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1-4-24 10:29 编辑
- X; c6 [' g0 v, {/ m) P n" x" [/ D8 R& J5 t* T
毛泽东培养的医学家王鹤滨90诞辰刊登于2014年《国医年鉴》
! i( Y/ @2 l# Y0 q
m+ j: b" A Z$ k& f3 R
6 A2 V8 ]' k. H8 P7 D) o4 h曹东义、张毓玲 在几十年前的毛泽东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梦想,如果能见到伟人毛泽东那就好了,人的一生也就有了值得回忆的美好瞬间。如果能够被毛泽东接见,或者能和他老人家握一握手,照张相片,或者简短地交谈几句,那该是多么自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机遇和幸运,能够与毛泽东、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总理、彭老总、叶帅、贺老总等传奇式的大人物,朝夕相处,促膝相谈,那该多么令人羡慕啊。假如这个人,能够帮助这些伟人,为他们做一些服务,为他们治病疗伤,排忧解难,那该是多那么了不起啊。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医学家王鹤滨先生,他就是这样非常幸运,又极不平凡的一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传奇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幸运与传奇,和他所走过的道路,是密不可分的。 1924年4月5日,王鹤滨出生在河北白洋淀安新县的刘李庄镇北冯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很快就践踏到了王鹤滨的家乡,人民生活陷入了空前混乱与贫困的境地。但是,抗日的烽火很快就燃烧在华北平原上,《小兵张嘎》《雁翎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等文学作品描述的历史事实,就发生在这一代。贺龙1938年就带兵在这一带打过日本,后来吕正操的部队也在这一带战斗,这是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因此,与日伪斗争的英雄故事,在民众之间口碑流传。逐渐长大的王鹤滨,经常听到很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聪明过人的他,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高小毕业,但是,已经没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环境和能力,同时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他还未成年就参加了抗日工作。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1939年在安新县抗日政府工作,在秘书室做书记员。 与医学结缘,踏着白求恩的脚步前进 王鹤滨的家乡白洋淀一代,在抗日战争的时代缺医少药,战争艰苦的环境迎来了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王鹤滨日后有幸踏着白求恩的脚步继续前进,成为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 白求恩(1890-1939年)出生在加拿大,1914年他中断学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作为一名担架队员去欧洲前线,当时只差一年他就可取得医学博士的学位了。他受了很重的伤,分别在法国和英国住院达半年之久。随后他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毕业后,他加入英国海军当了一名外科军医,这也是他的医学学位所要求的工作经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六个月,他以军医官的身份随加拿大军队驻扎在法国。 1935年夏,他去苏联参加一个国际医学会议,顺便进行了参观考察,苏联的公共医疗体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促使他入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看到苏联的全民医疗体系的成功,而这正是他想在自己的国家实现的理想。他始终坚信,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一定要有一个保障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的系统。 1936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组建了一个由百名医生、护士、牙医和社会工作者参加的名为“蒙特利尔人民健康保障组织”的机构,为最需要医药的人群提供服务。不久,西班牙爆发内战,“援助西班牙民主委员会”请求白求恩去领导马德里的加拿大医疗队。而他当时是世界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之一,也是全加拿大年薪最高的医生之一,人们认为这个请求可能是太不现实了。但白求恩出人意料地决定去,于1936年11月3日出发奔赴马德里。在那里,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这样大规模地给伤员输过血。白求恩和他的同事们的开创性实践在世界医疗史和输血史上占有重要的里程碑似的地位。然而,白求恩在西班牙给人的印象并不是一个勤勤恳恳温暖他人的大夫,而是一个经常牢骚满腹,脾气粗暴,甚至还酗酒闹事的人。 白求恩在西班牙心情不好是有原因的。一些国际纵队的领导人的官僚主义,瞎指挥,脱离群众等不良作风实在让白求恩和许多同志都难以忍受。而偏偏白求恩又生来性格直爽,于是他的愤怒情绪就很容易表现出来。海明威那些自由民主主义者,也对国际纵队中的官僚主义不满,但在他们那里,这种不满却演变为对革命战争和甚至一切进步事业的悲观主义和失望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白求恩精神是不会绽放的。 后来许多白求恩在西班牙国际纵队的同志和战友,听说他在中国的情况,都很惊奇。 1937年6月,白求恩回到加拿大,到处奔走介绍西班牙的情况,为之募捐。这时,传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大举侵略中国的消息。白求恩认为,虽然西班牙和中国同样处于战争中,但抗击侵略者的中国更需要帮助。他找到“中国援助会”和“保卫中国同盟”,主动要求带医疗队去中国。1938年1月8日,白求恩携带一批医疗器具,在加拿大护士尤恩的陪同下,来到中国武汉,周恩来亲自派人护送他到延安。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就接见了他,并邀请他留下来,主管八路军边区医院。但不到一个月,白求恩就要求奔赴前线,其理由是,在前线可以更有效、更及时地救治伤员。白求恩说过,延安是世界上最穷、也是最忙的城市。最穷,但每个人都有衣穿,有饭吃,有屋住,延安没有要饭的。延安人人平等的社会面貌给白求恩很深的印象,引起他强烈共鸣。毛泽东连续和他促膝交谈几个小时,谈抗日战场形势,谈游击战,谈农村根据地,让白求恩感受到了中国人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1938年5月22日的一封信中,白求恩坦然表露了心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不胜愉快地工作,我真诚地感到要向中国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同野蛮的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我要以这种精神献身于全人类解放事业。” 1938年7月当白求恩得知毛泽东指示每月付给他100元补助费并聘他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后,立即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尊敬的毛泽东主席:我谢绝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军区已提供我衣食需要,我不需要钱,请将这笔钱用于前线更需要的地方……”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仍是到哪里去购买便宜的药品,以便解决战时的困难。在把自己的物品转赠给身边的同志之后,他还艰难地说到:“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教育……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胜利……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去世,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纪念白求恩》,一座白求恩创造、毛泽东提倡的精神丰碑,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像白求恩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何止万千?在中国、在欧洲、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决非白求恩一人,然而上升为一种精神,成为“感人至深”、家喻户晓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惟有白求恩担当得起这样的赞誉,因此,有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白求恩”。 1941年,深爱医术的王鹤滨于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校学习,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成为了优秀学生。 奔赴延安,成为中央保健医 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期间,王鹤滨很快就见到了毛泽东,听到了毛主席在医科大学做的报告《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飞机和大炮》。但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毛主席的理论论述,而是毛泽东穿的衣服,裤子上有补丁。 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王鹤滨,进入医大附属医院为眼科,成了一名眼科医生,同年被调入军委卫生部,兼做中央门诊部眼科医生。 他在延安给叶剑英治过眼病,也给其他一些领导做过检查,初次和毛主席主席接触,也是因为给领导人体检。 王鹤滨先生回忆说:“在1946年的初夏,那时我还在军委卫生部工作,当时我接到的任务是为毛主席检查眼睛。我和卫生部的副部长傅连暲一起赶往毛主席的住地王家坪。我们到的时候,毛主席正伏案办公。当时主席并不认识我,傅连暲走到毛主席身前说这是王医生,今天来要给您检查一下眼睛。毛主席同意了检查,检查结果,主席有些轻微近视。我问主席用不用配眼镜时,主席和蔼地回答说,看东西不碍事,就不要配眼镜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进犯延安,中央领导经过山西来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王鹤滨随同中央机关一同来到西柏坡,后来又一同在建国初期跟随中央机关到了北京。这些难忘的往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一直不停地在王鹤滨的心里回荡。 1949年1月,北平宣布和平解放,3月中央机关进驻北京。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听到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提笔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写这首诗的同时,毛泽东还亲笔撰写了一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表在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上。 开国大典即将来临,各项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各界人士的代表云集北京,毛主席已经搬进中南海居住,他的保健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必须有 王鹤滨先生说,1949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央办公厅行政处的负责人罗道让找到我,郑重地对我说,上级决定派我到中南海去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一下子有些胆怯起来,毛主席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他的健康关系到国家安危。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是一项巨大的任务,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自己能否有这样的水平来承担。罗道让对我说,在毛主席身边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把这个重大的任务完成好的。” 就这样,王鹤滨进入了中南海,成了毛主席的保健医,同时兼任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机构尚未建全,医务人员也没有配备齐全,王鹤滨不但要负担毛主席的保健工作,还要兼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保健医生的职务,同时还要为机关工作人员看病。 一年多之后的1950年10月27日,住在景山东街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突然病逝,此事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后,为其他的领导人逐渐配备了专职的保健医。 在毛主席身边,有很多难忘的经历 王鹤滨先生生活在毛主席身边4年多,度过了很多难忘的岁月,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比如,开国大典前后,大家都很高兴,友好国家苏联等派使节前来祝贺,大家像过节一样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免不了要喝酒,场合一多,即使是有些酒量也难免会醉酒。开国大件之前,有一场欢迎外宾的酒宴,在即将开始之前,负责警卫工作的汪东兴给王鹤滨安排了一项任务,就是必须保证五大书记都不能醉倒,必须保证明天都能上天安门城楼。他的意思是,王鹤滨“有药”能解酒。这个任务不一般,说没药,不行;说有药,是空话。任务必须完成,也没有可商量的人。当时领导都很忙,找个可以请示的人很难。王鹤滨开动脑筋,想出来一个妙计:把白开水灌进茅台酒瓶,把茶水装进葡萄酒瓶,可以应付苏联外交官的敬酒攻势。他的大胆举动,真是初生牛犊的冒然之举,没想到苏联外交官按照他们的习惯,换着喝酒,当他把毛主席的“假茅台”一饮而尽的时候,脸上立即表现出惊愕的表情,细心的周总理察知此事,甚为不悦,“外交无小事”,岂能如此!但是,毛主席仍然若无其事地饮着王鹤滨特制的“茅台酒”,似乎毫无察觉,依然谈笑风生。 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之后,工作极为繁忙,甚至通宵达旦,难以有休息的时间。作为保健医兼生活秘书,王鹤滨劝毛主席休息,这可是一个苦差事。第一次,深夜里他悄悄地走进去说:“主席,该休息了。”毛主席答应一声,回过头来说“好,我处理完工作就休息。”又过了一个小时,他第二次走进去说:“主席,该休息了,您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了。”毛主席答应一声,仍然把目光停留在文件上;又过了一小时,当他第三次走进去的时候,心里矛盾极了,他不忍心打扰毛主席,又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当他找到一个机会,再次提请毛主席应该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站了起来,面对着他,伸开双手,大声说:“我也想休息,但是,谁来替我做这些工作?你能替我吗?啊?”看着为难的王鹤滨,毛主席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头,算是安慰,也是肯定他的工作热情。但是,毛主席又回到办公桌子之前,继续投入无人可以替代的工作。在抗美援朝前后,在许多大事情决断之前,谁也代替不了毛泽东的思考和批阅那些文件。 为了观察毛主席的身体状况,王鹤滨认为自己可以按照毛主席的作息规律一起熬夜。毛主席坐在办公桌之前,他静静地坐在沙发里陪伴,但是,睏神一阵阵袭来,不管他如何揉眼睛,掐大腿,几乎是头悬梁锥刺股,但是,终于熬不住睡到在茶几上,等他醒来的时候,身上披着毛主席的绿呢子大衣,暖融融的,他的眼里立即涌出羞愧与感激交织的泪花。 经常熬夜,时间不长就把他这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面色苍白的病秧子,江青见了挖苦他说:‘你才熬了这几天,就成了这个样子了,你知道我熬了多少年的滋味了吗?” 跟着毛主席到外地考察,也有很多难忘的见闻。为了根治黄河,毛主席来到河南开封、兰考一带的农村,深入农家调查当地农民生活的情况。火车停在郊外,清晨他们进入一家农舍,虽然冬日的阳光已经升起,但是为了取暖而把窗户堵得很严实的农户,吊着一个打着补丁的棉门帘,屋里黑咕隆咚。一个农妇用手搓着玉米,头也不抬地回答者毛主席的问话,也许是出于害羞,也是出于纪律,她根本不知道和她谈话的人就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等毛主席走远了,她才风风火火地追赶出来,一边跑,一边喊,终于,毛主席听到了,站在那里向她招手致意。她站在土坡的高处,毛主席立在土坡的地处,他们对视着。农妇忘记了害羞,忘记了身份,大声问道:“毛主席啊,斯大林他来了没有啊?”大家一起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在毛主席的卫士之间一直流传了很久、很久。 到苏联去学习,希望将来保健工作会更好 建国初期,王鹤滨在中南海兼职为几位党的领袖服务,并且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他回忆说:“第一次给朱德注射胰岛素,是在他的办公室,由于没有和前一个负责注射的护士细心准备交接,朱老总不知情。他当时正在批阅文件,看见我拿着注射器进来,就说:‘你是哪个?我不打针!’这时,朱德夫人康克清走进办公室,说:‘这是新来的王医生,技术蛮好的,打针不痛。’朱老总听了就不再多问,把右臂的衣袖卷了起来,也不说什么,又低头看他的文件了。我做完了注射,针头已经拔出一阵子了,朱德还没有放下衣袖,眼睛依然盯着案上的文件,嘴里还问道:‘打完了吗?’我说:‘打完了。’朱老总说果然不痛。”后来熟悉了,王鹤滨渐渐感到朱老总待人,总是那样温厚。 五大书记之一的刘少奇,给王鹤滨的印象是神色和蔼,但很少说话。王鹤滨和他接触过几次,却没有说过几句话。然而有一事,却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那是1950年,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伍云甫调离中南海,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署的秘书长:“当时我们为伍云甫饯行。席间在座的人都很高兴,我本来不会喝酒的,也乘兴喝了一小盅白酒。这时,刘少奇的卫士长石国瑞突然来了,说刘少奇有些不舒服,请我赶快去看一下。我到了少奇同志的身边以后,一直低着头,也不敢多说话,怕酒气从口中出来,我想纵然一直低着头,刘少奇大概还是会看出我喝了酒的神态,带着酒气出诊,是很不应该的。虽说刘少奇没有批评我,但从那以后,我在中南海工作期间,再也没喝过一口白酒。” 王鹤滨第一次为周恩来看病,是刚进中南海不久。“周总理经常流少量鼻血,他也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就用盐水棉棒擦洗的方法,来减轻这种折磨。经过检查,我发现周恩来鼻中膈左侧的黏膜上,有麦粒大小的浅表性溃疡面。我把检查到的情况,向周恩来、傅连璋、金茂岳讲了,周恩来问如何治疗呢,我说可以用硝酸银轻轻地腐蚀一下,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周恩来听后,带着微笑表态说那好啊,就试试看吧,可金茂岳当即表示反对,傅连璋没有表态。这等于是把治疗方法否定了。”许多年后,王鹤滨回想此事时说:“如果那时我就达到后来具备的业务水平,一剂中药便可以把这点小病治好,就不会提出让两位医学前辈担心的方法了,也可免除周恩来总理一生受此小病拖累了。由于为邓颖超治疗疾病,他经常出入西花厅,还赶上为周总理生日而举办的家庭小聚,当然,王鹤滨在毛主席生日的时候,独自陪伴主席进餐也颇令人难忘,不祝寿的规定,在那个时候是毫不打折实行的。邓颖超听说王鹤滨父母到北京的消息,就把50块钱塞给他,并坚持说这是她作为人大代表慰问大众的一种方式。 这种经历,令人难忘。 为了更好地做好保健工作,王鹤滨希望到苏联去学习,这在那个时代是很流行、很时尚的做法,也是颇令人向往和羡慕的事情。 1953年经过毛泽东同意,杨尚昆派他赴苏联攻读研究生,后来获得了苏联的医学博士学位。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远离了毛泽东的生活。当时,王鹤滨与执意要去苏联的贺子珍一样,出发点都很单纯,就是多学点有用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报效祖国,谁也没有料到生活会在几年之后发生巨变,再也无法回到出发的那个原点了。 王鹤滨在苏联学习四年多,自然会见证许多事情,也经历了中苏关系巨大的变化。他每年因为假期回国,拜见毛主席的时候,他老人家都会向王鹤滨问在苏联所见到的新闻与感想。 王鹤滨回到家乡,体会中医药的安全有效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是几十年过去,王鹤滨先后担任过公安部九局检验主任、核工业部安防卫生局局长、苏州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曾经担任中华核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离退休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白洋淀,成了一名乡间中医,这是当年他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 在毛主席身边的时候,他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回家看望父母,并且把身边的感受写出来,向毛主席汇报。他描述了乡村群众看病不容易,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毛主席看后说,你回乡开一个诊所,为群众看病。然后再回来,一半时间在我这里,一半时间在农村。这种“半农半医”的设想,虽然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但是,限于当时繁重的保健任务,而不能实行。 离休后的王鹤滨,在家乡行医治病,为群众诊治,所用的方法,大多是中医的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分析整理,独创了“不通则病”的理论,总结出一套在临床上对某些特殊病症行之有效的中西医合璧的治疗方法——横纹肌疗法,日后还出版了《受寒性肌——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专著。他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病等,创立了治愈率较高的“三位一体”全新治疗理念,为多数患者解决了病患。王老擅长治疗各种非特异性肌肉--神经综合征,如:冠心病、青光眼、结核、痤疮、口咽鼻干燥症、眩晕、婴幼儿水泻等病症的治疗,效果突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 2008年,王鹤滨任毛体书法研究协会的名誉主席,还著有《紫云轩的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等著作。 《毛泽东的饮食与保健之生活保健篇》共有八章:一、健康着装 二、科学的用脑方式 三、缓解压力的方法 四、保健医生谈遗憾——毛主席的保健问题 五、健康的外在条件——居住环境与水源 六、精神压力的舒解——关于亚健康 七、树立防病意识——关于心血管类疾病 八、养生启示。 提起编写这部著作的初衷,王鹤滨先生介绍说,毛泽东一生为国操劳、殚精竭虑,却安然步入耄耋之年。那么,他的饮食起居、工作习惯如何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呢?而他又怎样缓解作为一国决策者的精神压力呢?当亚健康等疾病在现代社会肆意蔓延的时候,让我们一同去探究前辈那艰苦而健康的生活,也许从中您能领悟到养生的真谛。因此他受到很多媒体和大众的要求,讲述了毛主席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与大家一起共享毛主席的养生之道。 年逾九十的王鹤滨先生,身体矍铄,慷慨健谈,能写会画,既是一个医学大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 W5 C9 T) G. ]. r S) L3 i' n x7 D
, d4 j/ u7 G' n5 G, x& k)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