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光明日报》载文:胸负凌云万丈才:五世大医余瀛鳌
曹东义 发表于:2021-7-25 11:47:1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796
[size=0.24]胸负凌云万丈才:五世大医余瀛鳌/ a5 q, Q4 q! U/ \; F8 j0 |
07-14 16:17
0 b- w8 @8 V9 Z2 A7 i, d1 O3 O" n& |  q# J% _7 \
“世尊余夫子,熟典人所知。五代传家學,鬢白著不松。尊为儒者俦,术为富苍生。历世犁医坛,慷慨驾舟轻。”余瀛鳌先生江苏阜宁人氏,生于1933年。1955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本科,是中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史学家。
“胸负凌云万丈才”,这是借用唐代诗人崔珏写的诗:“虚负凌云万丈才”而来,此处略作小改,比喻余瀛鳌先生老骥伏枥,千里之志,壮心不已的精神。余先生虽年近九旬,已至髦耋,但其心志未老,两月前,我们一起去探望先生,先生侃侃而谈,谈中医人才培养,谈自己科研立项,并论其新著,兴致颇浓。
余先生的余氏一族,族谱载:始祖“由余”,是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他原先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到秦穆公贤德,便留在秦国为相,而且很得秦穆公的信任。当时秦国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协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后举兵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导致秦穆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因其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后裔便以“余”姓为族姓。
余瀛鳌先生的名字中“瀛”字,唐代韩愈说:“飞桥上架汉,缭岸俯视瀛。”“瀛”就是大海的意思,“鳌”字,是古代传说中海里的大龟、大鳖。《淮南子·览里》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也有一种说法是龙之九子的老大,相传“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余瀛鳌先生家乡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县志记载余姓宗祠的门联:“灵鼍负阁,钓鱼列屯”。唐代王勃在《九成宫颂》中说:“万骑龙嘶,伐灵鼉而晓彻。”明代郑若庸在《玉玦记·掳掠》写道:“灵鼉奏鼓逢逢,吞鲸舞浪汹汹。”无论是鳌、鼍或鱼,都是大海当中的奇物,“负阁”,“列屯”,喻意都是生活在人世间的珍兽。
余瀛鳌先生的出身是中国典型而罕见的五世祖传业医。其高祖即为医,康熙年间便行医乡里。其曾祖父余赞襄,也是名重一时的名医,《族谱》说他“熟读经典,旁及历代名著,”而且很早即悬壶问世,“诊治富于胆识,经方、时方择善而用,于伤寒、温病及内妇科疑难杂症多所致意,效验卓著,名播乡里。”其子余奉先,就是余瀛鳌先生的祖父,字涤凡,中年就是苏北地区的三大名医之首,另两位就是淮安的张子平、兴化的赵海仙,都是四乡闻名的名医。40岁时,因诊治当时省提督重症伤寒而获得佳效,于是受聘于都督府,主持诊疗。嘉庆中叶阜宁及邻近诸县(包括宿迁、盱眙、涟水、泗阳等县)疫病流行,遂回籍为乡民诊疗疫病,取得很好疗效。余奉先的长子,就是余瀛鳌先生的先父,便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余无言。
余无言先生(1900~1963) 原名愚,字择明,少读经史,后随父学医,勤读医经,深研仲景学说,18岁开始应诊,擅治伤寒、杂病及中医外科疾病。民国9年(1920)到沪问学于西医俞凤宾,民国18年与名医张赞臣先生共同编辑《世界医报》,以改进中医为夙志。民国21年应聘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兼编审委员,并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国医学专修馆、苏州国医研究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余无言先生学术上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强调“仲景之书,重在证候,依症立法,依法立方”。这些学术思想给余瀛鳌先生影响极深。
余瀛鳌先生是西学中出身,这一点和他的父亲很相似。他在《自述》中说:“我学习中医是‘父传师授’的,但当时从学的时间并不太长,建国以前念中学时,碰到放寒暑假,有时,也去我父亲的诊室,给他抄抄方子,但我父亲有固定的学生、徒弟协助诊病,抄方,我当然是比较次要的,真正抄方并不多。1955年,中医研究院派代表敦请家父赴京工作。次年春,家父抵京工作,曾为我所在的中医研究院首届‘西学中’研究班任教,当然在家里我也有机会向他提问学术疑点,但缺乏临症学习机会。1956年,我有幸拜在秦伯未先生门下,秦老为我讲过《内经》,我也曾跟随秦师出过一些门诊或会诊。秦老是孟河丁甘仁先生的嫡传弟子,所以有人在将秦老、我列入孟河医派。”
余瀛鳌先生在学术上更大成就是中国历代医学文献的整理、重新编订和诸多著述。学术主张上认为轩岐医学从古到今传承、发展,并认为不断地产生新的学术流派,是历史的必然。历代医学家之所以尊崇《内经》《伤寒》等早期医学典籍,是因为在这些经典医籍的推动下,医学才能不断地获得传承与发展。认为张仲景的学术临床基础,源于《内经》,本于《内经》,历代名家或学术流派,无不受其启悟、影响。治学,必须重视古今“学术流派”,这些“流派”,是推动轩岐医学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主心骨,也是必备的基础,是昭示历代中医名家、名著中学术经验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粹内涵,也是历代传承于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体现。
余瀛鳌先生临床上主张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临证不拘经方、时方,择善而从,这一点,不仅继承了其父辈的学术体系,又在在六七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精心研读文献,力求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尤重明其斯理。提倡中医之“理”,在“辨”在“燮”,能够在繁杂头绪中理清脉络、头绪,在辨病辨证中找到重点、方向,在辨证之后求因、明因,之后进行参燮、布燮、调燮。余先生指出:“燮”的简写是“协”,本身是个会意字。由表示众多的“十”和表示把许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组成。其意思在《左传·桓公六年》中说:“彼则惧而燮以谋我。”就是提倡会同、共同合作。“调”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许慎在《说文解字》上说:“调,和也。”《贾子道术》说:“合得周密谓之调。”“协调”,即搭配得当,配合和谐。《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意思是审查病机,注意六气主时的规律,根据六气特性,取象比类的方法,找出病象与病机的关系,寻求外邪及其它原因。
临床上余瀛鳌先生长于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肠胃病、泌尿及癫痫等杂症。治疗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以乙肝居多)主张用《续名医类案》中的“一贯煎”加减,并习用一贯煎合柴胡舒肝散,化入“三鸡”(鸡内金、鸡血藤、鸡骨草),疗效很好。曾治癫痫病多例,主旨均以“潜镇止痫、化痰通络”为大法,必用药是生龙齿、生牡蛎、生白矾、郁金四味,常加味桃仁、杏仁、僵蚕、竹茹、胆南星、陈皮、半夏、丹参、赤芍、红花、鸡血藤等。对于一些顽固、频发病症,往往也加用琥珀末分冲。如痰证比较明显的,祛痰药宜多用,有头部外伤史的,多用通络祛瘀药。余先生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这是白金丸的加味方,疗效要较白金丸有明显提高,这也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吧。”
余瀛鳌先生还是儒医文化传播的大家。在中国中医文献医史领域,余瀛鳌先生做出过别人难以企及的贡献。先生桃李天下,他的许多学生都是当今不少单位的领军人物,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还在著名大学任校长,还有的在日韩、欧美等国传播中医文化。
余瀛鳌先生任医史文献研究所长多年,除了繁重行政工作以外,余先生还编选、校订了许多中医善本珍本,有很大影响的如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国古籍珍本提要》、《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中国名医名方》和《历代医著比对与新用丛书》四十种等,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甚多,近年来并出版《余瀛鳌医案》数册。
余瀛鳌先生一生为人十分谦和,君子端方,温润如玉,风骨骏爽,人谓:“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句)先生虽然学富五车,然而从不颐指气使,无论什么时候,都如江上清风,柔曛轻拂。
(作者简介:卢祥之,中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书记,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光明网中医频道
5 K/ h" H* O& N/ n8 b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1:48:45 | 阅读全部
胸负凌云万丈才:五世大医余瀛鳌  https://m.gmw.cn/baijia/2021-07/14/34994373.html! g. V6 H1 W" Y3 O1 v
' A, K. u$ c1 k; I3 X9 o
这篇文章,很有分量。: V5 V' R% i1 u# f
3 P8 |; L$ I8 b3 M
作者简介:
( d2 [2 F8 W# q* `* g' J卢祥之,中国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 a0 S7 u) a+ j
8 m. [* }. a, Y. b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书记,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1:50:53 | 阅读全部
2007年,我出版的《捍卫中医》之中,
- \4 U% T; t/ y% s2 G我发表了如下的文章:
4 h$ ~6 D5 ]8 o' v! `
  }1 V7 J  M# H/ X. }  W4 a/ K余瀛鳌研究员告诉我:为何选择中医
& o: c0 k- N3 R; V+ U笔者20多年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读余瀛鳌教授的研究生,曾经深深地感佩先生的渊博学识,也对余老的人生道路、学医经历、治学方法充满了景仰与好奇:他出身于世代名医的中医世家,为何当初学医时选择的是西医?既然选择了西医,为何又成了第一批西学中?在许多西学中都以“兼通中西”为荣的时候,余老为何一头扎进中医的文献堆里,一干就是半个世纪?这几次重大人生转折,充满传奇色彩经历背后的“活思想”是什么?笔者一直疑惑难解,又不敢问,也不便于问,直到不久前的一次经历,笔者终于等到了这样一次机会,揭开了多年的谜团。
& W! J6 {- {) _  ?+ c5 o  H+ ?2006年3月24日下午,笔者因为课题鉴定的事情来到了余瀛鳌研究员的办公室,当时正是装修后准备搬家,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文件,连椅子上都是书,几乎是难于立足。但是,余老的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刚接待完上海来的张玉萍研究员一行人,又迎来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的李焕荣主任,还没有顾上说几句话,已经是几个电话打了进来。刚放下电话,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余老是那种“吐哺握发”惟恐慢待了天下贤士的人,一定不会拒人于门外的,我赶紧去开门。只见一个黄发碧眼,秀美端庄的西方女子站立在门外,我本来不会英语,只好用中文说:“你找谁?”我正担心对方听不懂汉语,没想到她用流利的汉语说:“我正在做一项关于中医的调查,为了我的博士论文。我从南方访问了几个著名中医,又来到了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朱建平副所长,让我采访余瀛鳌先生”。
% f+ k" j/ f- L  u. ?9 Y% g这位来自奥地利的时黎纳(Lena  SPRINGER  mag..phil)女士,很快就与余老攀谈起来,笔者只好在一旁“陪听”。开始我还有些心不在焉,也有些焦急,毕竟是周末的下午了,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再过一会儿就没有人了,余老还没有签署完的鉴定盖不了公章,那问题就复杂了。
2 H+ ]3 w# ?  E3 O8 G0 |不知道这位洋女博士用了什么招数,余老滔滔不绝地说起了他学习医学的经历。
- K& @' b7 J+ ~余老说,我于1955年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之后,来北京工作。工作半年之后,参加了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然后留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当时叫中医研究院,后来在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去年又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1 [$ o! {6 W: K! E3 t* m# Z
我来北京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还没有成立,我是见证了研究院从成立至今,为数不多的几个仍然健在的人之一。我的父亲余无言当时是上海名中医,在中医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奉调进京,是组建中医研究院的元老之一。我还在西学中班学习的时候,于1956年就得以拜著名中医秦伯未为师。秦伯未先生指导我学习中医“六字诀”:“多读书,多临证”。我利用几年的时间,在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泛览了中医古籍3000多种,当然,也对其中重要的古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研究。我始终没有脱离临床工作,现在虽然工作繁忙,年龄也74岁了,但是,仍然每周都出门诊,尤其是在京城名医馆,很多都是外地来京的病人,来看一次病不容易,一定要细致耐心。
2 x! {9 X5 }6 }) p) f. V余老不说他带了近30位硕士、博士,也不说他主编了20多部大著作,却与洋博士大谈自己的临床经验,谈中医文献与临床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说,现在有的研究生虽然已经硕士、博士毕业了,但是不会看病,这的确不应该。因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实践经验,单纯做学问也不容易做好。很多研究生导师就没有临床经验,怎么能要求学生会看病呢?这是今后必须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2 I9 X  o8 z0 u2 B洋博士时黎纳听完了余老的叙述,话锋一转又转到了余老学习医学的动机上:“您既然是著名中医的后代,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学习中医,而选择了西医?跟着你父亲学习中医不是很好吗?”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我早就想问而不好意思问的问题,洋博士果然厉害,没有那么多忌讳。
4 E8 @% L' T/ ]" Z* ~3 h# Z# q. _余老说,半个世纪之前,由于禁用词语政府不重视中医,汪精卫等人就明显歧视中医,导致中医教育事业的衰落。到解放初,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没有中医的高等教育学校了。我父亲希望我成为一个医生,要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所以我就报考了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之后,来到北京工作。正好赶上禁用词语主席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我就报了名,参加了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当时,还没有中医学院,中医学院是在1956年才批准成立的。- W& U5 T9 n1 u! ^- Z% @# Q
“您当时学习中医的时候,是否在学习方法、思路上觉得不适应?”% y8 ?( n8 w6 ?/ J+ ]9 \/ N: t
余老说,我是从头学,不抱成见。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的理论不好理解。; m& [7 y. Z2 B
洋博士有所不知,中国人觉得“中医不好理解”是近来才有的事情。因为“五四”以后,人们都在大力学习西方科学,除了语文课上学一些与汉字有关的知识之外,凡是传统的文化,一般都被当作旧的、陈腐的东西。因此,才会觉得学习中医有障碍,学习西方的医学知识反而无障碍。中医学在近代,已经成了无根的文化,成了环境被改变的“原生态医学”。近代的一切基础教育,都是有利于西医学的传播,而根本不顾及中医学的生存。因此,中医其危,原非耸人听闻。
: V( @1 t8 ?7 K0 I. n$ q# |“当时有经方与时方的论争吗?现在还有没有?”6 M9 w: z; k4 P3 R
余老说,所谓经方与时方的论争,由来已久,现在仍然还有。所谓经方,指的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其组成的特点就是药味少而精,而且有君臣佐使的搭配,历代运用之后证明确有很好的疗效。时方有的药味很多,药味一多就难以说清楚配伍了,当然时方也很有效,不可偏废。我国现有方剂,据不完整的统计资料,大约有10万个以上。, g: G* V$ {' \8 a' y, `" h# f
“您如何看待中医的发展前景?”2 M! Y& S# y4 R, Z4 \7 P
有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支持,我认为中医前景辉煌。中医已经步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许多国家承认了中医药。近几年步伐在加快,前途光明,关键在于继承与发展。8 {/ e0 M7 e6 a3 Y( P7 \3 \6 F( `& ^
“您如何看待中医的管理?为什么必须有一个中医药管理局?”* [0 ^+ h1 x5 j# d  j$ p0 _* m
解放后管理中医,一开始是卫生部,后来有了中医司,再后来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体现了国家对中医的重视程度在加强,支持力度加大。中医司的时候,没有独立经费,管理不方便。现在中医有独立的经费,可以不通过卫生部。当然,还有许多方面不够理想。/ G% M3 V" A( e6 S: C3 d
“中医发展50年来存在什么危机?您是怎么看的?”
; H2 v3 o8 g! L, ^$ h$ U! p& T2 n面对洋博士一步紧似一步的“深入追问”,余老深吸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比较年轻的中医在学术与临床方面的根基不厚,是很值得忧虑的。古书读得少,临床实践少,是很危险的。博士导师不看病,不会看病,需要下工夫。禁用词语主席所说的对于中医学要“发掘整理提高”,现在还没有做到。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学术临床重视不够。
2 X# B; E% k' L% j, z“20世纪社会发展变化很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您与患者是怎样交流的?”7 I( \8 f6 K" R; d! ]7 s4 \. p
余老很自信地说,我与病人的关系都是很好的,有不少都是朋友。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提倡,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要视病人如亲人,无论贵贱贫富,一律平等。医生要尽心尽力为病人着想,我所诊治的患者,既有最基层的群众,也有高层领导,我同他们处得关系都很好。# A& Z6 u; P) _- \$ n; f
“您的患者是否理解您所说中医的术语?”
1 @( A0 `5 N+ k8 E  E: `  ~" P0 Q! Y我都是用比较浅近易懂的语言给他们做解释,对他们的病情实事求是地进行解答,不象某些媒体那样夸大其辞。" p6 M- a! t1 C" q
“您是说骗子?”$ b0 w8 ]$ T- r
某些广告不负责任,确实误导了患者,伤害了患者。
" n6 r8 |( f: A: G“您既然中医西医都学过,您治疗疾病的特点是什么?是否中西医结合?”
% ]! g* x. |2 B我在诊断上参考西医,然而不再开西药,用中医的理论思考、看病。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许多西医的新东西我已经不太了解了,很难中西医兼通。9 w& m1 R% ?" ]+ I9 k* U' ]% p; M
“您怎样看待中医内部的争议?”
3 t% b( |3 Y, w6 B. o中西医内部都有流派,有争议,这很正常。总的看法是越来越好。我去过几次美国,我感觉国人看病是很方便的。因为,在美国看病,有时不给什么药。# G* o% o2 M* b
笔者插话说,余老的女儿是美国的医学教授,已经在美国20多年,所以有比较深的认识。笔者认为,“有时不给什么药”这正是“正宗西医”应当做的,因为西医追求的是“病理病灶的疾病本质”,在没有发现病灶,在没有明确可以切除、可以阻断、可以拮抗的“物质靶点”之前,就没有使用西药的指征,所以就不能“轻易给药”。因此有人说,在美国“买枪容易,买药难”。这是中医与西医看待疾病的观点不同,方法各异造成的。中医紧紧依靠病人的“主观感觉”,认为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从来不说症状不可靠。西医则认为,症状是不可靠的,只是表面现象,疾病的本质在症状后边隐藏着,必须做各样的检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世界上就有许多的人,身体与精神非常痛苦,各种检查却都是“未见异常”,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这种人占人群的70%以上。看来,依靠病人证候,在病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能诊治、就可以使人重新恢复健康的中医学,的确有其“见微知著”,早期干预、治疗关口提前的优势。
: q, @; w* ?4 S# I9 l+ Y  s6 p笔者的“思想小差”开得太远了,洋博士与余老的谈话已经进入了尾声。
  B1 p5 f4 G' k; a2 M' J; W“您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 ~% K- c2 u& {" O; P6 j$ g: w$ a
中医界内部对此看法不一致。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中医要发挥主要作用,不然何必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要是辨证论治。因为西医的病是明确的,需要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否则只用西医治疗就可以了,何必结合?
  T" y' j# C( u9 X% b洋博士走了,不知道她如何去整理这次采访,作为旁听者,我的收获是丰硕的,萦绕心头20多年的困惑,由此一扫而光。真可谓“无巧不成书”,天赐良机,岂能私密心头,不与海内同仁共享?. t6 o% j- |7 T/ v/ X8 Z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4:57:26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1:50
0 e' v* z7 t2 }+ S) e( X2007年,我出版的《捍卫中医》之中,
; O  X( n2 q" [# l7 l我发表了如下的文章:

# A! v8 _% i  @, k6 Q* p) o+ z这篇文章,此前也发表于《家庭中医药》杂志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4:59:1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7-25 14:57
7 m. E9 E) `2 \) \. x) r这篇文章,此前也发表于《家庭中医药》杂志上了。
8 j2 C$ [( }! M
中医杂志. 2020,61(09)北大核心CSCD
! L+ `2 j- e% a& G; A1 T
6 `: t6 {' h' V) i9 ` 我带的硕士研究生武宁,2020年,把下面的文章发表于《中医杂志》第九期了
# n, A  w( R. H$ a2 t3 ~余氏三代医家展现中医时代风貌: G. c0 I0 I/ B$ F$ V
武宁1曹东义2张相鹏1张培红2朱胜君2马建辉2王红霞2陶晓华3吕文华2% H, H' ^% p5 p, j
1. 河北中医学院2.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北京中医药大学
. `; v3 d& O, B$ _! P摘要:介绍余奉仙、余无言、余瀛鳌的从医经历。余氏三世医家所处时代不同,在诊疗疾病的路径模式、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及学术特色等方面均展现了中医的时代风貌。自余无言先生起,逐渐将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在中医研究方面,余氏医家均追求大道从简、执简驭繁的思想。 % T- E, {6 z/ E; M& c/ O7 F9 M
关键词:        余奉仙;余无言;余瀛鳌;4 K8 d) a! W- _6 u
DOI:        10.13288/j.11-2166/r.2020.09.021
2 V! ~; ~+ [- \3 i" D5 \; n6 o专辑:        医药卫生科技" X( K8 p6 R- [6 ?. c. |. O1 l
专题:        中医学6 q$ C0 B! e5 w3 O7 G, I
分类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