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张殿林先生考证后,认为梁祝故事缘起于封龙书院,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
曹东义 发表于:2022-6-11 10:27:5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06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2-6-11 17:04 编辑
2 G# o6 r* f1 A
/ |% h( J; r5 e$ i
梁祝故事在元氏----张殿林
我国梁祝传说地主要有五省七地。它们是河南驻马店汝南、浙江宁波会稽(绍兴)上虞县(近年考古专家考证 此处梁山伯墓与祝英台无关)和杭州。江苏的宜兴。河北石家庄的元氏县,山东济宁的邹县和微山县。
9 j/ ?) H! p6 e' y! k今天我们说说元氏梁祝吧!
我们元氏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氏是汉代常山国常山郡的封地,汉代北方重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山 “封龙山”就座落在县域内。山上有个中国最早的书院“封龙书院”,封龙书院是常山郡国文化根基。她曾经聚集、培养、造就过一大批人才。大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八、九岁开始就在这里读书学习,封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精神气质培养造就了他,奠定了他一生伟大成就的基础。他的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应该取材于这里的民间故事。
1、元氏梁祝的民间传说
在我儿童时代,老人常常在茶余饭后,晚上睡觉躺在炕上时,就开始讲故事,孩子们听着故事就睡着了。这些故事中就有“梁祝”的故事。

2 J/ \/ }( t5 h& L! _  M
故事说梁山伯的魂儿不全,祝英台无论怎么表达对他的爱,他都不知道。元氏地方小戏中有一句戏词直今在有些人中间传讲(叫你攥你不攥叫你摸你不摸一脚踹你到胳肘窝")。直到有一天,那个坏小子叫马是龙(元氏故事他名字不叫马文才)的要强抢祝英台,梁山伯才醒悟,但为时已晚,梁山伯忧愤而死。祝英台假意允婚,婚嫁途中头撞梁山伯墓碑而死在山伯坟上,后人感其义而为二人合葬,最后梁祝化蝶而飞,马是龙在吴桥被大水淹死后变成一个秃尾巴鹌鹑跳跃而追。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元氏版民间故事《梁祝》。
后来,有一个文友叫周捷敏是南佐村人,他告诉我:南佐村西北有座吴桥,(这和山东传说一样也有个吴桥)吴桥西南方有个古墓是梁祝合葬之墓。封龙山上有一座书院,梁祝曾在那里读书。还有马岭村一个文友张军刚告诉我说,梁山伯是南佐人,马是龙是马岭人,祝英台是长村人。他还说,马岭村实为马陵村,这和延安杨家岭原先叫杨家陵一个道理。虽然马岭村没有一个姓马的,可至今还有一处高地叫马家坟儿……这时候,在社会上正上演着黄梅戏唱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后自己参加了工作,接触文史较多,对“梁祝”在元氏的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南佐另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同学叫刘月桥还告诉我:祝英台应该是获鹿洨河边上那个祝家庄的人。古时这个村子是一个大村子,全村2000多人无一杂姓,全是姓“祝”。洨河古时环境优美,四季流水,且人们多种水田、河塘中荷花很多。这个条件符合祝英台的气质特点。从史料上看,历朝历代滹沱北岸来书院读书的人数挺多。再说,获鹿洨河离封龙书院是二十里左右,这也和“十八里相送”那个唱段吻合,所以我以为祝英台是这里的人较为客观一些。
还有一个文友叫张振平,曾在县旅游局供职,他也是元氏山里人。他告诉我在解放初有一个丝弦剧团在南佐庙会上演《梁祝》戏,结果有个年轻人窜上台子,打了戏子,砸了戏楼,说这个戏污蔑了他们的先人,他们是马家的后代。你说,还有这样的事!
   我看过元氏县志,从明代“崇祯志”到“民国志”,元氏县共有五部县志存世,在五部县志里都有对《梁祝》故事的记录,虽然没有太多说明,也有人说这是假的,可元氏历代的古人们也舍不得丢弃,他们还象原样抄下来。我以为他们是在等待更大范围的考证,等待后人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必定明代那个时候交通闭塞信息传播有限,元代以前也没有县志,他们不知道白朴曾在封龙书院上学,不知道白朴曾写过这个剧本,现在我们看了县志等古代文人的编著才知道了这些情况。
2、封龙书院
封龙书院最早是汉代李躬在此结庐授业,唐宋时已经初具规模成名问世,直到明清才衰败。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县老一代学者们为复建封龙书院上走下联,奔走呼号,终于迎来了封龙书院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已经以一个崭新的面貌矗立在封龙山龙首峰下。
在查阅封龙书院历史资料的同时,一个响亮的名字跃然纸上。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在封龙书院读书。白朴一生共创作16部元杂剧,其中有一部是《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读到这里,我的心里为之一动:元氏民间传说《梁祝》——封龙书院梁祝读书洞——吴桥古墓——白朴元杂剧《梁祝》,这四点连成了一线。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不是!那是历史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再说白朴。
3、白朴生平及创作背景
我们从河北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学奇编著的《元曲选校注》中得知:白朴1226年生于金朝都城汴梁(开封),去逝于1306年,活了80岁。他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他父亲白华为金朝显宦,居枢密院判官之职,也是当时诗人、与元好问为至交。1232年白朴7岁时元军围困汴梁,白华随金主哀宗出奔北逃。元军围困都城数月,官仓皆空。官家又派兵各家各户搜粮,老百姓没有东西吃,一升米要用二两银钱。穷人到了人吃人的程度,饿死的人的尸体,人们很快就把肉刮净吃了。官绅子女也只好抛头露面沿街讨食。一些皮具箱箧等都煮吃了。冬天为了取暖,把街市楼堂馆舍的木头拆下来烧了。城里到处是瓦砾废墟。第二年汴梁城破,金主哀宗在蔡州走投无路自杀,金朝灭亡了。破城之时白朴姐弟二人正在城中,他目睹元军杀人屠城的悲惨景象,逃亡时又仓皇失母,原来他母亲被乱军掳去,献于元军将领,不甘受辱跳河自尽。这一切给他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他恨战争、恨元军,但又无可奈何。
白朴姐弟在危难中,大诗人元好问发現并解救了他。元好问先带他到山东聊城居住一段时间,以后北方战事平定了,元好问带白朴姐弟同南方逃亡人一起来到滹沱河北的真定居住。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先期到达的白朴父亲白华。白华虽有诗名,但他是一个趋炎附势之人,他先保金主哀宗北逃,不得已投降宋朝不被用,最后又投降元朝,他的行径让当时人耻笑,后来白朴也极瞧不起他。
4、白朴到封龙书院读书
咱们从白朴到南方游历后收到好友自真定的书信写的一首元曲中可看到:
夺锦标 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案丁钞本)
[元] 白朴
孤影长嗟,凭高眺远,落日新亭西北。幸有山河在眼,风景留人,楚囚何泣。尽纷争蜗角,算都输、林泉闲适。淡悠悠、流水行云,任我平生踪迹。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梦里封龙旧隐,经卷琴囊,酒樽诗笔。对中天凉月,且高歌、徘徊今夕。陇头人、应也相思,万里梅花消息。
   也可从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圃文汇》中看出。当时的真定城人满为患,南方战乱中的人们纷纷逃到这里,这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因为这里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南有滹沱巨浸,也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真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时候元好问和真定的学政张德辉发现了我县封龙山中的封龙书院是一个好地方,他们来到这里就和先在这里买田办学的李冶成了好朋友。有真定最高长官史天泽的庇佑和支持,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在这里办学,他们的子弟也相继在这里读书深造。后来他们有的成为了军事将领,有的成为政府要员或者文学巨匠。李冶、元好问、张德辉因为德高望重办学有功被人们称做“龙山三老”。1233年,白朴八岁开始在这里受到了多方面、严格的教育和深造,他学习历史、典籍、文学音律等。他天资聪颖、喜欢谈笑,听到看到的东西都能默记不忘。
   文学家、大诗人元好问对白朴尤为关怀,对他的成长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元好问有诗“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可见元好问对白朴的重视程度。白华为感谢元好问的恩德也有诗感谢:“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巢儿”。白朴出生在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又多方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很快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文章出众的一代才子。
5、白朴在民间采访并创作《梁祝》
白朴放浪形骸,不苟言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封龙书院读书的课前课后,他游山玩水,访问山野之人,串村查询风情。他到过吴桥,在梁祝墓前行过礼,听村人讲过梁祝传奇,他被梁祝故事所感。回到真定城,他与元曲剧作家为友,他懂音律,经常出入于青楼瓦舍之家,他萌生了把元氏民间传说“梁祝”写成元曲剧本的想法。他在1251年25岁的时候开始外出漫游,北上保定、大都,结识已经成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共同参加玉京书会,与大都文士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他不顾父亲白华的反对,冲破蒙古统冶者的种种限制,开始元杂剧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处女作应当是据元氏传说故事创作的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根据有以下几点:
①元代钟嗣成记载元杂剧作家群的名著《录鬼薄》里,白朴16部杂剧中有一部就是“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②封龙山下吴桥有梁祝古墓,这里是上山出山及通往山西的大道。元氏县崇祯志记载“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山水涨溢冲击,古冢略不骞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台之墓”。
③据近年专家考证,流行于石家庄地区的丝弦剧就是由元杂剧演变而成的。60年前,我县就有丝弦剧团上演“梁祝”被砸的实事。
④白朴在元大都和关汉卿以及杂剧名演员天然秀等的交往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成了一名杂剧作家,他的16部剧中当有多部是这时的作品,因为在他37岁到江南游历前,真定和封龙书院已成为元大都以外北方的第二个元杂剧创作演出中心了,如果没有他的大量作品,这里怎能成为中心呢?他从8岁到37岁共在此生活了30年,这么长的时间他肯定会写出多部作品的,“梁祝”故事曾发生在他身边,他肯定是要写的。
6、梁祝戏为什么首先在南方兴起
1263年,白朴37岁,开始往南方游历。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离开少年、青年、壮年生长成名的第二故乡封龙山和真定呢,我以为有两条原因:
①他父亲白华是个官迷,这时候白朴已小有名气,白华就千方百计逼迫白朴入朝为官。他的恩人史天泽也力荐他。可是元朝军队攻破汴梁屠城杀人的悲惨景象,和他在逃亡时,失去母亲的伤痛使他对元朝统治者有一股强烈的仇恨感,他誓不与蒙古统治者共事,蒙古朝庭虽赐他“嘉议大夫”、“太常卿”、“仪院太卿”等官职,他都毅然辞去。为了躲避其父白华的逼迫他只有离家出走。
②这个时候元军已经灭掉金朝残余势力,南宋小朝庭也已跑到海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已经平静。那些从金灭北宋和元灭金时就逃亡流落到真定来的遗老和他们的子孙们蠢蠢欲动,开始回返南迁,白朴也早有到苏杭金陵游历的打算,正好促使他一路南下。他以后在南方生活40年,这40年是他人生最惬意的时代。他把他的作品带到南方,他又创作完成了16部杂剧中的其余几部。明朝文学家贾仲明说白朴:“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从中咱们可以看出白朴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这里的青楼艺人都是高贵、高洁、高雅的,他们讲究砌磋的是艺术,而不是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白朴和他们的交往,使他的作品得在南方流传。
7、元氏梁祝的特色
白朴16部杂剧中只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鸳鸯简墙头马上”两部完整存世。《梧桐雨》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墙头马上》写的是尚书公子和洛阳总管之女李千金的爱情故事。这两部一是皇上爱情,一是官家公子小姐的爱情,虽然它都有进步的一面,终究不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可是却有一部经过改头换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方渐渐崭露头角。虽然这个剧本在元代钟嗣成的《录鬼薄》中只有书目,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怎么就发扬广大,成了黄梅戏的重头戏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①因它的内容是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喜闻乐见,口头传讲代代相传;②白朴经常出入青楼瓦舍,那时候的文化传播形式以口头传唱为主,艺人代代相传。直到近代,歌颂平民百姓,歌颂劳动人民的东西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民的喜爱,所以《梁祝》就越唱越红。《梧桐雨》和《墙头马上》虽然全折存世,因为它的社会市场少,人们就大都不知道了。中国文学发展到元朝,以元杂剧形式出现无疑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鼻祖。元杂剧南北融合后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结合地方特点,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多个剧种。所以北方丝弦演唱《梁祝》和南方黄梅戏演唱《梁祝》这都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作为一个元氏人,当为有封龙书院,当为有白朴等一代名人巨匠为中国戏剧发展做出过辉煌贡献;当为发生过梁祝故事使元氏成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发生地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座光辉伟大的书院建设好、管理好。
当今时代,梁祝的故事虽然在南方传唱得火爆,可是就没有一部可拿出手的文字,中国自古至今除白朴的《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是成形的文字外,还没有一部成形的象样的文字读物。南方的传说故事还成不了一个文学作品。越剧和黄梅戏《梁祝》只重于舞台表演和唱腔唱法,里边的故事情节前后抵触,自相矛盾,戏谑成份太浓,电视剧故事情节更是漏洞百出,啼笑皆非。
古代才子佳人故事的传统内容是:男主角是个穷小子,但是人穷志高才学好,人才好,风流倜傥,忠孝两全。穷秀才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身为富家小姐的佳人,这女子冲破封建礼教毅然与穷才子结成姻缘,结果或是喜剧,或是悲剧,但它的主题思想都宣扬了封建时代破除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的先进的向上的思想潮流。现行的梁祝戏剧和电视剧都把梁山伯说成穷、傻、憨,而且长得丑,还不如马文才模样好,才学也不行,学习还得让祝英台教他。古代封建家庭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祝英台再爱好学习,才学超过一个10年寒窗苦读的梁山伯这就让人感到可笑了!梁山伯穷、憨、人才不好、文才不好,没有一样称得上才子,祝英台怎么就会爱上他,还为他而去死呢?这些于情于理都是讲不通的,都是为应和少数人变态心理而编造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县的梁祝传说是完整的美丽感人的经得住时代的检验的。
虽然梁祝故事传说地在我国共有五省七地。不管山东传说还是河南、江浙传说,他那只是传说而已。梁祝上学的书院,那也是传说中的名称。梁祝合葬墓碑或有关官员立的碑那也是清代的东西。唯有元氏梁祝故事①有民间传诵;②又有元代名人白朴的剧本;③二人读书的封龙书院确实存在;④二人合葬之墓就在封龙书院不远的吴桥;⑤元氏古人又多有题咏,例如明崇祯志所记李永的诗歌等。
《吴桥古冢》
训导、邑人李永
远上吴桥一经通,亭亭狐冢挟长虹。
青山背后遥排拱,流水门前近朝拥。
往来洛绎古今人,争讶泉台宛若新。
长眠想是非凡辈,千载幽明护有神。
清朝文学家焦循就记载:中原大地至少有梁祝墓四座,第一座在河北。
还有十年前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路晓农来元氏采编梁祝故事,肯定了元氏梁祝故事的可能性!这些例证都说明,我县梁祝故事最真实可靠、可信。比其它地方的传说更有说服力。
! ~; [8 z3 W8 `
8、本文参考了以下史料书籍
①元氏县志《崇祯志》
②河北人民出版社《古圃文汇》
③元代钟嗣成《录鬼薄》
④河北教育出版社王学奇《元曲选校注》
⑤东南大学出版社路晓农《梁祝的起源与流变》7 g$ [( e5 {, O5 r/ ]' i
作者:张殿林,河北省政协第三届文史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元氏县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电话,15613158626

$ s8 ]/ U5 @$ z
( A( @. c6 O* b+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1 11:15:20 | 阅读全部
元代《河朔访古记》关于封龙书院的记载
2 ^# n8 t2 I2 L! g5 c. n6 |4 W+ z2022-06-08 17:54·元氏县封龙文化研究
" t5 M0 I" y7 ]9 J6 d3 P3 ]+ R) h
' \3 F* y/ K' h/ N, ~' A: O- v0 d4 ~& i& Z
元代《河朔访古记》关于封龙书院的记载, x0 B& M6 F9 D

# D  X9 X$ y- C; Q元代《河朔访古记》关于封龙书院的记载
9 N; S1 d- A5 e# p; W6 W  `元代《河朔访古记》关于封龙书院的记载
. R6 z# z& x3 G& M0 X《河朔访古记》是中国元代记录和考订古代遗迹、 碑刻的著作。至正二十三年(1363)成书。为入仕中国的色目人葛逻禄乃贤所撰。共16卷。是作者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各地考察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搜求古代名碑,结合文献考订后写成。
" e) d- D! a! f5 {8 v8 h7 l- a. |. n$ B2 t* n4 L
《河朔访古记》记载:
' ~# y6 ^) R" L, Z3 x
" f8 m4 k+ |8 @李昉书院(吟台附)元氏县封龙山龙首峰下,有宋丞相李昉读书堂及吟台,皆在焉。李公书堂,本三所,东溪者为浮屠所占;西溪芜没,不可考;今建书院者,即中溪也。吟台在东北隅,垒石为之,高三丈余。宋碑一通尚在。逮国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学士辞,归隐山中,因其故基以筑大成殿、讲堂、斋舍,招延学者王文忠公磐为撰书院记。李文正公字仁卿,自号敬斋,云金进士,栾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公字文炳,号鹿庵,广平人,亦云金进士,入国朝为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寿终。
# u- D- X, {; b* Q7 _0 H' w1 }: `% R' l8 A$ j
举报/ ~6 ~9 K0 E5 B! {4 F
评论 3. O6 J& ~  ^( o% z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 D/ o' c7 d6 d说点什么吧...
0 N& j4 D0 G/ H7 E0 F* X) ~评论
2 H- x8 t7 s0 w' [3 [
0 `2 }( F$ t. p" F! d王发栋david& l) }( Y- ?$ `, ^  e% w
1
* I/ S/ s" D( M9 ?$ r如果古代真的有亚里斯多德那么多著作,不可能没有流传到中国!
, s# i; U  h  L4 L0 S( H# `1 }2 |( p# D' v/ v7 w& y2 k+ P0 P3 f
回复
5 c2 n' [5 y3 a8 I·" C6 o; m) g" _, P( N
前天16:51
+ c' R! ?1 ~' Y, f- [
& _/ Q2 i! M/ F: ], l+ }2 C宋子布衣/ j' v  O8 t( l
5
5 S" h6 S' p1 T  K7 e转发了$ F8 }! j( m& e. D1 T. k, f
% u9 Z' r' [9 U' L9 [# h) U& F
回复. x6 D, _( ]0 |0 b  k, h
·
% F. o  T" o. `: B! ]. k' z% Y" v3天前+ L8 K: N5 e1 q( O$ G8 f% p2 `' _
: h# d. r, L3 H) [. @' ^7 s- v
元氏县封龙文化研究3 q4 Y* E6 J1 w( d+ a2 Q/ `# l
作者& Y1 i0 D+ U$ _2 @9 D. d* }

% z4 X% Y* ], A4 t% a3 M) |+ e谢谢, C( v& z( h5 l2 O4 \- I

. k3 s& M2 ^& q9 z# D! i回复+ ~' ~! Q0 H/ w8 C
·
6 Q8 O% Y8 ~- Z' e( d1 z# ], ^( A3天前* Q2 [. u; {'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11 12:26:21 | 阅读全部
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封龙书院
. V1 D* u9 n( t" s  Q2017-09-12 10:491 v3 Y! T: c5 G( p7 t

6 V9 a+ Y. I( |9 U
9 m% c" T# ^! x6 X石家庄西南22余公里,有山名封龙,俗称飞龙山,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名山。相传是大禹在这里治水,把蛟龙封于此山,故名封龙山。山上有一通东汉时期的碑刻,叫做《封龙山之颂碑》,上面记载此山说:“天作高山,实惟封龙,神耀赫赫,理物含光……”险峻巍峨的封龙山西倚雄伟太行,东望广袤平原,东西 11公里,南北10公里,主峰海拔810余米,这里也是山南山北元氏、鹿泉两区县的界山。
9 {( f  x# Z/ \' T, J# y
, D4 G: ?  |+ b' A9 ], D- p: E( \# \0 U2 U) B: C! U  S
' c# x3 _% r7 e/ g. z) c0 ^. r/ Q
封龙山的闻名并不因为它的山色秀美,而是由于封龙山南麓,元氏县南佐镇窑上村西北龙首峰下的封龙书院。书院发迹于汉代,鼎盛于宋元,宋代时被称为“江北四大书院”之一,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封龙书院以数学成就最为著名。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在这里著书讲学,写成《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两部数学著作。他发明和使用了未知数,并最早使用了数字零,小数记法和负号。在《测圆海镜》中,李冶提出立天元一为某某,也就是现在设未知数为某某,这比欧洲设未知数X要早300年。: p( S1 m# l! \3 }9 f/ _  G/ ~

+ X4 L! d9 }. c% x( U& o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据《元氏县志-明崇祯版》中记载:“封龙书院在封龙山之阳,汉李躬授业之所。唐郭震、宋李昉、张蟠叟,元李冶皆尝讲学于此,四方负笈来学者如坐春风中。”唐郭震、宋李昉在封龙书院的出现,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领先地位。据石家庄市文史专家梁勇在《封龙山历史年表》中考证记述,李昉游学于封龙书院的时间在五代后唐清泰年末(936)。后周年间(951—960),李昉曾一度辞官重返故里,在封龙书院收徒讲学。抛开李昉游学于封龙书院时间不说,单从李昉重返封龙书院讲学时间算,也比咸平五年(1002)的白鹿洞书院早四十余年,比应天府书院早五十年之久。唐郭震游学封龙书院之后考取进士的咸亨年间(670—674)比丽正书院的创办(718)早四十余年,比义门书院(890)早216年之久。- @9 H! G. {( }! e5 I8 a' ?; j: F

6 y. L! [, p0 w6 z- E" H9 E7 p传道授业者均为学者大家0 W* F( ~, ?: U$ H
/ g* h2 d  K6 z6 [! f9 g. k; F8 ^! ]  W
自汉朝以来,封龙山一直是北方民办文化教育的中心。首创古代大学授业之所的就是汉代李躬,之后北宋李昉创建中溪书院,封龙书院,同时代张著创建西溪书院。到金元时期,李冶买田置业,重振封龙书院,聚徒讲学,名流云集,海内景望。后继者安熙主持封龙书院,更是盛况空前,“弟子来去,常至百人”,蜚声江北江南。这些历代书院创办或任院长的人,都是当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名教授,学术领域的带头人,都有着自己的特有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之下,一批批学有成就的高级知识分子或被邀请或慕名到书院讲学的不在少数,常在这里传道授业或在此讲学的,有唐朝大学者、著名文学家郭震,著名学者、高士姚敬栖;北魏大学者魏质;宋代著名学者张蟠叟,著名学者、曾经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题跋的张著;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元好问等等。' ^) h8 A# B- ~$ j( `
% y$ `( o2 d; l6 F4 Y. Q

; D4 B* @3 [4 m7 T4 K7 A# Y3 f
3 T! |# M2 [/ y+ E
- I3 d, p2 e, }  J
. O; }5 {, c" J' @* x. I* O4 {* A3 X1 r9 T# f- T. ~
5 t3 R$ x% Z7 K( v$ W  j
作为文化名山,封龙山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才重新把目光转移到封龙山。近年来,元氏县委、县政府对元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高度重视,对封龙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更是极为关注,多次指示有关人员查阅资料,到民间搜集整理有关书院的传说轶事。并在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封龙书院遗址上进行恢复性的重建。封龙书院遗址现存有两个读书洞、一个洗墨池、一个旧房基的遗迹。在此遗址上恢复重建的封龙书院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更预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开坛授课和学术交流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纷前来参观瞻仰。# V/ k1 {) t5 l" a+ D! V
3 K' n8 Q) E8 t$ E6 }1 z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接待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