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是很郑重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宋以后的内经概念,对中医造成的危害大于贡献。华佗、仲景,实际都是扁鹊学派。黄帝学派在汉代不是现在这样的。运气大论促成了黄帝学派的确立,即所谓素问内经,在宋以后构建的图景,非历史事实,这是很可怕的扭曲。
根源是阴阳五行。汉代是阴阳统五行、土枢四象、土不主时。素问是五脏为纪,腑体华窍液体系,五味、五时。运气大论,是天六地六、天地阴阳要对称,意味着先秦以来的天六地五 六腑五脏不对称,三焦孤府不基于阴阳理论。当然先秦更没有五行理论。黄帝医经谈不上最早第一,最早是扁鹊体系,不基于阴阳五行,这是根本。运气大论,五行加相火,五邪变六淫,五时变六时,五味加淡味,五脏加包络,天六地六,推翻天六地五、扁鹊体系。这是黄帝大战扁鹊的历史,到北宋完成。中医伪史必须要破,否则没希望。
内经里面五六之数,其实都是扁鹊体系继承来的。宋代到现在官方话语权都这样,理论肯定是降格减效的。古人在经学体系实际是谶纬术数体系中,这是没办法的。如果不用阴阳五行,假设有这可能,那么中医早已不是现在这样。张仲景之后两千年无寸进。扁鹊到仲景是飞跃,古人可以飞跃,后来为啥不行了呢?还不就是阴阳五行,画地为牢,都能解释一切了,还需要啥进步。
先秦的医学理论,除了术数框架是天六地五之外,另外有一个核心基础。就是人之生,先形成活体,即循环与呼吸排泄,所谓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魂=肝=内部生化;魄=肺=内外交换,包括呼吸,排泄。但这是不够的。
为啥不够?因为循环与出入,还可以是植物人。所以,功能完全的话,就有“所以任物谓之心”,这个心不是讲心脏。这种功能,是对外界信息的交换,感知,本质是刺激与应激。在这个基础上,心有所忆谓之意,产生意识,意识产生喜好,即所谓志=情志。这是生物的生命及其感性,后面讲思虑智,是理性。
整个医学体系,是建立在所以任物,及其代谢内外交换基础上的。因此,非常重要的历史是 甲乙经这一段是第一篇精神论,而灵枢是第八篇本神。这就有编者见识高下的问题。内治法其实基于往来出入;外治法,基于所以任物。医经云“以物相使”,就是这个基础。不是基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体系是汉代经学标榜阴阳五行合流以后的说法,是董仲舒的影响。董仲舒对文化的影响,超过任何一个圣人。因为汉代经学的术数框架,钦定了阴阳五行。但是一直在变化,变得还很厉害,直到宋代。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弄清,大部分文献学家或者史家都不清楚,中医学界当然只知道黄帝内经第一,更是糊涂着。
张仲景的神奇,也许也是汉末扁鹊体系最后的机会。魏晋玄学之后,就更没有机会了。水火之剂到表里之治,其实不是阴阳五行的事情。了解这一点,就能体会张仲景到底比扁鹊高明在哪。为什么张仲景没有也不可能采用六经体系。
因为表里之治经方祛邪,与阴阳五行理论,与六经没有关系。表里之治,发表攻里,汗吐下温加上表里同治,总共只有4类基础概念,加上次级中风概念,六经是无法解释的。六经概念是把汗吐下五六日治法,附会为六经。另有王叔和六经的递归,以及宋以后的乱来,即太阳病泛指来完成六经概念。六经体系的虚假史是南北朝到新校正接力造成的,核心是将扁鹊体系,改用黄帝医经阴阳六经解释,是失败不符合原著的理论,且不说本病与中风难用六经归纳,就一个太阳中暍,早已揭穿六经的虚伪。何况根本解释不了表里先后。
扁鹊体系不是黄帝体系,区别就在与阴阳五行,对中医理论造成的各种破坏,黄帝内经的虚假史,是藏不住的。
20210729 忆忘
& H8 G, z A# v4 e- D" c8 B! Z% I
7 i* {, z! d+ ?0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