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峰徒弟:
& _3 Y+ M2 X' J7 A% s《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 g0 `. V6 p& f! _9 |+ i; o十二时辰制自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已时)、日中(午时)、日昳(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按经文计算:天之阳的跨度为九个时辰,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天之阴跨度为三个时辰,人定、夜半、鸡鸣。这说明什么?我理解为天之阳多于天之阴两倍。经文曰:故人亦应之。也就是说正常人的阳也应该多于阴,否则就会得病。朱丹溪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朱丹溪主张人应多滋阴。我认为朱丹溪的错误就在于以常为病,他看到了事实,但他认为阳与阴应该是平分天下的,所以认为阳相对于阴有余则为病,殊不知天之阳多于天之阴为常,人亦应之。3 q u% j' T, ~+ y
无论是《黄帝内经》或是仲师《伤寒杂病论》都洋溢着扶阳的价值观,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是否应该意会其主旨呢?3 B1 k; U% U; l7 H' z" W! O5 j- n' W
说实在的话,如果《内经》里的十二时辰标注没有错误,天之阳是天之阴的三倍也超过了我原来的认知。因此,我也不知道上述解读是否正确,故俟高明垂示。: q' \ h. E F# h" A; D
# Q0 x2 f8 a, S+ O' n. N f/ z8 Y; j; ?, r/ [5 @+ n
,姜俊峰徒弟:3 m: `5 e2 Q' t4 G
进一步思考
' c( G, G: F2 W8 D2 h
% c2 q" Q4 N) v. I) J$ Q1 e, q5 u6 _$ K/ _
以当代主流关于宇宙起源认知来看,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那个点无限小,而能量却无限大,也可印证阳的世界大于阴的世界。还有,科学界基本的共识是,我们可认知的宇宙只有4%,这部分即是宇宙阴的部分,而那96%则是未知的暗物质,此部分亦应属于阳,也是阳远大于阴的佐证。以人的生命过程看,是一个由阳为主到阴为主运行过程,直至生命终结全部化为阴,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生命体其应保持的常态应该是维护阳大于阴的状态才是。但中医理论还以阴阳谐和为无上金标准,那么阴阳如何才算和谐呢?阴平阳秘就是阴阳各50%吗?若以宇宙法则的二八原则及黄金比例来看,宇宙的阴阳肯定不是等分的,也许《内经》里阴阳的1:3的比例关系才真正是阴阳谐和状态,而且1:3的阴阳关系恰好符合宇宙的二八定律,好奇妙啊!看来这个问题挺值得研究的。
. q# p( Q+ h0 w# V6 ]% i# {, \3 _% W2 }6 \( g+ c, z3 ]
* t* w2 N6 K, U! v6 Q
,姜俊峰徒弟:# M( _& U+ |# J3 Q+ K' d I. H
既然中医学为数术之学,那么所谓的阴阳谐和也应该有个比例关系可参考才是,也许《素问•金匮真言论》里的天之阴与天之阳的1:3比例关系值得参考。 f" R* H8 X' X% g& Y% N
8 b2 T4 {6 W( C X) Q2 e
, ? j0 n, H% A张俊青妙明:
8 w9 [! S7 X: x- p5 o& ^6 P! [$ D这样就死了
# n4 E' X! J* s( @: ]6 D+ a* }( J! _ f' E/ m: `3 \% b
8 p6 p1 ?8 K7 o,姜俊峰徒弟:
$ [* C! X% A' N! n$ A- `何以见得呢?所谓阴阳和谐一定是各百分50%吗?若是,阳为60%,阴为40%,即可判定为阳盛阴虚。若阴阳和谐以1:3比例为其常,则当阳为60%时,则应判定为阳虚阴盛。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所谓阴阳和谐什么比例为其常。我原来也认为所谓的阴阳和谐即是二者均分,包括现在我也并非绝对的相信阴阳和谐比例就是1:3,但有一点,目前为止以现有的资料推理就是这样的,其逻辑还未发现重大瑕疵,所以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e3 @3 t% W& i4 w
* R8 Z4 N) ]1 \5 L6 H
6 ~1 Y$ N& M6 |, O/ x; ?张俊青妙明:
! w7 P+ p+ S2 X0 A/ b% i7 ^阴阳是一种状态,是动态的,不能有明确的比例,否则就是死了!
/ @3 S" h- n* q5 f* |/ M( O" J, P- n% m7 E
x: x. k7 p. B' M9 K
张晋谦:. Y7 w$ B2 E; r$ p* L
( F7 p# C; k' [8 E
- K: T( M" p& J9 m, l8 B+ A' V( ]4 ?
4 E4 H% t+ \$ `- S! s6 d+ i t
,姜俊峰徒弟:1 n. [6 b, a( [& q! T1 G8 k5 f
您说的不错,阴阳二者互化,是动态的,比例关系也是动态的,但不妨有一个阴阳和谐的标准作参考,否则我们临床努力方向是什么呢?
/ K5 x1 e# G* B' G7 p% i$ L) A: E/ k" w说到和谐,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势均力敌是不可能和谐的,无论是宇宙,还是国家或是家庭,一般情况下,只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时,才可能和谐。比如太阳系里,太阳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再比如说一山不容二虎,皆是此理。
8 ^6 u) a* x! l
: \$ @* P9 V; R: _/ q7 H0 ^$ c% T5 E4 @- U. k
,姜俊峰徒弟:) g/ K. `9 o! s
因此,我认为只有当阳占据绝对优势时,阴阳才可能处于和谐状态。
$ w' @/ ?5 V3 a o7 e0 l2 w1 |, E2 ~# g; h* I3 P- `+ k
' T/ u" Y& E8 I7 N$ N" P$ T,姜俊峰徒弟:1 a+ P; ^/ G ^0 _( M
其实,这个讨论看似无稽,但明确这个学术讨论其实有非常重大的临床上的意义,这决定着我们的学术价值观与努力的方向。1 h4 A3 h4 L; Y' a3 F
1 u, z O) r, o& w
- ^+ N; r& J6 F吕文华:
% z+ Q- b( c6 P4 m@后学姜俊峰 我不聪明,不博学,所以我从来不说话# f9 z. o% `; }- A
" x% p8 l: _/ h ]9 D$ ~9 [: g0 D5 L6 a! [3 B$ a9 L: B' p7 l- a% A
,姜俊峰徒弟:
0 E6 X" }% I! ~; k1 p@吕文华 您的意思我完全懂。感谢您的善意批评。但在师徒群里都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都要瞻前顾后,那么中医药文化复兴何从谈起呢?! ~' f7 |4 ^; w% m( z/ ?* G
! z, h; _/ t: o+ e
$ A" k( ^; W) _) }# j6 B& W$ E/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9 j( I+ t: v9 c5 P- u! v2 s3 \[链接]《人民日报》记者林治波“为中医把脉”,系列文章[来自:燕赵中医]/ ^! ~: L: k! Z* \" O
s* K, V/ j5 H! A1 s' y
2 O" C S0 y" o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M, b$ F# G* M
《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 [" ^: @- s* M# G. x我们眼睛见到的都是“形”(也就是阴),阳气见不到,不代表阳气不重要,但是,并不是把人体当做一团火看待。
k1 u5 F n5 X/ M6 @1 {9 ?" t1 ~8 U8 C/ k
2 `' \4 B l* ]( f" p$ \
2 t2 M4 O7 x' w& r; ?. M. w
3 E- K+ |. [9 M即使是一团火,也是两个阳爻夹一个阴爻,所以,中医对于人体阴阳的认识,不是分比例。
! l2 G1 w/ C) g* x7 S分比例的做法,基本还是西医构成论的做法。( @: r' B3 B1 s9 b* g
! ^& K: I; J e- Q+ A* o4 Q$ d) ] F6 {4 s( u+ s: D
陈博徒弟:% {7 N8 ~$ q/ w2 W6 e/ H, _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无定法,数亦无定数。这个和数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从时间或者空间或是质量或是数量就可以比对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种能量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关系。“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道理很明白,能量的聚集与功能的释放,是一种转化而非对等数字的比例而已。互为做功必然是有多少阴化多少阳,耗多少阳存多少阴。蜡烛烧的旺,不容易被风吹灭,此时稳定性会好一些,但一时看似的和谐,只会更早的油尽灯枯。: t$ N- [+ |. W- H) ]
7 K$ f, R3 o/ [* I( w# ~; z( N, l+ O6 R
0 o) p. q8 r% p9 o) \. Q
,姜俊峰徒弟:$ d3 V6 P' V$ G4 s9 Y
@陈博 石家庄 $ t+ G$ E* Q b1 g
8 g& ]' l2 B0 }# @! B" b* C
$ f* A9 q: H4 e- ^' L0 E9 y+ U( a,姜俊峰徒弟:6 [# s& C: z5 k1 Q
我最终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阴阳和谐是以阳占据绝对优势时的状态,临床上应该多关注人的阳气的盛衰。4 N3 q3 ?% H' M+ N8 { m _
诸上都是读《内经》时的思考,还不是我的执念,更多的是大胆的猜测,并无多少论据支持。也是说,我自己还不确定,也不确信,所以愿意拿出来与师兄们讨论,仅作引玉之砖而已,不当之处,批评与匡正皆在希望之中。0 n$ U8 @* X& f* |& U- n
% W: q% ]! C2 f$ D7 m z, Z% F
Z: j" C4 O; o" P7 O* w7 R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O6 ]" q% v, R: m
[聊天记录]$ A, { a! g$ i4 M% J* o
+ b. |! B' z& {4 z; J
9 b9 l; J$ M+ z2 C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2 t9 l" h1 }; }1 E1 }# r' @只有阴阳是远远不够的,三阴三阳也不够,必须有五行,没有五行,就没有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 P2 h8 k4 ]6 \: l( u6 i; _; i; B" R: l" z1 j: b
1 {+ ]/ E8 M& V- k& p/ R1 L: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n4 ]6 c5 i" z+ g五行与八卦,都来源于《河图》《洛书》的原理,五行善于表达常态,八卦随机变化,各有千秋。
7 V2 l+ L5 X) O% g0 o2 w: w' _ 第一节:八卦之天地风雷山泽水火,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易经》从伏羲八卦,逐渐过渡到《周易》64卦,演绎了很多东西,促进了易学理论的大发展。达到了空前的学术繁荣,也启迪了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也为医学发展,奠立了基础。% P n8 Z/ L+ h8 f( ^1 U7 X9 t
第 二节:阴阳学说在《周易》之中,空前丰富的内容,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阴阳学说可以形成于石器时代,但是五行学说只能出现于大规模制做金属工具的“金属文明"之后,比阴阳说学晚成熟。3 g" ?8 G( c" l1 L
第三节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五行学说的“常态化”规律,打破了《周易》卜卦的神秘外壳,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的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 G; M9 T5 D3 V$ V o/ d
( m) f" P$ Z* G+ g% z! ]( x7 `7 K/ S; h6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