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专家呼吁中医药“生活化”,融入经济大潮
曹东义 发表于:2021-10-9 18:02:4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473
新华健康|​业内呼吁共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color=rgba(0, 0, 0, 0.6)]2021-07-21 09:58:22浏览量:110.0万
来源:经济参考报
. N) j* @; e8 z' o1 H! t

1 t& Q8 m, x" u! M7 z. C; N% B
经济参考报
+ I9 r2 H2 v' W4 ^) D
[url=]查看详情[/url]

" N  Q6 V9 @4 B7 m; n(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近日公布。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以及“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建设”等四方面重点任务,让中医药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中医药瑰宝的价值有待深入挖掘,未来有待整合资源,凝心聚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企业、产业和市场三者不可或缺。与此同时,未来仍有待消除固有偏见,破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难点。

挖掘价值: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方案》要求深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方案》提出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的目标,其中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和钥匙的代表意义和传导功能不断彰显,成为引导群众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对此,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史文化学者、知名中医临床专家彭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代科学淘汰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古代众多的学科门类,唯一无法淘汰的是中医。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论证了中医药的科学性。

彭坚认为,我国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全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即我们不仅有现代西医,而且有古老的中医,中医学有着几千年没有间断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经验,有着完全不同于西医的独到的方法论,中医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然深受全国老百姓的欢迎,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重要的一环。“西医强大,中医伟大”,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方面,中医的出色表现,让全国人民耳目一新,深受鼓舞,其价值有待深入挖掘,未来有待整合资源,凝心聚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产业的发展。

守正创新:中医药产业价值链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彭坚向记者表示,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延续几千年,其发展过程本身也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因此,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发展也应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守正创新应成为发挥中医药文化价值的方法论。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贯彻中央精神方面,表态坚决,力度很强,投入巨大,鼓舞人心。但无论在促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实现价值链的发展,还是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都应当遵循守正创新的总原则。“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扎实,则“创新”不可能成功。“守正”就是要继承和坚守中医传统的治疗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法。

彭坚还指出,用评价西医的现代科学标准来评价中医,用研究西医的科研方法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中医的悲剧。明明看到那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治疗某种疾病疗效显著,用其方子去做实验,却得不到所谓的可重复的统计学意义上的验证结果,然后据此否认中医的科学性,这对于中医学科本身以及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而言,显然是不可取的。

融入生产生活:企业、产业和市场三者不可或缺

在推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方面,方案提出,以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基础,遴选建设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养生保健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广泛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支持推出一批针对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产品。

产业是事业的支撑。在推动中医药融入生产生活方面,如何发挥企业、市场以及资本的促进作用?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阳吉长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医药的诊疗思想核心在于整体观,其优势的全面弘扬与充分发挥,有赖于更完备、更科学、更标准化的中医药体系支撑。这一方面需要完备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也需要更标准化的产品。这些必须要走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能快速实现,而企业、产业和市场三者不可或缺,这其中更难的是,如何调动产业中所有相关方持续参与和投入的热情。

阳吉长认为,充分尊重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市场规律是关键。真正的产业化要贯穿产业链形成优势的产业集群,这要求产业链所有个体都需要根植产业深耕细作,其中最主要是面向C端即消费者市场。比如说中医馆,更是需要强化其用户服务能力和痛点解决能力,对中医药既做好继承又做到创新,是新时期产业端个体都必须担负的责任。

消除偏见:破解中医药传播难点

有业内专家指出,“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未来应该加强中医药的价值传播与宣传教育,提升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口碑。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温川飙建议从三个方面有效提升中医药的口碑:一是跟名医、学名医、成为名医,培养更多的优质名医;二是循证真实世界的大数据研究,获得中医疗效的科学数据依据;三是中医智能辨证论治的算法的深入研究,服务更多的民众。

温川飙认为,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优化中医诊疗服务。首先,应开展智能辨证论治,扩大名中医的影响,建立中医优势病种特色疗法,让老百姓“看上好中医”;其次,建设中医云健康平台,建立中医优势病种AI智能辅助软件系统和设备装置,赋能基层诊所,提升基层中医能力,服务家庭健康,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再次,开展区块链中药溯源工程,通过可信互联网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促进中药质量不断提升,让老百姓“放心用中药”。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民教育,对于患者如何选择对症的医疗资源方面,指导意义显而易见。成都颐清堂中医创始人兼CEO刘子源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自身医学背景知识所限,很多患者在如何选择中西医协同治疗、哪些疾病适合中医治疗、哪些疾病适合西医治疗的问题上,思路其实并不清晰。因此,应加强中医药科普教育,让患者知晓中医药疾病诊疗、保健预防、康复治疗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助于让人民群众消除认识偏见,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西医治疗手段及其效果。这也有助于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中西医在解释疾病机理、治疗疾病方面也可以相互理解、借鉴和发展。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应以确切疗效为价值取向。

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品牌总监关键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毋庸讳言,社会上存在一些对中医药的固有偏见,中医药文化传播应从如下四方面入手,这也是需要破解的难点:一是科学性,即中医药作为一个医学专业体系,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二是合理性,在中医药几千年的赓续不断中,如何认识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三是比较性,中西医在对机体及其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优劣势比较;四是必要性,即在当今及未来以慢性病为主要健康威胁的背景下,中医药对于应对人类健康新问题,新挑战的时代必要性。(记者 曾德金 北京报道)

终审:李佳鹏

责编:曾德金

. e- e; k/ @. e

' g) P6 c) l# d. ~: ~+ o+ o- P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