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祝世讷先生阐述中医原理,鸿篇巨制发人深省,真知灼见传道久远
曹东义 发表于:2021-3-19 10:30: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501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3-20 14:46 编辑 7 p  x* V- c2 e

) i4 k4 l0 h; m- T《中医学原理探究》
9 `7 P, z' \: W! ]  n9 [/ s祝世讷著

  v" @! E' z5 u) w) U- J' J3 H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b9 U" S5 e8 v0 N5 T
2019年8月第一版
; w/ V: b# y3 @自 序 7 _, z4 u1 g! ]/ E. @3 D: ?
2001 年开始的,不仅是一个新世纪,更是一个新千年,是个千年一轮的划时代转折。: H% W: j$ {( @8 J
这个转折所带动的,是东方睡狮醒来,中华文明的复兴起潮主势。在拍岸而来的大潮中,深+ l. X' |# k) Z
处涌着一股劲流——中医复兴。中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智慧,( B1 @$ n5 K( h
其能量蓄积已几千年,像压抑太久的巨大火山,欲从高耸的山巅冲天喷发。
. p8 `- {: j3 F/ }) p- J" F中医复兴,已成定势,无可阻挡。这是在非常之时出现的非常之势,也提出了非常的问6 D0 M/ q& K$ s
题——中医为何复兴,复兴什么,复兴成为什么?
( b% C7 H2 W: G: H: p- z: x本书的主旨,就是思考和讨论这一非常问题。
* |8 I3 e0 P) V3 d2 [  A  H首先,中医为何复兴。
# k- g9 X) X/ `2 @& I- K中医复兴,当然需要客观条件,如时代背景、社会基础、文化孕育、科学支持。但本研
8 c. R2 G6 K( d" w- h究认为,更为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中医自身的复兴潜力和动能,其要者有三。一是
' m6 Z+ x& ^, }6 M  W4 |中医的科学价值。中医是中国自然国学第一学,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其发现度、9 ?5 j" W9 h& u; n
发明度、贡献度都远远超过已知的“四大发明”,将全面地贡献给人类。这是中医必定复兴
& R; n7 O' c1 K6 j! x: a之根。二是中医的复兴潜力。中医 5000 年发展创造了四大奇迹,即在多元起源的医学中唯" P2 @* Z) j; h! g' M7 a, g/ i
一不中断地连续发展至今,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至今主导临床,在中国多门自然国8 }: J% D* f( E8 ^" H* n% @
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是系统地研究世界复杂性的先驱学科。这是中医必定复兴之本。三 " b/ l% B: b/ Y  S5 P  g
是中医复兴的动能。中医在 20 世纪进行的三大实践,暴露的深刻矛盾撬动中医复兴。进行( O, H7 i3 a0 L* d$ D# ?
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明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撬动了中医“超西医视野”的研究;
) B. d9 i# s  V5 a1 G) x/ i进行的中医现代化研究证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撬动了中医“超现代科学: {" k' U, F# E0 H6 R/ k5 |+ ]
视野”的研究;进行的中医走向现代世界的实践证明中医西进无轨可接,撬动了中医“超西
9 F+ ?! [, P6 [1 G- ^( t. }9 s, H方之轨”的研究。这些深刻矛盾及其撬动的新研究,是中医必定复兴之力。
; E  ~0 y7 Q6 B( j$ F其次,中医复兴什么。6 d0 Y" D3 R; F9 Z5 |( t; J+ d
中医可复兴的东西甚多,有道、学、术、技等层次。但本研究认为,中医复兴的关键在9 E. [# Q) S, p" p5 I& g
学术,学术复兴的关键在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复兴的关键在突破和创新。故本研究聚焦于中
3 F9 S5 @) S  x* m+ L' [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 D, A& G) F4 p& H5 q, I7 I3 y1 A
中医基本原理是对医学基本问题的中医解答,是从中华文明对医学的基元性事实和规律  d& c9 y" t6 J
的认识和驾驭,是中华文明贯彻于医学的科学结晶,其核心是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
( V  |7 v/ `5 D6 {的特性和规律,它是中医学术的硬核。中医复兴之关键的关键,就在复兴基本原理。
2 V7 V6 ~' f& {! }1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 a% e0 H7 D/ C; P4 y( A
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中医基本原理是全部
5 I$ Q" @, C- [# }5 V学术的真理内核,它像黄金一样重,一直沉于河底很难被人发现。本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 ^9 i9 K0 I/ g0 s0 r$ k
——把沉于河底的中医真理挖掘出来,清理干净亮出其黄金本色。当然,这种努力面临不少
# S. w2 f/ ]' j2 f8 \困难,本研究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冲破。一是中医自身的。中医基本原理已经形成和遵循几千6 g. B$ ^/ x) q9 c7 M
年,就贯彻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也有不少医家曾论及,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正式作为$ \3 o% ~' d7 N* R% u
基本原理来总结和强调,本研究实际上是首次正式的理论总结。因此,许多探究不得不“连6 h/ X7 g( w! u' C
根拨起”地从头开始考察和证明,并尽可能地做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论证和阐明。二是中医
( c  o+ f$ {4 `& w) O之外的。因为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相悖,多年来屡遭排斥和否定,许多重要内容被扭曲、改; b( _2 z" {" k8 U
造、阉割、异化,造成众多混乱和错误。因此,本研究不得不从拨乱反正入手,先正本清源,8 f% {$ A, b  J! H1 t
回到纯正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从中揭示基本原理的本义,再从现代科学和哲学来论证这些原3 C' d$ ^# t6 A* h. \4 E% a
理的科学性,及其在新世纪新千年复兴的价值。
. R4 w" v8 U. d; x# V& {3 [本研究认为,中医基本原理是中华文明的医学结晶,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
( o0 ^; C+ s; D5 E6 ]* y健康与疾病的智慧。其主要原理是,与西医的还原论思维相悖的系统论思维,与西医的人体0 Z" U3 Z$ \3 N6 W
为本原理相悖的以人为本原理,与西医的解剖原理相悖的超解剖原理,与西医的器质性病变
- t; A: o, q- z) r原理相悖的辨证论治原理,与西医的对抗治疗原理相悖的生态调理原理,与西药的特异功效
% A2 @$ c5 H; n6 l0 ?8 [原理相悖的中药方剂原理,完全超出西医视野的阴阳原理等。当然,中医基本原理不止这几
3 G' k% l6 n, k( `% ]) ?条,可能还有更加深刻和重要的,但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书暂且讨论这几条,因为这些是无1 |3 {/ K* x* W+ e' m& r
论如何不可或缺的,希望这种有限的讨论不妨碍后续的更深更高研究。6 I/ _3 y3 \) x- p
本研究清醒地意识到,对于此非常之时的非常之势所提出的非常问题,无法不非常地进
. C" b/ y" [: z: O4 W行探究。探究所向,不能不冲破中医研究的老传统,特别是就中医论中医、以经解经、对经
; U! B. Y& h7 _* C8 N) X典理论作诠释等老做法;不能不冲破“以西解中”的新传统,特别是那种回避中西医的差异,
0 A4 C0 R! V4 ^6 }  M) ?鄙中媚西地致力于以中补西的做法;不能不冲破拿中医赶时髦的营销模式,特别是那种抛弃3 ]% L5 J+ t0 P" W
基本原理只为“应时上市”而打造贴签的市侩做法。坚决地从头开始,从根上开始,回到中; ]  }1 I0 t' C
医五千年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回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正宗地正统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基) W8 ?" F) A5 x& Z1 z
本原理的本义;着重于剖析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的相悖性,揭示其原理性地超越西医的特性
, N5 U; n8 ?# K3 B和本质,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原创和独到;着重从现代科学在 21 世纪的最新发展,特别是- C( k0 u: _# ?# @" o& G! i; l$ s
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来论证和阐明中医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先驱性、超前性,及其巨大
1 @. i2 q0 E# w8 D的复兴发展潜力。
8 J$ G8 g' F# ?5 k% ]这样一来,探究所得的基本认识和论断,几乎大都难寻前鉴,有些见解对于某些信条可
" U! |1 O: m3 n. p! n, [2能带有颠覆性。例如,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技发现与发明,5000 年创造了 4 大奇迹,
- m3 N& R, @( T20 世纪的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中医研究的焦点不是人体而是人的生命运动,不是人体
+ K: m4 Y; w7 F4 X% a$ R) d- H的解剖形态而是“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不是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
9 n& \: j8 w* }* ?0 a# p0 j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对疾病的防治不是化学对抗而是生态调理,药物开发方向不是药( o$ l$ g3 M) g
物性效的特异化而是中药方剂式的药物性效复杂化,等等。探究和阐明这些新认识,是本研
% D: u- s0 \6 k* G7 S$ g& a究切入最深也着力最大的地方,也可算是突破和创新所在。, l. D0 V% H9 r% T: R
再次,中医复兴成为什么。5 O8 B5 u, q) y- ?% u
新世纪新千年医学的新发展,人们看到 3 个可选方向:一是西医延续;二是中西医结合;. R1 a$ K# `, S* t' C3 Y% G& z/ u
三是中医复兴。本研究认为,前两个方向早已遇到困难,正面临着转折,只有第三选项,即2 p$ ]; A% y1 t9 ?; f3 F
中医复兴,才真正代表和引领医学新的发展方向。中医复兴的关键不在复,而在兴,兴字当' x; g9 K; b8 S
头,复在兴中。复兴的本质是突破和创新,将由中医基本原理的新研究新发展导致系列突破
% w$ e. I) ]( W  Q8 N% ]' r# `/ E和创新,引领和推动一场新的医学革命。上次医学革命从 1543 年开始,是欧洲文艺复兴和' H. ]# _* q- t" i
工业文明的产物,其主要成就是今天所见的西方医学。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走到新的十字路口,4 l; k4 m$ \4 q& U1 p+ ?3 L5 @
医学的新转折和新变革将发生在新世纪新千年,它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为基础,所要进行
2 R5 N6 \" H  a- `1 Z% {的革命性转变主要是,医学的思想方式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医学的“底盘”从人体为本转# q- p8 [* S1 \) P5 E1 W- p* d
向以人为本,对健康与疾病的研究从解剖视野转向超解剖视野,认识疾病的焦点从形态结构0 T0 R" Y8 E8 t0 F: Y9 y2 q  ~
的器质性病变转向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对疾病的防治从化学对抗转向生态调理,药物开发
* ~- G. C. A# D% C9 K" }3 ?的方向从特异功效转向药性和药效的复杂化,向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进行& K5 m( Q0 X/ C  M; P" M7 S' u% [% A
全新开拓。其结果,是中医基本原理复兴为新医学的主旋律。
* d, s' J9 O" ?& }中医复兴不是孤立的,它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方面,其发展将形成钱学森所预言的东/ u  t( ^9 m" e* j
方式文艺复兴。钱学森讲:“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改造现, M! m) x$ q  V
在的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① “结果就是新的科学革命和新的文化革命。那是不是
2 Q  ]9 f& ^, P: f- i6 f5 H* c又一次的文艺复兴?这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的出现跟文艺复兴一样的/ G, X% W' V& T3 V' X) Y' O+ P
大事。” ② 上一次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这次文艺复兴是从中华文明的复兴开始,其主导方- P. F6 H0 L% a
向不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工业化,而是人类自身生产的文明化。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人的1 u4 ]( x8 L2 G$ l" j7 ?
生命运动的科学调理和增强,特别是其潜能的挖掘、调养、发挥,使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水平
; n0 d, j5 B) Y2 z7 ?( ?/ Y, ~大大提高,健康长寿高能成为社会文明的主题,人类成员大批成为《黄帝内经》所说的真人、+ o. s7 `+ C/ q  Z+ |+ |/ r9 O  w
至人、圣人、贤人那样的“超人”,那将再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及其生活的基本面貌。
% W5 U! w& l9 y# m0 w本书的性质是学术探究。探究就是探究,虽然尽其所能地冲破了诸多局限,探究到前人5 E1 X1 R6 J* B
未及或少及的一些层次和领域,提出了一些别人未提的见解,是本研究力求的突破和创新所 ! L, `# V. [4 s
向。但是,由于这一课题的非常性,所作探究的非常性,因而探究的不易也非常。时代的局' e7 z" k) Y3 n, ^
限自不必说,而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与这一课题的需要也难适应,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进
/ W* f; Y9 P( b/ S$ Y行有限探究,所得认识不能不有限,不足和偏颇难免。好在,出于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无限热" u1 q/ ]& t* X( k+ u4 @; E' `
爱,我就中医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探究做了无保留的投入,开拓、前进、创新的努力已凝于/ X# C: Z2 I0 S* V' G
书中。希望它吸引的不只是读者,而是立志复兴中医的奋斗者,一起来进行新的探究,特别
- A2 u. D( V* A2 z; r# V是从我探究之不逮进行的新研究,为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9 d9 F# `0 S; `. [0 d" x1 [. ]
祝世讷
  [* N! v2 I: n* _" K1 M( w2018-07-25 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 y* K$ v1 V8 O4 A, J/ Y. A! A) S

7 x+ m1 o3 S3 z1 u1 P7 W- j( @+ p9 c  F5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41 | 阅读全部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8 s$ d1 o2 @/ `. S- |3 H * D  Z) p3 Y  l; l: H7 L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智慧,是中
2 b( ~7 B1 }# X* x3 r* r2 a华文明的生命科学结晶。本书所论中医,特指从远古到 1840 年形成的经典中医学术体系," E% }; ^4 l, q0 u+ \* ]
5000 年了,任何风雨、地震、海啸都不曾动摇它,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高地巍然耸立在地
; K" ~7 D' p2 F# l; P, q5 j+ g球东方。它是个包含系列科学发现与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体系,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最高
  i5 Y! f8 ^1 G- ]1 T: e+ B1 L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一科学贡献。新世纪新千年,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曙光中,迎来
: w" P8 ~0 V+ F( |7 p3 H, A5 T9 a中医复兴的大潮。中医之所以复兴,就在于它深藏着黄金一样光辉的科学真理。
  G0 S" T6 y# I4 T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
& J  Z  z4 o  F* x. A8 n; y" F- p中国国学包括人文、自然两大系列,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在几千年发
* Z! T( r9 ], Y4 t* v& k: v展史上,在几十门自然国学中,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为系统和完整,发现度和发明度最高,8 v- U' o$ a4 Z3 N! V! s
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贡献最大,堪称自然国学第一学。
8 ^, P" m6 d% J5 K; k. Y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 ?' N2 m# t5 S* O, u2 r% y. }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从远古至 1840 年连绵发展几千年,是中国名列世界四大
: o4 b  A* O8 u9 K, U2 i9 ?文明古国的支柱。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数量之大,内容之多,在世界上独有,只要
) C2 T1 O( \6 }" N系统地考证和总结,就会毫无二义地得出“世界第一”结论。4 g1 `) e0 ?, a' C+ X( ~' G
但是,中国的史学研究还没有来得及做出世界视野的总结,鸦片战争就打碎了中华民族
" |+ C9 z/ R( J的科学梦,中华文明血染侵略者的铁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
2 |. d# ]' h) g+ d' k% i: r义相杂黑云压城,中国落后、中华文明落后、中国无科学等论一时成统,否定中华文明、否
9 V6 f) o# @% K9 v' Y定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为学界时髦,就连著名的哲学家也发表专论《为什么中国没$ t, s; D4 Q' Y+ Y; o
有科学》①。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时代性混乱,一场百年荒谬。4 o/ N1 t  M/ j$ m- F- n5 Y5 O
存在决定意识,客观事实一定要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中。就在中国人自我虚无、自我盲目1 }2 v1 h* S3 L# y
的时候,一些国外研究者却从旁观的立场,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发现和认识了中国的科学发/ M7 w- d) q; {# `/ Y
现与发明,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他从 1943 年开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考
0 x, }, l# o" ^" j" d! `, |( ~8 y1 h8 S察,花几十年时间撰成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8 w/ [- ?3 ?4 G* c+ g, T- z
学技术成就,特别是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及其对西方和整个世界的影响。他振聋发聩地提出
5 N) X6 B$ L) L9 J6 X" K一些基本结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时间地远远地超过西方,没有中国的科学发现和9 h+ I5 Z+ H3 t" u; u! f: V% q+ q
( X5 C* S, b' F  y" V1 I/ u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1。 13 X% Z7 T$ C. `1 L
技术发明,就没有欧洲近代的系列革命和工业文明。他说:
6 Q* K: s4 t7 W7 {7 g& }$ i“从我们的文明开始到哥伦布时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常常为欧洲人所望尘莫及。”①
! Y7 k  @& B! E! w“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除了有希腊成就的高峰之外,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高于欧洲,
7 c7 d3 N' M  X+ y0 U而且常常要高得多。”②
& U0 M$ z" R3 T: O% p& N“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实改变了整7 K9 b1 W- U+ o# p$ p# G  v2 \
个世界的发展进程。”③
' j9 K( I: D9 t. t/ o7 U李约瑟考证指出,在公元 1 至 18 世纪,中西方的科学技术交流是中学西进占绝对主导 的。他以英文字母为序列举中国传向西方的科技成果,从(a)龙骨车到(z)瓷器,列举到第! P5 b# N' O6 f; J4 Y
26 项,因字母用完而不得不未完中断。然而,同时期从西方传向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列出
9 O5 y& w. Y7 E的只有 4 项:螺丝钉、双联压水泵、曲轴、发条装置。④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科学发现
) d9 e- |! O" R和技术发明在数量上和水平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y3 z# P/ y: K5 A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了专门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首先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 P% G& d7 @- |: S$ |2 V2 h
史的系统研究,1982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杜石然等编
3 D" J1 ?* r2 d: n# H著),总结了中国从一百多万年前到 1919 年的科学技术成就。此后,出现了多种更加深入的
+ r% ^, V" G( |: ]4 i2 t! E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进入 21 世纪,发展成为“自然国学”研究,2001 年一批学者联名发4 J1 a$ G. Z; W' D1 T( L/ `
表《自然国学宣言》,提出自然国学是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的学问,包括研究自然所建立的科
2 P; `# |0 T+ s! N' y$ {学技术,如农学、医学、数学、天文学、地学、律历学、气象学、物候学、水利学、营造学、
' a* p; |! m6 z3 Y4 N' e: k% G风水学、灾害学等,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其价值和0 p8 N# K# \) Z$ L
贡献不亚于人文国学。提出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复兴自然国学,使其在新世纪新千年为中华
. Y' w5 Y! T  T6 m' U# i- O: ^& r* |2 W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更大贡献。⑤
5 F4 D# C; }4 ^3 V% f( G. T) y5 W自然国学的研究证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之大,远远超出一般
) [. V; l  M5 f% I$ r! O人所知。2 x, u# G1 h+ f; ]9 p8 ?4 b1 E
“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而且曾经长时期地居于世界前列,至少有甲骨文记载的商周以
/ I. |. ?) h6 R/ ]来至 17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在公元 3~15 世纪,中国科学技
% W5 R" \; }$ S8 x, s* K  P+ o( @术则是独步世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长达千余年;中国古人富有创新精神,据统计,公元前 6/ j1 @/ F/ p3 n
世纪至公元 1500 年的 2000 多年中,中国的技术、工艺发明成果约占全世界的 54%;现存的
4 S3 R! k/ W& o) F; s  O
, w: ~2 J; p4 T. T( ~. T( _①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4。 ②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92。 ③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6。 ④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2-145。 ⑤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243。 2
4 X! q! D, |/ Q. n科学技术知识文献数量,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①
- g$ r6 K, Q# l总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辉煌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无* B3 `9 S! L! j0 ~: z( P, C7 O
价瑰宝,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其贡献。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3:18 | 阅读全部
目 录 序& ^# u" u2 t* Y( y9 ^7 s. a6 O
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 K& l6 Q5 t1 L2 Z% O5 Q6 P- {第一节 中医,自然国学第一学
6 q1 [; F8 m& B0 i$ g1 U) z4 ]) R一、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2 {5 {4 z9 \; K" C- E5 z( a9 M' n4 [
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S9 @2 L$ i- M! N: Q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b8 G  C% }1 E& P
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8 R& h9 s* q, j, }5 X* ~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5 A. M( Z( d' S5 D
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5 U( Y7 I0 u0 Q' F) Y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C2 ]# U9 P" G* r: A  G, o6 ?- P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 ~1 v# u$ r5 ]! [- c) H一、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
) s! l, k+ c/ n" `7 I% c# X5 Q4 G! i- p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 L$ ?  j* A3 f6 y8 f4 \4 y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z6 s9 |% g6 g5 b/ C$ @# O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8 C& ?& t6 o* F" p8 R+ D五、针灸等非药医技的中医原理+ j4 D. Y/ J/ n2 R# U/ o+ P4 F
六、核心价值在技术原理
) Z. N- J3 x) R  \) s* q" i第四节 贡献远远超过四大发明9 y" V1 j( }) U, H* f
一、改变了世界的四大发明8 h3 S, [% g: ~, o) [1 o! d8 K
二、中医的贡献将超过四大发明
" b) a+ c) P; R# Y: r% k) b( T3 ~- u  A 三、迎接东方式文艺复兴
) _& U/ k7 f5 w) L第二章 中医 5000 年创造四大奇迹 / W2 H" d% A( l- J! O' e* a+ g
第一节 世界多元医学中唯一不中断地发展至今" R7 I7 O0 z- o2 z! O
一、多元起源的医学大都中落断脉
4 D3 v) r- F6 s7 c) T& B二、只有中国医学一脉相承连续发展至今: ]4 K7 D, y; L, k( C9 H  C! p! o
第二节 中国多门自然科学中唯一不与西学融合; x. l( {1 D4 B, ?+ ?# e9 X+ ^+ j# k
一、中国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相融合的进程* z/ l; \8 u2 [- M0 G
1. {4 P( ]6 F5 R" f
二、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至今不能融合" n2 z$ R" {0 O& u
第三节 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至今主导临床
- o4 ^2 _& d; D+ C9 [一、秦汉时期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
/ E0 U- N& x  B二、两千多年可靠有效,至今主导临床  ?$ N! A$ D* W$ F" x+ Q; v
第四节 中医是世界上第一门研究复杂性的科学
# N0 T8 F: P! O4 p一、中医是复杂性研究的先驱+ F) @) x8 O, X7 D1 C- {+ A
二、中医的复杂性研究引领新的医学革命
$ B  v- h; p8 ]) e0 F" {! e第五节 中医创造四大奇迹的四个条件, S7 {4 e( s2 c
一、以人及其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3 C8 J1 G! B% j7 }0 \
二、掌握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
& y+ A# K* }, {5 s8 I6 j! C, L0 A三、中国社会长期统一稳定繁荣% E2 @3 z: m- S8 S  D8 l6 z4 l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h$ v+ p  P" i8 a
第三章 20 世纪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
3 `4 e9 L) A( o. N第一节 中医基本原理与西医不可通约
: _' k2 M2 i6 k8 u) W一、前无古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6 e# ~6 b1 \! S& X+ I二、证明中医与西医不可通约4 P9 U$ s3 ?+ C
三、破解“不可通约”导致中医复兴/ \: N/ M5 q& W6 }( q  S
第二节 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科学解释不了
; V/ F; M5 I3 s" f* K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中医现代化研究
( A+ l. m7 [6 ?7 G* r  w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科学所难解
" n; w1 M; a7 T: g三、破解中医难题导致中医复兴和科学革命" S) z6 i  M& P2 q. Y: O: `& L
第三节 中医走向西方世界无轨可接) W1 Q9 h3 O! w" h6 S6 |
一、中医西进无轨可接
7 C% a  y4 K4 R4 Q二、中医铺轨西进必将全面复兴8 b% Q8 u& U. v; O
三、中医复兴,关键在基本原理
6 z4 n5 }  n' W$ E; o第四章 系统思维原理 . O- V/ L3 R% Q. W- W0 M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还原思维
" Z8 f; e8 q5 g& `5 h# o( P/ d; t  h一、思维方式决定学术视野$ [9 r, k' w' d, R; t
二、什么是还原思维1 V0 Q: U: D8 j' R2 P& p
三、西医的还原思维及其局限
# Z# M$ M" O$ [5 V5 R& i$ C7 m22 K8 a) ]7 S4 |7 v, J. B5 X# B5 A3 r/ T
第二节 中医学的系统思维9 O4 }; ?9 `; c" Q' F
一、中医系统思维的现代研究/ J; v* u  M3 _" R" Z% k. a$ o
二、中医系统思维的两大根源' R4 ~1 x0 i5 L  h3 K& E& p6 @. P4 \
三、系统思维是中医学的精髓) T( y$ Y4 f& E$ U) w
第三节 中医系统思维六原理; u1 j, z8 O  u0 u& T' I' A
一、元整体原理
/ u# n: z( P( }$ `二、非加和原理
9 o  v9 V1 x! [( b  x! l三、有机性原理. I$ l: x$ V- a& B
四、功能性原理
/ m$ U7 N2 Z/ F/ u8 V/ N0 \' M五、有序性原理& t( g2 ?; }( u( O9 [1 {
六、自主性原理
/ K* V% D" b9 ?第四节 新的医学革命走向系统思维
- ^7 _: ^  i- h4 t+ c* E, E一、科学思维发展的历史逻辑
8 p/ n6 r' w9 D& ^0 Y: H6 c1 t二、研究人必须遵循系统思维
: e* ?) o8 m; J三、发展为医学的系统思维
: t) m' L' z% \: z- ^) x4 R第五章 以人为本原理
  W+ i  b" r8 F4 V7 ?) D 第一节 以人为本,还是以人体为本
8 P9 f' \8 k! K一、西医的人体为本原理1 k1 c' r8 _: s$ e7 f! e- a" K
二、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5 K/ ?* V  u1 N7 c- X! z7 I
三、中医的以人为本原理" ^* Q7 o' K, Q; w
第二节 人的本质在于生命运动
- P5 f1 q! t8 a2 \一、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认识9 [" l5 m3 ?. ~- N3 Z4 k
二、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A6 M" E. j2 [% \
三、生气通天,人天相应$ G- u, j7 }5 x
第三节 健康与疾病的生命规律+ ~' x1 p' K7 c+ H
一、气机,百病生于气
4 Q- \" v9 L  G, j, d' s二、中和,失调为病1 f, A2 h. V! v( D" v# D
三、元气,生生之道0 n& E+ D+ v4 M9 j6 m- j8 l
第六章 超解剖原理 1 @5 O& N) S- ^
第一节 西医的解剖原理! P' j( I8 ~- R
3
* I# j3 x' t5 D0 J1 T7 e一、西医解剖原理的形成
* C" L8 m2 ^' k5 G二、西医解剖原理的观点
3 o# b+ R9 v7 f; n- L三、西医解剖原理的局限
6 F1 N$ E* ?* p第二节 中医的超解剖原理
$ v3 `! k# D5 d一、中医的解剖研究与超解剖研究/ K; A3 Y8 E1 P. v  ?
二、张仲景与盖仑分道扬镳
) L' Q+ i1 a; q5 h三、中医超解剖研究的特点
2 \5 @- A2 J" d3 u3 G( Y: Q2 d3 C四、中医超解剖研究的贡献
+ I+ b& A* x: W- _1 y7 S3 r3 S6 _/ F5 H五、现代科学的超解剖视野7 h' x' g0 a" r* U
第三节 经络和五藏的超解剖性, J" v' \5 C* O+ W# L6 Y
一、经络是人的超解剖系统
* R& _, x. p& L1 A/ }. k) {, _$ ^二、现代研究证实经络的超解剖性
1 J, c' \/ ~9 l三、五藏的超解剖特性
' M/ }9 q0 E; M3 [/ v: M第四节 结构的发生和调节机制
& n- W& X0 o+ _2 t3 G 一、生命的结构就是过程流7 ~) A6 K7 q# t  Y# \8 U
二、区分功能 A 与功能 B
6 W8 J) M. Z' x' g. K# L三、结构病变与功能病变的关系复杂$ A  M) Z2 ^* A# E' w2 y1 @8 }2 q
四、走向医学的超解剖时代9 N2 f+ b1 W) D5 v
第七章 辨证论治原理 7 j& M+ _. b. \  h# M
第一节 中医独创的辨证论治
. i2 d1 h0 M, Z4 a/ M, L$ Y. W: ]  k一、从辨病论治到辨证论治
+ }8 r+ |$ P9 Q! l) L, L% f( D* v二、独创的辨证论治法则1 j. b+ j/ {5 o; y& h, ]" B
三、辨证论治的三大贡献
; \' k0 s( U0 y& h+ c4 m第二节 “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B/ \3 t! k' ]* k' v# K7 _一、“病机—病证—病候”是个病变系统, z; z% _( @, M9 v
二、“病机—病证—病候”是生命运动之病+ h+ @7 @# W4 K' }$ A3 |& n
三、“病机—病证—病候”为中医独到发现
, k- q/ w4 v+ }+ v9 k9 \7 ^1 _第三节 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L" m0 R& E  b% T* I2 L
一、“病证”概念界定
4 N3 F2 X: q$ X# V- W% y二、病证本质再深究
" _; r6 P, c! a) T3 b4
: @9 o7 G" b7 ?" a8 Y, V1 d三、病证是生命运动态失常
' V( Y7 v; M: ?4 u第四节 病机,生命的矛盾运动失调
) C' h3 m8 U" @( s$ B; B+ i一、中医独到发现的病机# o$ G6 O' Y. l) `7 g4 L# c
二、病机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1 Z* x9 F( O+ i) S& Q
三、病机是疾病防治的枢机
% ~. U3 T# i' K第八章 生态调理原理
. a$ |  N/ _' Q, P第一节 疾病防治,生态为道2 W5 ?+ j6 b: `
一、生命之病,治于生命
7 E8 X6 r' |/ R8 ^6 ~3 A! A二、上医医人,下医医病
# n7 g1 Z4 \. |9 Q6 B! ?三、求本治本,气内为宝
" }/ {- `# ~  ?0 @& c, G第二节 要调理,不要对抗
1 I8 c+ o7 k! S+ e/ p& n一、西医的对抗式医疗) p0 `0 W  A3 |
二、中医的生态式调理: A* P( p' V% h
三、生态调理是防治学的根本方向6 N# P% s! O$ \8 a
第三节 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
- G. B/ [( L4 c3 n一、一只看不见的手
2 A/ k& Z5 q. [0 a" p& j1 _& c二、人是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 u4 z$ N* c* S$ H! C; t  z
三、推动生生之气自主调理的艺术
: ?* o3 i9 q9 r. m2 o5 j, Q, t& B第九章 中药方剂原理
) `* A! Y9 S1 D/ M: _第一节 中药,中医化的自然药物6 ~/ a6 {- i2 k: W) z
一、中药的自然属性
# X6 o  }2 w3 d8 s" [二、西医从自然药物开发西药
* q- A( T4 R$ k三、中药是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m& t6 x* A& u9 S
第二节 方剂,组织化的性味和功效0 P2 n3 i, \7 N0 X" y
一、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方剂
. \* B* a# D5 [- y' [8 d! ^; |( l3 [: _二、方剂把中药性味组织化
# M3 I- c; y1 s& x2 f三、方剂把中药功效复杂化0 A  j* n9 \) E1 q' q' u6 a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3 Y& H" S  V3 ~' R& a! D- G
一、整体性味,整体功效
# d7 p7 V& L  @8 z) K' H二、药证对应,方证对应
8 y8 W- l) j% s56 p  r( I& ~) ^" }' r. ]3 y
三、方从法出,以法奏效
& e( K/ f1 |- K# \+ `  N四、生气内应,转化生效
+ ~/ R) f, p5 S* P1 S五、知常达变,圆机活法0 Y. N* ^1 X2 y; B. m5 ?$ s6 |
第四节 中药方剂的复兴之路- N' R( f8 |- _" X* R. D1 `
一、20 世纪遭遇“铁床匪”
! a9 O# r- `. ^- h" U; ?8 R+ s二、把中药去中医化的邪路+ x1 u  x# g0 P- S+ l
三、关键在中药方剂功效原理
* ?% p" `/ ~0 j# A1 O1 \$ L第十章 阴阳原理 8 B4 S1 k4 V  E" \# w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与阴阳规律
" e) K9 o0 n5 S3 \5 d7 @( {一、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学说
5 n- ?2 R$ N2 k二、阴阳是特化的对立统一) k. e& i+ q- ]8 g; L$ u
三、阴阳的本质是对称破缺
' a8 P, a4 R/ F+ v. m% v$ t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哲学原理  Y+ C  M4 x' b$ O2 W- @8 r
一、“太极”宇宙本原观6 s/ P$ |* t- z! |( z
二、“一生二”发生观9 _" p" q& m) j+ n: L3 l2 i, H
三、“二生三”发展观( _# B2 d7 A7 M. i
四、“阴阳自和”有序观
, o6 m% n1 W! p% w8 `' J五、“本一”元整体观2 d; q8 m, V+ B3 M
第三节 阴阳学说的医学原理
6 a- F. L4 m" V, @一、宇宙阴阳与人身阴阳
4 X2 M9 c8 q1 Q8 S二、健康与疾病的阴阳规律! _0 O& H* x6 S  n
三、疾病防治要燮理阴阳
: B9 T* x# w3 Q 第四节 创新发展现代阴阳学说
" m  t2 n- d0 j- X) j& h一、以最新科学事实揭示阴阳本质/ f$ e  M7 o5 x9 X7 P8 `
二、献给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化和中国化
  p. b: i) }5 V: O: o+ k5 F8 Q三、发展为人类新医学的阴阳学说% l3 X/ m1 w5 I0 d# g$ J
第十一章 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 , I) U7 M- t6 b0 w- n8 c2 T! M
第一节 中医复兴,势不可挡
0 c$ z% y; {  J一、中医复兴的内在动力" `" z' U& X3 U/ E/ g4 w2 G
二、中医复兴的社会基础+ _& g: S: n, l! J  N
6
  w# E' E6 x# A5 p4 |, }& M( [三、中医复兴的科学杠杆
: v3 w5 c+ j, `' ]4 M* {第二节 中医复兴是一场深刻变革
6 }+ y  D# S8 q7 L4 T) S一、拨 180 年之余乱,反中华文明之纯正
' h/ F" F  n$ K( o& o/ N" F1 l: }二、以国家之力,举中医之兴
0 w# k( S$ [: J. i( v1 `& H; {三、破头脑失悟,昭战略之明
5 k( H- f/ u9 d2 o2 Z2 l# v- w; m9 G四、改人才培养,建复兴大军
" n9 l; |; ]4 T' i4 d第三节 开创中医第六个辉煌千年
, s2 N/ j( U- h2 P. f一、复兴就是突破和创新' k+ b+ x7 G$ n7 t! e! k4 k: ?
二、引发新时代的医学革命% L& v( t; Y' L* g0 E. Y: J) d
三、新的千年创造新的辉煌
4 {, m' v& f" N! U8 I/ @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5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4
. C: x+ Q2 J) ^/ ]+ w. F, T第一章 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 f) {  K2 A) e/ L8 J) h/ H
8 w- p* k6 h* ?4 K
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的健康 ...
) B- L. l# h# Q4 P0 L$ b
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w) R+ M0 `* M4 e  c, m
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K' w! Q' e' q
营造学、水利学、风水学、灾害学等。中医作为自然国学的成就之一,其成就之高,体系之
4 B" G3 B$ U; k5 P0 c8 _" R大,贡献之巨,在整个自然国学体系中,高高地超群树为一帜。% s3 w4 h% Y* |* A* J8 d
首先,中医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科相比,成就最高。自然国学在十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成3 a% d/ C$ I8 a! x5 U
就,分别达到了不同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有的只有实用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有的有理论
' Q2 |: M2 n2 i2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的发展不足后期衰微或中断,有的成就杰出并领先世界千年
& I' u$ ^+ W& ^/ Z6 p* y以上。发展至 19 世纪,各学科的成就先后与西方科学相融合,只有医学例外。中医唯一地$ x1 ?& k  R) }, K" i
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唯一地不中断地连续研究和发展至今,唯一地广泛有效
" k5 c& K$ @8 U8 {! k! Z地主导临床实践至今,唯一地不与西学融合而自立于科学之林,唯一地作为中国的自然国学
& S. K. x5 N8 J, |  Y正在走向现代世界。
4 ~4 b3 T& B) d5 V+ ~其次,中医是由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形成的庞大学术体系。中医不是单项理论
$ |& L" h1 C6 x$ B; |或单项技术,而是包括系列科学发现所形成的系列理论学说,以及由这些理论为原理所转化3 J4 A' x2 a/ J: T4 b: u& `( Y
而成的众多技术的技术体系。其基本原理所形成的“学”杰出者有十多种,如脏腑学、经络
4 X$ x+ a5 Q) h# S1 v+ I学、病机学、辨证学、四诊学、防治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每一种都达8 K; l3 j: B/ y
到了作为科学学科的 4 条基本标准,即“要有本学科的一套术语,要有本科学的一套系统理
+ x- M' d' A# q! k8 |) m论,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著作,要有本学科的代表性人物”②。这些学说的每一种都是重要
, u; n" B+ t% G3 Y9 S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相对独立地形成和发展,都可作为自然国学的单科成就来总结和评价。 但是,中医是一个整体,是包含这众多学说的统一学术体系,因此,与自然国学的其他学说
) |+ s9 r+ g0 H4 x和成就相比,中医毫无疑问位列第一。# z& f3 ?8 {: ~6 o- t' O
再次,中医的发现度、发明度、创造度、贡献度最大。从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来9 x2 e& T$ m6 F
看,中医研究的是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领域和对象,所做的研究、发现、; v8 |. f) T" y2 p" j6 o
发明,也是最为复杂和深刻的。其复杂和深刻的程度,不但使中医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S! ?' l% v9 ^" U% f8 B
而且现代科学也还无法解释甚至无法研究。从医学的研究来看,中医的学术视野远远地超出, m; _. y- D( T7 A9 l" C, f
西医,中医最基本的发现和发明,都远在西医的视野之外,所以与西医“不可通约”,占据
8 z- P& _) a/ [
6 P8 z, K( l% y$ U7 i% C: x①孙关龙、宋正海.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M].海天出版社,2012:i。 ②孙关龙.慎用“学”字[J].光明日报,2001-07-26。3
7 [. U, U/ m9 c7 |4 U+ s8 ?  q" o着医学未来发展的更大空间,代表着医学发展的纵深方向。从现代科学的新发展来看,世界
" {1 J" J$ W- I& y, _( T- Q, E的复杂性是最新研究前沿,而中医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复杂性的,所接触、认识、驾驭的复杂
  J  y% y: M5 u: K$ ?$ M! [性内容和规律,正是现代科学的最新研究所要研究和突破的,中医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 I: O  x: }9 ~
正在成为这个方向的突破口。因此,中医的发现与发明不仅发现度和发明度高,而且具有极
: _: \/ T2 U: {- h  ^/ ~1 I  T6 K  b- O强的先驱性、先导性,其贡献还要在更加长远的战略性突破和发展中才能呈现出来。
5 {4 I( R! M3 s; Y三、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评价   @" C- r: x: {* M" L! w
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如何评价,成就最高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什么学科?中国. ]7 ^! `& t  G0 y2 {2 C: F
人自己从未就此进行总结和判断,首先做出这种总结和判断的,是欧洲学者。他们根据对欧5 a2 K% Z, k2 @
洲及世界事务的影响,明确认定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意
5 D( f$ z% J0 }/ E2 v8 f) J大利人卡丹于 1550 年首提,后由英国人培根于 1620 年、德国人马克思于 1861 年、英国人
, Z6 Q/ A2 X2 u& m李约瑟于 1946 年进一步强调和论证。认为中国的这“三大发明”是推动欧洲近代一系列革
8 H5 P& |% _4 e$ J) _6 Y- V命的杠杆,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间一切事物的状态。后来又加上造纸术,由英国人艾
& |% u8 r  k6 |, C$ p约瑟、李约瑟等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认为没有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就没有欧洲的文
; Z+ H/ U1 ^+ Z5 p/ @5 v1 U艺复兴运动,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发展。
& p' w6 I6 g$ V2 `9 M* E" G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这种重大评价,难道中华民族自己没有话语权?难道只有这四大发) z" C0 j$ I- F8 K+ D/ }0 i( d
明?没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大的么?
9 f' V7 _+ h/ i: c" ~$ P" R  U当然不是,问题在于要觉醒,要研究,要阐明。进入 21 世纪,国内出现了两种重要研7 i) L" K9 N0 v  G( X) p( H: P# J
讨。
& N' |% [: Z# [首先是提出和研讨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什么?即能与四大发明并列的大发明还有什么。
3 o5 U; o$ W4 v6 d4 y见解多种,选项涉及中医、瓷器、丝绸、青铜、汉字、武术、二十四节气、珠算等,因缺乏, y' Y( k( h" P7 k2 A( D# r
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发论者各抒己见,观点难于统一。
; ]' e$ n- z$ Q) L; t其次是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进行评选。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G" o2 b  x. ]; z立项和主导,于 2013 年启动,首先遴选出中国古代的“重大创造发明”113 项,然后根据
, `* j4 M3 J/ S% e5 E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选,2015 年评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①。这 85
7 Y2 V3 u; Z) ~6 w3 K项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内以发明时间为序排列如下。" n: f1 W& c, B: T0 w8 \
科学发现与创造类(29 项):干支、阴阳合历、圭表、筹算、小孔成像、杂种优势利用、% L6 x7 ^# h2 h  x  F6 E: v
二十四节气、盈不足术、马王堆地图、本草学、勾股容圆、方程术、天象记录、经脉学说、( @$ E( w9 \( }' s) j$ m) M+ X% m" A- G
四诊法、方剂学、制图六体、律管管口校正、物不知数(中国剩余定理)、敦煌星图、潮汐
$ K( J" _- _5 Q- l- M 1 z! f' x% H7 k; B7 d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4  q- Z3 w9 K8 ^& K/ G$ F
5
' E2 O- c- |, I- {表、法医学体系、正负开方术、天元术、垛积术、四元术、等程律(十二平均律)、《本草纲4 J0 f* o- t" {( ~) ]8 g
目》分类体系、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w3 c) U7 u% Y9 K# A
技术发明类(43 项):水稻栽培、猪的驯化、粟的栽培、含酒精饮料的酿造、髹漆、养
5 V/ ?9 G% p5 \" T5 S$ l蚕、缫丝、大豆栽培、块范法、竹子栽培、茶树栽培、柑橘栽培、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 [3 b  J% R% ]& E" B
术、分行栽培(垄作法)、青铜弩机、叠铸法、多熟种植、造纸术、胸带式系驾法、温室栽  ~* x' d$ n9 j. ]7 K0 \, T
培、提花机、指南车、水碓、针灸、新莽铜卡尺、风扇车、地动仪、翻车(龙骨车)、水排、! z: B' F6 `# P5 ?2 u" L/ g+ D; P
瓷器、马镫、雕版印刷术、转轴舵、水密舱壁、火药、罗盘(指南针)、顿钻(井盐深钻汲
& m" k2 P6 g, ]6 t, \制技艺)、活字印刷术、水运仪象台、活塞式风箱、火箭、火铳(管形火器)、人痘接种术。
, ~7 S4 D- \4 B/ h" W& p* Z* a工程成就类(13 项):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灵渠、秦陵铜车马、安济桥(敞肩
' u, w: g2 o# d) f7 L  p% ~式石拱桥)、大运河、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沧州铁狮、应县木塔、紫禁城、郑和航海。, u- i! A$ O; Y
这种评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拉网式地全面普查和遴选,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
; R1 x( L. a1 g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本来面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这种评选也有局限,一是只按发 生时间先后排列了顺序,未就其价值和贡献的大小做比较;二是明显地侧重于技术发明,对
2 {. U+ W: {8 V9 @3 D' R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三是对中医的成就着重反映了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反映不足,且将分成! k# ^2 t/ Y" R- `
为 8 项分列,没能从整体上反映中医成就。5 i1 n" w, v  J
本书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就是冲破这些局限,从整体上全面系5 Z2 r9 d, B7 @8 Q3 D
统地总结和阐明中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揭示其在中国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的第一地位。
4 y! n0 r! M4 Z& J5 g为阐明和理解这一结论,需要强调以下四点。% _* m  ^! Z" ?0 H9 n. U" \* e- x3 y
第一,中医的价值和贡献更在科学发现。中医不但有技术发明,而且有科学发现,而且# V  [- h8 z1 W' n& Z, g* g& P' s
更重要的是科学发现,其份量比技术发明重得多。但是,人们对中医的科学发现的价值长期
' g! a8 Z3 ^5 }# C8 G( |1 w: L认识不清,至今仍认识不足,必须把中医的科学发现放到更突出的地位来评价。3 H7 Z8 D* `2 u: c- P: q  \
第二,要把中医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中医既不是单项科学发现,也不是单项技术发明,
0 f  ]8 s$ Y: D/ u1 j* k3 ~( d7 N而是包含系列科学发现和系列技术发明的庞大学术体系,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高度内3 Z2 @+ y; u3 Q
在统一。必须把中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其价值和贡献。, J" h8 F3 F8 {% n0 F
第三,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中,中医位列第一。在上述中国 85 项发明创
3 T1 r. ?; U: b造中,真正属于科技发明的 72 项,其中有中医的 8 项,占 1/9。而这 8 项成就的每一项,
" b# a1 O! f* J; w9 E/ E' l. Q差不多都可与 72 项中的各项相媲美,再加上未列其中的各种科学发现,中医作为一个整体," }% O- G& I  C( P, X
毫无疑问位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的第一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3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5
  V' [7 w  e  C3 d- A0 ?! Y二、中医是自然国学的一面旗帜
* r) Z) K: T2 e4 \3 F0 v9 c; z自然国学所研究的学问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学、历法学、地学、数学、物 ...
' S# i( m$ i+ j5 o: P3 N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
* \/ w0 B. Y$ r: s% \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实早已铸于历史,又在以当代实践和世界性实践再度验证,必将被, Q* k6 ^/ |/ @0 X
全人类所公认。
, h0 t6 {; G$ R5 ^6 x恩格斯讲:“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
5 Z* ~6 A5 l" U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①一方面,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时代条件;另一
9 Z4 t5 F5 U) r7 |6 ?& X方面,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同样取决于时代条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医的
! t* ^( U5 ~* D, F0 s; j4 q$ z# Q1 ^认识不能不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现在是 21 世纪了,世界大变,中国大变,人们的认识大变,7 z8 f, ~- a0 H
对中医的评价需要也必将是 21 世纪的。 本人在参加“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什么”的研讨时,于 2003 年发表《中医是中国第五大. y( J$ l+ v8 C7 j  }0 C
发明》②,2008 年又发表《再论中医是中国第五大发明》③。后来研究确认,那种概括不符
9 N0 X. J0 h% r# ?! S0 x合实际,必须纠正,把“第五”改为“第一”,把“发明”改为“科学发现与发明”,于 20155 }  ^; `$ O1 i" d* m
年重新提出“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④。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361 a! u; w( N2 z' M& T7 H; m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经过了
' v. i; c& |$ B% w5 i5000 年的实践验证,事 ...
# i0 J$ B! l! Z& j
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 Z! i8 T: p/ u8 c  M2 r
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医的基3 p9 q: P. f6 Q6 ^. R5 O9 E' e) _
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 n3 b$ D- `2 {4 `6 E1 P科学发现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和揭示。一部科学史就一部科学发现史,是由系列
0 E0 n. r5 w. _. a' T2 V5 K科学发现前后相继形成的发展链,医学和中医的历史同样如此。9 E' u6 T$ }# `" F4 O8 ?
本书所论中医的科学发现,不是分类详列中医的所有科学发现,而是突出其主体、核心,3 R2 S* ]0 K& {3 G0 E: t/ g1 M
特别是超出西医、不与西医相通约的那些独到发现。这些发现形成中医的基本原理,是中医2 I9 \5 [# d$ Z. h) P1 Z
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是中医对医学的独到贡献所在,是中医复兴的根基所在。& t. C5 t6 }  A& m; `
一、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
, T: R* K! `! v7 \医学研究什么?有论曰研究疾病,有论曰研究人体的疾病。
# \0 s1 H; J! g$ w) A7 j疾病的本质是什么?西方人长期认为是上帝的惩罚,近几百年才认识到是人体的损伤,
, s5 e1 R' |" Q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异常,是细胞的内战,是分子或基因的变异。4 F3 K/ J5 N, B8 z+ c- A
中医不然,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是以临床所见的现实的人为
2 B' X1 h) K/ i! x  H) k标本,研究人的生命,研究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形成以人为本原理。发现和证明健康与. X0 b& [. |/ f" S7 G0 `- h
疾病之本是人,不是人体,更不是什么细胞或分子。* ^* D1 f) Q- ]/ ?
1.人、人病、病人 ; ]& y  j5 s, d4 \/ x- U; F
; j" Y8 [5 G( x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8。 ②祝世讷,中医,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J].中国中医药报,2003-10-13。 ③祝世讷,再论中医是中国古代第 5 大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355。 ④祝世讷,中医是中国第一大科学发现和发明[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395-397。 6. h" [) n. E! K2 c& P0 Y$ [
中医发现和证明,人是健康与疾病之本,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人病、病人”。
3 @9 ]( ]/ a+ R: ~/ Z& g( D8 f9 o所谓人,是指被称为“人”的生命运动。人不是人体,在太平间里,人死了,人体还在。
+ x4 b; W' E5 `7 z永不进太平间的,才是人的本质——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是宇宙物质运动演化的最高水2 o. d9 _$ M3 k
平,所谓健康与疾病,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正常与失常。人体不过是生命运动的产物,生命一- Y9 w& Q! U2 `# V
结束,人体就瓦解。因此,健康与疾病之本不在人体,不在细胞或分子,而在人,在人的生- Z: k8 m; t1 I
命运动。
' w- A  J- X2 R: k% s所谓人病,是发现和证明病变是人的失常,是人生病,人是病变主体。一方面,病变不
( i6 d/ P3 \1 n& j, o! Y是外加的,是人的内在病变。如果说人是土壤,那么病变是土壤,不是好土壤长出毒草。如  q2 p# n- }4 I( N7 ]2 ~- |
果说人是载体,那么病变是载体,不是好载体加载了疾病。另一方面,人病是人的生命运动/ B" D' U8 s0 \$ i
失常,不仅仅是人体失常,更不只是细胞或分子失常。/ o7 ^% T3 n6 L. g! [) `, w
所谓病人,是发现和证明治疗的目标,是生病之人,是要调理失常之人,不是孤立的外
* X& z' q( a$ H) h$ ^加损伤和病灶。故曰,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发现和证明局部性病变是人的整体失常的产物
& E1 X4 I0 c' O: F* _; r+ L2 y; o或表现,因而应将其放到人的整体性调理中对待。) f  p( h9 v9 |9 N/ m9 o4 G
2.生气——人的生命运动 / j/ O7 w6 J* z* T' X0 w$ X1 t: I& \
医学研究虽然围绕着人,但不同的研究对人的认识非常不同。西医长期认为人是上帝的
# V: |8 r3 N, b  T+ i3 }8 `) K创造物,亚当比夏娃少一根肋骨;后来又认为“人是机器”;近几百年来把人简化为人体,- U8 q' o& ^  e7 S+ e- s! e+ X) j! s
从解剖台上研究,认为人是尸体标本的生物原型、高等动物、细胞联邦、生物分子聚集体、: j: B" X6 I, e9 B' i4 B
原子堆等,失去了人的本来面貌。中医则不然,几千年一直研究和认识临床所见的活生生的3 E2 h* O' g0 S( ~0 F, x
现实的人,没有被分解还原的原生态的人。, ~4 R5 [; P/ T
中医发现和证明,人的本质不在人体,而在生命运动,建立“生气”概念。“生气”指
- `/ W  {# `) W( ?9 ]“有生之气”、“生命之气”,是中医对“生命运动”的认识和概括,是在现代科学和哲学提5 T# h$ B3 Z8 q) u6 A: g4 u
出“生命运动”概念之前,最早提出的关于生命运动的概念,在医学领域迄今是唯一的。6 h2 `, e8 t* p  v" E4 i5 {
生气概念以中国传统的“气”概念为基础。作为哲学概念的“气”,是指物质运动,生2 p6 y% _7 r$ }) U! M5 T+ X
气概念的内涵是“生命之气”,即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宇宙的物质运动从低级到高级地演进,6 ]9 j7 n% x! F6 Q
先后出现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人是最高级的生命运动,生气概念
3 Q/ K$ n  A9 L/ N3 o是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抽象和概括。《内经》以生气概念为核心系统地论述人的生命运动
1 s- W1 f3 T7 S, u" e  x及其健康与疾病,是医学史(也是科学史)上第一部关于人的生命运动的论著。( h! ~5 e3 H2 j1 S
中医发现和证明,健康与疾病是生气的正常与失常。生气正常就是健康,生气失调就是
- j* h3 K3 G, [& W: P0 {病变。认为“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难经》)故曰百病生于气(不是百病生/ R) `& \1 c$ _  u- r, w2 B
7- L; b! @6 \+ {# G: X
于体)。发现和驾驭了元气、经气、藏气、气化、气机等,及生气失常为病的病机,发现和
: j% R( L/ |' v& q, z0 r$ n发明了以生气为枢机来养生、御病、祛病的规律和法则。
, E6 N4 Z6 w8 _) X3.生气通天——人天应规律
8 J4 U+ U, Q( r中医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从人的生命来源和/ w- t! A' k! F) A- V+ r# b
发生入手,从人的自然本态进行研究,发现和证实了以下事实和规律。4 x& V  k4 M" `: q; ?
第一,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的生命从哪里来?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宇宙物质运动演: Y5 M! l& x+ u  e
化的产物,在距今 300 万年前出现的被称为“人”的最高级生命运动,人的生命运动特性由1 Q! b: y! n3 P  \  n/ I4 `! E7 Z
产生它的天地条件决定。中医发现和认识了这种事实和规律,总结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  u" U* P4 F5 d% L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清了人与天地是子母关系," f! e) {( P! X/ n! ~
人的健康与疾病受制于天地,提出“天地人‘三才’”概念,把人放到天地人系统中对待。
4 i7 t: R' y/ y第二,生气通天,人天相应。中医发现和证实,人的生气源于天,通于天,应于天。认) M" D. t( V8 p3 P7 p
识到生气通乎天,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 V$ P7 ?) j% |: a. p( B- ^0 Z“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与天相
6 w* m4 C  z, z. Q; X9 z通相应的特性和规律,并有生气通天专论。现代科学证明,人是复杂的开放系统,在与天地* X6 N# t3 u7 s) s, n0 m
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中产生和存在,这种交换正常就健康,失常就病变。中医最早地发现  C! Z! W6 O1 S5 {0 T" i6 K( H& d
和认清了人作为开放系统的这种特性和规律。
) c5 ?  I5 R. ~* G% Q4 w" y/ Y2 H; _第三,人天相应的五运六气规律。中医发现和证实,天地运动有规律,人天关系有规律,
$ Z/ A  z, a1 H2 q- _, ^0 ^天地变化对人的生命运动的影响也有规律,发现最典型的规律是五运(木、火、土、金、水)、, D5 T) }# W# C4 v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的先天生命运动(基因、生殖细胞、受精等)的形成
3 o; y4 m+ {# G" C& {2 P和发育,后天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及健康与疾病的变化,都受五运六气的直接2 u% w3 d$ w/ E0 R6 @
或间接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规律性,既有大数据式统计规律,又有特殊性个体规律,可做6 k9 D3 s0 W+ z6 F1 T- V. j
预测性研判。
( N: w% X% p& y; [, u5 K4.生生之气——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
% w9 s$ A- s5 j% U& j. X" D) \中医不但发现了人的生气,而且发现了生生之气,即“生”生气之气。这一发现包含以9 j- |, W6 C8 K0 l
下几项重要内容。
6 w, v0 a" _2 s. X) a! \; ^. K第一,生气是自生自化的。现代科学直到 20 世纪下半叶,才证明生命的本质是自我更/ C% I3 r4 ]7 t5 C2 y
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三个自我及其统一,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特性,在
8 Y5 ?* A9 D4 A% K, ]5 ^: H系统科学中称为系统自组织。组织是系统的有序化的机制和过程,自组织是动力、指令、调9 R3 v' v) u. s1 J6 Z6 O- N4 U( x
节都来自系统内部的组织(反之称为他组织),生命是最典型的自组织系统。中医所发现的6 c8 E" Q/ @/ H, G- V% ?% ~4 g, ^8 p
8' C, g/ B! J/ A+ i- `8 {: q
生生之气,就是“生”生命的气,“生”生命的物质运动,即生命的自我发生、自我发展、8 i5 l! t, M+ G
自我调节的特性和规律,这是在两千年前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的自组织特性和规律。生生之
) x$ u& O2 c2 s/ u: X1 B7 g$ d气理论可称为中医的系统自组织理论。
# \+ s! Z" k! U1 t4 S第二,阴阳自和病自愈。中医从阴阳矛盾运动的角度,发现了自组织的具体特性和机制,8 ]' Q* F# x( D3 m
即阴阳自和。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称:“凡病……阴阳自和必自愈。”这是一条普遍规律。! a- \2 K! c; z: d8 Z
后世医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的机制,开辟为一种$ Z- e2 C1 _; N% K5 q
治疗方法。阴阳自和论是中医的又一项系统自组织理论。
7 p9 \+ G1 j7 m7 T. l/ ^第三,五藏的“生克乘侮”自稳。发现了五藏之间有“生克乘侮”相互作用关系,及通) G5 n; Q% x/ i# |; _
过该相互作用自我地保持五藏系统整体有序稳定的机制。这是不同于阴阳自和的另一种自组( }: H& z7 F/ R$ }
织机制,据以发展了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推动五藏生克作用防治疾病的调理方法。2 z2 H9 D+ Y! X
第四,“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代总结的这“八字金丹”,揭示的同样是人的自组织$ G5 d- R# Z* ?# `
机制自愈所病的机制。此“中医”是指内医、自我之医,即人所固有的自我调理和愈病的机
3 V( t& B) Q! G: S2 T3 K4 J. o. e4 O1 {制和能力,是对人的自组织特性和机制的另一发现。这也是一条普遍规律,有医家专立“病
! ~% ^) U5 s7 f. s! \有不必服药论”以弘此道。: z7 W9 b# O8 C4 ]
第五,“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中医发现和证明,生生之气等自组织机制是防治疾病的
* \3 E* [' w" U6 ^$ U5 D内在基础,在治疗中发挥中枢和中介转化作用,外来的针灸、药物等治疗作用,都要由其接
/ F; P! }! @* t应和转化,才发挥和呈现为相应的治疗效应,即“神应于中”。李冠仙精辟地总结称:“善/ o& Q% J; h- [9 E* w* r
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4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1
0 H- z& T: ^% s4 b: }' Z2 ^+ n第二节 中医的原创医学发现
0 N# Q, c+ N% X% q: C9 K中医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科学发现与发明,其主体和核心是科学发现,由其形成中 ...
% A8 e( }1 T& ]' a/ ?4 I* L' `5 P
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0 C8 S1 T) ]: E  `& y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能复
% s5 ~7 n+ J1 o% s* b杂,有解剖的,也有非解剖的,中西医在这里有巨大的学术分野。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
5 b/ {1 \, g9 t. r着重认识了人的解剖结构及其负载的机能。中医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没有作为重点,反而) _1 g' n) ^( g* `6 U( p
从超解剖视野,着重地研究了不具有解剖形态的结构与功能。发现了以经络为代表的非解剖
  \; r. W) z3 N结构及其功能,发现了结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的发生学机制及其病变,发现了前结构的: c. c* k" `, B* V
功能(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形成中医的一整套超解剖视野的发现,是中医超越西医
* d8 l. F( d& m/ t9 t9 q+ j. Q的重大科学发现和贡献。
' m- u, ]- {% K% c1.经络——超解剖结构 ) u/ c) B9 q- d( `" b
中医研究的焦点不在人体,而在人的生命运动,因此,虽然研究了人体的形态结构,但, ~; ^3 ]1 |" {9 U
/ G/ P5 u+ V" P! L
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9* p% c( l' {) n) T( M
着重研究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活的,是运动的,即系统论讲的“结构就是
5 }: K4 v& l3 q1 z+ X过程流”。它没有解剖形态,不进太平间,不上解剖台,生命运动结束就瓦解,可称为非解2 `& Y4 q) y" V& G; ?9 Q3 e0 n/ J
剖结构。) ^/ `. {9 o$ z2 s, b
经络是中医发现的最典型非解剖结构。经络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基础性结构,“经脉者,/ L+ r0 e* C, G4 \, y+ t- I" w
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中医对经络的发现,不是基于
' N* ]) |% z& g  H$ Y解剖研究,而是源于针灸、脉诊、气功等,在《内经》和《难经》等有系统的总结。迄今的
7 L3 q& \1 ~% M2 E# u# T1 F各种研究都证实,经络没有解剖形态,在尸体上找不到,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是活的“过程4 T3 l7 \: \) ^
流”。
0 v0 i- Q0 H' u0 T2.五藏等多种功能子系统
- f' V; a2 V* ]+ K; ~中医发现的非解剖结构有多种,除了经络还有功能子系统。所谓功能子系统,是由母系5 G4 t$ o1 n; T7 Z9 |
统从功能上分化出来的子系统,功能性是其本质特征,结构是功能性的,功能一结束结构就1 a0 J5 L' J% s  `3 y
瓦解。它们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但没有解剖形态,不可剖而视之,也称为“概念性单元”,
$ {" i  s( Y7 W2 p9 D6 D, t较为典型的是五藏。9 g* C' u: }/ L( ~9 e
中医认识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五个解剖器官,同时又发现了心藏、肝藏、5 B- w: V# H4 Z$ H% d
脾藏、肺藏、肾藏五个功能子系统。迄今的研究已经证实,五藏的生理病理等内容与解剖器+ f  M5 c' W% i: L: N
官五脏迥异,也找不到单独的解剖形态,在解剖台上看不到,是典型的功能子系统。
+ _4 w' J/ {, n# c$ ^除了五藏,中医还发现了其他多种功能子系统,如“六经”、“三焦”、“命门”等,各有; h1 Z1 s% C& z* _' A+ F8 z* B2 M1 i
具体特性,但其共同点是超解剖。
( p" ?/ p8 g) m7 Q3 i* V, n  G6 ?3.气化——结构的发生机制   k7 g3 A. @9 B! g' i, P6 w( \& g
气化是中医发现的人的生命运动机制,发现和证实是气化机制和过程形成和调节人的结' s: z) L9 S# ~" z$ K* ^
构(解剖的与非解剖的)。人的结构不是本原的,由气的运化生成和调节,即“气聚成形”,
7 s) C  s. v* _: o6 b可称为“气化结构”。( V. R6 g: d2 o6 I6 ?3 n! u' s) x) T
现代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和揭示了人的结构的内在发生机制,即在开放条件下通过物质能) ?# I4 L! f1 L+ r" e( v/ f
量的交换和耗散,实现负熵增加而有序化,形成活的生命运动结构。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发现
3 k# e- j4 R( w; Y  B了人的这种开放和耗散特性,及由其形成生命运动结构的规律。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
% T; x8 J: h# o# \' @, h! j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始动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结,终极而万
) c* g1 E8 K; M2 m象皆变。”(《素问·五常政大论》)讲得明白,结构的生、结、育、变,是气的始、流、布、
) K. k! c3 z) h6 Z( G; ?( a4 m3 s% {: I终的表现或产物。! P7 d8 l+ P! y6 A
中医的这一发现,解决了医学的两个重大原理性问题。
; z6 }' w! e# X  y2 _' D# `10/ I+ F8 t8 `4 L6 T1 E6 y1 f4 o
11
' f% {4 o4 N' e, }4 f0 y第一,结构及其病变从哪里来?中医发现和指明,结构不是本原的,是由气化机制和过% w5 K2 u9 i) @" g$ P
程建立和调节的;结构性病变是由气化机制或过程失常所致,“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 u4 a& w0 u' G- t  i+ N+ ]
行之失序”。① 因此,结构性病变的防治,关键是要调理气化机制和过程。- `* T9 x. v9 T! E! n" t
第二,气化机制和过程失常是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西医把功能性病变理解为人的形态结, x3 |% I2 n! U8 x" W% F
构负载的机能的失常,这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但只是表浅、末端的。真正的功能性病变远在' A* z; P; w( w. [
此之前,在结构性病变之前,主要是建立和调节人的结构的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异常。它首先
$ i! |- q' C$ @是单纯的功能性病变(不含结构性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发展为结构性病变。从疾病发
, s) m2 z; ?- h* [  B+ t6 e4 l& R" F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气化机制和过程的失常为病是病变的前驱阶段,是真正的基本的功能: e) a: T3 J( L3 w3 r. p7 q
性病变,比由它引起的结构病变及其机能异常早了一个阶段,深了一个层次,是各种大病难
$ o# L8 i/ y/ h$ u# {病的根基。中医辨证论治的各种证,主体或大部属于这个层次。
. G, N: h) g# e: O4.精气神——人的系统质 * u5 Y3 o6 m6 U9 \. @5 w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运动有整体性,其不可分解又不进太平间的东西是什么?中医0 R4 n8 N! p/ L% k" c2 R/ G7 m  }
发现和认识了重大的一项——精、气、神。
) v9 p' Y: z, r: l4 h精、气、神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整体态。它是整体的,只存在于人的整体水平,把人分解
* q+ i4 y* V! n# q, b% q为各部分就不复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人的系统质。它是活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的" J. C& \/ f+ ^8 ^
整体态,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性指征,从整体上呈现出人的生命的健康与疾病。它是运动的,! T; u; p, z$ _
是人的生命的运动态,有基态与激态之变,有正常与失常之变,正常为健康,失常是病态。
2 f+ k0 O7 w3 `' Q' j三、“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 & g( T# @* ?: R+ c, o; t
人是复杂的,人的病变也是复杂的,中医和西医分别从两种不同视野,研究和认识了人" A7 R9 L* |3 U! {0 B! J
的两种病变系统。西医以解剖研究为基础,研究了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异常为病,是“器/ p" w: ?' s: |! T* t/ M& ]
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则超出解剖视野,在认识“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 M" n4 U9 |4 _) K
变系统的同时,着重地研究了“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形成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病) l" h3 P  `/ A) M& I
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是人体的,而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是比“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
3 l/ Q$ M$ C+ n3 X" B病变系统更加深刻和复杂的病变系统。这是中医的又一重大独创发现。
7 M2 o1 m: n8 \- V( ]1.未病、欲病、已病 2 \8 ]8 G) c* ?
中医研究的重点在人的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动态的,其态有多种变化,健康与疾病是: T: i2 S' w- I! T
两种基本态。从健康态向疾病态的转变,不是断崖式的非此即彼,而是一个过程,大体可分
8 f9 N$ K+ `, R7 C+ H
3 |1 [, O8 A' V8 t1 c2 }8 W1 U5 }①石寿棠.医原[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
% }" i& \- ~7 t为三个阶段——未病、欲病、已病。中医发现了这一事实和规律,总结出“上医医未病,中
( `* @; U2 ?3 @0 B( h% N6 A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 }4 W" L: g+ Q- U; Z中医发现,对人的生命运动进行良性调理是“治未病”的首务。养生的目的是增进健康,% |8 k8 ~! G/ ]$ w, T0 K& H
延年益寿,虽有防御疾病的效果但不是消极地防御疾病,是中医的生命智慧的重要内容。. M5 p0 I' Q8 @& S
已病是临床表现出症状特别是形成器质性病变。是病变发展的第三期,可以治但为时已! A8 ^7 e" A( S- n/ N
晚,是下医之策,故强调上医和中医要治未病和欲病。西医目前大倡的“早检查、早发现、. A4 x/ H/ i: Z
早治疗”,不过是在已病期内的“早”,只在战术上求早,但战略上已晚了。5 @3 R9 u, k& N# |. ^: S6 ~+ l: Z
2.病机——生命运动的病变之枢
; {# y% c* X/ c$ O1 J  v" t4 y病变是怎样发生的?西医研究和认识的是特异性病因引起特异性病理改变。中医不然,
4 v- f1 N* R: a' i: n" s7 H4 B# l) S3 t虽也认识到一些特异性病因,但根本方向是从人的生命运动来考察,发现病变是人的生命运
) ?& h3 L$ A' v' \2 W$ G2 q! x动的失常,失常的机制就是病变机制,称为病机。“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出也。”①" U+ {% y  B# ~2 W9 o
中医发现人的生命是在众多矛盾运动中“走钢丝绳”,矛盾运动的中、和、调是健康,/ P$ R( x: f- n5 M) {1 X
偏离中、和、调就失健,从生命的矛盾运动角度发现了基本病机。《内经》首论病机十九条,7 F/ }. d  c) T- p1 \( p; T2 J
其后形成系统的病机学说,全面认识了不同层次的病机,总结了基本的三大病机——气机失4 Q$ }" x2 q; Q* Z& L  l% H2 c$ e
常、正不胜邪、阴阳失调。
# x4 W& o5 e, [; p" K病机属于广义的病源学和病因学范畴,但不是西医认识的那种特异性病源或病因,只/ q- y" n8 U- s' R: F( m
有中医独到地认清了其本质。
* f9 M( h- C4 o- f第一,病机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是内源的,不是外来物。
" y) P9 o. |* Y* V9 q' u; E第二,病机是病变的内在本质,即“病变所由出”,病变是病机的产物或表现。因此,
* s: a7 @9 q' T- p辨证要审明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疗要针对病机,纠正病机之失调才能药到病
" F& H! g& F3 @# Y, l: J0 {' m0 W除。
7 F$ }, L5 g5 S! v' u第三,病机的本质是矛盾关系失调,纠正病机要调理矛盾关系。中医发明了多种调理# T9 c  y. `4 U$ {( }- X
方法(药物的与非药物的,药治八法等),其治疗原理是“调其不调”。病机不能提纯归结为# B) o" c# I$ ^
什么特异性物质成分,不可用增损物质成分的办法来纠正。
" Y3 n/ c2 i1 Y! n3.病证——生命运动的疾病态
# J3 x* M/ y& l& f: I6 f* a中医发现,由病机发展而来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失常态,称之为“病证”。病证是
" Q. }( N0 s3 B+ S0 o  n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内容多样复杂,中医着重地研究了它,其基本的或纲领性的内容是
) c$ O4 F/ z" s+ u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具体内容有若干类,现代的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N) D8 M. ]5 L! V

; z- x6 W7 U/ _6 V" k; N9 b3 q①张景岳.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 A. k7 s, p' Q# d2 L+ \) i% W
12
( J/ q$ T6 ^* m/ k" ^# A139 K" k) B' D& _' [6 s2 L
[1996]列病证 1600 多个,《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97]定义证候 800 多条。
; K) ?0 ^1 s5 o0 p9 V6 w* ^$ j1 C需要强调,病证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不是人体病,不是形态结构的器质性病变,不是
0 O. W9 g; B" z/ o- r- Z; W3 b# z  t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机能异常,完全处于西医的视野之外,因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不可通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22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2# Z4 V  g! L  m; i& F! Z
二、超解剖的结构与功能
) H' k2 o; m/ ]7 b人结构与功能是疾病的主要发生地,因而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但人的结构与功 ...

) V$ n) q" L" E8 H: P!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 C8 E; b/ \) a1 D
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形成辨
) A; K( N" z' ]2 K  G证论治体系。基于生命运动之病变的复杂,辨证论治也复杂,发展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 j$ P7 h5 @& O" r0 f5 S
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
  ?9 f2 A7 o8 n" E* U中医对病变的认识和防治,既有辨病论治(有不少与西医相同、相似、交叉),也有辨8 T9 e, N! q1 c2 U+ S- f4 C# C( j
证论治。但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辨证论治长驱发展,成为中医临床防治的主旋律,: p# u8 J4 f: l! j8 f# X
彰现出中医以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为主轴的医学特色,是在西医视野之外最突出的发
& ~5 R1 [5 w5 f6 m& R5 J现,是对医学的最杰出贡献。
; H8 R- K9 m. W总起来说,中医的科学发现不只上述这些,不及之处及一些更深内容,将在本书各章做
$ y/ j! W9 a9 T: n' i) |9 h* G/ g" B具体探讨。中医的这些科学发现,有几个突出特点。①体系性。中医的发现不是单项,而是1 K/ `1 g; N- J) e: ~
多项,是由多项发现形成的庞大体系。各项发现都不是由一人一次完成,而是由多人或多世5 A& F! ?" W& Q' q6 H: {3 H7 R
代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反复探索和研究而实现,发现的艰难性与发现的深厚性高度一致。! W) p9 B2 I, B  {. J- S
②原创性。所有发现都远在其他医学之外、之前,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创性,西方医学至今
2 j; d. X8 o* \; G8 V2 T难以理解和研究,甚至无法企及。③先驱性。中医以生气为核心的系列发现,特别是其包含9 H, [# g: `/ t- s1 o3 j# ?! j
的深层复杂机制和规律,不但超出了其他医学,而且超出了整个科学的现有视野,现代科学
2 i1 X/ H8 P& g5 k: K, l% N的最新发展——复杂性研究正在向这个方向开拓,中医的发现及其未解难题已经在这个方向
  _8 S1 ^2 X5 D. ?# m探究了两千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55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3
  k- w( b( x7 t5 _" `4.辨证论治——中医独创的诊治体系 3 g3 Q( L# c9 y
中医独到地发现了“病机-病证-病候”系统,对于这一病变系统的诊断 ...

1 o, J* }- Z7 S* {/ E) v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3 @: P8 w& E7 u4 k& a" i2 ~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地创
/ O, {. Z: y/ G% [6 B' k造出用于实践的工具、工艺、方法、手艺。技术发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态,即外在
+ b  l( O6 g6 e/ B" E的物化形式;二是技术原理,即内化于技术中的客观规律。技术发明的关键在技术原理。/ ?1 H0 j( m& k. I5 u& [
中医的技术发明是一个庞大系列,它以中医发现的客观规律为原理,转化为医疗技术。! {7 F8 h8 a8 g0 O) i% P3 T4 b9 y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 2015 年公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 项中①,8 Q, \, W9 m5 M
属于中医的 8 项,即经脉学说、四诊法、本草学、方剂学、法医学体系、《本草纲目》分类
, @( V2 u* V4 R: r% a; u1 G体系、针灸、人痘接种术。中医的技术发明当然远不只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发明
& i, t8 L/ K  j! S# |; y" a! V: X& ? / @0 b2 h" c/ M. J9 t( U$ ?' p2 [
①朱江等.85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J].光明日报,2015-01-28。
' E( s5 C1 U. ~7 I( G的技术原理,是中医发现的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技术化,中医发现的这些规律远在西医
) _7 D% S1 K+ R的学术视野之外,因而转化为技术也原则性地区别于西医技术,特别是其技术原理,是中医
; U1 F3 a6 G( f4 u的独到发明。中医技术的复兴,关键在技术原理。
* q' Q" I) G0 J% a. j0 h" e一、 四诊,以象诊藏的技术
2 U! V8 O  H( s% [' A# c* G$ h" p诊断是诊察和判断病变的临床认识技术,包括诊察和判断两个过程。四诊是中医发明的  u( T: k# a& _: y+ G
诊察技术,它与西医的诊察技术非常不同,其独到的发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S8 L% \" s) S* S8 @1.诊察病证的病候
* i0 d1 [: f- B/ P3 v% c诊察技术的原理首先是诊察视野,中医四诊的诊察视野与西医不同。西医诊察的主要是
; V- U/ q6 j$ F; g1 _“器质性病变-机能异常”病变系统,中医诊察的主要是“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
0 E9 A, O: t( e' G9 ~医虽然也有辨病论治,但其主体或主旋律是辨证论治,是诊治“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1 F4 x! p+ Q; W! P# }
病变的发生过程是病机引起病证,病证表现出病候。临床辨证是逆着这一发生过程来认" w4 q  Z2 v2 p3 T
识,即以四诊来诊察病候,据以判断病证,再审其病机以治。病候与病证是表里关系,病候7 Y; m/ {4 ^% \. m
是内在病证的外现信息,四诊是来诊察这些信息,可据以辨识内在的病证。
8 S' p+ g6 P' ~! y四诊即望、闻、问、切,是从四个方面来诊察病候。病证呈现于临床的病候众多,一证
: Z! A5 D. C  X  S# g9 J: g- ^有一组病候,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候。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大数据规律),发现
& Q" K5 Y! b9 X; ?四组病候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包括气色、声息、症状、脉象等。各种病证都会从这四组病候7 v1 U1 Z2 _0 Q% e
表现出特定信息,从这里诊察到不同的病证信息,可据以分析综合辨识其对应的特定病证,  M' l4 e7 o2 t  ~; `) W
从而得出对病证的诊断认识。
6 B+ `# X* i% z5 A( ?( v! h2.藏象规律的技术化
6 O6 N- V6 |! r- w0 V藏与象的关系是中医发现的一大规律,即“藏藏于内,象现于外”。藏是本,象是标,
1 D% O# v2 Y( e" p+ _藏变引起象变,象变表征藏变,据象变可知藏变。将这一规律转化为方法和技术,就可以考
' p& r) W7 C! I* @+ n) M/ I察象变,据以判断藏变。, |( {/ W$ V  N" Y; ^9 G
四诊就是藏象规律的方法化、技术化,是关于“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的藏象规律7 |) b! ]2 K  u9 ~5 r* S3 Z
的技术化。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和病证藏于内,不可直接诊察,而病候
: [+ W4 ]- S4 {0 u8 d- B现于外,“候者伺望也”,可以诊察。藏与象的关系决定着,“视其外应,以知内藏”,故诊' f; W+ E) ?  A  F
察象变可判断藏变。“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x4 N6 l! R" X/ ?8 E* K/ x0 }9 N  [
(《素问·五藏生成篇》)
. ^2 }5 C- y. S5 U2 z藏象规律不仅是藏变引起象变,而且是特定的藏变引起特定的象变,因而可据象变的特
7 C7 M4 ?9 Y4 J9 h& k: @征来判断藏变的特征。经过几千年实践反复验证,中医发现和掌握了象变与藏变的一些特异
$ w' }( p6 B9 B; ^. m: f5 D+ \14
) [$ F  _+ N3 ?9 p9 n性对应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望闻问切”四组病候。每一组病候都包括系列病候信息(如0 T6 k5 L- p. y% C* O- n
脉象的 28 脉),每一种或每一组病候信息都对应着一种病证,因而可从所察病候信息来识; S2 ]' k6 S4 c; |; I& I' s; {
别判断其内应的病证。四诊与辨证的关系,是诊象变以辨藏变。
3 ?& Y5 s8 s- j8 ^# N+ w3.黑箱考察原理
' K# Z4 O3 w- o* P望闻问切只能诊察外现的病候,不能直接诊察内在病证和病机,因此被人批评为不透、  c# Q) ^2 X3 [- r% B6 j
不清、不准,大大落后于西医诊断。这种批评文不对题,是不懂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懂中医, H: E; f' ~+ e1 l
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不懂西医的现有诊断技术对这种病变系统无能为力,
: ?8 X$ B8 e9 [更不懂这种病变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需要黑箱考察,而四诊正是这样的黑箱考察。
+ r3 \. \% `' O4 E9 m% j“黑箱”是 20 世纪控制论提出的概念,指没有(或不能)打开的整体,不了解其内部' v9 y  O- C. E) p, c
结构和机制。反之则是“白箱”。黑箱考察和黑箱调节都是黑箱方法,其原理是在不打开系8 \; p6 B. q1 L" n9 H
统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考察其输入、输出,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给以输入,考
7 M% i& n9 `1 E. U' L. ?察其对输出的影响,据以判断输入影响输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从输出的变化特征来判断系3 {6 z1 U; ^8 J5 w' b
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变化的特征。可据以给予设计的输入,影响系统内的功能和机制,将输出
! S, q4 e: [* [# b5 p" h, c9 w. r调整为设计的状态。+ L$ a% [/ r) v
西医的诊断技术是白箱考察,中医的四诊是黑箱考察。中医诊治的“病机-病证-病候”
8 B# V) l1 X, C5 p; }' ]: G% v6 Y3 c病变系统,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病变,不但在古代,就是在现代,也不可白箱化。第一,它不
# Y( Q( p* Q* P; R# s$ v6 E/ K是形态结构的异常,不可做解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第二,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失常,迄今
) w- ~$ P, P/ `! P+ F) n+ u0 l还没有对其做白箱检查的技术手段。第三,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失常是整体的,临床诊察不能! _6 O% Y5 w' w8 ^7 Z2 o( A1 ^
进行分解,也不能改变生命运动的本态。因此,迄今没有对这种病变系统进行白箱诊察的技. @" z4 A: g& _7 D1 K
术,只有中医的四诊是合理、可行、有效的。8 a$ }7 D$ J, k/ Z, P2 L
四诊从象变诊察藏变的技术原理,是典型的黑箱考察。黑箱原理特别适用于两种情况:
! b; I1 D9 ]! ?4 i/ J' l一是没有条件把研究对象的整体打开;二是要求研究完整的整体(虽然有条件打开也不能打
5 Z8 W! c/ g( A8 [% I2 B  s开)。中医研究的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既是没有条件打开的整体,又是必须从整体$ ~+ w" [$ M" n( Y1 V
上进行研究,既不可又不能白箱化。因此,黑箱考察和调节是唯一可行之路。中医的四诊是. k9 V0 n6 x2 H' j7 Y. |9 c3 t
这种客观必然的逼迫和驱使,是逼出来的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发明和运用了黑箱方法,成为& w% Q: m* s3 t
黑箱方法的鼻祖。0 E1 ~) I/ x7 k; n
事实上,不只中医,任何医学,只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都会面临不可打+ v& [. b+ X0 t. u2 q- V
开的整体性,都不能用白箱方法,只能用黑箱方法。特别是临床病人,永远不能随便打开,
4 `4 ]2 M/ Q! R. F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白箱方法,在黑箱前提下局部白箱,黑箱原理具有“万岁”的性质。
, [) c/ k, }$ H15& L* _4 d6 U: m! W
当然,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将来可以进步到“水晶箱”——透明的整体①。2 c* ^+ ?: a9 L; t
二、治本,调理生命运动的艺术
; T+ y6 g+ k5 h- n- Y中医发明的防治技术丰富多彩,其目标是调养人的生命运动,对其发生的失常进行调理。! J% u( R4 t" Z! t
包括防治原则、防治方法、治疗技术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具体方法众多。其基本原理是治本,
; q, D# K$ m; u) t) g是对变化中的人的生命运动进行斡旋。
7 r( e3 \, i; l7 ]3 F4 I" o9 {3 ?. q区分标本、重在治本,是治本原理的首要原则。“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 H) g3 Z" p0 q不知标本,是谓妄行。”②标与本的划分是相对的,治本原理更强调对深度病本的调理,主要, T6 _: G4 h# D- F  ^
有二。; @! Y8 m% ]. X* n6 g' n( _
第一,病机调理。在“病机-病证-病候”病变系统中,病机是源,调理病机是釜底抽薪,
0 X. c6 r6 N0 n2 Q; K治的是病证和病候的源和本。辨证要审病机,治疗要抵病机。% R" f, g2 z9 G% x, e
第二,自主调理。即依靠、调动、发挥人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通过自主调理以御病、
; ^! O4 e; J9 C+ }8 ~7 x祛病、愈病。有扶正祛邪、调理阴阳自和、推动五藏生克自稳等法则。所用中药、方剂、针
5 [0 `" P' P3 m& J* K灸等,注重其深度作用机制,即调动和发挥人的自主调理功能转化为疗效。这是一种最高级
+ C. V, l( X3 Z的防治艺术。
7 N. S$ d- }! Y治本是生态调理。一方面,治疗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的失调,它是自然的生态过9 {/ K7 K% [. B/ @: D! l
程。另一方面,所用的治疗手段来自生态系内,中药源于人的食物链,作用于人的生命运动。
& K& i% H  q3 X; ]- V9 g' \因此,治疗是生态系统内的生态调理,治本越深,其生态性越强。完全不同于化学治疗那种8 b" E5 ~) B1 w. Y( m! K/ x9 d3 r9 c
外源性干预和对抗性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7:5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3-19 10:46
9 W" j, V, i0 J第三节 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 ^" l& z$ ~, D5 O; w5 d技术是自然规律的物化或操作化,技术发明把客观规律作为技术原理,据以人工 ...
" H+ Z5 o% k. E- f2 Y* `& W$ t% p
三、中药,自然药物中医化技术 : i" V+ j& i0 S' u
中药是中医的重大发明。其发明包括两大层次,一是发现和使用了一万多种自然药物;
5 s6 {, ]+ J1 K" l. Q* |; f1 f二是对这些自然药物进行了中医开发,把中医原理贯彻于中药,成为中药原理,使自然药物: v/ V: b; c9 M( b9 @4 ]! @
中医化,变成“中医之药”(已非“中国之药”,白马非马),这是中医之于中药的真正发明9 S8 ]3 f( ^6 s: ^0 Y
所在。  ^5 T" X; s$ e" \. H
1. 自然药物的中医化 $ @, x2 J2 Z/ P+ c9 m" G
发现自然药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毒药以供医事”,“制”才是真正的技术发明所在。0 Z- n7 A& P, I' b/ M, p) c
中医对自然药物之“制”,在于将其变得能供中医之“医事”,即为辨证论治为主轴的医事所4 n4 \' x- K  C/ K
用。为此,选择和开发了是其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升降浮沉、归经等药
1 L3 c6 r* v) ~& `, L
8 Y- A$ }( X" `$ ?0 W9 d①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8。 ②素问.标本病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324。
: \1 t7 Y. t9 T16" ~3 P) ^: I- z/ Q+ e/ X2 g
性(而不是别的,如化学成分和化学作用)。这是按中医原理对自然药物的性效的选择和开
% B" n5 S1 ?0 `8 a6 H! Z发,是将自然药物的中医化。用与不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中医化与否是关键,
5 T. _! t; j2 `6 z$ o是中药与自然药物的区别。抹杀或弃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就把中药去中医化,1 S  ?7 g# X$ M2 f! p0 I! D
变成与中医无关的自然药物。3 R# {, C1 R& b1 E: z  y6 }4 z) I
2.药证对应
, Z( p6 C5 M8 O, f; Z“药证对应”是自然药物中医化的核心,是中药的首要中医原理,是中医之于中药的首
/ w/ z0 [4 S. r! ^, v7 ]要发明。中医对中药的开发使用不是任意和随便的,而是按中医临床防治的需要,按中医的
, h9 A2 q8 M7 A7 d# Y1 f基本原理来开发和使用的。之所以开发和使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根据辨证论
" g! b8 f& M! G3 ^8 U; ^3 P治的需要。因为所辨治的病证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才选择和开发了对这些病证有
) L/ l& y( L( B4 R# `. n调理作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这些药性的本质是药证对应,是中医化的药性,4 K) z  c+ L& V7 k$ z
是中医的药理,是中医原理在中药的贯彻。丢掉药证对应,就丢掉了中药作为中医之药的灵4 _/ q" T' f8 N' W7 Y7 g+ n/ F
魂。
1 P; M0 m, P$ Q6 T3.生态药性 " {( L$ v( |! \! F0 Z' w
中医开发使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的自然生态药性,是中医之于2 {8 s% [1 Y  s1 M+ [
中药的又一发明。与西医把自然药物化学化、成分化的开发迥异,中医是为调理人的生命运! a; t, x+ r0 V
动而在人的生态系统内,开发和使用的中药所固有的生态药性。中医在此的发明点主要有五。
) s- W& D0 z9 W3 j! G3 K8 v5 `4 h①自然药性。所选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药物的自然本态属性,不是人为加工
6 K( a* l4 E& J改造或制造的,是在同一生态系统内,以中药的生态药性来调理人的自然生态失常。②效应
( b  k" z. \( T$ Y- M3 |药性。中医对中药药性的认定和使用,根据的不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而是“愈疾之功,非1 a  [/ ~) X8 R- J1 o) P5 y; g
疾不能以知之”,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治疗效应。药与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都不是线性的,
. \  ]- z- M  R1 U" w( H" q6 Y6 I而是非线性的,中间包含若干复杂的中介转化环节,没有西药那样的特异性。③生态作用。) z2 z* ?2 C4 V0 p5 T; G
中药的作用有些是化学的,但多数情况下比化学作用复杂得多,是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生态性; V! S! g1 r* I3 q' E0 S: G8 m
调理。解表、清热、祛湿、泻下、安神、开窍、理气、理血、补益、消导等,是比化学作用
. Y) X1 l* f3 q* E9 q& d复杂得多的生态调理效应。④整体药性。中医开发的中药药性,属于中药的整体层次,不可
2 x5 v; y: E% T分离提纯为其成分药性(寒素、热素、温素、凉素等)。中药药性又源于和从属于其生态系
# s) l$ Q$ v1 b( w0 U统(包括天时、地气、阴阳等),用药也是用其生态系统特性,不可分离提纯。⑤加工炮制。
  x4 ]+ N- d1 n4 I8 w# E为调整和优化中药的药性,发明了加工炮制技术,有修制(净化、粉碎、切制等)、水制(润、
: g- H" j  }  u) R漂、水飞等)、火制(炒、炙、煅、煨等)、水火共制(煮、蒸、淬、潬等),以及发酵、发 芽、制霜、制曲等。这是对中药的生态整体药性进行调节和控制,使其更加精准和优化。
  l# s& t# x" M* J: ?17
0 P! q! n6 t6 O4.非特异功效
, q0 _6 H6 e% c" T4 D: O4 k! K把中医治疗学的治本原理贯彻到中药研究中,开发使用中药的非特异功效,是中医之于/ D) _" H6 e. x5 ^2 ~3 ]  [
中药的更深发明。
6 z; J; ]2 W+ ~  q+ u6 b西医药强调特异功效,中医药迥异,中药功效主要或本质上是非特异的,突出者有三。" c, J$ q) f1 `- x
①非对抗调理。与西药的对抗治疗不同,中药是对失调的矛盾关系进行调理,基本法则是调; P8 t" q: B* ?
理气机、燮理阴阳、扶正祛邪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
; L' P1 N8 y3 U+ z; e! {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
( z% g# w) ?, {* A清、温、补)是针对病机的调理。通过治本,调理病机,收到的是“一推其本,诸证悉除”
1 \& z" ]. I: ~5 A- }/ Y4 E# r8 T之效。②中介转化奏效。许多中药的疗效是通过中介环节的转化而产生的。已知的如经体内
! k9 Q/ \0 k% R6 ^微生态系统的转化而生效;由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二次产物发挥疗效;推动体内的器官或功能
: q0 w, w8 o: {" s$ Y( Y过程发生变化而生效应等。③推动人的自主调理。以中药药性作用于人的生生之气而生效,
( C4 m/ l9 Z- H& ~/ A5 \* [或推动和发挥自主调理机制而生效。“气虚者宜参,则人之气易生,而人参非即气也;阴虚. H* N. X% U  I4 J' ~
者宜地,服地则人之阴易生,而熟地非即阴也。善调理者,不过用药得宜,能助人生生之气。”①( j$ Y0 V) q6 O5 ~, o3 q$ F
四、方剂,药性的组织化方式 . U6 e9 E7 d( g# E
方剂是中医独创的用药方式,把中药的中医化提高到更高水平——按中医原理对中药的
/ R+ S1 E' h- P+ M& z+ l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和使用方剂的整体功效。& a* G( i0 X. a+ @2 R- A( Z- ~% {
这里的发明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形式,即方剂这种用药方式,以一万多种中药,创& q0 L  @% W0 d6 k7 b
制出十多万首方剂。二是技术原理,即按治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方剂,选用中药,
7 l; j5 k1 H6 g2 C对其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形成方剂特有的整体功效,使之与病证的复杂性相对应。
* t/ e, V5 b1 A7 A1 S方剂的关键在技术原理,它是中医原理在药学领域的深度贯彻,形成中医的方剂原理,
8 a, B9 I8 j' q) K4 o9 n或称方剂的中医原理,是中医在药学领域的独有重大贡献。5 l% ?+ T1 ?3 l( m
1.整体功效
; i$ ^5 n( R- j7 R& E  d'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的本质是把入方中药的药性组织成为方剂
8 K  Y, n( v$ T& f$ j& C. o的整体功效,其规律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方剂的整体功效是在方剂的整体水平“大于”
% O2 k) Z; n! k( E; y* e( D4 O) ]出来的,在方内各药那里找不到,也不是入方各药的药性和药效的相加和。方剂的发明,是
$ w; C7 q6 Y: y  g4 p* N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驾驭,是发现单味药的功效有局限,发现方剂的整体功效更加全面,并
/ u* `+ E8 T  J! g" b且可以设计和调整,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病证变化。. ~" [+ c  k. y, h# V" F

" q# [  e) i, b# L6 p, P. B/ S①李冠仙.知医必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8 D" B) Q% t7 j9 o( X) f, B
185 J, ^% h' k0 G( \  u9 g9 i5 N
2.组方配伍 $ _# T+ [* [9 C2 u+ Y
方剂不是药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调配的,要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布: A/ m8 k0 Y% F3 O. X
局成阵。一个方就是一个局,一个方剂就是一个药阵,以阵对敌,不是散兵各自为战,这是/ m5 G' e+ ]2 v- E; x4 s
方剂“合群之妙”的“妙”处。医家们称“处方如布阵,用药如用兵”,斯为其理。
8 B. {; X" m( ^; g1 @# w* \组方配伍是对入方各药的药性进行组织和布局的技术,要领有四。一要根据所治病证的
( p6 }3 C$ \% e* Z需要来立方,立方的本质是设定方剂整体功效。二要根据所立方剂来选药,以入方各药的药
, m( i# ^1 P- ~, P, P性为基础,来组成为方剂的整体功效。三要组建方剂的结构,即以“君臣佐使”来配伍,组
$ \1 ^* u1 v6 G+ A4 E& B+ ?成方内各药的框架关系,是形成方剂整体功效的结构基础。四要调节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
8 v- `- J. @/ E$ M% m主要是“七情合和”,使入方各药的药性关系协调、有序,达到整体最优。
0 _. Y& O4 L" j3 Q3.方因证立
8 S1 o" S6 M- ^0 k方剂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目的——方因证立。方剂功效要针对所治病证,即! j* k* \- [1 c  p
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方随证变。第一,这是药证对应的扩大化。从单味药的药性与
" ^8 }/ ^2 Q3 [9 d病证对应,扩大为多味药的整体功效与病证对应。第二,这是药证对应的复杂化。以方剂功) U+ Y3 `7 U5 }6 ^
效的复杂性对应病证的复杂性。第三,方证对应既严格又灵活。严格性在于必须对应,灵活/ K$ l7 o% d( u9 s, Y1 B
性在于方剂有极强的可调性,能以其多变来对应病证的多变。原则是“知常达变,圆机活法”,
( w6 B) i; }) n9 Q6 H证变方亦变,方随证更,方剂功效可动态地与病证变化丝丝如扣地严密匹配。  U% D& Y* G. h- V# [) H: }
4.方从法出
  q6 I* `+ G( c' Q; Q* L2 [方剂的复杂药性和整体功效怎样发挥作用?中医发明的治则和治法是其途径,是方剂的
- N% T' X( h9 x5 H8 a生效方式。因此,方剂的设计必须包括生效途径的内容,使方剂能够循此途径而生效。“方( l& m' P% j! q0 E3 @9 E( I, C
从法出”是方剂的又一原理。
; H/ Q% |. Y. @& r$ e1 v" ~所谓方从法出,是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治疗该证的法则,然后按此治法选药% u4 W9 s( ?4 o9 D8 z8 B1 Q: y9 t
组方,通过治法所指引的途径发挥治疗功效。例如“药治八法”(汗、和、下、消、吐、清、
9 y' Q9 y9 V0 z% f3 v+ `7 Y温、补),实际是方剂生效的八种方式或途径,立方要设计好用八法中的哪一法来生效。在
% n" I6 y; f2 S5 X  B# D这里,病证是治疗目标,治法是达到目标的途径,方剂通过治法这一途径转化和发挥为对目4 p/ m  c7 d  |6 h& ~8 {( |
标的治疗功效。因此,遣方用药不但要方因证立,同时要方从法出,前者决定治疗的方向和6 J. Q. s+ g$ V$ G6 o- x5 q; U, V. ]# s
目标,后者决定治疗的生效机制和途径,是方因证立与方从法出相统一,药性设计与生效设) Q6 }# v0 {% a7 j
计相统一。方剂设计包括生效机制是中医的重要发明,使法寓方中、方为法用、由法生效,1 H% {$ F/ W7 _' J8 ^
这是一种极非特异的复杂化的功效原理,开辟和代表了未来亟需发展的复杂化用药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