考中医》成为姐妹篇,奉劝当代中青年中医同道一读,当有所获也,故乐而为之序。
2 H3 b; y' B% s0 d. y: T; h; B9 X6 @# l. M- D. Z
* X% A9 \) m  L
                                      朱良春   丙戌春月,虚度九十
, X, l/ g4 b. ]2 x( ~. v. ?8 a# k- I5 m, X5 i8 b4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2945

主题

691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56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17: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10 17:25
! r8 V5 F/ @. o& w9 [; k序  言3 Z0 U, [8 Q$ ^  O/ B5 f: d
回顾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可谓几度沉浮,困惑迷茫。早在1950年先师章次公先生曾慨然指出:“ ...
/ H) c1 p/ s  p! \' r1 i
引  言- J; X% b5 p' |8 M; q" V
“回归中医”是邓铁涛教授面对目前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峻现实,向中医界发出的召唤,也寄托着邓老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殷切希望。2 Q# D! d9 a) C, W% V  a. e
毫无疑问,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中医的硕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称系列齐全,科技成果不少。然而,透过中医事业“一片繁荣”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中医界内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自我甘居从属地位的人不在少数;中医经典不被重视,历代中医名著不再有人阅读,中医学术萎缩,中医信仰危机不断蔓延的颓势,实在让人担忧;中医博士写不出十个中药处方,中医专家看病不再摸脉,中医院不姓中等一系列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现实问题的严重程度。邓老因此呼吁青年中医学经典,做临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发展中医学术。4 Q) |. N- q. I, k' l& z
2005年5月10-12日召开了第253次香山科学会议,邓铁涛教授发表了三篇论文:《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中医与未来医学》、《再论中医药必须改革》,都是关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重要论述。
7 x/ U" s3 Z# ]所谓“再论”者,不得不再论也。为何不得不“再论”?事情的发展趋向不尽如愿,殷忧于心,不言之不快也,不言之将有大患也,故“再论”之。在“引言”里,邓老说美国的医疗模式不能学,中医药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好方式。在“扫除障碍”的题目下,邓老说“科学”是中医头上的紧箍咒,必须去掉;肃清王斌的思想,必须贯彻宪法精神,发扬中医特色以振兴中医,解除西医模式的束缚。其中说到:“把大力发扬中医之特色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这是对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真相的歪曲”;以西医模式为准绳,“南辕北辙,如此下去,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一旦居于领导地位,按他们的理念办一切中医事业,则中医之消亡,指日可待了!一言以蔽之曰:以西医学之模式办中医药事业,是对中医药学执行‘宫刑’也”。并说“今把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都一笔抹杀,唯西方之命是从,则中医之受‘宫刑’才刚刚开始耳”!词义激昂而殷切,读来心中不免震撼之感。: J( t* ^! R  t2 z+ i7 H
笔者切身体会到,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受西方数理化的“科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识。1978年初刚进河北医学院学习中医的时候,立即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中西医学对比强烈,学习原创于中国的中医学,比学来于外国的西医学不知要多费几倍的劲,简直是格格不入。中医的理论好象是外国、外星球的说教;西医的知识却象是自己的、本来固有的东西。中医药学术自“五四”以后,已经割断“地气”几十年了,要想学习中医、学好中医,必须重打基础,一切从头再来。
2 K$ X3 z) A+ h- V& `20年前,笔者有幸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读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的研究生。余老指定的必读历代中医代表性书目和经常翻阅的《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使我看到了中医宝库的博大深邃。研究生部重视经典和互相争鸣、百花齐放宽松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大选修《古代汉语》《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使我初步了解了古人治学的门径。余老指导我完成的“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让我初步了解了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如何继承了仲景开创的伤寒学术,又如何影响了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的发展。
9 y8 y) \" v- O. }. U, P硕士毕业后,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为了研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扁鹊秦越人的生平事迹,我翻阅了一些经史与诸子的著作,弥补了不少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知识的缺乏与无知。2001年,我的职称已经晋升到了“最高”,并且被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了“承前启后”的岗位上了。可是,中医的学术特质是什么?自己手里的中医知识到底有多少,我们要传递下去的“中医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的关系如何?实在说不好,也不好说。尽管我30年前就开始做赤脚医生,去掉上学的几年,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也有20几年,10年前也曾经获得过河北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的金杯奖,我心中仍然充满困惑。
5 D/ O% r! N  ^经过几年断断续续地写作,2003年初我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初稿,在等待出版的时候,爆发了SARS之疫。面对迅速发展的疫情,我忧心如焚,因此不揣浅陋,在五月上中旬三次上书卫生部陈述管见。好在中医界不辱使命,再次彰显了中华大医的时代风貌。2004年初,拙著出版之后开始了我向邓铁涛教授、朱良春先生等大师的求教。没有想到,邓老寄来了他的著作,并且在来信中谈到他对于伤寒、温病关系以及将来发展趋向的看法。朱老不但寄来了学术著作,而且把我们的师生缘叙得那么久远:“令太老师无言先生与敝业师次公先生是志同道合之挚友,而瀛鳌兄与愚云鹤交往,因此与阁下虽未谋面,但早有宿缘存矣,不亦快哉!”2004年11月在广州亲耳聆听了邓老宣讲《中医与未来医学》,眼为之一亮,心为之激荡,中医的“仁心仁术”竟然可以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广州我也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朱老,只是后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办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让“省队与国家队”一起听课、共同培训,才促成了我与邓老、朱老的师徒缘。9 Y6 `- T  Y# y6 q1 f7 ]
邓铁涛教授择徒甚严,在贾谦先生的大力推荐下,笔者才得以拜邓老为师。邓老说:“你我建立师徒关系,我感到很高兴,得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兹将我对学生之要求提出如下,如同意希为遵守。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德’在‘才’的前面。我认为‘德’更为重要。作为‘学者’必须尽量做到——淡薄名利,重视对国家与人民作贡献,为振兴中医,奋斗不息。二、学术上,把自己培养成为铁杆中医。三、建议你争取临证的机会,我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临床水平,千万莫做空头的理论家”。邓老曾经代表全国的名老中医,在人民大会堂以中华大医的胸怀,倡言:“学我者,必须像我,超过我!”他对于我的要求与期待,也正是他对于千万个未来中医的要求与期待。朱老也认为我“孺子可教”,收为门下。遥望着大师们的背影,我们应当努力追赶,并且大声地回应他们的召唤:“来了,来了!我们来了!”
* S7 t, X1 M9 y# \) z在大师们的教导下,顺着他们的目光望过去,我逐渐地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课题的狭隘境界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于中医学的特质,特色与优势;对于中医的脉因证治、理法方药等不断思考;对于宏观中医学的微观基础;对于复杂微观变化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思。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先后得到《中国中医药报》王友智、白晓芸、毛嘉陵、刘智利和国内众多专家、同道的支持与鼓励,两年之间发表有关论述20多篇。. y+ E: E; j2 v$ V, M1 O- b4 R
“有论必争”,浅见拙识,必然会引起学界的争鸣,当然也有不少鼓励的电信传来。互联网与现代传媒的空前发达,使得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尹德祺教授,这位移居美国多年的大学好友也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有关论争的情况。
- C2 [$ v4 D% A3 y1 N, u尽管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文会友”,然而,如果把自己“另类”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能博得智者贤人的指正教诲,或因其偏颇而有益于借鉴,或因其“心忧”而引来“同声呼唤”,进而扬旗击鼓,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之旅,岂非丰厚收获?何幸如之!故乐意翘首以待,将拙文尽早出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x% t( ?" q2 Q9 L( c; j7 f

* o) s) J+ _. Y8 F- S6 E/ x- W+ F1、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 ^0 s5 l* q) b& j+ N2005年3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医发展应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文章,说中医有三大痼疾:复古、信老、抱残守缺。认为“中医西化”是实现生存的必然选择,是中医的“重要出路”。该报12月7日又发表了某中医专家“思考中医现代化”的文章,认为西医发展迅猛异常,临床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医临床则处于弱势,如一味属意于特色而忽视时代性,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势必还要退缩。并说“从近年媒体的舆论看,中医忽尔说‘未来的医学是中医’,甚至美妙无瑕,忽而又说‘中医即将消亡’,自相矛盾,又很少自醒,总是问道于其他学人,以求得一句‘中医是科学的’,这说明自信不足”。并呼吁对于中医自身的体系及特色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清理”,用中医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保持中医特色性与时代性的和谐。某著名专家也说“有些人不理解中医学的精华,因而对于引进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不免有‘西化’的嫌疑,陷入‘引进——挨打’的思维怪圈”,“有的高谈阔论激情高得离谱,而提倡实干苦干却不足”。% Z$ O2 _% H, G6 i8 F/ p* r
如何看待中医的现状与未来,应当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发展中医,的确需要我们“全面清理”几十年来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 x) U; ~& z/ Q5 h$ M如何看待中医未来事关战略
, `5 K: F/ J4 G5 c7 [/ W; @: [30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 他在序言中说:“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其来势之猛,实已到了足以溃决庙堂,否定价值,毁根拔基的地步。未来冲击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
/ O3 A4 R1 N$ I( l* D1 F; F, y其实,美国在1970年时所面临的未来冲击,远远没有中医学所经受的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更猛烈、更强大。1970年我们正在干什么?文革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未来?当时混乱的局面,曾经困扰过共和国的领导人。197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无疑是走出困境的大胆假设。后来虽然有过动摇,但始终未曾让人们遗忘。这一事关共和国未来的设想是那么智慧,它使激烈的论争、人与人的斗争转化为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对于未来的憧憬,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当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四化”的宏伟目标不无关系。未来学的伟大力量,是不可低估的。2 y* w" M& A. P/ G4 \% W6 ^
面对冲击,阿尔文•托夫勒说:“使我吃惊不已的是,我们大家对于应变的问题所知如此之少。”那么,中医界在面对西方医学冲击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自如应对的良策?是否已经“严阵以待”、“我自岿然不动”?“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并没有使中医达到免受冲击的作用,也没有成为溶解西医、同化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理想境界。紧接着而来的“中医科学化”,其潜台词就是余云岫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更大的伤害是有人说中医是“封建医”、“旧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学习苏联经验的深入而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中医的未来能是什么呢?, s# p8 I* C- W  `" g$ v" v0 K
还有一个善意的误解,说中医是“伟大宝库”、是“祖国医学遗产”。宝库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盗窃,只有逐渐消失的前景,而不会有充满生机的未来;“遗产”也是满带着陈腐气息的旧东西,很难让人有时代的感觉。“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中医不够“现代”,而是处于“过去”的、“朴素”、“原始”的状态的代名词,这样的医学,能是富有生机的医学吗?能够唤起从业的青年的热情吗?不“自我从属”才怪!一个满是陈腐气息的学科,能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吗?难道我们是“第二个”考古学专业?!% O: \$ l, p& s$ o6 |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7 j7 m8 p5 K- |0 @: e邓铁涛教授对中医学有深厚的感情,几次上书中央领导,对于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于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地位,对中医药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事业在组织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恢复。但是毋庸讳言,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学术危机。博士生复试的时候,竟然写不出十个中医处方;某些高职称的专家,在诊病的时候连脉也不摸了;众多的中医毕业生都不学习中医原著了,从经典到历代医家的著作都被冷落在一边,却去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学西医、学外语,传统的系统理论被当作摆设,或者认为是即将被取代的陈腐说教,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完整性正在逐步被肢解、被改造,长此以往“大厦将倾,中医危矣”!现代医学对于中医学的“不尊重”,对于改造中医的热衷,引起了邓老深深的忧虑,他一次次不顾年事已高,站出来大声呼喊:《正确认识中医》《为中医发展架设高速路》《中医与未来医学》《21世纪中医必将腾飞》《再论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他为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医投去智慧的一瞥。
. V4 X, c8 e0 m邓铁涛教授对中医的现在与未来曾经有过很形象的说法:“自我从属”, 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泡沫中医”, 职称系列齐全、中医味越来越淡、中医院不姓中、不能姓中;“回归中医”, 坚持传统、重温经典、早上临床、早跟师学习、提高临床疗效;“做铁杆中医”,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坚持唯物辨证法、用最先进的科技发展中医;“中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是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医学的先进理论部分是未来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医现状清醒的认识、忧虑与期待。. q9 ?5 r" A& d6 h0 H& X% d$ R
邓铁涛教授在《中医与未来医学》中说:西医“不少治疗手段,看来对某一个病已经解除了,但会落下另一个终身遗憾。例如小孩发热,用抗菌素治疗,热退了,但耳朵却聋了!据报导,中国每年制造3万聋哑儿童;又如胃溃疡大出血,血止不了便把胃大部分切除。又如‘糖尿病足’,病在脚趾上,治疗方却把脚切掉,未能治愈又把腿切去了!这样的技术,就不能称为‘仁术’。不论现代手术已发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但大方向肯定是错了。中医学对不少急腹症,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治好。用‘仁术’来考量,这才是未来医学的方向。”一个学科的振兴,离不开理论的进步。邓老未来医学的思想,为中医树立了一面前进的旗帜。
* U  o% h. C' V, X# d在《正确认识中医》里,邓教授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举凡中医处理疾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外国专家眼中,都是新鲜事物,是创新。举例如‘针刺四缝’治疗急腹症的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在外国医家看来却多么神奇!把这一疗法放到世界医学中去,就是现代化的成果。什么叫现代化?就医学而言,不应只追求形式,不应以时间定位,应该用最少的支出,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才是世界人民对现代化医学的要求。病人住院从头到脚,做各种仪器检查,出院交费几十万,这就是现代化吗?”“但可惜的是,我们当前的医、教、研,都努力引进西医的东西以图说明中医之理论,或以西医的理论改造中医的精华,以为是在创新。这种错误的倾向,影响中医的发展已数十年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 N1 M! U8 i& P( v( z
邓教授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医”,指出了一个正确的立场,就是应当站在全世界科技发展的立场上看问题,而不是用王清任解剖实证的观点为中医改错。(比如,西医切去了脾脏,中医辨证的时候也不能认为无脾。因为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人绝胃气则亡”,岂能没有“后天之本”?)凡是现代医学所不能认识,而中医确有实效的东西都是精华。比如中医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驾轻就熟地依靠四诊就能认识病人的状态(证候),深刻地阐明西医看不见、还没有形成病灶的疾病(如占人群70%的亚健康),并出神入化地运用含有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中药在吸收的时候已经属于分子水平,而不再是粗糙的草根树皮),安全有效地治愈了很多常见病与疑难病。尽管医疗市场排斥中医特色,简便廉验的中医药的确优秀。
1 S- W$ n% P& a0 [4 t邓教授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前几年有青年中医写文章认为:‘中医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往哪变呢,朝西医方向变。去年又有资深的中医专家写调查文章,认为中医的临床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了。如此之类的文章还不少,多立足于批判中医理论之错误或不足,或对某些理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都反映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信心不足,一种信任危机在滋长蔓延,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潮。”" y; I7 d0 }) ?+ D5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燕赵中医

Copyright © 2016-2025 燕赵中医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河北中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冀B2-20050128号-6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冀卫网审字[2005]1号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