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祝世讷先生阐述中医原理,鸿篇巨制发人深省,真知灼见传道久远
曹东义 发表于:2021-3-19 10:30: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960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3-20 14:46 编辑 / Y! y: q3 y2 q7 T  m8 k

0 T+ D$ A' j$ v《中医学原理探究》
/ o1 O0 `4 v$ D0 U+ z$ j5 P. A8 l祝世讷著
% F$ v6 C& y2 T1 i0 Y, W/ j! d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U$ ^* T  i% K0 S3 U: b
2019年8月第一版% i& }+ z) ~5 D: E9 o
自 序
! |/ X( K- t7 K. q2 A0 ]# M1 S2001 年开始的,不仅是一个新世纪,更是一个新千年,是个千年一轮的划时代转折。
* U* r8 y5 G* T6 X1 V这个转折所带动的,是东方睡狮醒来,中华文明的复兴起潮主势。在拍岸而来的大潮中,深' g4 P& ]. [8 b, m
处涌着一股劲流——中医复兴。中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智慧,
% R, p* ^9 d! J5 v$ x. ]" s其能量蓄积已几千年,像压抑太久的巨大火山,欲从高耸的山巅冲天喷发。
$ G0 \, p# Q6 h( X/ z9 Y) H中医复兴,已成定势,无可阻挡。这是在非常之时出现的非常之势,也提出了非常的问
! w1 ~, D/ R, U& b3 g+ B$ _# {$ h题——中医为何复兴,复兴什么,复兴成为什么?& h& K( u/ Z* b9 I3 j( ~
本书的主旨,就是思考和讨论这一非常问题。% y% y: R$ X" v2 r  _
首先,中医为何复兴。
7 }/ y6 F; T& t0 K中医复兴,当然需要客观条件,如时代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孕育、科学支持。但本研
$ ]8 ]# n2 {0 }4 Q5 o( m- }究认为,更为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中医自身的复兴潜力和动能,其要者有三。一是
0 y( Z% q9 B6 Z中医的科学价值。中医是中国自然国学第一学,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其发现度、
8 [! d+ O6 `* g* W# [发明度、贡献度都远远超过已知的“四大发明”,将全面地贡献给人类。这是中医必定复兴
* l6 u, ^; h" }5 X2 q之根。二是中医的复兴潜力。中医 5000 年发展创造了四大奇迹,即在多元起源的医学中唯
$ e3 q: S: H0 I! l4 C/ O. A一不中断地连续发展至今,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至今主导临床,在中国多门自然国8 a- E; g' c* M& m
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是系统地研究世界复杂性的先驱学科。这是中医必定复兴之本。三
8 ]' z% Z8 E! z) E* y是中医复兴的动能。中医在 20 世纪进行的三大实践,暴露的深刻矛盾撬动中医复兴。进行% t6 d7 l! o: s2 V9 r, x! k
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明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撬动了中医“超西医视野”的研究;* i; U6 U: I2 ]5 h" n: H  p
进行的中医现代化研究证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撬动了中医“超现代科学7 G$ Y( V7 W3 j' q' H1 s
视野”的研究;进行的中医走向现代世界的实践证明中医西进无轨可接,撬动了中医“超西
; m  H9 W+ w1 [: x方之轨”的研究。这些深刻矛盾及其撬动的新研究,是中医必定复兴之力。
. v6 f) ^$ P# ?, y( I5 [: }其次,中医复兴什么。
' L, _$ Y- c( ]% r, ?中医可复兴的东西甚多,有道、学、术、技等层次。但本研究认为,中医复兴的关键在/ `4 Q1 h: S7 c  P$ F9 |% j
学术,学术复兴的关键在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复兴的关键在突破和创新。故本研究聚焦于中  |8 {" N3 c' i" v
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
" P6 R5 F/ |9 O% _9 K8 j9 d& q中医基本原理是对医学基本问题的中医解答,是从中华文明对医学的基元性事实和规律
6 A  ~( b2 a8 i& V6 m9 Z的认识和驾驭,是中华文明贯彻于医学的科学结晶,其核心是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 W  y* l3 Q4 j: ]
的特性和规律,它是中医学术的硬核。中医复兴之关键的关键,就在复兴基本原理。: [8 Q& d! ?- L/ l3 U. E8 b0 X
1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 C' E. C$ n4 z8 \; f7 m
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中医基本原理是全部
* q/ z7 S, |0 _% e, `学术的真理内核,它像黄金一样重,一直沉于河底很难被人发现。本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W' k3 p2 f+ `2 v* q
——把沉于河底的中医真理挖掘出来,清理干净亮出其黄金本色。当然,这种努力面临不少; s; S" U7 n9 a+ x
困难,本研究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冲破。一是中医自身的。中医基本原理已经形成和遵循几千
! u7 S1 U. U1 E7 D; r/ T9 Z年,就贯彻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也有不少医家曾论及,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正式作为
' l# o' N/ ^4 c6 D基本原理来总结和强调,本研究实际上是首次正式的理论总结。因此,许多探究不得不“连
% C. V5 x5 G+ B" {4 c' T根拨起”地从头开始考察和证明,并尽可能地做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论证和阐明。二是中医
. z( W6 z7 a8 i# j) {- Y之外的。因为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相悖,多年来屡遭排斥和否定,许多重要内容被扭曲、改! c; `$ H" ^0 V# L  ~. w( R
造、阉割、异化,造成众多混乱和错误。因此,本研究不得不从拨乱反正入手,先正本清源,
2 |# K, l4 I9 h9 n6 u回到纯正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从中揭示基本原理的本义,再从现代科学和哲学来论证这些原
; I* L5 k* Y7 a! h# v3 g# F理的科学性,及其在新世纪新千年复兴的价值。 $ M( L6 t) |5 l. ]8 O) [
本研究认为,中医基本原理是中华文明的医学结晶,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0 _9 \/ Q# j$ `8 T! ^7 o" d
健康与疾病的智慧。其主要原理是,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相悖的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人体
. Y  n: ^+ p9 {, {' p为本原理相悖的以人为本原理,与西医的解剖原理相悖的超解剖原理,与西医的器质性病变
$ }. F9 Z4 i9 g. |( s5 b原理相悖的辨证论治原理,与西医的对抗治疗原理相悖的生态调理原理,与西药的特异功效3 e! [$ \* z5 g. v: F, y+ Z
原理相悖的中药方剂原理,完全超出西医视野的阴阳原理等。当然,中医基本原理不止这几
' x4 V' }$ K9 K  Y% a; R  A条,可能还有更加深刻和重要的,但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书暂且讨论这几条,因为这些是无
* d- O0 ?! P- _: M) I5 k1 a8 J论如何不可或缺的,希望这种有限的讨论不妨碍后续的更深更高研究。/ Z! k9 x- `4 j( b
本研究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此非常之时的非常之势所提出的非常问题,无法不非常地进
2 o# ~" j* L1 w! H行探究。探究所向,不能不冲破中医研究的老传统,特别是就中医论中医、以经解经、对经+ U9 V$ o  O) w
典理论作诠释等老做法;不能不冲破“以西解中”的新传统,特别是那种回避中西医的差异,
+ D' l1 e! M" ?, X鄙中媚西地致力于以中补西的做法;不能不冲破拿中医赶时髦的营销模式,特别是那种抛弃* v4 G, r; g! s5 p$ n
基本原理只为“应时上市”而打造贴签的市侩做法。坚决地从头开始,从根上开始,回到中
: N: H, k$ c9 L; c0 B医五千年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回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正宗地正统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基
5 L4 l% ~8 W8 o) k$ D  K$ b本原理的本义;着重于剖析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的相悖性,揭示其原理性地超越西医的特性9 d- \, e$ J$ A+ o
和本质,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原创和独到;着重从现代科学在 21 世纪的最新发展,特别是
! B7 Y' {4 {/ I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来论证和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先驱性、超前性,及其巨大7 V9 y% |; l% r  |2 C( w7 n  j0 V
的复兴发展潜力。  V7 }7 V3 q* y" f* M
这样一来,探究所得的基本认识和论断,几乎大都难寻前鉴,有些见解对于某些信条可- |0 P! p4 B9 N5 @
2能带有颠覆性。例如,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5000 年创造了 4 大奇迹,
- A% x! O8 h# A6 s$ C* v20 世纪的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中医研究的焦点不是人体而是人的生命运动,不是人体
' i: z9 r! R. w$ x的解剖形态而是“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不是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 , w9 Q8 z/ X5 w# Q+ i
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对疾病的防治不是化学对抗而是生态调理,药物开发方向不是药
& ~6 @: H) Q3 k9 g6 S3 L: u物性效的特异化而是中药方剂式的药物性效复杂化,等等。探究和阐明这些新认识,是本研2 q0 O/ M  l. E
究切入最深也着力最大的地方,也可算是突破和创新所在。
0 I6 \6 L) ]3 A* X- v( h再次,中医复兴成为什么。
* o* o3 @7 v4 m) z新世纪新千年医学的新发展,人们看到 3 个可选方向:一是西医延续;二是中西医结合;9 R9 B- W( r% |2 q
三是中医复兴。本研究认为,前两个方向早已遇到困难,正面临着转折,只有第三选项,即1 a  ?5 I! a  J
中医复兴,才真正代表和引领医学新的发展方向。中医复兴的关键不在复,而在兴,兴字当4 j/ b5 B8 C$ T8 h7 m- ]4 w
头,复在兴中。复兴的本质是突破和创新,将由中医基本原理的新研究新发展导致系列突破
: x( B9 i3 ~$ x" X2 o% ~和创新,引领和推动一场新的医学革命。上次医学革命从 1543 年开始,是欧洲文艺复兴和
3 R7 x) j) Y" r6 L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今天所见的西方医学。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4 a9 e6 p  Z8 \& |: R" ?6 O% |医学的新转折和新变革将发生在新世纪新千年,它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基础,所要进行, i6 ]+ k4 X  J- m
的革命性转变主要是,医学的思想方式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医学的“底盘”从人体为本转
/ S) g/ J! Z2 g" M向以人为本,对健康与疾病的研究从解剖视野转向超解剖视野,认识疾病的焦点从形态结构
/ |7 Q* |  t# ~! U6 H3 o的器质性病变转向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对疾病的防治从化学对抗转向生态调理,药物开发% W, E8 J" W; z/ [
的方向从特异功效转向药性和药效的复杂化,向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进行
8 K9 Y- J8 P6 [& w# p全新开拓。其结果,是中医基本原理复兴为新医学的主旋律。  T4 Z0 n4 M7 {( k/ w9 d
中医复兴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方面,其发展将形成钱学森所预言的东( v$ }2 {- y. b* ]  p3 t5 k5 z8 n; g$ \
方式文艺复兴。钱学森讲:“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2 w: R9 W# d( o2 R+ P
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① “结果就是新的科学革命和新的文化革命。那是不是
3 j+ _7 p( e  a又一次的文艺复兴?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的出现跟文艺复兴一样的
8 k* K  I. O0 R+ e6 l大事。” ② 上一次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这次文艺复兴是从中华文明的复兴开始,其主导方+ H1 P+ x' s) ^) U" h  L& e
向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化,而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文明化。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人的% Q$ [6 ?" m) M5 v$ c, H7 y: [
生命运动的科学调理和增强,特别是其潜能的挖掘、调养、发挥,使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水平
( r' m, j; a0 e. t大大提高,健康长寿高能成为社会文明的主题,人类成员大批成为《黄帝内经》所说的真人、
3 A4 X) c+ q4 e0 V至人、圣人、贤人那样的“超人”,那将再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及其生活的基本面貌。
! v" o: P8 P9 l: \本书的性质是学术探究。探究就是探究,虽然尽其所能地冲破了诸多局限,探究到前人
( S7 G/ F2 K" R0 ~# O. ^( d未及或少及的一些层次和领域,提出了一些别人未提的见解,是本研究力求的突破和创新所
2 g) Q6 v% X3 A, \向。但是,由于这一课题的非常性,所作探究的非常性,因而探究的不易也非常。时代的局
/ N5 N  U2 z5 n  |限自不必说,而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与这一课题的需要也难适应,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进
4 {) Y6 E- q, q6 k; M0 f9 v4 G1 v行有限探究,所得认识不能不有限,不足和偏颇难免。好在,出于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无限热& t5 D* b4 K1 J( ?+ j. J; e
爱,我就中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探究做了无保留的投入,开拓、前进、创新的努力已凝于4 C4 F" d: |2 i0 l/ V' v) ?4 t4 }* ?7 f
书中。希望它吸引的不只是读者,而是立志复兴中医的奋斗者,一起来进行新的探究,特别
* c9 Z, D) T! {4 g' }是从我探究之不逮进行的新研究,为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 g0 i( T% Z3 [9 y 祝世讷
# f2 y$ S1 L. R' S4 z  E# \, N2018-07-25 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 M' Q( T# J, g5 w% ^ ' A' {& A3 m1 s  b) L# G2 }

7 k8 u; Q# U. w'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41 | 阅读全部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 i8 K% D$ K" i8 w$ J
. J6 R5 I8 j3 X: n$ t! z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智慧,是中  v1 f- Y' Q0 ]+ ^& n. G$ J9 ]
华文明的生命科学结晶。本书所论中医,特指从远古到 1840 年形成的经典中医学术体系,5 V3 M9 u  s8 @" N3 C, T
5000 年了,任何风雨、地震、海啸都不曾动摇它,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高地巍然耸立在地
: K9 a9 l9 ]1 ~& `& }, V/ |  f$ v球东方。它是个包含系列科学发现与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体系,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最高* _% S5 S3 R6 |5 N0 g- p$ t
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一科学贡献。新世纪新千年,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曙光中,迎来" L- ]1 W8 ~9 ?: d. F
中医复兴的大潮。中医之所以复兴,就在于它深藏着黄金一样光辉的科学真理。3 @3 _- z) W8 ?, e
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 5 a0 Q) @1 e+ v3 k* t* i
中国国学包括人文、自然两大系列,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在几千年发
& K: u7 `7 ~/ n. U" H展史上,在几十门自然国学中,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为系统和完整,发现度和发明度最高,9 A7 p3 m0 p+ ^4 y
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贡献最大,堪称自然国学第一学。+ a& W1 V- K# f$ Y* ~& |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 ~  C8 f7 O: \6 R+ E5 S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从远古至 1840 年连绵发展几千年,是中国名列世界四大6 f) t* n$ C0 e; a
文明古国的支柱。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数量之大,内容之多,在世界上独有,只要" a% r* ~% l  ~& d) S$ Y& K' G3 f4 R
系统地考证和总结,就会毫无二义地得出“世界第一”结论。% Y# B" W6 U; X" H- G8 R& {
但是,中国的史学研究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世界视野的总结,鸦片战争就打碎了中华民族3 Q  D  k, p+ n/ ~3 G0 Q
的科学梦,中华文明血染侵略者的铁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 L9 ?, P* c: R6 o/ H8 P
义相杂黑云压城,中国落后、中华文明落后、中国无科学等论一时成统,否定中华文明、否0 U  y! o3 z( l
定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为学界时髦,就连著名的哲学家也发表专论《为什么中国没
6 q# m" l3 x+ g/ I* D有科学》①。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时代性混乱,一场百年荒谬。
& Z: k. k6 b% F- Y. {+ V0 G存在决定意识,客观事实一定要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就在中国人自我虚无、自我盲目$ a( n  v6 G3 g1 s6 Z
的时候,一些国外研究者却从旁观的立场,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发现和认识了中国的科学发
. U$ Z8 r9 h9 {. H; h* C. @现与发明,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从 1943 年开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考) x: `# O3 Q1 X$ Z3 M% M, w
察,花几十年时间撰成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
$ ^# A2 k# y& E学技术成就,特别是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影响。他振聋发聩地提出( h  h+ v& h2 m) `/ v+ t
一些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时间地远远地超过西方,没有中国的科学发现和
2 ?$ R! P. H2 t
  r1 R& V+ k" u- m# v& R"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1。 1) v% `  J% P$ i5 `' |* J
技术发明,就没有欧洲近代的系列革命和工业文明。他说:
$ q# j0 q+ z  C! c! i: p1 x3 p“从我们的文明开始到哥伦布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常常为欧洲人所望尘莫及。”①! Q1 t8 W1 n8 ?" `. G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除了有希腊成就的高峰之外,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高于欧洲,9 {. u# G+ E& U" B( V
而且常常要高得多。”②3 w5 {* Y7 `  A, h) m
“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 \0 W! \% o9 d
个世界的发展进程。”③
# h3 h. x+ C" I- x李约瑟考证指出,在公元 1 至 18 世纪,中西方的科学技术交流是中学西进占绝对主导 的。他以英文字母为序列举中国传向西方的科技成果,从(a)龙骨车到(z)瓷器,列举到第
$ w0 S" z4 O% N( R( ?( y9 z' r26 项,因字母用完而不得不未完中断。然而,同时期从西方传向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列出
. p# {! K2 Z' d7 X/ n7 {) i的只有 4 项:螺丝钉、双联压水泵、曲轴、发条装置。④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科学发现
7 s! X6 B  {* N9 {+ D( u和技术发明在数量上和水平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G) A. Y0 `, S/ O+ r* s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了专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先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
3 Y8 v  F: R+ K1 b' ?, y史的系统研究,1982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编5 H# T0 u( g; b! i! H0 t
著),总结了中国从一百多万年前到 1919 年的科学技术成就。此后,出现了多种更加深入的1 p$ |, p. Y) m+ A% @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入 21 世纪,发展成为“自然国学”研究,2001 年一批学者联名发
0 z7 ]7 O( i( X5 Q, }- @表《自然国学宣言》,提出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包括研究自然所建立的科
" {& _- i/ g5 @- _2 d" Z6 E# a学技术,如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地学、律历学、气象学、物候学、水利学、营造学、
+ A4 B) j4 M# d5 @风水学、灾害学等,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其价值和
  O5 M9 H; R+ v: q  X贡献不亚于人文国学。提出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复兴自然国学,使其在新世纪新千年为中华
7 L: ^& }9 [% S' k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更大贡献。⑤/ [, G1 r& r8 A& u
自然国学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之大,远远超出一般
5 P2 H" c: w. {& B人所知。0 x- @. _( b2 J" u. v6 y# O
“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曾经长时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以6 S' l! Y' o1 D) A
来至 17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 3~15 世纪,中国科学技
" \; ^* Y* K. [8 ~1 q* e  m: c+ P术则是独步世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长达千余年;中国古人富有创新精神,据统计,公元前 6
: f. T+ R3 l. C' |4 x5 u& V  y世纪至公元 1500 年的 2000 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 54%;现存的
, j1 H0 `4 F9 B! c$ m 3 ^) r1 B% r1 B* f$ m& u
①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4。 ②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2。 ③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 ④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2-145。 ⑤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243。 2
" A+ l7 o/ y! ?( j# H; e科学技术知识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①0 \7 E7 d, n, U6 Z2 v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无$ v: t( a8 W0 h5 f1 X9 P5 x" W
价瑰宝,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其贡献。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3:18 | 阅读全部
目 录 序
% Y9 @* o, Q8 d6 W*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3 t- j0 @, T/ W: V
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5 l* @/ ~9 c5 n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E" Q. u9 I, E# d! \4 v0 K2 _
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6 G( X/ E% U' x. O8 N
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K5 f8 H9 k7 d" z# g
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4 W! P" p8 C( V* X! {
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 G, f0 L& a; `: Y6 ]) N5 E3 j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 C4 L! b* |2 T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0 T$ `* n# @4 j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a9 V) p  I5 G& D6 [* q% i( @* C
一、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 m$ x& K# Y) v; A9 `3 L6 Y6 g! H0 l
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T* K+ N6 h. H0 _/ i: ^6 G1 A1 i
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9 m/ q7 O' z6 T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 b! F% C: x9 Y* a% l5 X; t五、针灸等非药医技的中医原理
0 m8 s" @6 B2 U- j/ [/ T9 l六、核心价值在技术原理
! D4 f- W9 R: Y" d第四节 贡献远远超过四大发明. ^# w8 c0 r0 r/ X# h1 N) `
一、改变了世界的四大发明
* q( y$ K9 `' m4 x3 `& Z5 Q二、中医的贡献将超过四大发明
+ c8 ~- G) n; J; c 三、迎接东方式文艺复兴
9 R! D% p4 l2 v- b5 z# p第二章 中医 5000 年创造四大奇迹 3 ^( N  t3 l% y5 \/ [
第一节 世界多元医学中唯一不中断地发展至今# Z2 R9 q2 e0 |2 ]" I
一、多元起源的医学大都中落断脉0 R) Z' z; B9 \3 w8 g2 n
二、只有中国医学一脉相承连续发展至今/ `6 J/ a+ V* c
第二节 中国多门自然科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5 N) c+ Z# [' b& y. o' ]& @* G- F7 l
一、中国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进程( n% V6 Z1 {1 q% w6 n- @5 [
11 n9 c/ C" m$ ^" z" N$ T0 q
二、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至今不能融合/ O- `, S$ B& m% D- }/ x* n$ N
第三节 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至今主导临床
, k5 F2 _) u& N0 P2 V一、秦汉时期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
% `; x( v/ n  i二、两千多年可靠有效,至今主导临床
5 ?; T1 ?+ ?1 Y# s) J第四节 中医是世界上第一门研究复杂性的科学
0 z$ r. ]  r6 G. I! K一、中医是复杂性研究的先驱
$ @9 O( m' `1 w, m( X二、中医的复杂性研究引领新的医学革命
9 I8 w5 B: D% y+ V* s4 Z第五节 中医创造四大奇迹的四个条件  G3 V8 M3 ]6 L' Z
一、以人及其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
/ K6 a2 ^9 z, k2 K% g! [3 N" M二、掌握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 F3 }& a4 j/ i
三、中国社会长期统一稳定繁荣/ w: r; x/ F' h# ?7 Y$ N+ P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1 X2 A6 j! w5 o第三章 20 世纪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 6 B- X+ X: R! ~7 c9 c
第一节 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
1 F" B! q0 Y- [) S9 u* \一、前无古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1 ^# C3 B" R. R. e! {二、证明中医与西医不可通约) B' X/ M( z4 I3 I/ b
三、破解“不可通约”导致中医复兴$ \. w5 N- T6 |4 M+ @
第二节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
4 }# {/ t1 t: u- c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中医现代化研究# ~" }* T6 ~! r' F, g4 o
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科学所难解
2 m  F; G" x% B0 I% u- z9 I/ p三、破解中医难题导致中医复兴和科学革命
. Z$ m+ s/ n- o  I第三节 中医走向西方世界无轨可接
" ?8 L- |8 A2 H- L% B3 A一、中医西进无轨可接
8 t" Q* J) ?0 a+ P4 S; j二、中医铺轨西进必将全面复兴
- j! {$ E" ~9 A, S" t. v; q三、中医复兴,关键在基本原理* z, n- S$ v; T3 _
第四章 系统思维原理 2 Z  W. e2 e+ N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还原思维. ]  F8 G% u$ H" U7 j* m
一、思维方式决定学术视野
6 j- w! h: \, ^! o" H- x二、什么是还原思维3 Y: j. t1 V: X( u- p
三、西医的还原思维及其局限; u) j  W% g1 k, K0 K
2
: h5 U" n/ Y* R' b3 z7 L- G: J1 e第二节 中医学的系统思维
* Y9 h. F8 T) }" p$ A! @2 ~一、中医系统思维的现代研究
/ l$ @- Z3 i' Q3 V  e$ y二、中医系统思维的两大根源' a% H" M! S: F* [- q. h7 ]
三、系统思维是中医学的精髓" K2 _# G( v0 x, n# h4 ^* _" p
第三节 中医系统思维六原理( T( I4 @2 L6 @  H# |
一、元整体原理
6 \6 k8 `$ z( z# [4 q& B+ ]二、非加和原理) D  n' G; V. j* D
三、有机性原理) m6 @# [& O( X3 a" Z. j0 M
四、功能性原理
* Z2 M9 G" m: S, r6 ]/ @4 N五、有序性原理
1 l% r' a+ G4 H6 f  f$ }- Q六、自主性原理
9 N/ m& ]3 |: G第四节 新的医学革命走向系统思维
: n% q6 H& q5 ], [: E: @一、科学思维发展的历史逻辑
  f/ O$ A1 G1 `# w" Y% u  V二、研究人必须遵循系统思维
* _9 n* o3 [0 W  P三、发展为医学的系统思维7 B: a* k3 S/ b$ K) W
第五章 以人为本原理
3 s$ h7 [: _5 ]9 V; T% y" F 第一节 以人为本,还是以人体为本
4 f; O5 d5 o: ?1 A  G( a! c一、西医的人体为本原理2 o( O; v" R. `  Y2 ~7 R
二、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6 U6 ?6 D; V! z- `& Z# x1 J8 Y# A2 c+ `
三、中医的以人为本原理
% t6 ]6 D9 d: d& T 第二节 人的本质在于生命运动5 Q* _# S% g3 n6 R, v+ A! v
一、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认识9 j* D$ y* u2 V  v
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 u; d1 z4 R  [0 V三、生气通天,人天相应) }0 w7 ?, X2 `8 B1 ^7 p
第三节 健康与疾病的生命规律
* e) h. {2 J* ~1 j一、气机,百病生于气+ ^; Y; p/ t* y2 I6 u3 W9 t
二、中和,失调为病
7 [7 W! L7 C9 M6 S三、元气,生生之道5 B" M/ q. H7 }
第六章 超解剖原理
* L# u; s' }4 o9 V4 Y; A第一节 西医的解剖原理: D6 ~. ~0 H: b% ^, u8 p
3
! v+ n* K* [! ^" j: v% t一、西医解剖原理的形成
( z! c* A* e1 S. l二、西医解剖原理的观点
3 w; j  B" J/ V三、西医解剖原理的局限/ L, g3 D* H* H$ a1 \- g- o# @$ }" k
第二节 中医的超解剖原理5 |+ m$ x9 v  P( d$ |7 M
一、中医的解剖研究与超解剖研究
1 I1 M0 N3 S. U! p; O二、张仲景与盖仑分道扬镳
5 ]  a$ V+ B. G* q! X三、中医超解剖研究的特点, ~2 c% S+ Z6 ^, D( |2 Z" V3 k
四、中医超解剖研究的贡献& s. F8 y9 V6 t/ d
五、现代科学的超解剖视野+ W5 {( r, E, b0 Q
第三节 经络和五藏的超解剖性
! E# U! P, G; Y3 Y$ K一、经络是人的超解剖系统
) [, \$ M% s" h; Q4 ?% m4 E8 r二、现代研究证实经络的超解剖性9 D3 J) I; w7 J& C
三、五藏的超解剖特性+ ^: X1 ?" ]) S. B7 ~6 j
第四节 结构的发生和调节机制
7 c( G! n3 M2 W 一、生命的结构就是过程流. x: c/ Q9 [" Z" A' N1 ^& V
二、区分功能 A 与功能 B
) o& D+ B# K3 \* x; |/ {" X三、结构病变与功能病变的关系复杂: z# G9 A/ `8 W& P
四、走向医学的超解剖时代
& X5 Y8 g- }4 n: }0 M第七章 辨证论治原理
4 W. C: o5 R+ i/ o3 ~7 q第一节 中医独创的辨证论治- }% Z* w9 N3 m' w: [! f1 ]
一、从辨病论治到辨证论治
! R0 i% Q8 M! ~& M6 d) [二、独创的辨证论治法则
8 C+ x. O9 V" M- r4 `三、辨证论治的三大贡献
3 t% f. q' v. K0 t4 I第二节 “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3 N! j4 S: q4 l
一、“病机—病证—病候”是个病变系统
$ Q, S% q4 w: @2 a, \/ Z二、“病机—病证—病候”是生命运动之病
* M: I+ x" G. V3 d5 H三、“病机—病证—病候”为中医独到发现. i  a3 U7 d* V) Z/ U; F
第三节 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9 j6 _3 l; k  B+ {5 A一、“病证”概念界定
: G" l0 r3 c' U9 U1 p. l二、病证本质再深究
/ O- B. s( q+ Z& v7 W. Y$ {4$ `' g0 E* i1 [
三、病证是生命运动态失常' H; J6 G, q- N6 ~: N/ F4 g
第四节 病机,生命的矛盾运动失调
8 R8 C& U8 E2 z+ ?$ q一、中医独到发现的病机! N, e' s1 ]& H: [) ?
二、病机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9 `- p: D  e8 v! ^# ?/ B1 j
三、病机是疾病防治的枢机) f# F0 F( C+ b1 r6 E. A. l* j2 U
第八章 生态调理原理
  l% J( X, u" j" Y! q' l第一节 疾病防治,生态为道
) D1 J* ~* b$ P3 a1 P一、生命之病,治于生命
9 }: m) O2 B$ r7 P4 z二、上医医人,下医医病& w3 T4 s6 a0 \6 a1 e3 c
三、求本治本,气内为宝- {$ b5 E+ [6 c+ ?
第二节 要调理,不要对抗
# w% C- J8 i# e2 p  Y& k一、西医的对抗式医疗2 Q; n1 [5 c9 o8 u7 ^/ N5 F6 [
二、中医的生态式调理( m! W1 w5 ^. t+ {: l" G8 E" I
三、生态调理是防治学的根本方向) I) w: F* ?1 S2 T/ c* Y
第三节 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
. c7 r( r# J/ n一、一只看不见的手( c$ x* U, }4 ~0 _, `6 G
二、人是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7 G1 I$ Y4 p( q$ L; C
三、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的艺术
# y! D3 g: v8 ?" \第九章 中药方剂原理
3 }: k& {" Q. F3 ?% |第一节 中药,中医化的自然药物
) k& |6 t. @- \1 K: \" z一、中药的自然属性
" X& v8 a1 S7 T! K3 W& H  v二、西医从自然药物开发西药+ @+ L) K& L  \4 K
三、中药是自然药物的中医化5 }+ p+ {7 j( M  t$ l
第二节 方剂,组织化的性味和功效8 M/ d7 z6 }! g8 `% C5 t3 m
一、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方剂2 o2 n$ K: X+ ?+ r) o" E( g
二、方剂把中药性味组织化
6 j% Y0 n2 L& E8 H/ ?三、方剂把中药功效复杂化7 A9 }$ A* ~! B% J* v" A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
0 ^1 G$ @0 T. q1 a" l: L, b1 Y一、整体性味,整体功效* J/ W2 I( x7 I0 P" l7 Q
二、药证对应,方证对应
4 I" a+ F; f. y0 i55 j/ L7 o- {& G
三、方从法出,以法奏效, r" E; _  \! J3 x! v, R  T
四、生气内应,转化生效
2 \3 Y4 E9 h* h- n五、知常达变,圆机活法' o" }$ x  s+ \: A. I% @
第四节 中药方剂的复兴之路% S* b$ z) D2 k( @, t' R
一、20 世纪遭遇“铁床匪”, X/ V" q* n3 B0 k3 C
二、把中药去中医化的邪路% b' h0 c' g1 R5 K6 m( N1 w  @
三、关键在中药方剂功效原理' X; D7 O; \: r: B  k
第十章 阴阳原理
- S" p" y1 z2 [- w  i9 J第一节 阴阳学说与阴阳规律
+ f8 i8 Q; D  x: s3 n一、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学说% h* M4 ~& T$ c) k8 c2 }( \  h
二、阴阳是特化的对立统一
+ D- u1 M- P5 C- |# Z3 i3 F5 `1 c三、阴阳的本质是对称破缺
$ S; j: n7 V6 G9 u2 y  D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
: Q: D' E, I5 K, w5 I- L) y一、“太极”宇宙本原观1 b% p/ q& L; J) U% K
二、“一生二”发生观
, w. U. f6 j3 j( f8 e0 P. m9 @三、“二生三”发展观0 |. c% w0 y" R( y3 D1 w
四、“阴阳自和”有序观
  o! F  s% u( i, t五、“本一”元整体观9 A/ e( R3 a2 ~
第三节 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
. F7 O1 b- {+ ^/ e# K) n6 P一、宇宙阴阳与人身阴阳
; _: \7 D! E; M; a" v二、健康与疾病的阴阳规律, D6 a! ^+ |- V7 [, t" H
三、疾病防治要燮理阴阳( P' ?9 c- V' k! J8 P& q
第四节 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 z3 g% `# y& k6 p( [! m2 K8 W2 b
一、以最新科学事实揭示阴阳本质
9 K% G8 T# O: Z  Z: N二、献给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化和中国化4 _( n4 u# B% Y) D/ j6 q+ J+ b
三、发展为人类新医学的阴阳学说
9 t& `: [( ?! v% d第十一章 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
5 e/ D- `! \4 i第一节 中医复兴,势不可挡
5 r" O4 o  N" I* x4 d0 K一、中医复兴的内在动力
+ `/ z$ v& |9 [/ I二、中医复兴的社会基础
7 a8 f' y9 `$ L& B+ d( u6
6 Z$ u1 W- h, y% l$ v. x三、中医复兴的科学杠杆
5 A- [; d% P$ h# u* ]& [. ]/ c第二节 中医复兴是一场深刻变革
3 M) v/ k' b& g" v4 x0 A9 _一、拨 180 年之余乱,反中华文明之纯正- z7 B5 T- ?! }  C- V2 i1 ]% ^
二、以国家之力,举中医之兴
" k# V# {) A/ [+ t三、破头脑失悟,昭战略之明
( o7 M3 O8 g3 F6 a# `% c5 M四、改人才培养,建复兴大军
9 a" b6 e$ q$ {! b: Q' u, I5 i第三节 开创中医第六个辉煌千年
- a3 O. g9 N/ r) c3 \一、复兴就是突破和创新
/ I  W' H6 |0 F/ O二、引发新时代的医学革命
/ F. Q6 T- ]! v, C三、新的千年创造新的辉煌
, P$ ^9 w* h2 c6 s. @6 t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5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
  s' P( j, K1 p5 ]'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 Y: n' e/ m; u( L5 h
9 I7 X7 ^, ~: Y- i# ^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 ...
, J/ m& K' ]! K4 o, V
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e' Y+ w$ T' Y6 r8 y7 @8 G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g) B2 ^+ f5 V# G+ q8 [
营造学、水利学、风水学、灾害学等。中医作为自然国学的成就之一,其成就之高,体系之
8 P6 u# U0 m% i& ~  x9 w大,贡献之巨,在整个自然国学体系中,高高地超群树为一帜。
4 O" m. m+ x0 g3 {: w9 t首先,中医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科相比,成就最高。自然国学在十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成- {/ Q8 d4 k+ `: h0 h! u  M
就,分别达到了不同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有的只有实用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有的有理论+ i# l+ W& J4 |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的发展不足后期衰微或中断,有的成就杰出并领先世界千年
$ S/ |- V$ G4 f8 _以上。发展至 19 世纪,各学科的成就先后与西方科学相融合,只有医学例外。中医唯一地3 p: Y+ Z# z, ~4 V# c3 V2 Z% P
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唯一地不中断地连续研究和发展至今,唯一地广泛有效+ v: z3 D& a; ?4 N$ B
地主导临床实践至今,唯一地不与西学融合而自立于科学之林,唯一地作为中国的自然国学8 U5 u! `; [7 y+ _) K
正在走向现代世界。
& [1 k8 I' `+ H8 S/ W其次,中医是由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形成的庞大学术体系。中医不是单项理论  n8 S* U* h& |7 [5 C8 V
或单项技术,而是包括系列科学发现所形成的系列理论学说,以及由这些理论为原理所转化9 m9 q/ I5 ~2 X6 O5 M
而成的众多技术的技术体系。其基本原理所形成的“学”杰出者有十多种,如脏腑学、经络& \; O) k5 ^1 @
学、病机学、辨证学、四诊学、防治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每一种都达
! g- ?: D, E5 g7 ]* V' N: G+ v到了作为科学学科的 4 条基本标准,即“要有本学科的一套术语,要有本科学的一套系统理" N) M7 W1 X% ]' D
论,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著作,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人物”②。这些学说的每一种都是重要
4 v: V+ s* h. m5 p& L; t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都可作为自然国学的单科成就来总结和评价。 但是,中医是一个整体,是包含这众多学说的统一学术体系,因此,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说, r2 z" n3 _, I( _
和成就相比,中医毫无疑问位列第一。
) P0 E5 W/ z' U: n4 S; b再次,中医的发现度、发明度、创造度、贡献度最大。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来
4 g3 ~" Y( P5 F! x看,中医研究的是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领域和对象,所做的研究、发现、( x* o7 ^7 ^0 p1 a
发明,也是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其复杂和深刻的程度,不但使中医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D: F2 P# r- v; c8 y: I, o& A0 a3 m# O而且现代科学也还无法解释甚至无法研究。从医学的研究来看,中医的学术视野远远地超出& w0 r, [& y1 Y$ F9 k4 L* N, m% B! P; K
西医,中医最基本的发现和发明,都远在西医的视野之外,所以与西医“不可通约”,占据$ [1 E  W* y" e0 [, D

* e3 b1 t. O3 G8 y. H①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i。 ②孙关龙.慎用“学”字[J].光明日报,2001-07-26。34 @6 u; E2 t( F7 r9 @0 ]- i
着医学未来发展的更大空间,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纵深方向。从现代科学的新发展来看,世界
* U% o2 B, U( M的复杂性是最新研究前沿,而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复杂性的,所接触、认识、驾驭的复杂
) D2 d5 P" Z; ?  g0 z1 L性内容和规律,正是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所要研究和突破的,中医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P4 A! d, c  F8 {' ^! d
正在成为这个方向的突破口。因此,中医的发现与发明不仅发现度和发明度高,而且具有极! o( `6 `5 t, x0 y& e$ Z
强的先驱性、先导性,其贡献还要在更加长远的战略性突破和发展中才能呈现出来。* J  v7 H9 x" l& s* J$ o' A
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 h/ g+ }2 D* z' ^
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何评价,成就最高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什么学科?中国
8 u% H* [4 ?" o" ^7 F# q人自己从未就此进行总结和判断,首先做出这种总结和判断的,是欧洲学者。他们根据对欧
2 Q0 S, E7 C- O& L洲及世界事务的影响,明确认定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意
8 N- {: n) X7 N, h. ]# Q大利人卡丹于 1550 年首提,后由英国人培根于 1620 年、德国人马克思于 1861 年、英国人
" `8 A0 v7 c. b4 M/ J李约瑟于 1946 年进一步强调和论证。认为中国的这“三大发明”是推动欧洲近代一系列革
+ E; t2 |7 ]# |4 ]" K8 _! M( c命的杠杆,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间一切事物的状态。后来又加上造纸术,由英国人艾5 D% X1 T9 q' N6 e) j6 F) s
约瑟、李约瑟等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认为没有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就没有欧洲的文
+ G) F" U) E6 S# ~9 C- F艺复兴运动,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发展。
: T! c) i) Q- _4 D9 Q7 G; a7 d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这种重大评价,难道中华民族自己没有话语权?难道只有这四大发0 H' D6 ]; F" E' d- ~1 B
明?没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大的么?
, F1 e1 w9 N+ V! R! A& F, |当然不是,问题在于要觉醒,要研究,要阐明。进入 21 世纪,国内出现了两种重要研
, R4 U5 Q- C4 s. p9 H. L& {讨。
+ a% E( Q% U# U$ v6 ?首先是提出和研讨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即能与四大发明并列的大发明还有什么。7 F5 D  }4 ~& Z2 c( j# l4 m' a8 p
见解多种,选项涉及中医、瓷器、丝绸、青铜、汉字、武术、二十四节气、珠算等,因缺乏
" k9 F; }. d7 \! Y* K6 ^! b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发论者各抒己见,观点难于统一。) N; S+ z* L3 J+ g7 P" ^* J" H* {
其次是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进行评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7 E/ }0 D' z& d( y, G7 D9 \立项和主导,于 2013 年启动,首先遴选出中国古代的“重大创造发明”113 项,然后根据0 f# @- q6 A3 B) r, x0 n% q
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选,2015 年评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①。这 85
7 r) ^8 P9 Q( N: j  h$ V项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内以发明时间为序排列如下。
& X$ S* |, N# y& {科学发现与创造类(29 项):干支、阴阳合历、圭表、筹算、小孔成像、杂种优势利用、8 l' ^3 _, p4 \- b& t4 d
二十四节气、盈不足术、马王堆地图、本草学、勾股容圆、方程术、天象记录、经脉学说、
1 Q" [! w& }! n, r  C四诊法、方剂学、制图六体、律管管口校正、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敦煌星图、潮汐
4 ^- @, R; |) e4 i/ w8 h3 c7 g : Y% L0 v& A) b& y$ e4 i, a$ w8 U& n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4- t! t) U- Y* R" Y: b) {0 l
5
7 \. b7 I: [% _$ p表、法医学体系、正负开方术、天元术、垛积术、四元术、等程律(十二平均律)、《本草纲/ p, c6 N" f# o) Y) Y' e5 ?
目》分类体系、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 {6 X6 B4 s1 D- e& ^* v4 \2 ]技术发明类(43 项):水稻栽培、猪的驯化、粟的栽培、含酒精饮料的酿造、髹漆、养
3 W& Z" o* U( z( z蚕、缫丝、大豆栽培、块范法、竹子栽培、茶树栽培、柑橘栽培、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6 s9 `% k8 `/ @$ C1 X, c. J: i3 q2 u
术、分行栽培(垄作法)、青铜弩机、叠铸法、多熟种植、造纸术、胸带式系驾法、温室栽
9 @3 k. \, `5 P# E培、提花机、指南车、水碓、针灸、新莽铜卡尺、风扇车、地动仪、翻车(龙骨车)、水排、
7 V9 h; o8 t$ n# j6 l! C4 U& L) a; n瓷器、马镫、雕版印刷术、转轴舵、水密舱壁、火药、罗盘(指南针)、顿钻(井盐深钻汲! j% T- |1 f7 C) N+ y7 P+ _- I1 u
制技艺)、活字印刷术、水运仪象台、活塞式风箱、火箭、火铳(管形火器)、人痘接种术。  Q* d/ \- ]) X
工程成就类(13 项):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灵渠、秦陵铜车马、安济桥(敞肩
$ v' u. M2 F3 T) u3 [, i式石拱桥)、大运河、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沧州铁狮、应县木塔、紫禁城、郑和航海。
9 g! e4 w  t  b这种评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拉网式地全面普查和遴选,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
5 \( l  ~* S& w0 X$ v; c' l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本来面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这种评选也有局限,一是只按发 生时间先后排列了顺序,未就其价值和贡献的大小做比较;二是明显地侧重于技术发明,对" N& W' ?2 \( f/ U7 f
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三是对中医的成就着重反映了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且将分成
- l- k' ]9 \5 b7 s# b为 8 项分列,没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医成就。2 S6 I" l2 _" ^0 U8 T8 L! L
本书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就是冲破这些局限,从整体上全面系! S5 N, s6 ~" b' s8 q3 u9 ~* Y8 Y
统地总结和阐明中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揭示其在中国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的第一地位。
0 e  N6 k6 v. g" Q为阐明和理解这一结论,需要强调以下四点。
9 P9 U- S0 w6 w/ G4 Z0 c" X第一,中医的价值和贡献更在科学发现。中医不但有技术发明,而且有科学发现,而且8 Z9 l1 q9 V0 _6 @
更重要的是科学发现,其份量比技术发明重得多。但是,人们对中医的科学发现的价值长期: z# `% P0 b. [9 J1 _- q# w# R
认识不清,至今仍认识不足,必须把中医的科学发现放到更突出的地位来评价。
& S+ h; b4 T+ i4 h! b第二,要把中医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中医既不是单项科学发现,也不是单项技术发明,
) j5 ?5 ?5 i# S3 h$ T而是包含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学术体系,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高度内- I4 m# U3 c( y; O9 T
在统一。必须把中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其价值和贡献。
7 x; f$ {) \. E( D% w5 y$ H7 }第三,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中,中医位列第一。在上述中国 85 项发明创
6 k. a1 b- G4 j" l造中,真正属于科技发明的 72 项,其中有中医的 8 项,占 1/9。而这 8 项成就的每一项,
4 ^' g* m4 C/ v5 U. D差不多都可与 72 项中的各项相媲美,再加上未列其中的各种科学发现,中医作为一个整体,8 O4 z; e8 o" H) r& }0 D8 j
毫无疑问位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第一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3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
# Z7 m2 i5 t  s8 ], V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a) C- l* O2 v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 ...

; X% O) m. ]* a8 f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0 S5 Z4 n0 u- H, a% x' x6 {5 ^; ^
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实早已铸于历史,又在以当代实践和世界性实践再度验证,必将被
6 |$ _6 ^$ y- F- Q0 i- ?4 Y6 I( ^全人类所公认。: Y6 Q3 I' d# {  E3 k# f) Z: @. O# z
恩格斯讲:“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 Q4 c; \+ u& R" ?0 K
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①一方面,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时代条件;另一& f7 ~$ f8 a- V. z
方面,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同样取决于时代条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医的
, B& T/ D4 m( \5 @9 k3 h) B认识不能不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现在是 21 世纪了,世界大变,中国大变,人们的认识大变,, L0 j* w5 R0 H2 r( f$ X
对中医的评价需要也必将是 21 世纪的。 本人在参加“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什么”的研讨时,于 2003 年发表《中医是中国第五大% x. }9 @* f/ \$ r
发明》②,2008 年又发表《再论中医是中国第五大发明》③。后来研究确认,那种概括不符0 z1 o& {  h$ c
合实际,必须纠正,把“第五”改为“第一”,把“发明”改为“科学发现与发明”,于 2015* `( T7 U+ ?+ u$ t
年重新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
5 A* y/ ?! R$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
" O6 ^9 h' S- [& f) G/ I( n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 ...

6 g& Z  N6 h) v7 Y+ N* t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 i: i5 A' h- [0 ?$ v
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医的基
- y- u0 Q# F* b/ E- @+ Q' _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i* b6 l4 `- {# A$ D
科学发现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一部科学史就一部科学发现史,是由系列! E: s! n9 |9 p0 E
科学发现前后相继形成的发展链,医学和中医的历史同样如此。1 _; r, z' [# m- s
本书所论中医的科学发现,不是分类详列中医的所有科学发现,而是突出其主体、核心,
; K3 V& l; u! @  |1 x特别是超出西医、不与西医相通约的那些独到发现。这些发现形成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中医
) ]. t. Z9 _! M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是中医对医学的独到贡献所在,是中医复兴的根基所在。/ Q: o3 g3 _. [8 O
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8 T' R) Y5 ^5 q6 g: N
医学研究什么?有论曰研究疾病,有论曰研究人体的疾病。, V& N) |' c2 e6 |% C9 X) v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西方人长期认为是上帝的惩罚,近几百年才认识到是人体的损伤,! {8 T6 }3 q0 ^  m
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异常,是细胞的内战,是分子或基因的变异。. V8 Y/ h/ `% r6 q/ v9 ]: p$ i2 \
中医不然,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以临床所见的现实的人为
, h# J$ o4 e+ M# J# r/ n标本,研究人的生命,研究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形成以人为本原理。发现和证明健康与% p0 l4 u  k3 V2 ^0 B8 A
疾病之本是人,不是人体,更不是什么细胞或分子。9 E  D7 s' c6 J" v/ W- V
1.人、人病、病人 * v, u( A0 O. Z0 ?6 X
3 p! [! x: @9 |; U5 n" B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8。 ②祝世讷,中医,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J].中国中医药报,2003-10-13。 ③祝世讷,再论中医是中国古代第 5 大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355。 ④祝世讷,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395-397。 6
. G1 ^7 l! N8 x4 b中医发现和证明,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人病、病人”。. D( Z( I2 u, j2 V# G  o8 r
所谓人,是指被称为“人”的生命运动。人不是人体,在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 ~5 V: {7 {9 z! i7 d! O3 J; |6 l  K( o' {
永不进太平间的,才是人的本质——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是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最高水
( D5 ~) f$ |7 {! M+ x$ F平,所谓健康与疾病,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正常与失常。人体不过是生命运动的产物,生命一
7 K8 l2 w& b6 E9 s  T5 f* i7 X8 E结束,人体就瓦解。因此,健康与疾病之本不在人体,不在细胞或分子,而在人,在人的生
( P. w# W  ~2 I. g, W$ J命运动。
6 l5 B% B) y' \- F. [4 v8 k所谓人病,是发现和证明病变是人的失常,是人生病,人是病变主体。一方面,病变不
- I6 t) Z9 T* A- w/ u是外加的,是人的内在病变。如果说人是土壤,那么病变是土壤,不是好土壤长出毒草。如+ x  x3 X) G8 e" G# e7 e
果说人是载体,那么病变是载体,不是好载体加载了疾病。另一方面,人病是人的生命运动
  L9 P2 {2 n6 ?! D3 f0 ~; ]失常,不仅仅是人体失常,更不只是细胞或分子失常。
% O# [7 L0 `3 D! x- k6 A所谓病人,是发现和证明治疗的目标,是生病之人,是要调理失常之人,不是孤立的外! h! e- U, l1 }
加损伤和病灶。故曰,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发现和证明局部性病变是人的整体失常的产物
" f: O4 g. f2 t5 w或表现,因而应将其放到人的整体性调理中对待。% G# o' K# O7 J: A
2.生气——人的生命运动 & A" C& K' ?! \9 M8 g( B6 x, P
医学研究虽然围绕着人,但不同的研究对人的认识非常不同。西医长期认为人是上帝的$ J1 {1 H7 }5 T2 T# z' Q
创造物,亚当比夏娃少一根肋骨;后来又认为“人是机器”;近几百年来把人简化为人体,$ J, F9 U. Q1 k1 j
从解剖台上研究,认为人是尸体标本的生物原型、高等动物、细胞联邦、生物分子聚集体、
1 [9 a9 m2 p  J' d8 D# c原子堆等,失去了人的本来面貌。中医则不然,几千年一直研究和认识临床所见的活生生的' _' P. ~* E. K/ i
现实的人,没有被分解还原的原生态的人。
5 x8 a+ f/ k7 U! u0 f; h) ^中医发现和证明,人的本质不在人体,而在生命运动,建立“生气”概念。“生气”指
5 F$ b& z4 h5 C“有生之气”、“生命之气”,是中医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和概括,是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提
2 z! l% \# K2 o/ w& Z: l出“生命运动”概念之前,最早提出的关于生命运动的概念,在医学领域迄今是唯一的。$ g9 c- ~) e3 I, H9 z
生气概念以中国传统的“气”概念为基础。作为哲学概念的“气”,是指物质运动,生% c4 J8 H9 Y' i; E, T
气概念的内涵是“生命之气”,即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宇宙的物质运动从低级到高级地演进,
' _, h( n; x1 [* M$ q( I; H先后出现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人是最高级的生命运动,生气概念
+ p. I. O% K6 ?  u9 K) k是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抽象和概括。《内经》以生气概念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人的生命运动" E6 s9 ]# v( {5 H, @0 \6 |
及其健康与疾病,是医学史(也是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论著。1 d. q) G5 B$ M) ^8 m
中医发现和证明,健康与疾病是生气的正常与失常。生气正常就是健康,生气失调就是
/ L5 E( t, w! `& E. n9 L3 m, A病变。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故曰百病生于气(不是百病生% v9 a$ D/ t& O9 {" i
7
$ _; t& I' X6 \. X于体)。发现和驾驭了元气、经气、藏气、气化、气机等,及生气失常为病的病机,发现和
# b' Q% L" Q  B发明了以生气为枢机来养生、御病、祛病的规律和法则。
3 v* c# ^9 M/ u! X6 M5 k! ]: B$ {; F+ i, F3.生气通天——人天应规律
' h2 ]" W! r- T) E( c5 a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从人的生命来源和' ?1 _. L  `; v) B# v) m; c
发生入手,从人的自然本态进行研究,发现和证实了以下事实和规律。" @# w  L2 P1 L& E+ ~
第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宇宙物质运动演5 u8 E1 u( W" Y1 W1 J! V! A
化的产物,在距今 300 万年前出现的被称为“人”的最高级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特性由
& ^- u' A2 ^2 Q9 x, t' t) v# Q% N& A" r产生它的天地条件决定。中医发现和认识了这种事实和规律,总结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7 ^% N6 O/ P7 X5 u; ]1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清了人与天地是子母关系,' ^  M, _1 e5 a" D& Y$ h1 K5 x& }
人的健康与疾病受制于天地,提出“天地人‘三才’”概念,把人放到天地人系统中对待。+ }* d; |6 T( K: |" I: _
第二,生气通天,人天相应。中医发现和证实,人的生气源于天,通于天,应于天。认
. a8 x# M7 ~( }识到生气通乎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1 L- P) M  q5 |  u& ~2 d“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与天相! J! P* L, p4 G. a7 v8 n
通相应的特性和规律,并有生气通天专论。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在与天地
0 ?: A- J3 r/ a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产生和存在,这种交换正常就健康,失常就病变。中医最早地发现
* j) z0 j3 N4 `( H1 j* I7 _和认清了人作为开放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规律。6 O# r" L$ i3 ]1 e4 N; U
第三,人天相应的五运六气规律。中医发现和证实,天地运动有规律,人天关系有规律,
6 [4 u. @; I# K* s% o天地变化对人的生命运动的影响也有规律,发现最典型的规律是五运(木、火、土、金、水)、+ K* H3 s4 Q0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的先天生命运动(基因、生殖细胞、受精等)的形成& O" x' g8 ?. o* R
和发育,后天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及健康与疾病的变化,都受五运六气的直接
) [' R& [  O) ^) g# a+ G或间接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规律性,既有大数据式统计规律,又有特殊性个体规律,可做
6 V/ L2 ]& @( M' d; a- h预测性研判。4 f8 l+ c( R8 x; I- \# z8 f4 N
4.生生之气——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
7 D& O$ c# C: G5 g' X" R中医不但发现了人的生气,而且发现了生生之气,即“生”生气之气。这一发现包含以7 u4 T* s  }7 u0 d7 S1 `! J
下几项重要内容。; o2 i8 x4 e' ~- C( h) z
第一,生气是自生自化的。现代科学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才证明生命的本质是自我更
2 X. @9 _! p1 V# J# ^$ \, a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三个自我及其统一,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特性,在
. S0 s! h6 C( Q- X系统科学中称为系统自组织。组织是系统的有序化的机制和过程,自组织是动力、指令、调
9 q; ~. @, h2 Y& \! a% u/ ]# S节都来自系统内部的组织(反之称为他组织),生命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中医所发现的
/ j/ q* R+ b1 p6 F89 I, z9 P+ D+ n! j( z2 c4 O
生生之气,就是“生”生命的气,“生”生命的物质运动,即生命的自我发生、自我发展、( H" ~3 v; k. f' z3 Y
自我调节的特性和规律,这是在两千年前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的自组织特性和规律。生生之( z0 m+ \( c( _
气理论可称为中医的系统自组织理论。
" Q. L5 d1 P1 f第二,阴阳自和病自愈。中医从阴阳矛盾运动的角度,发现了自组织的具体特性和机制,
7 M" m/ |1 b$ A3 W即阴阳自和。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称:“凡病……阴阳自和必自愈。”这是一条普遍规律。
; T9 K7 a3 ~4 M) h8 n后世医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的机制,开辟为一种
6 J5 ~; w" k6 h; j4 i治疗方法。阴阳自和论是中医的又一项系统自组织理论。( t$ K, u) E1 ?$ E: K3 P0 Z
第三,五藏的“生克乘侮”自稳。发现了五藏之间有“生克乘侮”相互作用关系,及通1 P. m5 ?# T2 ^- Z4 |  D# j9 ?
过该相互作用自我地保持五藏系统整体有序稳定的机制。这是不同于阴阳自和的另一种自组
9 V5 b% l% c. `, W6 e: A- c" T* U织机制,据以发展了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推动五藏生克作用防治疾病的调理方法。& f7 P7 X  v- L0 g0 R- n
第四,“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代总结的这“八字金丹”,揭示的同样是人的自组织
7 i' O4 _: ~* S; o0 |% K5 D机制自愈所病的机制。此“中医”是指内医、自我之医,即人所固有的自我调理和愈病的机' F9 ]! z% j8 X% a( M1 P: T
制和能力,是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的另一发现。这也是一条普遍规律,有医家专立“病) `! `/ y, j' D! v
有不必服药论”以弘此道。
6 q/ t/ I5 b; T- N% [5 Y第五,“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中医发现和证明,生生之气等自组织机制是防治疾病的/ y$ I0 {- M! w  g
内在基础,在治疗中发挥中枢和中介转化作用,外来的针灸、药物等治疗作用,都要由其接8 _4 U! C& G* y$ J# `
应和转化,才发挥和呈现为相应的治疗效应,即“神应于中”。李冠仙精辟地总结称:“善  ?0 ^% {" f) n; o
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4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
" S& G+ @. H5 l8 U3 B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 e' @/ M5 R% _5 R/ d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 ...

. {8 ?; f) t" d" D$ i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 C5 B3 K' _; \" I+ J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能复8 @, |' Z* h, L0 w- N; f
杂,有解剖的,也有非解剖的,中西医在这里有巨大的学术分野。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
: F# {3 ]/ X: F1 o! T3 d& Q着重认识了人的解剖结构及其负载的机能。中医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没有作为重点,反而
, h" O" D! m" m, U+ {/ `3 d从超解剖视野,着重地研究了不具有解剖形态的结构与功能。发现了以经络为代表的非解剖
1 w7 w+ ?; t+ y: a8 e; o结构及其功能,发现了结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的发生学机制及其病变,发现了前结构的  T: A9 B& K8 V# Q- B
功能(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形成中医的一整套超解剖视野的发现,是中医超越西医6 t# V0 ]6 ]# `8 h! Y  _
的重大科学发现和贡献。6 p6 x/ X* c# |
1.经络——超解剖结构 : e. v. f: l6 x5 i  p
中医研究的焦点不在人体,而在人的生命运动,因此,虽然研究了人体的形态结构,但
7 W4 S, E; }, K% I/ m- @* X0 f 7 o- c. t. z$ J! Z0 a
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9
2 o5 @5 |% H5 D% X  e+ i' v着重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活的,是运动的,即系统论讲的“结构就是
0 v9 Q5 ~4 e; T" H8 V* G2 \过程流”。它没有解剖形态,不进太平间,不上解剖台,生命运动结束就瓦解,可称为非解
6 Y3 b% u2 {7 V. b9 ]6 Y& J, h剖结构。' k6 j0 R3 y6 Y8 m& F4 C  d; V0 o
经络是中医发现的最典型非解剖结构。经络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基础性结构,“经脉者,
& K% k3 N/ D+ Q$ g+ R) L+ U2 D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中医对经络的发现,不是基于' J) S. @' E- v% \( W$ W9 ?+ i. {8 A/ o
解剖研究,而是源于针灸、脉诊、气功等,在《内经》和《难经》等有系统的总结。迄今的1 l7 `) B2 k0 x9 y, I* j
各种研究都证实,经络没有解剖形态,在尸体上找不到,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是活的“过程
' F$ S/ v2 U# `) z1 h流”。- R3 S' k5 J7 B7 p2 l  I  h) J
2.五藏等多种功能子系统
) j- o4 l% h& @中医发现的非解剖结构有多种,除了经络还有功能子系统。所谓功能子系统,是由母系
4 a1 }9 O/ D  C5 c( o, t统从功能上分化出来的子系统,功能性是其本质特征,结构是功能性的,功能一结束结构就
  n& @- l: l8 ]. H. W瓦解。它们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但没有解剖形态,不可剖而视之,也称为“概念性单元”,0 l/ T8 T8 x' _* E+ g6 v" I* m
较为典型的是五藏。
) w+ i$ N5 m0 H, f4 v3 O( P( |中医认识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五个解剖器官,同时又发现了心藏、肝藏、6 z2 q/ I/ c0 D! B1 s$ k- J! Y" X, b
脾藏、肺藏、肾藏五个功能子系统。迄今的研究已经证实,五藏的生理病理等内容与解剖器  R+ K8 }8 ^  l( N
官五脏迥异,也找不到单独的解剖形态,在解剖台上看不到,是典型的功能子系统。
8 s2 M; m% \# L0 r除了五藏,中医还发现了其他多种功能子系统,如“六经”、“三焦”、“命门”等,各有+ ^" r/ i/ r6 m& ?) W
具体特性,但其共同点是超解剖。
6 m% a2 {6 w, f2 ?6 J1 C/ b3.气化——结构的发生机制 # s! J- m4 w# r% p0 b
气化是中医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机制,发现和证实是气化机制和过程形成和调节人的结
1 E; z4 L+ d. l; R: f  K1 z4 {. r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人的结构不是本原的,由气的运化生成和调节,即“气聚成形”,
9 M4 O1 [% K: N7 V6 D; b2 I, F可称为“气化结构”。
  w8 O# j  g  n/ l' q" X现代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揭示了人的结构的内在发生机制,即在开放条件下通过物质能# Z7 q! y5 }  V  R% k! [
量的交换和耗散,实现负熵增加而有序化,形成活的生命运动结构。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发现
7 F9 o8 w# Q5 e' a2 m$ f了人的这种开放和耗散特性,及由其形成生命运动结构的规律。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
) e9 j8 |1 N( H. t% ^5 J8 g/ ?) r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始动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结,终极而万/ Y0 o: I+ H5 ^0 v$ r; i9 K& `- a
象皆变。”(《素问·五常政大论》)讲得明白,结构的生、结、育、变,是气的始、流、布、
9 D3 g7 O/ o% N! t3 H: }! Q终的表现或产物。
4 R! E' T+ @3 p2 `6 S# o; r8 x中医的这一发现,解决了医学的两个重大原理性问题。) R. ~/ W8 F5 \/ Y
100 g, J6 r( f& `& @, E! H. e$ ^
11! a/ i& K8 x2 R$ e4 b# B
第一,结构及其病变从哪里来?中医发现和指明,结构不是本原的,是由气化机制和过: G6 J) c: \/ v
程建立和调节的;结构性病变是由气化机制或过程失常所致,“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
) k! g/ g2 X, t$ ~# T+ a行之失序”。① 因此,结构性病变的防治,关键是要调理气化机制和过程。5 q7 M: k" g; L! p, }8 {# T! G8 L
第二,气化机制和过程失常是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西医把功能性病变理解为人的形态结
4 f" }9 R9 U! L构负载的机能的失常,这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但只是表浅、末端的。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远在
- i2 O8 }- n  B# |- B4 G, e$ W3 H此之前,在结构性病变之前,主要是建立和调节人的结构的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异常。它首先
0 V0 a! \% B  @+ ]# I" g0 B是单纯的功能性病变(不含结构性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发展为结构性病变。从疾病发3 @0 B, Q& ?& c$ L
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失常为病是病变的前驱阶段,是真正的基本的功能3 O9 E0 \/ K" S- `( r# J3 m
性病变,比由它引起的结构病变及其机能异常早了一个阶段,深了一个层次,是各种大病难8 b( M1 D( g& E% V% c+ o" T; l
病的根基。中医辨证论治的各种证,主体或大部属于这个层次。
1 A2 D  O. m  p8 ?! x4.精气神——人的系统质 5 c0 L) \* U1 ]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运动有整体性,其不可分解又不进太平间的东西是什么?中医
; P; q/ F! B# d. V. Q* U发现和认识了重大的一项——精、气、神。! Z0 o: `* f0 |1 l# t9 B
精、气、神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整体态。它是整体的,只存在于人的整体水平,把人分解  C. L1 u0 A" `
为各部分就不复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人的系统质。它是活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8 g5 f: e5 k$ B3 [5 o+ L2 [
整体态,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性指征,从整体上呈现出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它是运动的,
. Q3 E' E5 N, W是人的生命的运动态,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有正常与失常之变,正常为健康,失常是病态。
' X* H3 N$ U+ ?: S2 ^  A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u! y1 t0 R6 f3 [2 G
人是复杂的,人的病变也是复杂的,中医和西医分别从两种不同视野,研究和认识了人
: n; X& q* w$ m4 N6 }的两种病变系统。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研究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异常为病,是“器' P* H! m8 G) t1 _2 K( Z
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则超出解剖视野,在认识“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
4 Y9 E: W) |9 j5 _" w变系统的同时,着重地研究了“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形成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病8 U. B7 s, M0 E
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是人体的,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是比“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 X5 M! u0 Q. E2 X
病变系统更加深刻和复杂的病变系统。这是中医的又一重大独创发现。- C" u5 C. A4 n9 F" j
1.未病、欲病、已病
; a9 S$ x0 I& e1 D; ]# S) K. K1 d7 k# m中医研究的重点在人的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动态的,其态有多种变化,健康与疾病是0 h' I* g9 }. n. p: D
两种基本态。从健康态向疾病态的转变,不是断崖式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过程,大体可分
/ h' c( g+ g( d# U4 ~
! `, L+ z- @% z$ p4 G: V①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 E9 D# C& J" g# c4 i1 r7 E/ q8 [为三个阶段——未病、欲病、已病。中医发现了这一事实和规律,总结出“上医医未病,中. J2 p# \) y# t7 l& O8 r
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0 ?7 F$ q3 _" v- f! A: U' s, v中医发现,对人的生命运动进行良性调理是“治未病”的首务。养生的目的是增进健康,0 h' _9 n' @3 F( c" |- f3 W
延年益寿,虽有防御疾病的效果但不是消极地防御疾病,是中医的生命智慧的重要内容。8 {5 p+ J3 t5 D, `) b0 I- W* }
已病是临床表现出症状特别是形成器质性病变。是病变发展的第三期,可以治但为时已
) H, P# O9 _+ i晚,是下医之策,故强调上医和中医要治未病和欲病。西医目前大倡的“早检查、早发现、; S$ `" b/ u$ G# k+ [* @
早治疗”,不过是在已病期内的“早”,只在战术上求早,但战略上已晚了。
8 \' N1 s! V% ?5 ]) G1 |2.病机——生命运动的病变之枢
3 m) w% }6 l" p  Z) f病变是怎样发生的?西医研究和认识的是特异性病因引起特异性病理改变。中医不然,
  E4 j' P9 V* B' k! s" i虽也认识到一些特异性病因,但根本方向是从人的生命运动来考察,发现病变是人的生命运& d* G4 \. T) T: }7 P& U* f( C; w
动的失常,失常的机制就是病变机制,称为病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出也。”①" ]% z3 z0 A' a- @" F
中医发现人的生命是在众多矛盾运动中“走钢丝绳”,矛盾运动的中、和、调是健康,
! |; D3 @! r8 U- p& F0 [+ k偏离中、和、调就失健,从生命的矛盾运动角度发现了基本病机。《内经》首论病机十九条,: v5 k) r/ \& j+ [
其后形成系统的病机学说,全面认识了不同层次的病机,总结了基本的三大病机——气机失
* H6 ?8 g, E* @1 u+ S常、正不胜邪、阴阳失调。& V$ ^6 @) s5 m" a3 U
病机属于广义的病源学和病因学范畴,但不是西医认识的那种特异性病源或病因,只. o. r, }; U( P1 h5 C" o' l( o0 g
有中医独到地认清了其本质。
5 ?% J6 G* G/ d$ |' l+ @" l% d4 W7 I第一,病机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是内源的,不是外来物。
' n$ h7 s  j: V: x! i8 E: \第二,病机是病变的内在本质,即“病变所由出”,病变是病机的产物或表现。因此,
0 U; H+ p% M/ w2 X/ n! p+ [辨证要审明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疗要针对病机,纠正病机之失调才能药到病
( H+ I$ Q5 @+ K0 s除。
% m6 S  g2 t! O* D1 w; r. T第三,病机的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纠正病机要调理矛盾关系。中医发明了多种调理& X, B; X9 s7 a7 x# P$ }5 H
方法(药物的与非药物的,药治八法等),其治疗原理是“调其不调”。病机不能提纯归结为
  r  l5 ~1 D7 E2 M( U. P4 L$ d/ v, m什么特异性物质成分,不可用增损物质成分的办法来纠正。
; ?( O8 e3 \* V7 w3.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 e9 K$ V. m* R6 G
中医发现,由病机发展而来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态,称之为“病证”。病证是
3 ?! A& P, r# B. ^2 u5 J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内容多样复杂,中医着重地研究了它,其基本的或纲领性的内容是+ |% A! j1 ~* K, n* d& W3 h1 r6 O
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具体内容有若干类,现代的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8 M2 O+ ]7 u* m1 \8 a & R# Y2 I. m2 ~8 J0 X+ S
①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 R% {$ t) n4 ~2 a2 P
12
9 ]  O8 Q, g& R: |6 J  |13! U  E; ^2 `2 @9 C9 ~
[1996]列病证 1600 多个,《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7]定义证候 800 多条。' e& H  M4 n5 b
需要强调,病证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不是人体病,不是形态结构的器质性病变,不是% n# H! d8 L! s2 i3 N( g8 x+ W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机能异常,完全处于西医的视野之外,因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不可通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2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 M. @# b( m  |5 }; R2 N
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3 R5 F/ {  B( D2 R
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 ...
3 D8 L* e: A8 f$ ~: ]* G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2 e, E) s, U- n1 t% H7 f
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形成辨6 S5 H+ x/ t; U# [
证论治体系。基于生命运动之病变的复杂,辨证论治也复杂,发展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T/ `, Z4 O: G6 M) g, f% \6 X
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n' s! @+ {2 U; o" d7 o中医对病变的认识和防治,既有辨病论治(有不少与西医相同、相似、交叉),也有辨
, D5 P$ O* }) t+ _1 F! m7 o! V证论治。但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辨证论治长驱发展,成为中医临床防治的主旋律,
2 @7 i; W+ |% Q0 Y( T) I* J彰现出中医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为主轴的医学特色,是在西医视野之外最突出的发
) ~( t4 x5 Q/ O8 S$ B9 v" x现,是对医学的最杰出贡献。
  O, v4 l: c* G总起来说,中医的科学发现不只上述这些,不及之处及一些更深内容,将在本书各章做
) b, z% A, e3 e* `& s2 ~* a3 y具体探讨。中医的这些科学发现,有几个突出特点。①体系性。中医的发现不是单项,而是
; C+ k  {8 ?. d6 E- d* o/ C多项,是由多项发现形成的庞大体系。各项发现都不是由一人一次完成,而是由多人或多世
5 z6 `, h2 |, Q0 p& }0 Y& {: ?代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反复探索和研究而实现,发现的艰难性与发现的深厚性高度一致。9 Z; V5 |$ x0 {" W
②原创性。所有发现都远在其他医学之外、之前,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创性,西方医学至今. q* \/ ~: t1 d0 d9 _
难以理解和研究,甚至无法企及。③先驱性。中医以生气为核心的系列发现,特别是其包含( I5 @  E; Q# [2 j' `
的深层复杂机制和规律,不但超出了其他医学,而且超出了整个科学的现有视野,现代科学
$ k' U+ a4 H  D9 G* D+ {的最新发展——复杂性研究正在向这个方向开拓,中医的发现及其未解难题已经在这个方向, H6 g2 V. I# S
探究了两千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5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8 B5 n+ x, v9 [8 ]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2 i% G+ z( e+ I% a& r% F
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 ...

* u6 r( T, }$ q8 x: w$ H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 ~' J( v1 O6 q3 p
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地创- o( E+ a  _' F0 J: ^; C/ v1 s
造出用于实践的工具、工艺、方法、手艺。技术发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态,即外在
* `8 O7 U% C+ n, {9 n的物化形式;二是技术原理,即内化于技术中的客观规律。技术发明的关键在技术原理。
( E$ X$ M: a) o中医的技术发明是一个庞大系列,它以中医发现的客观规律为原理,转化为医疗技术。+ a& H& M2 `2 b& K2 Z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 2015 年公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中①,
# Z" j  T3 R  N2 s& C! s. ^$ B& ^属于中医的 8 项,即经脉学说、四诊法、本草学、方剂学、法医学体系、《本草纲目》分类6 G& p+ G& x% L% R) r
体系、针灸、人痘接种术。中医的技术发明当然远不只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发明
( R/ F+ `1 `( b" ` 8 Z2 l% J. ~/ Z& M* K2 b0 V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 o* e! x4 |4 j- j) F8 U的技术原理,是中医发现的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技术化,中医发现的这些规律远在西医' W; N% ^8 S( G" R- i7 P
的学术视野之外,因而转化为技术也原则性地区别于西医技术,特别是其技术原理,是中医
* W& w' Y( \8 w+ Q+ q的独到发明。中医技术的复兴,关键在技术原理。
! n. l9 u# U3 z, T一、 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 7 ^% b2 T% [0 p5 d; i3 ~$ j
诊断是诊察和判断病变的临床认识技术,包括诊察和判断两个过程。四诊是中医发明的
& l5 N" |& `5 _诊察技术,它与西医的诊察技术非常不同,其独到的发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6 J5 ]+ }" Z% A$ g: O3 A1.诊察病证的病候
% k- E" {, q" M8 ]8 S7 N# j诊察技术的原理首先是诊察视野,中医四诊的诊察视野与西医不同。西医诊察的主要是
+ B0 T5 D/ |4 s/ f' Y, j8 I; \“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诊察的主要是“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
& A: f2 z( y8 ]" O$ R+ I医虽然也有辨病论治,但其主体或主旋律是辨证论治,是诊治“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5 p1 C1 n* r  i5 ^# S1 j$ ]( Q- B病变的发生过程是病机引起病证,病证表现出病候。临床辨证是逆着这一发生过程来认; J" X0 F  S, V; t
识,即以四诊来诊察病候,据以判断病证,再审其病机以治。病候与病证是表里关系,病候) D  O. Y; F6 r% K; Q
是内在病证的外现信息,四诊是来诊察这些信息,可据以辨识内在的病证。% X" T/ v+ n5 N$ i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从四个方面来诊察病候。病证呈现于临床的病候众多,一证5 e$ y! I6 h4 o( o. K& a
有一组病候,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候。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大数据规律),发现3 n3 v& a$ _! y1 @+ B
四组病候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包括气色、声息、症状、脉象等。各种病证都会从这四组病候6 j" f6 `& u% m
表现出特定信息,从这里诊察到不同的病证信息,可据以分析综合辨识其对应的特定病证,
" s4 |  v* H( q$ ~9 y! z; f6 N从而得出对病证的诊断认识。
" i* `( S. U7 z, E3 E! B) y2.藏象规律的技术化 ; j4 S# |0 H4 f" J
藏与象的关系是中医发现的一大规律,即“藏藏于内,象现于外”。藏是本,象是标,  Y" K  {# M! q* ^: J3 \" x
藏变引起象变,象变表征藏变,据象变可知藏变。将这一规律转化为方法和技术,就可以考- ?( T) W! H& X2 M, ]8 m
察象变,据以判断藏变。+ u. Z& l/ V; [; v  g2 P0 W3 a
四诊就是藏象规律的方法化、技术化,是关于“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的藏象规律. Q& t* o: z' `/ I) _
的技术化。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和病证藏于内,不可直接诊察,而病候
2 }5 E. ?: v/ d* h6 T; X2 n现于外,“候者伺望也”,可以诊察。藏与象的关系决定着,“视其外应,以知内藏”,故诊
/ M6 D, F* O9 r察象变可判断藏变。“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5 o7 _5 f# E7 Z( e. H5 D/ r7 B
(《素问·五藏生成篇》)
" u/ z# m( ?! {) R4 g藏象规律不仅是藏变引起象变,而且是特定的藏变引起特定的象变,因而可据象变的特, c; B: q( S; a7 c' b: h+ N
征来判断藏变的特征。经过几千年实践反复验证,中医发现和掌握了象变与藏变的一些特异( t" T; G/ m: ^3 L/ h: q, h6 J( `
14/ I0 l- C, l0 x8 P
性对应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望闻问切”四组病候。每一组病候都包括系列病候信息(如3 ~, [7 m5 [1 f* g, Z) N# e/ v
脉象的 28 脉),每一种或每一组病候信息都对应着一种病证,因而可从所察病候信息来识( b" i/ W) h7 z. y/ ?# j/ y
别判断其内应的病证。四诊与辨证的关系,是诊象变以辨藏变。
3 k- W" l, k; {5 X3 C3.黑箱考察原理 # L" F; y/ t% k
望闻问切只能诊察外现的病候,不能直接诊察内在病证和病机,因此被人批评为不透、
3 {0 v  f9 ^# q1 `- W3 _/ d1 Y不清、不准,大大落后于西医诊断。这种批评文不对题,是不懂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懂中医0 M5 u5 S8 [: x( T4 C" Y" ~
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懂西医的现有诊断技术对这种病变系统无能为力,+ ]2 o. b. |8 r- o7 ~
更不懂这种病变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需要黑箱考察,而四诊正是这样的黑箱考察。
9 ?/ H& J2 o1 G; C9 T. J$ E9 ]' @“黑箱”是 20 世纪控制论提出的概念,指没有(或不能)打开的整体,不了解其内部! a$ t% [0 k  n" @8 r
结构和机制。反之则是“白箱”。黑箱考察和黑箱调节都是黑箱方法,其原理是在不打开系+ V: X# H2 J" u
统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考察其输入、输出,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给以输入,考, E" ?! c  i$ |8 J5 |: m  v
察其对输出的影响,据以判断输入影响输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输出的变化特征来判断系
, I& l! ^/ C$ k; ^) i1 B: Z" \; p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变化的特征。可据以给予设计的输入,影响系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将输出
! p: k- W4 u9 q, O9 S) B1 g调整为设计的状态。. F2 I6 v* }1 Y0 J) w! u7 j
西医的诊断技术是白箱考察,中医的四诊是黑箱考察。中医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
  J0 m6 R. b: u. v! _3 `病变系统,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变,不但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也不可白箱化。第一,它不
% A: I6 G: N+ p- A! X2 }& e是形态结构的异常,不可做解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第二,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迄今
% v' G+ K) S! S' R6 Z. k) A还没有对其做白箱检查的技术手段。第三,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失常是整体的,临床诊察不能" s( b6 h& {3 c
进行分解,也不能改变生命运动的本态。因此,迄今没有对这种病变系统进行白箱诊察的技% W  c( t% Z+ C6 R) d
术,只有中医的四诊是合理、可行、有效的。4 t+ q$ o4 s3 `  b/ G7 U
四诊从象变诊察藏变的技术原理,是典型的黑箱考察。黑箱原理特别适用于两种情况:
! Q7 x, }' N4 [; O/ j5 `: R3 T一是没有条件把研究对象的整体打开;二是要求研究完整的整体(虽然有条件打开也不能打
; S# q0 |; E  |( \6 E0 f" e& H开)。中医研究的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既是没有条件打开的整体,又是必须从整体4 T( u' ^0 S  w" x7 s
上进行研究,既不可又不能白箱化。因此,黑箱考察和调节是唯一可行之路。中医的四诊是" W# S4 I6 j9 O% Q6 t/ K
这种客观必然的逼迫和驱使,是逼出来的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发明和运用了黑箱方法,成为
- e" _. E4 t3 v. D& E* n' n1 }+ `7 q黑箱方法的鼻祖。3 i; ]3 {1 t& V" g& \2 _7 [0 [
事实上,不只中医,任何医学,只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都会面临不可打
6 Z% X# F+ r% `2 O8 ?% n( h8 r) A开的整体性,都不能用白箱方法,只能用黑箱方法。特别是临床病人,永远不能随便打开,
( h# O  N$ [5 a0 @& H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白箱方法,在黑箱前提下局部白箱,黑箱原理具有“万岁”的性质。1 R1 k' I" f% d6 ~
15
& b6 Q! a4 i' @当然,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将来可以进步到“水晶箱”——透明的整体①。
* a, I- S- j0 e- h* z! b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 r6 u# K) B2 x: S2 j3 M+ w6 h* ^6 k+ e中医发明的防治技术丰富多彩,其目标是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对其发生的失常进行调理。
! j0 I! @/ J: o包括防治原则、防治方法、治疗技术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具体方法众多。其基本原理是治本,0 V$ x" A1 i' [$ ?8 Z* o% j
是对变化中的人的生命运动进行斡旋。  Y$ G# H5 Q! d5 {- s0 j
区分标本、重在治本,是治本原理的首要原则。“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3 R4 @# a8 P+ d% V; J5 I不知标本,是谓妄行。”②标与本的划分是相对的,治本原理更强调对深度病本的调理,主要
: h; q; c. I$ |4 c有二。
3 J% D  c4 ?* g2 V7 j第一,病机调理。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是源,调理病机是釜底抽薪,. l+ J+ ]3 X5 z# K4 R
治的是病证和病候的源和本。辨证要审病机,治疗要抵病机。" B9 K) \8 Q9 h3 ]
第二,自主调理。即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通过自主调理以御病、
" O! ]% m$ i: @( |5 E$ r祛病、愈病。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自和、推动五藏生克自稳等法则。所用中药、方剂、针
% o, j6 H( L6 a) R; ~6 d3 J+ G2 r7 Q灸等,注重其深度作用机制,即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调理功能转化为疗效。这是一种最高级2 h6 I$ x9 c0 {: L
的防治艺术。
) x  a  I/ z1 P3 {3 A- z7 \治本是生态调理。一方面,治疗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它是自然的生态过
7 Q7 U) q6 x7 k0 y; s. E7 T$ C程。另一方面,所用的治疗手段来自生态系内,中药源于人的食物链,作用于人的生命运动。) r, J, Z4 h/ ?2 E
因此,治疗是生态系统内的生态调理,治本越深,其生态性越强。完全不同于化学治疗那种- j3 o5 e" Q: Y! e; G; i4 h
外源性干预和对抗性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7:5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 P( P; z9 u! h) d
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0 a, h  j3 ^, q% ^  @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 ...

" L; O; \- R( g3 Z* M4 t6 V5 l( Y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 Q; A- W# O$ F
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自然药物;
8 u% @# K2 \, h二是对这些自然药物进行了中医开发,把中医原理贯彻于中药,成为中药原理,使自然药物
$ ?* z. p' }7 A0 m7 g( P6 I: O中医化,变成“中医之药”(已非“中国之药”,白马非马),这是中医之于中药的真正发明7 H( m2 Q  r; [) Z4 L1 e2 ]+ v' o9 T
所在。2 |! p6 D0 s5 N
1. 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6 `) E9 v! L! [+ H; b/ Q2 ~发现自然药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毒药以供医事”,“制”才是真正的技术发明所在。
# f& I) q8 m$ @' k! P中医对自然药物之“制”,在于将其变得能供中医之“医事”,即为辨证论治为主轴的医事所
' u& w  p( {- D7 v用。为此,选择和开发了是其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升降浮沉、归经等药4 |6 `( B9 a, a& Y- w* l- C

# o4 Z* v  K3 N( x) x2 @①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8。 ②素问.标本病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324。0 A- J0 l9 U  E. o; M4 e
16- \: g* t, P+ U; x
性(而不是别的,如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这是按中医原理对自然药物的性效的选择和开( f) p) _7 d6 Y
发,是将自然药物的中医化。用与不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中医化与否是关键,
. \6 I3 H# t# b3 P) S是中药与自然药物的区别。抹杀或弃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就把中药去中医化,
9 n7 c; H8 e' H; v3 ~9 {变成与中医无关的自然药物。5 b% j# `) e. H: G+ C; O
2.药证对应
% @$ U1 P" w' R' Q: w8 D8 ~$ X1 a( [  i“药证对应”是自然药物中医化的核心,是中药的首要中医原理,是中医之于中药的首
7 c2 R5 K! T: c' p; @6 Y要发明。中医对中药的开发使用不是任意和随便的,而是按中医临床防治的需要,按中医的+ `( m# J" h  U
基本原理来开发和使用的。之所以开发和使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根据辨证论
1 _! c. z8 k6 b# o. k8 s& c# w: o& w治的需要。因为所辨治的病证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才选择和开发了对这些病证有# x5 q6 a6 ]5 ~4 [+ l9 |( Y- O
调理作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这些药性的本质是药证对应,是中医化的药性,& d) W. o2 K5 i. I
是中医的药理,是中医原理在中药的贯彻。丢掉药证对应,就丢掉了中药作为中医之药的灵/ H4 E: D! [: n% B& X' G- T
魂。
6 U) U0 q) c0 `3.生态药性
! C* S( L, i. T4 z% B/ Q0 e- q( ?' a中医开发使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的自然生态药性,是中医之于
8 j7 O+ F7 ^: ^" U& ~中药的又一发明。与西医把自然药物化学化、成分化的开发迥异,中医是为调理人的生命运+ d4 T" r8 p: i( }# I4 A
动而在人的生态系统内,开发和使用的中药所固有的生态药性。中医在此的发明点主要有五。
% m: Z8 P3 w% {% g) m2 G①自然药性。所选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药物的自然本态属性,不是人为加工
$ |7 e0 r1 U' y- w' w# X8 U0 {  D5 n改造或制造的,是在同一生态系统内,以中药的生态药性来调理人的自然生态失常。②效应/ g9 G2 i+ g, M$ E! L% a( c
药性。中医对中药药性的认定和使用,根据的不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而是“愈疾之功,非3 B3 b$ d2 g5 a% [" x1 A8 O  S  v  T
疾不能以知之”,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治疗效应。药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都不是线性的,
' e" r0 a* h" w$ z8 n5 D而是非线性的,中间包含若干复杂的中介转化环节,没有西药那样的特异性。③生态作用。
* m" P; y8 O. D  P% h9 o中药的作用有些是化学的,但多数情况下比化学作用复杂得多,是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生态性4 M$ X! X* m8 [7 f; m
调理。解表、清热、祛湿、泻下、安神、开窍、理气、理血、补益、消导等,是比化学作用
8 p4 v% l. p3 K0 `) A复杂得多的生态调理效应。④整体药性。中医开发的中药药性,属于中药的整体层次,不可- m( G* X" |$ k, Z5 o, G# w* B
分离提纯为其成分药性(寒素、热素、温素、凉素等)。中药药性又源于和从属于其生态系# P1 W& k0 V! g$ V) c8 h1 j- I
统(包括天时、地气、阴阳等),用药也是用其生态系统特性,不可分离提纯。⑤加工炮制。. `# R% ~# o& u3 O( q
为调整和优化中药的药性,发明了加工炮制技术,有修制(净化、粉碎、切制等)、水制(润、
  {- W7 V3 z+ m! ~: |漂、水飞等)、火制(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淬、潬等),以及发酵、发 芽、制霜、制曲等。这是对中药的生态整体药性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更加精准和优化。
# b  }3 ~+ y7 `) t  Q17
7 F. m$ G8 [& p4 ^) d4.非特异功效
. r  l5 t1 n9 h6 t7 v' ^把中医治疗学的治本原理贯彻到中药研究中,开发使用中药的非特异功效,是中医之于
+ x- o* T' t# z( z中药的更深发明。
: c" Q8 x; N& j6 y4 @: r西医药强调特异功效,中医药迥异,中药功效主要或本质上是非特异的,突出者有三。# c) S6 Q8 @" U8 z" r! v
①非对抗调理。与西药的对抗治疗不同,中药是对失调的矛盾关系进行调理,基本法则是调$ N& U8 ]1 k3 Y2 c# }! E: o) l& k
理气机、燮理阴阳、扶正祛邪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
, h7 G; p4 S' M% \8 [" \8 v% _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 t4 B" P% [# S# e- h  q
清、温、补)是针对病机的调理。通过治本,调理病机,收到的是“一推其本,诸证悉除”
! f( g* }7 I2 F! y9 F! K之效。②中介转化奏效。许多中药的疗效是通过中介环节的转化而产生的。已知的如经体内
  W& R. z7 {. k3 I* a微生态系统的转化而生效;由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二次产物发挥疗效;推动体内的器官或功能
3 Y+ A9 _0 _" t2 o过程发生变化而生效应等。③推动人的自主调理。以中药药性作用于人的生生之气而生效,, L) M3 n; c9 _  _$ k1 S
或推动和发挥自主调理机制而生效。“气虚者宜参,则人之气易生,而人参非即气也;阴虚
/ O9 w) K' t$ R2 Y& N者宜地,服地则人之阴易生,而熟地非即阴也。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8 U9 @) ~/ Q* _) b1 O6 ?' z- W6 G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5 C. E) n/ e4 Y3 u* O" w/ a
方剂是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把中药的中医化提高到更高水平——按中医原理对中药的5 O2 x) V$ A- ]9 d
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和使用方剂的整体功效。# L: N9 H6 A. h5 F! x) D0 K
这里的发明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式,即方剂这种用药方式,以一万多种中药,创
8 @% j; k5 Y6 Q! v' x$ L制出十多万首方剂。二是技术原理,即按治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方剂,选用中药,6 r2 x( `' R" e; G0 y
对其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方剂特有的整体功效,使之与病证的复杂性相对应。
+ ~; c6 ?% V/ H方剂的关键在技术原理,它是中医原理在药学领域的深度贯彻,形成中医的方剂原理,. w9 d. w. |7 w! [4 Z
或称方剂的中医原理,是中医在药学领域的独有重大贡献。9 G5 D; W/ z* j1 H$ f8 C
1.整体功效 & x  E- a$ U" F: g+ Z, G! ~9 _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的本质是把入方中药的药性组织成为方剂4 ^6 ]+ C1 `7 C
的整体功效,其规律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方剂的整体功效是在方剂的整体水平“大于”( j$ V% R5 {. ]0 ~! k7 P7 ~& g
出来的,在方内各药那里找不到,也不是入方各药的药性和药效的相加和。方剂的发明,是
( D+ R6 }3 u" B" W% k; \( i4 A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驾驭,是发现单味药的功效有局限,发现方剂的整体功效更加全面,并1 N2 Y/ `7 o0 n+ M- C
且可以设计和调整,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病证变化。# x) C0 R5 K8 Y' s# g

. {! s! L: ^' O8 f1 S$ K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C6 y+ \; S3 o  h" A18. u' J& Y2 c% X$ T
2.组方配伍
: B# B- T8 [/ S" c& k6 A方剂不是药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调配的,要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布8 T! b% Z$ j2 f6 i+ y0 A3 u
局成阵。一个方就是一个局,一个方剂就是一个药阵,以阵对敌,不是散兵各自为战,这是: e! y$ ^3 O6 y# G
方剂“合群之妙”的“妙”处。医家们称“处方如布阵,用药如用兵”,斯为其理。# z0 M) ?2 R/ }9 ~! `  F+ j$ s  Y
组方配伍是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的技术,要领有四。一要根据所治病证的0 {; W% m# _( N
需要来立方,立方的本质是设定方剂整体功效。二要根据所立方剂来选药,以入方各药的药+ V; x0 F7 i( a4 I; q4 X4 k/ K
性为基础,来组成为方剂的整体功效。三要组建方剂的结构,即以“君臣佐使”来配伍,组
" `+ \& p' A1 l, _: K成方内各药的框架关系,是形成方剂整体功效的结构基础。四要调节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 Y; I) j1 j3 Y) E3 h" E* M
主要是“七情合和”,使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协调、有序,达到整体最优。
/ o( y$ t% Q" w6 ]+ J3.方因证立 ' M6 D: w; F6 N: h" X9 {
方剂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目的——方因证立。方剂功效要针对所治病证,即$ s, _+ X6 B" x4 [1 M& T  X
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方随证变。第一,这是药证对应的扩大化。从单味药的药性与
+ Y* H9 V. H- f2 T; b$ y病证对应,扩大为多味药的整体功效与病证对应。第二,这是药证对应的复杂化。以方剂功" V- p8 L) W$ G( x1 ^3 d
效的复杂性对应病证的复杂性。第三,方证对应既严格又灵活。严格性在于必须对应,灵活
& z* {. G. Z" \1 {' V性在于方剂有极强的可调性,能以其多变来对应病证的多变。原则是“知常达变,圆机活法”,0 r8 ?: a+ u8 m4 Z- G! ]
证变方亦变,方随证更,方剂功效可动态地与病证变化丝丝如扣地严密匹配。  [/ e$ R$ l9 P
4.方从法出 + |7 d- J0 Q7 X
方剂的复杂药性和整体功效怎样发挥作用?中医发明的治则和治法是其途径,是方剂的
. U3 b* p5 v  {( q; E: U; A' k生效方式。因此,方剂的设计必须包括生效途径的内容,使方剂能够循此途径而生效。“方2 c9 t5 W2 w/ ?3 B( f2 s. r5 n" A6 e
从法出”是方剂的又一原理。' j* R# v% D: D0 W  {' h3 t
所谓方从法出,是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治疗该证的法则,然后按此治法选药1 j8 h" L- d7 ~, l$ f$ ]1 v9 j& H6 \
组方,通过治法所指引的途径发挥治疗功效。例如“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
' |$ ]6 H3 A$ K7 D6 G# ?/ c温、补),实际是方剂生效的八种方式或途径,立方要设计好用八法中的哪一法来生效。在; M4 F; }  h: x/ [: K, l" x
这里,病证是治疗目标,治法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方剂通过治法这一途径转化和发挥为对目
5 a, b4 j3 R5 T4 n标的治疗功效。因此,遣方用药不但要方因证立,同时要方从法出,前者决定治疗的方向和
4 O! y" b, \, t! p6 \* z$ v目标,后者决定治疗的生效机制和途径,是方因证立与方从法出相统一,药性设计与生效设
% B% W3 ^, I$ k: y计相统一。方剂设计包括生效机制是中医的重要发明,使法寓方中、方为法用、由法生效,9 U( f" p% V4 L
这是一种极非特异的复杂化的功效原理,开辟和代表了未来亟需发展的复杂化用药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