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熊取胆”到“养熊取胆”体现大智慧曹东义
3 L6 t9 R3 t6 g6 L9 G; V1 q收录于2013年的《国医年鉴》
9 a* m1 |2 l! V$ P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P& a/ [. E. ~% e9 ]2012年2月,随着福建“归真堂”上市申请,引发了一场“活熊取胆”的争议,并且随着媒体聚焦,事件不断升级,虽然说的是动物保护,但是中医药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回顾这一事件的经过,以及化解危机的过程,从“活熊取胆”到“养熊取胆”的视角转换,的确是运用中医智慧的一次尝试,值得今后借鉴。 2月16日,中国中药协会在京召开发布会,就国内养熊业的现状,以及熊胆在中药中的地位功效等与媒体进行沟通。当日下午,上百家媒体参加了中药协的此次沟通会,同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两家动物保护机构出席。中国中药协会的房书亭、参会的多位中药协专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项目协调员孙全辉等相继被媒体围堵。 房书亭在会上表示,保护野生动物,珍惜生命,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两者和谐统一,并行不悖。对于公众关注的“活熊取胆”,房书亭称现今的养熊业早已就不是二十年前,在“无管引流”方式之下“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并表示中药协愿意协助媒体参观对公众封闭的养熊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孙全辉认为,与其请媒体参观熊场,不如请专业人士,比如动物园饲养员、动物专家等专业人员参观,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可能更有意义,更有助于消除关于“虐待”的争议。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张丹也建议,希望养熊场引进动物伦理、动物福利方面的专家参与到考察这些熊场的具体状况中去,这样才有公信力和说服力。 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活熊取胆”是否属于虐但动物?据房书亭介绍,最早熊胆的来源是猎熊取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从邻国引进活熊取胆技术,养熊业开始起步。而插管取胆、给黑熊穿铁背心、把熊养在比它自己还小的铁笼子里,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这种办法确实非常残忍。不过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研制出无痛无管的取胆技术。无痛引流熊胆,在国内养熊场的普及率是100%。公众认为活熊取胆很残忍,主要是情感的问题。从监测数据看,如果种群管理到位,营养合理,取胆的熊和不取胆的熊,各项生理指标是一样的,说明引流胆汁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张丹则表示,从那些被关闭的熊场解救出来的300多只黑熊的情况来看,包括在亚洲动物基金的黑熊,健康状况都非常差,绝大部分都有肝胆系统的疾病,很多都死于严重的疾病。从这样的熊取出来的胆汁,做出来的药,并不能够保证安全性。 人们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养熊业会否危及野生种群的生存? “以小种群保护大种群,饲养黑熊取胆汁,一头相当于220头黑熊免遭猎杀”,这是某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人士的看法。 房书亭昨天在会上称,从养熊业20多年,野生黑熊数量的稳步发展,证明养熊业促进了野生黑熊的保护。而现有人工黑熊种群规模已经能够维持可持续发展,不再依赖野外资源引进。对于熊胆的开发是否会刺激市场需求增长,进而需要更多的熊胆的担忧,中药协表示,目前驯养繁殖黑熊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监管部门在取缔和淘汰养殖条件简陋,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养殖场的同时,不再颁发新的黑熊驯养许可证,意味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不会使养熊场增加。孙全辉认为,人工养熊对野生熊的保护作用有可能被夸大。同时认为养殖熊规模扩大极有可能促使大家对野生熊胆的利用。 人们对于熊胆有无可替代产品的疑问,是另一个焦点问题。有关专家说,从清热解毒的功效上讲,超过50种中草药可替代熊胆。同时,据有关报道,早在1983年立项、研制至今的“人工熊胆(胆酸)”科研项目,在新药批准环节被一拖再拖,迄今没有获批。但是,熊胆粉中的牛磺熊去氧胆酸是其它任何动植物成分都无法替代的。对人工合成熊胆的研制要达到像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一样,尚需时日。中药协同时以在心脑血管急症中屡屡发生奇效的“安宫牛黄丸”为例,目前安宫牛黄丸的成分是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功效与原来不可同日而语。言外之意,即使研究成果经过验证,人工熊胆可以有天然熊胆的某些方面的功能和疗效,但是和天然的熊胆在临床上有差距。有信息说,目前有意大利和德国的两家药厂生产人工合成熊胆制品,均在我国有销售,且在中国的销售趋势逐年上升,去年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成绩。据中药业的估计,数据可能达到几十亿美元。 中药协的数据显示,经过数次整顿,国内黑熊养殖企业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多家,规范整理成现在国家林业局核发的养熊和各种准许证的一共有68家。目前存栏的黑熊数量已经突破1万只。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取熊胆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出生以后3岁以上,二是要达到100公斤。大型熊场符合取熊胆的数量约占其群数量的70%到80%,以此估算,全国可取熊胆的熊有6000到8000只。截止到2000年,黑熊养殖规模在200只以上的企业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福建、云南和四川等地,规模化养殖的熊场每年群净增长率为10%到20%。 有学者指出,“养熊取胆”引发的争议从抵制“归真堂” 上市到要求“取缔养熊业”逐步升级,看似黑熊“痛不痛”、熊胆是否可用替代的争论,归根到底是一个动物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是极端保护还是可持续利用? 记者张东风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就“熊胆事件”从学术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研讨。 王伟说,对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世界上有两种观念,一种是极端保护,认为任何利用都是反保护主义的;一种是可持续利用,即以永续方式利用资源,达到保护目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黄乘明指出,从生态学、从人类的道德、从生态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保护是为了合理科学的利用。利用是绝对的,保护是相对的。绝对的保护是不可取的,绝对的滥用、没有度的滥用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合理科学的利用是允许的,符合人类道德,符合生态伦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说:“我们判断利用和保护关系处理得恰当不恰当,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首先就是看动物种群的生存状况。人类发展的大方向是回归自然,现在主张用人工合成的物质来替代自然品,这本身是违背人类发展大趋势的。” 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智斌也认为,证明人工养殖是否保护了野外黑熊,要看野外种群的情况。近几年国家林业局的调查数据显示,野外黑熊的种群数量没有减少。这说明人工养熊没有直接危害野外种群,至少对野生熊是没有危害的。一个管理良好的人工饲养种群,它在理论上一定是对野生种群有直接和间接的保护作用。所以,为了保护野生熊,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工养熊。 熊胆事件让我们再次反思如何对待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这个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已20多年,亟待修订。同时,当今社会公众对动物保护观念已成为一种信仰,深入人心,还需要加强什么是野生动物、如何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宣传,积极推动动物福利立法。 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熊胆粉含有五大类几十种成分,熊去氧胆酸仅是其中的一种成分,一种成分岂能全面代替几十种成分?由于熊胆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因而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证实熊胆粉具有利胆、溶胆石,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保护心、脑,降血压、降血脂、解痉抗惊厥等多方面药理作用。临床用于肝胆疾病、心脑疾病、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等重大疾病,这些治疗作用岂是熊去氧胆酸所能替代?”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熊胆粉产量约30吨,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的合法药品中含熊胆粉的中药制剂有243种,均为治疗药物,有些是治疗疑难重症的重要药物,是 不可替代的药物。例如:熊胆救心丸、熊胆排石片、熊胆疏肝利胆胶囊、熊胆茵陈口服液、复方熊胆乙肝胶囊、复方熊胆清肝颗粒、痰热清注射液、风热清胶囊、熊胆降热片、熊胆川贝口服液、复方熊胆薄荷含片、熊胆眼药水、复方熊胆通鼻气雾剂、熊胆痔疮膏。 2012年3月人大政协的两会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就归真堂“活熊取胆”社会热点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应尊重民众对于动物保护尤其是濒危动物保护,以及关切动物福利的心情和态度,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不仅要尊重人的权益,也要尊重动物的权益” 对于所谓“活熊取胆”,王国强认为,目前所采用的技术不能简单化为这四个字,而应以“人工养殖活熊造瘘引流取胆汁”相称。 “养熊取胆”逐渐取代了“活熊取胆”,在提法上的转换角度,有利于打消人们的疑虑和质疑。 全国政协医卫界30余名委员联名递交“正确对待‘养熊取胆’,保护中医药资源合理利用”的提案,呼吁社会正确看待“人工饲养熊获取胆汁”问题。签署联名提案的委员一致认为“人工饲养获取胆汁”在现阶段应予保护和支持。这种方式既符合《华盛顿公约》的有关规定,又符合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有关法规,有利于保护和利用中医药资源。 他们建议有关部门和媒体应加大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正面宣传,全面解读有关动物保护的法规,正确宣传动物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系;有关主管部门应全面掌握我国养熊行业的情况,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明确支持和保障在野生动物保护和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方面的有关活动,对做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对存在的问题要依法处理;有关主管部门应尽快澄清“养熊取胆汁”的事实真相,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我国的养熊业,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保护中药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 从有人用“活熊取胆”挑起争论,到政协委员联名支持“养熊取胆”,这个事件平息的过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 z" {" ^( ^: h) \7 `4 x+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