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学中医随笔● 中医西医那点事 中医西医那点事,什么事?是要说中医和西医的争端吗?其实,中医和西医不是敌人,不是对头。如果以百年为一岁的话,五六十岁的中医怎么会把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当作对手呢? 愚公亲近中医这些年,认识了一些中医朋友,他们或是传统中医的传承人,或是中西兼修的现代医师,对西医都是持一种赞许的态度,认为中医有古老而厚重的理论体系支撑,以取类比象的思维为逻辑起点,以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的原理为思辨依据,着眼系统和整体把握人体,采用各种特色诊疗法及中草药内外兼治,促进人的身心康健。而西医是伴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药物对病机的化学反应进行阻断、改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靶向治疗和易普及的特性。而且,西医进步很快,科学技术每有一项发明创造,西医便向前迈进一步,若能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必定能推进医疗的发展,造福于人类。 那么,对于患者而言,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有位医学专家是这样说的:西医在找证据,中医在找原因;西医在治疗“零件”,中医在拯救“生命”。西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个器官组成的,哪个出了问题修理那个,要是问题大就割掉它;中医认为人体是个系统,只要出现问题一定是整个系统失衡,要从整体上找原因进行调整。中医注重整体关联,西医擅长微观精确。中医研究的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先贤大医们用朴素的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西医着眼局部结构与功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细化和精微。这是人类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探索医疗和健康的实践过程,二者互补,殊途同归。 这样说简单了些,不过,愚公这样的初学者只能讲到这个程度。说起来,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和谐共存,相互促进。但是中西医之争一直明里暗里进行着,而且渐渐形成一边倒的趋势,说什么中西结合,其实西医占主导地位早已成定势。很长时间里,中医好尴尬哦。 前不久看到一位网红学者的一篇谈医学的文章,把中医和西医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貌似蛮有说服力,细看却不对味,越看越荒唐。该文列举了西医种种长项,列举了西医最新成就,与之对应的是中医的腐朽和无能,然后勉为其难地说中医在养生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还列出一个大文人黑中医最有名的一个桥段:中医是骗子,看不了的病,给你开个药方,然后故意说要一种药引子,必须是元配的一对蛐蛐,自然这对元配的蛐蛐谁也无法找到,所以自然是治不好病。 这话你也信?那个文人不知听哪个阿婆说过这么一嘴儿,便当作投枪和匕首投向中医的心脏。 两个多世纪来,也就是西医出现以来,黑中医者甚多,甚至有人公开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中医。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上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意欲全盘否定、取缔中医药。消息传出,全国上下奋起反对,不仅仅是中医人士,广大民众也坚决抵制这种打杀中医灭我国粹的反动行径。3月17日这天,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选出的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举行了大规模****,当局不得不收回提案。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医学界人士提议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国医节’。 这次规模最大的黑中医行为徒然留下一段笑谈,倒是激发了民众对中医的关心和热爱,留下个“3.17国医节”至今。是的,自出现西医这两个多世纪,有无数黑中医的人和事,但对中医中伤最重的怕就是“元配蛐蛐”这个桥段了。因为这个桥段出自一个大大的文人之口,而且,极富有文学的张力,引人遐想。你想想,“元配蛐蛐”?哪里去找?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元配?之前有没有婚史?有没有第三者出现?即便找到了,一个小小昆虫又能有什么药性呢?所以呢,中医是多么无知多么愚昧多么可笑啊! 真的吗?中医就这么可笑吗?愚公在这里提个醒:我们在用脑子笑的时候用脚趾头想一想——在西医出现之前的五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光里,炎黄子孙是靠什么与疾病、瘟疫抗争?岐伯、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等,历朝历代的先贤大医或是学问渊博的大儒,或是修行卓越的得道高人,他们熟谙经典,发遑古义,勤于临证,穷经皓首研究中医的辩证法则,以一生的心血构建中医药从理论到实践的医疗理论体系,为后世留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岐黄瑰宝。 嘲笑中医?黑中医?乌鸦的翅膀能遮挡太阳的光辉么? 有人说,中医太古老了,几千年前的东西再怎么好也落伍了吧? 愚公学习中医数年来惊奇地发现:中医有一个独有的特征——传统理论的经典性,越是古典的理论越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传统理论历久弥新经千年而不落伍。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部医学著作问世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但至今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山。一部《黄帝内经》,从古到今,注家有400多位,注释《伤寒论》的人更多,无数学富五车的大儒大医投身到这个“注经”的队列之中。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国医、医学博士们还在注解、研究着,无数个中医大学的学子们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注经”就是解读、学习、传承,迄今为止,《黄帝内经》《伤寒论》仍然被奉为医学理论至高无上的经典。 这是一个罕见的极其怪异的现象,一种学科理论在长达二十个世纪里少有突破和更新,它的正确性却不断在当代得到验证,科学技术的发展每前进一步,对传统中医的认识和验证就加深一步,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与古老的传统中医理念常常和谐共鸣殊途同归。这种现象吸引着医者、学者不断地解读、探究: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什么会这么完美这么精准,为什么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呢? 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容易体会,难以认识的是两者理念上的不同。愚公讲一个医案故事试图给大家提供一个辨识的“标本”。 这个故事是一位《伤寒论》研究专家讲给学员们听的,愚公听课时印象至深。说的是这位专家与他的老师——大国医某某一同经历的一件事: 多年前,著名X医院收治了一位肝病患者,这位患者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刚刚被选聘为工程院院士。这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在家孝顺父母,亲和家人,在单位团结同事待人和善,工作上兢兢业业,有很多发明创造。这样一个优秀人才刚刚进入花甲之年患上肝癌,令人非常痛心和遗憾。患者所在单位和市里领导都非常关注其病情,组织最强的医疗力量进行抢救。当时由一位名望很高的医师主治,请了大国医某某一同协助治疗,希望用传统中医的力量稳定病情。会诊时,国医对病人望闻问切一番,摇头离开。主持会诊的领导问国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国医说:病人肝已坏死,功能衰竭,已是无药可医,所剩时间不足百日,不如让其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度过最后时光。领导一听满脸不高兴,转过头问主治医师,主治医师说:医他的肝是不行了,只有采取移植手术,换一副健康的肝脏。这个意见得到一致肯定,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很快找到了肝源,成功地完成了移植。 当时这个病案很轰动,有人认为大国医这回栽面儿了,还是西医厉害,有科技含量,能起死回生。手术后不久,病人就能下床了,省市领导、单位同事、家人,都来看望。可是,渐渐地,人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生温文儒雅脾性和善的病人突然变得脾气暴躁,说话尖刻,动辄给医生护士发脾气。对家人也不满意,对单位也不满意,提条件要待遇。医生慌了,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问大国医,国医似乎早在预料中,问道:你们换给病人的肝源是哪里来的?回答:是市里协调公安系统提供的一个当日枪毙的吸毒犯的肝脏,征得其家属同意。国医说:所以呢,病人不变成个样子才怪。 讲这个故事的专家当时悄悄问他的老师:脏器移植只说会出现排异性的问题,怎么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脾性,情操?国医说:很简单,肝脏是藏魂之处,移值的肝脏里有吸毒犯的秉性和脾气,你说他能不变吗? 后来,病人越来越痛苦,不同的人性在他内心挣扎,移植两个月后死了。 这个病案生动地体现了西医与中医的不同之处,西医的眼光盯着患者生病的部位,啥坏修啥修不好就换,中医认为人除了身体和器官之外还有一个精气神的形而上的存在,医治一个人要从整体上着手。还有一点就是生死观的不同,中医认为一个人病情发展到不可逆转的时候应当坦然地面对死亡,不要做违背生命规律的事情。比如说这个病案,请一位国外肝病专家执刀,仅移植肝手术花了一百多万,是许多年前的一百多万!结果是什么呢,病人还是没有挺过百日之关,而且发生了人性的变异,连病人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好人晚节不保,变得对所有人和事都不满意,处处计较,指责他人。他在临死前一定是痛苦万状,因为那种正邪相争的过程,会让人有如万箭穿心。 以愚公所见,所谓中西医之争这点事不叫事,人类发展到今天,把聪明才智和科技成果用于治病救人,为全人类大健康事业做贡献才是正事。常常,在阅读中医经典和圣贤文章时,我觉得,中医,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笑微微看着由现代科技打造出来的“西医”这个年轻聪明的晚辈,几分疼爱,几分勉励——好,后生可畏,以后再稳重一点,治病时有点整体观,不要草率地切割呀摘除呀,尤其是那个放化疗不要轻易用,还有,不要把算盘打得太精,医学不是创造财富的学问,医院不是发财的地方,记住了吧,娃呀…… 最后,愚公再说一点自已学中医的体会。自学中医头几年里,愚公一直追随一位民间中医,他不是什么名医,不是什么带博带研的导师专家一类的,甚至连医证都没有,他是一个中医世家的传人,肩负着传承的使命,把家传数代的特色诊疗法传承下去。几年时间里,愚公常常观察他问诊施治的过程,观察他们家族这个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疗法是怎样为患者解病除症的,还数次参加他收受徒弟的仪式,每一场收徒仪式都使愚公心受洗礼。拜他为师的徒弟中,有省城大医院的主治医师,有从深圳赶来的中医学院研究生,有从韩国来的医学博士等。看到他们专程飞来拜师这位连医证都没有的民间医生,同念拜师贴时,我不由心潮翻滚。我知道,传统中医与今天这个物欲膨胀的啇业社会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中医坚守的一些东西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因而,中医的前行似乎总是步履维艰。但是,总有那些匡时济世的中医人以治病救人的仁义之心把传统中医的薪火传承下去。 亲近中医数年,愚公分明感受到了传统中医的生命力。要说中西医那点事呢,愚公所见,嘲笑中医者自是可笑,担心中医被黑被毁也是杞人忧天。《医贯》云:“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愚公,本名胡君,好美食、爱中医、喜奇石,兴之所至作文以记。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亦曾获奖若干。出版有小说集、长篇小说等,近期作品散见于《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文学》《文谈》《中国铁路文艺》等刊。
: g& }2 D3 H2 F! Y.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