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5-20 06:27 编辑
, U7 C' @3 {; a1 W: A* e7 D" n2 w& c& Z& j
再论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 ——我的担忧及几点意见 邓铁涛
5 |/ ^3 ~# s: l0 j目 录 引言 扫除障碍 一、“科学”——中医头上的紧箍咒 二、肃清“王斌思想”的影响 大力贯彻宪法精神 发扬中医之特色以振兴中医 解除西医模式之束缚 建议 一、中医之发展人才是根本 二、中医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合格的中医 三、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兼及其余。 l 引言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4年7月27日报导:《医疗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原先估计的多》(记者 斯科特·艾伦)“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死亡本可避免的错误的医院患者数量可能比原先估计的多一倍,而且毫无减少的迹象。 这一发现将使医疗事故在全美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见参考消息2004年7月29日 P6.) 这则报导,把西方医学最先进的国家的医疗实况,真实地公之于世界了。 美国《洛杉矶时报》报导:《疾病社会的症状》(作者 约翰·巴尔扎尔)“2003年,要求美国人列出他们对未来的担心时,医疗费用被排在恐怖活动、犯罪、工作保障和股市投资亏损之前。……过去两年中,约7500万65岁以下的美国人曾有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几乎占美国三分之一,其中2000万是儿童。”(见2003年7月28日《参考消息》) 上述是西方头号国家医疗保健的真实写照。最富有的国家,按他们的制度与科技无法解决人人有卫生保健的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模式,能解决我们人民的保健问题吗? 中国医药绝对不能与西方国家接这样的“轨”。 可惜我国不少医院努力效法西方,甚至已超过西方。各种检查、手术、用药,不是以人为本,而是看是否有公费医疗,是否有钱,甚至不管有钱没钱。医院最关心的是医院医护职工的奖金与工资。这一风气也是造成中医院不姓“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赢利性医院的逐步出场,令高水平的医护人员将被挖走,为富有人家服务。数千年来有“仁心仁术”之美誉的职业,变成企业,再世华佗,变成赢利的工具!究其原由,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结果。一切高级贵重的仪器、检测试剂、药物都购自西方,到底我们是为谁服务呢?!“三个代表”是不能只用嘴去实行的。我们应发挥独立思考去拟订政策。 l 扫除障碍 一、“科学”——中医头上的紧箍咒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成功的解放思想的运动,其功不可没。但有后遗症!就是对传统文化打击过了头。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冲击,自不可免。何况大学问家俞樾(1812—1906)早就提出“卜可废,医不可废乎?”成为废医存药论的始作俑者!他是余云岫的祖师爷。维新派梁启超,正如毛嘉陵同志《东方有科学》所指出的:梁氏患血尿,被西医错把他的无病的右肾切掉,他知道“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但他仍然愿意为西医打圆场,并不忘向中医踢一脚说:“至于诊病要用这样严密的检察,不能象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见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9月1日 P5.) 中医是不是科学至今争论了一百多年了!可怜的是现在有些高学历、高年资的“中医”也承认中医不科学。根据我的观察,对中医产生怀疑的学者大多数是脱离临床的,或者是以西医学指导临床的。因其脱离中医临床,或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无法印证中医理论之正确与可贵。凡对中医热爱者,必是运用中医药治病有心得者。 什么是“科学”?必以西方理论为依据,并且某些专家又把“科学”神化了。依据西方的定义去衡量中医,中医就被拒于科学之门外。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老中医提出中医大学应招一些文科生,马上有人在《健康报》上质问他知不知道医学是自然科学。好象这位老中医很幼稚。其实当该专家发表高见的时候,世界科学已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以发展科学了。我们现在不是已开办“非医功博”的博士学位班了吗?由此可见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走在前头走得太远了,反而说你不科学。中医学应该说是后现代的科学。 邓小平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之真理在疗效,不在实验研究,是要病人点头,而不是要老鼠点头才算。 2003年SARS之战,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治疗6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转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达到三个“零”的要求。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治疗80多例,其中中医介入治疗者71例但这71例中,死亡者仅1例耳!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纯中医治疗16例亦无一例死亡。且至今观察凡中医介入治疗者激素用量少者,未见股骨头坏死、肺纤 维化等后遗症。香港医管局请我校第二附院两位不满40岁的年青女专家林琳和杨志敏去香港会诊,得到香港西医专家的好评,获得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颁发的金质奖章。这两枚金奖,应该和奥运会的金奖同重! 以上的事实还不足以说明经受SARS考验的中医学的真价值吗?大唱“中医不科学”者,自己不科学也。 “科学”这一紧箍咒可以休矣! 二、肃清“王斌思想”的影响 王斌认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但消灭中医会遭人民反对,他吸取余云岫的教训,提出“改造中医”的办法,以图达到消灭中医之目的。“王斌思想”虽然受到点名在 《人民日报》公开批判,后来被撤去卫生部副部长之职。但“王斌思想”却象幽魂一样时隐时现,影响深远,从行政部门直至有些中医群中!几十年来改造中医是成功的。 无论教学、医疗与科研,一言以蔽之曰——重西轻中!很多问题都出在“轻中”上!其根源在于轻视中华文化而“崇洋”之故。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大力予以提倡以肃清“王斌思想”的影响,深入改革。 l 大力贯彻宪法精神 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三条:“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上条文说明在发展现代医学的同时,发扬传统医学,实行中西医并重。回顾历史,环望全国。中西医远远未能并重。以中医医院为例,不少县级中医院,有生存危机,因而意图向西医转型。已坠入恶性循环而此后将不再姓“中”了! 不少中医院是从民营“联合诊所”或在卫生院改一个招牌而成的,当一批名老中医安在之时,还可以过日子。由于不注意承传工作,形成断代,后继乏人乏术,日子不好过是必然的了。 当然也有不少例外,比如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是由几位名中医的联合诊所开始的。由于坚持中医为主的方向,主要靠自己的经营而有今天可喜的成就,坚持发扬中医特色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他们以自己经营为主筹建的中医院大楼的楼顶可升降直升飞机。但与佛山市人民医院的规模比较,还是差了一截。希望佛山市政府实行中西并重,今后对中医院的建设有所侧重,让人民得到中西医的双重保健,以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l 发扬中医之特色,以振兴中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邓小平文选》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近20多年来,落后的中国,就靠实行邓小平的总设计而富强起来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伟大文化精粹。这个精粹是不能丢掉也不能拿去市场出卖的。 最近有些文章说“特色不等于优势”,那中国近20多年之能够和平崛起,靠什么呢?如果不按照邓小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成吗?苏联实行改革,中国也实行改革,但结果不一样,其精髓在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还有一篇文章大谈市场经济,可以不要特色。他把“特点”看作“特色”,而且把应该改革的也看成是“特色”!把特色与改革割裂开来。把广东省中医院近四年来提倡“大温课、读经典、跟名师”,(今年该院两位西医专家——博士生导师,也拜名中医为师)。把大力发扬中医之特色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这是对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真相的歪曲。广东省中医院一天药材的配剂量今天已发展至每天配药5吨左右。用中药汤剂治病的分量明显可见。这还不足以说明是突出中医特色的结果吗?作者说中风急性期非西医治疗不可,可能作者和有些地方中医院是这样。但是任继学老教授等名老中医和广东省中医院则不是那样。 中医丢失得太多了,丢失了或者没有掌握到火候。以自己的水平称为“特色”,的确这样的“特色”就不等于优势了。 论市场,中医上世纪80年代已走向世界了,市场大的很呢,根本问题在于有没有中医的真工夫。千万别把自己看成是中医学的代表。认为我这个能治,那个不能治,就是中医不能治。某省三甲中医院的心脏科主任,慨叹地认为心脏病科已把中医开除了!但后来一个严重心衰的病人,西医办法用尽,越来越危殆,最后请一位民间老中医,辨证论治,重用附子,抢救过来了。才惊叹原来是自己的中医未有学好。应开除者是不够格的中医。 应该说,中医药市场不景气,其原因直接与中医水平下降有关而不是其他。“酒香不怕巷子深”,市场是有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有个妇幼保健院,原来是区级西医院,后来请我校毕业生当院长,把该院变成有中医特色的妇幼医院,用中药外洗内服加头皮针治小儿脑瘫出了名。常年接受从欧美等五大洲来的的患儿。该院病人如潮,再不建新楼就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了。试问,如果保持原来西医妇幼保健那一套,没有中医之特色,会有这样的市场吗?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人民的科学财富,我们必须继承发扬它,才能对得起祖宗和世界人民。中医药学不仅仅是一种谋生之术。 l 解除西医模式的束缚 几十年来无论医、教、研、药,都以西医的模式为准绳。现在看来,这一模式,对中医之束缚多于帮助。必须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重新作深入的研究进行整改。 中医医院已越来越不姓“中”。一壶中药可有可无,成为摆设!因此中医院宁要西医院校本科生也不要中医硕士生。 当然中医教育也有问题,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说:“中医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是两个中专的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郝光明)“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中医教育的病根在哪里?在于以西医之模式办中医之教育!难怪有人说有些博士不会用中医治病! 硕士、博士英语必须达到四、六级,但医古文水平可以不管。教授、主任医师之职称评定,必须考外语,后来毕业者已不准考医古文了。有些博士生写的字简直使人烦恼!说明中医之教育已远离中华文化,向往西方。请问一个高学历的中医,他的学术源头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呢?机械地用西医教育去培养中医之专才。南辕北辙,如此下去,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一旦居于领导地位,按他们的理念办中医一切事业,则中医之消亡,指日可待了! 一言以蔽之曰:以西医学之模式办中医药事业,是对中医药学执行“宫刑”也。 或以为邓氏言之过甚了。下面让我谈谈中药方面的问题。 关木通问题。外国人用含关木通之药长期服用以减肥,出现肾衰。大事宣扬,不追究服药不当而归罪于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借机以打击中国药。我国药监部门屈从于西方,舍弃中医之理论,竟将关木通列入禁药,最近又株连到青木香等药。这是一种自杀行为。《中华本草》644页:关木通使用注意项下写道:“内无湿热及孕妇慎服。关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写得明明白白,不归咎于用药不当,而禁用有用之药,这是愚蠢的行为。何况还加罪于凡含有马兜铃酸之药,青木香等也不能用。请看看西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是由于抗生素的副作用,抗生素过敏可以致人于死地,……,我就有几个朋友死于青霉素针下。为什么西方没有因此禁止使用抗生素,而今短短2年在中国却已有三味中药被处以死刑了呢?!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医师章》)有毒的药何止关木通。《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如果凡药之有毒者都不能用,则中医可以休矣。中药有中药之理论,有炮制学之应用,今把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都一笔抹杀,唯西方之命是从,则中医之受“宫刑”才刚刚开始耳! l 建议 一、中医之发展人才是根本。 1. 中管局的名医工程,十分重要,希望抓紧进行。 2. 为了使人才的使用得更好, 建议——名老中医之学术继承人,其出师之证书,应写明:该学历等同于博士学位。这一学历,按中医水平他们受之无愧!中医学术不致断代,这一辈学者的责任重大。 3. 名老中医学术研究纳入科技部中长期计划的确是当务之急,相信一定能做好。 4. 设三个科研项目。 (1) 东西南北中进行教学效果之调研,包括: ① 对历届本科毕业生,调查其中医学之水平。 ② 对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中医水平及其研究项目与成果。 (2) 调查全国一百家中医院,中西人才结构情况,中医学术带头人的中医水平,中医治疗率,中西药的使用比例。参加查房观察其病例讨论中中医成分有多少,……等等。治疗率可以作假,观察病例讨论相当于剖腹探查。 (3) 调查若干研究院的科研方向,项目及其成果。再组织中医科研论坛,寻找发展中医药的高速公路。 二、中医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合格的中医。 象外语评级一样,除了各科考试必须合格之外,另设三级中医综合考试: u 一级:考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诊断。中药要记400——500味,方剂要记300——400首,舌诊,脉诊考实际操作。 u 二级:考四大经典,及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可用病案分析的方法) u 三级:临床测试,可于实习后期面对病人临证诊治。 三、研究生教育,应以中医临床型为主,兼及其余。 现在全国以至全世界最欠缺的是有真本领的铁杆中医。即中医理论与临床技术都过得硬的高水平中医。因此硕士、博士生的教育,除少数搞实验研究之外,绝大多数应是临床硕士和博士,以便把中医的临床水平不断提高。培养成千上万一百几十万这样的铁杆中医才能满足21世纪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人民的需求。 当然一个铁杆中医,如果他的外语和西医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并能运用新科技与中医药相结合,进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以振兴中医,这样的人才越多越好;但必须首先是一个铁杆中医。 (首论“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刊登于《新中医》2003年第6期<铁涛医话>专栏) 2004年9月25日 为了把我对中医教育的浅见讲透,请准许我在本文结束之后,夹上一篇附录如下 附录:《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2004年5月8日 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 邓铁涛 一、启示录 (一)启示之一 2004年4月5日,我们的学生梁丽芳从美国回来看望我。送给我她写的一本书《Acupuncture & IVF》(中译名《针灸与试管婴儿》)。并说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现已发行到欧洲。这个礼物使我兴奋了一夜! 试管婴儿,可说是20世纪西医学的一个尖端技术成果。不过这个成果的成功率只有20%。梁丽芳在美国三藩市,运用针灸与中药,把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提高到40—60%。因此她现在在美国很忙,请10多个学生(她在美国办中医学院)帮她工作。病人的来源绝大多数是进行试管婴儿医师介绍给她的。但也有个别医师不敢再介绍病人给她,因为施行试管婴儿之前用她的针灸与中药已经怀孕了,二万美元的手术费便落空了。 21世纪不育不孕的创纪录是中医药而不是技术高超,费用昂贵的“试管婴儿”。 梁丽芳的成功,说明中医可以帮助西医尖端科技前进一大步。但在我们国家几十年来流行一种观点——中医药如果没有西医学的帮忙,不能发展。中医学的医、教、研,都带上这一个紧箍咒。从中医教育来看,中西医课程的比例,最先是中8︰西2;接着是7︰3至6︰4(而实际是5︰5)。前卫生部长崔月犁早已指出我们培养的高级中医人才是两个中专的水平。但作为卫生部长,他也未能改变这一弊端! (二)启示之二 蒲辅周先生,是杰出的中医学家。他的学术水平,举国公认为一代宗师。他十五岁随父亲学医,三年独立应诊。解放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是一位纯中医。1957年救治乙型脑炎,疗效卓著,但因不是一个药方统治,未被重视。 岳美中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但没有学过西医,也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只短期读过陆渊雷的中医函授,但他也是20世纪一代宗师。周总理派他多次出国为国外领导人会诊,其中最著名的是为印尼苏加诺总统治疗肾脏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医吴阶平。几位欧美世界名医主张肾脏切除,岳老用中药和针灸把苏加诺的肾保住了,病也好了。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取得卓越成绩的南京名医周仲瑛和江西名医万友生,据我所知他倆也没有学过多少西医课。 双桥老太太不识字,但她的拨正疗法使世界医学解决不了的腰腿痛,一次手法而愈。军医冯天有学得后,震动一时,立成名医。但只学得罗老太太一招耳。冯氏后来根据解剖学加以形态学的解释,出过一本书。但罗老太太还有其他绝招,未被推广。不知在文献、在民间中医药绝招有多少已被遗忘,被轻视,被歧视? 现在的医师法,就是一把看不见的双刃刀! 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当今的名老中医有几个是学贯中西的呢?正因为他们西医知识不多,迫着他们面对什么疑难急危重症都从中医宝库中去发掘去继承去创新,出成果。 反观近几十年中医医院,对刚分配来院的年青中医,首先考虑送去西医医院进修。几十年过去,如此一代一代到西医院进修,全国中医院中医水平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淡化下去吗?! 中医所以经历一百多年的摧残而不倒,主要靠中医的疗效。在疗效已变成不中不西,西医成分重于中医的时候,岂能企望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发展中医呢?中医高层教育,现在是硕士研究生要达到细胞水平,博士研究生要达到分子水平。试问中医药对这样的要求,能做到吗?难怪有人问,这样要求写出来的论文作假的成分占多少呢?又由于指向这样的方向,他们有些被训练成为中医药学的掘墓人,这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对中医认识不深,毫无临证经验但能掌握分子研究水平的人,还会相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吗?还能相信中医的系统理论吗? (三)启示之三 21世纪瘟疫SARS,横行无忌地危害人类。中医在抗击SARS之战斗中,显示了震惊世界的威力。充分说明,中医面对新的疾病谱,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有战而胜之的能力。靠什么战胜SARS?靠中医的系统理论,靠有几千年与瘟疫作斗争的丰富研究成果。中医旺盛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是中医理论的源泉。论中医的临床水平由于教育的失误,整体水平在下降。全国不少中医医院有生存危机,只能拼命西化求生存,如是恶性循环。青年中医对中医药失去信心,长此下去,能企望用实验研究手段,就能救中医吗? 非医攻博的学生都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生,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临床医家,成为铁杆中医,在这一基础上再进入科学研究阶段。欲速则不达,不能要求急功近利。 21世纪中医要腾飞需要十万、百万的铁杆中医。千万不能满足于以科研型为模式,不能以西医发展之模式去套中医。 二、教育必须改革 (一) 教学内涵改革 1、重点学好经典著作 历经2000多年几乎所有有建树的医学家都对中医经典著作有深厚的基础,金元时代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未入医门,已研习《内经》十年。 解放以后,确立《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学说》这四门为经典课程,必须教好、学好、用好。 其次是,《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亦必须学好,记牢。《各家学说》也很重要。 2、西医课 设:《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中西之比控制在8︰2之范围。 3、老三论与新技术革命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可列为必选的选修课。 新技术革命与科技新进展,可用学术讲座形式,请名家作报告。 4、中华文化素养课 《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可设系列讲座。 中医学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而从小学到中学教育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基础,对祖宗知之甚少! (二)教育方法改革 1、教学应划分为三大块:①课堂教学;②自学;③实践。 过去课堂教学课时太多,满堂灌的教学必须痛改。可按过去的计划删去一半,有些课可以删去三分之二。把删掉的课时加入自学课时之内。 实践包括临床实习、见习、实验、做义工等等。其中应以临床实习、见习为主。学生必须早接触临床,多参予临床。临床实习时间应分配一年半,临床各科教学同步进行。设计一套硬指标,以实际中医临床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重要部分。 所谓早接触临床,第一学年下半年至迟第二学年便到门诊跟师见习。亲身体验中医药能治好病,才能树立为中医药之发展而奋斗终身的大志。 为了能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必须改革我们的附属医院那种以西医为主导,一壶中药可有可无的错误倾向。如果不能改变,怎样能培养出振兴中医的人才。 2、早跟师 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宜于第二学年便开始拜师以便随时问道解惑。 三、目的与要求 根据上述,可能以为我偏离了办非医攻博的宗旨。 学五年中医便能进行实验研究并要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中西医结合自1958年到现在,到底出现了几位高明的理论家呢?只有把中医药学夯实了,先成为铁杆中医,他日才能作飞跃式的发展。中医有中医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西医是不同的。如果不能走自己的路,只套用西医之模式,则所培养的是中医的功臣还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未可知也。 有人怀疑文、史、哲的学子搞不好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学数、理、化的才能搞好科研,这也是片面的看法。中医药学几千年来并未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结缘,却独树一帜于世界医学之林。今天在文、史、哲……等基础上,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才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 我们学校的李国桥教授的成就可以为证。他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本校的前身)最后一届(1955年)毕业生。数、理、化不是他的专长,他现在是世界第一流的疟疾专家。他的科研成果——恶性疟疾有两个发热高峰期;查皮内血象以确定治脑型疟的时机。——被选编入英国牛津大学的教科书。 培养科研型人才,不是总目标。总目标是振兴中医,培养能为13亿人民奉献优良服务的人才,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能保证人人有卫生保健的权利的骨干人才。 先把非医攻博的博士生,培养成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使中医不至断代,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以上意见,不一定对,请指正。
: @/ L0 P1 ~( ~/ q$ c/ H5 {
% W, c. _; 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