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2-28 14: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28 14:30
! u0 \! N ]0 W. h" D8 k《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 z: G* F4 o1 w+ k& T1 A3 c曹东义著0 I& o' N9 F: q& N* {! ]2 c# |
2004年1月
6 i6 e9 C1 k4 z, r) o0 L《中医热病新论》
% _' ^4 A/ D) Q1 W——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 N, t2 l' W9 c* B. F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K$ [$ @& V4 }$ \! w' B8 X5 c* L
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 O M9 s& E. L) ~, k7 u1 Q) |% ~# r6 o
主编:曹东义+ y" o- H+ m7 _7 N
2007、9、20(交稿)
9 `4 ]; n0 d* g! o; u
7 \& H6 t* u" ]/ D) }目录2 B! `) N) x5 c0 c! n- _3 j1 C" r$ m
; j$ t( p9 K, f* w. _5 Y4 h4 l
, y/ I' @( t/ v$ H) v: q引言 46 S$ K8 r6 \: Y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 Z9 `$ v* z! e6 h, g/ m) _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_2 Q! Q5 b3 l9 W4 h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O2 r! W- G/ M! @$ Q8 h2 F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2 K0 w2 k" k# D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7 I$ L- e6 r8 H" K8 k$ e9 f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7 |7 u0 ?0 s) O- e/ ~) \ i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s9 v! v8 k2 |( }( F) Q$ [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1 [/ r4 p& V3 f6 X“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j& L* A$ {; E- Y/ S- `0 j d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9 D8 {/ N" u. b. f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7 O) S3 q k;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 d+ H; f' r9 [& D! j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1 \- _$ H" v/ C: ^
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 T/ s0 d& q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_) r3 ^) `9 o2 p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V/ J8 \& X. d3 ?
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7 F) r, X' P& P* v/ }%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s( Z$ X9 T8 o% i1 n6 Q0 v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u' O: z+ x. F: {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m% v7 B+ S2 ^3 u% c) p3 e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k* e& e& b# S
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5 E0 U- g0 h: w' W1 \' N) Y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7 J# N$ }; I. o. v7 \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3 U8 g* W; Y: h* o% Z
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K% l# N8 U, `" u! t6 y“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i2 d1 L6 O- B" J7 V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 z5 A' n5 ]8 D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3 C% }# M; ]1 o: u& k. w# [; X9 U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 w( a4 f- E* H+ d+ }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f( l- I9 j3 F. w- t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C: n2 w3 n' ~; g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 a, h* \* c' F# Z2 T Y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g" Q2 ^' m" D2 K0 {
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 W; }6 z: S( v l& Z2 a. Q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8 K# u( [$ p: y W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 n- H5 S5 ^( C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 E9 @, p. w! ^!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4 Y; F `2 j3 e5 x- d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X8 ~% o7 u# b, h
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E' j# h% I4 v# z) d3 @8 Z5 G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t9 ~' z* Y) a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J/ x& H- w2 t4 H# f$ \, E4 X8 i: g9 G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 M% V$ U" p+ n5 c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N1 D0 Z& U1 U6 u9 A. r: A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 \2 O) m! Z$ u/ z# V% p5 g;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0 }! w/ Z7 O8 q% p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 Q* w; l# e: B$ Y4 ^9 k3 ^" q%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i! a- j$ t/ K1 C! e3 E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1 W& D% B. i3 P& @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1 ^. t7 E, w% o! @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O# i4 o, b+ U( {4 S
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4 d% Y% Z* a( S' S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
1 t7 [4 C- L- M# P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 ^0 w! i/ P2 t. q9 ?' O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J) s) L9 ^$ [' O, C6 z8 g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8 D5 k" X. Q- c/ q5 V5 T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9 [) M7 x l3 J% |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6 W# \; T: G/ `0 k' O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 ]- I6 u3 n" E c3 F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 R: U4 G% V+ |/ P- r" l2 W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 N7 P+ U7 h" j. o' G7 |'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A& U2 @: t9 C% K _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9 G5 n! ?; N7 |! h* }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 X* p8 B- E* K9 V' Q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5 p }2 w3 ?6 o8 a8 d1 i9 c$ N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X/ x1 v- K$ h) ?' q" `: B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 F1 I* {8 u; F/ u9 p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1 W% l4 Z( U$ @& S9 T1 R/ ?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R) ^5 U! {9 x# }2 H2 Y; n# d3 H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R! [8 M, _ `; s& Z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 T8 n' T/ o3 o6 I) M/ [- b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9 `, u% i Y1 C5 d+ W2 R3 Q8 f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4 w3 J/ l/ O5 D- Q2 I, y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2 ~( V6 P1 c( E& l3 c4 y
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f1 t$ O y& z) p% h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6 K: V& z# U' r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0 \, E% J7 i. f《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Z3 U! b9 ^9 k: s) a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 N' _1 D% n* S' [! u;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Z* }2 h2 B% z4 s0 {5 @2 Y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o+ u/ f5 k; s1 e& w# s) Z& S x* F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1 Q v& m: N. `+ M$ r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p* i4 `9 c7 ?4 ~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5 f( C; T/ M. m/ _" o, m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v; M: P2 V8 W7 a! V
(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9 G9 s2 O1 m" r) c8 L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 a4 V" Z4 m/ J4 t& O3 N( Z(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2 m6 U, ?+ t; Q( ? O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S+ J1 d% J6 o, P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3 z$ O' L0 m% V& x& c% {' d F6 s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Z" q6 ^: H" B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5 D! l1 _: w$ |9 W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7 e. b2 r5 {; |% Z(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7 v9 X6 |6 V. O2 ]" C" N& v* n(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6 w4 a" M: m9 d1 F2 r& ^" ](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c7 v# i9 \2 g) `% T+ a: j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H7 T0 a. v( K; t3 `- @" p: r7 T
课题总结报告 152
# E9 ?! L" X& k% e+ |; }3 a- W9 u' O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 w, d# D# }; O: ~- [3 b/ _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 T! C9 A4 }1 }+ t7 k e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4 y! S* B/ k" X5 o# V7 i @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5 q+ {) F5 ?, U" f5 V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1 v) s: |& K+ n4 @" Q2 @! U
0 g% {9 K; ]% w' S) 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